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儿!
原来是你呀,老女人还是很有大家风范的,演女巫不错。
想喝诱人的妹汁吗,管够哈哈哈。
我擦这个扭曲的女演员柔韧性真滴好....都扭成那样了....疼.....所以说女巫恶毒嘛,该千刀万剐也是对的。
这部电影充斥着非常多的穿插式镜头与暗示,充斥着很多突兀的关联,这很吻合女巫主题,随处可见的反主流,挣脱束缚,反抗,而女巫大概也在映射女权。
还有很多性暗示,着实多...还有粉的也是醉了...蛊惑这个词的根源应该就是暗示与潜意识,这很女巫,晦涩,痛苦,施虐,各种象征符号,这就是黑魔法吧,我猜导演是想极大限度的想把女巫的内核完整诠释。
卧槽这个舞蹈服太特么骚气了,完全就是女巫的装束...居然还能见到人棍...这个舞蹈,应该就是女巫之舞吧,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加上舞蹈的配乐,在传递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影响力。
是的女巫就是这样,一堆白花花的肉体疯狂摇摆,群魔乱舞,最后的反转太牛逼了,原来你就是叹息之母,最后的一系列场景,低帧慢镜头满屏红色背景加爆头,有一种迷之黑暗美感,母亲让你死,你就得死,真女神转生啊,这气质的转变,安静平和与包容,在晚餐时便已显现。
这部电影可谓颠覆传统,从以往的遮遮掩掩到现在的淋漓尽致,所有女巫元素的展现都很出色,如果提前先去做一下女巫相关的了解,会有助于观影。
很深刻的女巫电影,非常有深度,很另类,很成功,很好看,看完后也有点着了魔的状态,这种深度的挖掘与揣摩总是让人兴奋的,精神抖擞的
点击右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 👉 夏日纳凉特辑:阴风阵阵《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翻拍自1977年恐怖大师阿基多执导的《阴风阵阵》,把一部剧情简单的宗教元素惊悚片,生生拍成了复杂的严肃现实题材电影,涵盖内容题材包括:美苏冷战、东西德对立(舞蹈学院就在柏林墙旁边,镜头多次带到从墙边走过的德国人)、宗教/巫术(真假”神母“)、恐怖主义、女权……其实1977年的《阴风阵阵》剧情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个美国女孩Susie来到德国的一家舞蹈学院学习,但是舞蹈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接连死亡,死状可怖。
发现事情可疑的Susie渐渐挖掘出这个舞蹈学校背后的秘密:原来掌控这家舞蹈学院的是一个侍奉神母的邪教,他们用这些学舞蹈的女孩的生命来给神母献祭;最终Susie将这个舞蹈学院付之一炬,逃出生天。
1977年版《阴风阵阵》中的女主Susie1977年的《阴风阵阵》专注于视听体验。
视觉上,阿基多通过红黄蓝三种饱和度高、色彩浓郁的布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大量运用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像霓虹灯一样直接打在角色的脸上,不断变换的色彩给观众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
还有大量的几何形状旋转、运动,抽象线条的组合,完全让人头晕目眩,感到焦虑。
听觉上,哥布林(Goblin)诡异的迷幻电子持续输出,完全不给人喘息的机会,三角琴和鼓毫无旋律地反复按压观众的神经。
阿基多的《阴风阵阵》在视听上的处理颇有希区柯克的既视感,尤其是《迷魂记》最后一段追梯子的戏,简直让我全程抓着胸口的衣服,默念:I can't take it.相比之下,2018年瓜导的《阴风阵阵》在这个主线剧情的基础上,放大了很多原本非常细小的元素,把它们变成隐喻,成全自己的表达欲。
比如原本只是性格不同的女老师,在2018年的《阴风阵阵》里变成了女巫集团里相对立的两派,这个相对立的两派又暗含东西德的隐喻、美苏极权对世界的割裂;又比如原本只是跳舞,却被瓜导夸大成了献祭,地心引力被看成是一种压迫,于是跳跃就变成了反抗压迫。
又比如原本只是一个不靠谱的男性心理医生不相信Susie的遭遇,经过瓜导的手就变成了对男性漠视女性处境的讽刺……整个电影从1977年版的个人恐怖遭遇,摇身一变,升华成了2018年版富含政治、女权、宗教等多种元素的讽刺电影,谁看了不说一句:高,真的是高……
1977年版《阴风阵阵》中Susie向心理医生诉苦,却被简单归结为妄想症。
不过……整体观感来说,2018年版的《阴风阵阵》确实也是加的东西有些太多了,隔着屏幕都能看出瓜导喷薄的表达欲,让我不禁怀疑他是不是拍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非常不甘心自己流为流俗的情爱电影导演,要赶紧拍一部这么复杂的电影证明自己的深度。
所以经过上面的补充,现在我们重新梳理一下2018年瓜导的《阴风阵阵》的剧情:美国女孩Susie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引导,进入了柏林的一家舞蹈学院中学习,因为天赋异禀被舞蹈家Blanc看中成为了重点曲目《人民之舞》的领舞。
在Susie的学习过程中怪事频发,学院的真面目也慢慢被揭露开来:原来这个学院背后的控制者是被一群信奉神母的女巫。
她们因理念而不同分为两派,分别是以自称“神母”的Markos为首,通过吸取女孩的生命为自己续命;生活老师Tanner就是她的首席大信徒。
另一派是以舞蹈家Blanc为首的“改革派”,她不赞成牺牲女孩的生命,想要以跳舞的方式向神母献祭。
一方面Blanc在和Markos的争权中每每败下阵来,一方面她又对Markos自称神母的身份表示怀疑,在与另一个女巫的对话中,她曾经说过,“如果Markos真是三大神母之一,我们就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
由Tilda Swinton扮演的舞蹈家Blanc最后,当Markos想要将天赋异禀的Susie引诱到她的献祭(续命)仪式中的时候,Susie的真实身份觉醒:原来她才是真的叹息神母。
最终Susie召唤出了恶魔“死亡”,杀死了假神母Markos和她的追随者,夺取了这个舞蹈学院的掌控权。
觉醒时Susie撕开胸口,裂成一个vagina的形状——她成为了母亲,拿走、也给予女孩们生命。
——是不是感觉已经被瓜导改得不像个恐怖片了?
整部电影看下来,与其说被电影“吓”到,不如说节奏和气氛被瓜导拿捏得死死的,不安感爆棚,恨不得抓耳挠腮,以求减轻笼罩在浑身的不适感(uncomfortable)。
2018年的《阴风阵阵》全片152分钟,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抛出了无数的线索,好像生怕观众发现不了这些多重隐喻:01舞蹈学院的两派: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美苏两极对抗2018年的《阴风阵阵》将故事背景放在1977年的西德,心理医生Jozef不断往返于东西德之间,舞蹈学院就建在柏林墙的旁边,镜头无数次扫到从柏林墙边走过的人,我看瓜导就差摁着我们的头说:看!
