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寂静演绎乐章 不懂他们的执着 不懂他们的疯狂 告诉你 音乐不是维也纳大厅的鼓掌 是水的温柔 电的放荡 土地的呐喊 与空气同频振幅的摇晃 最后寂静谢幕 城市推向高潮 聋子听不见高雅与美好 只有你的声音 你的惆怅
太棒了!
我愿倾尽所有形容美好的词汇献给这部电影。
这就是音乐版的猜火车,创意太赞了。
6名鼓手全部是本色出演,剧中都使用本命。
最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创造和享受音乐。
音盲的世界你别猜。
片中四个章节的创作和六位鼓手的演绎,简直太无与伦比了。
喜欢音乐的人一定难以理解音盲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举个简单例子,唱歌好听的人一定无法体会唱歌跑偏的人的苦涩,反之亦成立。
片中的音盲男主其实是被妖魔化了的音盲案例,只不过更多体现成分在于他出身音乐世家,却无法演奏一种乐器,并且成了一名毫不相关的警察,内心的失望 愧疚 憎恨成分居多。
另方面,六名鼓手策划的城市乐章是以非传统方式颠覆传统音乐理念的最好写照。
人体、体温计、印章机、碎纸机、硬币、甚至电缆,当这些成为一首精彩绝伦的佳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你不会认为这就不是音乐。
所以,实验主义、奇幻主义、超现实主义才是它的关键词。
关于音乐主题,实践证明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创造和享受音乐。
电影开始Magnus就写出了剧本,而电影甚至没有描写招募过程就聚齐了六位鼓手。
因此所有的前期准备都被一笔带过,电影的全貌基本上就是这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几个人去医院踩点轻描淡写,但演奏时却像彩排过数次般熟知所有手术设备发出的声音,并基本配合得当。
第二乐章,当一群赤手空拳的劫匪闯入银行,没有一个保安进行抵抗。
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却轻松取出成箱钞票,这或许是所有匪徒的梦想。
第四乐章半个城市的电力由一个开关控制,并且设在荒郊野外,而切断半个城市电力,居然没有人去检查抢修。
不合理处比比皆是。
警察痛恨音乐半辈子,突然就变成了音乐狂热分子。
而被行为艺术者敲击过的东西,他就再也听不见的设定究竟为什么也并不明确。
是因为它已经发出了最华彩的乐章而不再为凡音响起?
几个自说自话的人在敲击城市,除了一个音盲无人理解,就和浑身沾满油彩,滚动作画的行为艺术家无异。
危及人命,损毁货币,破坏建筑,切断电力。
他们的音乐是不是艺术我不敢妄下断语,我也不反对每个人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艺术是以破坏为基础的便极端不可取。
否则你可以说原子弹腾起的蘑菇云才是最大的艺术。
那这个世界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楼顶,城市的夜空下,女主说:听听这座城市,已经被垃圾音乐污染了。
是时候反击了。
我们要给这座城市上演一场刻骨铭心的音乐会。
她没曾想到:谱曲的竟是小时候自视为音盲,长大后当了警察的男主。
结尾,乐队创始人之一拿着演出服说:这也太掉价了。
女主说:但是我们总得挣钱糊口,除了音乐他们什么都不会。
餐馆,《电爱》,六个鼓手,音乐响起,女主舒缓又显调皮的歌声唱起,还是英文,立马让我心醉,真的很好听,就是太短了。
回头要单独下载。
更早些时候,男女主在楼顶,同一片城市的夜空下,看着整座城市的灯火随着男主的谱曲明灭,演奏出最为震撼人心的音乐。
男女主接吻,仅此而已。
女主和伙伴逃亡,男主在弟弟为主角的音乐厅里,终于可以做到心静神明,享受属于他的那份清静来。
本片源自于瑞典导演奥拉西蒙森、乔安史特贾恩·尼尔森的成名短片《One Apartment and Six Drummers》。
出生于著名音乐世家的警官阿玛迪斯仇恨音乐,童年记忆是一长串代表荣耀的祖先名单,但他痛恨音乐,那对他是一种折磨。
当一群倡导无政府主义的鼓手发动音乐快闪攻击,把整座城市当作乐器敲打,先是潜入开刀房,用仪器与人体当作打击乐器,接著在银行绞碎钞票来创作曼妙声响,公然挑战当局,阿玛迪斯的生活顿时陷入混乱。
为了追捕这群音乐恐怖份子,他必须踏进花了大半辈子想要逃离的音乐世界。
鼓手们准备以歌剧院做为终极目标,让城市聆听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而阿玛迪斯的哥哥正是该晚的指挥。
此时,阿玛迪斯却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群闹事者的首领……
疯了吧,第二次了上当了!
