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伍迪艾伦的“春天里”,总有人发情

伍迪艾伦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创作者,如果你经常看他的作品的话,就不难总结出来他的故事的一致性。

什么一致呢?

那就是故事的框架。

我们之前所说的伍迪艾伦三板斧也大都来源于此,作为一个创作者,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创作,且对于一个故事不断地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通过演绎,拍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且并没有被观众们感觉到厌倦,这就是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看多了之后,自然也会有审美疲劳,有时候就会在思想上发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伍迪艾伦对于出轨的热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里夫金的电影节》讲述的依旧是伍迪艾伦熟悉的故事,依旧是讲述出轨。

一对美国的夫妇去参加电影节,然而在这个浪漫的时间段内,两夫妻双双出轨,他们对于眼前的一切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对于目的地的解释却出奇的一致。

在这个时间段内,这对夫妻对于婚姻,对于爱情的定义开始有了变化。

《里夫金的电影节》本身并不稀奇,因为在很多伍迪艾伦的作品中,本片并不算是上乘,而且本片所演绎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谈,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自打他找到了拍摄的模板之后,对于模板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化,此后,多少年没换过模板的伍迪艾伦总会对于自己熟悉的故事轻车熟路,这种熟悉也造就了他对于出轨的眷恋,似乎一部他所拍摄的电影当中,如果没有出轨的话,就不完整。

我们没法完整的了解伍迪艾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却能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一种理念自始而终。

本片中的男主对于婚姻本身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婚姻维系下来的秘密就是两个人心照不宣。

未来无所谓,现在无所谓,仅存的过去也在时间的流逝之下慢慢的消失了痕迹。

当婚姻进入到了疲倦期,两个参与者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寻找新的刺激,好在当今世界在物质观至上的理念的加持下,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因为觉得不合适了就可以肆意的更换,而这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出轨的前提有了。

因为想要刺激,因为现有的生活无法给他们刺激,于是,出轨就是唯一的他们所能做的选择。

本片中所表达的人们的行为被欲望指使之后,自然无法靠道德的约束来结束。

因此,在相互厌倦之后,他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

然而本片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两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夫妻二人对于欲望的定义。

丈夫是一个研究经典电影的人,他对于婚姻或者是爱情的定义来源于与自己所钟爱的影片中的一部分,当这些影片以一种形式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映射的,丈夫期待着寻找一个可以完成自己想象的映射的人。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寻找。

而妻子却有所不同。

妻子需要的是激情,是自己面对着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欲望的丈夫之外的另一种活力四射,因此,妻子很容易找到了更加年轻的对象来完成自己欲望的转移。

而就这一点来说,丈夫在影片中失败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很好的投射到自己所期待的人的身上,即使是面对着自己期待的姑娘,最终,依旧是用失败堵上了自己的向往。

或许欲望最好的部分总是藏在求之不得之中,这对于丈夫来说或许比得到更加舒心。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虚伪的状态在里面,丈夫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如眼前的那样出现且发展,而当自己从经典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只不过是单纯的寻找欲望的时候,这一切就又都适时的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吧。

而本片中演绎的这段关系,这段两夫妻都双双出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反击。

当得知自己的妻子出轨了之后,丈夫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的惊怒,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这并不是因为丈夫有多么的高雅,而是丈夫之前在内心中潜藏着的某种欲望终于可以得到释放。

之前的道德观禁锢着的人生终于可以肆意的狂欢了。

这对于丈夫来说天时地利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丈夫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且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一切并没有如愿,他所期待的姑娘依旧是仅仅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临别时侯也没有以身相随。

丈夫在想象中依靠着自己的意念抱得美人归,而妻子则是结结实实的找到了一个年轻的肉体。

这种差距,表示了春心萌动之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每一种结局都不是那么美。

……你好,再见

 2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3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4 ) 电影是文艺中年被掘坟的现场…?

