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看韩国系列未破掉真实事件之一的电影。
其实应该想到结局的,但是还是抱有一点小幻想,希望一个好结局的。
我们旁观,看得到尚余为什么被绑架,看着 尚宇爸妈坐上缆车后,眼睁睁看着凶手开了他们的车离开,拿走了第一个一亿看着警察呆在后备箱,卧底追踪,最后被歹徒开着车带到荒僻地方,打晕,手被铐着,衣服被脱光看着尚宇妈妈大夏天为了按照歹徒要求,穿红色衣服,把冬天外套套在身上,一步步按照提示,从堵车的路上跑下来,错过电梯爬楼梯到顶层,在取款机边不能提供服务的时候的无奈,最终晕倒在雨中看着尚宇爸爸同样为了最后期限,同样在堵车的路上奔跑,和时间赛跑。
按照提示把钱放到游乐园,最后晕倒在旋转木马边。
而歹徒同样再次拿走1个亿。
最后的最后,在失踪后第44天,尚宇在河边被发现。
其实已经在绑架第二天因窒息而死。
而尚宇爸妈,也再次之前,获知电话里尚宇的求救声音其实是磁带录音,之所以再次赴约,再次付款,依然是选择相信,尚宇妈妈痛心疾首,捶胸捶到胸前青了一片期间,也罗列出可能的嫌犯,下跪道歉。
最后在自己的节目中,首播自己儿子被害的事实,曾经发生在别人身上,作为旁观者的人,这次变成了受害者。
想哭,忍着不能哭,忍不住哭出来,节目直播中,不得不忍着说下去,寻求大众的帮助(男主演得真好)满满的无奈,最终只能以声音技术分析,罪犯大概的年龄,身高,口音,样貌,而罪犯在哪里,不得而知/(不过最初的剧情,其实和我先看过的电视剧《神的礼物》,类似。
受害人是个小朋友,家长从事新闻类工作,只不过神的礼物,有点奇幻的意思,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清楚最终的剧情是否一样)
羅馬書12:19 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在世界上或許歹徒可以一直到死, 都不被抓到 但是他逃不過死亡與死後的審判 伸張正義的標準, 如果一定全部讓人來實踐, 一定在世界上 未免太多失望了,也不再有希望 (全世界沒偵破的案件實在太多了 ..有幾件過了七八十年破了, 那也不會因此振奮人心, 是嗎? 但..等待的折磨可以摩煞了活著的其他相關親人一生) 只希望真實世界裡的亨浩的父母, 找到平靜安息的力量 沒有相信上帝的審判, 他們還相信什麼呢? 上帝會在天堂照顧他們的兒子, 等待未來在相聚. 也會審判那流人血的人, 是神的promise!
《那个家伙的声音》又名《电话谋杀者》,改自韩国的真实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被绑架杀害最后凶手未能找到的故事。
对于绑架撕票的故事,在现实里并不少,韩国近年来许多电影都用了真实故事改编,暴露了许多生活的黑暗面。
比如那让人印象深刻的《杀人回忆》,一个连环杀人案,凶手专挑雨夜里对漂亮女人下手,手法极其残忍和恶心,但令人愕然的是,最后这个凶手还是没有抓到。
再比如《素媛》,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为在上学路上为一个流浪汉撑伞而被强奸到肛裂,此后过上了只能依赖随身携带尿袋的生活。
《熔炉》里讲述了双胞胎校长对聋哑学生实行强奸的真实故事。
《妈妈别哭》讲的是一个少女被一个小混混设计而被多次强奸和拍裸照等最后自杀,而她的母亲为了替女儿报仇前阵子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孩子被猥亵、喂药的事例以及之前幼儿园小孩因为不听话被喂芥末等,这些数不完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世界存在许多黑暗面,而这个世界又可能因为有太多的事和节奏太快了,这些可怕恐怖的事情出现之后掀起一阵风波,伤痛留在受害者和受害者的家庭里,而对于其他人,依旧似乎无关。
韩国的电影有许多是很小众的,但是却拍出了让人潸然泪下的味道。
