没有心事,很少情怀,要说这是青春片,导演都要不开心了。
打出打败少女时代的广告噱头文案的,其实根本也没看过电影吧。
我揣着对青春片的憧憬走进电影院,最后收获一声叹息。
导演借余凤芝的口说:“我恨被人抛弃,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
”1975年生人,1990年上高中,1997年大学毕业。
1975年生的台湾人,念高中时在课桌上贴满刘德华的贴纸,大学毕业后毫无意外的进了企业上班,人到乏味的年纪不仅在小巨蛋撞到刘德华,还遇到初恋情人。
他们成长的社会平稳而民主。
1975年生的大陆人,恰恰是受港台通俗文化影响最深的那代人,他们十几岁时的社会经历过一次动荡,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以为他们热爱的通俗文化起源之地,是充满着激情与自由的乐园。
他们有些人九十年代出了国再也没有回来,没出成国的那些人留在原地,讨了老婆,成了这片变幻莫测土地上的中坚力量,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
1975年生的香港人,念高中时被迫去憧憬自己根本描绘不出的梦想,大学毕业时正巧遇上回归。
九十年代初,他们安慰自己,说我们这座城市是会下金蛋的鹅,不会垮;其实他们是彷徨的一代,嘴上讲着打气的话,却根本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有条件的也移了民,抱有期待的最终留了下来。
后来,他们被也期待抛弃了。
并不是梦想无以为继,而是梦想是什么,那一场虚无缥缈的飞翔,讲出来本来就很勉强。
况且,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中学校庆那天,余凤芝一脚踩进玫瑰园,玫瑰园是手工王彭盛华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布置的,最后她嫁了给他。
十几年后,这对中年夫妻过着逼仄乏味的生活。
梦想环游世界的余凤芝在旅行社当职员,五年没有出过远门,梦想改造香港的彭盛华开了家装修设计公司,每天讨好客户生存。
中学同学聚会,这对修成正果的青梅竹马谈笑言欢,貌合神离。
为了在这样的生活里喘气,彭盛华身体出了轨,余凤芝精神出了轨。
也就是在中学校庆那天,物理天才苏博文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做了架飞机,余凤芝没有坐上那架飞机,而是走进了玫瑰园。
彭盛华耗在公司不想回家的日子里,余凤芝独自在家上网搜索苏博文的消息。
故事的可笑之处在于,彭盛华的出轨对象是苏博文曾经的女友,余凤芝的出轨对象是消失了十几年的苏博文。
她想象的是,如果当初她选择的是苏博文,这样的生活会不会有改变?
仔细想一想,如果当初余凤芝选择了苏博文,结局其实好像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毕竟你当初喜欢的人,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才华横溢?
唯一的情怀还是一出悲剧。
色盲苏博文一生想飞,2003年他在国外偷了架飞机,机毁人亡。
除了苏博文,还有一个人,生于9月12日,死于2003年4月1号。
这个人与苏博文一样,一生都在坚持自己。
苏博文的悲剧成就了余凤芝和彭盛华一别两宽的契机。
结尾余彭的相视一笑和狮子山下的纸飞机并不承载梦想,也生不出欢喜。
前几天我看到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解:哪个成年人的生活不是千疮百孔。
如果不是毫无章法用尽全力耗完最后一口气,生活不还得在这凡尘俗世里以一种身不由己的方式继续。
黃修平這部戲野心真大。
以感情為主線,首先,談回憶。
「現實未能盡如理想,而回憶的溫存總是令人流連。
若能抓住一些力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英仁同學會」,抬頭望著天空,不自覺就會想起舊時光。
