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号,本年度最后一部好莱坞进口片《双雄》,将在内地影院压轴上映。
这部英国新锐导演埃兰·克里维执导的黑帮动作电影,由于有世界大师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担任制片和监制;久未露面,但在内地拥有极高人气的“好莱坞一哥”詹姆斯·麦卡沃伊出任主演,在开拍之初,就受到全球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又因本片剧本在2010年英国剧本“黑名单”(2010 Brit List,业内最具潜力剧本)上名列前三甲,因此还未上映,就被冠上了诸如“最值得期待黑帮电影”、“最具风格黑帮动作片”等称号,足见媒体、观众、业内人士对本片的厚爱。
简单概括,《双雄》的故事主线有两条。
一是麦卡沃伊追捕抢劫银行的逃犯未遂,并被打伤右腿,为了将其捉拿归案,引发的一场长达数年的猫鼠游戏;另一条线则牵扯到英国的政治、竞选、帮派斗争、以及各利益团体间的苟且勾当。
由于第二条故事线的存在,使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饰演的大盗之间,警与匪、正义与邪恶、恩怨与情仇,变得界限模糊、不再对立。
导演埃兰·克里维采访时说道:“麦卡沃伊饰演的警察深陷麻烦,他无法从受伤的阴影中走出来……他的生活停止了。
他留在了过去,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人”,相反“马克斯特朗饰演的角色则更具同情心,他比我们的主人公更富有英雄气概得多”…… 乍一听,这个故事带有很强烈的东方宿命论,即因果循环,凡事都有双面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这也是香港的黑帮动作电影从八九十年代的辉煌期到现在,一直持续讨论的问题,如《喋血双雄》、《英雄本色》,《无间道》。
近些年,西方的影视剧也越来越多地涉及这个话题,史泰龙的《赤警威龙》、近年在欧美大热的剧集《妙警贼探》等都是经典范本。
《双雄》的导演克里维在十几岁时,就痴迷于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这部电影确实受到了港片的巨大影响。
而西方的黑帮动作片,则由动作类型片中的警匪电影演变而来。
有别于香港的宿命论和“优雅又残酷“的人性探讨(吴宇森电影为代表)。
它将故事矛头更多地聚焦在资本工业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类似于写实性的黑帮争斗和利益权利的拉锯,代表作是1972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教父》。
之后,随着科技、特效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观众审美口味的变化,西方黑帮动作片开始朝两个支流发展:迈克尔曼式的美国正统黑帮片和以盖里奇为代表的戏谑结构式黑帮电影。
前者的标志性元素是更大的故事场面、更刺激的动作打斗、更火爆的枪战戏码和更强烈的正邪对立感,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注重视觉效果的强力表现。
经典影片《盗火线》、《惊爆内幕》和《美国黑帮》等都是此类代表。
盖里奇式的戏谑结构黑帮片,则更多彰显的是英国人的自嘲和幽默。
他们往往反其道行之,推翻传统黑帮片的生存规律,用近乎夸张的演员表演,一反常态的空间、场景、人物关系设置来制造冲突、使戏剧效果最大化。
用看似轻松的方式娱乐大众。
看看《海扁王》、《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票房和口碑,就知道这种类型的电影,近几年在全球取得了多大的成功。
“我们那一代人是看着《虎胆龙威》、《致命武器》、《铁血战士》长大的,而且那时来自东方的功夫片在好莱坞大受欢迎。
无论《黑客帝国》还是《巅峰时刻》到处你都能看到功夫的元素”…… 从小痴迷于香港黑帮片、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常年在好莱坞发展,这些因素在埃兰·克里维身上融合,并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奇妙的化学反应。
因此,在《双雄》中,我们能看到一场世界级的黑帮经典对决:电影开始,犯罪分子西装革履抢劫银行,快速的剪辑加上汉斯季默氛围的配乐,腔调十足、气势凌厉,开篇就极具《007》的格局和气魄;蓝绿色调的伦敦夜景、大规模的飙车戏码和枪火对决,则瞬间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为了给残酷的犯罪事件营造一种类似于死亡之舞的壮烈美感,导演克里维又在必要的时刻,用恢弘的配乐、优雅的慢镜、刺激感官的血拼画面,来解构一桩枪击事件,让人感受到的是吴宇森式“又残酷又优雅”的暴力美学;当你以为导演就此止步时,他纯正的英国血统又向所有观众开了一个戏谑口吻的小玩笑,因此在同一个场景中,温馨、不安、平静、杀机....这些对立的字眼会一股脑冲撞进观众大脑,屏息凝神、又让人感到大智若愚的魅力。
《双雄》由世界大师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担任制片和监制。
雷德利·斯科特不仅擅长拍摄史诗巨制,更是科幻、恐怖类电影鼻祖级人物。
手握金球奖最佳电影奖杯2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1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3座。
《异形》、《银翼杀手》、《末路狂花》、《角斗士》、《黑影坠落》、《美国黑帮》……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会被全球影迷顶礼膜拜。
斯科特在采访中说道:“《双雄》的剧本很扎实、也很过瘾。
看完剧本,我就有种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参与到电影的创作中去……这将成为一部前所未有的黑帮电影”。
而挑片口味极为讲究、进来很少露面的詹姆斯·麦卡沃伊,为了接演该片甚至推掉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
这些都给了埃兰·克里维更大的动力和激情去创作该片。
《双雄》在今年的格拉斯加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后,获得一致好评。
