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小说贯穿始终的是“救赎”的主题。
不论如何改编,我觉得“救赎”这一精神内核最好不要变,吸血鬼题材的电影本来就很难有内涵,“救赎”可以说是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内涵。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主创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做的,但是整体出来的效果就是,他们把电影拍成了猎奇片儿。
救赎感?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看出来!
演员的演技,说是矫揉造作的话,那是刻意贬低他们了,说是生涩,又不足以形容,给人一种五十年代的感觉,长镜头、慢节奏,好像演舞台剧,但演员的演出又绝对看不出激情所在,没有感染力。
场景的布置也极尽简单,绝对不是简约,绝对不是简洁,绝对就是简单!
抛开原作不说,但论电影本身,这也是一部拖沓无聊的电影,有哥特元素,却无哥特FEEL,跟70年代的那些独立恐怖片很像,但又没人家有范儿。
当年电影还未上映时,宣传就特别多,也吸引了不少书迷,其实真的就是圈钱的粗制滥造的作品。
我不说这是烂片,烂片的话,实在是贬低这部电影,但是,也绝对谈不上一部合格的电影。
只能说是一部较差的电影。
传说中的吸血鬼里斯特从几十年的长眠中苏醒,他决定不再屈尊于阴暗之中,而要像人一样生活在阳光照耀之下。
于是他凭借着吸血鬼特有的迷人魅力与孑孓的气质,成为了一个偶像级的摇滚明星,并用他的音乐唤醒了在北极冰窖中已经沉睡近6000年的吸血鬼女王--来自埃及的阿卡沙。
阿卡沙女王是吸血鬼的祖先,已经在地下蛰伏了数十个世纪,一直伺机统治世界。
苏醒后的吸血鬼女王不仅立刻展开了一场向旧日仇人报复的计划,而且更一心想与身边的里斯特一道主宰地球,将人间变为地狱。
可是另一方面,吸血鬼猎人杰西·瑞薇丝却鬼使神差地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里斯特,展开了一段孽缘。
里斯特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冷酷无情的吸血鬼女王阿卡沙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真是想一想就可以令人汗毛倒竖。
马里斯说:我们也曾是人类,他是我们的遗产,我们要保护他。
这也是那个世界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将人类当作食物,而是尊重他的存在。
这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类的嘲讽。
可怜的人类自以为可以睥睨一切,却连最基本的尊重生命都做不到,不是很可笑吗?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的思维,固然是人超脱于众生的所在,然而,不能正确对待一切存在的思想总也是乏善可陈,可笑幼稚的了。
烂透了!
烂的不能再烂了!
开始看名字为会是描述女吸血鬼的电影,看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女王吸血鬼不过是个引子,是个借口,是个幌子。
要命的是,电影全篇以哥特音乐贯穿。
哥特表现的极端激情和吸血鬼展现的极端激情本就不是一个范畴,导演却错误的把他们混为一谈。
只能说导演的白痴与无知。
这样的做法,脏的哥特,也脏了吸血鬼,把二者都变得下作与肤浅。
电影中讲述,这个女王是埃及皇室……上帝啊!
埃及!
沙漠!
全世界太阳最大的地方,能出吸血鬼?
还不如说吸血鬼都吃素来的更好玩!
