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有给《城市画报》写情感答问专栏,名为《爱的地下教育》。
仿造这名字,《志明与春娇》其实是一篇“爱的室外教育”,故事发生场地以简陋街景为主。
别好奇,它不是婚后、床上之类的肯定有原因。
开头就几行大字说了,香港政府实施了室内全面禁烟,烟民们只有溜出来聚一起抽烟。
人一多自然有好事,同为上班族的志明与春娇就这么好上了。
除了片名,电影跟五月天歌里唱的淡水海岸和两个人爱情没啥联系。
非要说原因的话,大概彭浩翔曾在台湾读过书,一直以来跟流行文化又走得特别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
彭浩翔取这名字就是借个用意,这志明春娇可以指代任何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劈腿小三姐弟恋,统统没关系。
流行歌曲里常有怎么爱都不够、爱得死去活来,我一直对这般的没兴趣,还好彭浩翔没有顺着歌词意思做下去,不然那真是一出悲剧了。
现在这样的爱情小品格局虽小,倒也不失风味。
经过试图靠拢大师路线的《出埃及记》和碎得就一短片集的《破事儿》,彭浩翔被多数人定性为“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的香港导演。
这样的评价听着可能不大舒服,然而眼下香港连有小聪明的人都寥寥无几,所以彭浩翔依然可以作为一个现象来专门另说。
以前的彭浩翔经常在重复失去与怀旧的主题,从电影工业坍塌、夜总会结业到没有理想抱负,他好像对过去的东西充满感情。
到了《志明与春娇》也不例外,禁烟条例的出现仿佛一场灾难降临,主人公四处买烟配上悲壮音乐,如此小题大做就是典型的彭氏风格。
中途一行人在KTV也会唱起老歌《最后的玫瑰》,煞是好听。
然而这片子并不适合过度解读,如果里头有股情绪,那更多是失去爱的凭吊之情。
《志明与春娇》的时间线就一周不到,短短几日从有到无,没行云雨之事倒是烟雾缭绕,你进我退,憋闷难耐。
烟是寂寞,电影如此宣传,更确切来讲是抽烟的人寂寞。
影片塞满了无数小段子,从头到尾,阴毛、阳痿、打手枪,有些正经人士听着大概会觉得下流,还真是上不了台面,就适合一帮人在街边巷后、垃圾桶边打发打发时间。
不过人家要的本来就是这效果,十几年中彭浩翔的文字里出现了无数的生活小故事,完全是一报纸剪贴爱好者,专门收集轶闻奇事。
相比前头说的小题大做,照理旧情人总会让人放心不下,可彭浩翔对待男女来电就显得不那么郑重其事了。
他不相信过去,对EX前度有所恨意,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他愿意撮合双方,鼓励彼此勾搭。
在他看来,那可能简单得只需要抽根烟,不占用半支烟燃烧的时间。
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志明与春娇》也是一个没有后来的故事,即兴般收于一个恶搞伏笔。
只是在结尾处,彭浩翔让他们的朋友现身说法,大讲务实的恋爱观、难以言表的伤痛还有相爱简单相处太难。
整体来说,《志明与春娇》是个轻松愉快的电影,没有阴谋没有暴力,没有道德负罪没有惊世警醒,一点贱意几分闷骚,这才是年轻人所熟悉的彭浩翔。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其实我万分理解志明的那一种心态。
似乎,到了这个年纪,又同样是做广告的,又是怀着那种一些情趣的在做很多事,长大了,也没有长大,还在勉强或者‘天真’的持续着一点点梦想,一大点腼腆。
不是不喜欢,也不是想在一起,只是,怎么开始呢?
我曾经遇到这种矛盾不只一次。
不喜欢快餐爱情,但是时间一久,那种偏重于‘喜欢’的‘爱情情感’渐渐地就朝着另外的方向或者方面转变。
静静观察,慢慢试探,很多人就因此走散。
原来我不知道,其实她们都不愿意等你那么慎重的考虑,在她们眼里,喜欢就直接来,还要来的坏坏的甚至有点邪恶,作为一个老实善良的人,私以为,志明与我,都不大做得来那种事情。
对此,志明这样说:“你知道,有些人认识了之后……你会知道她是朋友,普通朋友,还是超越普通朋友的感觉……当你喜欢了一个人你会想跟她表白你也会考虑一下吧?
