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艾迪(乔什·布洛林)的故事。
酗酒主演贝尔德(乔治·克鲁尼)遭人绑架。
女星(斯嘉丽·约翰逊)意外怀孕,八卦专栏作家(蒂尔达·斯文顿)虎视眈眈,鲜肉演员查宁·塔图姆被苏联策反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参演剧情片。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背锅侠乔纳·希尔喜获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垂青。
查宁·塔图姆的踢踏舞。
牛仔把面条玩成了套马索。
“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许是从业者都爱以自己的行业为题材进行创作,电影方面就不说了,游戏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GS2了吧。
片子拍得这么戏谑,让我觉得严肃的讨论片子的主题,有点滑稽。
不过转念一想,有众多的致敬,宗教和无厘头的讨论做背景,我下面将要写的内容,自有一种令人捧腹的效果,也算得上是一种科恩精神。
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在讲职业分工对于人的异化。
哈哈。
Channing Tatum戏剧性的跳上潜水艇并回身摆了一个Pose,就像由他出演的歌舞片里,他也以同样的动作从桌子跃上了梯子,并回身摆了个Pose。
甚至在电影的空间里,你都已经分不清他是在表演另一部歌舞片,还是要叛逃到苏联去。
最终,工作吞噬了一切,将我们的全部都卷入了其中,没有什么工作之外的生活,没有什么职业之外的人格,你的工作就是你,你就是你的工作。
可爱的西部片明星在等待女演员的时候掏出了绳索打发时间,他连吃意大利面都不能放酱汁,因为这样可以用面条来打个结,成为牛仔的另一条绳索。
两位歌舞片明星甚至在约会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唱起歌来。
两位八卦女记者相似得甚至分不出彼此。
最为传神的,是那位everage Joe。
每当电影公司需要一个“普通人”的时候,Joe就会来完成这个任务,他是一位”职业普通人“, a professional person。
Hail,Profession!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巨大的片场就让我联想到了我正在工作的鱼油工厂。
每天几千次的重复同一个动作,时间像凝固了一样缓慢的爬行,每天下班之后的疲劳甚至让我累到不想思考。
周围的人都眼神空洞,语言干瘪。
我敢说,如果我也成年累月的在这里工作下去,最终我也一定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听到一个长一点的句子都会觉得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
在我一周唯一的休息日,为了逃离这份职业对我的吞噬,我决定去看一场现代芭蕾的演出。
如此巧合的,演出的压轴作品,主题居然是在戏谑的表现职业分工对人的异化。
同样的幽默风格,编排,灯光和音乐都极致的精美。
表演结束的那一瞬间,我在想,每天重复的表演同样作品的舞蹈家们,和他们所戏谑的对象——像我一样的厂妹们,真的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吗?
科恩兄弟用他们的电影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即使你是一位舞蹈家,一位大明星,你也逃不出被异化的命运。
那么,又是什么让Eddie Mannix觉得这份管理杂技团的工作是这么的正确,比管理一家航空公司更为正确,即使难到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继续做下去,也不愿放弃?
因为这份工作会时不时的给人带来一种幻觉,一种忘记了自己正在工作的幻觉,一种艺术而不是商业的幻觉,一种英雄而不是牛仔演员的幻觉,一种神圣而不是无意义的幻觉。
在Hail,Caesar最后的场景中,克鲁尼充满激情的表演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专心致志的听他发表充满神性的演说。
在那短暂的一刻,他们是真正的被打动了,一种神圣的幻觉照耀着所有的人。
可笑的是,这位神的信徒居然连信仰的必要条件是faith都能忘记,使这短暂的幻觉像一个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在鱼油工厂工作了9天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辞职了。
辞职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电影院看了Hail,Caesar。
为了打发电影开始前的时间,我去买了一张彩票。
彩票销售员的脸上带着和斯卡利 · 约翰逊一样灿烂的假笑。
走出电影院之后,我苦笑着想,如果真的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还是去找一份正确的工作好了。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看这部电影,先记住一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科恩兄弟电影的价值观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但是是经过思考乃至反叛之后的传统回归。
传统价值观是敬重王权(政府和统治),并不放弃信仰,怀揣着上帝。
记得96年冰血暴的结局吗?
