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

Fish Tank,90后·少女·性起义(港),发现心节奏(台),90后突围少女,鱼缸里的青春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丽贝卡·格里菲斯,哈里·崔德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荷兰语言:英语年份:2009

《鱼缸》剧照

鱼缸 剧照 NO.1鱼缸 剧照 NO.2鱼缸 剧照 NO.3鱼缸 剧照 NO.4鱼缸 剧照 NO.5鱼缸 剧照 NO.6鱼缸 剧照 NO.13鱼缸 剧照 NO.14鱼缸 剧照 NO.15鱼缸 剧照 NO.16鱼缸 剧照 NO.17鱼缸 剧照 NO.18鱼缸 剧照 NO.19鱼缸 剧照 NO.20

《鱼缸》剧情介绍

鱼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笔仙怪谈街区斗士发现女巫第二季秘果甜蜜声优36总局:势不两立汤摇庄的幽奈同学大学女生的性生活第一季失焦的深度猛男军中鬼故事恐龙飞车伤城绿箭侠第一季红心的杰克荒野女人荣耀之殇曼波舞王唐砖之地狱花谷翻云覆雨怪人:阿尔·杨科维克的故事减法偷狗的完美方法和山田进行LV.999的恋爱海阔天空海魂坠机惊魂末路狂杀嫁入烦家的天使10分手枪兄弟,请注意

《鱼缸》长篇影评

 1 ) Andrea Arnold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

主题没什么新鲜的,人物设置和剧情桥段也熟口熟面,毕竟青春成长的题材拍来拍去都是大同小异的,碰上情场老手大骗子更是洒狗血情节的重灾区。

但导演Andrea Arnold却处理得相当抑制和理性,迄今为止三部长片中最好的一部,其看点在于毫无煽情的真实感和恰到好处的作者风格。

她对中下阶层的描绘深得英国大师Ken Loach的真传:采用非职业演员,展现贫民窟生存环境,满嘴脏话跟母亲对骂的小女孩更是逼真得让人心惊。

嘻哈乐的引入也相当老到,跟女主角的身份地位,乃至命运转折都有着奇妙的暗合,从而更令观众领悟到影片名字的内在含义。

导演对动物隐喻的喜好再次浮现,被缚的白马,河里被捕杀的鱼,异样的角度特写反衬出的却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敏感变化。

空屋练舞时的逆光,随处可见的虚焦镜头,足以显露出导演在处理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关系之间的微妙手法。

不过归根到底,最值得一看的依旧是初登大银幕的女主角,一鸣惊人的(本色)演出让我更容易投入到她身处的那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状态里。

不得不提,最后半小时的几场重头戏里,她充分发挥出极其自然而难忘的演技:应聘艳舞女郎、屋里撒尿报仇、绑架男主角女儿,以及最后跟母亲妹妹三人跳嘻哈舞和解。

 2 ) 《鱼缸》:青春遭遇与瞬息成长

(芷宁写于2010年4月30日)4年前的冬夜,看了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那部风格冷峻的《红色之路(Red Road)》,为其中女人决绝的复仇方式以及清冽凌厉的镜头画面而感慨,这部《鱼缸(Fish Tank)》依旧是导演擅长的女性题材,只是这次关注的对象时值青春,而且影片整体成色不俗,较前者更显成熟周全。

青春的残酷孤寂和蜕变,在光影的世界里已不是新鲜话题,只是每个青春都有它值得独自书写的意义,至少这部《鱼缸》是这样,“它关乎现实,又关注心灵;时而残酷,时而又无比温暖”(语出自BBC电影),在再现青春遭遇和瞬息成长的手法上,该片即细腻微妙,又不失整体态势,在抒发和写实间达到了平衡,也可谓“没有幻想,也毫不偏移的直视”(出自《电影手册》)。