我就是在说东西德!
1977年是德国历史上很悲情的一年,在美苏势力撕裂之下,各种恐怖事件频发,史称“德意志之秋”,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恐怖袭击”也是当年时常发生的事情。
Markos和Blanc象征的是美苏分别控制的东西德,最后Markos派的败亡,其实就是象征苏联失去了对德国的控制。
被Susie这个“真神母”控制的舞蹈学院,今后就不会再牺牲领舞女孩为神母续命了吗?
也不见得。
影片最后,真正的改革派Blanc暂离学院,她组织的《人民之舞》,但是《人民之舞》的表演被打断了、没有完成,所以最后仍然要进行鲜血的献祭。
而Susie在献祭仪式上出现时,召唤出新的暴力,杀死了旧的秩序,所以本质上并不是改良派的胜利,只是一种权力的更迭。
当Markos对Susie自称“叹息之母”时,Susie告诉她:你不可能是“叹息之母”,因为我才是她。
02无处不在的女权色彩《阴风阵阵》不是女权片,但是女权无疑是瓜导想要表达的一大主题。
从影片开篇就介绍舞蹈学院的背景,台词里直接就说明了Blanc在战争时坚持运营这个舞蹈学院,是为了给女性一个避风港,台词里明明白白写着:“右派都只想把女性捆在家里生孩子”,表明舞蹈家Blanc的左派身份,也再次暗示她所代表的阵营是美国。
Susie办入学的时候,Tanner老师告诉她:“我们学院不收钱,我们深刻的知道财务自由对女性的重要性。
”也是非常清晰的女权暗示。
再加上,整部影片没有男性主要角色,唯一的男性是心理医生Jozef,他出现的作用是表现男性对他的患者、妻子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漠视,而且这个角色甚至也是Tilda女王来演的。
由Tilda Swinton扮演的心理医生Jozef影片最后,Susie的神母身份觉醒,去探望在献祭仪式中崩溃的Jozef时,告诉了他妻子死亡的真相:当德国陷入战火,担任将军的Jozef出于懦弱没有去营救自己的妻子Anke,导致Anke被抓进集中营,最终被迫害致死,临死前是另外两名女性给了她最后的温暖,死亡时也是回忆着和Jozef的第一次约会、抱着幸福的回忆死去的。
Jozef的妻子Anke,由1977年版《阴风阵阵》中女主Susie的扮演者Jessica Harper扮演最后Susie为因内疚而痛苦的Jozef抹去了记忆,并且告诉他:“有人需要为此感到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
”Susie用这一句话将Jozef从愧疚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将男性从“拯救女性的英雄”这一角色上解放出来——拯救女性的必定是男性吗?
如果不是只有男性才能救女性,那么男性也不必因为没能成功拯救女性而愧疚了。
2018年版《阴风阵阵》随处可见女权色彩的意象,角色和剧情设置得非常自然,也并不影响瓜导对政治的隐喻和表达,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
03弑母:女性实现自我独立的条件“弑父”这个意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之前讲过的《小丑》就是典型的男性主角通过“弑父”这个动作完成自我觉醒的影片。
但父亲不是女性的性别榜样,女性想要实现自我觉醒,同样的也需要完成“弑母”这个动作。
《阴风阵阵》中有三位神母,而女主Susie也有三位母亲。
最浅层的母亲就是Susie病重将死的生母:她对Susie漠不关心,对剧情没有推动作用,零散地穿插在剧情中,出于宗教指责自己的女儿是恶魔(也可能的确看穿了女儿的本质);最后病痛杀死了她。
Susie的第二位母亲是自称“神母”的Markos:她自称“母亲”,但其实做的事情只是吸取“女儿们”的鲜血,来给自己续命,是一个掠夺式的母亲;最终被Suzy亲手杀死。
第三位母亲是Blanc:她引导Susie走向觉醒之路,是她精神上的母亲;但当Susie身为真“神母”的自我觉醒之后,又偏离了Blanc为她设计的道路,最终被Susie放逐。
从这个角度讲,2018年版的《阴风阵阵》实际讲述了一个女性如何挣脱母亲影响获得自我觉醒和实现独立的故事。
1977年一部《阴风阵阵》,在瓜导的手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精神,最后Suzy身为神母的自己觉醒时,整个画面的处理是猩红的,画面诡异的变换,有一种承袭阿基多的意思,但配乐确实舒缓、甚至是浪漫的……
Susie将死亡赐予那些伤痕累累、形体扭曲的女孩,我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恐怖,她们真的被Susie解放了:当死亡轻轻亲吻这些饱受摧残的女性,我反而感到一种轻松和感动——瓜导的处理真的是,高级。
服了。
欢迎大家在荔枝,或Podcasts、小宇宙app等泛用型客户端上搜索 👉 佛4 👈,并订阅我们的播客点击右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 👉 夏日纳凉特辑:阴风阵阵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一起唠唠嗑 @烤泥回魂_佛4 @佛4-SoooeyJ
影片開始在1977年的柏林,營造壓抑、濕冷、孤寂的冷列感。
在政治陰險中爾虞我詐,二戰後各自為政,步步為營的權利鬥爭與分裂國土。
此片雖為翻拍,導演巧妙地將舊作出品年1977,把當時大時代的亂象拍進2018翻拍的版本裡。
把當時所禁忌的,在這將近半個世紀後 ,傾洩而出,壓抑的權力、慾望、性慾與邪道,讓所有人相信,他們真實存在並發生過。
怪異的形體、如Pina Bausch結合外星生物、和邪靈附身般的舞蹈;幼年陰影與性壓抑和解放之間的糾結,非人類性交的幻想,夢境與現實交錯,有著伯格曼與古神話的寓言;加上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讓視覺和故事的進行更驚悚攝人。
加上政治的隱諭和柏林分裂東西與二戰後世界的動盪,國與國之間的暗流洶湧,女性自主獨立的宣言;和濫用權力的後果,納粹、恐怖主義、法斯賓德和女權意識,這些都是故事線下的暗潮洶湧的隱諭,很難相信這些內容能透過152分鐘,主線的故事外,讓觀影者讀出其中密碼;我想這也是這部片評價兩極的主要原因吧。
再加上導演Luca Guadagnino前作的包袱,Call me by your name那種小清新深入人心,但野心總讓人想挑戰和逆襲的。
影片在整體的風格上來說,視覺、剪輯、配樂、故事線和演員的挑選皆為上乘之作,不失為驚悚片的經典。
但為何差那麼一步呢?