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科恩兄弟给予的结局。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主题不清晰,中心不明,可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从来都和哲学挂钩,我必须说,如果对哲学缺少常识,这哥俩的电影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从我看过的科恩兄弟电影来说,它们的主题几乎都无比清晰,只是涵盖在诸多电影符号当中,如果解开这些符号,会发现完全没什么特殊之处,片名就已经点开了一切。
影片主角Edie Mannix的符号就是凯撒!
他统领一个戏班,大电影公司,电影内容就是他处理了电影公司中几个明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勾勒出几乎近代世界政治的符号,影射了传统的牛仔精神(西方骑士精神在美国的延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上流社会,共产主义,和上帝信仰。
而导演所倾向的是传统价值观,从片名就可以看出,他的主题是王权、阶级在历史中的毫不停歇,纵然你反抗他,厌恶它,可是这个套路从来就没有失效过和停止过,所以一开始就是Edie Mannix(凯撒)的工作不论白天黑夜,最后的结局时,又再次强调,大大的behold的大字报,王权和政府,直到永远。
而世俗生活之外的信仰,也需要保持生机和理性的敬畏,就像乔治克鲁尼最后的那段演说, 因为即便你吃饱了,喝足了,性生活过完了,虚荣满足了,世俗的一切你都获得了,而人的深层问题,从来都没能解决,所以才能体会到那段演说的感动。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王权从来没有也不能消失,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消失;信仰也从不能被愚蠢的丢弃,因为欲望的满足从来没能真正解决生命的问题,只是缓解了一下。
乔治克鲁尼这些年拍的片子都让人有种“这什么玩意儿?!
”的无厘头感,但是每每都有几处亮点耐人寻味,感触颇深。
这部《凯撒万岁》延伸出一些思绪——并让我有兴趣重新动笔评论,就是在好莱坞绑架克鲁尼的共产主义编剧们。
美苏争霸似乎是个年代久远又被人讨论泛滥的话题,抛开集权主义的制度性劣势和酿成的大小灾祸这些沉重子题不谈——事实上在尘埃落定和档案解禁之后,是美国经营模式的全面鼓噪和社会主义的沉默反思。
但是在美苏竞争的最初,为什么在资本主义阵营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或者说同情者?
以至于美国麦卡锡主义要以反共名义实行政治迫害?
难道同情者个个都是苏共派去美帝的间谍黑寡妇?
《凯撒万岁》里在海边别墅的共产主义“绑匪”,边喝下午茶边座谈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和异化的问题,是不是像极了以前在维也纳、巴黎的沙龙里活动的社会学家们?
他们之中可没有一个是间谍密探啊!
二战时期避难涌入美国的大量欧洲精英是美国战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金融家/科学家/社会学家所代表的实验主义、理性主义的欧陆精英内涵,与美国建国基石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虽然并行不悖,却又分野颇多。
简单点说,这些精英中的有些人,没那么多汲汲营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乡愿,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他们在实验室、在书房、在沙龙里推演出未必正确但极富远见的现代化建设规划,追求历史的终结;并像设计地下水系统一样设计扼除人性贪欲的制度,迎来暂新的人类社会。
他们自诩代表了未来,他们来自未来。
这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精英的形象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他们抱负远大,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当中宛若白莲花,在一片靡靡之音中铿锵有力。
共产主义编剧们送小鲜肉明星搭潜艇叛逃苏联时,小鲜肉身躯挺拔目光坚定,纵身一跃好似样板戏中高大全的革命形象,这种形象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化影像中是一以贯之的——《间谍之桥》里苏美两国法院审判的镜头对比下,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红旗像瀑布一样铺满了镜头,代表着现代化建设的高涨热情,乃至亢奋。
在这些有理想的人眼中,他们的追求和资本主义出水芙蓉纵情声色的低级趣味判若云泥。
而这些精英在美利坚的同床异梦,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最为忌惮的。
毕竟吸引底层屌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主义目眩神迷的愿景吸引了一批“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社会精英。
美苏竞争是迈向现代化的竞争,这些衣食无虞的实验主义精英追求的现代化不是家家户户有冰箱彩电汽车,而是库布里克《太空漫游》里的空间站计划;这些理性主义精英不为一己私利所动,他们是牺牲剩余价值取义成仁的疯魔科学家。
换言之,资本主义的核心激励对他们无效。
主流经济学派之所以人性自利为理论基石,并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道德的,而是因为它是可预测的。
一个利他的动机,一个舍身取义的主张,你能指望它在原定轨道上正常运转多久?