瑣碎苦悶的工作,平淡如水的生活,缺乏溝通的相處,連想要改善也都缺乏動機和力氣。
而他,彷彿早已忘記過去的一切,當初的美好也漸漸被現實磨礪得黯淡無光。
蘇博文,你現在在哪裡呢。
我們都老了,你卻幸得定格在青蔥的回憶里。
想起青春遺落的紙飛機,決定故地重游,卻不想抽絲剝繭的回憶和當初不曾得知的心意,時至今日,才漸漸明晰。
這多諷刺。
如果當時知道這一切,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
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即使時間不能從來,能不能讓我們再見一面,算是彌補當初的遺憾。
「如果明知道會激起千層浪,那麼為什麼不讓回憶沈寂,專注當下。
」為什麼總要糾纏在過去,有些事情,知道真相未必是好。
難道重點不是活在當下嗎。
難道我願意這樣憋屈地拍「齊陰」的馬屁嗎,但是整team人都要跟著我混呢。
就算我本領再了得,我對抗得了這大環境嗎。
沒再打聽過蘇博文的消息,知道了又有什麼用呢。
那臭小子當年就已經那麼厲害,現在一定當上飛機師了吧。
可是為什麼,越不想記起,回憶就作動得越厲害。
原來不是記不起,而是根本沒忘過。
望著眼前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女人,我開始明白那些內心和生活的糾纏都是對我「逃避過去」的懲罰。
是的,我怕和過去比,怕比不上回憶里那個曾經不可多得,意氣風發的自己,怕你要我承認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成功背後的空虛。
勿忘初衷,但原來要面對自己的初衷,有時也需要很大勇氣。
「為何要相信/這裡會有希望/在最後/盼我會像拍翼鳥悠晃」最後我還是決定脫下戒指,帶走飛飛。
我留下一張最後的合照,不算是不辭而別。
蘇博文,我真的以為他忘了。
但是你看到了嗎,轉動的螺旋槳,玫瑰園裡的紙箱模型,可愛的步兵小人,原來他還是那個「手工王」,原來你們兩個都沒變。
我們一直珍重,這默契,多難得。
對回憶的態度是黃修平的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都不得而知。
回憶,是力量還是負重,應該打開還是收折,你我自有定奪。
但還是少不了引用楊千嬅演唱會上的話:「人好多時候都需要回憶,但又不應該太過沈醉於回憶。
知道回憶是讓最自己有目標,做得更好……回憶總是美好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緣分難能可貴,在共情。
如果只談感情,除了在幾個鏡頭前會賺足觀眾眼淚,這部電影只能淪為一部中庸的愛情片。
而融入的成長元素和時代的變遷,為它深深烙上本土情懷的印記。
《大時代》,97回歸,不著調的校歌,放學後的草坪與後花園,還未搬遷的啓德機場,飛機滑過九龍城下琳琅密集的港式招牌和食肆,都是一代人的專屬回憶。
看到譚玉瑛的客串,想必是經歷過《430穿梭機》和《閃電傳真機》年代的人都會會心一笑的一幕,而看到陶傑拿著那本《英國名校展》,就會想起地鐵里經常看到有他一杯羹的留學廣告,霎時覺得有些穿越,也很有喜感。
喜出望外的是陶傑這老頭,演技居然不賴。
當然,還有就是關於「一代不如一代」的迷思。
是教育變味了,還是學生變差了。
乏善可陳的公民教育,資金主導的教育課題,上下倒是一心——都在交差了事。
九零後被八零後責怪,八零後說,其實他們也是這樣被七零後嫌棄過來的。
想起聽過一個七零後manager的分享,有次他讓八零後的員工幫忙看著九零後員工的面試,八零後問:「他們有那麼差嗎?
」,manager說:「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你們不夠好,但是又不是最差的了……」可生活總有選擇,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選擇的準備。
面對質疑的聲音,我們的回應也是鏗鏘有力,我們的能力也是對得上我們的姿態的嗎?