是太多人和舊作比較,而導演想突破的貪心一覽無遺,塞進太多信息量,讓一般觀影者無法消化。
但總體來說還是好看的,未曾見過有一部驚悚恐怖片的高度與深度讓人那麼細思極恐,並相應歷史史料對照;而回味不已。
片中每位女演員都恰如其分地扮演,不搶戲、不出戲。
而最驚艷的莫過於Dakota Johnson,一直不確定她和Fifty Shadesj of Grey 裡的女主是不是同一人?
形態、氣質的變化,完全跳脫出以前的形象,這不只是導演的一次完美轉型,同時也是Dakota Johnson 重要轉型的里程碑。
還有Tilda Swintonㄧ人分飾三角,連唯一的男主角,他都包辦了,呈現出殿堂級的完美演出。
關於舞與藝術的驚悚片,不得不提到Blac—k Swan,但Black Swan在探討本我的特質與內心分裂的藝術家精神崩潰的狀況,而Suspiria則是探討歷史、權力、女權、與濫用權力,看似格局比較宏觀,但沒有Black Swan能專注的把分裂、完美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Suspiria還是非常推薦的,很多的視角是影史從沒嘗試過的(包含運鏡);舊作是先驅,開啟此類型片的史祖,站了時代的優勢。
2018年的版本,本片語不禁人死不休的視覺攝影和故事到處暗藏的隱諭,近期應該沒有人敢再挑戰翻拍 ;但再過了半世紀後,也許又有新導演要重敘2018的歷史軌跡。
首先想说,从翻拍的角度本片并不成功,更像是借了旧版故事创意点拍的全新电影,但若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这部新版的评分不到7分,那就很委屈它了。
先说说两版在感官表达和故事内容上都有差异。
旧版从表观上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鲜艳而诡谲的撞色,大量红蓝色的室内光线,重复叠加的几何图案,加上独有年代感的电子合成乐,非常风格化。
相比之下,新阴风阵阵的色调单一,画面走写实路线,然而视觉冲击仍然十分强劲,这种冲击来自于电影的病态美学感,主要体现在张力十足又透着诡异的舞蹈,由女性完成却丝毫感受不到柔美反而十分硬核,红色流苏下扭动的躯体透着冰冷和野蛮。
就像热评说的,这是一种新生的可怕美学。
在讲故事方面,感觉原作导演的精力并不在讲故事,他更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感官体验,内容上比较浅显。
而新作导演的想抖包袱的野心从片子一开始广播里不断播报的政治新闻就昭然若揭了。
虽然书读得少,但还是读出了导演想在两个小时的篇幅里把女权主义、反思二战这些难啃的主题都拿来探讨一下的野望(要看懂还得感谢豆瓣上各位大佬的科普)。
这些背后的话在对比两版故事上的异同后尤其明显,比如删除旧版学校里唯一的男性钢琴师的情节,背景不断出现的政治暴动新闻等。
然而想说的太多而篇幅不足的结果导致整体不够紧凑,比如心理医生的爱情线、科洛的角色热衷革命活动都有节外生枝的感觉(有豆友分析这些剧情的用意确实对导演观点有加持,但还是觉得挺累赘)。
总体而言2018阴风阵阵的观影体验很棒,算不得恐怖片(对我而言),更像惊悚向的剧情类电影。
撇开鼎鼎大名的旧版,从一部新片的角度来评价新版阴风阵阵,绝对是部风格独特且不失质量的好片,值得更高的评分。
因为是瓜导翻拍,所以先后刷了新版和老版,关系大概就是两个同学写的命题作文,除了人名设定和主线之外,完全不同的两个片子。
从这个角度,还是可以看出瓜瓜对原著的忌惮,在铅黄电影的方向超越原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原作在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方面上的高度,铅黄电影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瓜导没办法在18年拍一部铅黄电影,这也没有意义。
所以瓜导的路线是社会恐怖,加入关于女权主义的思考,和二战的时代背景,在电影中为主线的舞蹈学院里的邪教故事,实际上是真正的主要内容“社会之恐怖”的象征形象。
然而这意味着电影中的意象不能单单作为单纯的刺激感官之用,你得思考每一个意向的象征意义,瓜导显然没有考虑这个,片子里很多处没有意义的意象,爬动的虫,扭曲的影(给特写的那种)在这一方面,实际上会给观影造成不良体验,观众没有办法确定你的镜头里有没有你的表达。
然后说电影的颜色,原作的红可以说相当成功,迷幻而耸动,带着躁动和恐怖,在红色的底色之中,我发现镜头中多出现黄蓝两色,包括三朵鸢尾花,这显然是精心选择过的色彩。
至于瓜导的新作,除了结尾有和原作相似的大面积的红,算是致敬原作,其他时候多用灰黑。
摒弃了颜色的表达,瓜导是怎么营造恐怖的呢?
终于要夸一夸瓜瓜了[em]e400824[/em]首先是肢体语言,舞蹈的扭曲很有力,被动跳舞跳到浑身错位真的太惊悚。
在舞蹈和舞姿的选择设计上,新片显然要比原作的普通芭蕾高级多了。
然后是镜头,这个好想讲!
