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锤子镰刀都休息》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锤子镰刀都休息》长篇影评

 1 ) 如果增加个女主角弄成90分钟,一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

红色歌曲被一本正经恶搞,比起《一剪梅》等被被拿来造成反差搞笑,本片无疑更勇敢。

太喜欢“大婶”了,想起都好笑。

想起了以前被强卖花的小女孩抱大腿的那一幕幕。

装大婶唱歌强行乞讨,讽刺十足。

以前满街都是瘦子。

现在满街都是胖子,我恨他们。

笑死了。

三个蠢货。

哈哈,后面又看了法拉利兄弟的《三个臭皮匠》,连着笑坏我了。

导演应该拍拍当下的东北农村,那些快手的蠢货现实而又可悲可笑。

 2 ) 当饥饿来临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却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凉的短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鹤岗的农村,这个地区以矿业为主,曾经的经济都依托于煤矿的开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煤矿不再能支撑地方经济,大量员工下岗,民生凋敝,大量无业游民考验着地方治安,而留在这里的人,如同被社会抛弃一样,就像他们经常口里说的,都荒废了被荒废的,不仅仅是谋生的能力,还有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亲情镰刀代表着农民,锤子代表着工人在被社会抛弃丢失了生存的来源之后,他们可以变成劫匪和骗子。

就如同片中的刚子,每天在荒凉的小路上打劫,并且记下收成,虽然收成看起来少得可怜,这简直就是最不专业的劫匪,因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残破的小屋子,需要一直坐在火炉边烤火。

打劫,行骗并不一定代表了这些人本质如何,在本片中,他们的本质偏偏带着很多软弱,和善良。

因为就算在抢劫当中也体现着人性,甚至明知被人欺骗,也要讲面子,给人台阶下。

地方环境如此,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软弱,唯有宗教已让生命力旺盛,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必然这些人会比生活在稳定环境的人更加有心灵寄托的需求,回忆,期待,甚至宗教信仰只要信仰还在,人性的光芒就不会磨灭。

这些人,不正像是大灾难过后的野草,尽管愚昧,尽管懒惰,尽管心中有恶念,但仍然在生长着。

东北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在恶果中仍然能够找到人情的花比如刚子在打劫的时候也会心生怜悯,勇哥在被抢劫之后也能真诚地邀请刚子加入。

而刚子坚决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伤人性命,在被邀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想着跟人一起过年。

再比如,被勇哥一拐杖没有打倒的汉子,在听说勇哥认识自己之后,就赶忙递烟,并且为自己想不来以前的朋友还略带羞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没有办法脱离历史的局限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且问,如果刚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他的个性,会是一个拿着锤子到处抢钱的抢劫犯嘛?

且问,如果勇哥不是在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会拿着拐杖到处抢劫而且还团伙作案嘛?

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没有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的经历的人,即使发表了评论,意义又能有多大呢墙上的一个“饿”字,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等到写出了这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向他们一样继续思考自己做法对与不对呢刚子作为一个打劫的,内心可算是懦弱,恐怕不止他,这三个大老爷们,恐怕是一个比一个“胆小”吧。

尤其在被一个女人接连掀翻之后,躺在床上相互取暖,更可谓是内心疲劳到了极点。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是身体的力量更强大,还是内心的力量更强大?

然而,我们这些评论的人,每一句评论是不是都显得很空虚呢,因为如果没有过这些体验,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内心会足够的强大呢?

最后,刚子还是勇敢地离开了,或者去谋一份生路,或者是去找他的哥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在这片寒天雪地中的人,就像野草一样,总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3 ) 荒芜之地的荒诞之人 ---------电影《锤子镰刀都休息》艺术特色分析

从一位普通DV拍摄者到金马最佳创作短片的得主,看了耿军所编导的《锤子镰刀都休息》,心中感慨良多,苏珊·朗格曾今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性的形式。

”这部短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个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并能使人在观片后思索于心的艺术片。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三个蠢笨呆呆的东北二流子的故事。

带有浓郁东北味的台词语言与逻辑非常的喜感和出彩,使人在朴素的的画面外乐不可支,也让原本较为粗糙无厘头的影片故事在编导艺术“画笔”下得到升华。

本片的色彩运用占有重要地位,本片的调色师在色彩把控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如在影片中刚子拦住路人要钱时的场景中的四周的白雪与天空显青蓝色的冷色调,在空旷的的场景中更显凄凉之感。

