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导演三段故事,亲情、友情、爱情。
说的是距离,人心的距离。
1. 『心各天边,纵使相对,父不识子,再见,不记当年。
』2. 『情牵湖畔,生死相望,我不能爱,再见,最后一面。
』3. 『恋生忘年,十年千里,你没有变,再见,不减思念。
』<图片1>
<图片3><图片4>
<图片9>(其实今天一切都很不顺,路遇飞虫进眼里,发货遇到怪爷爷避让时候却让自己崴脚。
胃疼持续的掉体重一直心情很低落,去送货好心给一个老奶奶瓶子又被老奶奶问西边在哪里。
问火车站的方向是不是东边,她要去西边,说着我听不懂的山西方言,大概意思是让我载她一段路去西边,天啊。
那言外之意:让我送她上西天。
今天奇葩的事情遇到的太多了。
买了一杯熊猫奶盖去看一场刚上映的电影《再见,再也不见》,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骑着小龟趟过柳巷的河回到家中。
一翻黄历,原来是5月13日,黑色星期五。
哈哈哈哈)<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背影湖畔再见却没有再也不见背影影片一开始就和跟踪人的视角展开,男主角像是一个偷窥者。
拿着一台卡片相机不停寻找那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他还有一个不断窥视内心世界的好奇心。
男主角陈经理已经有了女朋友,去外地出差却偶遇记忆里的老爸,陈经理有着体面的工作,他是一个很普通的糟老头,在底层的港口码头运货区的清洁工。
两个人的身份之差,让他也不确定这就是他父亲,可是第一次见到那个背影。
就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位跛脚的父亲,没有像小说里翻过站台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却一次次盗窃工厂码头里的货物,攒钱给儿子买一双球鞋。
广西,他的出差地。
广西,他打工的地方。
他可以一眼认出他,而他却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和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
他一直跟踪着父亲,没有等待相认,他看到那个不争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弟弟喝醉的夜里深巷中暴打一顿,弟弟哭喊着:“帮帮我”。
像极了那个曾经不听话的自己,这次的泄愤不仅仅是替父亲的仁爱教训他,更多的是象征在打自己心里的另一个十八岁时候的自己。
没有等到相认,却已成了路人。
而在此刻,女友小琪也拿掉了孩子。
我们看过了太多人的背影,却认不出哪个才是自己的背影。
湖畔芦苇荡中,两个年轻的少年。
赤身裸体在湖边的小溪里游泳,突然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蓝宇》。
可是剧情偏偏隐晦的藏起来边缘话题避而不谈,但是两个人不敢说是青梅竹马,也算是泳伴。
那时候,陈德明的父亲是一位工厂里杀猪的。
只要拍摄他的镜头,不是在清洗白色雨鞋上的血渍就是在给肥猪开膛破肚。
在我印象里就记得两个深刻的画面,两只倒挂着光屁股的大肥猪刚被他父亲挂起来,两个全裸少年背对着镜头在芦苇荡里奔跑跳入湖水中。
父亲是关心儿子的安全不让他再去湖边,可是陈德明对于林仁政的友谊却让他从不失约。
后来,他父亲怕儿子学坏,亲自去湖边抓儿子回来。
可却狭路相逢了林仁政。
父亲在湖水里打了他,可他却游到湖水中央不小心遭遇水草缠身。
这个父亲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父亲长吸一口气消失在湖中。
惊慌失措的少年林仁政回到岸上,却再也看不到那个父亲的身影。
故事没有交代后来两个少年都去了哪里,再次相逢却是一封特殊的来自新加坡监狱的信件。
好像是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陈再见到林的时候,两个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却又男儿有泪不轻弹将泪藏了起来。
他们之间的对白很少,但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有两句,一句是陈主动说:“我结婚了。
”这时林惨白的脸上忽然有了神情,有难过、有失落、有放心、有等到了那个答案。
林就这么生不带来故事,死不带去尘埃的走了。
还有一句话是林对陈说:“你变了。
” 是啊,每一个人都会变得不像是最初的自己,我们不是和身边的人在不停的说再见,而是在和自己说再见。
可是最后,陈将林的遗愿完成:带我回去。