如果沒有,怎能怪自己沒有話語權。
青春是個作夢的年紀,夢里可以是飛機師,是一介舞者,是港產馬勒當拿。
但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如願。
未能實現的夢想,也不代表你沒有竭盡全力。
比如說,如果我的夢想是穿越到宋朝的話,我只能更努力地作夢。
現實固然是殘酷的,但仍要像歌中唱的那樣,相信希望。
夢想,是一件前赴後繼的事,在作夢的年紀就是要作夢,哪怕這只是成人給我們的一劑迷魂湯。
看這種以青春、夢想、回憶為題的電影,難免拿它與同類型電影比較,比如說《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
但我想,最成功的是韓國那部《陽光姊妹淘》。
打著姊妹情懷,實則直斥人生的唏噓,無奈處卻不至於絕望,多崎嶇處,走下去就是人生出口。
和韓國室友聊天說起這部戲,她說,沒想說居然我也有共鳴。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起80年代的韓國背景,說起那些我不熟悉的歷史事件,這才發現這部戲有我未曾發掘的深度,卻也成功地讓觀眾各取所需,毫無違和感。
而黃修平這部戲,不知是否因為身為局內人的原因,不斷點題的本土情懷,獅子山精神的冀望,以及想為黯淡的現實注入新氣息,顯得有些迫切。
或許正如艾青所言「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愛得深切,才不會理會姿態笨拙。
影片最後,跟隨飛機的視野俯瞰整個香港,這片我們日夜踏過的土地,停放在某處的青春,灑落在四方的汗水,各自找尋⋯⋯
关乎青春的命题,在《哪一天我们会飞》中与年少梦想的缔结,没有娇柔做作的台词,更没有狗血难耐的所谓高潮,今时与往昔的交错,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细腻而真实,犹如绽放出一朵清新不俗的兰花,作为一部香港电影,黄修平以香港这座城市为奠基做出了自已对青春对梦想的诠释。
不同于平铺直叙的开门见山,《哪一天》以余凤芝和彭盛华这对结婚十年陷入中年危机的夫妻为引,生活的平若止水,面对老公婚外情的瓶颈,这一切困扰着余凤芝,一次意外发现昔日同学苏博文的博客,拉开了那段已经沉封逝去的青春往事,中年的今时与往昔青春齐头并进的两条脉络,青春年华对梦想的执念,中年后按部就班已然被琐碎黯淡生活榨干的梦想,在电影中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以此唤醒的不仅是对青春的缅怀,更是对已然沉沦梦想的重拾。
面对迷失的爱情,在伊始《哪一天》是一个寻爱的故事,但随着青春一幕幕的再现,电影所寄予的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年少时想要周游世界的余凤芝成为了旅行社职员,喜欢手工的彭胜华变成了室内设计师,乍看对年少梦想的实现,其实梦想早已妥协了现实的烦恼,昔日的爱意也随之时间而悄然流失,所有在这个重回青春三个人的故事中,苏博文对飞机的执念,悲情的结局渲染,实则是将一个忠于梦想的追梦者留在了最为美好的时代,也将电影寄予的内在情怀以更好的渲染。
作为一部港片,电影鲜明的地域色彩,将香港这座城的情怀铭刻在了这个梦想与青春的故事中,电影以90年代的香港作为时代的背景依托,那梦想的执着,对未来的疑虑,在电影出色的语境把控中酝酿而出,黄修平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行云流水的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那狮子山下放飞的飞机,其为人所见过往的青春追梦已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关于香港这座城市的梦想,是《哪一天》对香港深情真挚的寄语。
若将青春,梦想,城市比作音符,《哪一天》奏响的是一曲拾心三重奏,治愈彼此隔阂的同时,重拾以我们那早已远去的初心。
<图片1>哪一天?
我们?
会飞?