这正是问题的所在,高逼格高追求精英们取义成仁,可他们只是一小撮,大部分人的追求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利益。
更糟的是,精英自以为谱写的是—诚如米兰昆德拉引用的—为所有人的牧歌。
理性主义告诉他们,杀一人救一百人是仁义,为了所有人的主旋律,可以牺牲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更更糟糕的是,为所有人的牧歌赋予了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太多权力,不受checks and balances,而这些精英也发生了异化,他们没有最初自以为的那么白莲花,他们甚至出现了内部清洗,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我在想,电影里的人后来都是什么结局?
共产主义编剧被捕,服刑之后只能“看不惯你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又不得不和你一起建设资本主义”,叛逃去苏联的小鲜肉明星呢?
他的异化和他的未来之梦幻灭,哪一个先发生呢?
本片是一部不太那么科恩兄弟的影片,该片线多而繁乱,大有再现好莱坞黄金时期轶事的势头。
作为老影迷,对片中各种老片桥段的呈现,已不再有多少新奇感。
该片作为一部喜剧片,各种喜剧元素大都存在,影片庞大而豪华的卡司大概会令很多导演羡慕,其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剪辑师,令人捧腹。
本片的宗旨其实是编剧们吐槽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科恩花了大篇幅事实上不停的在黑色幽默中输出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能歌善舞的以金凯利为原型的演员表演中给配角让镜头,天真单纯无私的编剧们不停的阐释着资本主义原理和事实上的剥削。
而相反整部电影对上世纪中叶明显的金钱工业游戏下的电影界的描述其实是批判讽刺性的,所有人都是被异化的螺丝钉,各种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过去的科恩电影中的终极正确答案都是的宗教的信仰,本片直接把信仰端在台面讨论(牧师,神父,拉比,东正教牧师),通过他们互相否定的论辩和讲述耶稣受难影片中耶稣的临时工形象,其实已经在精神层面迈进一大步,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套用宗教的价值观,而是对我们该遵从什么信仰进行了探讨。
由于太敏感一切都是黑色幽默中进行。
最后公关经理对神父忏悔了对乔治克鲁尼的殴打,而乔治克鲁尼的演讲氛围正面而激动人心,应该是点题,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变质没有丢失信仰的平等团结公正的希望。
然而此篇在IDMB等等影评界遭受的巨大攻击和贬抑,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要不是画质和演员,眼花怀疑一下这是部用无数老电影经典片段拼剪出来的故事,镜头取景十分刻意使用老电影运镜方式,倒是呈现出一种做作的幽默感,拿多少老片桥段作梗您自个儿数,虽然就故事而言,是一个没有科恩味儿的轻松喜剧故事。
大牌明星演员智商堪忧,小报记者围追堵截,困难的去做简单和对的事。
克鲁尼史诗大片一脸海斯顿正气,塔图姆歌舞踢踏金凯利上身,斯嘉丽出水人鱼威廉姆附体。
科恩兄弟在《醉乡民谣》之后转到美剧《冰血暴》,2季的时光出了这片,这几年也是整个电影工业的低谷的呈现,这里也顺带提下好莱坞仅存的那几个大制片人的窘态,哈维的世俗逐渐失控,也被冯小刚臭骂为骗子。
杰弗瑞可爱的钓鱼娃也不得不附加上东方🐼,算下杰弗瑞从当年迪士尼时卸职的巨款,投入到梦工厂后,除去民主党献金还是有亏无增,影片中洛克希德公司邀请主角那段有点影射杰弗瑞,主角的处事风格和进剪辑室工作细节是哈维的作风。