其实原作和新片的镜头都很成功,先说原作,是慢镜头,常是走廊的空镜头,新片是碎片化的节奏很快的镜头,前十分钟辨别人物关系的同时看这种镜头很累,但习惯了就比较带感。
配乐不是很懂,就不讲了,但我要实名批评原作,一直在用一只曲子,我都要幻听了。
2018年至2019年,可以说是小众的恐怖题材“大势”的一年,也是难以寻得佳片的恐怖片影迷们值得欣喜的一年。
恐怖片一直是众多电影类型中非常特殊的一种,它在IMDB、豆瓣这样的主流电影评分网站上往往很难收获很高分的评价,因为恐怖片向来难以主流电影崇尚的逻辑、内涵、价值观去解构,我们可以说恐怖电影,看就看的是氛围。
也因为恐怖电影创造的那种超脱现实,又能轻微地捕捉到人类潜意识里的恐惧,而让观众们欲罢不能,靠氛围和观众们的感官体验,使得观众沉浸在一种恐怖片创造的环境与氛围中,这也是恐怖片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之所在。
看恐怖片是沉重的,因为其中包含着人类潜意识里恐惧的东西,血腥、黑暗、未知…..,但看恐怖片又是轻松的,你不用抱着自己所处世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进入电影所创造的世界,只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种浸入式的体验感,感受到一个完全不同又与潜意识有所关联的世界。
而这两年的恐怖作品,无论是从氛围营造,还是相关隐喻上,都有很多优秀之作的诞生。
去年年初的两部院线片,就靠氛围营造和概念感让观众们沉浸,一部是氛围冷冽绝望的,有着丰富深刻哲学内涵的《湮灭》,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小说中的科幻克鲁苏被搬到了荧幕上,充满了未来科幻感、无比的窒息感。
而另一部则是艾米丽勃朗特的《寂静之地》,一个“别出声、活下去”的概念被玩的紧张有趣,这是一部代入感极强的恐怖电影,电影里的紧张刺激感会被带入到观影过程,邻座的一声尖叫、咀嚼爆米花的声音都可以引得观众们肾上腺素飙升。
去年不仅仅恐怖题材的电影迎来了一个多年积累下的井喷式的小高潮,各大电视台也推出了各种恐怖题材的电视剧集,像HBO就推出了一部亚洲恐怖剧集《亚洲怪谈》,虽然第一集印尼篇比较概念套路化,但是日本的都市怪谈、韩国的诡异校园、泰国的鬼魅邪术,都可以说是恐怖题材中的经典内容。
网飞也推出了一部恐怖题材的作品《恶鬼》和《鬼入侵》,既有浓厚的政治隐喻、又有奇异的宗教因素的恐怖成分,还在最后带来一个既有大力度又燃情的反转。
FX 的《美国恐怖故事》本来就是该电视台的头牌电视剧,《美国恐怖故事》就将恐怖作为一个噱头和主题,但是在剧情中又融入了时政和复杂诡谲的剧情,使得整个剧作为了一个经典又难以复制的IP。
下半年的电影质量也呈现了一种难得的多类型、高深度齐发的状态,《厄运遗传》被大家赞为“注定会被记入恐怖电影史的一部电影,”这次不再是美式传统的一惊一乍、惊声尖叫,而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感到彻骨冰凉、无法逃脱的绝望恐惧。
红颜秀影在去年还介绍了一部个人相当喜欢的恐怖新作《寄宿学校》,这是一部极具个性的邪典哥特作品,前半场平平无奇,还以为是一部套路式的青春叛逆电影,没想到中间异峰突,精彩迭起,不仅仅剧情上起承转合,风格也有一股阴森哥特又无比美的感觉;又黑色又暴力,无比迷人。
去年还有一部恐怖电影,可以说是从历史渊源还是当代元素上来看都注定要成为热门话题的恐怖片,那就是——新版《阴风阵阵》。
1977年意大利版的《阴风阵阵》有多经典呢?
豆瓣7.4分恐怖片难以多得的高分评价,并且经常被恐怖迷们奉为“影史最经典的十大恐怖电影”。
而2018的新版《阴风阵阵》的卡司阵容也非常强大,《50度灰》系列火遍全球的慵懒气质美人“达妹”作为女一号,还有有着雌雄同体、宁静气质的“好莱坞中坚力量”蒂尔达斯文顿作为女二号,以及近些年将商业和文艺结合的相当不错的90后摇滚甜妞科洛莫瑞兹主演。
1977年的《阴风阵阵》讲述了美国女孩苏茜来到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芭蕾舞学院进修,结果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系列神秘事件,女学生接连遭到血腥残忍的杀害……经过寻访,苏茜发现这所学校原来是一群女巫的大本营,而自己将是下一个受害者!
最终,苏茜杀死了黑魔女,逃出了莫奎。
2018年的新版,忠于原版,故事仍然设定在1977年的柏林,而音乐则是当代著名极简主义音乐家所设计,其实《阴风阵阵》的故事并算不上惊悚恐怖,但它却总在恐怖片史上被提及,并且在多年后还被反派致敬,它的魔力在哪里呢?
因为它的情节设定、色彩、配乐都极具“开创性”,也被很多影迷称赞为“感官恐怖片”,1977年版的《阴风阵阵》不同于很多恐怖片偏爱的黑色运用造就的未知恐惧感,《阴风阵阵》有一种强烈的泼墨式的色彩描画,斑斓浓烈,让观众们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逃不掉的梦境、妖气冲天,而且不同于其他恐怖片擅长的声音上的留白寂静,重复癫狂的电子乐节拍让观众们感到焦躁、坐如针垫。
而新版《阴风阵阵》虽然没有挑取原版里光怪陆离的色彩,却承接了前作的视觉氛围美学,呈现了1977年那种压抑绝望,每个人看似正常的脸庞之下都有一个被摧残了的、即将爆发的精神,看不到阳光的天空,脏兮兮的街道、时不时闪过的抗议人群,白雪皑皑却透着压抑和鬼气,原本久别重逢的情侣中忽然就有一个精神失常、发出诡异刺耳的大笑;用历史去营造一种压抑灰蒙蒙的氛围,这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原版电影所在年代的致敬。
而电影里的各种情节设定也非常具有恐怖片经典元素,阴雨连连的一天,闯入正常又怪异女校的神秘少女,满是女人、阴气和秘密并存的女校、在温暖的宾馆外是有无尽秘密与雨水的黑色夜晚和炸弹……女校,闯入者,正常下的翻滚、秘密和不稳定,深夜里诡异又生动的少女在寂静校园里的找寻,不论是西方的《安娜贝尔》、东方的《校墓处》,都是日后恐怖片里导演和观众们逃不掉的元素。
而红颜秀影前面也提到卡司阵容有女王、有商业片女主、有青春小花也有文艺超模,恐怖片与女人逃不开关系,但是《阴风阵阵》却非常巧妙又复杂的将女人群居的那种怨气、阴森、嫉妒如《血观音》,和女人团结产生的力量、理解、抗争如《傲骨之战》结合在了一起。
比如影片里那贯穿全片的阴气森森的红色为主的舞蹈,红色就是最适合女人的颜色,它与黑色结合多了一份高级感也多了一种阴森神秘感,让人联想到血液与血夜,大面积的渲染让人有一种置入梦境的猛烈冲击感,而女主角的红发又有一种“火吻而生”的力量感之所在,我虽是新人,但我相信自己,我不屈服或者沉默。
直到最后,女主拨开胸膛的火光与血液四射,又给我们一种观感愉悦和生理不适较粗的奇妙感,这只有红色才做得到!
在黑色背景中的红色阴森浓烈又诡诞,但用在白皙女性身体上又多了一种力量感,群居女巫的设定也是邪性的象征,在杯盘交错之间红唇畅谈欢笑,两位女主又诡异对视,各种宗教与政治隐喻,使这群女人的诡诞里又多了一种深刻和神秘面纱。
而女权和团结在电影里又处处体现,比如校长不收学费提供床位,希望学生们能独立;校长一直强调舞蹈不是为了美或者取悦他人,而是自我、自由之追求,如同《美国恐怖故事》里的女巫们,她们因为自己的超能力被追杀、被恐惧的男人们妄想制服,但这四分五裂的内部竟然在最后一起选择了反抗。
新版《阴风阵阵》在2018年依旧秉承了1977年原版独一无二风格化恐怖片的特质,又融入了当代类型恐怖片的通俗感,红色地狱火、阴气与力量共存的女人,死亡是最后的施舍也是暧昧的心声,全新框架内的美学最大化,是白皙柔弱女子们组建的血色之舞。
END -往期文章回顾反贪风暴4:缺爱的富二代,是反派塑造的崩塌!