著名影评人Oliver Lyttelton评价本片:“紧张、刺激、激动人心”。
美国著名的电影网站更是对导演推崇有加:“影片比起想象中要出彩很多,使得导演埃兰·克里维成为继克里斯托弗·诺兰、鲁伯特·瓦特(《猩球崛起》)之后来自英伦的又一位前途无量的商业片导演。
” 神秘代码、惊天对决。
《双雄》将于12月6日,在全国院线大规模上映。
作者:沙河小子暗黑、警匪、枪击、血性...将所有这些元素组合到一部电影中。
那肯定会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黑帮题材影片。
影片中有警察神探有黑帮大佬。
有人代表正义也有人习惯邪恶。
今天(12月6日)上映的《双雄》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看到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所饰演的警匪角色在影片一开始从抢劫到两者大打出手上演强力追捕大戏时。
观众很难置信这是一部来自英国导演带有浓重英伦气息的警匪题材影片。
在电影迷的印象之中谈及英伦风电影你很难想到一部正邪两面持枪对轰的影片。
至少以往的影片中即便是枪战片导演们更加注重整部影片架构的工整性。
从而忽略了对枪战镜头细节的表现。
当然在日本、香港、欧美黑帮题材警匪枪战片发力全球市场之后。
英国人也尝试着拍摄出一些黑帮片。
但是这些影片带有浓重的英伦色彩。
例如《夹心蛋糕》、《性感野兽》。
在英国人拍摄的黑帮题材电影中这两部称得上经典。
但在影迷看来这样的带有英伦色彩的黑帮电影就像英国的男人们一样绅士。
无论是动作上还是场面上都大显斯文。
这样的影片很难让人有血脉喷张之感。
很显然英国导演埃伦·克里威想通过影片《双雄》完成突破。
他一直在努力让影片摆脱英伦味道成为史诗。
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黑帮警匪题材电影要更有男人味。
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邀请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来担当主角便不足为奇。
这两个男人一眼看去便很铁血也很爷们儿。
另一方面很多影迷在看过影片之后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何在观看《双雄》时很多镜头让我们都感觉如此熟悉。
沙河小子看过影片之后也有同感。
比如阳台交谈这一经典镜头。
对。
这一经典镜头源自《无间道》。
影片的很多镜头中观众还看到了《喋血双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的影子。
但是和前辈作品又不完全相同。
导演埃伦·克里威在影片中加入了自己的东西。
从而令人物的个性及风格更为突出。
一幕幕经典镜头便脱胎换骨般呈现于观众眼前。
当然除了情节设置令人感觉似曾相识之外。
影片《双雄》偏暗黑偏阴冷的整体质感及色调其实是大导演迈克尔·曼擅用的风格。
对于这些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刻意隐瞒什么。
他自曝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港产动作片的影响。
而迈克尔·曼的作品风格也是他极其喜欢的东西。
换而言之埃伦·克里威喜欢神秘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导演埃伦·克里威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黑帮警匪题材影片前辈们致敬。
因为埃伦·克里威在完成影片风格突破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毕竟先前国内的相似题材影片并无成功案例。
《双雄》的拍摄埃伦·克里威只能学习国外优秀黑帮警匪题材经典影片。
另一方面讲将这些东西呈现于观众眼前。
实际上是他对前辈们以及前辈们作品的一种尊敬。
在实现突破令影片成为史诗性作品的同时。
导演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完全摒弃英国电影人所注重的影片工整性及情节流畅性。
从最开始匪徒雅克布·斯特恩伍德带领手下洗劫银行事成之后与手下驾驶摩托逃离现场。
到勇猛果敢的警察麦克斯·莱温斯基只身追赶厮打过程中被雅可布射中腿部致其逃脱。
影片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一个极为鲜明的主题。
之后的故事必定围绕这一幕展开。
而三年后藏身冰岛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雅可布因儿子卢恩于机场被枪射中倒毙。
雅可布只能被迫再次出山。
警探麦克斯自然而然再次与雅可布狭路相逢。
两人之间的纠葛及接下来的故事便顺理成章娓娓道来。
可以说整部电影之中的情节都是环环相扣极为流畅。
一条主线贯穿整部影片。
其中又有几条辅线横向带动。
整部影片进程极其工整。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而非天外飞仙般突然进入镜头令观众无可是从。
另外对于大多观众而言影片的快节奏及不断传来的震耳欲聋的枪击声甚是刺激。
观影过程中不少观众体内荷尔蒙激增惊叹这样的影片才有男人味。
总之这样一部纯爷们儿警匪黑帮题材电影在2013年行将结束之时登陆大陆院线绝对算是一个好的福利。
一年以来看过了各种题材的电影之后不妨看一看《双雄》。
相信这将是2013最后一次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重口味影迷会为之痴迷。
文/言小夫不可否认很多华语片都曾借鉴外国大片的精华,尤其是欧美大片往往是很多华语片取经的对象,这源自于好莱坞大片确实在制作水准和故事构架上独树一帜精益求精。
然而殊不知当华语片越来越强大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华语片也成为欧美片学习借鉴的榜样之作,这标志着华语片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水准,且在世界影坛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
比如这部引进大片《双雄》,其导演英国青年导演埃兰·克里维在拍摄过程中就坦言受到了《无间道》、《喋血双雄》、《英雄本色》等经典港式动作警匪片的影响,所以在影片呈现在我们华人观众面前时,虽然故事是发生在别国但却有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尤其是片中的故事构架和很多场景,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了吴宇森的经典大作《喋血双雄》和《英雄本色》等电影。
