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前谁说这片是“中国公路片”的。。。。
1.1 我虽然不熟类型。。
但我觉得这完全标题党嘛。。
虽然你可以说“上路寻仇”这个故事可以拍成公路片 但这是一个可能性 说不定导演也有考虑过 但从结果来说我不觉得他拍成了(假如他想 其实我觉得他也没这意思) 1.2 如果要说到『情绪导向』(虚构的概念 不知道怎么概括好了)——寻仇的过程趋向于无目的,甚至到最后愁人被抓也是警察叔叔达成的,整个故事的目标消弭掉了 好吧这可能算是公路片的一种导向 话说我挺喜欢他最后没捉到的 1.3 或者你要说这是一卷社会底层的苦难风情画(片中内容和好多靠类似题材得大奖的电影一样 会让能上网并在网上自称钓丝的青年朋友无地自容) 故事的流动性有那么一点公路片的意思 那也还是太宽泛了 至少1.1 1.2都是些要以形式外观为基础才会在类型框架内说的问题当然 这种电影没有什么归类的必要 2.如盲山盲井的这类苦难型电影拿大奖是否体现出“唯题材论”的评奖倾向?
这是从看到开场几个镜头之后就一直萦绕不去的问题2.1 我想了下 能够给观众呈现这种极限内容的 除了中国导演 可能也别无他处2.1.1 看完也很自然地和男朋友说起来这个问题 我说要拍出这类内容 起码两个条件吧 a.有这样的故事发生:a(1):那这样地域上就基本上排除了发达国家(当然这里只考虑是导演“拍自己所在地域的故事”的情形 这样预设是因为即使这种故事给发达国家拍出来了 叙事视角和政治倾向也会很不一样 要评价那种转述型电影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吧) a(2):是不是仅是非发达国家中的中国?
男朋友说了如“上帝之城”之类的能算是同种故事么 但是这些都很商业化 而且那个在故事上倾向于犯罪 当然了 因为考虑到非发达国家的非商业化电影即使关注了同样的题材(例如:刚果某男子弟弟被杀 因警察不作为而自发千里追凶结果误闯黑煤窑无法脱身) 排除刚果没有黑煤窑之类的我们对其他非发达国家国情的不理解 我们起码可以推断前述电影(如有)也肯定是小范围传播 难以跨国上映的 b.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如前所述 虽然我不了解刚果电影的发展概况 但我推测那个不能太好(刚果得罪你了么。。
) 对各国电影发展不太了解 就可以看到的而言 印度的电影工业好像专注于类型片 当然商业类型片的发达也经常会带来独立电影的兴起(无考证) 但目测印度电影参与电影节的密度似乎没有比中国高(可能是我不知道) 于是综合ab两个条件 还有考虑到非商业电影的传播能力 我们可以不太肯定地说 能拍这种电影并让它在国际影坛上传播的国家应该寥寥无几 而中国应是主要 同时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 上述电影能被中国观众看到的 肯定只有中国的(这个要你说么)2.2 评委是不是直接被吓尿了所以给的银狮?
要拿奖是不是题材比技术重要?
国际化地争相捷社会主义疮疤是不是影评人喜闻乐见?
2.2.1 首先是这个电影拍的不太好 但没看过别的参赛片也说不准是不是矮子里面挑胖个(矮子里面怎么挑胖个) 这几年的金棕榈也不是没有不好的 所以技术评价有相对性 这是关于这个片的个体问题2.2.2 那么如果盲山和这个片获奖代表了一种整体性(甚至可以算上多年前张艺谋的那些 不过那些从题材上来比较算是揭封建主义的老疮疤 近年这些是揭社会主义的老疮疤 故事更为生猛残酷) 那就要面对“是不是可以搞唯题材论”的问题 2.1多少论证了一下“只有中国才会出品这样的故事电影并且拿到国际平台诶” 那么可以说这种电影对外国友人来说是极其新鲜震撼的(当然要震撼除了故事还要有技术) 然后2.2.1也说了下 参赛电影也未必都拍的如此技术超群 那么这种时候 这类题材的电影得到好评的概率就会比较高了 同时 从技术上来说 这类题材的电影在拍摄上遇到的困难也会大很多 你说要表现一下自我认同的困惑 伯格曼一个女演员和一间小屋就搞定了(我才不会说我说的是“假面”呢 不然被揪出来说伯格曼谈的根本不是这个好伐!