忘记本片其实是在吸血鬼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夜访吸血鬼》的后续吧。
都出自安妮瑞斯(Anne Rice)的《吸血鬼编年史》(Vampire Chronicles)。
“编年史”系列一共有十二部之多。
其中第一部便是大名鼎鼎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76)。
《吸血鬼莱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1987)和《吸血鬼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 1989)。
分别为第二、三部。
本片mix了第二三部,但最后的效果似乎非常糟糕。
也许本片的导演应该学学彼得杰克森,毕竟是慢工出细活。
太急功近利了似乎结局都不好。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音乐部分了,不多说了上目录吧。
Not Meant For Me - Wayne Static of Static-X Forsaken - David Draiman of DisturbedSystem - Chester Bennington of Linkin Park Change - Deftones Redeemer - Marilyn MansonDead Cell - Papa Roach Penetrate - Godhead Slept So Long - Jay Gordon of Orgy Down With The Sickness - Disturbed Cold-Static - X Headstrong - Earshot Body Crumbles - Dry Cell Excess - Tricky Before I'm Dead - Kidney Thieves歌曲都很出彩,连LP这么欢骚的乐队都一反常态的阴郁着脸唱哥特权当一部哥特音乐剧看吧sumsung献给电影原声
吸血鬼编年史(Vampire Chronicles)系列第三部《Queen of the Damned》(《吸血鬼女王》,台版译名《天谴者的女王》)虽不是我最爱的一本,却绝对占据了脊柱般的重要地位。
由其改编的商业大片虽然不能和原著以及同是VC系列改编的《夜访吸血鬼》相提并论,倒也并没有传说中的糟糕,至少我还是会将碟拿出来重复观看。
影片的音乐着实可圈可点。
如何才能表现出作为故事重要索引的先是迷住莱斯特继而唤醒女王的现代音乐的魅力,想来此类怀疑在片头就将烟消云散。
到底是阵容强大,一班著名的哥特金属乐队(Korn,Marilyn Manson……连Linkin Park主唱Chester都一反常态阴郁助阵),加上吸血鬼的鬼魅妖艳绝望低迷,直将感官震撼发挥到及至。
人物方面,全新的莱斯特还能接受。
与整部片子的基调一样,这位阿汤钦点的Stuart Townsend成功颠覆了《夜访吸血鬼》中法国没落贵族形象,切合这一部分的原著描写,全然呈现摇滚巨星的妖冶性感。
Stuart在片中大张旗鼓肆无忌惮勾引为他倾倒的年轻女子。
她们抹着黑灰的眼影涂着浓艳的唇膏,一举一动满是对这个妖艳男子的撩拨挑逗,糅合了崇拜与渴望,眼神却没有太多罪恶。
Stuart先是安静的,然后猫一般伏地爬行,嘴角含一抹笑,魅惑、神秘、嘲讽、冷漠,看着他的待宰羔羊。
虽然听说不少人因莱斯特演员换人而对此片失去了兴趣,我只能说,阿汤版小莱实在是魅力无穷。
不过那也未能忠实反映安妮笔下这个小恶魔的原貌,且即便是当年的阿汤再度出马也未必能做得比Stuart更好。
在这一点上,Stuart倒可说是从另一个角度做了一次全新的诠释,以至于也有人喜欢他超过了阿汤。
毕竟此片与《夜访吸血鬼》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调子,没有太多的寂寥苦涩,更多的是一种肆意喧嚣。
黑女王版阿卡莎亦是一番别样的魅惑撩人。
她走进那个隐秘的吸血鬼酒吧,伴着水蛇腰的扭动,每一个步调都似乎踏着韵律,仿佛懵懂少女初次踏入令人目眩的花花世界,一派天真无知而又野心勃勃。
她走着,吸引一众目光却只是顾自好奇而感兴趣地东张西望,继而被吧台后荧幕上莱斯特的身影吸引。
看着他,她知道她爱他。
当她听到一个吸血鬼对她说出他们打算毁了莱斯特,她的身躯是最妖娆魅惑的舞动,脸上依然带着小女孩般的甜蜜笑容。
她剜出了他的心。
然而除了他俩,其余吸血鬼演员只能忽视。
Marius马里乌斯优雅睿智(虽然变态)的罗马学者形象算是彻底毁了(片中他取代玛格纳斯成了莱斯特的塑造者,显然,他的形象也朝疯狂的老玛格纳斯靠拢)。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因为——我的天,看第二次才发现,那个一直跟个摆设似的(对阿卡莎的覆灭倒是贡献了一点力量)红毛圆脸小毛头难道就是阿曼德??!
