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开眼界的小朋友如果长得漂亮总是会遇到想看着你仿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欢呼雀跃就满心欢喜的爷叔想邀你见见世面,怎样面对见仁见智,处理得好总能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教育想通了没什么不好,反正万事皆讲究心结而已,过了自己的槛就成。
或者只是当奇遇看看,毕竟Jenny本身的生活也不算太差,算不上超体面但对于并不那么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除了爸爸烦了点也不失温馨可爱。
当然想和做也总有落差,究竟怎样踏出这一步,或许在如今更容易一些,这样假装彬彬有礼的把妹指南也往往被一夜情或者更直接的物质交换所取代。
唯一的问题是一个风流倜傥乍一眼还有几分像马特戴蒙的帅叔叔突然就摆出一副嫖客姿态穿着白汗衫马甲躺在床上看着雏妓一样的少女...这种场面真是叫人夺门而出。
另外演爸爸妈妈的演员才真是功力,Alfred Molina是The Company 里的“巫师”, Spiderman里的教授,在这里变成唠叨俗气的父亲,就当光看他也值回票价。
有些女性是叔控,天生迷恋年长的男人。
某,嫁给比自己大7岁的男人,平时沉默得像棵树。
她原以为可以得到照顾,岂料作为家里支柱的还是她自己。
年长得多,并不代表智慧也强得多。
某,20出头的小姑娘,凡引得起她好感的唯有30左右的男人。
人家要是没认真和她交往的意思呢,她不爽了。
万一人家想认真和她交往了,她自己却又没有认真的意思,缩回去了。
我劝,你何苦跟老男人搞,你认真和他搞,搞不过他。
他认真和你搞,你怕结婚,不如找个同龄人。
要搞,旗鼓相当。
结婚,大家都还不急。
某,我常说她是大叔控。
然而关于某个年长的男人,她说过一句话:他的一切魅力,不过是源于他的年纪。
如果他和我一样大,我根本不会喜欢他。
我自己仿佛是没有交往过大很多的男人。
学生时代一度也迷恋过已经工作了的男人,结果证明只是个混蛋。
就像电影里面说的,读书又难又枯燥。
读书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灰色的。
而看外面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
光怪陆离,引人入胜,仿佛有无数只手在召唤,快来,快来。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
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十六岁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不知究竟有过多少的少女曾经跟她有一样的想法。
独自在家偷穿大人衣服,对妈妈梳妆台上的一切爱不释手,渴望引起周围男孩子的注意但又对他们不屑一顾。
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
不是每个胸怀大志的美貌少女都可以碰上一个会带她听音乐会参加拍卖去巴黎旅行的男人,不管年长与否。
事实上我都快30岁了也还没有碰到这个人,怕是这辈子都碰不到了。
所以当机会摆在眼前,你会怎么做?
别忘了,Jenny只有16岁。
而我们都知道青春这样短,独自长大又这样寂寞。
我们也都知道长大了其实不过如此,要么结婚生子柴米油盐,要么寻寻觅觅成为剩女。
前者是Jenny的妈妈,后者是Jenny的老师。
当一个男人带着一个你所憧憬的世界来到你面前,他懂得你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了如指掌你所知道的东西。
关键是,他知道怎么爱护你照顾你,用你喜欢的方式。
你以为这是他爱的表现,殊不知这只是经验而已。
经验,才是大叔们的魔力。
年轻的时候迷恋年长的男人,再正常不过。
Jenny的故事甚至不能叫做失足,也并非犯错。
她只是做了大多数女人都会做的选择,爱上了个骗子,上了他的当。
甚至他也不是故意骗她,大叔在少女面前,也会情不自禁,只想沾一沾青春的美丽。
还未老去的人不会明白。
用青春交换经验,各取所需。
可就像某心理学家说男人为了少奋斗10年傍富家女一样,你少奋斗了10年,难道你想早10年死吗?Jenny在16岁时经历了26岁的事情,从此她不再天真。
幸运的是,有些事情早比晚好。
而晚,比永不好。
An Education.最近看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这部片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家庭,爱情,梦想,青春期。
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小女生,爱上了个老男人,为他放弃了学业,放弃了未来。
他带她去巴黎,出入酒吧舞会,她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告诉她,University of Life才可以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她开始鄙视学历和读书。
她以为自己得到了她梦想中的生活。
直到她发现,她放弃所有的一切换来的,全是谎言和骗局。
振作以后,她用一年的时间,重新努力追回了她曾经的梦想。
我喜欢她最后重新回到学生模样的样子,她不是那种适合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她从骨子里就是学生,她就应该是那种坐在图书馆安静读书、和人们谈话时无意识的说几句法语、心静如水的女孩,这是她的天性。
她后来之所以还能以优异的成绩走进oxford,也就是凭着她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
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默默的读,然后面无表情的起身离开。
她一个人坐在台阶上,听着她母亲用欣喜的声音读着录取消息,她微微扬起嘴角,她知道,她终于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她说,The life I want, there's no shortcut. Moi aussi.