女版《波西米亚狂想曲》,女性的火花,更需要震撼的交响乐!
烂番茄100%,神反转的《调音师》,也是黑白人生的缩影!
这是一部另类的“现实漫威”史诗挽歌!
豆瓣9.3,HBO的制作,贾静雯的演技,绝配!
(大量剧透慎入)在一个古典的荷兰天气 (aka 阴雨连绵阴风阵阵)看了 2018 年重制版的 《阴风阵阵》:1. 我真是失了智,要在荷兰看意大利片 - 我以为只是有一点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台词。
结果 30% 的时间对着荷兰语字幕的德语懵逼,10%在猜测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在说什么。
以及女巫白夫人跟我们的(来自比利时的)国际法老师一个鬼样,讲到中间突然开始扯 French is a superior lanaguage. 然后女巫白夫人就开始跟女主法语对话了喵喵喵?
2. 一句话故事梗概:皮娜鲍什于 70 年代德国柏林与骗子合伙开了个现代舞团练习黑魔法为骗子续命,结果骗子反而唤醒了被其冒名顶替的恶魔,然后被秒杀。
导演你跟我说说 Mme Blanc 设定为一个大烟枪真的和 Pina Bausch 没一点关系?
当然这是我毫无根据的一家推断。
一方面,文德斯拍的《皮娜》中其中几个小节给我蛮惊悚的感觉。
而另一方面,听说学舞蹈的蛮多靠吸烟来缓解精神压力,包括 Bausch 本人。
皮娜 (2011)8.82011 / 德国 法国 英国 / 纪录片 歌舞 / 维姆·文德斯 / 雷吉娜·阿德文托 玛洛·艾劳多
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 (1985)9.31985 / 西德 / 音乐 歌舞 / 皮娜·鲍什 / 皮娜·鲍什 Malou Airaudo
这是已逝的现代舞大佬 Pina Bausch. 她曾在阿莫多瓦的《对她说》里跳《穆勒咖啡馆》。
Wim Wenders 一直想给她拍个片,遗憾的是最后只能做成纪录片《皮娜》,推荐。
另外她的《穆勒咖啡馆》也很有趣。
就是比较难找。
对她说 (2002)8.42002 / 西班牙 美国 / 剧情 爱情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哈维尔·卡马拉 达里奥·格兰迪内蒂
这是调皮的 Tilda Swinton. 3. Thom Yorke 大爷的配乐真赞。
虽然和电台头给我一贯的感觉一样,很丧,从头丧到尾。
反而原来的哥布林乐队的强烈的电子风配乐更有恐怖气氛。
4. 导演扯了一堆 70 年代的德国和美国时代背景。
从美国俄亥俄大农村强烈的破败气息,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旅 (Red Army Fraction, aka Baader-Meinhof) 及其刺杀事件。
以及 70 年代的女权主义隐喻。
结果是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散,然而缺乏一个连贯的 argument. 导致作为恐怖片本身并不怎么恐怖,而更多像是一部有强烈时代背景的惊悚片。
比如开头俄亥俄大农村那么长的段落,其实和整体剧情关系并不大?
惊悚的点主要在于超级现代的舞蹈 - 然而电影中的编舞估计远远超前了电影的时代设定?
开局的舞蹈叫 Volk (人民)是想借荣格理论暗示什么么?
关于纳粹的芭蕾舞者又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了。
第三帝国历史上除了极少数的舞蹈家,对现代舞的态度基本上就认为其是“下流艺术” (Degenerate art / Entartete Kunst). 需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参考 Hitler's Dancers: German Modern Dance and the Third Reich, by Lillian Karina & Marion Kant.5. Tilda Swinton 除了 Pian Bausch, 不但演了一个完全看不出来的老太婆骗子女巫,还演了一个 70 岁的德国男人去演心理学家,真调皮(见上图)。
其中 Lutz Ebersdorf, Ebers = Swine, dorf = Town.6. 和老版剧情关系不大。
故事从弗赖堡小镇搬到了东西柏林大都会。
除了人物名字和原始设定以外和老版没有关系。
老版的画面对比度更高,而新版大多数时间都是灰蒙蒙的西欧深冬气氛,呆过的人都知道不见阳光有多抑郁。
新版远胜于老版的一点便是编舞。
老版中的舞蹈元素更多是作为一种软色情暗示的存在。
虐杀美丽的少女便是铅黄电影的一种元素。
事实上老版中舞蹈学校作为女巫集会之地是让一部份人不解的。
而新版中舞蹈则成为了语言及仪式的一部分,同时负担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女主是靠一场接一场的舞蹈,觉醒了自己身体里的恶魔。
7. 这电影在字幕滚完之后是有彩蛋的。
彩蛋就是觉醒的女主在你脸上画个符。
这个符咒似乎和最后一章中强迫医生遗忘一切的符咒是同一个。
大概许多松散的线索在可能的续作之中会被串在一起。
老版拍成了越来越差的女神三部曲。
或许新版会越来越好?
如果有续作的话,还是蛮期待的!
老版的女主 Jessica Harper 在新版中演了心理医生 Josef 已逝的妻子。
Harper 在一口答应参加新作之后的第一件事是跑去报了个德语学校 - 她骗了剧组说自己会说德语。
据说新版中对 Harper 最大的挑战是一边倒着走,一边用带有口音的德语和老公聊天。
总体来说,对于看过老版的观众,观影反而是一种不断地期待被打破的过程。
这至少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分割线————————————————亮点:美术,编舞,音乐,镜头。
缺点:剧情松散。
结论:新版电影的叙述展现了导演的熊熊野心。
美术指导,编舞及音乐都让人非常享受观影的过程。
过多的德语及荷兰语字幕让人出戏。
以及最后导演用的线索太多,最后线索干脆就全散掉了。
晒一个姑娘与彩蛋的合影。
I put a spell upon your face!——————————————分割线————————————————Yorke 大爷在电影开拍前已经写好了主题曲。
1977美国恐怖片《阴风阵阵》,定级R,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7.4。
非常经典和精彩的恐怖片,我看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四十多前的超老电影如今看来仍然会被吓到。
我好久没看到本片这样让我看完脑子很累的恐怖片了,整个人100分钟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影片的气氛弥漫着诡异、惊悚、压抑、恐怖、血腥、悬疑、超自然,从第一分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分钟。
诡异氛围开门见山,一开篇就迅速将观众拉入状态,一开篇就将观众的神经牢牢抓住。
本片独特的配乐堪称一绝,听一遍就能记住,怪异和撕裂的背景声音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心里发颤,极强地衬托了影片的诡异氛围。
本片的色调和画面更是堪称一绝,独特的取景和拍摄角度,大量采用的夺目的血红色,几乎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自动门传动结构、洗手池下水……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在影片中演化成了强化诡异氛围的载体。
影片的血腥尺度很大——利刃割喉,刀刺肉身,陷入铁丝网,狗吃人肉……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鲜血用的是浓红色颜料,比鲜血更浓艳,与鲜血相比颜色是失真的,有些让人出戏,我不确定导演是故意为之,还是当年没有鲜血仿真颜料。
如果本片采用仿真颜料,血腥效果将更加刺激。
本片的结局揭示了悬疑剧情的女巫谜底,关于女巫集会和女巫BOSS的内容让我想到了2020年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女巫》中也有相似的内容。
真心的没太看懂,感觉应该是和穿插其中的时代背景有关,要了解那段历史才能看懂。
但是恐怖片为什么要搞的这么复杂啊?