这电影的故事是大片厂的CEO处理一系列焦头烂额的事情。
观赏科恩兄弟的电影,就像品白茶一样,幽淡小众够味。
除了上述那制片人外,因为科恩兄弟除了导演之外还是独立制作人编剧,似乎纽约导演都是这种类型,似乎这几年都在回温麦卡锡时代黑色的“十君子”左翼编剧共产党事件,2001年金凯瑞的《电影人生》有过一个回顾,去年老白的《特朗勃》是主述,科恩兄弟把这桥段放在他们惯有的混含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政治讽刺风格中,从而反显得只是风格没有左翼与右翼的独立精神。
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即是对叙事线索的把玩。
并且在其导演生涯之中,都致力于在叙事层面上的进取和拓展:最初是单纯对叙事手段和系统的复杂化尝试,在技术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而在一些时候,他们会做更多的努力,试图让叙事的技术与主题的表达相结合,从而回归“技术服务于内容”的电影传统宗旨。
因此,如果单纯从叙事的环节这一角度来看,科恩兄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开创,可以称得上是电影---特别是由奠定经典叙事风格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而来的美国电影---的实验者了。
在登顶奥斯卡的《老年无所依》之中,他们出色地施展了叙事的诡计,在通篇让“杀手”和“老兵”的双线并行,构成了一种老兵和杀手在观感上形成了追杀与反追杀的交锋、实力相当的对峙。
而做出了这一切的科恩兄弟所埋伏的杀手锏,就体现在了高潮的部分:老兵和杀手终于开始交锋,但电影却偏偏没有正面展现这一酝酿许久的对战过程,而是直接给出了“老兵垂死”的结局。
也就是说,通篇的平行叙事所呈现出的实力对等只是一种真相揭露之前的反衬,通过老兵形象反差感的强化,让观众感觉到了深深的“老年无所依”。
在高潮的对战来临的时刻,科恩兄弟让一直以来硬朗专业的老兵形象消失在银幕上,而只留下了被击倒后垂死挣扎的败状,借此来说明:老兵的强悍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年老力衰、面对杀手无所凭依的老人。
在这部电影里,科恩兄弟使用平行双线叙事,制造出一种表面的人物观感,而后借助结尾中“略去对战”的反高潮式叙事手法,来强有力地烘托出了自己的主题。
对于叙事的精妙掌控和灵活使用,可见一斑。
而在他们近几年的电影中,他们开始尝试一种更加不同的叙事思路:在开始时展现一个各局部和谐、整体稳定的庞大人际关系网,而后通过多线叙事来创造种种巧合、并通过群戏一般的交叉和平行剪辑来让这些巧合产生交互,以此来逐步破坏人际网络的稳定和谐,让各个局部都产生混乱,并在最终让各条已然混乱的线索汇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破坏的高潮,并在最终的“爆炸”后让一切归于原始的、属于“无”的平静。
《阅后即焚》,即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各条线索的人物,经历了开始阶段的生活平和,逐步进入到各自被隐藏之内心所引导出的行为,并由这些行为产生混乱,最终任意关联的二者互相的关系全部破裂、整体交际网的稳定性彻底坍塌,并在集体性的线索汇合中产生了最后的黑色幽默式“爆发”人物的互相杀戮和丧命。
多线叙事、反复切换、并让双线在最终汇合而产生主题表达效果,向上可以追溯到《毒品网络》---美国上流社会、美国底层社会、墨西哥,三个环境被分为了三条线索,并通过色调来加以区分,从而展现了由最下游的墨西哥逐步传导至最顶层的美国上流的完整毒品流通世界,并且用“残忍的墨西哥”、“挣扎于犯罪的美国底层”的描写,来衬托出“美国上流社会的毒品商家庭之幸福和谐”的虚幻,随后让毒品商被逮捕、妻子开始涉入贩毒,揭穿了美国上层社会之繁荣的假象--一切都已经被底层墨西哥的污秽所同化,犯罪的混乱与毒品一道、顺着毒品网络从墨西哥传染进了美国上层。