回到了曾经一起最美记忆的湖边,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敢想着蹬着自行车去外面世界闯一闯的年纪。
可最终都不过是一抔黄土,入土为安。
再见再见,不是再也不见。
而是还有机会再次见面。
离婚后的陈教授去泰国开一个《网络社会》的讲座却偶遇大学北大讲师青虹。
年龄相差十二岁的他们,本以为会讲述一段师生恋,导演却悄悄埋下伏笔,在陈教授的讲座中,华裔漂亮女学生暗恋上这个中年男人,而这个男人刚好像是当年他和她一样,相差十二岁。
讲座结束了,他选择在酒店等他的老师,而他的仰慕者那个女生却等不到他接电话走入了同学庆功宴会的虚焦镜头里。
结尾依然很清晰,陈教授等来了他当年的老师,青虹给陈教授带去了白色的衬衣。
说出了那个秘密,两个人哭着亲吻着抱在一起。
黑场转换后一双高跟鞋的大特写。
暗示青虹一定留在了酒店。
也许,两个人没有发生旧情难忘刺激下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坐在沙发上守了她一夜,她也尊重自己仅仅躺在他床上因为叙旧聊天困倦而睡着了,衣服很整齐。
又或者是,发生了大学里的那一幕,他们相拥而眠,第二天早起收拾以后,他坐在沙发上拿着当年的衬衫回忆着往昔的爱恋,她恋恋不舍的轻卧床榻感受余温。
无论是哪种,过程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都和过去的自己在不停的告别。
也许,当我们说了,再也不见。
就是真的不会再见了吧。
最后选一句经典台词收尾,“他们整天只看手机,从没有认真的看过自己”。
Hey,现在的你是不是正拿着手机,看着这篇文章。
网络有时候确实很让我们轻易的找到一个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微信、微博、脸书变得陌生化。
也许,下次再见的时候,我可以亲口和你说声:“再见”。
忻导演的镜头总是很慢,配有电子轻音乐,很舒缓的感觉。
镜头都很美,从角度、选景来说都很好。
陈柏霖演的三个角色,虽然都挺有感情的,但没有演出角色本身的职业感。
背影里的高管,湖畔里抱孩子的爸爸,《再见》里的教授,三个演得都不像……片子整体很文艺,故事都是欲说还休,留白很多,每个故事其实都可以刻画和描写很多,但导演很克制。
很期待《再见》是个圆满大结局。
师生恋最后也能走到一起。
《湖畔》很伤感,特别是在死刑犯林仁政说“最近时间过得很快”和陈德明去认遗体那里。
《背影》也很伤感。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基调就是伤感。
片名《再见,在也不见》,取得寓意深长。
英文名distance,更能说明片子里的疏离感。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应该是个私生子,从没有见过父亲。
终于到广西出差,见到了生父也见到了他的儿子。
生父显然不知道有陈经理这个私生子,更是忘记了陈经理的母亲。
最后小琪把孩子打掉了,是陈经理有一个老婆小琪和一个小三小琪,可以注意电话号码不一样。
他痛哭是想到被打掉的孩子,就如同他自己,只不过他被生了出来,而且事业有成了。
第二个故事……实在没意思,说是友情又有点搞基的感觉。
不多评论了。
第三个故事,有点看不下去了。。。
台湾电影人不行了!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
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
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虽说我算是个爱看电影的人,也自认为看的电影不算少,但是公映的电影,我一直都很少看。
有些电影,是误打误撞地去看,结果觉得异常地好,比如《闯入者》和《十二公民》;有些电影,是期待很久,最终看过也觉得十分不错,比如《海街日记》(虽然大陆没有公映);还有一些,就是期待了很久,最终看过后觉得比较失望的,比如这部《再见,在也不见》。
这是一部我在2015年6月20日就收藏了的电影,于是长沙公映的第一天,我就特地抽出时间去看了,这表明我是十分期待的。
结果,趁着我记忆还比较清晰,谈谈我对这部电影里三个故事的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背影》,算是三个故事里,情节相对最复杂的,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最多的。
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两点,不是很合情理。
第一,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老总,最终变成了穷酸的底层劳动者,这样的事现实中当然有。
但是他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不孝儿子”呢?