可以说,《鱼缸》的运镜很赞,内外景过渡流畅自如,仿佛提点着人物的心情转换,又似预示着一种莫可名状的难耐和困境。

片中,总有女孩米娅(凯蒂·贾维斯饰演)望向窗外的镜头,不论镜头扫过她的所见,还是只是对准她的面部特写,都似在书写一份青春心情。

甚至有个镜头是隔着雾蒙蒙的车站玻璃拍摄的,玻璃那端米娅的脸孔亦真亦幻,继而镜头转过来,米娅那张青春真实又带点鲁莽气息的面孔就在眼前,一如底层青春的气质。

不同于《红色之路》中因剧情需求镜头所必备的私密性和窥视感,《鱼缸》的画面常常呈现出广阔而辽远的态势,仿佛一个15岁女孩的天空,只是,天空可以很辽远,但女孩走出青春困顿的出路却很狭窄,一如片中那匹被束缚在废品收购站的老马,米娅多次想解救它的行为,仿佛彰显着她的倔强、不甘和抗争,现有生存状态令米娅窒息,仿佛封闭而狭小的鱼缸,她想要挣脱,想要自救。

现实世界对于一个半熟女孩来说,是残酷而现实的,不论于情感(自己的心动只是已婚熟男捎带手的新鲜野食),于志趣(梦寐以求的舞蹈面试,却是要聘艳舞女郎的),还是于家庭(贫穷的单亲家庭成员之间剑拔弩张,只想找男友的爆脾气老妈,同样坏脾气还鼓噪满嘴脏话的妹妹,再加上问题少女米娅,三个不同年龄的女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犹如天敌般的存在),白色的老马活不过16岁,米娅的青春于15岁这年的夏天完成了“突变”,一个痛苦煎熬的突变。

舞蹈似乎是米娅自我宣泄的途径,贫民窟福利房社区不大的空房间里,独自热舞的米娅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且是心灵上的。

由于孤独苦闷、乏男性亲友,米娅对老妈新搭上的男友和蔼可亲的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有着朦胧的好感,康纳很会照顾人,几经接触,渐渐温暖了被老妈无视甚至想赶快打发走的米娅,康纳对米娅舞蹈技艺的肯定则直接博取了她的信任,一种模糊而懵懂的情愫在米娅心中滋长,对父对兄对情人,微妙的情感像池塘里的水一般因风荡漾着,而米娅在帮康纳抓鱼时的受伤,则暗示事情的走向……米娅离家前最后的舞蹈是和老妈妹妹一起跳的,面对失恋老妈一如往常的吼叫,已经成长了的失恋米娅不再对着干,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默的相对,以共舞化解。

妹妹牵着狗跟出来送行,骂着脏话让她记得发短信,米娅的离开仿佛终结了这个三口女性之家爱恨交织的纠结关系,她们之间分离的语言,也是悲戚语境中的“我恨你”。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

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

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217103_d.html

 3 ) 《鱼缸》——“现实主义”还是“伪现实主义”

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据说今年会推出由名著改编的新片《呼啸山庄》。

对于一个独立电影导演来说,可以接拍这样的名著改编电影(像《呼啸山庄》这样家喻户晓级别的名著必然是中等以上的投资了),那就算是投资人认同导演的执导能力和市场潜力了。

而奠定她这一地位的,就要数她09年的影片《鱼缸》(Fish Tank)了。

《鱼缸》在那年的戛纳获得评审团奖,说起来,她也应该算是戛纳的谪系,因为其前作《红色之路》(Red Road)也获得过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奖。

(所谓某某电影节的“谪系”,就是指几个世界知名的A类电影节总会挖掘某些电影新人,让其作品进入本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将来成不成材,当然要看选片人的眼光和导演们自身的造化了。

比如目前戛纳当红的谪系便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中国导演王全安则是柏林电影节的谪系。

怪不得国内某导演在自己的作品落选某电影节时,愤愤不平的说:电影节都是靠人际关系进去的。

其实说得也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得不得奖,对观众来说,大可不必在意,好看才是要紧的。