在刚子提出与勇哥.宝鹤组成团队进行抢劫时的幻想,画面中三人走上大道时的远景周围的景象也是以冷色调为主,但在三人看到“猎物”时的全景镜头中场面的冷色调明显变淡,可衬托出人物幻想的美好,此镜头的时间不长,又跳到了他们行凶抢劫的场景地上被上翻得土壤与地上的棕红色的土又在一定意义上揭露了此行为的残忍。

以色彩的渲染为影片为烘托的荒芜之感奠定了基调。

本片的灵活的剪辑,也别具一番意味,能让观影者的内心有所颤动。

在交代引入人物刚子时以远景拍摄其所住的的房子四周仅有一个房子突出荒芜之感,切到室内的的桌上摆放的物品,再切到锤子上点明片名,让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紧接着切到地上略有些霉烂的四颗大白菜上,最后切到墙上所写的每日截获的物品,剪辑以慢慢切换的步步深入的方式,表述出刚子的生活处境。

在有些剪辑中也有更深的隐喻性,如刚子在拦路打劫时,被打劫者说述矿场的不开资,后切到装满矿产的火车。

巧妙的镜头切换暗喻出了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的现象,极具讽刺意味。

在本片中剪辑对细节的捕捉更多的更具深意的是的人性的反思,朴实的场景镜头意味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于其中。

在本片中的音乐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中在三人打劫时“妹子”时,音乐的应用使影片的此段让人记忆深刻,欢快的小提琴声,映入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在引人惊笑的同时,也映射出了此情景的荒诞,此中应用也无疑使得其的视听艺术变得更加丰满,更具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也立体的验证了导演所述:“我要拍的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 随处可见,谁都有。

在荒废的环境里一个荒唐的故事。

” 本片的细节的把控与对人物的塑造收放自如,影片背后所体现的的社会价值也使人赞叹不已。

金马的光环也是实质荣归。

 4 ) 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

看了一遍 简单记一些。

虽然没有指的特别明,但会去想的人应该都能明白,这故事发生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咋地,天很冷,人烟稀少很荒凉,生产靠煤矿,可矿上压了好久的工资。

于是为了生活,一个打劫一个,一个打劫一个。

就像拿着一个锤子的刚子去抢手无寸铁的刚买了玩具枪和鞭炮的人,却在看见两个拿着镰刀的人经过的时候赶紧躲起来。

这里的冬天了无生机,人好像是唯一能喘气的动物。

当问天问地也求不到一口饭吃的时候,大概不管什么动物都会自相残杀。

就在各种方式的问人“借点钱花花”中,刚子分别和宝鹤,勇哥相遇。

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借钱”的对象,却神奇地组成了一个team。

参照上一段可以发现,三个人比两个人厉害,当然比一个人也要厉害,抱团出击更有胜算。

在勇哥和宝鹤的理解中,这是择优方案。

充满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味道。

刚子则显得更有“人性”。

他把打劫来的玩具枪还给人家,给宝鹤桔子和白菜,吃了一顿饭觉得是朋友了就要把钱还给勇哥,用锤子砸人下不去手。。。

虽然从形象设定上刚子特别像一个冷血劫匪哈哈。

莫非是受他爱朗诵《再别康桥》的哥影响?

他哥这个形象,就像这一群人的反面例子。

离开了北国大地,来到温暖的南方,这里食物充足,环境热闹,他哥有很多并不是用来蹭饭的朋友,还有诗歌这种吃饱饭闲的才能有的爱好。

最后刚子的离开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

小二的角色应该是智力有点问题,傻,单纯,为了糊口有了信仰,却因此过的很开心。

勇哥这些正常人因为正常地知道在这里要怎么活下去,会用力地想今天,想明天,想改变的办法,想过上好日子的法子。

如果在这片取景地拍一部《动物世界》,不会像人这么纠结,肯定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人没人性不叫人,但是都是人性吧,感觉要活不下去了。

 5 ) 台词读起来像诗

勇哥:前些年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个裁缝店的姑娘,第一次见面,她没化妆,长得还行。