那多丢脸) 灯光布置和镜头摆位都肯定比蔡尚君下黑煤窑要好弄吧 所以这种极限题材造成的极限环境也让技术评价的标准降低了所以倒不是说导演都应该纷纷去拍这个拿大奖 这年头其实大家早就不信这一套了吧 在对这里题材感兴趣的导演的范围内 我很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秉承这种关怀与热忱 因为在广电总局的口径下 以及在独立电影空间狭窄的环境下 要坚持这样的关怀实属不易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可以不断将这种题材的电影拍得更好 一部拍的好的电影总会更有市场 总会对行业有更积极的影响3.最后一个镜头让我很感动 我愿意这样总结这部电影有效传达给我的情绪 不是悲苦 而是无力
倘若抛开道德的层面解析电影中的人物,萧强的杀人;铁老大第二次出家门时在公路上抢摩托车以及重庆的工友骗钱这些等等便可以被理解。
事实也正是如此,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在生活都没有保证的日子,你怎能奢望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铁老大的千里追凶也不过是农村最简单的你伤害了我,我便要你血债血偿。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管花多少钱,吃多少苦,哪怕这些钱对家里来说非常需要,但他不在乎,他就是要达到他的目的。
哪怕侵犯到别人的利益(抢劫)。
对于萧强来说也是一样,一辆摩托车,400元,一条人命。
他杀人杀的那么从容淡定,就好像在告诉观众这就是我的生活状况,我需要钱,没啥大惊小怪。
那个工友,就更可以理解了。
穷苦的生活,常年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钱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如何能够不骗?
人性,在现实的压迫下,摇摇欲坠。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想从根本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必需首先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
吃饱,穿暖,然后才能和谐,相亲相爱。
对于影片的结尾,大陆式的版本也未尝不好,至少让人看到新的希望。
同样一条历史上社会新闻,曹保平导演,把新闻视频化,拍了《追凶者也》。
蔡尚君导演,把电影记者化,拍了《人山人海》。
一位调查记者的稿子,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的样子,跟,刊登在《华夏时报》的样子,100%是没法一模一样的。
但其中的事实,无论你看那个版本,都不会消失。
所以,纠结于,威尼斯电影节银熊奖的版本《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跟,龙标公映版本《人山人海》的删改差异,你会辜负了导演的智慧,演员的表演,整个剧组的奉献。
没错,未删节版是“人山人海”可公映版是“人山仁海”“仁”中有“人”,还是,“人”中有“仁”,导演“仁”的精神,都没变。
把一部电影记者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仁”。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你感同身受的一定是真相。
电影化身为一个记者,帮你在人山人海中,看因,看果,看代价。
你看见了,你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你看见,铁老大,把自己的私生子,从摩托车上拎下来,无情地戳到泥水沟里,一言未发。
他儿子,却听懂了,亲爹的心里话。
“面对事实吧,傻儿子,你就是个弃儿,你已经被你的亲生父母抛弃了,你只能自己拼出一条路去”你看见,接下来的画面,儿子一个人,双腿泥泞,步履蹒跚,背着书包,左手拎着爹买的吃食,右手拎着娘包的包袱,向着那个能让自己吃饭睡觉的“别人家”远去。
你一定会,推荐这部电影给即将做父母的哥们儿看,当爹不自在,自在别当爹。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备注:1.异父异母:真实事件,百度百科#五兄弟万里追凶# (2007)2.大哥:蔡尚君,导演,《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2011)3.小弟:曹保平,导演,《追凶者也》Cock and Bull (2016)
首先,如果其中主演没有用替身的话能演这种电影,是需要责任、与勇气的!