我看恐怖片的目的是刺激,这种看不懂的只能get到无厘头,感受不到太多刺激。
里面的舞蹈应该是对当时女性追求的人权有关,看到最后知道了女主是叹息神母,神母怎么也是邪恶的,还有里面的老头这个见证者起到什么作用?
不懂不懂不懂啊……
看死君:谁都很难想象,凭借《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名声大噪的瓜导,他翻拍的《阴风阵阵》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回想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阴风阵阵》遭遇口碑两极,有人说审美很可怕,有人说几乎超越原版,也有人说瓜导恐怕已经走火入魔。
后来,我们又听说,昆汀看完后,感动地哭了。
作者| 小飞侠早前《阴风阵阵》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一直争议不断,烂番茄程度直降到62%,场刊评分位居倒数。
首映场大部分影评人/记者的第一观感,除了不适应就是一头雾水。
坦白说,这一次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在两处让人跌破眼镜,一是个人风格,二是原作改编。
2018版的《阴风阵阵》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是因为这两个重要因素。
对于影迷来说,1977年的《阴风阵阵》是意大利“铅黄电影”的一座高山,无论摄影构图、风格设计,都让这部主打情色暴力的意大利Cult电影,成为高度凝练的艺术化类型经典。
1977版《阴风阵阵》瓜达尼诺在初期宣布这一项目时,虽然曾有质疑声,但总的来说还是看好的。
影迷们对瓜导的信心来源于去年大热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但从剧情角度看,其实那仅是一部很普遍的关于初心萌动的糖水片。
所幸,瓜导打造成了非常具有个人烙印的佳作,整体视听语言不仅呈现高度统一的风格化,在许多转场上也处理得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先天的小格局,其提供的发挥空间远不能满足瓜达尼诺。
新版《阴风阵阵》破除原版《阴风阵阵》的铅黄风格,理念上加入了更多个人对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认知。
能力是否能驾驭野心这点上见仁见智,但从艺术创作魄力来看,还是值得赞赏的。
1. 新与旧在新版《阴风阵阵》正式面世前,瓜达尼诺邀请了许多电影圈的重磅人物提前观影。
老版《阴风阵阵》的苏茜饰演者杰西卡·哈珀看完曾说过“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恐怖电影”。
号称“阴风阵阵”粉丝的昆汀看完,更是激动地抱着瓜达尼诺,阿基多本人也是对这次改编持肯定态度的。
a.电影本身势在必行的破与立熟悉旧版《阴风阵阵》的朋友大概都不会忘记影片中极具个人风格的构图美学。
孔雀绿、血腥红、宝石蓝、土姜黄,高饱和、强色差的冲击下,被电子迷幻音乐烘出浓艳妖冶的异色世界。
原片在符号隐喻上也大量使用三角形、拼色地板、彩绘玻璃、镜子、窗户等元素,用幽森诡秘的呼吸节奏慢慢推向结尾的高潮。
在最后的女巫献祭场景中,正邪之间的对峙在猩红、宝蓝、明黄的大色块中纵情炸裂。
可以说旧版的《阴风阵阵》达到了视听语言高度艺术风格的极致,也可以说是意大利铅黄电影的顶峰。
所谓铅黄电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官能上更为激烈的剧情电影,囊括惊悚、情色、恐怖、虐杀、神秘等题材,热衷于描写具有死亡美感的场景,大多改编自黄色封面的小说,所以被称为铅黄电影( Giallo Film),其实说白了就是意大利邪典。
由于过分倾向官能性形式化的艺术表现,这一类的邪典电影(包括阿基多的《阴风阵阵》)在主题上都没有太多追求,故事剧本单一并且人物动机非常薄弱,可能看完全片都没有办法提炼出具有统辖功能的主旨。
从这一点看来,至少卢卡·瓜达尼诺还是非常有想法的。
瓜导曾经在三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提到,翻拍《阴风阵阵》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13岁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时,就被片中的情景震惊了。
那时我就开始想当导演,在笔记本海报上画脑海中的‘阴风阵阵’。
”
既然阿基多的版本业已达到了个人美学风格的顶峰,无论是谁去重新再造《阴风阵阵》都不可能追随老路。
除了沿用“女主角一心从家中到舞蹈学校求学,不料误入魔窟,经历数起诡异恐怖的失踪,在层层抽丝剥茧中,渐渐发现藏在学校底层的女巫祭坛”这条主线外,无论构图美学、主题剧情,瓜导都必须只能用自己的理念重塑《阴风阵阵》。
b.论文式的电影结构在新版《阴风阵阵》中,影片还是沿用明显的三层结构来层层深入,片中分设六个章节加一个尾声来完成整体结构铺设,与老版相比,导演还铺设了另一条与主线对应的“虚线”,现实的“虚”和虚构的“实”构成互文。
有人曾形容新版《阴风》是瓜达尼诺的《母亲!