技术上无可挑剔,尤其喜欢其中的灯光和摄影。
音乐也很好,加上Mulligan出色的演出。
但是,一个很大的但是,电影情节上有很多不能让我忽略的问题,非常可惜。
首先故事太简单了,而实际它可以被丰富很多。
前面太长结尾太短,在Jenny发现之后David就没有在出现,也没有反复,只是和父母有几个片断,最后她还照样收到牛津的录取,就以画外音的方式结束了。
对David的演员选择也不能苟同。
Peter Sarsgaard把绅士风度演出来了,但欠象Colin Firth的那种魅力,不能说服我他会让Jenny要代表的女孩儿喜欢的那么深。
实际有几个场景(脱衣和香蕉)都变creepy了,Sarsgaard中间演得也有些别扭。
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让我进不到戏中去,只是感觉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而非身在其中。
同时剧情中有那么几个我不能忽略的漏洞。
第一,当Jenny明白David的真正职业时,她只upset了那么一小会儿,被他几句话就拽回来了,有悖她的智慧和她代表的纯真。
更严重的是后来她在车中发现信件,太容易了,剧情交代David已经不是第一次欺骗,怎么会这么随便,把证据和烟放在一起,好象就为了那时剧情需要。
另外我注意到为了突出Jenny,剧中没有任何另外的人在思想上和她是一个层面的,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Emma Thompson的角色没有突出,降弱了整体力量。
应该有人和她debate教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Mulligan绝对值得被提名奥斯卡,但电影的许多硬伤让我些许遗憾和失望。
我相信,在每个少女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潜伏的罗彻斯特先生的影子,随时伺机而动。
他们成熟,他们拥有与女人相处的经验,他们了解你的需要,能安抚你也能鼓励你,能假装和你一样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和美好期待,也懂得在此之中维护成熟的形象;他们理智,他们能控制自己焚身的欲火,不会过分关注和忽略你,他们不会弄疼你,明白你一直期待的气氛,让你知道男欢女爱是发乎情也能止乎礼的合理而美好的反应;他们富有,不管你在不在乎他的钱财,他都会将此变成一种优势,用来买你的欢心。
他们懂得生财之道,也不隐瞒原始积累的血泪斑斑,所以不会幼稚地过分自我辩护,而是用另外一套你不熟悉的价值体系来合理解释。
他们不怒而威,他们利用自己在朋友中的人缘和职场中的命令,来昭显他的地位,让你知道这个男人来头不小,一来增加你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征服你的自尊心,在他面前甘愿俯首贴面。
他们甚至会利用自己的不完美,他们仿佛都懂得心理学的“残缺原则”,他不会标榜自己是圣人,他不会在乎你纠结在一帮乳臭未干的小伙子之间,因为这降低了他的身份,他只会在遇到真正的威胁时,巧妙地利用你的同情心。
如果细细来分析,本片的大卫,罗彻斯特,达西,和《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以及余则成和宋思明都是如此。
这个片子,说实在的,算不上上乘,英国式的拘谨和傲慢使得片子一点视觉上的刺激都没有,反而变成了一部展示欧洲大陆式风情的纪录片,记录“巴黎症候群”的一份子如何堕入又被逐出时尚圈。
但是,片中珍妮在嫁人失败后重返学校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动容——“我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一个泰晤士报的记者(琳·巴贝尔回忆录)有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我意外惊讶,这毕竟已经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红肥绿瘦的田园爱情,教育的开放和嬉皮城市文化的兴起,让生活向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大大地敞开了,每个人都看到了像大麻一样具有吸引力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也是珍妮的同学们为何如此崇拜她的原因:巴黎代表时尚、文学和艺术向沉闷的英国人挤眉弄眼,看似不怀好意地等待他们叛变,投怀送抱。
所以,简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做老师,在满足自己时代需求的条件下同时践行自己教育的理想,在巴黎,有很多和罗彻斯特先生一样成熟,富有、理智和威严的事物,剑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珍妮在一个梦醒之后进入了另一个梦,殊途同归,只是罗彻斯特先生倒掉了。