还是想写点什么,因为挺让人感慨的。

伍迪艾伦这部电影吧,挺给文艺中年们添堵的。

其实文艺青年们大家曾经都是菲利普,觉得自己关注更大的世界、见解特别、表达锋利,把自己臆想成先锋,却不屑带着别人往前走。

不停地抓住细小的切入点后巧舌如簧…但很大程度只是自己需要关注与喝彩,也确实有一些人埋单,倒也不赖。

然后在差不多的小圈子里转啊转,所谓的安全区。

开心吗?

—— 还不错。

在讨论的是不是艺术和哲学重要吗?

—— 不重要。

想以谦卑的姿态深度讨论或者学习吗?

—— 想的,how。

接着时光蹉跎,就成了中年莫特。

以前觉得自己走得比较前面,回头看,你也没把所谓的先锋带起来,新的文艺圈也不跟你玩…处境就很尴尬了,同为只有半桶水的文青被追捧的永远是新一代,因为年轻,所以肤浅和偏激都可以被理解,找的点也算新鲜。

而在中年这里就是偏执,你讲的那套东西人家也耳朵听出老茧了,没有新鲜感。

但恐怖的是中年人其实更需要关注、更需要喝彩不是吗?

而且看到其他更商业、更埋头在具体分工里的同辈,反而跟新一代玩得很好,不焦虑吗?

不怀疑自己吗?

不觉得自己被卷剩下了吗?

:)然后你在意淫和幻想间来回横跳,又酸又拧巴又无奈的样子有多难看,我相信导演已经拍得很克制了,毕竟是在拍自己。

😂所以…看完电影就是觉得很堵,文艺中年们除了酸和妥协可能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也不用心虚地在文艺前加“所谓的”这种定语,我们就是很文艺,但我们tm是中年💔…

 5 ) 影迷的电影节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18日 UME影城(上海新天地店)四星。

非常临时地帮朋友和自己收到了周五晚上的《里夫金的电影节》。

第一轮抢票它就在我的清单里,奈何它火速售罄。

17号,因为临时被告知周五下午要在市区办公,就很紧急地在豆瓣和微信小程序收了票。

没想到周五下午意外加班,只能在暴雨里赶场,地铁站里狂奔,再次重演上周六的生死时速。

说到收票也是挺神奇。

从豆瓣一个哥们儿手里收了张票,因为已经取票了,时间又不太够,只能约好面交。

结果因为我加班,出票的哥们儿赶场,来不及等我,就把票留在了一家久久丫。

这两年出票、收票也不少,第一次通过这种有点“原始”的方式拿到票,觉得很奇妙。

说回电影,其实没有太多需要评价的地方。

伍迪·艾伦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影片里致敬的那些经典电影画面就更陌生了。

不了解他的一贯风格,可能观影体验的确会有折损。

但是抛开这些不谈,这部电影的结构精巧,轻松明快,在一个加班后的周五雨夜看,体验还是十分愉快的。

影片里随时都在自嘲和调侃,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个点是,影片里是电影节,影片外也是电影节,电影里电影外大家都在热闹赶场,节日气氛十分浓郁了。

 6 ) 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

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

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

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

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

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

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

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

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

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7 ) 伯格曼电影导览

7.3自命不凡,我其实也是,不是那种“我家里有的是钱所以不用看别人脸色替别人卖命”式的自命不凡,而是具体到每句话的表达方式,我这样表达才对,你说的都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喜欢弗兰克·卡普拉,我不喜欢,里夫金不喜欢《生活多美好》。

海明威曾经说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摩根弗里曼在《七宗罪》里只同意后半句,我只同意前半句。

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里夫金那本书永远没写出来,就过海德格尔的那种存在时间,认同脑海里自我世界。

伊萨克·伯格教授——如果你们还记得他是谁——是被排除在所有人际关系之外的人,里夫金也是。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野草莓》,并没有感觉到其中趣味。