她发卡掉地上了,她就蹲下去捡。

(长时间的停顿)她一蹲下,屁股下就透出内裤的印儿了,你知道吗,我感觉特别美好。

哥哥的诗朗诵在莫扎特的衬托下了有了极强的仪式感,充满着极度的悲凉与无奈。

没有经历过生活磨练的人是拍不出这么多感触的片子的。

 6 ) 荒废的浪漫

[锤子镰刀都休息]: 荒废的浪漫 推荐指数:四颗星 文:黄元樱 导演:耿军 主演:徐刚 / 张志勇 / 薛宝鹤 / 小二 类型:剧情 出品:北京汇聚光影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海洋时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片长:52分钟 47场戏剪成了52分钟的短片,不尴不尬,已然不群。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废弃之地的荒诞故事。

转述导演自己的大纲就是:俩个做坏事的人遇到一个做坏事的人,他们团结起来一起做坏事,由于软弱他们做不成坏事。

一个有信仰的人在几个做坏事人的周围生活着。

比起耿军导演以前几个片子,这部短片讲究了很多。

首先是镜头的讲究,耿军写剧本有标注景别的习惯,这点主要因为他写的剧本都是给自己拍的,不难看出这次每个镜头都有特别设计的心思。

整个影片除了侄子的街头口水歌和哥哥的酒桌吟诗两段回忆(这两段是导演之前拍的纪录片素材)之外,其他镜头风格一致,剪辑也顺畅;这使得影像整体很流畅,甚至看出了也许是导演在电影学院蹭课期间积累下的镜语功底,些许的学院派倾向。

影像质感的提高也是导演对作品掌控力逐渐成熟的标志。

而最明显的讲究还是表现在影片的结构布局上。

片中勇哥的亲戚小二,那个有信仰但是话说不清楚的基督徒就像《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裙小萝莉,总是出现在剧情的转折点上,作为全片结构的标志。

影片伊始,小二站在雪地临风唱歌,通过晒太阳吸收能量省粮食的对白交待了故事的主体大约是一群挣扎在温饱线的角色。

就像萧红执着地描写那个时代的饥饿,耿军也一贯在讲述这个当下饥一餐饱一顿的人群。

影片过去三分之一,握着锤子靠打劫路人糊口的刚子入室偷盗遭遇了家徒四壁的勇哥,临走前不明所以的小二不速而至,阴错阳差撮合了一顿酒饭。

小二又囫囵唱了一首颂歌,他那么黑瘦,却被身后窗口透进的白光照耀,显得无辜、纯洁,有神庇佑。

洞大的白窗与炕桌底下泛着寒光的锤子形成强烈对比。

刚子吐出了才从勇哥手里抢来的那点零钱,也算不打不相识了。

过完年,探过心爱姑娘家的遗址,两伙三个打劫的弄了一个新组合。

奈何出师不利,两次三番都失败告终,最后被一个壮实的妇女一气撂倒。

在镜头摇向三个气恹恹、排排躺的负伤劫匪之前,小二好像站在野地里望了望惨案现场的天空、那里冰冷的阳光和呼啸的寒风。

一派肃杀,叫人看着就觉得那仨哥儿们干坏事的气数已尽。

影片的结尾,那仨怂哥还踟蹰在打劫的道上,前路茫茫,不知去向。

小二再次站在高处瞭望这片被遗弃的土地,自然也不用他把那句“都荒废了啊”说出来,他也说不灵光。

拍荒废之地的故事拍得很深刻的独立电影还有《明日天涯》,不过余力为在废墟之上构建的世界要复杂得多,而耿军只是讲了一个仨软弱笨贼坏不下去的故事。

他的电影故事向来很简单,又着实接地气,东北的废地,东北的笨贼。

导演否认这部短片中几处表演具有舞台倾向,比如被撂倒在地,镜头缓缓摇起,仨人一动不动,表演性看似很强,而导演认为在东北被撂地上冻住晕一会儿简直不能更写实。

这种写实既是冷幽默,也很浪漫。

其实光去想这故事的背景,打劫的人还守着一处被遗弃的家园,人烟稀少,明摆着没收成,这就挺浪漫的。

记得耿军早期的短片《飞机》里面有一个想来十分窝心的细节,男人在车里拿刀子堵着另一男的脖子逼他打飞机,还必须弄到射。

后面观众才知道拿刀的男人想让开车的男人送他女朋友回城,怕途中开车的不轨,就预先把他内里的存货掏干净了以防祸心。

这种思路的浪漫实在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耿军电影里能给男人带来慰籍的女性基本不在画像中就在回忆里,这里的勇哥还真把自己挺当一回事。

他跟刚子说腿不好就躲了八年,怕耽误人家。

说得好像他当初要是开了口人家裁缝店的小姑娘就一定肯跟他,敢情他是为了不耽误人家才荒废到这般田地,敢情他荒废了八年的全是浪漫啊!