比起那些靠噱头、市场炒作、只知道盯着老百姓钱袋子的所谓大牌这类导演与演员,的确真正值得我们尊重!
这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中国!!
所谓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所谓的62%“伟大复兴”?!
所谓的人均GDP达5000多美元?!
所谓的 和谐世界?
所谓的科学发展观?。。。
一切的一切,在其中离我们那么、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们见惯了现代城市影视作品的或灯红酒绿、或官场争斗、或小资爱情能用这种视角去审视、去揭露中国最现实、最“肮脏”、最“底层”的生活,反而冲击的张力如此之大!
试问:那些掌管生产安全的“官”、那些所谓的公检法执法者、那些代表最广大人民大众利益的“党员”、那些身系国计民生的。。。
有没有机会看这类电影?
若是看了有会做如何想法?
或者,这种遥远的 现实生活,在他们也是同样的 遥不可及吧!!
希望现在的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晋惠帝“没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的闹剧吧?!
还原生活。
当下影视剧普遍追求快节奏和有戏,本着既然是平淡生活就无需搬上屏幕的核心思想,这样的剧确实好看,可是生活本身往往看相不佳,不是旗袍而是破布上爬满虱子。
陈建斌多处的长镜头,睡觉,劈柴,吃饭,絮叨流水帐般的生活不厌其烦。
张力正在于麻木生活掩藏之下激流奔涌的内心。
结局的快感。
创作者需警醒的是,当你伴随你的作品飞升起来的时候,也要预备摔下来。
再如何升华也该有一个尺度,这样观众能够和你齐飞而不是自嗨。
陈建斌发觉自己深陷黑煤窑,杀害弟弟的凶犯已被工友乱铲打死,他有一万个念头想和这座煤窑同归于尽,特别在他乘坐降梯徐徐下到矿里,那念头随时点爆周围的黑暗。
但仅止于念头。
他的结局或许不出那个凶犯,更吊诡的,死于一场完全意外的意外。
若遵循原有结尾——人迹消亡的爆炸,幸存者唯有那个陈建斌安排不在现场的少年。
应该嘎然而止,给废墟一个短促的镜头做个交代,就够了。
而非漫天飞舞的黑烟和少年惊惧又懵懂的脸,力量反而给抽掉了。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电影。
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奈何那些话太多了。
于是就懒惰,觉得最好的文章都在腹中。
今日连续看了几本电影,当年的那种冲动随之而来。
觉得应该写下,怕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忘记了。
先是看了蔡尚君先生的《人山人海》,顶着威尼斯导演银狮奖的光环。
但我对它的兴趣却来自男主角陈建斌。
对这部电影来说,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导演给了他无比狭小又无比广阔的表演空间。
整部戏对白没超过10句。
(或许比这个多)但像这样的表演,我们是见识过的,比如《巫山云雨》里的男主角 《安阳婴儿》里的男主角。
好奇怪,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男主角大多是这样演绎的。
但如果陈像‘巫山”或者“安阳” 里那样的表演你就会忘了他,忽视他。
但陈先生做到了,他也是一如那样的表演,但你会强烈感受到他无处不在。
故事梗概:陈建斌饰演五哥 千里追凶 找一个杀了他六弟的惯犯 吴秀波饰演。
先说第一个令我打起精神的地方。
五哥随着重庆的工友在贫民区猪笼寨中挨家查看打听凶手的这一大段过程。
由于电影开始就是慢节奏,长镜头居多,使你已经昏昏入睡了,但到了这里镜头开始变得像是手摇摄影机般的紧密。
镜头跟随着五哥一间一间的闯进猪笼寨的每家每户,在狭小的过道上,躲避奔跑的孩子,沸腾着蒸汽的炉子。
吵杂的背景音。
你看到千奇百怪的生活。
但你不会感到茫然,你似曾相识,那些场景现在或者从前的记忆里你都见过。
而且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和没希望。
一扇门打开,里面是相拥而抱看电视的年轻打工者情侣。
一扇门打开,父亲看着艰难拿着比她自己脑袋还大的饭碗正吃饭的女儿。
一扇门虚掩,门外是切菜的妇女。
随着镜头前进,左右腾挪。
家家门里传出来的电视声音忽大忽小。
那些奢饰品的广告,在电影里门内的人们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无比熟悉的。
但此时,这些奢饰品的广告在这个场景里好奇怪,太刺耳。
最后一扇门没打开就听到里面的家暴声音,男子厉声的咒骂,和伴随着击打动作发出的女人的凄嚎。
动画片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奢饰品广告的声音,再到女人哀求的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就滑过去了。
导演是有意的吗?