而后,昆汀塔伦帝诺的《低俗小说》、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等作品,则将这种表达性极强的叙事系统进行了升级和实验。
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和忻钰坤的《心迷宫》,同样是这种叙事体系的中国化代表。
而这一次,在《凯撒万岁》之中,科恩兄弟同样使用了这样的叙事体系。
相比起《阅后即焚》,科恩兄弟试图通过《凯撒万岁》,来让叙事系统更多地贴合于自己想要表达出的主题---并不是单纯的叙事手法实验,而是让它的效果能够形成一种对主旨的表意,从而让技巧和内容更深地连接起来。
探讨科恩兄弟的尝试,重中之重即是绝对主角的塑造。
在开头,科恩兄弟就点明了主角马多克斯身上的意义:他是美国电影业的操盘者,是好莱坞的凯撒;但在第一段的教堂忏悔戏中,借由十字架和耶稣的特写、马多克斯“我背叛了对妻子的诺言抽了烟”的忏悔和脸部的黑影打光,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位操盘者的软弱本质---他并不是凯撒,只是一个急需帮助、烦心事一堆的中年男人。
而在第二场戏中,科恩兄弟则更加深了马多克斯的这种意义:他先是扮演“凯撒”,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女演员的闹事,而后却又变成了“中年男人”,借警察的烟,再次破坏了和妻子的约定。
这种表里的双重性矛盾形象,贯穿了整部影片。
当马多克斯走在电影公司的马路上时,他始终位于画面构图的最中心,周围环绕着忙碌的工作人员、硕大的布景在这一刻,他就是这所好莱坞电影业中心的帝王、绝对操纵者。
并且,在数个场景中,科恩兄弟都将马多克斯放置在罗马帝国的宫殿、台阶等巨大布景之中,并通过远景镜头对他的“罗马中心”站位进行强调,从而加深了他的“凯撒”属性。
但是,在另几个场景中,科恩兄弟又不失时机地表现了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
比如,在一个“马多克斯行走在宫殿台阶”的“凯撒式镜头”后,马上切入近景,让马多克斯的背后出现一个制作了一半、只有下半身的古罗马雕塑,增强画面的喜剧性,来揭穿马多克斯方才的“凯撒”状态。
另外,对于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科恩兄弟也对“祈求耶稣帮助”的部分进行了延展。
开头的马多克斯向耶稣寻找对深陷泥潭的生活的救赎,但紧接着,在他观看《凯撒万岁》样片的部分中,科恩兄弟就击沉了他的这个希望:当样片进行到“角色看到上帝”的阶段、画面即将切到上帝正面的时刻,出现在马多克斯面前的却是“神的镜头还没拍摄”的字样马多克斯,并不能够接近上帝,哪怕是银幕上的。
随后,当马多克斯参与到《凯撒万岁》的宗教人士讨论会时,他在思想上对于上帝的存在认知也被彻底搅乱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每一方所理解并诠释的“耶稣”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如果连宗教权威都无法对耶稣的身份给出统一意见,那么只是普通信徒的马多克斯对耶稣的认识也就自然发生混乱、更谈不上什么“坚定的信仰”了。
因此,“祈求耶稣帮助而又不可得,无法摆脱混乱的生活”这一马多克斯的无力本质,就被科恩兄弟揭露出来了---他不是好莱坞的凯撒,远远不是。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马多克斯所执掌的好莱坞的表现,则当然要用到科恩兄弟的重头戏“多线叙事系统”了。
科恩兄弟将叙事线索分为了几条,并分别搭配以不同类型的一部制作中电影,让马多克斯在这几个片场穿行、为了几个作品中的导演演员进行协调工作。
在开始的时候,每一个片场都是和谐而进展顺利的:身手优秀的西部牛仔演员拍摄了完美的西部片,美丽动人的女演员在同样美丽的水中舞蹈的映衬下完成对美人鱼的演绎,戏感扎实的男演员激情地表演了古罗马帝国的将军,舞姿潇洒的歌舞剧男优进行了干净利落的踢踏舞拍摄。