譬如《那个家伙的声音》至始至终都在用电话沟通,母亲扮演者在慌乱之余报警然后听从凶手指示在夏天穿上红色的冬天大衣在堵车的街道上狂奔,孩子父亲在去往游乐场的时候由于堵车也在争分夺秒的狂奔,女主翻箱倒柜找一件红色衣服,男主在预感儿子已经死了的时候强行自己要吃完一碗饭......而在这一类残忍的事故面前,我们在为亲人逝去或者受了创伤的时候痛苦到肝肠寸断的时候,也往往会看到另一种想法,便是ta在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珍惜他或者没有好好教他一些自卫本领,人可能都是这样吧,等到失去了才愈加明白,原来身边的人是会离开的,在的时候需要好好珍惜和保护。
对于这类的电影,在看太多类似的电影之后似乎没有那么震撼,但依旧在开篇的时候迫切希望最后凶手被抓,希望这个家庭可以从生活的泥沼里走出来,起码这样,让我们多了一些相信生活的信心。
然而,这个电影如《杀人回忆》一样,还是留下了一个谜,就这样让人心里的悲痛得不到解答,愤怒得不到宣泄口。
当然,能给人留下悬念也是电影结尾巧妙的处理方式,起码尊重于故事情节,没有为了要“大团圆”结局而捏造一个凶手出来。
世界上许多类似的事情正在某个角落里发生,我们可能不能阻止所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希望更多人关注黑暗,将这类的事情重视起来,因为我们渴望光明和美好。
碌碌无为的警察,至今未破的悬案,15年的诉讼期。
1991年,韩国首尔,9岁男孩李亨浩在某一天未准时回家,当父母去学校寻找时才发现孩子被绑架,随后报警,第二天接到一个自称绑匪的电话,开价2亿韩元,接下来44天内换了13部不同电话,打了87次电话,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随后韩国法院宣布重新开启案件诉讼,不适应15年。
这部电影和杀人回忆,孩子们共成为韩国三大奇案的改编电影,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案件的推动和韩国司法的完善。
案件在一定程度上真是还原了案情,电影中绑匪的台词与现实案件是一摸一样的。
平心而论,值得一看的电影,却又不如杀人回忆一般经典。
看完这个片我就有个想法 要是绑匪把大人绑了 最后要勒索孩子这样的话会怎么样?
可能效果完全跟这种绑架孩子的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吧 孩子会像父母一样倾其所有去救他们么 这个方向其实是可以探讨的 先说说片子的几个点 前面交代父母的职业 尤其是父亲 体现他们的有多爱孩子 还有跟孩子的感情 最后被绑要钱 父母慢慢的崩溃 是循序渐进的 不是一下子就崩了 第一次绑匪把钱拿走 过山车的梗 不过话说韩国警察也是被黑的可以 这都被搞晕 第二次是游乐场 再次体现了男主的绝望 关键是钱也都给了对方 里面还有一个线 是警方抓住的那个犯罪嫌疑人 虽然种种矛头都指向他 可是他确实不是凶手 但是钱为什么要打给他 那凶手肯定是跟他有关系 也很熟悉男主的 这点韩国警方的无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经典的是最后一段 男主对着电视向绑匪宣言的话 真的是震撼人心 表演给满分 7分时给的上 要是能让观众宣泄出去 8分应该能到的 缺点:剧情比较老套 结构没有什么新意 看的人比较憋屈
至此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改编的电影都已经看完,个人觉得《杀人回忆》能够成为经典是有理由的,无论是电影的可看性,还是看完后胸闷的程度在三部改编电影里无疑都是最好的。
《孩子们》有缺陷,不过电影的可看性还是很强的,起码在看的时候不会想快进,而这部《那家伙的声音》却硬是让我快进了3次才看完。
整体来说片子沉闷,情节进展缓慢且缺乏跌宕起伏的紧张刺激感,悬疑犯罪题材的电影硬是拍成了刻意的煽情片。
要不是结尾爸爸对着电视镜头发起的对凶犯的挑战和片尾罪犯的真实声音,我会毫不犹豫的给2星。
影片根据1991年发生的一起真实的绑架杀人案改编。
绑匪在绑架孩子后,向受害者家庭打了87通要挟电话,警察利用了当时能够利用的所有尖端技术都无法追踪到凶手,动用1万警力抓获了300多名嫌疑人,最后直到追诉期都过了也没有抓到凶手。
而孩子的尸体却在失踪后第44天被发现,原来孩子被绑架的第二天就已经窒息身亡了。
案子听起来并没有《杀人回忆》的案件血腥重口味,也让人想不明白一起普通的绑架杀人案,为何会成为三大未解悬案?
