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子么么观影手记16《亲切的金子》[韩]导演 朴赞郁编剧 Seo-Gyeong Jeong 朴赞郁主演 李英爱 崔民植★★★★☆ 所谓复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三部《善良的金子》,被几乎所有影评人盛赞为华丽的复仇。
真的很华丽么,其实只有红色的鲜血和红色的眼影而已。
大家都说这基本上是三部曲里面倒数第二好的,也许能和《老男孩》打个平手。
我没看过之前的两部,所以也不好妄加比较。
只好单调的就事论事了。
李英爱的红色眼影和卷曲的黑发以及她的面无表情,我爱这些胜过与爱这部片子。
哦,还有那带点点的连衣裙。
复仇的女人最甜美的装束。
如果让她穿成普通劳动人民状,还谈什么复仇呢。
一个追求美丽和精致细节的女人,才会实施如此这般细密的复仇计划,连处决罪人的枪把上,都要有漂亮的银雕。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最后一段,从他们讨论如何处置那个人面兽心的绑架犯直到一切刑罚都实施完毕,他们围坐在咖啡馆,静静地吃蛋糕,喝咖啡。
这是为一段让我没有睡意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他们个个都穿着满是鲜血的雨衣坐成一排,唯有那个老奶奶,一身貂皮大衣,表情严肃,静静地走进去,没一会又静静地走出来,一尘不染。
镜头一转,一把剪刀直直的插在那罪人的后颈。
这才是真正复仇的力量。
如果老奶奶也如屠夫一般对这罪人猛砍十几下再搞个狗血淋头的造型,这片子也便不能被称之为“华丽”了,所谓的华丽便是对任何事物诠释的恰到好处,比如鲜血和愤怒。
这样的情节不知道是编剧想到的还是导演想到的,我最近总是分不清楚导演和编剧的职责,貌似在电影里面,导演是万能的,可是我又总是为编剧报不平,没有了编剧导演怎会能发挥的基础。
一个事件的发展有百万种可能,最极端的就是那第百万分之一种,电影中的事情总是朝着这个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大踏步地前进,最后演变成和真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另类局面。
我想这就是电影存在的必要了,总要有些极端的想法影射出来,世界才够虚幻有趣。
《金子》便是这种电影的典型。
世上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填补它空白点。
让音乐亲吻你另外值得一说的便是它的原声了,巴罗特式的管风琴,合着日常生活中惯有的场面,你会觉得如果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承受痛苦和复仇的压抑似乎也是些许值得的。
古典的配乐告诉我们,生活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巧克力就酒,无意间就搭配出了另类美丽的味道。
我就时常的幻想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倘若有某某音乐的配衬,那么生活一定完美许多。
可惜的是我可以假装这些音符的流动和存在,无奈别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似乎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此,是否就可以说,任何人的世界都是难以探寻并进入的呢。
后话:很早之前便看了片子的介绍,被吸引得就好像小狗寻觅骨头一样的到处刨,结果看过之后反而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想象中华丽,其实对于电影还是不要有任何期待得好。
影评人写的那些东西无非有两种,吹到天堂和打入地狱,无论哪种,都和事实基本不符,所以孩子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吧。
大多金玉其外的东西,总会有败絮在其中。
这就好比说人无完人一样。
朴赞郁《亲切的金子》最初就在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道理。
往深里去,却又觉得其实这出戏,这出戏里显露出来的行色人性善恶根本与完美与否无关,只不过是深藏在人性本善之下的恶的一次华丽冒险罢了。
很多评论都说了,这是一出华丽的复仇,导演利用一切美好的华丽的外在为血腥的暴力与残酷披上嫁衣,而作为人的道德底线也在这华美掩盖下被硬生生的拽出来,却又是潜移默化的。
从影片开头金子砸掉牧师手中那代表纯洁重生的白豆腐开始,这已经就是在向某种伦常挑战了。
像是信仰。
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那抬头的一瞥开始,这个计划就已经开始。
在狱中,人们都称其为“亲切的金子”,因为她的复仇计划需要他们,无论是出于利用或者真心,她将自己善良与邪恶发挥及至。
正如影片中金子发出金色光芒的脸,她此时已经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神,她的目的是善待一切,来操控一切。
一步紧接一步的复仇计划在出狱后,全盘在计划中进行。
本以为金子会用那把特意为复仇而造的镶银雕花手枪毙了仇人,导演却嘎然而止。
接下来的镜头便是全篇高潮与出彩之处了。
仇人白是个至今逍遥法外,并利用金子作为替罪羊的变态小孩杀人狂,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无法生育。