同时,在处理每一条线索的开端部分时,科恩兄弟都会用大段的时间资源,来展现各自电影拍摄中的一场戏中戏,从而去突出好莱坞黄金时代标志性的“造梦”。
但是,和谐转瞬即逝,各个局部都马上出现了混乱的迹象:西部牛仔要去演正戏,实力派男演员被绑架,女演员肥胖到无法完成演出而又未婚先孕,歌舞男优甚至荒谬地奔向了社会主义阵营。
而这一切,就被马多克斯在几条线索之中疲于奔命地来回奔波、试图平息所有问题,但却始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并在最终干脆集结在一起、彻底无法收拾。
可以看到,科恩兄弟通过“多线叙事,局部产生混乱,并让各个局部逐渐汇合,发生混乱的高潮,而后毁灭全体性的和谐稳定”这一叙事思路,影射了50年代好莱坞的整个工业体系和行业生态华丽的偶像、美妙的梦幻、增长的利润,这一切被称之为“黄金时代”的美好、繁荣、和谐都只是虚假的表象,是勉强维持的泡沫,只需要稍稍一碰便会完全破裂,好莱坞的工业看似强大,实则混乱不堪而又不堪一击。
当科恩兄弟不厌其烦地在各处片场的拍摄段落中反复穿插“布景内明媚的造梦、布景外漆黑的大棚内部”的远景、并安排女演员无法忍受地甩掉美人鱼的王冠从而破坏掉整段拍摄、让牛仔磕磕巴巴地说着台词演蹩脚的文戏的时候,他们的所指已经比较明确了整体电影行业的体系是脆弱而一触即溃的,因此,马多克斯也势必无法处理好所有问题来维持自己的“电影罗马”,“凯撒”不存,在这里的只有一个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的男人。
而在结尾的部分,马多克斯看似找到了一条光明的出路,一切都渡过了混乱的过程、走向了乐观的结局:马多克斯从神父那里获得了开解,解决了缠人的娱乐记者,解决了女演员的怀孕问题,解决了男演员的被绑架,而牛仔也拍出了说得过去的剧情片场景。
但是,事实上,在一系列的暗示中,这些都只是一种对于内在的掩盖:西部牛仔最自如的仍然是跃马扬鞭(穿着西装把玩缰绳,在高档餐厅摆弄意大利面条,戴着牛仔帽才成功追踪到共产党编剧),而对于剧情片的表演只是用一句“这很复杂”来带过所有的细腻感情诠释;女演员通过和律师的结婚掩盖过了怀孕的危机,但嘴里不停强调“专业”的律师对她勾引的通吃,其本质反而是电影公司危机处理系统的运转失灵(本应该保持专业性、负责演员危机公关的律师环节的失职);最重要的部分是,罗马帝国的将军、戏中戏中占据“凯撒”位置的男演员,直到最后的高潮段落,也没有仰慕于十字架之上的耶稣的神光,而是磕磕巴巴地忘记了台词,作为马多克斯对等角色,他的这一行为也强烈地暗示了马多克斯“仍然无法得到神之拯救”的未来(在此前,马多克斯观看样本,播放着的“罗马将军在耶稣面前磕磕绊绊的蹩脚表演”的画面与马多克斯的焦虑形成呼应,说明了“好莱坞凯撒”马多克斯与“罗马凯撒”角色的对等性,并且暗示了马多克斯求神无果的状态)。
因此,在影片的最后,一切看似都解决了,一切实质上又都没有解决,而只是被暂时性地掩盖了危机,就像马多克斯此前的每一次危机处理一样。
而马多克斯所面临的困境,也终会再次爆发。
但是,科恩兄弟并没有将主题完全地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层面,他们的真正意图,在于一种对更高层级内容的影射让电影产业的脆弱成为一个缩影,来引导到更上一级的美国政治生态。
当然,在作品中,科恩兄弟也成功地找到了影射的“升级”的一个“桥梁”:50年代震惊好莱坞的“导演告密事件”伊利亚卡赞为代表的行业人士向麦卡锡主义主导的美国政府告发好莱坞内部的所谓“共产主义分子”,从而导致了针对十个被告发编剧的官方封杀和沉重打击。
这个事件,无异于是“电影行业”与“政治生态”之间做影射的完美中介。
在《凯撒万岁》中,构成电影后半部主干剧情的事件,正是不满足于利益分配而愤然反抗的“编剧绑架男演员”事件,这正是一个对告密事件的露骨提示。
另外,作为马多克斯“凯撒”身份的延伸,科恩兄弟设置了“军火商招募马多克斯”的线索:他对着马多克斯展示出氢弹爆炸的照片,来彰显自己行业的强力发展性拥有强大军事的美国,自认是掌握力量的“世界凯撒”。