<图片2>影片最初,讲述了一对结婚已久的倦怠夫妇的现状。
余凤芝:作为一位旅行社的文员却忙于工作,甚至已经有五年没有出去旅行过了,回到家也只有空无一人的房间和一只陪伴多年的白色鹦鹉,和丈夫通常一个上班一个下班,几乎碰不到面也说不上话彭盛华:作为地产公司的设计却忙于应付无理取闹的客人,即使下班或者休息也是接到电话随时待命的状态,和妻子的对话常常话不投机,最终身心疲惫就是这样一对陷入倦怠期的夫妇很难想象他们曾经都是彼此的初恋,学生时代也是那么的年少轻狂,充满着梦想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中,无意中被提起的苏博文这个名字,渐渐开启了那段被遗忘的美好记忆。
余凤芝、彭盛华和苏博文三人学生时代的感情还是很青涩的,好兄弟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生,只是一个安静面谈,另一个大胆奔放。
年少时的女孩或许更容易被热情男孩所吸引,所以这场感情胜负的天平或许一开始就倾向了另一边……<图片4>开放日的那一天,余凤芝沉醉在了手工王彭盛华为她所创造的玫瑰园的绚丽浪漫中,做出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她也并不知道她错过了哪些人哪些事……<图片6>直到多年以后,余凤芝才慢慢拼凑出了苏博文为她做的那些事,曾经那个不懂言语表达的笨拙少年,会因为她酒精过敏起红疹而对好兄弟挥拳相向; 鼓起勇气想用一架纸飞机向她表达情意;用心去做了架大型飞机想要向她传达想要一起环游世界的信念,哪怕在试飞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摔倒;甚至最后浑身湿透看到了心碎的一幕也只默默的离开……<图片7>泪流满面的余凤芝终于知道她错过了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张登机牌,其实她对于苏博文也许并没有爱意,更多的应该是愧疚悔恨之心,在年少时并没有发现有个少年曾经为她做了那么多,而那个少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消逝在了他的梦想之中……<图片8>苏博文的逝去让余凤芝和彭盛华重新回想起来很多很多:爱情、友情、梦想……想起了少时的勇气和热情,也许这也会成为他们情感修复的一个契机,但到了最后,感情已经不是整部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在这社会上为了生活而拼命挣扎,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也亲自忘却了自己飞行的能力!
从哪里说起呢?
影片最后20分钟我就开始流泪,最后片尾曲响起我更是哭得实在忍不住都哭出了声来。
虽然我哭得很专心,但我还是感受到了来自隔壁陌生小哥投来的莫名其妙的眼神。
哦这眼神多么似曾相识,当时看《我的少女时代》时我就是用同样的眼神看着旁边哭哭啼啼的小姑娘的。
有人说《哪一天我们会飞》就是港版的少女时代,其实也没问题,全世界的青春都有着共通的伤痛。
少女时代没能打动我是因为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你情我意芳心暗许,不是我的青春。
而《哪一天我们会飞》客观来讲也就是一个相当套路化的青春电影:飘飘白衣,飞翔的单薄的纸飞机,那么意象化的符号。
结局的设置多少也有些过分戏剧化,煽情的意图太过显然。
然而,它的确打动了我。
没错,我总是容易被“梦想“的主题词打动的,特别是我看到了自己同样的迷惘与哀愁。
当初的冲天志 有没有践踏碎是哪些 不能言传的梦才令我 闯荡在 未知里香港,那座我刚刚知遇的城市,街角红绿灯的滴答声昼夜不停,密密麻麻的高楼低巷遮挡住了天空。
美丽的维港两岸最为繁华的经济中心是这座城市华美的衣裙,最狭窄的巷子里行色匆匆的人流才是这座城市内在流淌的血液。
97年前夕,一切酝酿着巨变,所有人对于未来都是迷惘而不知所措的,他们不知道这座城市的未来会去向何方。
而对于这些青春稚嫩的年轻人更是如此,他们不仅要面对的自己未知的未来,还要怀着对这座城市的深爱做出关键的选择。
苏博文对余凤芝说,香港不是梦想实现的地方。
那时的他志在广阔天空、幻想闯荡世界。
我怀着最简单的冲动来到北京,想要在这座城市收获自己渴望的一切,三年过去,听到这句话我哭了。
对于我,只仿佛,北京也不是之前预想当中,那个梦想实现的地方。
只是我渐渐懂得了年轻的苏博文不懂的那些道理,梦想在于个人,一座城市总是会无比慷慨地拥抱着每一个人、哺养着每一个人,到最后却只会是我们自己抛弃了这城市,抛弃了曾经的梦想。
这么想来,消失在他最为向往的天空之中的苏博文,没来得及了解这些道理也是一种成全。
求时间变慢 不想迫于成长未了愿 我替你 朝浪涛吶喊听听有没有被回响我们每一个曾经天真的少男少女终究都还会长大。
忙碌着应付“齐刘海”一样难缠的客户,被焦头烂额的家庭窘境逼入绝望。
真的好想求时间变慢,不想迫于成长,忘掉了那些最美好的追求、最单纯的快乐。
长大了的世界只有“物竞天择”一个规则,不会有人不在乎“喜欢或不喜欢”。
我没日没夜敲打着那些没道理没知觉的代码,麻木地,仿佛什么都可以不理会。
猛然间想起高中时一遍一遍写在桌子上反反复复呆望摩擦的闪亮的三个字母——我最初的梦想,那时学业的压力不断挤压着我头顶的天空,那三个字母却有魔力,能让我在一瞬间拥有宇宙星辰。
旧日简单的快乐已仿如隔世,眼泪一下子就夺眶而出。
是的,那种被命运夺取选择权的痛苦会随着时间一点点变淡,我也可以有新的追求,我也可以不再惦念。
但从那以后,随之埋葬的还有我最单纯的热情。
我知道如果我都可以淡忘,便很快不会再有人记得,无声无息,我只是放不下当初勇敢的自己。
多悲哀,穿过那么多艰难,未了愿,也最终只能成为眼角闪光的一滴泪珠。
青春怎会零创伤仍然要相信 愿意相信仍然要寄望 唯有初衷能打动观众的作品当然首先是要倾注了主创最真挚的情感的。
你发现了吗?