终于似乎有点明白了,伊萨克的生活是静态的,是死水,但里夫金生活在吵闹中,一种纽约中产的吵闹,又波澜不惊,唯一一次夫妇共同高潮是听到法官对离婚的宣判。

刚刚听医生夫妻吵架过后依然在问你最喜欢纽约中央公园的哪里,妙不可言,纵然以前一定在伍迪艾伦片中见过类似的感觉,还是妙不可言。

也有糟糕之处,当然,因为他是伍迪艾伦,所以又没那么糟糕。

如果要做梦,最好不要提醒大家这是梦,而是直接醒来,这也并不是说一定需要那个睁眼挺身的动作。

如果有旁白,最好不要让那位妻子单独在现实里与法国导演碰面,让法国导演抚摸她的脸,且不说这是谁看到的,这个瞬间的意义甚微,有种做单口喜剧时要把每份有一丁点儿联系的笑话都和盘托出的感觉。

迷影致敬时常能看见翻江倒海的爱意,这几天看了关于卓别林的,关于梅里埃的,反而虚假,因为坏无非就是好过了头。

不过好像大致能明白文艺青年的伍迪艾伦情结从何而来了,也明白为何许多人会反感有这种伍迪艾伦情结的文艺青年了,我没什么伍迪艾伦情结,也没有反情结。

《安妮霍尔》《我心深处》《曼哈顿》《星尘往事》是伍迪艾伦导演上升期,《西力传》是目前观影感受最佳。

伍迪艾伦可能还能拍出了不起的作品,但这部是在说,就算拍不出也没关系,已经有足够多了。

是死亡逼着人们回顾生命,但和《第七封印》里的态度不同,里夫金和死神都在向前看,而非回头。

伯格曼想人们将当前信仰同过去生命的虚无和解,这部影片里是对于虚无的信仰与空虚的生活和解。

当年在《中央公园西路》里写的是“如果让我描述生活是什么,那就是无聊。

哲学家们称之为荒诞,但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无聊”,而死亡催促下的伍迪艾伦已经开始区分无聊和无意义两种不同概念了。

下着棋慢慢被死神说服,还是别拍了,导演。

《午夜巴塞罗那》的时候还在说这一代人们已经不可能放弃自尊心,毫无保留,在圣塞巴斯蒂安竟然摆出这么一副认命姿态。

死神还真的在淡出,不忘回头叮嘱,那一瞬间还是很触动啊。

秘诀是多吃水果蔬菜,戒断饱和脂肪,一定要锻炼,强度不必很大,但频率要高,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结肠镜检查。

 8 ) 偶遇就好

人生的某些时刻能偶遇一些知己很棒,仅此而已就好。

年纪越大,热情虽未减,但却越来越担心偶遇的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那么,偶遇就蛮好,路过一丛玫瑰,深情遥望一眼,给内心滋润些许美好,然后继续脚下的节奏。

推石头是西西弗斯的人生,路上偶遇的一切也是他的人生。

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

 9 ) 爱就爱他的痴人说梦

一直挺喜欢伍迪·艾伦的。

这位出生于1935年的导演自196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电影《傻瓜入狱记》之后导演了50多部电影,平均一年一部,持续五十年,也算是影史上非常勤奋高产的一位了。

他的电影面相很多,但又有一致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电影通常都不是多大的制作,但又都保持完整的故事性,几乎没有导演自说自话的纯粹文艺电影。

而他的电影里的故事,又具非常的现实性,大多数都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更像一些别有趣致的小品。

所以他的电影通常是有趣、好看而耐人寻味的。

当然这也都还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伍迪·艾伦的电影,几乎都有伍迪·艾伦这个人的人格在里面。

你喜欢他的电影,通常是因为你喜欢他的人格,或者至少是他人格的某一个侧面。

那么这么一个奇貌不扬的小老头,有什么样的人格让全世界的观众都喜欢他呢?