而在电影的后半段,科恩兄弟则彻底地否定了美国被麦卡锡主义主导、自认力量强大可以争霸世界发动冷战的政治生态。
后半段中电影行业系统的坍塌、马多克斯欲扮演“凯撒”而无能的弱小,也正形成了对政治生态之本质的影射---树资本主义为旗帜大打麦卡锡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好、自认为世界凯撒发动冷战的时任美国当局也罢,将这些东西作为主导方针构建起的美国政治体系,其整体就和电影业一样,是脆弱不堪的。
而结合电影中科恩兄弟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创作者对于政治生态的揭露更是加入了颇重的讽刺意味。
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讽刺美国政治的同时,科恩兄弟还兼顾着将冷战另一端的共产主义也一勺子烩了进来,连带着捆在一起大肆嘲弄。
怀揣共产主义之心的编剧们,第一次出场时的“进门”画面被暗色调的光线笼罩、仿佛力量强大,但随后进入讨论,就变成了一群正襟危坐但滑稽无比的小丑。
这种反差的创造,显然是科恩兄弟的观点传达:他们也与隔壁的资本主义一样,一切强大只是表面,内里无比脆弱,宣扬的那些东西都只是搞笑的存在。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科恩兄弟是用自己近几年中精研的标志性叙事系统,来展现出了好莱坞体系的虚假稳定和本质脆弱,以及这一体系之执掌者的外表有力和内心无助。
随后,建立好莱坞工业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当时世界唯二存在并激烈对抗的政治生态的影射关系,从而嘲讽了这个星球上一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无论哪一方,都只是虚假的、仿佛在逗人发笑的东西,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政治体系,也只能是一碰就倒的花架子罢了。
好莱坞的凯撒不存在,而世界政治的凯撒也同样只是幻影。
但是,这部电影当然是不完美的。
首先,如果将它当做是科恩兄弟的一次思想表达,那么在这个思想的内容阐述上,还是有些薄弱而浅显的。
在电影中,科恩兄弟嘲讽了一切意识形态、一切政治生态,但却没有提出对于这一现象之内在原因的探讨,也没有给出对解决之的可能性构想。
因此,没有内在的深度反思和着眼未来的建设性意见,让科恩兄弟的思想表达更多地靠近于愤青化的产物他们过激地嘲讽着现实,但也仅此而已了。
当然,思想性也从来都不是科恩兄弟的所长,如前所述,他们创作的价值和着眼点,更多地还是放在了“技术试验”和“个人风格化的建立”的方向上。
而从创作灵感的角度来看,比较遗憾的一点是:本片当中,缺少了历史级佳作的那种“灵性爆发”的、腔调十足而又意味深长的瞬间。
在《老无所依》的结尾,杀手将凶器放在小孩的脑袋上,表情平静淡漠。
这样一个收场,让观众深切而直观地透过屏幕而感受到了杀手传来的巨大恐怖,从而在不言中与已经死去的老兵形成了在直面杀手时“对手强大,自身无力”的共感,更深层次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理解了老兵“老年无力而无所依”的虚弱感。
这样一个“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又点题效果突出、让观众久久无法走出来并反复体会自身恐惧感受的结尾方式,正是即使天赋者如科恩兄弟、也无法随时轻易给出的创作灵感爆棚的瞬间。
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结尾,已经足以构成《老无所依》在科恩兄弟作品谱系中的绝对顶级份位。