常理而言,遇到这种事业一落千尺的父亲,要么儿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要么儿子干脆不认这个父亲,怎么会有这样一如电影中的状态呢?
电影中描述的这种状态,仿佛就是这个父亲一直以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而不像是社会地位大逆转后应有的表现,也就是说,不太符合常理。
第二,陈经理在黑暗的巷弄里踢打这个不孝儿子,我姑且说这种行为合理,但是这个不孝儿子遭受踢打后的表现,就真的不合常理了。
他难道不会反抗?
难道不会反击?
一个常常运动的体育生难道就是这样一副瘫倒在地的怂样?
更不合常理的是,这个不孝儿子会说出类似“没有人管我”这样的感叹。
通常人怎么会这样说?
就算这是导演为了暗合故事的主题,那么这样的台词设计是不是太刻意,甚是可以说太造作?
难怪影院里会有人看到这一段笑出声来。
《湖畔》,算是三个故事里,最成功的一个故事。
所谓成功,就是开篇有伏笔(虽然并不高明),故事由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的反复交错,且故事设定在陈先生的旧友临刑前几天。
虽然故事丝毫不复杂,但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渲染与带动。
比起第一个故事的中规中矩,这一个故事有明显跳跃的律动。
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强调两个好友“年轻时”,常常在湖畔打闹或者湖中游泳这样的情节。
是为了那几个比较大胆的臀部裸露镜头的需要,还是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同志”情节的需要?
老实说,这算是电影的一大噱头所在。
因为完完全全与”同志"无关,哪怕是暗藏的情绪都没有。
于是像豆瓣电影里类型提要里,居然有“同性”,可谓真正是无中生有。
《再见》,虽是点题,但是是三个故事里最弱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平常,甚至平淡,也就是说没有演绎的必要。
因为故事仅仅依靠两点,一是故事发生在泰国曼谷,二是故事的主人公陈教授与陈教授的老师发生的感情纠葛,是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个故事的,如果拨开表面的外衣,其内核是多么苍白而落入俗套。
故事的高潮,大概就是那个吻。
然而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卖点而已。
文艺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精神层面的诠释,且要有回味。
这当然与演员的演技无关。
因为蒋雯丽的表演是醇熟的,这点毋容置疑。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就是片名。
至少,我看第一次,就记住了,而且深深吸引我想一看究竟。
三个故事应该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说联系,一是主角不变的陈柏霖,二是故事临近结尾陈柏霖的眼泪。
再见,亦是短暂。
或者生离,或者死别。
我也会思考,这样再见的意义。
三个故事里,难道有一个再见,足以改变什么人生轨迹或者结局吗?
看起来并没有,至少导演应该是没有明显的这种意图。
于是“在也不见”便成为合理。
虽然这些再见会让人有情绪上的涟漪,甚至久久难以平复,但再见过后,生活依旧继续。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省略掉这些无谓的再见呢?
很多事,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哪怕是再见。
最后说说剪辑和配乐吧,总的来说还是符合文艺片的标准的,风范还算足,值得肯定。
另外,片尾孙燕姿的歌,我本想听完,可惜演播厅的人很快都已走光,而扫地阿姨又“及时”出现了,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前离开了。
刚看完由陈哲艺监製,并跨国连三位新生代忻钰坤、陈世杰、Sivaroj Kongsakul导演,陈柏霖、秦沛、蒋雯丽、杨祐宁、小茶领衔主演的《再见,在也不见》,感受是闷、很闷、极度闷。
主角失落的人生让我极度失望。
三个故事,三种情感,三段人生。
温吞到沉闷的矫情作品,无法相认的父子俩,万千阻隔的断背情,暗涌深藏的师生恋,每段都矫情, 陈柏霖的表演在我看得好累,亲情、同性恋、师生恋,都鑽牛角尖,压抑成殇,情感如斯纠葛是深情重情吗?