然而《双雄》虽然有着诸多经典港式警匪片的某些影子存在,但回归到影片本身还是有它自己的独特和精彩。
比如影片开篇虽然让人联想到某些港式动作片的警匪对决的惊心动魄,但导演用更加细腻的镜头和更加逼真的飞车党与警察的飙车来营造开门见山的惊险刺激,让这一场短暂而又戛然而止的警匪对决,在一声枪响和倒叙的方式中彻底吸引了观众,迫切的想要了解到男主角“麦克斯·莱温斯基”后续故事和整个情节的推动进展。
随着镜头的切换一切都是新故事的开始,然而三年前后的身心俱创让“麦克斯·莱温斯基”整个人生状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剧变中生活依旧进行案件也在逐个侦破,然而男主角的世界注定是离不开三年前的噩梦始作俑者“雅克布·斯特恩伍德”,新案件的种种蛛丝马迹和顺藤摸瓜,让这个曾经的危险分子再次浮出水面,并随着警方的一次突袭围剿的失败,将“雅克布·斯特恩伍德”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再次深化,也勾起了新故事精彩的开端。
导演对于剧情的铺陈延展,显然是做足了功课,不刻意却柳暗花明引人入胜。
然而随着一次次侦破的失败和案件的错综复杂意外频频,不止是男女主角开始迷乱就连观众都看的扑朔迷离,很明显故事并非单纯的正邪对弈,也并非善恶博弈这样简单。
连环案中案,警方背后势力的不断抖落,最后连撤到政局风云人物,让这一期简单的凶杀案,随着层层抽丝剥茧之后开始复杂更复杂。
这不得不说导演的功力,突破警匪片单一的正与恶的较量,也没有老套到猫鼠游戏最后警方大获全胜的结局,而是在一个个峰回路转中,警匪携手揭开事实真相背后,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惊天逆转的结局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合乎情理之中。
而伴随着一波三折的故事,影片对于男主角心理的刻画也会极为细腻真实的,比如一提到悍匪“雅克布·斯特恩伍德”他就会条件反射呼吸急促思维紧张行动失控。
很明显三年之前对方一枪打中他的右腿造成的后果,相对于男主角每天从受伤的右腿抽脓水和执行任务中不能做剧烈的跳跃和奔跑运动的身体痛苦的伤害,远远小于其内心造成的难以磨灭的伤痛。
这样的心理创伤,然男主每次面对悍匪都不能理智面对,成了他警察生涯中不能逾越的坎儿。
可是昔日的痛让人陈思反省时刻准备一雪前耻,但痛也叫人认清现实痛定思痛。
“麦克斯·莱温斯基”在一步步揭开案件背后的真相后,居然在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后对“雅克布·斯特恩伍德”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并在这种暂时的认知同时摒弃前嫌携手合作。
这不仅是影片剑走偏锋情节的设置巧妙,也是刻画“麦克斯·莱温斯基”心理巨变的一个重大的转折。
一切都在说明,人人心中过不去的坎儿,总会有某一个刺激点让它催化人心改编抉择。
所以因为“麦克斯·莱温斯基”在案件的推到重演中,以及迫于时局和“雅克布·斯特恩伍德”的携手并肩之中,开始慢慢的审视自我,甚至到最后有点反省自我。
以至于最后他面对从队友变对手的“雅克布·斯特恩伍德”时,不再纠结于质问对方为何三年前没有一枪杀了自己,而是平静的举枪对峙之后悄然放走了生命中最想要制服的绳之以法的悍匪对手。
他不是漠然法律,而是让自己完成了一次蜕变。
正是这样的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让我们读到了导演的用意和苦心,再结合剧情和案中案的背后来看,让人引发的思考也是很多的。
加之影片令人感觉颇为独特的色调,冷肃中的冰蓝以及全景俯瞰的辉煌瑰丽,为影片平添了一抹别有的味道。
此外影片点到为止的枪战,以及父子之情同伴之谊、一出慢镜头的处理都是该片令人称赏不置之处,因而说《双雄》虽然有着经典港式警匪动作片的精华,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画面上出现黑衣人,帅气机车,轰鸣马达,都市俯视大夜景时,确实心潮澎湃了一番。
激烈枪战,追逃,黑吃黑,卧底,反转,潜伏,一系列关键词涌入脑海。
当麦克斯出现时,隐隐感觉,他太纤瘦了些,与想象中与黑帮对峙绝杀的角色差距过大,白净的脸上溢满文弱书生之气,既无正义之感,也无丝毫侧漏霸气,更无蒸腾杀气,即便是几年后舍命只身追凶,仿佛也只是为了报当初一枪之辱,而那句“我的责任是抓坏人”在片中多次变异出现,是硬套的高大上主题。
于是只能寄望于其出神入化的演技,但总体而言,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演技并不足以掩盖他的文弱样貌给人带来的先入印象。
在两雄对峙过程中,他的表现像是一个不停向大人讨要玩具的不安小孩,哭闹,执拗,易怒。
而扮演“大人”的,则是双雄之中的另外一位,斯特恩伍德。
作为一名杀手,他脸上的坚毅线条,紧抿的克制的嘴唇,凛然无畏的眼神,则纯粹是按照正面人物的路数来塑造了。
他所做的一切,仿佛只是遭人利用,陷害,只是为了替儿讨回公道,与此并行的,是他不乱杀人,不嗜血如命,曾数次挽救麦克斯于水火。
两位同样往阳面塑造的人物对垒,因为缺少了正邪两方力量的平衡,出现严重的一边倒的失重感,让人焦虑。
尤其是,该片后半部分,双雄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共同联手对抗警局中的黑暗力量,这样的桥段在很多警匪片中似曾相识,两雄都做了某个事件中的棋子,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反而是正义之师的上司,但这样的反转过于牵强了些,所谓的深刻主题有生拉硬套之嫌。
当麦克斯问出那句,当初在隧道你为何不杀我时,相信也正是许多观众的疑虑所在,斯特恩伍德只回了一句,for what。
单纯这两个单词,不足以服众,不足以塑造这个人物的多元型格,不足以构成圆满完整的情节弧。
片尾,在天台上,两人终于将敌手打败,而此时麦克斯又回身将枪对准了斯特恩伍德,斯特恩伍德面对此景,则镇定淡然地与之对视良久,潜台词是,乖,别闹。
麦克斯的多次反复反悔,让观众感受到的并非他的内心挣扎,而是,分裂。
因为他最初心心念念的只是,自己将斯特恩伍德押解回狱,一雪前耻,个人恩怨无私地飘在了他职业道德的上空。
但情节推进中,导演或许觉察到这样的小处出发过于不上台面,而后欲时时处处将之强行拔高,剥离感,分裂感愈重,不知所云,不明所以,混乱至极。