总有那么一个人,TA在你浑然不知的时候带你跨过所谓幼稚与成熟那条模糊的界限,让你明白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方式,人可以有多种多样,对与错其实没那么明显,黑与白之间还有大片的灰色地带。
跟着TA的脚步,你开始尝试所谓叛逆,所谓非主流,小心翼翼地冲破曾经不假思索遵守着的规则,甚至在同伴中炫耀那种危险的与众不同。
学着TA的样子,你的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邪典电影、哥特式音乐,通通试个遍,大笑、猜忌、哭泣,所有强烈的情感都一下子宣泄,像用一年过完了整个人生。
但是当你真的变得成熟,知道了不是要去尝试每一种生活才能互相理解,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别人能替你承担后果,明白了有些道路没有捷径可循,有些想要的东西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直到这时那个曾经作为导师的TA才会渐渐淡出你的世界。
也许偶尔TA还会出现,像个reminder不断提醒你的成长历程,这时你想把TA和自己的过去一起丢进忘怀洞。
也许TA一直停留在原处,已经不能跟上你的步伐,在寿司店里,TA娴熟地点餐,恰到好处地照顾在座的每一个人,而当你充满向往地描述未来的自由之路时,TA冷冷地说有些东西,不让知道就装作不知道吧,这时你甚至有些鄙视TA。
但不管怎样,你都要感谢TA,因为TA给了你人生绕不过去的成长教育。
我16岁的时候,如果问我希望将来的爱人是什么样的话,我会怎样回答呢?
总得懂点俄罗斯文学吧,总得爱看法国电影吧,非常深沉非常有内涵。
至于职业,好歹得是个作家。
而后排那个胖乎乎的时不时冒出两三颗青春痘,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的男生。
谁在乎?
怎么可能和我扯上关系。
于是,差不多十年后,那个胖乎乎的男生成了我现在的老公。
而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自己,真想冲到10年前给自己两个大嘴巴,“醒醒吧你!
”。
十来岁的女孩子,过得最普通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同学很平凡,老师很平凡,父母很平凡,唯一能让人觉得激动的就是未来。
我们总把自己的未来想成一片粉红色,就像jenny,光着脚躺在地板上跟着唱机里的法国香颂哼唱着,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绝对不会像我的父母。
会去念大学,会去巴黎,会去体验父母从未体验过的,会从此过上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我常常读一些艰深晦涩的书,记着那么几个高深的专用名词,时不时还故作高深的和人讨论一番;我们也常常装模作样的喝着咖啡,说着些老成的话,即便比起咖啡来其实心底里更喜欢美禄。
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老成,更成熟。
但是,那时的我,不懂生活,不懂得怎么生活。
我热爱时尚杂志上勾绘出的生活,但是从不考虑怎么去实现;我喜欢看到酒吧里出入的品味男女,但是我不知道欲望是个无底洞;我几乎了解所有的奢侈品品牌,但是我不知道虚荣是个沼泽,一旦沦陷,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
我们都没那么“幸运”,从来没正巧碰到过一个david。
他成熟,我们身边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男人;他有趣,总会把你逗乐;他能带给你一切你想要的,无论是派对,华服还是巴黎。
但是,成人世界的背后是暗黑童话,你辨不清他说话的真假,拿不准他的真心,是是非非让你困扰。
这时候,你才觉得,比起这些来,那胖乎乎的小男生干净的双瞳是多么的可贵。
我们都不是jenny,生命中也不一定有david的出现;但是我们的心里都曾经有过jenny,并且最终成长起来(即便没有david的出现),知道真正的生活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年轻的时候,不明白为何大部分女孩都喜欢老男人,而不是同龄如我一样的青头仔,现在我明白了,青春期的男女都是虚荣的,开始有了自尊心和追求一点点物质的享受,而老男人们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两样。
而她们很容易误以为这就是爱,这就是迟早要经历的现实生活。
事实上,这远不是爱,现实生活有更多的起伏曲折,付出和回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真正的爱情。
年轻时,谁不曾有过被人横刀夺爱的经历?