理由看似很脆弱甚至疯狂。
像法国导演欧容在《挑逗性谋杀》里阐述的其实杀掉一个人不需要什么理由一样。
相对着的,金子的复仇,却是有很多理由,包括含冤13年,包括替惨死的孩子们报仇,且被阐述得让人心疼,使人同情。
这是否和导演的些许观点相同,大抵罪人都是有其悲哀性的。
紧接着的受害小孩的家人,聚在教室,甚至包括了当年审讯此案的警察在内一起,他们讨论着如何处置这样的仇人白。
导演对整部影片的完美调控在这一段完全展露无疑。
包括报警还是私刑处理,包括各自动手还是一同行动,各人姿态与丑恶嘴脸在这一刻暴露。
想想他们只不过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要他死,要他死在他们所有人手里。
而我们亲切的金子这时又做回了她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位置。
她主导这一切,所有都在她的掌控中。
最为黑色的一幕要数十来人坐在教室外面的椅子上,身穿雨衣手拿序号等待着手刃仇人白那一段。
有些如同安妮的文字,温柔的残酷,直白的隐忍。
仇人的命就在这些人的手下结束,致命的不是手拿水果刀的中年妇人,不是手举斧头的中年男子,而是并未披雨衣,相对于恐慌的其他人异常平静的老妇人,她的武器只不过是一把剪刀,从仇人白的后颈直插命门。
原来人都是可以歇斯底里的,原来人都是有着罪恶本源的。
当然,他们本就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刀斧这样的狂魔武器并不适合,一把剪刀就足够泄愤了。
好一出黑色幽默!
再来说说金子,可以说她的身上无处不隐喻。
红色蜡烛,红色高跟鞋,红色盖眼膏,点点连衣裙,还有为了赎罪砍下手指后包扎起来的雪白小手指。
不可否认的,金子是美丽动人,充满诱惑的。
然而从开头就跟随着她的小指白绷带,在每一幕都显得扎眼,这好像又在说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
那么一点点的不和谐是不是正是完美外在掩映下金子那充满罪恶的心?
影片最后,在处理完仇人白的尸体后,众人聚集在蛋糕店内,金子分给其他人的蛋糕全是黑乎乎的,这出自她手的黑色蛋糕,就像是这出华美的复仇,她精心烹制,然后喂给每个有牵连的人吃,沾染黑色的嘴,如同泯灭在黑暗中的人心。
但是金子没有吃。
她而是做了一个象征光明与鲜亮人生的雪白蛋糕给女儿,在雪花飘舞的夜晚,照亮全场。
金子说,你要活的雪白。
这分明就是在忏悔和赎罪的说,我活得是黑暗的。
可当女儿挑起蛋糕一口自己吃,一口喂给金子时,她仍没有吃。
她只是不顾一切的将脸扑在白色蛋糕上。
但她知道,即使满脸白色,全身白色,她的心仍旧如皑皑雪天里她的一袭黑袍,始终格格不入。
这既是一出华美的复仇,更是一出淡然的救赎。
复仇的是人,手刃仇人,以眼还眼;可救赎的是心,是金子曾经迷茫和无知的心。
在影片中,穿插的金子与19岁少年的爱情,金子与失散女儿的亲情,则是对于她的救赎。
仍旧是从13年前金子进入监狱的那一撇开始,她就迈入了一个深渊。
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也是通往天堂的深渊。
13年前年轻的金子只是个无知的物质少女,无意怀上的孩子巧合或注定的成为被要挟的筹码,因而入狱。
这一切看似可怜却又咎由自取。
那么位这样的迷途是否应该付出代价?
为叛逆的青春付出代价?
那么13年的牢狱就是代价。
这看似过于残忍的代价却又是救赎,对于13年前迷茫与无知的救赎。
整部片子,就好像五味杂陈的调味瓶,辛酸苦辣皆备;又是单调空白的人生白卷,空空如也。
你需要用怎样的姿态,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手法,怎样的力度,去书写,都是你的事情。
但是记住,任何书写,任何行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同仇人白,如同复仇金。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我从来不喜欢韩国电影,就更不要说是要看了。
记得唯一看过的一部就是一部喜剧,吵吵闹闹的就结束了。
但是<亲切的金子>改变了这一个错误的观点,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单单金子脸上红红的眼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杀气。
但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却有些让人感到纳闷。
‘传统’的一部韩式电影,徐而不急的叙事,让观众充满了期待,想要一探究竟金子是如何手刃仇人的。
但是剧情突然一转,一下子仇人就被抓到了,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让我不禁捏了一把汗,还有一个小时呢,这导演要如何继续剧情的发展呢?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之前的担心纯属多余。
前面只是foreplay罢了,真正的高潮在‘群戏’。
看着一大群面露凶光的受害者家属,快感油然而生。
李英爱的演出绝对杰出,里面的杀手形象现在已经深入我心。
犯罪片多少有些类型片的问题,这部实在没有任何框定感,或者说,亲切的金子不属于任何类型。
光女主就够五星了,萝莉熟女样样精通,纯洁圣女做着一开枪脑浆横飞的美梦。
同朴赞郁以往电影一样隐喻无处不在,连色彩也在讲故事,反而真该讲故事的地方倒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比方为金子铺好“正路”的牧师为什么给白老师通信?