想要告诉我们家暴和这些背景音一样的令人忽视?
五哥到底还是推开了这扇门,里面传出好具有攻击性的川话:你看啥子!!!
”(不是应该说“你看个锤子”吗?
)好凛冽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结尾。
那现在我不得不提另一部电影,就是李扬先生的《盲井》,又一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山人海》的高潮部分和《盲井》一样发生在矿井里。
我还记得那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无意间放了一本DVD,先前看着就是一部无聊的国产片。
像默片一样很少的对白(看着眼熟吧?
)在幽深的矿井深处,一个憨厚的大哥对二弟嘘寒问暖,二弟懵懂无知感激不尽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但就在转瞬间,大哥拿起榔头狠狠砸向二弟的头部,一下一下的,就像《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
那一刻我惊了,震的我目瞪口呆。
我完全没想到有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情节。
带着强烈的好奇,一口气看完。
好舒服,一气呵成,完美无瑕的电影。
有人提到“傻根”王宝强,就觉得他是走了狗屎运,被白癜风看中,饰演《天下无贼》换个人演都能成功。
有这样想法是令人鄙视的。
在《盲井》里的后大半段,你能看到没上过学没经过正统表演培训过的王宝强那令人惊叹的表演。
那可是他第一部电影。
这也是李扬先生的导演处女座,对的,就是这部电影《盲井》。
看《人山人海》的结尾,我又生出同样的感觉。
在得知吴秀波躲藏在山西矿井时,五哥陈建斌又千里追来。
但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或许这辈子都出不去了,也报不了仇了。
因为这是个黑矿。
他不但不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为弟报仇,他自己也会在某个耗尽体力病倒之后的日子里被拉出去活埋。
吴秀波在这部电影里对白更少,只有两句,电影开头的对陈建斌做摩的哥的六弟说“去XXX地”,走到偏僻的地方说“等一下,撒尿”。
就这两句,撒完尿走到六弟身后掏出刀,开捅,一刀接一刀的。
就如盲井里的大哥。
在矿井里吴秀波看到了穷追不舍比他还变态的陈建斌,吴秀波沉默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是崩溃了。
在这个奴隶制的独立社会,四周是如狼的看守。
他们对待抓回来的逃跑者,是用高压水枪点喷到人的胸口,只噗,噗两下,人就死了。
那么留给陈建斌和吴秀波最后对决的方式只有一种了,就是同归于尽。
观察准备了很多天后,当陈建斌在矿井里呕吐出事先吞下的打火机,引燃了瓦斯。
他本人和他的仇恨,吴秀波本人和他的罪恶,还有那几百个新中国红旗下新版的奴隶一同的灰飞烟灭了。
伴随着飘扬的灰絮,矿洞口喷薄的火焰,他们一同葬在本是死的不能再死,枯的不能再枯的原始树木经过千万年转变形成的煤石坑中。
也许漆黑的煤原本就代表着死亡吧!