但是当你在考虑的时候,她已经不喜欢你了。
当你不喜欢她时,她又跑回来找你永远都是这样子的在我身上出现所以我觉得是……我会引她注意,多过主动跟她说我很喜欢你你觉得应该怎么开口?
悲剧点的说法是:家豪的今天无非就是志明的明天。
除非结婚了,否则,缺乏约束力的恋情,无论坚持时间有多长,最终也还是有提起行李箱来哭泣道别的那天——彭浩翔这个滥发善心的死扑街仔,三级片根本不是他的本意,他想讲的其实是关于现实生活中潜藏着的冷峻可怕之物:觉得这些场景、这些对话、这些情感越真实,就越有可能在我们的真实中面对首句里那“昨天-今天-明天”式的阿鼻轮回。
男男女女,情情爱爱,能有几个五年,几个八年可供消磨?
有个女性朋友这样评价了,说“她需要的只是安定的生活以及兑现承诺”(在此我拒绝说明她所评价的事情)。
这是女人的角度,说得很好,不过漏了“永远”二字:这就掩饰了一切爱情故事的悲剧本质。
愿发的牢骚都在上一个关于《不忠》的评里说尽了,谈感情事,看到这些文字的你们我们,能说的都有不少。
当然,生活中却并不常能看到丘比特飞碟在夜空中兜着圈子飞过——电影究竟说了什么?
是说没有永恒的爱情么?
肯定不是:因为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得很。
彭胖子关心的,其实主要是爱情到来的那一刻:玄物百相,自古以来言说不尽、众说纷纭。
人人都觉得自己曾经拥有过,人人所见又都不同。
伟大、神秘、形而上:说爱是香烟,销魂又损肺伤身,不坏,片子里也有这么样线索在,故事本身也是这样开始的,但这不是本质,就像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前半本里反复唠叨的那类“事后系统化的、看起来体面,但实质却错误的原因”那样的。
这个故事和香烟有关系,这是肯定的。
但也可以是和酒有关系——比如好多年前的《千杯不醉》。
烟酒什么的,都不是根本,不用再猜,挂个“表象”的标签,带过了就是。
爱情在《志明与春娇》中的具象,以我的角度看,大概应是两人晚上去大围买烟,被困码头后的大桥上时、说定要戒烟并且开始给朋友打电话推烟那会儿,夜空中慢悠悠闪现的丘比特飞碟。
这和之前春娇有些突兀地提起“飞碟”这件事,并且给了志明电邮和电话号码等的情节是呼应了的——片尾那表面上的、在玩干冰马桶时关于爱情到来那刻具体时间的讨论,志明说是发现对方为自己绕路,觉得对方喜欢自己那会儿;而春娇却说是那晚在钟点酒店里,志明不急于办事让人觉得可靠那时。
当然,看起来挺美好——实际是因为余文乐那话儿被某车后视镜给撞坏了。
显然,过去了的事情没有假设,看着女人病着还不能压抑兽性的,那是禽兽:大概彭胖子知道男人都是禽兽,所以再次滥发善心,先让男人老实点儿。
于是便同时兼顾写实和温馨了,三级片何安呐!
请注意,穿插采访镜头时余文乐说的话十分重要,连结了此处的解说疑惑,提纲挈领,让整部片子的主题架构顿显完整——他说(大意):交往的时候,先是这时候男人对女人有了好感,然后那时候女人对男人有了好感,时间上不统一,所以……所以怎么样?
采访掐断了。
这其实是导演出的道智力题:所以两个人如果想能表白心迹、走到一起,必须得有一个心意彼此交合的时刻才行。
在这部片子里,就恰恰是志明在细雨朦胧夜的大桥上揭秘i miss u!的密码时,那时两人走得最近,于是丘比特飞碟就在那时恰到好处地飞过了。
一切没有巧合。
是的,谜题解开了,过眼种种都很显得温馨、快乐、圆满。
不过,我此刻想着的倒是那位可怜的家豪,这个被劈腿的似乎是为了让片子不带虐心属性而被刻意描绘得无趣了的男人——在五年前的某天,他和春娇的生命里,应该也曾有同样一艘丘比特飞碟飞过吧?