第一遍我是没看出来。
金子抓到白老师的时候电影才到一半,我想复仇都快结束了剩下半部拍什么,虐杀部分拍上半部么?
但后半部分才是重中之重,朴赞郁用非常非常黑色幽默的方式描述了受害者们的私刑,他们不相信法律审判,一方面不是法律无能,而是不、解、恨;另一方面才是法律无能处,因为法律管不住无良媒体,无论是说罪犯的犯罪细节或是挖掘受害者的八卦,都在给受害人再次加害,没有不可恶之处,但法律从没有一条为庸众定罪,从没有,直到500转发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对后者无能处朴赞郁一带而过,对前者“不解恨”这点突出表现,没错,即使文明再怎么发展,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心理一直都存在。
如同《脑男》,逍遥法外的犯人必须手刃,哪怕因此变成杀犯人的机器也在所不惜。
新闻过了会烂尾,记得某次爆炸案连环杀人案 的人数渺渺,但对于受害者,新闻永远不过时,所谓低犯罪概率在当事人身上即为百分之一百,无可挽回。
除开真正关心事实的当事人,“旁观者”也未必接受统一的惩罚方式。
取消死刑或虐刑本是出于人道主义,但很多人无法接受犯下无人性之罪的犯人寿终正寝,更不相信他们会“变好”。
现代司法让所有类型的犯罪都用同一种方式惩罚,即使不是受害者,某些多愁善感的旁观者也未必能认可。
即使对社会有功、曾经多么善良也并不能为他们扳回几分。
很多人接受天海佑希的女王理论,这些罪犯的心弦,一根不剩。
这是出于正义吗?
未必,是出于人们心中对所谓恶的惩罚更多一些,正义清晰明了,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罪恶边界模糊,稍有沾边便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定义正义,杀戮罪恶成了最正义的行为。
李英爱似乎从未让我们失望,真的.第一次看她表演,是那部火到不行的<<大长今>>,三十多岁的女人还能绽放十六岁的笑容,甜而不腻,清新而不做作,不愧为氧气美女.再次见她,她已化身成<<共同警戒区>>中的亚裔女警官,英姿飒爽,刚毅中透出丝丝柔情,让人眼前一亮.<<春逝>>中的电台女DJ,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一种绵软中带有固执的气息,犹如风吹过竹林一般. 又见李英爱,她已变成了复仇女神.天使的面庞,血红的眼影,都不重要,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英爱仇恨中交织着善良的眼神,重要的是李英爱哭泣时缓缓深入的表情.最重要的是李英爱演了金子. 李英爱演金子,演少女时期多少有点力不从心,稍稍有些过于沉稳的趋势.但是对于狱中生活的表演真是精彩,当她端着食物微笑,当她拿着肥皂微笑,当她向狱友微笑,我简直要喊出声:她怎么可以这样笑!
温暖,亲切,美丽,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描绘她的笑容.这样的笑容打动狱警,打动狱友,也打动观众.我不得不承认李英爱的确有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至少她深深打动我,让我相信她就是那个亲切的金子.对于出狱后的金子的表演更显功力.当我看见近乎素颜的李英爱流下苦涩的泪滴,有被震撼的感觉,除去修饰,除去伪装,回归人的本性,探究深层的精神世界再用表演再现,她做到了. 她做到了,所以我们爱金子,爱她的善良亲切,爱她爱自己的女儿.她做到了,所以我们包容金子的过错,包容仇恨.她做到了,所以金子内心的伤痛,我们也感觉得到. 又见李英爱,亲切的李英爱.