若不是有人提醒,导演特意安排他险遭阿卡莎火焚都未能引起我对他半点注意。
还有马以尔、凯曼……在原著中个个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
而电影里,我只看到一群疑似布景的呆板物体……相比之下,酒吧里那些吸血鬼倒是有型多了,很符合对一个充盈欲念与快感的吸血鬼酒吧可能的想象,可惜被阿卡莎一把火烧了个干净,笑。
由VC首部改编的电影《夜访吸血鬼》曾经大获成功。
时隔多年之后VC系列再次被搬上大银幕。
华纳打造了一部商业片——应该说不论从演员还是音乐阵容都可看出下了番工夫——但是华纳恰是犯下了最大的错误。
它不但抽离了《吸血鬼女王》原著中的主心骨——由双胞胎传说引出的上至古老埃及下至20世纪的今天浩浩荡荡的一部吸血鬼编年史,甚至挖去了原著中最大的两个亮点——阿曼德与莱斯特。
这两个彻头彻尾的小魔鬼,在原著中被文字演绎得如此鲜活(原著引文采用个人认为较好的台版洪凌译文,但是译名统一为译林版本,因为考虑到译林重出单行本VC系列时在译名上还是斟酌了一番)——“你想要钱,丹尼尔?
我会给你的,那真是小事一桩。
”……“我不知道你的喜好,”阿曼德招认,笑意撩人:“所以我把菜单上的每一项都点了。
”……阿曼德开心极了,笑得像个学童,交叉着双手看着他吃。
那是丹尼尔第一次听到那柔软如丝网的笑声,如此地惑人。
他立刻就陶醉其中。
……有一回在纽奥尔良,阿曼德将丹尼尔拖下床去,对他大吼着:“我要你打电话到巴黎去,我要看看是否真的能够办得到。
”“老天爷,你自己拨电话!
”丹尼尔回击他:“你活了五百年还不会打电话?
看看说明书不就得了?
你这样算什么?
一个永生不死的白痴?
”阿曼德看上去是多么地震惊呀。
“好吧,我会帮你打电话到巴黎,但你要付费。
”“那当然。
”阿曼德无邪地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叠百元大钞,散落在丹尼尔的床上。
——阅读这些几乎令我笑倒在地。
窃以为不论是在《夜访吸血鬼》还是《吸血鬼莱斯特》中,阿曼德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形象存在,诱惑着迷惘的心灵仿若魔鬼,但是他不可理解,也无法触摸。
直到翻开了《吸血鬼女王》,那一幕幕与丹尼尔精彩绝伦的爱恨纠葛,才真正展现出他的丰满真实。
可惜,由于主线全放在了小莱身上,如此精彩的对手戏在电影里被删了个精光。
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是这群传奇的不死者在阿曼德的黑夜之岛的短暂相聚——马里乌斯坐在黑色皮椅上,像俱乐部的绅士一样折叠着报纸阅读。
“路易走了。
”他说,还是埋首于报纸。
“走了?
什么意思?
”“他到新奥尔良去。
”阿曼德说,并没有从棋盘上抬起头来。
“他到你那间公寓,就是洁曦看到克劳蒂亚的那地方。
”“飞机在等着你。
”马里乌斯说,还是专注于报纸。
“我的手下会送你到机场。
”阿曼德还是专心致志于棋局。
“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两个怎么变得如此乐于助人?
我又干嘛去把路易带回来?
”“我认为你还是把他接回来比较好,”马里乌斯说:“让他一个人待在那公寓不是什么好事。
”“我是觉得你该出去走动走动,”阿曼德说:“你已经闷在这里太久啦。
” “啊哈,我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都开始守望相助、相亲相爱起来。
如果这样,一开始干嘛让路易去新奥尔良?
你们就不会阻止他吗?