彭胖子用心险恶呐!
下午在家睡觉,被玛玛的电话从床上揪起来,于是洗把脸和她跑去小飞飞那里看《志明与春娇》,电影很好看,超出我想象的松弛有道,成熟丰满,是不愠不火,有生活的底子的那种好看,春娇接到志明电话时,嘴上装着淡定,却忍不住抿着嘴笑,我和玛玛也跟着笑,那种感觉,你懂的。
在电影的最后,春娇问志明,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你的吗?
原来是那一次两个人宾馆开房,但是没有做,志明搂着春娇说,有些事,不需要一个晚上做完,又不是要赶时间。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现在确是难得的听见,于是我心里禁不住感慨了一下。
我有一个女朋友,也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有一次谈恋爱很顺利。
男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也愿意结婚。
但是女朋友有一次却跟我说,见面,接吻,上床这一套程序按部就班的走下来,也不过花了很短的时间,对方不能说是不靠谱的人。
但,女朋友很认真的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快,为什么我就不能谈个恋爱,我还想谈恋爱。
是啊,人一旦长大了之后,就好像连谈个恋爱的资格都没有了。
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要赶,什么都要三分钟做出决定,做出定位,这个关系是情人的关系,那就要赶紧决定,上不上床?
第一次见面就上,还是第二次见面上?
不上也别聊了,赶紧换个别人去。
这个关系的发展方向是婚姻,那你什么工作,工资开多少?
要小孩子吗?
结不结婚?
不结婚咱就别聊了,我得赶紧去相亲去。
人人都很赶时间,谈恋爱是奢侈的事,是年轻人的事,年轻人还可以牵着小手唱,到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可是还不到三十岁的人,就已经很多人活得紧张兮兮,谈什么恋爱,差不多得了,要办事赶紧的,后面还有生孩子,买房子,一大堆事等着要办呢。
春娇和志明,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才搞清楚彼此到底是不是爱着对方的,到底想不想在一起。
这七天,好像是很少很少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忙碌着向前的世界里,就算这七天,也依然是奢侈了。
现在这年头,真是难得在电影里看到一对熟男熟女谈恋爱,能120分钟还不上床的了,我想这也许是电影之所以打动人的地方吧,一起在巷口抽烟,一起看着塑胶袋发呆,一起在夜的都市里闲逛,看蜗牛趴在栏杆上,没正经的玩着,志明和春娇,其实是这个正常的世界上两个奇怪的一样的人,但这也许才是爱情即将开始的时候,它本来的样子,即使不是小孩子了,也一样有爱情的进进退退,辗转犹豫。
只是人们太忙了,早已经忘记了而已。
我想这也是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的原因,因为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不管是到了什么样的年龄,还是渴望谈恋爱的。
我很想讲个一只小老鼠的故事,和电影无关,只是想讲而已。
说有一只小老鼠在路上跑,它跑呀跑,跑呀跑,小兔子见到它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
小老鼠继续跑,一只小乌龟看到他,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
于是小老鼠一直跑呀跑,很多朋友叫它,它都不肯停下来,它跑着跑着,突然眼前一黑,咣当撞到了一堵墙上,“这里是哪儿啊?
”小老鼠问。
“这里是路的尽头,”一个声音回答。
可是这里没有风景,也没有光,只有一片黑暗,小老鼠很失望,想回去。
但是那个声音又说,“这里是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所以,你已经回不去了。
”小老鼠很伤心,他想起他还没来得及看风景呢,也还没来得及和小伙伴们好好玩过。
但是,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
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小兔子,小乌龟,但大多数人,是小老鼠一样的人,从属性来讲,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还有志明和春娇,应该属于同样的小兔子一样的人,所以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都老大不小了,走到国贸桥下,不聊房子车子,也不聊赚钱啊投资啊,还兴致勃勃的跟朋友瞎吹牛说这里就像魔戒里的摩多山,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是酷呆帅毙了的戒灵,骑着乌黑的大飞龙,从高楼大厦和乌云滚滚中悠然飞过的人。
在世人的眼里,跟怪胎也没什么区别。
照志明前女友的看法,就是,他老这样,无聊不无聊?