我大学时有个哥们,四年失恋三次,每一次女友都是被“社会人士”领走的。
即便是在我毕业后若干年,去中大蹭MBA课,美丽的灯火阑珊的中大校园一角,停满了各种名车,眼见着一个个长腿长发的妹子钻进去,车子一溜烟开走了。
不用说那都是些高帅富。
当时,身无分文,怀抱天下的我,不免愤世嫉俗,不由得在中大湖边吟诗一首:一世流流长,难免见到美女爱SB,难免见到鲜花插牛粪,难免见到好白菜被猪拱....当我渐渐的长大,才知道人世的苦,也才明了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事,所以,如果你还在高中时,还在大学时,或者刚刚工作时,有姑娘爱你,也就是说你们像倪震说周慧敏一样,“识于微时”,你要懂得珍惜,因为这种爱很无知,很单纯,无功利性。
而且她暂时还不知道她在爱一个SB,或者明知是SB仍然爱。
对于姑娘们而言,强烈建议你们都去观摩一下这部《少女失乐园》。
十几二十的男青年们,无论普通,二B,还是文艺,都是清一色的纯SB,扮相非主流,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愤世嫉俗加脑残,吃饭时,不懂得帮女孩儿拉椅子(当然,路边摊也没椅子可拉),行街时不会打遮阳伞,未经沉重现实的洗礼,不懂女孩儿心思,不会体谅人,必要时,不会低眉顺眼,不懂低声下气。
好吧,也许并非人人如此,你们个个都是泡妞高手,我说的是我自己。
这时候,你被老男人横刀夺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现象,千万不要忧伤,也不要抱怨,读一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未来你也会变成老男人。
老男人曾经沧海,万花丛中穿过,知书识礼,善解人意,往往还很多金,你不懂的这些他全都懂,你涉世未深,他老于江湖,那点儿少女心事,那点儿物质虚荣,他全都洞悉于心。
自然句句都说到你心坎上,让人觉得安全,体贴,成熟,就像父亲。
《少女失乐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当电影结尾处,女孩儿的旁白:经过刻苦努力,我考入大学,并且有了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友,我们打工攒够路费,一起游了巴黎,我真喜欢巴黎,好像我第一次到来那样!
我心里热乎乎,眼神湿漉漉。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一个豆蔻文艺少女,成长在阶层分明的大英帝国,父母都是普通人,拼命把她弄到知名女校,一心想她读大学,嫁个有钱人,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大多数女孩儿一样,青春期的她在学业压力下变得叛逆,觉得所学拉丁文数学神马的统统无用,而文学和艺术才应该是人生的主题,法语才是时间最好听的语言,巴黎则是梦想中的文艺天堂。
而就在这时,一名老男人出现了,自古老男人爱萝莉,面对这么一个诱人的大萝莉,这名老男人展开凌厉攻势,迅速捕获芳心。
这个老男人可不是那种有俩臭钱猥琐下流的麻甩佬,不是那种iPhone4S手机里装着《 爱情买卖》《香水有毒》,坐在奔驰车里听小芳的土肥圆。
他有品位,有修养,风度翩翩,口甜舌滑,从事文化艺术事业,出入都是高级沙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而女孩儿追求的也不是神马Prada,香奈儿之类俗物,人家是想欣赏世界名画,到处听音乐会,在巴黎街头买一本毛边本原版作者签名本旧书。
想想看吧,今天你还在课间附庸风雅和同学讨论马奈高更,明天你就能在拍卖会上亲口出价拍下它们,据为己有,这是种什么感觉?
同学们都还制服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日复一日时,她却提早实现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
所以,她决定跟定这个男人。
这部电影最好看之处就是真实,少女和父母的对话,和校长老师的对话,正是那个年纪无知少女的心声:她对妈妈说,你日复一日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生活有什么意义?
我不想过和你一样的人生。
她对老师说,就算我上了大学又能如何?
毕业后还不是像你一样,教这无聊的课程,批改一堆无聊的作文。
她对校长说:人生应该是灿烂的,精彩的,不是像现在的校园生活这样刻板,枯燥,压抑人的自由。
最真实的场景是,当他的父母见过这个男人,被他捧的团团转之后,考较了他的家底儿之后,女儿提出退学不读大学的想法时,父母竟然欢欣的应允了。
父亲说,花这么多钱让你学小提琴,让你上名校,就是希望最后你能嫁个有钱人,现在你已经实现了,这个人又对你不错,还读牛津剑桥干嘛?