”——读到最后一句完全可以想象小莱气急败坏的模样。
不可否认,原著中小莱的形象从《吸血鬼莱斯特》起就越来越鲜活,已然超越了电影可以带给我们的直观印象。
尽管无论是阿汤还是Stuart都已做得很好,有一点还是不得不承认,电影有些时候确实是对我们想象的扼杀。
原著里莱斯特,在故事的最后,于内心的挣扎动荡与最终向往之后终于又现出了前两部中为读者所熟悉的小恶棍的本来面貌。
他抱着路易使其与他一同大肆胡闹——夜晚如许甜美,而路易的怒骂正逐渐白热化。
“你是个完美的恶魔,莱斯特。
”他说:“这就是你的原形,你就是撒旦本身。
”“是的,我知道。
”我怜爱地看著他,欣悦地看见怒火使他充满生命力:“而且,我爱死你这样说了,路易。
我想要听见你这样说,只有你可以说到这种地步。
来吧,再说呀。
我是个大恶魔。
告诉我,我是多么坏,这让我觉得好棒呀!
”——而电影的结尾,只是小莱与那个被莫名其妙与他凑成一对的洁曦手挽手,光影从他们身旁飞逝,而他们兀自漫步,从此以后亘古不变……居然,成了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了。
全片最大的缺憾,如果不算对原著的肆意篡改,便是有开头声势过大而后劲不足之嫌。
而华纳竟试图用一部片子囊括《吸血鬼莱斯特》与《吸血鬼女王》两书的内容!
虽然《夜访吸血鬼》也无可避免地遗漏许多内容,但终归还是尽量忠于原著。
虽然它也在结尾做了个极富戏剧性却大大背离原著的篡改,但《吸血鬼女王》绝对是将两部书都改得面目全非。
好吧,且让我们暂且忽略原著(除此以外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站在安妮书迷的角度去看非得吐血昏死),看在音乐与莱斯特和女王这一对带来的华丽视觉享受的份上容忍过去。
总的来说,也许到底有原著的内涵支撑,作为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女王》还算不错——如果你喜欢哥特金属乐,喜欢华丽妖冶的雌雄美人与凄迷绝望的欲念纠缠,并且不要因原著或是之前的电影《夜访吸血鬼》而对它期望过高的话。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到底保留了一些原著的精神。
安妮赖斯笔下的吸血鬼总是心思敏锐情感丰富,尤其是VC系列的主角莱斯特,被她牵引着在黑夜里跌跌撞撞却仍向某一光辉的高处靠拢。
电影里Stuart 苍白的面孔被灯光打得耀眼夺目,深陷的眼窝盛了两抹阴影。
影片末尾,洁曦陪伴下的莱斯特蓦然造访研究者大卫的办公室。
椅背转过来的刹那嘴角扬起的一缕柔和弧线,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在他脸上的和煦微笑。
而在他涂满眼睑的烟灰眼影下,是属于他们的绝望,与希望。
You see I cannot be forsakenBecause I'm not the only oneWe walk amongst you feeding, rapingMust we hide from everyone?I'm over itWhy can't we be together embrace it?At last I see……影片最后我又听到了《Forsaken》的调子,一如片头过后的惊艳。
这首歌连同MV都成了我的最爱之一。
You see I cannot be forsaken,Because I'm not the only one…I'm not the only one…not the only one…...在安妮的故事里,莱斯特身上始终有夺目的火焰,伴随永生不灭。
相当一般,原作的精髓是一点也没抓到,把《吸血女王》和《吸血鬼莱斯特》两部作品融合到了一部,最后哪部也没写清楚。
人物已经简化到了基本没有,原著中很重要的双胞胎基本就没什么戏份,最后也只落了个变雕塑的下场。
那些很虚幻迷茫但是贯穿整个原著的梦境就完全没出现过。
演员选择也是个大败笔,阿卡莎,作为吸血女王,在原著中有着无穷尽的美貌和引诱所有人却不失高贵的气质,下面说不太尊重已经逝世的aaliyah,但是好歹也不能让个黑人r&b女歌手演吧,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街舞范儿,就算是远古的埃及女王,也没必要把身体扭成那样吧,崩溃中!!!
杰西,我怎么不记得她和莱斯特有什么牵绊?