于是很多人经过身边,又摇头叹气的走了,如果有人问这是为什么?
我想我看完了这个电影,下次到可以回答他们,哦,没什么,他们都赶时间。
公司不是在这边,非要走过那边抽烟跟你碰到;明明休假,却还要大老远跑来工作的后巷抽烟只是为了碰到你;不会抽烟,非要装成是老烟枪的样子;故意买跟你一样的烟,装作不经意地在你面前晃来晃去希望你能发现我抽的也是跟你一样的烟;知道你为了碰到我,所以故意来这边抽烟;对你有感觉,但知道你有男朋友,为了赌气只能说“对,我很自由,因为我单身”;其实是我主动先说了 "n 55!W !" 只是你看不出来那是什么意思你只当乱码草草而过;知道你有哮喘,所以提议一起戒烟;暧昧期的小试探,总是甜蜜又难熬的,当一起去接蛊的时候,又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担当的。
总是在“我中意你时你唔中意我,等你中意我了我又唔中意你”的状态下发展,火候这个东西,多一分太过,少一分太淡。
为了你转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是不是准备好了。
男生最怕逼,女生最怕躲。
于是就僵局了。
可是感情这个东西不是说控制就控制的,突破口终于在由于烟草税的增加两人屯烟的路上碰到了。
“嚟到底唸点啊?
嚟讲唔讲啊?
我好简单噶介”于是张志明翻出春娇手机那晚发的乱码短信,其实早就说明了, i miss u。
所以还好大家都是同一个channel,台词有句大概是““0岩channel”,总之想表达的就是,时间算什么,是不是同个channel的合适才最紧要噶。
嗯,其实适合暧昧初期的小青年们看看,如何从暧昧转为公开。
暧昧其实是件美好的事,会因为对方的一句不经意或者刻意的话而内心荡漾好久,但是转化为明朗总是需要各种机缘巧合+勇气。
去百老汇看了周二场,人爆满,我买的是最后一张fee,周围好多都是操着南方口音的小青年们,让我又自觉地把自己调到了粤语频道,一路让我笑到散场。
整个过程很愉快,片子里的港式幽默,市井通俗。
特别亲切,特别是各自的独白镜头,就像平时朋友聊天一样,真实又自然。
后来发现到了大陆真的被删了很多。
不过是几个“丢”而已,我都经常说;不过是多个“套”而已,难道大陆人就不是成年人了么?
电影散场后居然看到5龙和小骆驼,哈哈小骆驼也是识货之人呀嗯,真系好劲啊好sweet啊,我中意张志明个句“我地又唔赶时间”,还有公公跟同事那句“遇到你那是被bless的感情。
”p.s: 张志明里面抽的是“薄荷好彩”,那晚我要没记错,你买的也是“薄荷好彩”吧。
你不知道那以后我也买“薄荷好彩”了。
彭浩翔内心深处应该不是个尊重女权的人。
从他的小说《进攻女生宿舍》就开始极尽所能地描写女生的现实与功利;到《买凶拍人》里那位温柔而缓慢地用贪婪置丈夫于死地的台湾老婆以及滑稽残忍的一帮偷情名媛;再到《大丈夫》里偏执捉奸的太太团;一直到《破事儿》“大头阿慧”一段女生越精明命运越悲惨的设计,彭浩翔越来越激烈地讽刺甚至是诅咒女人的愚蠢造作和贪得无厌;到“做节”一段,让固执愚蠢的女人口皎呛死,彭浩翔的恶毒随着剧情中男人的米青液迸射而出,狂喜地颤抖着达到了报复的巅峰。
到了《志明与春娇》,彭浩翔的态度缓和了,春娇被设计成相对善良可爱的女人,虽然也有些小心机但总体上还相信爱,彭浩翔对她虽然最温和宽容,可内心深处却依然未与女性和解。
春娇以“她同意或默许男的搞她男的却以爱的名义没搞她”来判断男的人品不错,认为仅仅浪费一些时间,推迟早晚要发生的姓交就可以令爱情升华,这和做节中口皎呛死的女人观点一样,彭浩翔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并隐晦地表达了“越动人的爱情往往越是女人严密控制男人并向男人索取更多的筹码”的一贯态度。