声音都被录下来了,还跟凶手有多次的直接接触,可是警方为何连凶手的一点点底细都查不到?
我觉得这起案件的重点应该放在警方身上,反映警方自身的贪腐等问题,而不是和其他类型片一样,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家庭身上而落入煽情的俗套。
本片的亮点是结尾处爸爸在电视镜头前对凶手发起的挑战和片尾处真实罪犯的录音,纯粹是为演员的演技和结尾的创意点赞。
“世上没有完美的犯罪”,可是这件案子却真的成为了完美犯罪,没有线索,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片尾处的真实录音里罪犯冷静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想到他至今仍然生活在你我之中。
要不是结尾和片尾的两个亮点,我会毫不犹豫的给2星。
冲着结尾,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下,没时间就算了,不是什么必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我认为的几大亮点:1、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最让人咬牙切齿的部分就是结尾放出来的罪犯的真实声音,真实的让人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2、悲剧结尾,当结局被揭开,孩子是在被掳走的第二天就惨遭杀害,谁看了不生气?
不想把罪犯揪出来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
他的父母做了这么多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几十天的水深火热,甚至到以后是一辈子的煎熬,时至今日都没有把凶手找到,悲剧的结尾应该算是最能引起观众情绪的点所在。
其他的想吐槽一下韩国警察,我已经对他们无话可说了。。。。
开始的情节其实并没有特别能打动我 或许是作为一个局外人 旁观者 并且我自己也没有孩子 虽然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也不能丧失理智 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至少不要做作出一些在我看来是愚蠢的行为吧。
希望以后这样的人间惨案能不要再发生了 受害最深的往往是还活在人世的人。
尽管我对喜剧电影不甚感冒,但还是架不住虐心指数五颗星的诱惑,分两天看完了朋友力荐的韩国影片《七号房礼物》,尽管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最后还是哭成了傻逼。
是的,这就是韩国电影无法抗拒的魅力。
确实,不少韩国电影刻意煽情、夸张做作,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韩剧还是韩国电影很是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便明知道是假,但也深陷剧情难以自拔,从这点来讲,我向来不掩饰对于韩国电影的推崇。
但今天要说的并不是《七号房礼物》,而是另一类韩国电影。
不同于造作的假,它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于情节、人物、台词的设计无比真实,甚至真实到残忍、极致的地步,能够淋漓尽致的揭露人性的丑陋,嘲讽和鞭打社会制度的弊病,即便如此,它也能轻松突破你的心理防线,操控驾驭你的情绪。
比如这部让人在悲痛中流泪不止的犯罪影片:《那家伙的声音》。
<图片1>又是一部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为了不落于传统惊悚片的套路,导演很有耐心的为观众讲述整个故事,为此不惜开篇花了15分钟来描绘一个寻常家庭的普通生活,只为将原本宁静的生活和后来儿子被绑架后的境遇形成了一种极其强烈的反差。
后来的故事发展并不稀奇,绑架儿童、勒索赎金、父母报警、警察介入,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但影片仍然在刻意控制节奏,即便是在数次与罪犯直接、间接的交手,气氛也没有变得紧张起来。
而更多的将镜头用于呈现孩子父母在时间流逝中情感、内心的变化,焦急、愤怒、挣扎,一步步滑向绝望,直至信仰的崩塌。