黄修平导演已经把自己放进了英仁中学那些有些稚嫩有些调皮的少年当中去了。
他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大声地告诉所有人,他要做一名导演,拍出最优秀的作品,提高香港电影的质量。
他说到做到了不是吗?
不要说大声告诉所有人我只想问问自己,现如今你敢真诚不做任何回避地告诉自己你的梦想是什么吗?
青春之路自然崎岖,我选择了一些,也放弃了一些,经历了那么多伤心,但我清楚地知道我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之火从未真正熄灭。
接下来的路我还会要继续选择,继续放弃,我只希望自己别忘了最真的笃愿,相信它绝不会远离,像曾经年少的自己那样,勇敢地继续相信下去。
我开始给自己这篇文章起的名字是《别忘了我们曾经会飞》,写到最后我回到开头,删掉了“曾经“二字。
我只是不甘心,就这样折掉了翅膀,随波逐流地走完这一生。
我才二十出头,前方的路还那么那么远,我的未来还可以有无数未知等待我去寻去追。
我可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同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至少这一刻,我是那么坚定的相信,只要我愿意,我依然会飞。
这部电影的点居然在这个角色上,这个永远不会老去的角色,这个有着飞行梦想的角色,最终便消失在紫色的天空中,他应该会笑吧。
首先说一下苏博文女友这个角色,喜欢飞行模型,很多年之后苏博文和彭盛华又再次对同一个女孩有好感,这其实算是比较妙的吧,我们一直会被某种人吸引,多年之后依然如此。
对比在身边的这个人,我们往往会怀念没有得到的那个人,“珍惜眼前人”,“知足常乐”一般可以慰藉自己这种悔,但,这是真的如此么。
是久而生厌还是眼前的这个人真的不够那个人好呢。
看完电影我问朋友,苏博文还是彭盛华?
过了很久,回复了“苏博文”。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而我想要苏博文的原因,是因为深沉远远比浮华来得久远。
总是会被那样的男生吸引吧,能说会道,可以哄你开心,笑话不断,给你翻越一座又一座刺激的山丘,你在他身边好似永远是那么快乐,而也有那么一个人,静默关注你,因为你喝酒过敏把带你去喝酒的人揍了一顿,为了让你快乐制作了一个晚上的飞机,甚至都不敢走到你面前约你,好不容易说出了未来想和你一起的愿望,还紧张地解释半天。
这么看来,前者好像是我们年轻所喜欢的所倾慕的那一方吧。
深情必缄。
苏博文这个角色,我觉得刻画得很好,在感情方面。
余小姐最后哭得那么痛苦,是因为他逝去,还是终于明白自己必须和这个世界妥协了,我终于失去了你,我也失去了我所有的幻想,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找不到你,所以还可以欺骗自己,当我找到了你,或者我能够找回什么,对抗这个令人失望透顶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个对抗无聊生活的对象呢,总觉得如果当我找到了你,我便可以对抗这个世界,你是我的桃花源,你是我的温柔梦,喜欢这部剧是因为结尾,余把戒指放下,我知道我没办法得到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可以离开我厌恶的生活。
所以,这部剧我喜欢的,它没有传达一种身边人便是最好的妥协感,因为很多故事都在最后顿悟,身边这个人是最好的,于是和身边人携手共度余生,然而,如果这个人真的好,又怎么会让你去寻找回忆中的影子呢。
苏博文是真的好,不然你又怎么会在多年之后还是无法忘记他呢。
「當初的沖天志 有否被踐踏碎是那些 不能言傳的夢 才令我闖蕩在未知裹向前行 攜手行 趁青春要奮進不要辜負眼前好時光向前行 由今天 承諾我目標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付出所有」本年度最愛電影。
本土終於有一套說夢想、回憶、青春的感動製作。
故事雖然不及台灣少女時代那麼豐富,但卻帶出淡淡遺憾與希望,令人有更深層次的共鳴。
不知道大家中學或小學的校歌是否同樣歌詞勁娘,同唔岩音?