双雄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枪战中配合默契,“好基友”处处“激情四射”。
麦克斯与女搭档的暧昧恋情,则因缺乏交待,没有铺垫和过度,突兀而生硬。
甚至只在某次两人差点接吻的戏中,观众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早已暗生情愫啊,可怜没一个人看得出来。
情节设置方面,出现太多经不起推敲的敷衍了事的Bug,没有周密叙事,没有耐心寻味的多层嵌套,一眼望穿的情节处处充满漏洞和强行拔高的主题,加之两位男主频繁的深情对视,让人不停出戏。
预料中的硬汉对决,正义回转,始终没有到来。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让人过于失望的片子。
习惯了好莱坞犯罪片的大手笔,猛一看这部英国人拍的同类型题材,格局小,人员少,就连为数不多的枪战都放在夜场,多少有些局促。
《双雄》的故事大多数时间都笼罩在黑暗之中,把伦敦的夜景拍得颇有些科幻感,这也迎合了主创本就欲图揭露的政治黑幕。
而两位男主角从仇人到朋友的演变,合作干掉大Boss的情节,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不禁让人想到了香港电影。
港片的商业手法本是从好莱坞和日本电影中模仿而来,现在反而是英国人向他们学习,用不高的成本构建线索和人物。
《双雄》开场的小高潮就十分具有港片特质,这场追逐戏其实只有一辆汽车,四辆摩托,入夜后空旷的商业区内,既不需要群众演员,也没有大面积毁坏公共设施。
这让剧组足以省下一大笔钱,十分小心地让正派和反派们玩个猫鼠游戏,弄点心理悬念。
当小警探莱温斯基停车路旁,细听摩托痕迹时,熟悉港片的影迷完全可以把这个场景挪到香港中环,让刘德华、郭富城或古天乐来担当此角,绝不违和。
此外,在警局里的冲突,也与港片里的情景相当类似,如今的好莱坞不太会如此设置,更加突出了孤胆英雄的不甘和艰难,冷静有余,热血不足。
英国人拍电影就和他们的文学、戏剧一路,即便是警匪片这样的题材,也会把节奏放得很慢。
《双雄》里有两条主线,詹姆斯·麦克沃伊和马克·斯特朗的个人恩怨是最主要的情感线,警局大佬和退伍兵的政治陷阱是悬念,外加一条被打断的爱情线。
按理说这三条线索足以让90分钟的影片丰富、紧张,可偏偏在英国导演手下,处理得拖拖拉拉。
男主角对于腿上的旧伤有太多的闪回,而他那貌似干练的女友,却只留下不知所云的台词就领了饭盒。
影片里两位警员出门都不带枪,女警被堵在集装箱里就只能抡榔头,编剧为了铺垫最后的悬念,不惜让之前的剧情里充满了逻辑漏洞。
此片的原名为“欢迎来到庞奇”,这充满了俚语的单词,反倒不如“双雄”明了。
比起麦克沃伊饰演的奋勇小警探,斯特朗的归隐大佬更显风范,演技和气度上完全压制了前者。
影片中最关键的一场戏,酒吧大战,斯特朗居然转身去救逮捕自己的警察,这份从容和侠气,让看惯了他演坏人的观众一时适应不过来。
因为格局的限制,《双雄》的枪战场面不算大,剪辑还算中规中矩,那些慢镜的运用也不比港片高多少,也多亏了两位主演的表演才挽救了全片。
据说影坛新锐麦克沃伊为了此片回绝了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成片如此多有不值,同样是英国电影,古典的文艺气质还是比山寨的港片风味更靠谱,除非,导演是盖·里奇或丹尼·博伊尔。
影片一开头就自信心满满,Harry Escott打造的颇有汉斯季默氛围的配乐伴奏下,开篇的抢劫案与片头设计配合的天衣无缝,导演克里维和摄影师艾德·瓦尔德拍摄伦敦的方式令人联想起罗杰迪金斯为《007天幕杀机》拍摄的上海——霓虹闪烁,色彩对比强烈,而且美轮美奂。
这场短暂又刺激的追逐戏为影片接下来将发生的一切奠定了基调。
但是故事一般···虽说有港片的影子在···最多也就只能落个··暗黑系警匪片了···连个枪战都看得平平无奇的···
《双雄》不蹀血:大英帝国及其养子的风格——看《双雄》的意识形态文/空语因明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notime/blog/7718628/影片“欢迎来到庞奇”(Welcome to the Punch)的名字恰如一场邀请,让观众想看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趣味。
据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风格,对于不甚喜好港式动作片的我来说,虽不在意什么高尚的品味,但也期望它可以通过不列颠的方式表现出某种值得体会的情调。
该影片在拒绝了港式动作片的肤浅之后,似乎稍过深沉了,以至于让观众迷失在雾霾般的情节中,情调没有填充起来,角色的情感也模糊地像细颗粒物PM2.5似得。
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有些失望,但也情有可原。
或许是它的不列颠风格使然。
这种英式警匪片风格与香港警匪片风格的差异倒也提供了意识形态分析上的切入口,可以在对其进行否定性审视的过程中捕捉些许规定性,关于叙事方式,情节,情感以及表现哲学。
【叙事:双关语片名与结构性失措】由该影片名“Welcome to the Punch”直译出的“欢迎来到庞奇”,将原来具有双关义的片名过滤掉了一层意思。
在理解微妙的词语时,翻译往往会起到如此过滤的作用。
“punch”一词具有多重意思,在这里应该主要表现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大写的“Punch”,指的是一个港口的名称,也就是音译的“庞奇”所传达的意思;第二层意思是“用拳猛击”,这是音译的“庞奇”所没有传达出的意思。
这第二层意思对理解该影片情节是有益的,它涉及到影响本片情节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控制枪支数量”。
为了防止枪支暴力泛滥,要控制枪支的数量和使用,这样的结果就是“用拳头说事”。
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角警察迈克斯的出场就是对着歹徒的一击“punch”,然后他竟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徒手追逐一队持枪劫匪。
虽然据说英国警察不随身携带枪支是惯例,但是遇到了抢劫犯还在不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去追击,看起来仍然有些奇怪,似乎迈克斯与那伙劫匪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似得,或者迈克斯想去找死。
若不是出于劫匪的仁慈,迈克斯在这里就该玩完了。
即便如此,片名中的“punch”对剧情的照应是隐约的,而且这样的双关语难以体现到中文翻译中。