》(达伦2017年电影),但是从结构设计而言,瓜导在立意上比达伦更加落到实处,并且在影片结构上用并行的线索,给到观众足够的暗示。
影片一开始就给了观众暗示,失踪的年轻女舞者帕特里夏的求救。
女主角苏茜(达科塔·约翰逊饰)从美国千里迢迢来到冷战时期的西柏林,继而被舞团团长布兰克夫人(蒂尔达·斯文顿)选中,进入一个现代舞团。
影片用大量直白的快速蒙太奇,暗示人物精神状态的破碎与冲突,大量简单直接的镜面构图展示人物处境。
苏茜初到舞团时,镜头从空间中渐渐抽离。
女主第一眼瞥见大堂镜中镜的装饰,无形中突出了这栋诡异建筑现实与概念上的复杂结构,与人物置身其中的环境位置。
另外,当苏茜正式被舞团录取后,小伙伴莎拉第一次出场,二人面对面站在镜前,画面用斜角正反打构图展现人物交流,同时通过对焦展现二人的处境差异。
莎拉的深焦处理突出镜中成像,与苏茜浅焦处理突出现实人物的对比,镜头内变焦使得人物设立的立体感跃然纸上。
从第一、二幕表面正常却弥漫丝丝诡秘的现代舞团,到第三幕便早早揭开外壳展示其暴力血腥的一面,在经过第四、第五幕沿着谜团线索的追查中,最后在第六幕进入女巫祭坛血腥糜腐的内核,像一头血肉模糊黏腻的肉瘤在地底深处伸出触手吸食新鲜活血。
层层深入表面线索叙事看似与老版相似,实际上,瓜达尼诺却添加了一条隐藏主线,通过表象女巫祭坛的隐喻,“欲擒故纵”地引诱观众思考影片内核。
导演在片中设置了两条线索,首先是时间背景设定在1977年,也就是“德国之秋”的动荡时期。
冷战对峙东西德对立,故事发生在极为混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局势中。
第二条线索是心理治疗师克伦佩雷尔博士的家庭,在二战纳粹爆炸中失踪的妻子,一直是博士生命中的疑团和伤疤。
导演以点带面,映射整体社会氛围的动荡不安。
将现实意义中的社会形态和影像呈现中的女巫魔窟,彼此扭结在一起,形成影片中独特的美学风格。
2. 舞与巫新版《阴风阵阵》颠覆最大的其实是美学风格,和阿基多浓艳妖冶重色调撞色的美学相比,其实瓜达尼诺的阴森是带有法斯宾德的气息的。
瓜达尼诺剥离了旧作的俗艳和情色意味,反而打造出一副灰化阴冷的色调空间。
离开了旧版的浓艳重彩,瓜达尼诺将故事场景设置在柏林,除了意识形态的对峙博弈之外,柏林冬季的阴沉冰冷也是本片的主氛围,片中高大的建筑没有了旧版的拼花地板和彩绘玻璃,取而代之的是更有颗粒感的粗粝装饰和高大楼房,以此承托出空荡荡的空间中渗人的心理动态。
“红”和“女体”少了一份官能上的刺激,反而像被柏林冬天的寒冷冻成冷酷和恐怖。
最明显的改变是用来体现影片巫性疯狂的舞蹈,在人类学中巫与舞从来就是相通的两个领域,片中有两场舞蹈是最能让人将眼球死死盯在银幕上的。
一场作为影片的中场转折点,画面用两个房间的不同舞蹈场景的对比切换,实现“优雅”与“暴力”的刺激冲突。
在舞蹈房里,苏茜终于第一次尝试了领舞的角色,在极具力量和侵略性的肢体语言中跳着带有一丝邪魅的舞蹈,“砰”地一声落地动作。
镜头切换,场景切换到楼下布满镜子的房间,前领舞奥尔嘉的肢体,跟随苏茜舞动的方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翻打、折断、扭结。
恐怖骇人的扭曲状态,像一个被折断废弃的破布娃娃,在肢体被折断的视听,恐惧感被镜子的映像无限放大。
镜头来回切换,苏茜的迷人的舞蹈与奥尔加的尖叫声和骨折的清脆声中交叉,在优雅的舞蹈中暴力愈加恐怖。
仿佛是一个腐烂血腥的肉瘤在吸取,当女体被利用完最后的血肉,魔爪便钳住更有诱惑力的新鲜肉体。
在影片末段的高潮舞蹈群戏中,飞溅的器官和鲜血烘托出女巫祭坛让人反胃的糜腐,在冷战柏林的灰色、棕绿色背景下衬托下尤为明显。
影片中段还有一场年轻舞者们的群舞,女孩们身上舞动的红色流苏红色,像喷涌飞舞的血液。
影片的场景完全摆脱铅黄电影的情色刺激,女巫们的身体没有任何肉欲的意味。
中性的女体在表象骨与肉的呈现上,反倒表现出古老巫咸祭祀中带有力量感的诡秘仪式,与血淋淋的收尾形成动作视觉上的情绪推进,用舞蹈来呈现思维扭曲巫化后的物化,将毫不相干的巫舞和政治,炼造出影片的内核。
3. 现实与超自然新版的《阴风阵阵》中不乏带有政治隐喻、意识形态的线索提示,这也是让大多数观众无所适从的地方,明明已经给出了提示和线索,却难以摸出影片能够证明女巫邪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实质证据。
在笔者看来,瓜达尼诺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德国之秋”、“劫机暴乱”、“纳粹后遗”,而故事的所在地——柏林的选取也饶有冷战时期的政治趣味。
如果从显性主线和隐性主线的对比来看,影片开头的左派先锋青年示威,对二战后民主德国体制的不满,不正是影片中的门诺派女主脱离原生家庭,投入对自己口味的环境中吗?
片中苏茜的身份设定为俄亥俄州的门诺派家庭,影片在“尾声”部分点出了苏茜和母亲关系的破裂。
这一具有宗教意识形态的背景交代,某程度上暗示观众,苏茜在意识形态上和原生家庭的破裂,并且因为自身的邪魅气息才会和柏林的舞团一拍即合。
所谓左派先锋青年,大部分不都是自身的激进和愤怒,舍弃原生社会的价值体系,试图在另一体系中寻找“伊甸园”的过程。
号称清洗纳粹遗毒,促进社会改革、进步的激进左派,却偏好劫机、暗杀等残忍手段,不正是表面优雅艺术的舞蹈团体,地底下却极尽残忍。
长期以来,纳粹大屠杀被曲解为形而上的集体无意识疯狂,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用物化的宗教式意识形态恐怖,试图告诉人们,这种潜意识下的恶魔化都是共谋的结果。
所有激烈的政治运动,无论左右,建基于意识形态的洗脑,政治极端和宗教狂热又有何区别?
从新旧两部《阴风阵阵》来看,阿基多版本的高级,是建立了意大利铅黄电影艺术性的标杆,在文本上三个层次的构建和诡异浓烈的美学设计上,推高了恐怖电影整体的高度。
但从电影的价值内核上看,1977年的《阴风阵阵》没有建立一个可以统辖全片的形而上的价值导向。
反观新版《阴风阵阵》,在笔者看来,瓜导根本无意于在再去打造一个阿基多式的女巫世界,反而从意识形态上将影片内涵拓宽。
在社会宏观高压下形成的扭曲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控制,是影片的最为核心的驱动内核,反而建立起更为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逻辑。
瓜达尼诺将恐惧感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上,以超现实的手法展现。
社会大环境的恐惧和影像中个体的失常,形成对位的互文关系。
恐怖片在某个程度上来看,最为具有反社会因素,恐怖的滋生于社会整体痛感,以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超现实的表现都是来自于现实,可以从形而上的社会价值中找到现实依据。
严格讲,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并不能算作惊悚片,非要下一个定论的话,新版的影片更趋向于社会恐怖,诚如编剧大卫·卡加尼希所言,影片中披着女巫的现代舞团不过是一个幌子,导演在翻拍中搅动了更大的恐惧漩涡,而并非惊悚悬念。
在设置戏剧疑线的同时,导演在表象之下埋一条更深的主题线,对应嵌套的结构的确更像《母亲!