还弄了段琼瑶一样的言情戏,这简直是暮光之城的祖宗。。。
然后这个演员,好吧,连外貌也不具备,不是歧视胖妞,而是在这么一片子里出现完全不美型的角色就是犯罪。
最后说说莱斯特,作为Anne Rice整个吸血鬼系列贯穿始终的主角,书中的描写让我觉得他是那种冷静又疯狂,孤独却又悠然自得的矛盾体,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存在。
高傲绝对不会放下自己的尊严,崇尚着自由。
然而就片儿里的莱斯特来看,那段琼瑶剧情,完全不是莱斯特的作风,他那种s气质一点没有。。。
倒是louie有可能干出这事儿,还有那种蛊惑众人的气质,基本也是一点没有,这事儿不是说你抛个媚眼妩媚两下就行的。
还是阿汤哥的莱斯特经典,那种疯狂又孤独的气质很完美。
现在这个虽然相貌尚可,但是却没有把握住内在。
不过我实在受不了方脸,这演员也是方脸!!
其余人等没印象了,两部作品结合在一起出来的角色丰满生动没沾上边,反倒是乱七八糟不知所谓。。。
虽然原作是以摇滚乐为背景的,但是那种古典高贵神秘的气质还是挺充实的,反倒是电影,基本就是一哥特MV,实在是遗憾。
像夜访吸血鬼那样的经典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不过在anne rice 的吸血鬼系列中《吸血女王》这部本来就是风格最为虚无飘渺的,横跨几千年的故事,通过各种梦境各种回忆呈现,实在也是不太好拍的。
里斯特是什么时候做的决定不跟随女王的,喝了那个女孩的血后嘛?
他怎么知道要吸干女王的血才能灭了女王的?
电影名称:《吸血鬼女王》电影类型:哥特风格——————————————————————————――在看完《夜访吸血鬼》后,接触这部电影的确是一次失败的旅行.虽然此片的画面是如此的妖艳而让人着迷,可是故事情节却太令人失望.或许应当明白对于哥特与吸血鬼风格的电影,我们更应当注重其风格与美丽画面,而不是去关注一直以来处于弱项的剧情.也许是因为那一切都是传说,所以才导致了每一部都如吸血鬼的脸庞一般苍白无力.此片就像是一个搞笑版的吸血鬼,的确也还能说得过去,用他们的另类加上哥特风格然后演唱摇滚乐,在现代化的美国如果不引出古代不勾引爱情那实在就成不了电影了,其实吸血鬼放在美国本土就有些令人不能接受了,当然作者总是会让你看到美丽的欧洲大陆,当然无一例外的我们也看到了爱情看到了来自几千年前的吸血鬼女王,看到了血腥的美丽与繁华.有位网友曾对我说起当你观看吸血鬼影片时就不能考虑太多关于剧情的问题,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有了深切的体会…现代勾引古代还能说得过去,当一个吸血鬼手握手机时你还能想些什么呢?还有就是当你在一个现代的演唱会上看到歌星不用任何装备而从天而降时,你的疯狂一定是脑子装满了水泥,而且不止是那么一点点,原来吸血鬼也可以睡在床上,原来他们可以像是中国的神仙一样飞上天就像是飞离了这个地球… …想来也许吸血鬼就是类似中国香港版的僵尸一样的东西,只是香港电影人完全把那个传说中的存在搞成了娱乐版,而国外则发挥了德国人的风格将它们搞得跟真的一样,而且出现了大批的研究者,可能连中国也出现了大批粉丝团.对于吸血鬼的电影或是哥特风格的电影也看得差不多了,想来自己更偏爱的也许依旧是剧情片,所以决定暂时不再搜索吸血鬼,当然如果以后再出现精彩的吸血鬼电影或是文字图片等我想我依旧会着迷.