周末看了朴赞郁《亲切的金子》。
比起中国导演的文本禁锢,韩国导演倒是把直接用镜头讲故事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电影是第七艺术,早已发展出脱离文学束缚的独立成熟的语言符号。
韩国电影就如同日本科技,没有底蕴,便直接学法国、西班牙电影的形式和架子,学得腔调十足。
形式有时候就是艺术本身,耍花腔的东西更容易出彩。
题材另类,意识大胆,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倒也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这道理吧,就如同倚天剑中的九阴真经,真练成不知道要耗损几十年几代人,成大事总急在一时半刻,所以黄蓉聪明,在其后附了速成的九阴白骨爪。
又如同在张三丰座下当个平庸的徒孙,不如在丁春秋门下随便学个旁人没见过的一招半式,年纪轻轻便可在江湖上耀武扬威了。
出名要趁早,全凭想象力。
跟全世界人民讲爱和慈悲,要得到共鸣,很难。
但是讲恨、嫉妒、报仇,大家就都懂得酣畅淋漓。
讲宗教,除了道教,世界著名宗教都是踏着异教徒的血泊而来。
宗教信仰的隔阂比语言天堑还要大,但是一讲到反宗教,大家就都心领神会了。
原罪。
谁不渴望成为上帝,即使不渴望,也会膜拜。
这世上有三种人,上帝,上帝的粉丝,冷眼旁观的人。
不是权力的奴隶,就是权力者的奴隶。
《亲切的金子》就是讲一个女人是怎样成为上帝的。
她美,美得出尘脱俗,美是一个女人天然的不可抗拒的权势,对男女皆有杀伤力。
她聪明,可以学会任何需要学会的东西,尤其是做食物,可以利用任何她需要利用的人,用亲切天真的笑容,用同情,甚至用肾。
她有一种天生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如沐春风的亲切,轻描淡写的残忍,让人本能地不敢靠得太近,却又心甘情愿地跪下来。
最重要的是,金子有一颗复仇的心。
对于大多数活得浑浑噩噩、生命味如嚼蜡的人来说,一个拥有极端执着的梦的人,是多么值得羡慕和膜拜。
她们甚至不惜一切把自己当成这个复仇梦的一部分。
像是古龙笔下的尤物,成为女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的冷漠。
不爱任何人,却让每一个人都以被她利用为荣耀,为福祉,为梦想。
金子就这样走上了神坛。
光是聚集门徒还不够,还要有审判,才能释放这权势的力量。
于是,金子拉高黑色长风衣的衣领,面罩口鼻宛如阿修罗,优雅亲切地说了句,我在监狱里杀过人,苦心经营13年才抓到白老师,有人胆敢向警察报案……我不再说了。
她甚至还招揽了一个国家暴力机器——警察作为自己的护法。
最终,她在自己的法庭完成了审判,站在貌似中正公允的立场,实际上,她的权势从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蔓延至褫夺十个人的清白。
一再地出现天使这个词,其实金子想成为的,是上帝。
堕天。
是不是消灭了更大的罪人,是不是引逗出了受害者的恶意,是不是把貌似公正的警察也拉到自己这边,是不是看穿了看透了世人的平庸虚伪猜忌,是不是吃下豆腐蛋糕走过这场雪,就可以重新成为天使。
堕天。
所以要颠覆这天地,重置一切法度,把白雪都涂抹成黑与血色,在自己的宗教重新定义天使的颜色。
她差一步就做到了,只要她信。
令万人臣服和令自己相信,哪一个更难。
罪孽深重,所以揭开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的假面,令所有的人都染罪。
在金子构筑出来的黑色幻境里,真正天使般洁白纯真的女儿就像一把尖锤敲碎了防盗玻璃上的气泡,土崩瓦解。
审判了罪人,却把自己永远钉上十字架,真正的救赎不是惩罚、赎罪和原谅,是忘记,放下和释怀,是自己原谅自己。
朴赞郁的cult趣味包装在华丽浓郁的意象色彩之下,略嫌做作,没有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华丽丽得那么理所当然,自然流畅。
电影有许多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充满暗讽和隐喻,可惜主线有些松散,如果剧情和情绪更凝炼一些,会更有力量。
导演有一种把观众玩于鼓掌之中的优越感,然而野心庞杂,自己对于到底想说什么也没有答案,暧昧不明,难于取舍。
整部电影最值得称许的,是李英爱的脸,美丽、苍白、温润、冷淡的样子很性感,有一种看透世情的漠然与缓慢。
总觉得她长得像林青霞,有一种颠倒众生而不自知的媚态,然则平和许多。
还未结束,便有观众离场,华丽的调性下,剥落出令人难堪的人性真相。
电影刻意地表现大量对比,对人性的拷问,对宗教、法制的批判却仅仅流于表面。
我的情绪只在两个女人满脸伤痕那个瞬间被击溃,不管她智商多高,心机多深,复仇的心多么强悍,不管她为了朋友多么忍辱负重,她们终究是女人,只要是女人,男人便轻易的动两下拳头就可以肆意凌虐。
那一刹那,女人的脆弱和悲哀,蜷缩在所有精心包装的隐喻中,赤裸裸孤零零地真实着。
题记:私刑的可怕在于它妄想成为上帝――――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agitpop.canalblog.com/images/t-sympathylady.jpg[/img]倘若有人问我此片一字的感受,我只有一字:恶否极泰来,不然,任何的等待都是定时炸弹。
仇恨对于寻常人而言必须过了心理的坎,那和律法无关,良知的太平上心灵才是砝码。
也许这样的电影应该和911联系在一起,就如那日陆蓉之关于911和行为艺术的话,当跨越极限的血腥我们才会回归质朴的美丽,就像清白的豆腐,让心清醒、纯净。
平心而论韩国的电影往往会借鉴一些名片,《The Shawshank》是一次磨炼意志的逃离的话,本片无意更有着思想上的复杂演算。
影片开头的血红和落下的泪,在死亡为标志的清算面前,时间很轻。
如果没有邪恶,是否就不再有天使的可能,固守中庸,才是平和。
圣诞前夕的出狱,火车站的风景画,一块期待救赎的豆腐和圣诞老人们仍在地上的纸杯,形象的背后才是真实。
金子来了,夏装的她在冬日的雪飘里,带上的墨镜,天地不再有本来的色彩,在心愿没有完成前,一切只是隐忍者的意志。
因为绑架杀人罪判了13年的金子在所有人面前谦卑而善良,那被导演赋予的“圣人光环”却流露出隔世的冰寒,在任何条件下,人是否有处死同类的权柄,恶人的惩罚该有人完成吗?