上一次是《中间人》... 又是豆瓣所有人都说好,好屁啊!!!好的过《海盗电台》,怎么可能!!
充其量是个大制作的实验片,哪儿好,好哪儿,有反政府就好?
说实话从电影角度看就是个三星半的水平,玩音乐的说好就算了,不玩音乐的也说好你妹的就是从众心病又犯了!!!
道奇在公路狂奔,发动机的轰鸣配上架子鼓和节拍器顿时就让人体内的叛逆分子开始躁动起来。
生活平淡无奇,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曾经无法习惯的习惯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个音符。
我们惊讶的发现,那本已被岁月战败的另一个我,竟然依旧存在,而且跃跃欲试地想要去打破什么。
生活是一面镜子,平滑而现实的镜子。
梦想是也是一面镜子,弯曲的镜子,镜中的事物随心扭曲,飘渺却美好。
只是不知当你发现你想要的是弯曲镜世界时,你是否还能钻出那泥泞的现实。
《阿里斯基与龟》里,北野武穷尽一生,抛家舍业投身艺术却终究输在没有艺术天分上,成了终老一生的画匠,而非画家。
电影里的前大部分描绘了一个少年伪绘画天才,但是最后的百分之十,让他失败了。
有人说,感谢这最后的百分之十,失败了画家梦,但是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song of noise》,给四星,少的一星却是因为最后的百分之十,成就了奥斯卡,成就了大部分common people,却没有成就电影本身。
电影里的人得等级划分其实十分明显。
以博森为代表的six drummers是无视金钱、权利、甚至做工优良乐器,华丽演出厅和音乐界认可的音乐追求者。
他们的艺术道路上,音乐源自本真,源于内心的渴望与平静所爆发出的生命力。
在博森眼里,那些所谓的“音乐”实在是“垃圾音乐”。
巧的是,以奥斯卡,哥哥的爸爸妈妈,音乐学院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根正苗红的音乐家也把街头卖艺的手艺人,躲在地下室死磕吉他的躁动少年,和吹啦奇形怪状身着奇装异服的乐器的行为艺术者,包括博森这些非常态存在的艺术家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叫做“垃圾音乐。
”对立的两方反击的手段不同。
Six drummers 以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及这座城市的底线——医院的演奏是对音乐生命力的追溯,主节奏有人的胸腔、腹腔以及手的拍打构成;银行的演奏是音乐对金钱世俗的反讽,随着银行经理看见钱被碎纸机粉碎的一声尖叫,six drummers的音乐态度显而易见;第三章更为讽刺,奏乐形式直指传统意义上的正宗音乐所代表的老套、烂俗,借着奥斯卡的指挥,six drummers使用最简陋粗鄙的机械演奏出震耳欲聋的音乐;而最后一章,最让人称绝,算是他们对音乐的祭献,冒着生命危险,给脱离光、电子音污染的城市献上一曲。
面对六个疯狂的艺术家,而XX则只能动用武力予以报复。
他们抓遍了城里的地下艺术家:真心搞音乐的,玩儿票的,装逼的……各色人等,各种乐器应有尽有。
近百号人挤在警察厅里,各种演奏声交相迭起。
于是这场类闹剧引出了电影中关节性的人物阿玛德斯——音乐世家里的音盲。
阿玛德斯疯狂的砸毁了许多见乐器,砸毁了压制了他多年的音乐。
对于阿玛德斯来说,音乐一直是一种恼人的东西。
阿玛达斯喜欢音乐吗?