后来她绮梦破碎,逐渐认识到老男人的虚伪,浅薄,但她已经退学,不知不觉中也习惯了锦衣玉食,决定包容他,直到她发现他居然已婚,而且已经用同样的手法,骗了不止一个萝莉,她才全面崩溃。
接下来的故事,足以彰显电影的名字《an Education》,这种education,不仅仅指她经历的情感教育,她所受的教育,让她能够冷静下来,认真思索自己的浮华一梦。
退学时,她自信满满,趾高气扬,批判教育制度,批判学校规条,嘲讽校长。
现在她放低身段,去请求原谅。
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敲开英文老师的家门,她看到一个单身中学女老师的家,一间小小的公寓针织地毯,书架,钢琴,墙上的明信片,质感强烈的木桌椅,简单得体,温馨简朴而格调高雅--这才是她所向往的文艺青年的家,而不是老男人那里的古堡高墙,别墅豪宅,挂满了半人高的深圳大芬村出品的世界名画。
这时候她才知道,之前她对老师的指责多么浅薄无知。
艾玛.汤普森老师坐在桌前读书,看到她来还算是颇为欣慰的,这是她最喜欢的学生,总算教育之功没有白费。
后来的事,顺理成章来到了令我眼睛湿漉漉的一幕。
观看过程,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伦敦那愁云惨雾的天气,人烟寥寥的街道和郊野,令这部电影色调和节奏都略显沉闷,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片中少女的疑问想必许多人也曾有过。
喜欢她的男孩儿那种拘谨,生涩,对于爱情毫无头绪也令人想起初恋时光。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孩准备已久,十六岁生日时,在巴黎像老男人献出自己的初夜,完事儿后,坐在床边面对塞纳河风景慨叹:原来电影小说诗歌里唧唧歪歪了几百年的事,这么短暂,简单啊,没啥意思。
这说明,少女爱的只是虚荣的浪漫,and,那个男人,真的老了,有点儿不行了。
《少女失乐园》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似乎要告诉我们,在爱情中,代沟这个东西还是存在的。
最好去和自己的同龄人谈恋爱。
它还告诉大家,爱情其实是试错的过程,人可能会迷失在一段虚幻的故事中,以为就是爱情本身。
没关系,只要放得下,肯认错,可以重头再来,并最终获得真爱。
之所以强烈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女孩儿,是因为“女友不是处女 ”这种帖子已经是各大论坛月经贴的中国,试错的成本过高。
很可能到最后没有这么一个阳光明媚的结局。
可以想象的结局,终于少女上了大学,有了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友,二人存钱同游巴黎,一夜风流之后,男孩儿跑到窗边,狠狠抽一口烟,愁眉深锁的问床上的女孩儿:那个人是谁?
对不起,我不能接受非处女.....还有就是,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老男人,我可不想变成一个欺骗无知萝莉的金鱼佬,麻甩佬。
看电影时,被女主角对文学艺术的精通所惊讶。
想想只有真正读过书、热爱文学艺术的人,才能有此底蕴,有如此气质。
就像Ernest Hemingway所说的,There is no friend as loyal as a book。
这样多好。
电影结束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爱情这东西,不会天上掉馅饼,追求不来,也强求不来。
真正的长相厮守,不必用鲜花和礼物去维持,也不需要费脑的思考惊喜去维持新鲜感。
有时候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操心了那么多,最后的回报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因为它不属于你。
当朋友面临感情问题时,我们局外人总是坚定的说“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但轮到我们自己时,这其中的难度有多大,才了解清楚。
有些瞬间值得还念,有些人却不值得留恋。
感谢他们对我们成长的促进,然后潇洒的对他们挥挥手,道别。
在我看来,An Education更像一部当代中国电影, 我甚至怀疑它是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拍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即将面临高考的安妮是个漂亮的学习委员。
成绩不错的她被老师和家长寄予厚望,第一志愿填的是北大。
在家长看来,女儿如果能考上北大就能结识高干子弟、毕业后也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成为一个中产阶级女白领。
这是女儿的完美出路。
而在海量的黄冈密卷底下,16岁的安妮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引发了好学生安妮叛逆而深刻的质问: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找完工作找对象,找完对象生孩子,孩子长大也让他考大学,考完大学再找工作,找完工作又找对象,再生孩子······子子孙孙无穷溃也!