多么一厢情愿,多么自不量力,还为自甘堕落找了个这么浪漫的缘由。

很阿Q,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当他反思弄钱方式有问题,怪的是以前都瘦子,现在全胖子,恨胖子抗打;当他反思情商低,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拜拜财神爷。

整个不思进取,只求不劳而获,盼望有三十个朋友轮流着供他蹭饭,生活就美好了。

“大婶”宝鹤说把勇哥一人当三十个朋友,听上去是真浪漫;他拿着一个骗来的橘子回家接受勇哥的惩罚,然后接过吸了一口的香烟,受着一份大婶的“气”,有点相濡以沫的意思。

与其说软弱,不如说“绵”,扶不起也断不了,但“绵”里头有情义。

路人买了二三十块钱的年货还被打劫了,劫匪扔还一个橘子和给孩子买的玩具枪;劫匪路上又被“劫”了,人家“大婶”唱着歌截下俩橘子。

这里面一来二往的细节很抓人,不仅荒谬,还渗透着风土人情,不仅荒谬,确实还有点儿身在其中的浪漫。

坏人心眼挺实,也坏不出什么花儿。

耿军拍的都是喜剧,又都是悲剧;简单幽默,却有点杂文的味道。

这一部《锤子镰刀都休息》搏出了东北故事的版面,刁一男的《白日焰火》当然也好,可那是异地的故事,不在东北也行;而耿军的故事根扎在东北,生长、蔓延都在东北。

他下一个片子叫《轻松+幽默》,拭目以待吧。

转自《看电影》周刊(有删改)

 7 ) 蛮荒中的艺术~~

又一部东北的风格大于内容的片子跟张猛的《钢的琴》有共同的地方,他们的东北比萧红的东北更有趣更荒凉更实在也更有艺术性快能成流派了吧?

可以叫它为黑色幽默,也可以叫别的蛮荒词儿,毕竟东北盛产幽默也盛产粗人动人的是东北人固有的无法无天和伦常崩坏行为下的淳朴逻辑,你可能很难抓住这个逻辑,但有了这个逻辑在,东北人就可以去抢去偷去骗去卖淫去劈腿去做主播裸聊赚钱养老公而仍旧能热血能召唤能守住这片荒原能让人流泪想念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文化,如果东北也可以有文化他毕竟曾经是那么红的地方,重工业那么倚重的国企聚集地,土改最早的试验田和革命信赖的大后方,这里的工厂墙上的旧标语和苏式尖塔性建筑与凋敝的大地一样充满着过时的落寞的骄傲,是那种穷到尿血也要死横到底的骄傲

 8 ) 都荒废了

有背景有深意。

东北荒废的矿场小村,毫无生气的人们生活的寒冷又贫穷。

三个坏人以抢劫为生,浑噩度日,他们成为了朋友,成了愚蠢好笑的组合。

抢劫发不了财,甚至吃不饱饭。

三人组合,三次都抢劫失败,镜头拉远,夕阳下被猎物放倒的三人窝在雪地里。

配乐是莫扎特。

情节有趣,台词也有趣,“人得有30个朋友,每天上一个朋友家蹭一顿饭,我觉得这样活就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腿好的时候,认识一个裁缝店的姑娘,她蹲下捡发夹时,我看到了她内裤的印子,我觉得特别美好”。

抢劫的人抢不到东西,感叹的说出“都荒废了”,实在是有深意啊。

镜头语言来看,前后剪辑有变化。

前半部分多数用长镜头叙事,压抑真实。

故事后半部分剪辑有趣活泼,三人组合后接捶被子的一声巨响,三次抢劫失败,三人躺在炕上继续之前的台词聊天。

全景构图对称。

演员表演是片子的加分项,除了三个笨拙的抢劫者,那个抽烟的装作很潇洒的小孩,唱歌时周围愚昧又真实的人们,爱好文艺的喝酒之后只会用复读机音调朗诵一首《再别康桥》的哥哥,都像是真实的,会在现实里听说过的人。