/Yomi 在安妮的众多作品中,我不太喜欢这本书。
尽管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如史诗一般叙述了吸血鬼的庞大家族史以及6000年以来的爱恨情仇。
作为吸血鬼历代记的第三部,本书并没有如前两部那样,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人带点寂寞的对你说话,讲故事给你听。
QofTD中的多人称视角使叙述显得分散而琐碎,如果没有看过前两部的故事,我想很可能会无法理解。
和The Vampire Lestat一样,QofTD的作者仍为吸血鬼莱斯特本人,(以及后面的肉体窃贼和恶魔迈诺克,笑,安妮已经把那个18世纪还不目识丁的小演员变成20世纪的文学家了)他不听劝告再次把血族的古老玄秘公布于众。
当然这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一直认为,QofTD中两个亮点,一是小恶魔阿曼德对丹尼尔的折磨,再就是莱斯特的不知悔改。
^_^ 在『恶魔的宠儿,丹尼尔的故事』一章,阿曼德一反《夜访吸血鬼》的阴鸷和《吸血鬼莱斯特》中的寡情忘义,少年心性第一次在他17岁的形体上复苏,从新奥尔良莱斯特的旧公寓,到里斯本,到马德里,到维也纳,到柏林,然后是布拉格、瑞士、纽约和巴黎,丹尼尔所在的任何地方都有阿曼德。
像一个苍白且无邪美丽的影子,紧紧的缠附着他,他无法呼吸。
这还不够,他不能无视他,因为那个孩子总是突然夺过他正在看的书,问他在看什么并且要问为什么看,然后在半夜爬上他的床,拽他起来只是为了试验一下越洋电话的奇妙。
『天,你自己拨电话!
你活了500年还不会打电话?
』看到这里终于笑出声来,此时的阿曼德完全是个孩子。
莱斯特给不了他的,路易也满足不了他的,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伴侣。
他们徜徉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一起探讨历史、生命和战争,一起拜访画家和摄影师,一起去上文学课和艺术课。
阿曼德急于了解新世界的一切,而丹尼尔也从他那里获得了古代的知识,他们真是无比般配的一对。
特别是描写他们在夜之岛生活的那一段,温馨浪漫到了极点,简直能让所有人嫉妒死丹尼。
非常喜欢那一段的叙述,如同王尔德笔下的道连·格雷,依旧是不朽的生命与青春,小阿曼德的兴趣从一件换到另一件,永不停息,任由时光的随意坠落。
也许是女王阿卡莎带来的阴影,随后的发展稍稍有些沉闷。
『当你醒来,就会如我一样,永远的死去。
』叹,译者的翻译真的是无懈可击。
但绝美的一幕过后,二人再没什么精彩场面出现,重生的吸血鬼丹尼只知道傻笑,从32岁的人类乍变成血族最年轻的一员,他的成熟睿智似乎全消失了,在玛瑞斯、凯曼那些老家伙面前显得脆弱而无知。
而阿曼德也恢复了他的忧伤和沉默,与先前判若两人。
在他初见玛瑞斯,他的父亲,他的爱,他甚至没有一丝感情流露的表示。
而玛瑞斯也是一样,不知道是安妮的失误还是女王带来的恐怖。
还有那幅The Temptation of Amadeo,心里多少感觉可惜,明明是可以大书特书、赚人眼泪的地方呢。
再说到莱斯特,本书他唯一的亮点就是结尾。
在『女神的怀抱里』那段时间,他更像一个没有丝毫感觉的傀儡,完全迷失了自己;或者说,他一直在困惑,在苦恼,在挣扎---我不喜欢他那个样子。
他爱上了女王阿卡莎,他爱着每一个人。
但和得到就一定意味着失去一样,他不可能爱所有人的,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他后悔那个必须做出的决定,但是他没有选择。
所以当最后大家快乐的聚集在夜之岛,他却把自己一个人锁在书房。
一个月,写他的QofTD。
后来他与玛瑞斯的对话,以及和路易回到新奥尔良、去伦敦---都非常非常精彩。
莱斯特回复了那个玛瑞斯口中的Damnest Creature,那个Brat Prince,叛逆之风未减一毫而尤有过之。
『Tell me how bad I am. It makes me feel so good!』仿佛又看到了8年前电影IWTV的最后一幕,阿汤哥魅惑而洒脱之至的笑容。
再次,目为之眩,心为之夺。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新奥尔良旧宅的前后两幕。
先是洁茜看到了歌迪亚的日记。
『Cover her face; mine eyes dazzle; she died young.』刹那间全身颤栗,心底冰凉。
肖邦的小夜曲在耳边如流水低诉,古老的瓷釉洋娃娃。
无比的凄美,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一幕幕的,犹如缓缓飘落山谷的白色长纱巾。
她的金色卷发,她玫瑰般的小脸---当一个世纪之后,路易和莱斯特再次回到他们多年前的居所,如两具徘徊已久的幽灵,带着18世纪挥之不去的寂寞,默默凝视彼此的眼眸。
『以手覆盖她的脸庞,我心震颤,她如此早夭。
』 再次提到译者洪凌的精彩演绎,QofTD的翻译真是比前两部好太多了。
尤其是一些对话,译来底韵不改,非常传神---尽管早就有人说过,英文根本不是用来翻译的。
这本书我最初是在书店里买到原版,491页,忍受了一个多星期的折磨才看了一小半,后来终于下载到中文译本,立刻被翻译折服。
相比之下,The Vampire Lestat里面某些句子简直能让人吐血,尤其是那个Satan’s Night Out撒旦狂欢夜,居然给翻译成什么「魔鬼出现之夜」!