但彭浩翔并未因此引起大多数女性的反感,除机智幽默的叙事风格缓冲了内核的尖锐外,彭浩翔对女性的贪婪愚蠢并非厌恶和歧视,而是一种恐惧——女性已经够丑恶,但男性却表现出更为不堪的自私猥琐和软弱,以至于面对女人的诡计束手无策。
只有美智子和天宫真奈美那样虚构出来的女神代表着真善美,她们以被侮辱和被损害的AV女优身份,反衬良家妇女欲求不满的可憎嘴脸,安抚男人道貌岸然下的狂躁不安。
彭浩翔《一种风流》的封底写着:文字像she精,写多了,射多了,都会稀。
泼墨经年,恰似纵欲,却又何尝不是初登涅盘,一种风流。
拍电影也是这样,九年九个片——2001买凶拍人:初夜怒射,彭sir一炮成名,被誉为新一代开山怪。
2003大丈夫:硬度不够,举而不坚。
2004公主复仇记:阳萎得漏洞百出,令人担心。
2005青春梦工厂AV:厚积薄发,屌爆了的回归。
2007伊莎贝拉:乱沦总是生理亢奋心理纠结最终导致射得有点战战兢兢。
2007破事儿:讲完整故事像一日一夜,累得一会儿硬一会儿软,并且只爽一次。
还不如投机取巧当一夜七次郎。
2007出埃及记:杀夫团伙的故事讲得不算精彩,女上位彭浩翔不擅长。
大概是一年仨片难免体力不支,仓促间只能如此节能减排了吧。
2010维多利亚一号:我还没看到,听说是重口味,是三年没出片憋的么?
2010志明与春娇:重口味完了回归小清新,向《倾城之恋》致敬的《禁烟之恋》,和平年代的全港禁烟自然没法像当年香港沦陷那样促成白流苏跟范柳元高粘度太极推手一般勾心斗角有血有泪的爱比死更冷,但被没心没肺的志明与春娇拿来作为练习眉来眼去剑情意绵绵刀干柴烈火掌的借口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此说来彭浩翔在导演里真算是相当浪的了,纵欲这事儿是腰子越好责任越大,而创作当然就是脑浆子越多责任越大了。
彭Sir,不要停,一库!
一库!
一库!
========================我看过其他关于彭浩翔电影的评论,最没味的就是“导演指出人生困境中的出口”之类的片儿汤话。
我认为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好多好多影片都可以冠以这句话,贾樟柯电影是可以的,周星驰电影也可以,甚至《阿凡达》,你这样说,也不会有错。
你们要是也想从电影里找人生困境的出口,抱歉啊我的评论不合你们胃口。
我从电影里看出什么,就写了什么。
也可以说,我心里有什么,就从电影里看出了什么。
我心里有的就是两性之间都是用爱掩饰着的控制和被控制。
关于这一点,你们用不着否定我,也没法否定我。
你们应该亲自看电影,然后想想你们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如果你们谁更牛逼一点儿,也可以心里有什么,就拍什么,那你就是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了。
从小就心里想着为大伙儿的人生困境找出口,那你就是……少年牦啧东了。
========================什么叫角度犀利心理阴暗呀,脑子里都是锯末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http://www.douban.com/note/81151670/
本片最优胜之处在于『本土化』,非常鲜明的表达了一个真实的现代HK社会,当然,只是一个侧面。
小品式的侧面,这个断片中,看见HK年轻一代的生活风格,化妆妹余春娇,白里透红的淡妆,制服,乏味的同居生活。
黑胶眼镜,潮衣潮服,性格内敛闷骚的广告人张志明。
街尾吸烟区,轻声细语但气氛热烈的粗口八卦小段子,现代快餐式了无意义的同居、爱情。
沸腾的生活中是一群故作沸腾的疲惫的人。
各种各样的人,讲着各种各样的段子,黄段子。