但正正是主題曲中這校歌部份,令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年輕時蠻喜歡唱校歌,因旋律大多優美,但對歌詞卻沒太深感受。
十多年後,今天讀來,卻好像訴說著自己快到中年的心聲。
致還有點青春的朋友們及我自己:「向前行 攜手行 趁青春要奮進 不要辜負眼前好時光/ 為世界美好多一點 付出所有」一起努力。
這是我認為2015年最好看的香港電影,他給了我當年大一時看香港電影充滿的希望與想像(當年大概有<人間喜劇>,<為你鍾情>,<東風破>,<得閒炒飯>,<打擂台>等等)那一年的這些片給了我無限的希望,令我更確定了我想走拍電影的這條路。
看了3部黃修平的電影,都深深被他的情感所打動。
這次大概是他野心最大的一部,結合情懷與夢想,更重要是對香港的情感,從當年與今天的世界對比,當年的希望與今天的絕望,看的當下一直想到底可以怎樣面對,最後卻真的有種被打通了的感覺,有種啊…原來這樣就可以的感覺,其實他也沒有確實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可是重要的是他沒有告訴我們不能怎樣,沒有告訴我們香港沒救了,沒有告訴我們其實一切終是夢,原來我們還可以有夢,只要有夢,世界就一定還有可能變得更好,不是嗎?這也可能正正是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黃修平的原因吧,因為他可能就是個做夢者,他就只會做夢,可是人類雖然不需要靠夢生存,可是必須要靠夢來活著,就像周星馳所說的對白:人沒有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我聽人說黃修平很懶,所以都很久才會出一部電影,我也是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可是在看電影的過程卻一直感受到他們(不光只是導演而是整個劇組)的各種細節上的努力,努力的為我們搭建一個充滿著夢想的年代,一個美好的香港,無論故事技巧美術攝影演員燈光飛行等各方面都出色,是我看過他的電影中表現得最成熟的一次。
故事以現在的香港與過去一直互相穿插而行,過去二男一女美好友誼與現在的老夫老妻對照,除了青春與現在,夢想與現實外,既然是2015的香港電影,既然是打著香港的旗號去拍,既然是其中一個男主角是遊學修(曾於網路群體學舌鳥的幾部短片裡演出與創作。
),那我很難不會去聯想到政治,雖然整部電影幾乎隻字不提政治,什至連政權的轉換幾乎都沒提過,可是卻還是處處令人感受到當中的借喻,三人關係比喻港英與中港關係,蘇博文的”香港不是個給人作夢的地方”然後到英國追夢與彭盛華的留在香港跟現實較勁,鸚鵡無家可歸的比喻,彭盛華中年忘記當年的自己,蘇博文到英國追夢卻墮落,我信香港人看了一定百般滋味在心頭,而我們的心情則伴隨余鳳芝,從當年的有夢想變成現今的看不到未來,也對過去充滿悔恨,前面的故事除了在訴說三人的青春往事外還訴說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路歷程。
而最後,雖然還是得彭盛華肯回望過去才能結局,也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是一個夢想,不過其實絕望無補於事,不如努力放眼未來,有夢就有希望,那一天我們會飛,哪一天我們也定必會飛。
青春恋,友谊变,三角恋。
编剧水平有限,有一些做作的桥段,俗套甚至狗血的梗(出轨、死人、死者女友的身份、一直维护的博客,被反复耽误的表白、表白的过分宏大的形式和过分的含蓄隐忍的反差构成了明显的脱离生活的虚假感、刻意叛逆得像是被教唆被拼凑的当年中学生们);励志、怀旧、中年危机、初恋、伤逝的杂烩,形成浅层的煽情效果。
最后的合唱却感动到我,因为那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憧憬着未来的眼,就是曾经的自己啊。
在香港会展中心看了点映。