是一部适合研究的片子。

 9 ) 鹤岗,都荒废了

二刷电影前,我特地吃了顿饺子,饺子永远是东北人心中最具家乡情怀的食物,之后再来看一遍这部我大鹤岗帝国的人才在我大鹤岗拍出的电影。

从来没有看过在我的家乡拍的电影,更别提我的老乡作导演拍出的获大奖的优秀作品了。

导演太了解我的家乡,片中每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东北,道具,服装,语言都无可挑剔。

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当做喜剧来看,我看的片源的视频网站甚至将这部电影归类在了幽默搞笑的板块,可我在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却没有几乎没有笑出来,我所看到的只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因为那都是发生在我家乡的赤裸裸的现实,太沉重了。

1.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我的故乡,冬日里灰蒙蒙的天空,太阳都变得模糊了,树都是光秃秃的,这是我们鹤岗最常见的冬日景象,鹤岗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空气质量常年不佳,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电影里那样的场景是我们冬天最熟悉的景象。

顺便介绍一下我家乡的背景吧,鹤岗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中国地级市中最后面的一个级别的城市,好像都没有线,至少四线都算不上,城区人口几十万吧。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的郊区部分,我小时候就完全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大概到五六岁吧,而且我爷爷奶奶家一直住那边,我也会经常去看他们,环境与影片稍有区别的是几年前爷爷奶奶在住的时候人还是很多的,有成片的胡同,不过后来爷爷去世,奶奶也就搬出来了。

我也好久没有去到过那样的城郊部分,不过片中的景象仍是记忆犹新的。

在东北应该有很多像鹤岗一样的资源型的小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或是资源的枯竭,或是体制的落后,都像鹤岗一样发生了巨大的衰落,就像电影里说的都荒废了,片中的鹤岗也也代表了很多东北类似鹤岗的城市,片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以下都是用鹤岗人来说吧。

背景就到这,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吧。

2.可能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中总会遇到几个“傻子”,他们或是天生智商低,或是生病导致的。

而小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一个热心朴实忠厚的人,透着些许呆萌。

傻子在片中是个过度情节的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是个基督教徒,在教会中做义工,对于一个智商较低,话都说不清的人是一份好的差事了。

我想说的也就是基督教在鹤岗的发展,我的感觉是近年来信徒越来越多了,每个教会的聚会都有几百人之众,为什么呢?

据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分析,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信仰,一类就是内心比较软弱,经历磨难中的人,另一类是衣食无忧的人,而在中国就有穷信教,富信佛的说法。

穷人代表了第一类人,他们历经苦难,内心软弱,容易被教义吸引,找到心灵的依靠和寄托,而每周的集体活动也有归属感,我的大姑就是内心非常软弱的人,最近也信教了。

至于穷人多信教,是因为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会互帮互助,全世界的教会也会互相支援,对于穷人会有扶持,也会做发放食物之类的事情,这也是我对于基督教很有好感的地方,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红十字会的义务。

而富人信佛则是生活上无欲无求了,找个信仰寄托一下,至于信佛可能比较随他们喜好吧。

在鹤岗,随着经济的严重衰退,人们生活倍加艰辛,心灵需要慰藉,这时信教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多人也从教会中得到了帮助,这也是件好事。

小二在教会做义工,也体现了教会慈爱的一面,帮助了这个有些缺陷的人的生活。

3.刚子是故事的主人公,刚子虽然是个劫匪,但片中的处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他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首先给到的就是墙上记着他所打劫到的东西,有钱,有物品,他都一一记下来,鹤岗人最好面子,借人家东西都算觉得是欠了人家好大的人情,何况是打劫呢?

谁要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谁愿意出去抢劫和骗钱呢?

刚子每次回到家里看的墙上的字眼,一定内心充满了愧疚,把这些打劫到的物品都记下来,想的一定是以后有钱了把这些都回馈出去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刚子在片中第一次出去打劫,被打劫的人一句话说出了影片的背景,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理解不出其中的内涵。

“矿里一直压资,好几个月没开了”。

对于鹤岗这个能源城市,煤炭就是经济命脉,而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鹤岗的煤都卖不出去,而且生产水平也不高,煤的质量不高,像上海这种沿海城市宁愿买澳洲的进口煤也不会买我们那的。