无语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QofTD的主要内容完全和这些无关,它叙述的只是血族的历史。
那些故事真如史诗一般的壮丽---沉睡6000年的女王,梦魇中的红发双胞胎,邪恶的精灵Amel和首代血族Khayman。
阿卡莎的苏醒一如睡美人的童话,然而,本是无比华美高亢的乐章,却转而下成为俗丽的曲调。
救世与杀戮,慈悲与抉择,重复了几千遍的故事,怪不得有人评论说QofTD十分的商业化。
女巫6000年的诅咒不如100年后情人重逢的震撼,血族女王的伟大爱情不如阿曼德唇边泛起忧伤的动人,麻木的我们找不到悲怆的感觉,只用泛白的双眼平静的扫过那些熟悉的场景,甚至熟悉的血腥。
当然,也许就是看好它的商业化,华纳再次把它搬上荧幕,用的仍是Queen of The Damned的名字。
不过它的内容,sigh,几乎和原著无关。
撑起血族6000年伟大历史和诅咒的双胞胎传说没有了,QofTD的故事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莱斯特莫名其妙的恋情成了贯穿始终的唯一脉络,如此它恰恰抛却了原著中的华美而只留下俗丽。
然而不可否认,此片的确将媚艳和华丽发挥到了极致。
由Stuart Townsend饰演的Lestat,苍白如腊的光滑皮肤,铅色的浓重眼影,以及他纤细如猫般的优雅---虽然他的确缺少些18世纪的贵族气质,但,无比的sexy。
那场演唱会的设计非常棒,尽管Korn的歌我怎么听都还是鬼哭狼嚎。
有好几首我至今找不着调,不过也只有这种摇滚效果才能把女王「吵醒」吧,笑。
说到阿卡莎,在Aaliyah的演绎下,已经从原著女神般的圣洁转为埃及艳后般的妖艳。
不过也无所谓,反正已经华美不了了,就一路妖下去吧!
最后提一下我可怜的玛瑞斯,形象已经被破坏殆尽了。
电影大部分交代的是第二部VL的内容,马格纳斯不见了,玛瑞斯成了莱斯特的Maker。
这本来也无可厚非,(既然我们的Lestat已经在IWTV里抢了阿曼德的丹尼,Marius自然要帮Armand报仇,笑)但演Marius那个人,哭死,那气质实在是活脱脱一个马格纳斯啊。
他哪有玛瑞斯的睿智和优雅?
至于我们美丽忧伤的小恶魔Armand,颤抖,如果我没看华纳的官方网页,打死我也不会认为那个「Ugly Blond Guy」会是Armand。
为了证实这一点,后来我再看了一遍电影,当场喷血。
至于其他,比如僵尸一般的Khayman 和Mael,咳咳,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除此以外,我非常嫉妒Jesse。
本来大家都是在月色下捧起Lastat的书,被他的魅力折服,想象着他的『I love you; I wish you were here… in my arms.』嘛。
为什么她一个毫无特色的女孩能得到王子的垂青?