看到最后就开始哭,不为这剧情多么简单也不为这故事多俗套,只是一边看就一边想自己的生活,哪有人不想飞呢,哪有人没有梦想呢。
但无论实现梦想与否,又有什么所谓。
飞过之后是摔断腿,是一瘸一拐,是没了性命。
当了设计师之后是劈腿,是一夜情,是夫妻生活的破裂。
想环游世界,却做了旅行社文员很多年离不开办公室。
无论飞与不飞,真的都无所谓。
他们哭,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却被磨灭,我哭,因为我看完电影就要抹干泪水继续工作。
走出会展中心的时候我就不哭了,坐上地铁之后我就开始工作,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年轻时戛然而止,这大概是梦想留给我们最美的地方。
此后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哪一天,我们都不会飞。
情节拖沓 狗血 校园剧无感
香港回北京的飞机上看的
3.5 没有美腻泡沫,没有俗套拼叠。热爱被烧成灰烬,梦想被积满尘埃,一切都回不去,回归的香港,青春就如同黄粱一梦。疏离的中年夫妇亦是意有所指。
放狗屁男主一个劲放狗屁最后跟女主放放飞机两个人就喜笑颜开了?一夜情睡完了还不是该视频视频,人家来了屁颠屁颠去见?最后跟女主发誓没做对不起他的事的时候我真想拉泼屎扔他脸上。 校园恋爱的结局非要是人到中年没有激情感情破碎!不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了还?
回忆学生时代,老公和老公的哥们一起追求自己
比想象中好。在最好的年纪里,被两个这么好的男孩子宠爱,余凤芝还是幸福的。苏博文好苏,我都为他心碎。只是置身城市里面,梦想好苍白。
婚姻好不易 何时共窜天
《哪一天我们会飞》:(5.0)幸亏当初没去看。不是说你扔一大段一大段的闪回就叫青春片啦好吧。
看完我是生气的
這個劇情簡介寫得比電影本身好十倍,完全不能入戲,因為太像教育電視⋯⋯全劇最喜歡的角色是那隻櫻武,真是演得太好了
我們在擁抱那些我們虛構的過去。其實我不相信蘇博文真的會存在,不相信憶起二十年前的某人時會痛哭,不相信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如此美好。其實我們很清楚身邊沒有蘇博文,初戀也不是余鳳芝,自己極其量只是成熟的彭盛華,也其實沒有飛過。但我們需要虛構的過去來撫平現在的傷痕。
看她在搜索框里想找夜总会的名字,想想又划掉了,转而拼写上的是那个曾相识的名字 ,纸飞机飞不到狮子山,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强颜欢笑的回忆,勉强难过的凭吊。
非常扎实的剧情片,配合演员稳定的发挥。导演引出了当时在九七前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倾向还是偏大陆些?比如苏博文的女友为一起在英国留学的大陆人。所以,所谓“香港制造”,还是蛮耐人寻味的。
故事确实是刻意了,少年时的情感没有处理好,暧昧和朦胧都谈不上。不过白衣年代真是美好啊,回归之前,少年们面前是新世纪,唱着校歌的他们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幸福。哪一天我们才会飞?
初初觉得清新舒服 越往后越觉得矫揉粉饰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青春总有遗憾,要不怎么叫青春呢
香港电影真的不太会拍怀旧青春片。
情绪倒是挺不错的..为什么情节这么狗血
前面两个男人的爱情战争,后面其中一个理想主义地死掉了,另一个在现世安稳中先是压抑地出轨后又怀念起从前,然后女主角发现死掉的那个当年原来那么爱自己而潸然泪下,很奇怪的感情逻辑,中间脱线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