城市有一半的人都在相关行业工作,我父亲工作的煤矿是国企,每月只能开出基本工资,没有奖金,而他们企业每年亏损多达几个亿,却依旧维持运营,这就是维稳,如果这么多人都失业的话,那鹤岗这座城市也就崩溃了,而像被打劫这种工作在小煤矿的普通工人(从场景背后的煤矿设施看出来),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矿井下工作,却开不出工资,然后辞职后不但工资要不到了,也很有可能彻底没有了工作,曾几何时,鹤岗也是因为这种小煤矿出了很多土豪,里面的工人生活也比较滋润,可是现在都荒废了,煤卖不出去,发不出工人的工资,工人们无路可走,只能去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也是鹤岗近年来治安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被逼的啊,谁愿意去干违法的事呢?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个可以夜不闭户的城市,邻里乡亲们都热情友好,可是如今,世道变了啊。

这样的故事在东北不会止发生在我的家乡一个地方的。

4.刚子在片中的第一次打劫就遇到了一位煤矿工人,也展现了他并非是个冷血的人,他打劫到的物品很少,其中有个玩具手枪是给孩子的就还给了被打劫者,而后又掏出个橘子给了那个人,意思很明显,用我们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孩子的,我们鹤岗人对于孩子的关爱绝对是极好的,家里最好的一定是给孩子的。

而后遇到片子“大婶”宝鹤,他有掏出了两个橘子给了他,这就是鹤岗人,哪怕自己也会挨饿受冻,也会去帮助比自己更加穷困的对象,看不得别人受苦,把自己仅有的也会去分他人一杯羹,哪怕是不认识的,这就是我们鹤岗人的热心,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了这种热心肠的特质。

即使第二次宝鹤又去骗刚子,刚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一颗白菜。

5.电影中第一个戏剧化情节是勇哥拿拐杖砸一个胖子没砸倒,然后与人家装认识,人家还递了跟烟。

这段我也笑了,鹤岗人爱交朋友,交了朋友就爱称兄道弟,尤其在喝酒的时候。

可是没准后来就可能忘记了,记得之前有个段子,就是说东北人凶狠的问你你瞅啥的时候,最好的回答不就是瞅你眼熟吗?

看你像我个朋友,没准你俩完全不认识,真的成为了朋友呢。

6.第二个戏剧化的情节就是刚子去勇哥家打劫,反而被小二碰上,被热情的小二留下来吃饭,最后刚子和勇哥成了朋友。

在鹤岗人眼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就是自己的亲戚,外人来到家里都客气的挽留做客,而往往吃顿饭就能成为好朋友,刚子受到人家的恩惠,再就不好意思拿走人家的钱,反而三人成了个组合,变成了好兄弟。

在鹤岗用真心一定能换回别人的真心,你对我一点好,我会用百倍来报答你的,鹤岗是个人情社会,虽然对于工作来说这不好,但是生活中会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

最后刚子把钱还给勇哥,但是勇哥让刚子拿着那一定是真心的,理由之前讲过了。

这个情节我很受感动,最后的握手表示交下了这个朋友。

过年的时候勇哥还带着鞭炮和白菜去找勇哥过年了。

7.中间勇哥讲述裁缝店的姑娘,他因为腿不灵便想见不敢见,只能空留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极为悲凉的一件事。

勇哥的腿坏了,在鹤岗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煤矿工作引起的工伤,我们这里很多人从事危险的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只是赔了一笔钱了事而已,哎……8.第三个戏剧化的情节是三个男人组成的团队抢劫一个壮硕的女汉子,却反被那个女人制服,在东北,男人是绝对不打女人的,这是东北孩子从小被灌输到大的真理,三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制服,只能是因为他们怂了,对男人,刚子都下不去手,何况是女人呢,甚至刚子没反应就被女人夺走了锤子。

人性本善,谁愿意去伤害其他人呢?