我始终认定监狱的存在只能压服肉体,在此后的被释放里邪灵附生,心念的善意才是生路的解脱之路,路途之人谁又不负载着利益和得失的桎梏。
人活在前辈的宿命里,所有的未来在境遇里写就,无所谓什么,只有不知所措的发生,将命运的算珠拨弄,抑或是那颗偶然滚动的弹珠决定了一生一世的机缘。
金子的命运怪谁?
当她在宏穆父母剁指的时候,她了断是往昔,所有的罪孽从来不是罪孽的本身,只有完全割断昨天你才有足够的勇气去逼迫未来,目的没有低贱和高贵之说,它只是个体延续生命的方式。
这个极端的举动里包含着佛家的真谛,当她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完成一个想法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冰凉的雪地上,面对杀戮成功的微笑在祈祷的梦幻里完成。
这是必须注意到的一场戏,救赎的可能性在红烛的光耀里终结,白色不再是纯洁的象征,此刻,它将在你的心灵上成为巨大的裹尸布,在一次次仇恨的焰火里为自己解脱冤仇。
13年,对于一个人而言足以成为白痴或者是钢铁般的坚强,那狱中的漂白水不仅消化了一个胖女人,而且除却了金子的软弱和焦虑,她就像那柄上膛的枪,唯有一念。
我不看韩剧,所以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然而,这个女子真的漂亮。
漂亮在一个可以演算成金钱的社会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在她的大眼睛,你看到的是冰凉。
所有的女犯背后都会有着和爱有关的故事,执着或者遗弃,这就是女性世界的无奈,当抢劫成为夫妻双档,我们是否会羡慕他们的生死相依?!
这个来自《低级小说》的段落,它在这里出现,可是,如果它出现在中国电影里,我们是否会说它的剽窃,中国影评人和观众的吐沫让中国电影变得臭不可闻。
一个人可以为别人捐肾的人必定有着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二床布满心型图案的毯子连接了两个女人的情意。
这部电影是反对世俗宗教的,从十字架的无用到《法句经》背后的枪械制造图,导演充满了反讽。
同样,作为世俗架构的警察局,导演也是毫不留情,这部电影不仅在光影上精雕细凿,而且,细节上也精心推敲。
串供时警长对于金子的提示以及勘查记录的告知,作为证物的玻璃球打散了心灵对于法律威严的全部信赖。
我虽然感到了恶的弥漫,不过我理解导演的用意,宗教和法律的虚设将生命沉落到虚无主义的泥潭,活着,什么可能是我们精神的依靠(此段读解谢谢ANNA的看片用心。
)。
被发行量控制神经的媒体,他们代表着正义,还是民众窥视欲望的体现者?
在引导上媒体是否利用民众的好奇心来达到正义背后的经济目的。
金子回望警长的眼神封住了人言所有的花招。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和人关联的架构都是一种恶,毒辣的英语老师(为什么是教小孩的英语老师,值得深思!
),吃人肉的恶婆娘,将刀搁在脖子上的女儿…韩国电影和它的民族一样,坚硬如冰。
这部电影里的演员十分投入,我特别欣赏那个胖妇的表演,很敬业。
作为主角的一个复仇的故事需要自己去看,信任和绝望之颠的人类是否只能选择私刑,作为执法的忏悔是否可以越过法律的底线,电影的痛快淋漓后是世纪的迷茫。
作为商业电影,我赞赏导演在处理细节上的用心,从手机的吊坠到复仇步骤的设计都有惊悚片该有的悬念。
倘若金子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心理公道,那么,白老师绑架的目的只是为了买游艇,那些孩子的死亡和金子试枪的小狗是一样的简单。
生命处于荒谬的时代,一切的荒谬必然发生,这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虽然,让人看了不舒服,那漫长的杀人过程里,容洙祖母的剪子让我特别忧心。
他们满足了,他们确实满足了,那根擦燃的火柴带着大卫·林奇式的影像,这些共谋的人,他们真的心安理得吗?