》的手法。
可以说瓜达尼诺是抱着极大的野心,去重新创作带有其个人内核的《阴风阵阵》。
《母亲!
》虽然阿基多的版本在高度提纯的官能刺激中,更容易达到嗑药后颅内高潮,但瓜达尼诺明显地赋予了这场恶梦更丰富的解释,通过大量快速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挖掘出噩梦根源的潜在焦虑。
像是揭开灌脓的伤口,随着黄脓流出的,还有痂皮掩盖住的真实。
在表达上来看,瓜导明显地带有个人意图,穿插在叙事中间的场景定格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社会恐怖的信息,收音机中的时事新闻,报纸上的诡异图案以及餐厅桌上印有“Terror”的杂志封面等等。
但从作品的整体完成度来拆解分析,导演似乎在表达手法上难免有些着急,过多的概念式植入,将女性主义、巫文化、纳粹、冷战、拉康精神分析等概念过于频密的镶嵌其中,导致作品在后半部分失去主基调,剧情分支过于破碎独立导致整体坍塌。
尤其是苏茜最后的身份反转,也失去了人物塑造关键的弧光,“苏茜即魔女”这一设定也让前面的铺垫难以成立,文本上不能自圆其说,正是该片让人在这两个多小时内越看越不耐烦的原因。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神秘 猎奇 美
B+,画蛇添足,添油加醋,弄巧成拙,一头雾水。待出中文字幕后重看德语法语部分。/熟肉后观感回升,瓜达尼诺的“反基督者”,一刷时医生线和女巫线德语没字幕一脸茫然。其实就是精致的shit,虽说gay导拍的,但是实际上还是男性视角的女性主义,不过把女性主义,男性阉割,witchcraft这么一通乱炖后的大杂烩还是挺拼的。PS.编剧还是必须处以极刑。
重看会降分,4k画面感觉一般,加入了时代背景元素和支线感觉意义不太大,事实上阿基多那套光影布景技法才是原作的精髓所在
运镜上花样百出,压抑了两个小时的色彩最后在地狱修罗场那场戏如玉米糖浆工厂爆炸一样染红银幕。故事上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将女巫集团从一开头就摆在台前的做法看得出也无心传承giallo,而堆砌符号的方式尽全力去还原一个时代结果就是观感很累。两条线索都很干瘪无味,也没有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一半时间都在说德语,还好和德国人一起看的当翻译。(科洛莫瑞兹的德语连德国人都听不懂罢了)
毛骨悚然,冷入骨髓。较之77意大利版那种大色彩夸张的表现主义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全片的色调非常冷,镜头感冷峻严肃,随着剧情推进,惊悚氛围和恐怖效果随之不断加强,直到第五幕达到高潮,布景又变成了骇人的大红血腥。中间不断的加料女巫的宗教史,这种无形的恐怖节奏推进配合邪教的宗教学意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极具恐怖感。舞台美术真是极具风格。7.6
什么垃圾东西狗屁不通,完全看不出要表达什么,部分镜头特别恶心
是否是对纳粹引用的文化背景差异造就了中外评价的不同?导演何为?更像是被艺指和摄影替代了工作,尽管如此,空间却那么贫弱
瓜导想要借这一部电影表达太多观点,与老版阴风阵阵正好形成了形式上的两极。满意的是气氛的营造和令人惊奇的场景设计,不过更多的是creep而不是horror.【8.2】
没看懂,但很有风格,跟老版完全不同,但确实没看明白。
恐怖美学电影,电影太长太散,虽然独特,不喜欢也无法入戏,或许是没看懂。有一种说法,音乐舞蹈起源于巫术,当然这只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说法的一种。
莫名其妙,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美感,你弄一群人嗬哧嗬哧,像猪吃食一样,跳的舞也怪模怪样,哪里来的美感。我不知道导演是女权黑还是田园女权还是纯粹能力不够,整成这个样,女人获得力量靠巫术?天天意淫有意思?为什么古代女性地位低没数?难道不是社会需求决定的?需要男人干活和打仗?作为恐怖片一点都不恐怖就是一大败笔,女巫们天天吃饭睡觉,就靠莫名其妙吓人?
看的直疼。。。美,扑面而来。吐糟一下字幕烂到爆,还好这片子基本不需要什么字幕。
差了点劲;视听效果还可以…
前作有三大经典,魔性BGM,灵性主角,红色艺术。续集少了后两,多余政治因素无关联副线,添堵不添彩,失望
今晚看《阴风阵阵》的首映时,有观众中途不适晕倒,之后更有不少观众陆续退场,看来老外的心脏承受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强大,说实话这翻拍的新版在恐怖气氛的营造绝对是一流的,远远超越原版的粗糙邪典味道~
不完全是改编,基本是改变了~Mary Wigman经历过二战,从舞蹈角度赤裸裸的致敬和借用。各种隐喻,交织彼此互相支撑,是一体但不够圆润和自然,写的太刻意,不过留下的层次和维度还是很多,可以多重分析,从这一点上luca超越了90%的恐怖隐喻片。其实我更在意的是cadre,分镜和剪辑,luca面对大空间大建筑物有自己特殊的处理法从爱开始就如此,这个方面我一直无法认同。总体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墙上投影和最后加红flitre的手法太偷工减料,减去一个星。演员部分,出彩的地方很多。
跳大神培训班和东北沦陷放在一起讲的后果 怀疑外媒说的晕倒的观众其实是睡着了
两个半小时的狂轰滥炸简直是不断刷新不断掰直审美的过程…好似头被人按在水里却又享受 窒息迷幻诡异 大胆的配色以及配乐 哎哟那些空镜大特写迅速剪辑 镜头语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暗示 tilda就应该当教主! 放映结束回头看电影院里空无一人耳边音乐还在回响 感觉也是很神奇惹 看到很多片的影子又得以升华 剧本略为零散 瑕不掩瑜!!! 享受的就是影院亮起灯放映结束的那一瞬间惹 吼!!!
跟原版全都反着来,剧作上疯狂嫁接拼凑化简为繁实则臃肿不堪(但两版都挺直白、符号化的),视听风格上完全摒弃原版的巴洛克布景和哥特电子乐而采用更阴湿晦暗的性冷淡风,也就失去了铅黄邪典的味道,真正进步的只有像模像样的舞蹈以及对女主角大刀阔斧却尚在情理之中的重写。
视听语言、美术设计的风格化让人眼前一亮,可惜剧情里塞的东西太多了,如果像原版那样简单反而更好。现在是哪个支线都没讲明白,哪个人物都无法代入,故事的视角还经常切换,实在是浪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