按照惯有的套路,影片结局的处理可以是剧情的神反转(如《不可饶恕》),或是让你在压抑中痛苦不已(如《杀人回忆》),或是在让你在憋屈中自生自灭(如《妈妈不哭》),但影片的最后却是“仁慈”地打开了一个缺口,观众发现打开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没有意外,没有奇迹,手脚捆绑的孩子尸体在野外被发现。
父母44天的煎熬换来的是绑架第二天就遭撕票的事实,一切的努力、幻想、等待后摸到的只有孩子冰凉的身体,更悲惨的是由于男主特殊的身份(新闻主播)还需要他在观众面前播报这则新闻,导演的安排就是让观众积攒已久的情感伴随着男主的独白宣泄而出,不过这种负面情绪的释放是伴随着眼泪喷涌而出,催泪的一幕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
显然导演并不想给观众喘息的机会,独白过后将关于这个案件的真实办理情况和盘托出,包括侦查过程,耗费的人力财力,罪犯的模拟画像、真实通话记录以及过了法律诉讼期的事实,男主曾经悲壮激昂的“宣战”变得苍白无力,罪犯得意的笑声无情的粉碎了所有人的愿望。
可以说,支撑整部影片灵魂的就是父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而包容的爱,而这也是最容易给与观众致命一击的利器,当灾难降临时,每个人无不怀着美好的期许、热切的盼望、乐天的憧憬着奇迹的出现,我们不愿意去相信现实如此无情而不肯许给我们半点机会,但如果我们知道等待的只能换来失望,那是否一开始就不该拥有希望。
<图片2>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Nh8OH74Tk4/isRenhe=1关于这部影片:1、该片的事件原型是发生在1991年的一起韩国的绑架勒索并撕票的事件。
被绑架的李亨浩是一个年仅9岁的韩国小男孩,1991年1月29日在家附近的公园内被拐,父母在被电话恐吓勒索44天后,向歹徒交出了2亿韩元赎金。
但李亨浩的尸体却在汉江的某下水道被发现,警方的调查结果表明,李亨浩在被诱拐的第2天就已经死亡。
2、影片结尾向观众播放的警方掌握的罪犯录音资料以及肖像素描全部为真实的。
3、为了塑造女主饱受折腾濒临精神崩溃的形象,金南珠全程素颜出镜。
4、姜东元在片中虽然只有声音出演,但是在片场,也是认真地参加拍摄,并且为了配合演员的情绪,在拍摄的时候采用真实通话的方式
作为一部电影,这片子的表现可以说是比较糟糕,全程没有多少悬念没有反转,人物没有成长,甚至看不到多少正反派的对抗。
唯一可以表扬的就是角色的表演很精彩,看完跟着主角一起难受。
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变的刑侦片,我可以接受直到最后也没抓到犯人,成为悬案。
但是你至少过程得拍得精彩吧。
影片里的警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傻逼。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就在讲一件事,警方完全被凶手牵着鼻子走,毫无作用。
凶手并没有显得有多聪明,反而警方表现得是真的蠢得可以。
然后主角无能狂怒,主角妻子从头哭到尾。
直到最后结束除了录音甚至没有找到任何凶手的线索。
而且影片的重心并不在警方如何破案,而是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表现主角的难受。
对,就是把主角那张苦瓜脸怼在你面前让你看着跟着难受。
确实演员表演很精彩,让我看得很难受。
但不是说你让看的人难受了,你就是部好电影了。
不然你就拍主角在那哭,哭个两小时,观众看了也照样难受,还拍其他剧情干嘛?
《杀人回忆》也是拍的悬案,也是直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
但《杀人回忆》为什么经典,为什么精彩?
《杀人回忆》的主角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抓到凶手,但是两个主角都有很大的成长,原本冲动不讲理的到最后变得冷静克制,原本冷静讲理的到最后反而变得冲动易怒。
他们有自己的人物弧光。
而且主角全程与凶手斗智斗勇,中间好几次差点抓到真凶,找到了很多线索。
虽然到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影片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有情绪的上的波动。
虽然最后结局让人难受,但是观影过程并不会让人觉得不愉快。
回到这部《那家伙的声音》。
这部电影看完有什么情绪上的起伏吗?