《鱼缸》的女主角Mia的家庭位于英国低收入社区,同时是一个单亲家庭。

她母亲养了2个女儿,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对她们的不耐烦明显超过了爱。

Mia除了跳舞成天无所事事,直到母亲的男友Cornnor闯入她们一家的生活。

接下去的剧情似乎和八点档肥皂剧并无二致,Mia爱上母亲的男友并在一个灯光恍惚的夜晚和他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发现Cornnor其实是有妇之夫而且有别于她们的低收入者身份,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就是说,他既骗了她妈妈,也骗了她。

之后Mia的舞蹈梦也破碎了,只能选择逃离这个社区,去别处寻找她的生活。

由于影片大量采用了手持摄影,再加上所讲的故事是低收入单亲家庭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痛楚(片名《鱼缸》就是用困于缸中的鱼来暗喻Mia的生活),所以乍一看,此片颇有些“现实主义”的风采。

其实不然。

就Cornnor这个角色来说,他的出现,他的背景,以及他为什么要欺骗母女俩,影片完全不做交代。

好像这个人物从一出生,就是用来要给Mia的生活创造悲剧的——中产阶级男性欺凌无产阶级妇女,很好的意识形态分析范本嘛,如果Mia是个黑人,那这个模型就完美了。

就是说,这个男性霸权(性霸权和阶级霸权)的出现,突兀到让人不得不猜疑导演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果这个电影真的如其表面所展示的那样,是一部追求现实主义的电影,那除了Mia之外的人物,都实在是太奇怪太单薄了;而如果它只是一部企图隐晦地表达导演自身某些观念的电影,但问题就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大部分电影都在传递着某个观念,但就如某个比喻所说,拍一部电影,就如要到河的对岸去,有些人先用石头一个个的搭成一条路,再踩着自己搭的这条路走过去,有些人不搭路,直接下水摸到对岸,但路其实已在身后了。

大部分电影都属于前者,它们必须有这么一条路(观念),才能拍得下去。

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安全过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用这个比喻来说,就是用第一种方法,搭一条看上去很像第二种方法的路——所谓用精确的造作,来造成自然天成的假象——这也正是目前大部分“现实主义”要采用的方法,于是《鱼缸》也走了这条路。

但就如我上面所说,它失败了,它的造作并不精确,人物的塑造露出了破绽,以至于大厦崩塌,使得导演的隐秘倾向也暴露无遗。

但是如果观众一开始就认同于Mia这个角色的话,那么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因为如果你对Mia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全盘接纳导演所要倾注的思想与情感,那倒不失于一次感人的观影体验。

要观影愉悦,还是要真相,连在看电影这么小的事情上,也要让人做出如此残忍的选择——这才是现实主义啊。

 4 ) 生活就是无法挣脱的鱼缸

《鱼缸》是一部反映英国问题少女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用戏剧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现实环境说起,娓娓道来。

Mia是个乖戾叛逆的15岁少女,有个同样乖戾的10岁妹妹。

她们的单亲妈妈目测也没过30岁,每天过着荒唐的生活。

周围也同样是一群毫无希望的年轻人,Mia的世界就像一个鱼缸,她想挣脱出去,强硬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挣扎。

这个鱼缸世界似乎有了转机,那就是妈妈的新男友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带着母女三人出游的时候,Mia似乎找到了父亲的所在,接着又被另一种感情取代。

另一方面,她热爱的街舞似乎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面试,似乎是通向梦想的曙光。

然而这不是一部励志片,‘父亲’并不是来做父亲的,更不是真爱,面试也看中的不是她那其实很糟糕的舞姿。

一切都破灭了。

在绝望中Mia做了别人也会做的事。

闯进欺骗了自己的男人家里,在客厅里撒尿。

我甚至能理解这种行为,这只是对受到的侮辱的一种卑微的发泄和报复。

也想让伤害自己的人尝尝大的苦痛,但最后还是对无辜的人下不了手。

那只有逃离。

心理和行为的匹配非常到位。

非常现实,没有视觉冲击和起承转合,到头来却给予观众更持久的冲击。

生活就像鱼缸,我们满以为总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其实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