所以三个大老爷们才会被一个女人制服。

9.最后,刚子讲述自己的家人的故事。

刚子只有两个亲人,他哥哥和侄子,他们生活在暖和的南方。

这里才是鹤岗真正荒废的根本吧。

鹤岗人都走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往外面闯的都出去了,没人留下,留下也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好的工作都需要家里的各种关系,黑龙江每年的出生率低的可怜,我严重怀疑最近两年的黑龙江的人口是负增长的,青壮年的大量损失才是鹤岗荒废的真正原因吧。

鹤岗人注重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花再大的代价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养子成龙养女成凤,离开家乡去大地方发展,因为他们同样不看好家乡的发展。

就像我的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终于,把我送到了暖和的上海读书,送到了更暖和的广州工作,如果我在这里安居落户,幸福的生活,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但是举几个大概的数字吧,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我的家乡读的,而且学校是越来越好,我的小学同学中多数留在了家乡,出来的不到十个人,我的初中同学几乎一半人都在外地,我的高中班级是实验班,现在回到家乡的人数是零,是尴尬的零,这些同学都是各个985高校毕业的,而我所认识的所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还从没听说有谁回到了我的家乡,甚至这些人中,回到哈尔滨的也不到三分之一。

这才是荒废的根本吧,我无力解决这样的局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最沉重的一点,我思考了很多,但我也没办法,这种无力感令我失眠了好久。

我爱我的家乡——鹤岗,爱她有雪的冬天,爱在那里生活的乡亲,爱她的这片土地,但是我不会回去,因为都荒废了,都荒废了,都荒废了……总结一下电影吧,这是我看过最东北的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真是鹤岗长大的,每个细节都味道十足,穿的工装服,用的锤子镰刀,火炕,炉子,没钱也要喝着啤酒抽着烟,太东北了,我太喜欢了。

台词很有深度,电影中悠扬的古典乐与片中的悲凉形成的鲜明对比也很耐人寻味。

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有关东北的电影,导演,家乡人为你骄傲!

你是鹤岗的骄傲!

吹毛求疵两个地方,希望导演不要介意,都荒废了这句话太不口语,但是我又想不出合适的口语词表达出荒废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刚子的文化水平肯定不高,如果更鹤岗化一点的就是把鸡蛋写成鸡旦,橘子写成桔子,很多商店门口都这么写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来鹤岗玩,没有片中的城郊那么不堪,治安也不是大问题,是一座很小很安静的城市而已,有很多好吃的,尤其冬天还是很美的。

 10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锤子镰刀都休息》短评

在MOMA五周年纪念看的,真的不错,有点黑龙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feel,倍儿棒

4分钟前
  • 12
  • 推荐

现实和荒诞之间如何拿捏分寸,好难。

8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锤子镰刀对共产主义的隐喻。荒废萧条的东北农村背景。

9分钟前
  • D.K.Xu
  • 推荐

表现力有限。

14分钟前
  • 早就想叫白玉狐
  • 还行

这都是啥,啥,啥啥啥

16分钟前
  • 噢茶
  • 很差

荒茫的雪地里做着彩虹色的梦

21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剧情简介比影像有意思

24分钟前
  • 图啦啦
  • 较差

封闭空间的荒诞小品,有着强烈的黑色幽默的味道。观影结束后见到了耿军导演本人:风趣幽默,性格直爽,一个典型的东北汉子。不过耿军说他骨子里是一个悲观的人,他拍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是关于一个或一群失败者的故事,他戏称自己也是一个失败者,即使现在混得有点名气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26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东北版的考里斯马基

29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推荐

3分。台词功力很好,如果拍长篇会更饱和。其他略冷

30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荒凉,荒废,荒诞。包着棉布的锤子。有信仰的傻子。被损害和侮辱的人群。

32分钟前
  • Larbre
  • 推荐

标记。北方一片苍茫,慌张,荒唐,荒诞。

33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故事很荒诞,背后又很凄凉,鹤岗,这北方一片苍茫。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荒诞且有趣,但如果不是金马奖短片加成应该得不到这个评价,至于评奖这种事儿,本没有必要太认真的。

42分钟前
  • CobraCB
  • 还行

预期可能会是个小品,可也太乏味了点,运镜配乐非常用心,然后没有了......

47分钟前
  • 叔是
  • 还行

云游念再别康桥这段忍不住笑喷了。有罕见的幽默感,节奏和分镜粗了点。

48分钟前
  • leftear
  • 还行

53分钟前
  • 马里奥
  • 较差

本来是3星半的水平 无奈导演太好玩了!!!

56分钟前
  • 跑_RunBedlam
  • 推荐

三个笨贼一箩筐么,到底是环境还是不甘心造成有手有脚的人像滩烂泥,走出去,如果土地是绝望的,跑了人,日后有心还是会收回庙的,环境能废,人心不能。

1小时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在路上走来走去

1小时前
  • 独孤亡月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