我认为不是,主角是心灵在各种情感需求中严重飢饿,隐忍压抑,自怜自艾,行尸走肉地徘徊在时间河流裡,他是迷失的魂、软弱的灵、自虐的人。
「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那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想探讨人「生而孤单」,如果只有晦暗色彩,就不能出彩。
没有哪一种遗憾可以解读人生的一切,任何人(不论男女)都该从人生各样不如意中超脱出来,疼痛、伤心、失望、挫折,谁都会有。
爱不得是苦,更苦的是软弱的自我,自我綑绑在自怜的角落,没有爱与希望的人生。
一切都太矫揉造作,缓慢节奏让人受不了,为伤而伤,无法深刻动人。
我和创作团队心的距离很远。
二星給祐宁、小茶。
昨夜看完电影,当孙燕姿的歌声响起,压抑的感觉一直沉闷在胸口,回到住处,再打开这支歌曲的MV,理解完全不同,无尽的心酸触在心底。
不从拍摄手法,仅从故事上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段故事叫《背影》主角是陈柏霖,可是当初选择再见的对象是父亲。
父亲在公司变故后,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法体会选择当初父亲选择离开孩子内心的那种痛苦,但是很巧妙,陈柏霖经历了,随着小琪一个又一个电话,到最终冷冰冰的“拿掉了”三个字,陈柏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当他终于体会到了自己与骨肉割舍的痛楚,再看到父亲现在不堪的生活,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让我带入了。
电影巧就巧在每段故事并不是单一的故事,每段故事中的参与对象不是只有两人,而是三人,或者更多。
就比如第一段故事,他讲了儿子终于在偶然间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却只能选择不相认,自己的父亲当初选择了离开,知道自己还在,却不再见面,而他的弟弟,拥有着父亲却并不珍惜。
在最后,愤怒的他殴打了自己的弟弟,在发泄自己矛盾的痛苦的同时,也选择了与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告别——小琪去做流产。
第二段故事最为揪心,我也最喜欢。
当来自新加坡的一封信打扰了陈柏霖的生活,终于,不得不让他把回忆拉回到童年乡下的那一段,自己必然早已告别、不愿忆起的往事。
两个少年,按动车铃作为信号相约湖畔游泳,在那个隐秘的国度里,他们没有同龄人,彼此是彼此仅存的朋友,青春年少,两个伙伴之间的暧昧情愫或者就在大人的口中变成了不堪,于是,父亲变责令他不要再去湖边,真正的意图当然不能说出口,于是,“自杀的渔夫”这一桥段便成为了父亲警告儿子的理由。
翠绿的青山,荡漾的湖水,轻柔的薄雾,潮湿的空气,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而暧昧的环境下展开,两少年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心思的细腻和眼神的变化,都像针一样戳着我。
他们仅有彼此,却不知道那究竟是友情还是什么别的,或许只是依赖。
到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再次失踪,愤怒的父亲去向湖边,儿子害怕地躲起来,匆匆逃离后,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经在那潭湖水里,为了救他的伙伴,而淹死了。
不知道,当他得知了这件事,对自己的心里,将有多少的自责、对自己曾经仅存的依赖的伙伴将有多少的怨恨。
所以,时隔多年当他选择来到监狱,选择将自己多年未见的伙伴——此时,他再次成为了对方仅有的依赖的时候,面对着童年那段尴尬而痛苦的故事,他的勇气、沉默和痛苦可想而知。
可是他那样做了,他去了,他把他的伙伴带回了湖畔。
他埋掉的不仅仅是他伙伴的骨灰,更是对童年那一段故事的埋葬。
当最后,镜头划到两个少年快乐地骑着单车,阳光明媚,车铃铃铃响着的那一刻……再也回不去了。
第三段故事与之相比略显平庸。
两段纠缠的忘年恋。
一段禁忌而惊骇,一段是毫无结果的单相思。
小PIM喜欢着老师,就像当年老师爱着自己当年的老师一样。
但结果不同,小PIM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只能回头看看自己偷拍的和老师的合影,用眼泪填满眼睛,而老师那感情,是在多年后的思念与秘密。
孩子、当年的衣服、岁月的侵蚀……当后来镜头拉向熟睡的老师与坐在椅子上沉思的陈柏霖的时候,一次预谋的重逢,或许在以后,也再没了相见的必要。
三段故事把无数种纠缠复杂的感情杂糅在了一起,无论如何总有一种感情让人不难带入,每个人与人告别、与事告别、与回忆告别,留下遗憾、留下辛酸、留下痛苦,我知道你还在这世界上,但是我不得不离开你,在心里对你说声再见,当我不得不再次的面对你,所有的记忆被连根拔起,那就是时候该结束了,哭一场,比什么都好用。
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都是背影何必回见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陈文祥到广西出差时他意外地遇见了当年因欠债抛弃妻子的父亲,也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在雨中向同父异母的弟弟挥拳相向,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也是对父爱在时不懂珍惜的气愤,分离了,就只能望着对方背影渐行渐远。