电影没有呼吁社会关注,也没有交代Mia远行后的结局。

这只是一段人生的横切面,它没有任何诉求,只是让你感受那鱼缸中的绝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叛逆的青春,经历之后,便是成长。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

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

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青春期的迷惘和骚动谁都经历过。

 6 ) 细节到位的好电影

首先我很想吐槽为什么这么多人非抓着女主跳舞难看这点不放,还觉得自己抓到槽点了,实在迷惑。

不难看出这是导演故意这么处理的。

后边女主去参加跳舞面试发现原来是脱衣艳舞面试,一切就不难解释了:明明女主舞跳的就不好,但“面试官”还专门发语音留言过来说她跳的很好想要她面试,这不摆明了就是另有所图了么?

女主觉得高兴只是当时还太天真不明白,毕竟这是她在这shithole里唯一的兴趣与热情了。

加上博得她好感的Connor又夸她跳舞好(为进一步博取她好感),她自然会有自信,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导演眼瞎让女主跳着不好看的舞还安排角色真心夸她…长点脑子!

入正题。

随便说几个细节:1.女主初见时偷了点钱,Connor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没有计较。

(也可能知道,但无所谓)也很大方的给Mia妹妹钱,说明他不在乎小钱。

能不在乎小钱,其经济实力已和Mia一家有所区别了。

2.女主问Connor要钱他都给了,还借到了DV。

女主连打车费都问家里人都要不到。

3.经济实力的差距表明Connor只是想玩弄贫民窟女人和女孩,贪恋姿色。

Mia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Connor家我就知道了,家离得远在外偷腥不易被家里人发现,也不易被Mia一家发现。

根据Connor的房子所在社区和工作来看,其实已经能算个小康准中产家庭了。

有房有车,工作稳定,凭什么看上贫民窟的女人和女孩呢?

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获取肉体罢了。

毕竟一点小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牺牲。

不可多得的女性视角好电影。

诚然Connor是个渣男,但影片前半部分Mia凝视Connor的视角还是相当精彩的。

法鲨金棕色的卷发和诱人的身材,帅气的脸庞和胡茬也确实和Mia她们家以及所在社区、街区的逼仄和脏乱,破败,萧条的景象的格格不入。

即便最后所有的幻想破灭,但Mia一定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

我们也许很多人都是这么学会的。

 7 ) 又见鱼缸

片子貌似口碑不错,但我难以承认喜欢它。

可能因为它是英国电影我一开始便给了点期望,然后发现灵气没想象的多最后产生了些失望,又或者我离青春已经太远,共鸣走了音。

影片的质感还是比较天然的,就像女主角,都分不清那股生涩是来自她的演技还是角色本身了。

鱼缸里的鱼能看见诱人的海,可不顾一切投向汪洋的怀抱时碰到“嘣”的一声才发现面前还有玻璃的阻隔。

也许主角就是这样一条鱼吧。

而这片诱惑的蓝色便是那些青春期别样的孤独、不算轻易的萌动……

 8 ) 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小萝莉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

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

我非常赞同。

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

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

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

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

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

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

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

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

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

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

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

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

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

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

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

),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

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

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

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

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

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

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

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

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

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

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9 ) 点评

20岁 的时候 正值青春期 看不懂 , 现在 10年 过去 了 , 青春已过看第2遍看懂了,是 不 是 后知后觉 , 一切都太迟了 个人 最喜欢的 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 打满分 ,......................................................................................................................

 10 ) 《鱼缸》青春,他利用了她的悲苦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

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

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

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

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

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

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

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

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

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

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

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

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

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

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

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

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

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

”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

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

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

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

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

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

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

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

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鱼缸》短评

小姑娘很养眼,为此加了很大一颗星.妈的~那个大叔干完了她妈,接着又干她..