这种生活,无法用言语表述,看完电影,感觉就出来了,这是彭浩翔最擅长之处。
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自从看过《破事儿》这篇小说集后,我觉得彭浩翔有点才尽的感觉,其后他写的文章和拍的电影,都流于浅薄的小品风格,之前我还曾想他是HK的伍迪.艾伦。
但就算有陶杰做后盾,他也仍没达到伍迪.艾伦那种纽约知识分子的幽默感和风格。
迄今为止,他最好的作品还是最初的两部《AV》《买凶派人》前者也有黄段子,但支撑情节的仍是较为深层的情感危机,而且两部电影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黑色幽默的真谛。
其后的电影,就大部分都是流于浅薄的小品,尤以《破事儿》为最,他请了很多演员在电影里讲黄段子,无可非议这些人身上都有戏,也都是讲段子高手:谷德昭,张达明,杜汶泽。。。
但这终究不是电影。
对镜头语言也是种浪费。
后来他的小说也成了过分追求段子和卖弄意外的集成,看两篇还好玩,再多看就腻味了。
如果停留在此,不停的把玩这种幽默和新奇,新的也会玩旧。
年纪轻轻就给人一种驾轻就熟的才尽感。
张坚挺也比他玩的更久些呀。
我不知道其原因,但仍感惋惜。
看《破事儿》后,我常拿它和伍迪.艾伦的《性爱宝典》比较,我总是说伍迪.艾伦的幽默更加知识分子,这不是贬义,他更深沉,可以达到:『懂得看门道,不懂看热闹』的效果,《性爱宝典》我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还能发现点儿更深入的东西,想一想才笑的笑话是好的笑话,笑过之后茫然若失或者欣然若得的笑话是极品笑话。
彭浩翔做不到,伍迪.艾伦做到了。
彭浩翔的电影继承了HK电影取悦观众的本能,丝毫也不沉闷,加上他对年轻一代新时期Hk的处处留心的观察,这部电影在如今的情况之下,也算精心认真之作了,所以,似乎又回到一个怪圈:拍不出好电影,写不出好故事,不光怪导演和作者,也怪这个时代。
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很简单,也许只是在深夜的便利店遇见一个醉酒的人,你说不出他哪里特别,但他对于你来说就是特别的。
喜欢一个人,就是明明自己有哮喘,不可以抽烟,却还要假装学着抽烟,每天穿过两个街口去你工作间隙抽烟的楼下等你,只为与你搭上几句话。
喜欢一个人,就是明明不会吸烟,还要装作很有烟龄的样子,不经意的拿你喜欢的香烟牌子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后来你真的有注意到自己。
喜欢一个人,就是很简单的,很简单的想和你在一起。
明明知道丢掉一段旧的的关系再去适应一段新的关系不是不艰难的,但对你却充满了耐心与期待。
喜欢一个人,就是不舍得再浪费一分一秒,浪费在相互的犹豫、质疑、试探、反反复复的论证上。
我已经比你早老了四岁,不想再跟时间赌气了。
喜欢一个人,就是看到年轻英俊的警官同你搭话,心里还是会像第一次恋爱那样偷偷吃醋。
喜欢一个人,就是时刻在想,你是不是像我喜欢你一样喜欢我呢?
如果我先说出口,感情会不会扑空呢?
也不是没烦恼的。
喜欢一个人,就只是喜欢而已,连同你那孩子气的一面。
喜欢和你一起把干冰倒进马桶里,看蒸腾的烟气,把手伸上去,就以为是在仙境。
喜欢一个人,未必就一定是要在枕边说些炽热的情话,也许就是老老实实的在你手机上打出一句话,“i miss u”。
我不敢看你的眼睛,可是你还不知道吧,其实我时刻在受着思念的煎熬。
喜欢一个人,就是,你让我觉得,遇见你,是一件被祝福的事。
PS:周末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人很少,偌大的放映厅里只有五个人,以至看到电影的结尾,当春娇对志明说:“你这个混蛋!