并没有。
观影过程非常无趣,像在写流水账。
主角方人物从头到尾都没什么变化,一直就那副模样。
也没有什么和凶手斗智斗勇,全程被牵着鼻子走。
整部电影就是让你从头难受到尾,然后就直接结束了。
看完后我除了知道了现实中有过这么一个案子,其它都不记得什么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拍比较真实。
确实,这么拍是真实。
但是真实并不是让一部电影变得好看的要素,精彩才是。
你要拍的真实为什么不拍成纪录片的形式呢?
看了许多影评 好多句句说到我的心里 影片给我带来的压抑感从始至终只增未减 不敢相信凶手在给父母打电话时是如何做到那样轻松那样轻蔑 “绑匪在杀死了被绑架的人质之后平静地打电话以要杀死一个已经被自己杀死的孩子来要挟其父母时那种平静的笑声和冷静而戏谑的语调所透出来的那种冷酷和残忍实在让人心寒”这一段真的太对了 凶手在另一段戏耍着这对可怜的父母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感 可是这样能带给他什么呢 “也许,悲剧其实并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而我们却无力更改,哪怕是做一丁点什么来阻止这场悲剧也不会像这样听之任之来得让人压抑。
”很多时候无能为力才最难的 纵然心里有再多想法 却一点也实施不了 哪怕就一点点 也改变不了
兩個小時啊我操!一個綁架案要不要醞釀這麼久啊我操!醞釀到最後原來跟《殺人回憶》是一個狗逼套路啊我操!!警察的介入毫無建樹 他媽的都是窩囊廢啊我去!一星給薛景求強硬的演技。另一星給最後的那段錄音 導演用的是罪犯真實的錄音。
不喜欢没有结局的电影,但这好像是事实。。。看着真的很抑郁,很绝望,很煎熬。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可怕
你们知道最后五分钟的罪犯录音能给人带来多大震撼么?“至2006年1月,此案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这啥????在后备箱拿着枪的警察,被扒光了绑起来了??!!!还能继续发展呢???弃!!
因为父母蠢,警察更蠢导致了孩子的悲剧。从讲故事来说,和杀人回忆根本没法比。还有,姜东元呢?!?!
诅咒肆虐生命的犯人。无论是否过了诉讼时效,罪永远不会撤销。
这是怎样一种悲痛
本身是个让人很痛心的故事,金南珠演出的不安惶恐母亲也很到位,但是由于叙事过于冗长而让人觉得稍嫌沉闷,还有姜东元演的绑架者由于片中导演所处理出的藏头露尾而失去了宣传中噱头的意味,因为我本身是冲他去看的说……
太心塞,父母就像被凌迟一样。罪犯并不高明,只是警察太愚蠢了。结尾录音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都活在这个我们永远都没办法彻底理解的世界里。
中间有点小拖沓
孩子啊孩子, 失去你, 我也不想再活. 演技一流, 我记住了薛景求.
完全融入不进绝望的氛围里,可能是狗琪一直在旁边捣蛋的缘故吧。。。
太拖沓。通篇被动弱爆了,警察蠢透顶。还那么长,跳着看,结局的电视哭诉和真实电话录音才是高潮的感觉……
四星是给演员的
金南珠演技不能忍啊!!!
韓國三大未破案件…最近有個嬰兒被掐死雪埋,其實父母也是有責任的。父母看管對於孩子的安全是必要的,這種狀況很難讓人感動啊,最後苦的還是最無辜的孩子…
这里就不谈这类片子里警察一贯的无能了。电影节奏虽慢,却始终让人处在一种焦灼煎熬里,特别是最后真实疑犯的声音出现时更加心有戚戚。为了结尾处金南珠胸口的累累淤痕和薛景求的哭诉,必须要多上一颗星。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