我怀疑!
还是回来最初,回到陆蓉之那天说得911,我认为,当我们学不会宽恕,那么残忍和死亡就是人间的常态,私刑的继续将是丛林的再现。
我想起一部香港电影,《等候董建华》发落,没有心胸的民族,无论它选择了怎样的当下,它依旧做在火药桶上。
【附录:anna写的笔记,谢谢她的读解】宝贝者者马马 22:22:51 金子对她的女儿珍妮说过:“我罪孽深重,不值得有你这样的好女儿,你无罪,却得不到妈妈的照顾,那也是我的惩罚吧,留心听着,人谁无过,但犯了罪的人都需要赎罪,赎罪,明白吗?
赎罪补偿。
对了,犯罪便得赎罪,大罪大赎罪,小罪小赎罪,懂吗?
在我看来,由于抛弃这个孩子是不得以为之,故可为小罪,区区的三句对不起就使得她得女儿原谅了,即为:小罪小赎罪。
对于对宏穆得死而言,无疑是大罪,故以13年得代价为之赎罪,可谓大罪大赎罪。
宝贝者者马马 22:24:49 宏穆在堵上她得嘴后,露出得表情,应该是宽容得笑 宝贝者者马马 22:25:41 罪孽已恕。
擦去红色得眼盖膏。
重新开始新的生活2006-01-09 22:29:17 宝贝者者马马 就像最后一幕,在雪地中所言。
be white ,live white.要像她手中雪白得蛋糕一样生活~~~【附录:影片资料】《亲切的金子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韩国2005编导: 朴赞郁 主演 李英爱、崔民植、宋康昊、、刘智泰片长:112分钟定级:18奖项:2005韩国第26届“青龙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2005年第62界威尼斯电影节幼狮奖(Young Lion Award)、最佳创意奖(Best Innovated Award)及未来电影奖(Cinema of the Future)、2005年西班牙Sitges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9(洁癖者、心理脆弱以及爱宠物者建议不看)2006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上午1时41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约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作為復仇三部曲的壓軸之作,《親切的金子》回歸到復仇的最根本命題:宗教。
這在《原罪犯》中避而不談的主題,在《親切的金子》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金子:如果我可以審判,甚至行刑……要處理宗教與復仇的關係,很容易會跌入善惡二元,或是原罪與救贖的俗套。
當然《親切的金子》沒有離開這些復仇的主題因子,但一出手,已經相當與眾不同。
金子一方面站在聖母的位置:她總是親切的,在充滿罪孽的監獄裡閃著金光;但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復仇者,她絕不寬恕!
所以這個「親切的金子」一方面帶著微笑、一方面卻內藏殺機:既是聖母,又是巫婆。
更重要的是,金子充滿著魅惑:她是善良的──受到她的恩惠的人總會幫助她實行復仇大計;她是美麗的──紅色眼影、紅色的高跟鞋,一種非人性的直觀的美麗,直憾心扉,無從抗拒;她是親切的──因此她的槍會聽到心跳和近距離看到汗珠的滴下。
金子的多重性引申至宗教的層面,已經顛覆,甚至推翻了宗教的淨化功能:金子一開場便把牧師的豆腐掉在地上,後來牧師收了別人的錢……不單如此,導演把金子的角色推向更加徹底的角落。
她的復仇大計成功了,她可以審判,甚至行刑:她用槍射向白先生的腳,白先生再不能逃跑,上了刑場──顯示了金子有設置刑場的權力。
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金子站在宗教的位置?
在電影末段,金子利用錄像帶把真相帶到眾人的面前:她總知道所有的真相,而且不理會在場的探員(法律和理性規範失去了約束力)。
在整個復仇的處境中,金子處於一個最高的位置:她可以煽動眾受害者行刑,把行刑合法/合理化,行刑的時候,她只露出雙眼,冷眼旁觀。
行刑的門聲行刑一段,無疑是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
金子的親切發揮了最大的作用:整個審判和行刑的標準──她成為了道德價值的最高指揮,沒有人懷疑她的審判能力,只有服從。
要注意的是,這段審判要處理的不再是惡有惡報、以眼還眼等膚淺的倫理命題,而是復仇作為填補一個世界的缺口的同時,反過來把缺口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這個世界的缺口正是災難:受害者目擊了自己的孩子死去。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重新表述這恐怖並且致命的傷痛。
我們的直觀感受意識到這人生的大缺口、大深淵。
而理性(如法庭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去填補這個缺口。
於是宗教為代表的道德律令去介入,並且填補這個缺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一個做壞事的人理應得到懲罰!
