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末日
4:44 Last Day on Earth,地球最后一日,Last Day on Earth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娜塔莎·雷昂,Paul Hipp,Shanyn Leig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简介:在这个城市的高处、在一间大公寓内,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非常相爱。女的是一个画家,男的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或者说不平凡的下午,因为明天凌晨的4点44分,地球将遭遇一场无法预计的灾难。没有预警、没有通知、没有办法逃生,当然,更不可能有生还者。在地球毁灭前的这天下午,这对夫妻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详细 >
我相信当知道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后人们会更加有条不紊的做事情~~
刚开看我以为在通往末日的时间就是要做受
两颗半
在世界末日最后一天你会做什么?
混乱的节奏,看不下去
一部没有G点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没有哭天抢地的灾难戏码,更不会有顶天立地拯救世界的英雄,不过是在灾难前任意一座窗户背后上演的稀松平常的故事。做爱、争吵、画画、与家人视讯...也有人跳楼、与宠物共进最后的晚餐。既非歇斯底里的末世狂欢,也未曾见到临死前多动人的救赎,仿佛就是一个平常的夜晚。以色彩涌动呈现末日光景,赞!
节奏有色慢,推荐能安静下来的人看。不一样的末日论。
何不处理得再浪漫化些、再简洁些,开头无孔不入的新闻(外界)因一场性爱戏马上坠入抽真空环境(内心),简单且美。之后各种杂事涌入,导演的诉求复杂起来,层次渐渐失控。这种全人类的“末日”毕竟离现实情况太远,一心臆想着要写实就显得too fake
有点无聊有点自我沉溺 但是提出的问题是有趣的 末日前的一天你会如何度过
2012十佳top 1,有人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那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面对死亡,亲情爱情都变得令人珍惜,生活本来没有意义,我们为何还恐惧死亡?人们总是对未知报满了幻想。剪辑有毛病,不过这都是小瑕疵
威廉达福
你俩怎么还不死?!
电影手册的口味真是那啥
世界在一道光中毁灭(应该是宇宙辐射之类,类似《超新星纪元》,但更重要的是对应它创造的起点——“上帝说要有光”),想到斯蒂芬·巴克斯特的小说《后会有期》(《星云VII》),氛围很动人(隐隐的透露了一些近未来设定),专注于二人内心、外部世界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和纪录影像。并不出奇,但挺真实
2.5,那么,试想一部由狭窄的室内空间构成的启示录。一种身体化的新浪潮科幻:日常关系,男女游戏,与暧昧对话。人物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展开的诸多关系,而世界末日则提供了一种救赎,一种超越。在人物闭上双眼的同时,与集体无意识连接,在影片之中,费拉拉将此呈现为叠化,以及被抽帧的蒙太奇。末日起源于电视信号的消失以及城市灯光的断灭,而电影则专注于某种余剩下来的短暂时间。鲍德里亚式的虚拟死亡,各种屏幕,媒介崇拜,解读之下的房间令房间成为全新的教堂,与古老的印度佛像并置。4:44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次内爆性质的消亡。超验的白色世界:“我变成了天使。”
当生命开始分秒倒数,激情上脑的欢愉、纵然而起的舞蹈、泼墨尽情的画作、与友相邀的话别……还有,信仰的告解和赴死的解脱,各行其是,步向死亡。在脑中闪回的,是掷出火苗的暴力,是前赴后继的游行,原始的力量带来的,是虔诚的身体还是砍伐的双手?通过威廉•达福天台之上的呐喊,完成一场关于「我」的对话。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一边是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的「自我」,一边是超脱于世俯瞰城市的「超我」,「超我」站在「本我」所代表原始渴望的反面,带有侵略性地同「自我」交锋。所谓的「deadline」回归了表面的词义,费拉拉呈现的当然是绝对理想化的状态,但放眼21世纪的世界,这是立足于第一个十年所发出的人类预言。从布满皱纹的面容到深不可测的双眼,望见的无序、分裂、失智、盲目已不再新鲜,地球最末日近在眼前。
威廉·达福再好的演技也拯救不了这电影不知所谓的剧情,这什么啊,开头五分钟不到开始亲来摸去的XXOO,在末日之前爽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用不着一直描写吧,吃面的胃口全倒,默默关掉,吃完再看还是很嫌弃,你好意思叫科幻剧?!
不懂欣赏 虽然你有迷幻摇滚和禅意氛围 但是我还是觉得主角们又丑又疯!
最近看的第二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片子。关注点都在面临末日时人性表现的多面性。说实话是没怎么看懂,拗情操。导演的意图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面临那时必然也是各异的,唯有自己去想象或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