其结果就是观众几乎看了一部“无名”的影片。
这部影片后来采用了“双雄”的剧情意译片名。
与“欢迎来到庞奇”的直译相比,“双雄”的意译片名更加具有中文文学色彩,有一种江湖气。
这个片名应该是利用了它在剧情上与香港影片《喋血双雄》,它们都讲述了警察与匪徒联合起来对抗反派的剧情。
不过,从叙事上说,《双雄》与《喋血双雄》之间的相似是微弱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情节主旨,结构设置等方面都不同。
“喋血”一词的缺乏表现在《双雄》影片中就是它不够热血,动作场面的量比较稀少,并且质也不够暴烈,相反,倒是给人以温和含蓄的感觉。
它没有给观众以肤浅畅快的体验,在感性上也不够动人。
个体理性表现偏重,压抑着情感的表达。
男主角迈克斯与女主角莎拉之间的情感甚至给人以若有似无的感觉,不像在《喋血双雄》中那么非理性,那么浅显。
支撑起影片标题含义的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之间的情感线倒是勾勒出来了,但是他们的联合与其说是源于一种情谊或非理性的道德命令(道义),不如说是在危机中由个体理性促成的。
与这些主旨层面上的情感相比,匪徒雅各布的父子情感还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家庭意义上的情感几乎是该影片中唯一真正的情感。
《双雄》的角色意图就是在如此的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作用下组织起来的。
如果观看者要把《双雄》当做动作片来看,那么或许就要遇到观看失措的情况:不仅没有看到多少激烈的动作场面,甚至在大部分观看时间里都搞不懂该影片在讲什么,在如何发展。
这种观看体验的问题是由本片的叙事结构造成的。
从叙事结构上看,《双雄》采取的是“哑铃式的叙事结构”,也就是故事开始和故事结尾含义大,中间环节平淡。
《双雄》影片的开头几乎不像是起点,而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
就在观众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对影片故事开头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解释,就直接跳到了三年之后。
虽然导演在影片外解释说,开头警察迈克斯与匪徒雅各布的遭遇对迈克斯造成了受伤的阴影,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但从电影中看来,这样的影响是含蓄的,不表明缘由,迈克斯的行为显得有些神经质。
该影片的中间环节在平淡和含蓄中展开,不但没有解释什么反而增加了疑惑,因为含蓄并不是解释。
直到故事的后半段结尾,作为观众才开始明白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与其把《双雄》当做动作片看,还不如把它当做悬疑片来看。
该影片的含蓄悬疑,再加上冷蓝色调烘托出的画面,漫画式的,有一种“名侦探柯南”的感觉。
对待这样的影片,观看者需要做的只是看着它在结尾如何提供“只有一个的真相”,将前面的情节调和到一起。
【情节:影子内阁的阴谋】关于《双雄》情节发展的解释就是真相,这个真相只有一个:影子内阁的上位阴谋。
或者说就是在野党试图取代执政党的阴谋。
这样的情节设定具有显著的不列颠民主政治特征。
匪徒雅各布的儿子之所以遇害,是由于影子内阁为了营造枪支暴力泛滥的假象而故意为之的,越多枪支暴力丑闻就越向民众表明执政党的无能,因而也就越能促使在野党或影子内阁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执政党。
影子内阁也叫预备内阁,是在内阁制民主国家中由最大的在野党按照内阁形式组建的,它的存在旨在牵制现任内阁或执政党,促使其倒台并取而代之。
影子内阁虽然为了推翻现任内阁总倾向于和执政党作对,但是它自己没有权力直接成为执政党,而要通过选举,要借助民众的权利。
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影子内阁不仅会利用正当的方式,也可能利用阴谋或欺骗民众的方式赢得选举,就像该影片中影子内阁试图做的那样。
由此可见,民主政体也并非那么“健康”,也会有政治阴谋,也会因为权力而糊弄民众。
这样的政治阴谋会很烦人的。
相比较而言,集权政体更加稳定,比民主政体要优越。
集权政体在更换执政者的时候,根本用不着麻烦民众,只要“上层们”之间角力就够了,这样也不会直接伤害到民众。
反正在集权政体中只要是执政掌权者就一定是合理而正义的,是睿智而负责任的。
不像在民主政体中那样,执政党会愚昧自私邪恶不负责任。
对于集权政体,民众只要安心地接受统治就好了,谁统治都无所谓,这样民众不会烦心,也会很幸福很幸福。
如果世界上有什么极乐世界,那它采用的一定是集权政体。
【风格:大英帝国及其养子香港的对比】不论叙事结构还是情节设定,或者情感表达,《双雄》都表现出与香港式警匪片截然不同的大英帝国风格。
比较而言,《喋血双雄》是由大量动作场面累积而成的具有天朝游侠遗风的动作片,作为一种非理性道德命令的江湖道义是其情感表达的依据;《双雄》则以其含蓄的不列颠方式讲述了具有民主政治背景的悬疑片,个体理性与家庭观念来作为其情感表达的依据。
这些差异可以概括为故事欲的类差异。
它们并不需要在对比中被划定某种优劣的评价,尤其对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而言,优劣的评价在客观上是枉然的。
不过,对比它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
通过对比它们看到的意义,不仅是由于现象域的区别,而且也由于意识形态的区别。
在现象域中看,香港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动作场面量大,打斗武侠化或非现实化;剧情起伏而情感直接,倾向通过表情或举止直接传达出角色的善恶,也会通过表情举止扭转善恶判断;不太在意逻辑关系,缺乏情节的铺设,随兴而起一场说来就来的枪战,一阵说走就走的追逐;主旨表达的不是正邪对立就是江湖义气……说白了,香港式的警匪动作片所要达到的就是肤浅的娱乐效果,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与之相比,不列颠式警匪片还不是等待解剖的尸体,因而不宜直接断其本质。
单从这部《双雄》所表现出的现象,该影片中的动作场面没有那么夸张,顶多会用慢镜头来表现非常态的视觉。
匪徒雅各布一伙在抢劫银行的时候表现出绅士般的姿态,这样弱化了他们的罪恶,强化了他们的魅力,也为之后的警匪联合作战减少了一定的不和谐。