文痴:絮絮叨叨的犹太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天生是个喜爱嘲讽的人,他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荒诞而嘲讽的 --- 比如处女作《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dy and Run - 1969)嘲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 1972) 用一种没心没肺的方式揶揄人人视为神秘的性事。

在这些电影里出镜的伍迪·艾伦本人,多少是有些滑稽甚至猥琐的。

这就是他,为了他的表达,不惜用自已开刀。

但在真正让他扬名立腕的作品《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里,伍迪·艾伦才真正坦露了真实的他。

这部爱情电影几乎就是伍迪艾伦自已一个人的喋喋不休构成的: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感,他对心仪女子的表达只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话语瀑布;他那种自大又自卑的纠结,那种在犹太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飘移,那种精神和世俗乱七八糟的混杂,那种无时无刻都会流露出来的嘲讽,实在是无人能比。

于是电影的世界里就有了“伍迪·艾伦”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格标签 --- 一个神经质的犹太知识分子,有一点点中国人说的那种“酸腐文人”味道,带着一种痴气。

伍迪·艾伦总很多电影的主人公,都脱不开“文痴”这一人设。

有趣的是:他总是对欧洲文化一往情深,于是他的电影里总是有一些美国文化人突然去到欧洲的文化氛围中,在文化的碰撞之中,伍迪·艾伦总忘不了幽自已一默。

这就是这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头可爱的地方:从不装伟大装神圣,把自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支脚,反讽,总是送给自已和自已所属的那个文化本体。

情痴:春梦不觉晓的性情中人七八十年代的伍迪·艾伦已经是影坛一尊,如果不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冒不下之大不韪的奇事,他后来就应该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功勋艺术家了。

这件事就是他在62岁高龄时,娶了24岁的女子宋宜,而宋宜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女。

我本来对名人明星的私人艳史提不起太大兴趣,但每每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又会在心里很不善良地揣测:他娶养女为妻这事,恐怕并非偶然。

为什么?

因为伍迪·艾伦对女人太有感觉了。

几十年来,伍迪·艾伦从不跟固定的女演员合作。

他的电影一部部拍,自已一天天变老,可是他电影的女主则是花样翻新,个顶个都是曼妙性、感的女子。

当然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肉肉的斯嘉丽·约翰逊,没有《赛末点》她是不会那么快红起来的。

还有《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佩尼洛普·克鲁兹:

《咖啡公社》里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魔力月光》里的艾玛·斯通:

《摩天轮》里的肥温:

《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

这些“伍迪女郎”的女星,或初出茅庐,或功成名就,她们之所以愿意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更因为他能用某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她们的性、感和美。

某种意义上,每一部电影里,老伍迪都会对他的女主角好好地爱一次,每部电影对他都是春梦一场,只是每场梦里的主角不同而已。

这也是伍迪·艾伦的又一可爱之处:爱就爱了,痴就痴了,梦就梦了,起码他从不假装圣洁假装卫道。

影痴:纠缠五十年的迷影情结2020年,85岁的伍迪·艾伦拍了他的第50部作品 --- 《里夫金的电影节》。

熟悉他的观众马上就会发现电影里的伍迪式标签:一是人物设计:主角这个在美国大学里教电影的糟老头,说什么也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化身,何况这个老头还这样调侃自已:

二是场景设计:这对美国夫妇来到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又是伍迪那个“美国文化人在欧洲”的老套路三是女星选角:这次是带着浓重意大利情调的中年熟女吉娜·格申:

四是剧情主轴:电影节上夫妇俩分头艳遇,老头自然空手而归,又是伍迪式的有心无力的怨叹。

但《里夫金的电影节》却也是令人惊喜的,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扎扎实实地袒露了他毕生的迷影情结。

且看片尾的这段集锦:早在《安妮·霍尔》里,伍迪就对女友大谈费里尼的《大路》;而八十高龄时,伍迪·艾伦将他的整部电影都献给了影响他终生的经典影片和大师。

当电影突然变成黑白,我们就会看到伍迪·艾伦在“复刻”电影史上那些经典桥段。

比如雪撬上出现Rose Budnick的名字时,你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指向《公民凯恩》里的Rose Bud嘛?