”,我放声大笑。
彭SIR还是这么幽默。
后来坐在那里回味电影的每一处细节,我想,即使是阴差阳错,该在一起的,你们注定会在一起。
这居然是三级片?
如此清新纯洁的三级片?
原来粗口太多也可以定义为三级片的,这才知道。
可对于一个粤语水平有限的内地人来说,这点粗口根本不会产生任何不适感,我倒是希望有,因为此片实在港味太浓,浓到不可能像当年《疯狂的石头》里偶然冒出一句“我顶你个肺”就能跟“别摸我”一样被人津津乐道,浓到有好多笑料没能让我接收到讯息从而爆笑出声。
是的,这是一个难得的充满地道港味的故事,背景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换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
其实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复杂,或是有多少新颖之处,但当你看过著名导演所拍的所谓爱情喜剧的超级大烂片之后就会发现,要拍好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喜剧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此片的对白很生活,表演很自然,镜头很写实,节奏很平和,情节发展不温不火,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就像一根松弛的橡皮筋,然而非但不觉得单调平淡,相反,幽默诙谐,回味无穷。
从这点上看,彭浩翔的确是一个讲故事信手拈来的高手,一个擅于将天马行空的火花不露声色的融入故事中的鬼才,诚如影片最后揭示时钟酒店真相的收尾,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精彩。
他以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告诉那些急功近利、浮躁投机的人们,我们厌倦了跌宕、狗血、肉麻,反感着矫情、做作、夸张,我们需要在轻松中感受情感共鸣,在嬉笑中还原爱情本质,因为我们不是45度角仰望天空的文艺青年,也不是谁都伤不起的咆哮情圣。
她,春娇,敏感,寂寞,装潇洒;他,志明,天真,浪漫,怕束缚。
两个原本扯不上关系的人,因为烟的牵线搭桥而相识、相知、相恋。
比起直接、呆板、毫无诗意的中文名,更喜欢此片的英文名“Love in a Puff”,烟是他们的爱情信使与见证,象征着他们的爱的形态——萦绕在暧昧、浪漫的氤氲,情绪得以松弛、舒缓,感觉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微妙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她的爱的取向——前男友给了她抽烟的理由,很自然地,他给了她戒烟的理由。
无需刻意说明,不着痕迹却也斩钉截铁,无需妄加考验,无心插柳即可水到渠成,这就是爱,最平凡也最完美的爱。
不是没有顾虑,不是没有犹豫,不是没有误会,但一切都是小小的,少少的,争执也好,折腾也罢,伤感也好,纠结也罢,很快就被戏谑和情趣所替代。
说什么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说什么不争长短,只争朝夕,现代人的恋爱模式就应该以在不改变原有生活状态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身心愉悦为目标,但他们真的很赶时间,又真的不赶时间。
欢爱如烟,能有多长、有多浓、有多深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但至少他们曾一起度过一支烟的时间,以后将一起度过一袋干冰的时间,一床嘿咻的时间,或许顺利的话还可能有执手变老的时间……他们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时间不是问题,年龄不是距离,感觉未必作准,合拍才最重要,合得来才能爱得欢,不然爱到最后只会剩下一副没有血色的皮囊,一场自欺欺人的想象。
看了这部片子我才发现,其实杨千嬅不搞笑的时候很美,她可以俏皮、娇媚,像个长不大的小女孩似的逼问“你约我?