当然喜欢。
为什么又不喜欢?
阿玛德斯喜欢没有杂质的音乐,当下的音乐与门第、权钱、跟风、迷失、嘈杂、品牌号召力挂钩,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本质。
在一个只有“垃圾音乐”的世界,阿玛德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无声音乐。
其实,整个电影的信息量非常大,导演想要映射的点非常多。
比如体制内的音乐学院只能批量生产没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比如社会大众失去对音乐的鉴赏力盲目跟风,崇拜名流;比如底层音乐家的挣扎,对即将死去的音乐的拯救;当然,还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爱情。
影片的最后,一种不是happy ending的happy ending。
一向自负傲慢的奥斯卡体会到音乐真谛;那群噪反的鼓手,与社会达成协议。
这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百分之十的失败的部分。
有狗尾续貂之嫌。
本来在这样一部充满躁动因子(看点)和剧烈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电影里,没有爱情,故事也依然看点十足。
甚至故事在阿玛德斯与萨那在房顶上分开就可以结束了。
而导演始终想给观众一个交代。
而这个结局感觉连导演都没完全厘清。
到底音乐变成了什么样子?
是垃圾音乐变成了真正的音乐,还是被称为垃圾音乐的成了真的垃圾音乐?
最后的结局让整部戏有狗尾续貂之嫌,也使得想要表达的内容有充满自信的昂扬、天马行空的躁动转变为一种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的些许无奈和不知所措。
当然,不排除自己理解粗鄙,或许导演有像哈内克《趣味游戏》里戏弄观众的癖好——你以为我在说这个吗?
其实,我说的是那个。
嘛哈哈Ps最后的electric love很销魂也许四个乐章个代表四种音乐?
电子、古典……我是音盲,这个参不透。
和柯波拉的 "鬥魚(Rumblefish)" 及徐四金的 "香水(Perfume)" 並駕齊驅, 三者同為打破感官認知的傑作! 柯波拉的 "鬥魚" 是 "視覺" 的突破, 利用 "黑白" 與 "彩色" 的影像反差來暗喻 "希望"、"理想"、"是非" 與 "幻滅" ...徐四金的 "香水" 是 "嗅覺" 的反思, 利用 "氣味" 暗喻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繫, 葛奴乙追尋香水的過程更像是他在追求親情及愛情下天涯海角的孤獨、旅程、及流浪 ... "噪反城市" 是 "聽覺" 的回歸與再發現, 看懂 "反諷" 是全片的一大樂趣, 如果對主角出身音樂世家卻是一個音盲還嫌不夠諷刺的話, 他的名字叫做 Amadeus (莫扎特的大名) 無疑太逗, 究竟男主角是音盲? 還是莫扎特是音盲? 送給老弟的教科書將了那些學院派和象牙塔的傢伙一軍! 女主角對男主角一個無聲的問候 "你還好嗎?" 勝過千言萬語! 電子音樂要上到電線電纜上演奏! 是要坐在音樂廳裡享受古典的旋律, 還是要隨時隨地聆聽與享受各式各樣的聲音 (或是某些人所謂的噪音) 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但是懂得容忍及接納不同的聲音應是全片最大的收穫! 是的, 我也許不欣賞你的看法或觀點, 但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 就如同這個影評及回應一樣 ...