3分钟前
  • vivian
  • 较差

怎样忘记青春无知时的痛?!生在长在这样的家庭,真是种悲哀,更悲哀的,是一种无耻的小人,会趁虚而入,他们没有道德伦理,没有长幼之分,他们管你是谁,虚情假意,到最后受伤最深的,还是是被骗的自己。

5分钟前
  • crystal
  • 力荐

120 mins of time waste

10分钟前
  • 2-C
  • 较差

百分之六十的時間在拍女主一個人走路。投資方是有多愛看她?前半部分兩個人赤裸裸一直挑逗彼此,這種狀態沒有善惡之分吧?還有,標榜自己跳舞的東西,好歹找人編編舞吧……還沒有最後他媽的那一段好看。最後在表示家人間的情感,太學生化了。

11分钟前
  • Kid Don
  • 较差

就像我妈骂我麻辣比的时候其实是在跟我撒娇哟,姐妹互骂bitch其实再平常生活不过了。英国演员小朋友真是牛逼的不得了。我只是为了看法鲨翘臀才下的这片,捂脸。。内个机油小子也不错 PS姑娘的舞步真心难看

14分钟前
  • 推荐

晃的头都大了,不过法斯宾德的身材真是,啧啧啧。我终于相信他们说的,英国的人均流氓指数是其他国家的100倍。

15分钟前
  • 小艺
  • 还行

全片没出现任何跟鱼缸有关系的镜头或台词,但当屏幕暗下去后忽然就明白片名的含义。Mia是如此的敏感脆弱又自以为是,那种时而亲近时而刻薄的态度像极了每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后半段十分精彩,Mia自以为Conner爱她,Mia自以为舞蹈面试是机会,最终她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忍,正如成长是不能选择的一样

19分钟前
  • Icilian
  • 推荐

奇怪的是HK译名<90后·少女·性起义>?哪跟哪啊?讲的是90后单亲少女成长史。从女孩到女人,只转眼一瞬,内在的突变,连父母都置若罔闻,只有敏锐的导演能发觉。安德里亚•阿诺德抓住了,残酷青春里的一个耳光,一场情变,悲痛到崩溃的无言。女孩为这个成长付出了贞洁的代价,没有被谎言撕裂,终于“在

20分钟前
  • 凉面
  • 还行

1.采用1.33:1 拍摄有什么用意吗?2. 姑娘你跳舞真难看! 3. 看到一些短评称赞英国口音好迷人,私以为Essex口音一点也不动听。

21分钟前
  • vin
  • 还行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24分钟前
  • popgrey
  • 力荐

演妈和演妈的BF的都是我喜欢的演员,都本色演出。小姑娘这倔强的神态和15岁太不匹配了。妈妈骂女儿cunt,妹妹骂姐姐cunt face, 这种“现实”也让人受不了。管你拿了什么奖,看在BBC出的份上给个三星足够了。

26分钟前
  • Jin
  • 还行

成长的教育,英国口音真迷人。

28分钟前
  • Shy
  • 还行

比起education精致的说教,我更喜欢鱼缸散发的indie气息,当然一部分原因归结于Michael Fassbender优美的臀线- -|||| 虽然更爱他在无耻混蛋里的纳粹军官扮相,但这部里展示了不一样的魅力。整部片子将青春的萌动刻画的如此细腻,让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3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so i learn all kinds of cunt related curse..

37分钟前
  • 雯儿
  • 推荐

哼跟国内怪逼大学生们拍的怪逼片可以一拼

40分钟前
  • chai
  • 较差

2028fuck fuck bitch bitch T榜上这玩意儿真丢人

44分钟前
  • 临泊
  • 较差

你妹,脑残的电影

46分钟前
  • A-Mian
  • 较差

其实我现在挺烦这种调调的电影~因为搞了母女俩的男人是[无耻混蛋]里面的那个我军影评人,所以一看见他就想乐~

5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远离人夫。。。拍得无大问题亦无大精彩,只是题材不喜欢

53分钟前
  • 小九儿
  • 较差

除了少女那点放荡不羁外看不到导演任何特色,平庸的叙事与讨巧的题材,同题材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已经领先太多了

56分钟前
  • 直到世界尽头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