该影片的剧情平直而情感含蓄,并且为结局做了很长的情节铺设,前后逻辑联系虽然不是一直都那么明显,但对于理解剧情来说不可或缺。
《双雄》之所以表现出那样的情感情节与主旨,其表达方式所具有的思维,根源在英国经验主义。
它是保守主义的,一步步稳妥地进展,角色间的情感以个体理性为依据;它是归纳法的,要理解该影片要从分散的事实中找线索,进而由分散的事实组装出进行事实判断或善恶判断的依据。
相对而言的演绎法风格是由一个明确给定的事实论断作为依据,然后去实践它。
香港动作片算是有些演绎法的风格,不过倾向非理性,它所宣扬的是冒险的自由主义。
《双雄》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几乎截然不同,后者是前者几乎模仿不来的,如果说前者从后者那里借鉴了什么,那也是如细颗粒物般的,并且缺乏意识形态上融合的根基。
不列颠式的警匪片与香港式警匪动作片大致有着本质的身份差异。
香港式警匪动作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风格的根源,从文化氛围上看绝不只是在于它隶属在天朝文化圈中,而是在于它的游离身份,是由于它实际上处在自由主义的文化圈中,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下。
香港是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租借地或殖民地存在的,人格化地说,香港其实是“不列颠尼亚的养子”。
这种养子身份使香港能够展现出冒险的自由主义情调,或者说那是一种浪子风格。
作为浪子的它带有自身的历史,带着它自身的迷信,因此它才能酝酿出武侠。
武侠在新的环境中影响着警匪动作片。
香港式警匪动作片有着和武侠一致的气息,一致的正邪冲突与矛盾,一致的江湖气,一致的自我困境。
一种身份的结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衰落。
《无间道》恰如一个身份困境的寓言,它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对浪子说的。
有开始,也迟早要结束的。
Welcome to the Punch, 妙就妙在“Punch"一词,查一下小青年爱用的Urban Dictionary: “Punch ”在生活中有19种大大小小略同的实用意义。
主要的包括:a-To apply pressure to a surface by means of a fist. 向某人挥拳b-power, force, strength 权利,能量,力量c-A nice tasting drink. 一种饮料,多半是酒精量足的鸡尾酒d-...better than a kick in the nuts, 向某人的要害部位猛击e-(Verb) Old hippie technique of emptying the tobacco out of a cigarette, and refilling it with marijuana. - 将传统卷烟应用于大麻次要的有:a-To administer a narcotic, namely Heroin,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注射强力药物b- an immesurable sign of love for another person; 强烈的爱的信号c-To take a shit 大便而在片中"punch" 是一个集装箱的暗号。
因此对国内影迷把片名中妙用奇多的“Punch" 翻译成毫不相关,没有任何意义的“庞奇”两字感到无奈。
不过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也罢。
影片的导演是英国人Eran Creevy, 在此之前他有一部小有名气的"shifty", 详述了当代英国穷苦毒贩的生活。
Eran曾说香港的麦兆辉与刘伟强对他有一定影响。
在此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确实如此。
开篇蓝色与黑色相交的夜景与干净利落的镜头让人不难想到《无间道》而西装革履的抢劫犯是受了英式007式贴身剪裁时尚风范影响。
在开头10分钟绅士大盗与Techno 音乐混搭的高潮过后,影片情节进入了比较传统老套的前松后紧,比起去年同类题材的《The Sweeney》影片缺少了衔接的中段的小高潮。
再加上难懂的当地重口音,让我怀念起在家看DVD字幕版的好处。
本片故事的主线是生命力旺盛的小警察James小弟与老练深沉的Mark大哥矛盾复杂的敌友情谊,副线是政治家警署政要退伍军人的连锁阴谋。
外加一条极其含蓄的爱情线,微弱但关键。
故事本身并不新颖,香港人与意大利人把此类题材都挖尽了,美国人则用子弹火药征服眼球,相比之下英国人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故事说起来不够精致,子弹打起来不够火力,口味如低糖的健怡可乐。
还在有几个好演员捧场。
James McAvoy 如前辈Ewan Gordon McGregor,苏格兰式的活力与呱噪,起床关闹钟的镜头与他在《Wanted》里如出一辙。
Andrea riseborough是我近来最关注的女演员,自从《Shadow Dancer》后就爱上了她。
尽管近来有进军好莱坞的迹象,但我总觉得她是那种演技一流但却火不起来的女演员,一种边缘的特质,在她身上很少能看到戏剧夸张的表演,多半是冷静与矜持。
Mark Strong绝对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演惯坏蛋,偶尔演一下好人的角色让人过目不忘惊艳无比。
大哥把在《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里那种深邃复杂爱恨交织的眼神发挥到了极致, 眼神功力好比杨过当年的“黯然销魂掌”,相思所害,难以抗拒,广大基友眼福不浅。
且Strong大哥的口音是唯一一个我能听懂百分之百的,大概因为他户口在伦敦,曾经又在慕尼黑一心攻读律师学位,把口音国际化过。
像James那种格拉斯哥口音估计没有德国人能听懂。
无论怎样,大哥硬生生地把一部两星片提拨成了三星。
有两个理由支持,必须要看一下这部片子。
第一:它的剧本在2010年英国剧本“黑名单”(2010 Brit List,业内最具潜力剧本)上名列前三甲;第二:70后导演爱兰·克里维是香港警匪片的拥趸,而且深受《喋血双雄》、《英雄本色》、《辣手神探》、《监狱风云》、《无间道》等片影响,而且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向港片的一种致敬。
就这样,我看了这部片子,而且感觉相当好。
“雾都的称号被我们拿下,作为英国首相是否感到羞愧?