懲罰的手段正是直接的復仇:親刃的快感與死亡並存。
只有復仇才能填補災難的深淵。
然而《親切的金子》的高明之處在於意識到:填補與暴露並生。
暴露了填補的不可能性之物是進出刑場的拉門聲。
眾受害者在等候行刑的時候,當門一打開,全都表現出恐懼的神情──行刑還是受刑?
在這特定的時刻,他們感到恐怖、復仇的冷意、他們猶疑……這些神情正暴露了行刑的漏洞:復仇,可以嗎?
有效嗎?
生日蛋糕:幻見的天使導演當然為這場復仇提供了答案。
災難沒有因為道德律令的介入而消失。
行刑之後,眾受害者彷似得到新生:他們分生日蛋糕、分甘同味了。
他們幻見天使在他們的頭上飛:善總在他們的身邊默默守護他們。
可是最後這群分甘同味的受害者,還是希望拿回贖款、還會問:下雪了,路會難走嗎?
然後便各自回到自己既有的生活裡去。
當金子抹去復仇的眼影,幻見受害的孩子,她不能說話,只能無力地看著他的消失:復仇,令她走進了人生的曠野。
復仇的眼淚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在她的小說《封鎖》裡曾有一段觸目驚心的比喻:「生命像聖經,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國語。
翠遠(小說中的女主角)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的腦子裡譯成了上海話。
那未免有點隔膜。
」金子的女兒是金子施愛的對象。
她與女兒的關係正好是宗教與人的關係:溝通的隔膜、翻譯的距離。
女兒說的是英語,金子說的是韓語,她們的中介是字典。
這裡揭示了語言的局限性的同時,正表現了宗教/道德律令的無力: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她們「仰望」著上天掉下來的「白雪」──人總是在仰望,站在一個低的位置;而金子穿著「黑色」的衣服──世上沒有完人。
她始終沒有吃那白色的食物──但她總是渴望著。
金子掉下復仇的眼淚,正因她看到人世間一個不能填補的缺口,意識到生命裡深沉的絕望,同時為復仇三部曲劃上一個傷感的句號。
http://ericlwk.blogspot.com/
基督教的超自然主义逐渐为自然主义的和世俗的观点取代,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更愉快的历史观……因此,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自然主义的领袖之一,却为种种世界在一场大灾祸中终结的景观所苦恼,他不再把这大灾祸想象成神圣的审判,而是把它想象成一场所有人,不管他们有何功德,都要在其中经受同样折磨的灾难……萨福那罗拉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恶毒攻击所得到的广泛响应,也表明在十五世纪末期,许多意大利人把他们的时代视为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机,更言之,文艺复兴时期洋溢的乐观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神话。
——题记……李英爱主演。
故事情节略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百度内容简介,或去下载该电影。
……许久没有一部片子可以让我愿意为它写点什么,但这部片子例外。
按照脑残一代的审美观,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内容杂乱(一种后现代的特有杂乱叙事),基调阴暗压抑,但表现手法却有着一种颓废的唯美。
下面,我就谈谈后现代的颓废美学。
在尼采后期著作《论瓦格纳》(1988)中,尼采指出,颓废已成为他哲学的核心主题。
尼采在文中论述到,“没有什么比颓废问题更深切地引起我的关注。
善与恶仅仅是该问题的一个变种,一旦你获得了发现颓废症状和敏锐眼光,你也就理解道德——理解了在它只为神圣的名义和价值准则之下暗藏了什么:贫困的生活,终结的意志,高度的倦怠。
道德否定生活。
”在《亲切的金子》中,李英爱演绎的主题,恰恰就是一种以道德否定生活,以有信仰否定无信仰的后现代颓废。
当牧师找到她,希望她可以继续信仰基督时,她拿出了一本佛经,说:我改信佛了,然而这本佛经里却藏这制造杀人工具的图纸。
当另一方面,李英爱却和一个比他小14岁的男孩上床后,告诉他别让烛光熄灭。
基督是禁欲的,李英爱是性开放的,她可以熟练地脱下男孩的裤子,同时又对躺在床上回味的男孩说教。
如何理解,不妨再回到尼采,为了理解尼采对于颓废充满激情的批评——实际上还有其哲学作为整体所具有的深刻辩证。
健康对于病态是一种怎么样的价值,从个人体验来谈论颓废。
在尼采眼里,瓦格纳是他的疾病,并非他希望对这种疾病不存在感情。
在《看哪,这本人》这一本尼采自传里,尼采进一步谈到了自身的双元本性。
“我的父亲早已死了,作为我母亲却仍然活着并正在变老”被尼采描述成“同时是一个颓废和一个开端”,对于上升的颓废的迹象,尼采比他之前的所有人的都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
影片的开头,牧师希望出狱的李英爱,可以吃下洁白的豆腐以洗清自己的罪恶,只有宗教才会这么麻烦,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吃下豆腐就能洗清罪恶吗?