几万年后陈建斌和吴秀波变成了渣粉混合了黑色也能乔装成煤炭,会不会又一次的相遇?当烈焰燃烧,爆出噼啪作响的声音,那应该是他们的仇恨还在继续吗?
噬缠啃咬了几万年,难道还是不能解脱?
据说读书写字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需要沐浴、焚香,然后方可行之。
而在今天晚上,应友人之邀撰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同样是一件艰难而又郑重的事情。
之所以艰难,是因为这部电影激发了自己太多的思绪,实在很难理清楚;之所以郑重,则是因为对于这样一部有诚意的现实主义电影,很害怕自己的吐槽会伤害到主创人员。
于是从容沐浴后,在CD机里放入周云蓬的专辑《中国孩子》,这才能够不知所云地撰写以下文字:影片的开头字幕便颇为引人注目:“人山人海”的英文名被直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让人忍俊不禁的译法看来应该是导演的刻意为之。
“人山人海”,在影片中的原意是指,男主角铁哥要在偌大个中国找出杀害自己兄弟的凶手萧强,茫茫人海,希望渺茫,而翻译成英文的“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则仿佛是万千人体堆积的人山和人海,暗示铁哥这样的底层人民个体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渺小和无助。
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复仇故事:伴随着铁哥的足迹,我们从贵州的小山沟走到重庆的棚户区,从重庆的棚户区走到内蒙的牧场,再从内蒙的牧场走到山西的黑煤矿。
在这些场景变换中,都市的高楼大厦只是一些远镜头,与这些民工的实际生活相离甚远。
破旧的楼道、逼仄的民房,脏乱的床铺,无趣的生活……这些民工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最大英雄,然而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却与他们似乎毫无关系。
他们白天机械地劳作、辛忙,而在夜晚,发呆与疯狂的做爱似乎成为他们的唯一乐趣。
这些变换的镜头展现出中国底层工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复仇的故事本身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影片的男主角——铁哥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在老家,他机械地劈着柴;在山西的黑煤矿,他机械地挖着煤;在双喜镇,他机械地与旧情人做爱。
他不远千山万水,机械地重复着寻找、寻找,只为了找到那个杀弟凶手,或者找不找得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寻找本身就成为他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
他这样的状况让我一下子想起我深爱的法国作家加缪的名著《西西弗斯神话》。
西西弗斯一辈子就在推石上山,虽然每次推到山顶,石头又会很快落下至山底,然而他仍然乐此不疲,因为推石本身就成为他存在的唯一意义。
蔡尚君在铁哥这个人物身上灌注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加缪的西西弗斯如出一辙。
为了通过审查,影片有了一个和谐的结尾:萧强被警方缉捕,正义终得昭雪。
然而铁哥的西西弗斯般命运有改变吗?
没有任何改变。
影片的结尾,他一人独自吊在山边,继续机械地敲打着石头。
这种机械是他的命运,也是中国在这样一个工业化时代千百万劳作者的命运。
当我们的综合国力位居第二的时候,当我们都在关注伦敦奥运中国能否在金牌榜上位居第一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关注一下我们这些可敬、可爱、可怜的劳动者们:对于工业时代的劳工阶层,英国有《雾都孤儿》,法国有《海上劳工》,俄国有《母亲》,而我们中国呢?
还好,在人人关注繁华与喧嚣的时候,我们还有《盲井》,还有《三峡好人》,还有这部《人山人海》。
虽然这部电影仍然有情节设置不合理、镜头过于零碎等缺点,但这种现实主义情怀本身就值得每个身处大变革时代的国人尊重!
最后,向本片的所有演创人员致敬!