”这一问题是中国网友送给英国首先卡梅伦的,他在访问中国时开通了微博并利用收集中国民众的问题,然后就收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其实,这都称不上是一个问题,它背后更多的是中国网民对于中国雾霾围城的一种无奈的调侃与反讽。
可惜的是卡梅伦在选择回应时放掉了这一问题。
不过,作为英伦首都的伦敦,在雾与霾的问题上,卡梅伦的确应该感到“羞愧”,因为目前的伦敦,再也拍不出《雾都孤儿》那样的故事背景了。
那个烟雾缭绕,灰暗阴郁的敦伦再也难以寻觅了。
不过,在《欢迎来到庞奇》这部片子,尽管没有雾也没有霾,但阴郁、黑暗、冷峻的风格还是极为明显,创造了一个大家不常看到的伦敦。
这一点上,埃兰·克里维不仅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风格,更是借鉴了《黑暗骑士》里哥特市的特色,以明显区别以《哈利·波特》系列里的那种童话般的黑暗。
警与匪的对峙,在正义与邪恶对立之外,角色形象的塑造更为重要,与略显颓废而且一根筋的警察麦克斯·莱温斯基(詹姆斯·麦卡沃伊)相比,冷峻温情的大盗雅克布·斯坦伍德(马特·斯特朗)的形象更引人关注,而且也更耀眼。
就像《喋血双雄》里的发哥明显盖过了李修贤。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邪不压正”之类的俗话在这里不再是必须,而且情与义才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必要时,警与匪也会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的敌人。
说说回来,像《和平饭店》、《卧虎藏龙》一样,退休的英雄依然是英雄,一旦回身返回江湖,留下的会依然是新的背影。
大盗斯坦伍德在干了一票之后选择金盆洗手,隐居在冰岛。
直到有一天,他的儿子突然遭到枪击,而且濒于死亡。
为了见上儿子一面,也为了查清楚儿子到底为何受到枪击,离开英伦三年之后,斯坦伍德再次回到了伦敦。
而迎接他的,是在最后一次抢劫时受伤的警察,还有他的队友们。
对于警察麦克斯来说,在黑夜的街头,独自一人迎接疯狂的抢劫团伙,已经尽显英雄本色。
可惜的是,棋逢对手,麦克斯遇到的是斯坦伍德,在狭路相逢中,斯坦伍德一枪击中了麦克斯的膝盖,让他失去了行动能力。
作为匪,斯坦伍德本可以杀掉挡路的麦克斯的,但斯坦伍德已打算隐退,就没有再施杀手。
不过,对于英雄而言,永远是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冉冉向上青年警察麦克斯就这这样不仅没有擒到匪,而且还被击伤跪着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
这对于一个立志成为英雄的警察来说,无疑使一种羞辱,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于是,在三年里,麦克斯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斯坦伍德,一心要将其伏法,同时一雪前耻。
现在,斯坦伍德再次出现,双雄对决也就一触即发,成为必然。
就像,叶孤城与西门吹雪,再战紫禁城之巅。
如果故事停留在以上的双雄对决的层面上,这样就可以入围剧本“黑名单”,显然过于简单了。
真实的情况是,一场决定成为未来的大选中,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为了自己在大选中胜出,力主警察再执法中可以持枪。
这里要说明一下,伦敦执法的警察是不可以配枪的。
但是警察可以持枪就一定可以强化社会秩序吗?
有关警察可不可以配枪的问题,甚至民众可不可以持枪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不做探讨。
只说《欢迎来到庞奇》中的那个政客,为了自己当选,故意制造冤案,通过轮船的码头(故事所在的那个码头的名字叫庞奇)走私了一批枪支,然后从街头上招来了两个对枪支感兴趣的小青年,让他们去买枪。
然后在交易进行时,警察突然出现,形成人赃并获的局面。
然后将这一事件通过新闻大肆渲染,从而为政客的参选加分。
而同时,走私的枪支,还可以为一帮腐败的警察们带来一大笔收入。
看起来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唯一要牺牲的,就是那两个小青年。
可惜的是,一个小青年当场被击毙了,另外一个则逃脱了出来。
尽管不久他还是再一次被捉住,而且没有留下太多的口实就在医院里去世了。
但是,最大的BUG在于,他是斯坦伍德的儿子。
在最后的被警察围捕之前,他给他的爸爸打了一个电话。
而这个电话,于是引来了退休的斯坦伍德再次现身,同时让麦克斯再次兴奋起来,力图将斯坦伍德绳之以法。
而斯坦伍德则在寻找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麦克斯也被动地起来进行调斯坦伍德儿子的死因。
最终的结果,就成了斯坦伍德与麦克斯不得不联手起来,共同对付更加强大的腐败政府、警察的团伙。
个人的恶与政权的恶,那种危害更大,是麦克斯需要衡量的。
于是,苦大仇深的警与匪在更为强大的罪恶集团面前,不得不携手共进。
形成《喋血双雄》中周润发与李修贤联手共进的局面。
这个戏中戏的设置,足可以拍一部相当不错的电视剧了,一部电影容纳下来,略显局促,而且代表政权腐败的一方,没有一个BOSS出来在决战中扛一扛,是一个小的败局。
不过,詹姆斯·麦卡沃伊与马特·斯特朗的双峰对决,还算得上精彩,尽管论卡司不算那么大,当想一想它的投资规模,也就可以有所理解。
看惯了好莱坞的警匪片,来看一看这部英伦警匪片,还真得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有人认为,导演埃兰·克里维可以成为克里斯托弗·诺兰、鲁伯特·瓦耶特之后,英伦又一个崛起中的商业大导,仅凭他在本片中的表现,的确如此。
所以,我推荐这部英国警匪片,欢迎来到这里。
作者:沙河小子暗黑、警匪、枪击、血性...将所有这些元素组合到一部电影中。
那肯定会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黑帮题材影片。
影片中有警察神探有黑帮大佬。
有人代表正义也有人习惯邪恶。
今天(12月6日)上映的《双雄》正是这样一部影片。