在我看来,豆腐的唯一功能就是让淫虫上脑的考研一族在读陈先奎或任汝芬的政治教材上手淫用的。
……而在影片的结尾,李英爱却将头埋在雪白的蛋糕中,雪夜的清冷和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梵高的名画,街边的咖啡馆——而白雪、白蛋糕又形成类比,女儿的赤足,与李英爱的戎装又形成了视觉上的冷暖色调冲击,爱着李英爱的幼齿男孩站在远镜头处,李英爱和无助的女儿相拥占据近角,这一组长镜头,配合着温暖的圣歌,就完美地刻画了后现代的唯美与颓废。
没有信仰就是最大信仰。
长镜头通常冗余,令人生厌,但这漫长一组颓废的长镜头却温暖心头。
漫长的,太过漫长的依恋许多个年头已经不可能恢复,如李英爱在狱中度过的13年。
不幸的是,漫长意味着衰朽与颓废的周期。
在所有这一切之后,用尼采意义上的颓废看,从病态的角度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从一种富裕生活的丰足与自信俯视颓废本能的隐秘运作。
价值则必须重估。
对影片中的李英爱来说,和尼采一样,颓废的策略是典型的谎言,说谎者通过模仿信仰,甚至模仿宗教信仰来进行欺骗,模仿的真理亦成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鲍德里亚语)。
对生活的憎恨是的颓废可以轻巧地伪装成一种高超的生活朝圣,这种力量使虚弱有力,衰竭充盈,怯懦勇武。
但必须清醒的是,颓废是危险的,总是将自己伪装成“反物质”,当物质遭遇“反物质”,就会消亡,一如《共产党宣言》里说的那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洁的东西都被玷污了。
”颓废是一种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诞生伟大的爱,也可以孕育伟大的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态度可以照耀苍穹,如李英爱计划了13年的复仇。
生活意志的丧失促成对生活的复仇态度,并通过憎恨来自我救赎。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是有病的虚弱的,却无需是颓废的:只有一个人希翼并渴求虚弱时才是颓废者,因此,虚弱只是一个目标,作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自我欺骗,而不是自我救赎。
无!感!
典型的追加拍摄,依靠前作的名气,找个你请我愿的靓妞,拿个模式熟络的本子,追加一部,极大化利用这一系列的人气,还赚个“三部曲”,“史诗片”什么的名头,名导不都这么干么?
上帝真爱多管闲事,受害人还没想过,罪犯就已经被上帝救赎了。剧本依旧是慢慢的疲态尽显,被无限拉长,好在导演善于炫技,各种重口味的暴力视觉奇观和导演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可以让你无所谓这个二流的本子,你依旧会喜欢这样的复仇。突然很想知道【斯托克】的本子给别人拍会不会很烂。★★★★
比起前两部 这部没有那么沉重的审视
该说韩国电影的病态都是无厘头的呢,还是无厘头都是病态的呢
乱七八糟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欣赏不了。。
太阴郁了,不喜欢这个调调
什么玩意?老男孩和金子,朴赞郁的两件皇帝新装。
我觉得很无语啊,一帮人轮着把一个人搞死。。这就复仇了是么。。这样对么。。虽说是很解气。。
还记得最后一个场景,雪花飘舞,金子跟女儿的对话:‘’要过的洁白。”
一起杀人的感觉真棒!
红眼膏,雪豆腐。
画面很美很华丽,竟想到了罪恶之城。很少看韩国电影,但这部的确不错。女人仇恨的力量都是隐忍而内伤的,每个人难得有生相逢一场,能不伤害的轻易伤害别人。愿你如白雪般洁净纯白。
复仇,也可以唯美起来
虽为一个系列,但差距蛮大的
一个被冤枉的美女,在监狱里的生存记,出来后再复仇。
我看有人说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这不是瞎说吗?整部电影,最牛逼的不正是后面几个孩子的家属去报仇的部分吗?这部分,把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连看五部朴赞郁,这部最牛逼。
毫无疑问是“复仇三部曲”最弱的一部,或许是因为女性,不过李英爱确实是个大美人,尤其是出狱吃豆腐那一处。
餐桌上那一场xxoo惊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