由于没机会看到未删节版,我只能从公映版来窥测和拼贴它的原貌。
叙事结构大概是变了,老铁和警察的对话基本起了个剧透的作用,开门见山的一句“老二死了是他的命、替他追凶是我的命”之类的话让后面的故事顿失了悬念,看到后面也会发现,很多重要的情节,比如萧强是怎么从黑煤窑里逃出去的,还有老铁为什么要打折那个童工的胳膊,都是通过旁白交代的。
我以为旁白这个东西用起来是一定要慎重的,一个重要的禁忌是旁白不应承担过重的叙事任务,它应该是叙事间隙的闲笔,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比如王家卫电影里的旁白,和春风沉醉的夜晚里郁达夫的散文、严蕊的词。
但如果人山人海去掉了旁白,观众可能会产生理解剧情上的困难,因为影片的叙事风格过于简洁,以至于很多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连贯(不知道是不是中间有删节的缘故),而且不同于传统的公路追凶片,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线索链,与其说它是铺陈了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建构了一个情境,人物在情境里兀自生长,故事在情境里合理展开,如果观众进入了这个情境,那么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没什么不好理解,如果观众不能进入,那么整个故事对他而言就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认为影片采取了相对客观的视角,甚至将它的风格定义为伪纪录片,布莱希特往往在此处亮相,晃一晃间离美学的大旗,而我以为观众并非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身临其境,只是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个前提。
关于影片所建构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我以为吴秀波的一句话一针见血,他说这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为什么一个发生在人身上,发生在人山人海中的故事会是一个动物世界呢,这正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也是影片在开头就明确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无政府。
这是一个无政府的环境,无政府的环境相当于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人类进入社会之前的状态,也就相当于动物世界,没有任何契约的保护和约束,每个人都只能指望自己,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这里存在着最直接最残酷的斗争,弱肉强食是动物世界里唯一的游戏规则。
一旦观众明确了这个规则,就很容易把自己投入到那个情景中去,会问自己,如果换做我我会怎么办,这样就人物的每一步选择就都容易理解了。
在这一意义上,我始终觉得老铁和萧强是同一个人,看上去老铁比萧强更civilized一些,多一些所谓的善良,他找到萧强家里却只跟他的老母吃了顿饭,他被朋友骗了钱也不过是用啤酒瓶给他开了瓢,他也在路上劫了辆摩托车却没有伤人,他给了旅店老板娘一打钱让她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他在最后炸煤窑之间还不忘将小孩子的胳膊打折,但在本质上他和萧强是同样的人,他们是黑煤窑的大通铺上仅有的两个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也是仅有的两个试图在矿井下点火的人,他们都是动物世界里的强者,是尖牙厉爪擅于厮杀的人,是万般挣扎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是宁愿主动的死也不愿被动的活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追一逃的博弈中却被命运引向了同一个束手无策的结局,影片的悲剧性才彰显出来。
影片也在试图去划出一些底线,比如说孩子,我以为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然而这个底线也是模糊的,全片共出现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都得到了老铁的“照顾”,而唯独是对他自己的孩子,老铁却远没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我以为在动物世界里是不应该论好坏、分是非的,狮子吃梅花鹿并不说明狮子坏梅花鹿好,狮子只吃成年梅花鹿不是梅花鹿幼崽也不能说明狮子慈悲心肠,只能说每只狮子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个人也一样。