另外,在同样获得奥斯卡关注的《醉乡民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在叙事层面的绝佳体验:在叙述了主角从众人厌弃的生活失败者走向迎来音乐共鸣的一缕光明之后,科恩兄弟直接将时空回滚到影片的开头,让主角从“被从酒吧扔出”的人生最低谷处重新开始,只是这一次,主角不再像上一次那样从低处跃起迎来光明,坐在台上获得希望的那个人不再是他、而变成了在酒吧后门中与他不期而遇的鲍勃.迪伦。
借助这样一种奇妙的叙事手段,科恩兄弟让主角的一切生机都化为了他醉酒中的黄粱一梦,并且告诉观者:幸运只会光顾少数的天赋者,而大部分的平庸者只会成为天才传奇的观众。
希望和光明属于天才,而普通人只能接受自己平庸甚至失败的生活,这才是音乐、以及所有艺术行业的生态。
科恩兄弟的那一个“回滚”和“返溯”,可谓是效果拔群的一笔。
不过,瑕不掩瑜,相比《阅后即焚》,这一次的科恩兄弟,在风格化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展现出了回归电影传统宗旨的更多尝试---将此前技术开拓和个人创作特色的意味更浓的叙事系统,做成对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核心,从而让技术落到内容的层面,在创作的思路上回到“内容”这一根基之上作为技术手段设计的原始出发点。
在这个角度上讲,《凯撒万岁》可以说是科恩兄弟的电影实验中一次比较效果拔群而意义不小的成品了。
这片子的问题是喜剧部分稀松平常 可怜的是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这部分 却没能享受到另一个充满着刘别谦金凯利马尔库塞的世界
迷影与信仰
凑够一桌熟脸 结果什么也没有
情怀满满,恩科兄弟用一个隐喻故事奏响了一曲电影的赞歌。滚去写长评。PS:影片确实存在情节稀碎、有段子感问题,且隐喻其实有些刻意了,但这依然不失为他们的水准作品
“有佳段,无佳篇。”虽然讽刺了armchair communists,还是个马克思主义电影嘛……
「Squint! Squint against the grandeur. He's blinding, blinding!」【Michael Gambon — Narrator (voice)】
精致啊~
科恩兄弟的错误打开方式,黑色幽默和阳光明媚的好莱坞总是有些格格不入,强黑共产主义令人尴尬,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众演员,确实还原了风度翩翩的黄金年代,不过也因为戏份太少变成了数星星,新索罗的演技出乎意料的好。
B+
科恩兄弟贺岁大电影,明星多,段子多,好笑就行~
看完觉得不温不火,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和高潮,Clooney被打那段儿我去洗手间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在Regal的长沙发上笑出声,比如查宁上苏联潜艇那一段。Clooney很萌,黑寡妇口音新颖,费因斯帅的掉渣,熟脸好多。
typical科恩 看一遍就忘了
科恩兄弟的又一次玩性大发,好一锅全明星乱炖,故事越到后面越飞,情节线多到不要不要的,笑点一个比一个奇怪,但是依然好好玩,偶尔拉着一群大牌调戏观众也是挺有意思的~科恩万岁!
感觉这次科恩兄弟玩心比较大,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描述,是黑?!斯嘉丽和牛仔小哥的口音真是迷死了,蒂文斯分饰两角看出了精神分裂,钱老板的舞跳的好撩…最后的共产主义真是被黑出了翔
这个有点其中有深意,克鲁尼卖萌装傻功力深厚
无聊
科恩兄弟的玩过了的喜剧电影,有些线并没有什么用处,偏一般。
故事“玩”的比较轻松,偶尔来个黑色幽默调剂一下,但还是觉得故事太“轻”…
我想说有点意思,但想了想...其实并没有多大意思
这么露骨讨论好莱坞左翼势力的电影我还是第一回看到。何况是个那么好的喜剧片!里面对于三十年代好莱坞大导演和明星的影射实在是让人拍案叫好。斯嘉丽约翰逊乔治克鲁尼分别演的谁你们看出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