故事的最后,也许是想通了要承担起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然而却收到对方“已经拿掉了”的简讯……当对方真的给了他想要的结果,他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难过。
手机掉落雨中,雨水夹杂着他的泪水在黑夜中显得无比压抑、悲郁。
有时候我们心里有痛,自觉苟活于世间,像一个不被理解的困兽。
我们自以为那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实则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和不负责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熟悉的人 /远在天边/陌生的景 /涌在眼前杨佑宁懂陈德明,陈德明和杨佑宁的世界是相通的。
他们之间无需太多言语,有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彼此领会。
能通过对方脸上的表情,看透彼此隐藏的内心。
然而这段“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感情随着陈德明父亲的死,而被尘封、埋葬。
多年之后陈德明结婚生子,却意外地收到监狱寄来的信件。
他去监狱看望杨佑宁,将他的骨灰带回并埋葬于那个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湖畔。
这一段的“再见”,是成年后的痛,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懵懂时期的我们,对很多事似懂非懂。
直至多年之后,看过世间沧桑,体会人间冷暖,恍然惊觉原来随着时间逝去的不止是青春,还有另个一真实的自己。
能错的都已错过/若还能重演 /是否会痛得更熟练在陈志彬的心里,他的大学老师谢虹依然是他心中那个挚爱却无法触碰的人,就像现在的PIM对他的感情一样。
在现实和道德面前,谢虹选择不辞而别。
多年之后再次相遇,她随早已为人母,再见面时两人仍红了眼眶。
两人相拥而泣,他很难过,她很痛苦。
这一次的“再见”是时过境迁,是再见时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和再续前情之后的落寞。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让你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大抵就是为了要与对方相遇。
但不是每一份爱都会如期而至,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下爱是有界限的,为了那一句“为了大家都好”,总有一个人会选择先行离开,而对另一个人来说,这份感情就成了一根倒刺,扎进心底,如影随形。
举报/反馈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真的不够好,特别是还在讲一些2001年应该讲的道理,比如“网络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不过三段故事设定还算统一,而且又都有一些(微弱的)(零星的)亮点,比如第二段死猪和湖和内裤的隐喻,第三段一些小动作
1、就像片名“在也不见”疑似错别字,影片整体模棱两可经不起推敲,虽然亲情友情爱情都有涉及,但都蜻蜓点水;2、《背影》是残缺的亲情,《湖畔》是遗失的友情,《再见》是破灭的爱情;3、“在1000多个所谓朋友当中,你们真正在乎的只有5个”,围绕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
隐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亲情,友情,爱情。
剧情空洞,文艺性太强就会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弊病。陈柏霖演技是可以的,这锅陈柏霖不背。
作过头了
陈旧。
見多少次才會堵止思念 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田 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孙燕姿)
星光东盟影展 本地风光
独立电影和类型片还是有蛮大差距,过渡不是有明星就可以完成。
亲情友情爱情三个篇章。我的反映:哦。啊。啊?
陈柏霖三个字,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不喜欢的大仁哥用真诚的演技感动了我。三段故事意犹未尽,却也不觉得戛然而止。很喜欢这叙述方式,平静地表现,但演员表演得却很有深度,能带进情感的那种。第三个故事尽管全程尴尬,但也愿意一帧不落地看下来。
陈柏霖的演技好烂
是内地院线片类型的裨益补充,尤其是第二段的湖畔陌生人。但作为电影短片,拍得实在太憋气了。三个故事里头陈柏霖都是苦大仇深脸,吃不消啊。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
好看 同志情节
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