”,也可以冷淡、清高,装作不在意,一生气又扔下一句“算了”扭头就走,作为小女人和独立剩女的结合体,她真的很适合演姐弟恋。
而余文乐,总觉得他身上有股闷骚的宅男气质,果不其然在这部片子里被挖掘出来了,但有所不同的是,志明并不木讷,他保留着童真和孩子气,因而被前女友视为幼稚,却正合春娇口味(其实也合我的口味哈,好想学他将干冰倒入马桶,领略一下厕所仙境的迷幻和飘渺啊),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合拍。
btw,不敢奢望,什么时候内地的禁烟令也能像香港这样严格实行就好了。
与公公幻想艳遇的原因完全不同,我实在是对烟味深恶痛绝啊。
珍爱自己,远离会抽烟的男人,除非那个男人为我戒烟。
你还是会想念他。
一闪念间他的形貌鲜活仔细如在眼前,须根也历历,仿佛一伸手便能触碰到那熟悉的温度与质感。
只是你不能说。
既不能对他说,也不能对好友说。
因为你与他的这段纠葛已经把每个人都弄得心灰意冷,再也无人祝福。
你羡慕春娇。
她轻松地拉着一个行李箱,抱着一盒杂物,挎个肩包,就离开了与之“拍拖”了5年的男友。
志明帮她搬东西:“咦,怎么那么轻?
”春娇耸耸肩:“我都以为留在他那的东西会有很多,谁知也不是。
”她在半夜的便利店遇到醉醺醺的志明,从此便不由自主地去接近他。
穿着奇装异服也愿意与他出街走走,有任何机会都捕来与他相见。
用市井俚语肆意地相互打趣。
看着塑胶袋在墙角的空气里慢慢沉浮,仿佛也是快乐的事情。
你怎么会不了解这种感觉,只是当初的你,不明白这就叫做一见钟情。
志明在KTV里的小腼腆,给春娇讲解街头的江湖时的“见多识广”,对付警察时的小聪明,动手给春娇做简易烟灰缸的小体贴,见到年轻警察给春娇点烟时的小醋意,看到干冰在马桶里冒烟便欢快的小天真,喜欢但却有顾虑的小机心……你何尝不熟悉这类似的一切,你熟悉这一切如熟悉自己鼻子上的毛孔。
只是现在的你,懂得这些都要过去。
倘若逢时,想念一个人会甜蜜,若不逢时,想念一个人徒会心痛与无奈。
可是,心开始砰砰乱跳的时候,谁又会在意是否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你总说自己没有烟瘾,但那么多年也没有离开过那些小白盒子。
如同春娇的哮喘,你也有缠绵不断的咽喉炎。
不是不爱自己,只是需要多一个理由来做出改变。
春娇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上抽烟,再因为喜欢另一个人而开始戒烟。
那个真正关心你的健康的人,愿意照顾你的人,值得你为他变得更好。
趁可以想念的时候说想念,不能的时候便放下吧。
人生是由一段一段的旅程拼接起来的,也是在一段段的经历里丰满起来的,你不可能带着一开始的行囊走完所有过程。
志明和春娇未必就此牵手偕老,但他们毕竟都按自己快乐的方向,选择了共同的新的开始。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可以?
以前觉得好看,现在觉得不好看
导演是一个关注阴毛和打手枪的”纯情“男子
差
是多个选择还是又在循环
啊啊啊啊啊,D粗口听得我好开心!!!一定要tai广东话版本!
有一種愛情,是很多誤會和錯誤理解對方的暗示的產物。
春娇的紫色洋葱头
比那个北京版好看很多啊!
很久没看过还可以的港片了
是我没看明白???
可惜国语配音废掉了
譚家明導演對《志明與春嬌》的評價說得真好。
我也想要这样朴实的爱情 碰到这样的志明和春娇 一起躲在有阳光的角落吸烟
我真不懂
彭导就是要告诉一干痴男怨女,繁花似锦的爱情背后总有些不对劲的东西。但还是无法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我没找到爱情的影子,甚至我都没找到搞笑的梗,虽然它很生活化。 哦 最关键的是,彭导微博取关了我!
重看发现这是香港最后美好的电影了,从不同身份人的抽烟胡侃dv,对自由爱情感觉的拿捏,不是渣是简单真实,摄影配乐有一些留恋又回不去。09年的特殊感情,那几年连续赴港也对禁烟有了解,那时也喜欢余文乐,甚至买他穿的衣服抽的烟用的手机,和年长女人的那些小把戏我懂你,最好的直男作者彭浩翔。
首映反响热烈,本人认为到目前为止这是余文乐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i miss u!2014.10.14
注定在一起
各種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