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生於一個音樂世家。
母親是鋼琴手,父親是著名指揮家。
他的弟々奧斯卡是一名神童。
四歲會拉小提琴,十二歲便開始譜曲。
而阿瑪迪斯(Amadeus)——雖然他的名來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他卻是一名音盲。
後來,奧斯卡成了著名指揮家,阿瑪迪斯做了一名波麗士大人。
桑娜•柏森,曾就讀於正統的音樂學校,但她非正統的「音樂創作」無法讓學校認同,包括用馬糞以及消火水栓奏樂(她曾經引發火警導致學校被消火系統水淹,然而她則認為這是新式的奏樂方式)。
他的好友馬格納斯和她看法相同,都認為這個城市沉浸在輕浮與無創意的音樂之中。
為了拯救城市的音樂品味,馬格納斯設計了名為《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方案,二人一拍即合。
馬格納斯和桑娜開始物色鼓手界的怪才:約翰內斯•比約克,馬庫斯•哈羅德森,麥蘭(和桑娜同校被開除的學生),安德斯(前瑞典愛樂樂團定音鼓手)。
六人組成「音樂噪反派」,開始集體用鼓點音樂發起對城市的「襲擊式創作」,包括第一章《往我屁眼裡面灌氣》,將患有痔瘡的奧簡•勒梵德拖到手術台麻醉之後當鼓來敲打;第二章《親愛的,給你錢》,闖入當地銀行將紙鈔送進碎紙機之內演奏;第三章《你妹的音樂》,用大型起重設備施工製造的音效,破壞了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的指揮家弟々奧斯卡的海頓音樂演奏會。
阿瑪迪斯由於自己的職業與家族的音樂傳統不相符,一直很自卑,而實際上,他討厭「音樂」,而只想有一個安靜的世界。
在偵辦這起不尋常的「音樂襲擊案」中,阿瑪迪斯神奇地發現所有被「音樂噪反派」演奏過的東西,他再也聽不出聲音。
於是他帶著獵奇的心理,不斷搜尋者噪反派的蛛絲馬跡。
直到阿瑪迪斯觀看到桑娜原來所在學校存檔的一份錄影之後才發現,被學校稱為垃圾的噪音,他卻能聽出美妙的樂章。
阿瑪迪斯最終發現了桑娜和「音樂噪反派」的藏身之所,並且發現了《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原稿。
而這時,「音樂噪反派」已經趕往電廠演奏最終章《電力熱愛》。
一向被視為音盲的阿瑪迪斯突發奇想,綁架了桑娜並且要求噪反派的其他成員演奏自己譜寫的樂章。
本來噪反派都對阿瑪迪斯譜寫的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完全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神奇的是,桑娜卻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整個城市成為了一件美妙的樂器。
噪反女和警察大人墜入愛河。
如同患有耳硬化症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言:「即使對於藝術,也不必再對它掩飾你的耳聾。
」
音乐片
这绝对是巴神式的思考和反抗。一部天真无邪的童话片。
叼爆了!!!!!尤其是在医院那一段
我擦,太文艺了吧。。。
好玩,不过之前米歇尔·福冈做的那些mv比这个精彩多了。
音乐恐怖分子
一群装逼犯
這……好莫名的情節(關鍵是不好聽
小清新在装逼
很有意思的电影 创意很好
充满坏音乐的城市需要被忽略的日常噪音拯救?它不是在教你什么才算好音乐,古典乐已经经典得无法移动,谁都对其无伤大雅。乐盲警察也没能迸发音乐天赋,他只是逃脱了音乐的干扰。这帮音乐Geek是在对抗权威与泛滥,这台时时刻刻掌控规范的现代社会软体系统。前提你要对这里播放的音乐有感觉。
前半段真好看又好笑~ 最后的高潮太像fight club了!
我只觉得配乐不错
三天看完的,我确实看不进 觉得好一般噢。我是不是音盲哦。觉得水军有点多老,看过的勿喷
也算一部尚且有几分意思的音乐电影。不过非常适合那些装X犯。必然是五星的:)
以后谁再在短评里骗人我就上他家阉掉他····什么鼓手什么音乐反社会什么小号搏击俱乐部····他妈走到最后15分钟就成纯纯的爱了
看不下去
出身音乐世家的警察觉得音乐是sound of noise但又不得不出席家人的音乐会听演奏听到耳朵出血直到他发现他听不到一个搞行为艺术的犯罪团体演奏过的东西的声音于是他灵光一闪把团伙首领绑架到音乐会现场让她演奏现场的乐器从此他终于可以安静地享受音乐会了这样拍会不会有趣点北欧人的乐趣是嘲笑捷克人吗
创意点看上去并不是太有说服力,好在创造力超强!
概念很酷,银行那段特别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