原著里这个35岁的女人根本就和Lestat没有任何关系啊。
看的时候还在想,这种纯真的存在必定要为邪恶献祭的,就像在我们的理念中:天真是用来践踏的,纯洁是用来玷污的。
然而结局居然是临睡前妈妈讲的故事『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In The Name of Satan,我诅咒它的导演和编剧! 不过影片到底也并非一无是处。
摇滚效果就不说了,还有几个镜头非常经典。
在影片最开始,在莱斯特的叙述中,那只从棺材里伸出的手就非常抓人。
随后几幕都很不错,然而从Jesse看到莱斯特的日记后就开始糟糕。
玛瑞斯造就莱斯特的一幕简直不忍目睹,既然IWTV中这过程已经成为了经典,随后就不该再轻易碰触。
的确如Sylph所说,这段处处可见对IWTV的拙劣模仿,没有任何价值。
也许导演是考虑那些没有看过IWTV的人会不理解,但,我想大家之所以蜂拥而至电影院或买碟,恐怕也是因为8年前IWTV的缘故吧。
阿卡莎的出场也十分经典,酒吧之舞充分展示了她曼妙的身姿。
当然还有血红的玫瑰浴。
天,在那里Stuart的皮肤简直苍白的可怕。
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白蜡般的光滑如丝,我想也不过如此了。
和IWTV的18世纪法国贵族的幽雅浮华不同,这里展现的是另一种东方式的华丽。
阿卡莎有浓郁的埃及艳后或是印度妖姬的味道,而Maharet或Jesse的扮演者,和古老的卷发洋娃娃美人相反,她们体现的是一种类似东方式的传统。
这符合原著中的设定。
但关于影片的结尾,女王的结局,我什么都不想说了,让所有喜爱Anne的人一起放声大哭吧。
[7.19.2002 4:38 PM]
唯一音乐可以听听
我对女王很感兴趣。另外,这个片子名字翻译得也太恶心了吧?
从头至尾哥特风格弥漫,可是剧情、结构和风格相比显得很可笑。
我是为了亚声调和吸血鬼看的 。。结果,发现好雷啊。。这部片子真是好雷好雷。。。一点也不恐怖。。但是男猪很帅呀!嘿嘿~1星为男猪!!!
性感的吸血鬼啊
男主角的演技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OST非常棒!
before i'm dead
吸血鬼摇滚哈哈哈 其实很贴切嘛 现在玩金属的都这样
男主角是乌玛瑟曼的男友
刚演完女主就去了,挺漂亮的,可惜了...
看了不到一半就直接关了。。。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最后绚丽的转身……
《吸血鬼编年史》第三部 完全和《夜访吸血鬼》相差不只一层两层啊 KORN的核心Jonathan Davis负责了配乐原声制作 但比起Elliot Goldenthal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原声很赞,班底强大。演员选得TMD贼烂,听说阿曼德的cast很糟,我都不敢去看了,不忍心Armand的形象被糟蹋。但公平得说,Lests那演员比阿汤哥更有法国落魄贵族+野心杀狼青年的气质!Jessie比我想象得还要美!Marius除了发型颜色不太对,还是比较吸血鬼的。
男女主角不知怎么就好上了,那埃及艳后般的女王像个打酱油的。。只有里面的歌对我胃口。还是觉得阿汤演的好。男主依旧不是我的泰普。
很喜欢当中的音乐
当年脑子抽了对吸血鬼系列感兴趣,把相关的电影扒拉了一遍,印象中剧情莫名其妙……女王好丑
在ac579116上看的,听说原著是《夜访吸血鬼》的续集,但影片是狗尾续貂。
很帅气的“Lestat”(斯图尔特-汤森Stuart Townsend):宁愿死了,也比一个人好
除了把我阿曼德的设定强扭给莱斯特之外其它还都不错。演员演绎的相当棒,女王很漂亮,梅凯尔超有范儿,马瑞斯甚至有点小萌……莱斯特演绎的其实相当赞,当然别提颜值比不过阿汤,这世上有几个人在颜值方面敢跟阿汤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