看到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所饰演的警匪角色在影片一开始从抢劫到两者大打出手上演强力追捕大戏时。
观众很难置信这是一部来自英国导演带有浓重英伦气息的警匪题材影片。
在电影迷的印象之中谈及英伦风电影你很难想到一部正邪两面持枪对轰的影片。
至少以往的影片中即便是枪战片导演们更加注重整部影片架构的工整性。
从而忽略了对枪战镜头细节的表现。
当然在日本、香港、欧美黑帮题材警匪枪战片发力全球市场之后。
英国人也尝试着拍摄出一些黑帮片。
但是这些影片带有浓重的英伦色彩。
例如《夹心蛋糕》、《性感野兽》。
在英国人拍摄的黑帮题材电影中这两部称得上经典。
但在影迷看来这样的带有英伦色彩的黑帮电影就像英国的男人们一样绅士。
无论是动作上还是场面上都大显斯文。
这样的影片很难让人有血脉喷张之感。
很显然英国导演埃伦·克里威想通过影片《双雄》完成突破。
他一直在努力让影片摆脱英伦味道成为史诗。
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黑帮警匪题材电影要更有男人味。
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邀请詹姆斯·麦卡沃伊和马克·斯特朗来担当主角便不足为奇。
这两个男人一眼看去便很铁血也很爷们儿。
另一方面很多影迷在看过影片之后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为何在观看《双雄》时很多镜头让我们都感觉如此熟悉。
沙河小子看过影片之后也有同感。
比如阳台交谈这一经典镜头。
对。
这一经典镜头源自《无间道》。
影片的很多镜头中观众还看到了《喋血双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的影子。
但是和前辈作品又不完全相同。
导演埃伦·克里威在影片中加入了自己的东西。
从而令人物的个性及风格更为突出。
一幕幕经典镜头便脱胎换骨般呈现于观众眼前。
当然除了情节设置令人感觉似曾相识之外。
影片《双雄》偏暗黑偏阴冷的整体质感及色调其实是大导演迈克尔·曼擅用的风格。
对于这些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刻意隐瞒什么。
他自曝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港产动作片的影响。
而迈克尔·曼的作品风格也是他极其喜欢的东西。
换而言之埃伦·克里威喜欢神秘感。
因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导演埃伦·克里威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黑帮警匪题材影片前辈们致敬。
因为埃伦·克里威在完成影片风格突破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毕竟先前国内的相似题材影片并无成功案例。
《双雄》的拍摄埃伦·克里威只能学习国外优秀黑帮警匪题材经典影片。
另一方面讲将这些东西呈现于观众眼前。
实际上是他对前辈们以及前辈们作品的一种尊敬。
在实现突破令影片成为史诗性作品的同时。
导演埃伦·克里威并没有完全摒弃英国电影人所注重的影片工整性及情节流畅性。
从最开始匪徒雅克布·斯特恩伍德带领手下洗劫银行事成之后与手下驾驶摩托逃离现场。
到勇猛果敢的警察麦克斯·莱温斯基只身追赶厮打过程中被雅可布射中腿部致其逃脱。
影片从一开始便奠定了一个极为鲜明的主题。
之后的故事必定围绕这一幕展开。
而三年后藏身冰岛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雅可布因儿子卢恩于机场被枪射中倒毙。
雅可布只能被迫再次出山。
警探麦克斯自然而然再次与雅可布狭路相逢。
两人之间的纠葛及接下来的故事便顺理成章娓娓道来。
可以说整部电影之中的情节都是环环相扣极为流畅。
一条主线贯穿整部影片。
其中又有几条辅线横向带动。
整部影片进程极其工整。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而非天外飞仙般突然进入镜头令观众无可是从。
另外对于大多观众而言影片的快节奏及不断传来的震耳欲聋的枪击声甚是刺激。
观影过程中不少观众体内荷尔蒙激增惊叹这样的影片才有男人味。
总之这样一部纯爷们儿警匪黑帮题材电影在2013年行将结束之时登陆大陆院线绝对算是一个好的福利。
一年以来看过了各种题材的电影之后不妨看一看《双雄》。
相信这将是2013最后一次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重口味影迷会为之痴迷。
英国电影学习港片的产物。气氛、模式和枪战效果很像,甚至连剧本都是80年代港片的节奏,但本片终究是样子货,首尾两场大戏非常精彩,中间让人昏昏欲睡
我妈说马强帅,完了。
悬疑不足,枪战刺激
英国佬也拍出这么热血沸腾的警匪动作。配乐大赞,有dark knight的氛围
居然看到了港产警匪片的味道。
还以为是吴宇森片的,通篇伦敦音啊。西装革履的打劫未免也过分了些,不过确实很酷。女娃上次跟汤姆克鲁斯搭档时候假公济私乱搞,这一次跟搭档亲个嘴也扭扭捏捏了。阴谋太小,英帝国太乱,电影可以一看。
有《无间道》的味道||发现豆瓣众真是刁,一部在我看来足够吸引眼球不去刷微博的片子至少4星,没想到这片子被喷的这么凄惨
套中套的剧情。很不错的电影。盖里奇固然经典,但这个也不失为厉害的杰作。只是思想立意上面略欠火候。
节奏、气氛优
嚓~~心情不好还看到一部这样的烂片(没看完看到一半顶不住了)果断拉倒
演员都很有型,mark strong尤其strong,港味确实挺重,枪林弹雨中穿行,挨了子弹歇会儿就好的“使命召唤”设定。
很有味道嘛,就是除了味道啥都没有。
好好啦~張力十足~
港式警匪枪战片。
两颗星是给詹姆斯的,剧情还好,但是我不得不说我是在家里看的,一切还好。
作为又一个中规中矩的动作/枪战片,还不错
C+
故事情节整体紧凑,颇有大片风范,可惜总觉得有种表达不清的含糊贯穿始终,隔靴搔痒。
剧本其实不错可惜人物塑造太单薄了,片里最烦的其实是一美的角色,要不是一美演的我铁定抽丫。看着一美小短腿和强叔大长腿站一起特有喜剧效果,就算走了这种女汉子路线还是盖不住他嘤嘤的本色。啊,多想占有你的美…
太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