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枯燥无聊吗?!
这样人岂不是成为了一种工具、一个手段?!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而就在好学生安妮三观动摇的时候,她遇到了人生中的大叔——戴维:有点钱、有点阅历、有点所谓的“品味”、有点小肚腩,同时又有迷人的坏笑。
自古大叔爱萝莉、萝莉同时爱大叔。
我爱你青春年少懵懂可爱,你爱我温柔体贴成熟多金。
你给我充满活力的少女胴体,我带你去古典音乐会上装逼。
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的女主人公想要退学嫁给大叔了。
就在这时,电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一向盼望安妮考上北大的父亲居然同意了安妮的愿望。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考北大说到底就是为了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你现在不用考就已经能过上那样的生活了,何乐而不为呢?
倒是班主任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在安妮对教育制度的犀利吐槽下,老师也只能无语了“你自己也是清华毕业,结果不还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修改无聊作业的女屌丝?
”安妮气贯长虹摔门而出,善良的屌丝班主任在教室里抚摸着自己的伤口。
当然,故事肯定不会这样简单就结束:安妮无意中发现了戴维其实是个有妇之夫,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原来伦家是个把妹的骗纸,并不想真心和我结昏。
于是少女之心,彻底碎了。
痛定思痛,安妮低头向班主任认错,复读了一年,最终考上了北大。
女白领的光辉前景在向她招手。
结局是美满的。
安妮最后的结案陈词发人深思:“我想要的东西没有捷径可以获得,一切都得靠我自己的努力。
”安妮的三观最终回到了她父母的水平,小市民的水平。
不再有对体制的质疑,不再有对生命意义的拷问。
她开始满足于一个小白领的美好前途。
于是,当年和老男人的糜烂生活被定性为了一个不会被记录在档的“ education”、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生小插曲、一段不小心“堕落”“失足”的黑暗秘史。
它只是扬州一梦,它只是人不轻狂枉少年,它只是当年很傻很天真。
而现在,伦家要浪子回头金不换了啦!
就这样,这部电影完成了它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
它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你的人生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庸俗,一个是堕落。
没有超越。
是的。
没有超越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接受庸俗的生活,那么你只能走向堕落的深渊,被老男人玩弄、被甩,最后身心俱伤。
所以,我好像看到了某位拿过先进工作者的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好好学习吧,不要叛逆、不要思考、不要质问,更不要试图超越。
请为当一个写字楼白领——奋斗不止!!!
三星半
直白到让人不断翻白眼的程度,创作思路未免太清晰可见,就差直接在片尾加上一长段女性觉醒宣言了。
考试、学校、家长们……曾经我们以为无比重要的,后来却觉得不过如此……电影资料馆。意外遇到了影志众人。
一般吧,没什么特别的。没有自己喜欢的演员在里面
愚蠢的女学生总是容易被老男人勾引
励志的电影
非常老套的一部近乎科教片的电影
外貌尚可。。故事一无是处。。骗准文艺青少年吧就。。
看来喜欢高富帅就像是埋在每个女人心底的种子,只要逮着时机,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屌丝们认命吧!
俗套的故事拍得还算是自然。
这不是英国版的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吗
无聊的要死
差一点能成一个不错的教育片,我以为说的是怀疑人生,结果成了怀疑生人,导演很明显的想给一个大学有无用的论证,最后无非就成了大叔没有用那么大学就有用的单项选择,女主角不错,演技绝对在桑德拉布洛克之上,遇上好剧本前途无量
少女想退学结婚,跟虚荣关系不大,哪个少女没点虚荣呢?问题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把学习作为一种避免辛苦的手段,当目的已经实现时,手段就可以抛弃了。让人难过的是这一点,那么多有上进心的人,动机不是兴趣和爱,而是想要避免XX,哪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内心也是一辈子都在逃跑。
当《成长教育》遭遇《怦然心动》,《成长教育》不及格。
wtf all I saw is a creepy middle-aged sexual predator trying to put a banana in a teenage girl's vagina 🤢 Mulligan is great tho.
前80分钟,我很混乱,我真佩服我坚持了80分钟
神马都是浮云,牛津才是王道。。。
Carey Mulligan真是惹人爱的妮子。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控大叔的妹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