故事的结局(原版没有政府做主的结局)也告诉我们,动物世界里不存在善恶因果这回事,生存需要的是睁眼睡觉的机警、闭眼办事的果决和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
贵州代家五兄弟千里追凶的故事感人肺腑,根据此故事改编的电影《人山人海》可惜搞错了方向,让人味觉嚼蜡。
原故事中五兄弟兄弟情深,有勇有谋,锲而不舍,凭着集体智慧及能力通过一年多时间才找到杀人凶手。
本电影中看不到兄弟情深,看不到智慧及谋略,只铁老大一人东窜西跑还在大城市重庆找了很长时间毫无用处,实际上五兄弟第一时间判断杀人凶手不会在大城市。
可以说本编剧本导演脑子不如我们农民或者低估了我们的农民,更或者本编剧本导演有更大目的——用一个貌似真实实际上胡乱编造脱离事实的农民的视觉——达到反映社会最阴暗面反对社会体制——到国外拿奖——国内再上映赚钱赚名声——再成为反体制英雄。
本电影中看不到阳光的一面,虽然到处明晃晃的却反映的是透心的凉。
我不知道为什么城市要选择重庆,是不是重庆现在好欺负,有话题。
重庆楼顶有个破厕所而且有抽水马桶还是新的,荒谬不荒谬。
从前李阳导演的《盲井》《盲山》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个人感觉档次比《人山人海》高得不是一点点。
因为李阳反映社会现实是真诚的,而不需讨好任何人。
《人山人海》是虚假的真实,或者不良社会的简单堆砌。
敬重贵州代家五兄弟,鄙视《人山人海》的制作方,真他妈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如果交给好莱坞,应该是很狗血的却不失精彩的千里追凶片。
不过在这儿谈的是是艺术片,所以好莱坞似的剧情片是不讨论的。
我自己的看法,这个片子真的不怎么样。
导演他没办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全国各地的追凶经历,呈现地片段零散,就是一个故事大纲。
也许是导演没办法把这么多情节都熔铸在一个主角上,毕竟最初的故事是发生在五个人身上,导演的取舍剪裁显得不够成熟,导致这部电影中主角显得不哪么“主”。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不错,就是因为在电影中“秋菊”的确是一个主角。
有人觉得中国需要这种面对现实的电影。
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句话,相比无聊的烧钱的片子。
但面对现实是一回事儿,表现现实是一回事儿。
如果只是一味的表现中国底层的艰辛,黑暗,哪么还不如去看纪录片,网上有的是,或者也不用太花心思,就在春天里坐下中国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的火车即可。
这样就可以对底层有更深的了解,对本片的“见”与“不见”就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层意义上,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之所以难能可贵,不仅是少了那么多“东方主义”场景,也在于少了那么多技巧性的镜头。
这部电影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铁老大把自己的猪给债主那一幕,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韧劲和血性恰恰是体现在这种地方。
可惜影片中这种表现太少太少了。
GDZJ和谐了结局,便让这片子屎了很多。
尼玛的河蟹尾巴!
难道文艺片就是把一个很带劲儿的故事拍得波澜不惊?但这个姿态是值得尊敬的!
挺喜欢有几个远景骑摩托的长镜头,带出了些地方风貌。不过自从进入黑煤窑之后就有点看得迷迷糊糊的,明明跑了的人又会出现,而且整个部分显然脱离了主线,出来讨论有人说是有修改,或者就是这个原因吧,结尾也变得无力了。不过还是文艺片的路数,不够紧张抓人
中国 哎 烂 中国人 您受累的
删减的不像一部好片了
擦,原来我看的是删减版。妹的!
很庆幸是在网上看的而不是电影院,全程快进~
扯个鸡巴蛋的创作。。。
中国最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在穷山恶水里辗转求生。结尾太假了,警察整部片子几乎毫无作为,最后居然冒出来让人遵纪守法,就为了过审,活生生把一头狮子阉割成了一条狗。吴秀波、小陶虹都没认出来,在黑煤窑这样的环境里,吴秀波这么斯文的人在一群黑煤球中白的发光。
有写实的调调,故事却没讲好,人物行为的动机等不扎实,情节的推进非常慢,持续时间不短的定格画面过多。整体感觉比较闷,不喜欢
搞几个长镜头,就得银狮了?真奇怪
我把它拿来和盲井对比
小人物电影。。。就这吧
能看到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状况。但是主角这种性格,真是无法欣赏。艺术片中的人性,基本上都暗黑到底。
天生2倍速
这个是怎么干掉赛德克巴莱和桃姐的。。。。。。
镜头真实又精致,后半部分叙事有些跳。
龙标板,无力吐槽
看的导演剪辑版 结尾的叙事好糟 即使导演现场解释也很没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