果然,电影马上给你一幅《公民凯恩》著名深焦镜头的复制版:

然后你会看到特吕弗《祖与占》里两男一女的骑车郊游:

费里尼《八部半》里事逼的中产阶级:

戈达尔《筋疲力尽》里的二人同||床: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里的肖像构图:

伯格曼另一部电影《野草莓》里草地上的午餐:

布努艾尔《泯灭天使》里桌子底下的羊:

还有最精采的: 伯格曼《第七封印》里的死神:

可是伍迪·艾伦版的死神非常励志:

还跟他本人一样絮叨,总教人健身节食和做结肠检查,比起伯格曼的死神本尊来说,实在可爱太多了!

这不,喜爱伍迪·艾伦又有了新的理由:这老头爱电影爱到发痴,骨子里的幽默又与这种迷影情节相得益彰,给同是迷影的我们带来莫大的快乐。

所以说:痴人不可笑,只要痴得真实,痴得彻底,就是可爱。

 10 ) 换汤不换药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还别说,小老头这次“贫”的还蛮有趣。

7分钟前
  • HarperYug
  • 还行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10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很差

幽默地致敬伯格曼楚福布努埃尔是很赞的一件事

15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2.5】对电影行业生态的游弋,有趣的当然是那些一如既往的掉书袋俏皮话,直截了当的仿拍也是可爱。但是,除此之外呢?这是个有点致命的问题,短暂欢乐后将会意识到拾人牙慧的不可行。最后居然来了次大回顾,噢,我的上帝,这真是太可怕了。

1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较差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2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男主太丑了,伍迪艾伦也变得这么无聊了🥱

24分钟前
  • 林微云
  • 还行

typical中年危机小品,食之无味

27分钟前
  • Miette
  • 很差

别的导演致敬一次就行,伯格曼必须x3

3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伍迪·艾伦近几年最有意思的一部,喜剧部分一旦拆碎进梦境单元小品里,突然就很容易原谅一个老头(只要不是他演)絮絮叨叨日常生活的重复枯燥。电影节,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在装腔作势、自作聪明、故作深情,仿佛一群小孩在扮演大人去完成什么社交任务,又虚伪又好笑。

37分钟前
  • 补特伽罗
  • 推荐

莫名有點時不我予年華逝去的傷感

4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退回午夜巴黎,他甘心把喜爱的所有艺术反复裁剪成符号展览给观众看,可能始终觉得愚蠢的观众只能看懂这个层面。重复自己无所谓,但是很可惜这回除了浅薄没剩下什么别的了。

45分钟前
  • LarryWho
  • 很差

伍迪艾伦还是好看,怎么拍都好看,连拍“我的电影实在太难看了太无趣太不重要了”都那么好看

46分钟前
  • 陈矮
  • 推荐

老头近几年的电影真是一部不如一部,拙劣的迷影致敬,过时的价值观和品味,还能更糟糕吗

47分钟前
  • spaceman
  • 很差

无疑是《解构爱情狂》文本过载后跌落的碎片

52分钟前
  • 废话队长
  • 较差

喜剧性很强,看的很可乐,现实和电影的映射也很好玩。论一个新浪潮影迷和伯格曼铁粉的自我修养。

55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57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年度无敌艾伦时间 老头是真热衷勤恳收集千奇百怪现代婚恋标本 然后每年定时往荧幕上投放一个男女互作case report

1小时前
  • Twist N' Shout
  • 较差

2.5

1小时前
  • 马赛克
  • 较差

大段的经典电影翻拍致敬,确实很“电影节”。

1小时前
  • coie
  • 还行

也许整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伍迪艾伦的一个梦 把自己的固执电影梦和絮叨了一辈子的男女不正当爱情友情结合揉捏在一起 甚至都不在雕琢 匆匆扔下一些伯格曼的电影梗 嘲讽当下商业电影的蹩脚却装大尾巴狼 片中剩下的是老头的无奈 早已选择在这条路一路走到黑 但越接近尾声除了不舍与难过 还有自己那份对电影这份工作的热爱

1小时前
  • 快乐时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