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剧的最大爆款,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9.5分,IMDb9.3分,基本锁定华语剧的“年度最佳”。
就在前段时间,又一部品质颇佳的台剧上线了。
它的题材和《与恶》类似,但是关注的视角更加长远——噬罪者
和《与恶》一样,《噬罪者》也是由台湾公视出品。
它是台湾唯一的非商业无线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因此,公视的剧集在题材选取和故事挖掘上,通常更加大胆和深刻,评分和口碑也相当能打。
比如8.7分的《麻醉风暴》,9.3分的《一把青》,8.3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往近了说,今年公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堪称突破。
它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窠臼,没有去刻画加害方犯罪手段的凶残,抑或去呈现受害方昭彰正义的艰辛。
它所关注的,是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的困境,以及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不同态度。
▽戳图片可回顾文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噬罪者》在《与恶》的基础上则再进一步。
它向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犯过罪的人在出狱之后,该如何救赎与重生?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
只可惜,好景不长。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他是不是好人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
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像我这种人是不是应该也要有自由的权利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此剧强大的主创团队。
首先是《噬罪者》的剧本,它改编自杨念纯的作品《越界》,这是一部曾获得“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佳作”奖项的作品。
而执导拍摄这部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在拍摄时也格外走心。
导演赖孟杰(下排左三)与张亨如(上排右五)导演在采访中透露,早在拍摄前期,他们就参与了台中监狱的田野调查,实际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细节。
为了真实完整还原狱中的状况,他们舍弃了监狱搭景,选择到真实的戒治所进行拍摄。
而里面饰演法警的人,也是监狱里真实的戒护人员。
如此力求真实和还原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服。
除此之外,饰演男主角的庄凯勋也相当值得一提。
不少内地的观众记住他,还是因为他前年在高分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里担纲主角。
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凭借电影《菜鸟》荣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噬罪者》中的王翔,也并非他第一次饰演的“更生人”角色。
9年前,他就在剧集《破浪而出》中有过同样的尝试。
但是到了《噬罪者》拍摄时,他仍然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去网上观看现实中的访谈影片等等。
最终,他对王翔一角的塑造也可圈可点,真实自然的演技可以说为整部剧画龙点睛。
《噬罪者》的英文译名,是甘地的一句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它指的是要憎恨罪恶,但也要关爱那些犯了罪的人。
这恰好道出了导演张亨如的拍摄初衷——“《噬罪者》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透过一个更生人出狱后,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虽然主角看似犯了错,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同时也要让大家看见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人性。
”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张不才
最近放假在看台剧,一口气追完了该剧,并对那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噬罪者,噬者,吞也。
在我最初的理解噬=吃,噬罪者即等于吃下罪则的人。
之后查了字典,发现噬≠吃,而是吞,吞和吃因咀嚼之分,确实大有不同,噬罪者等同于吞罪者,对于在当时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王翔来说,这件事情由于突然,也来不及分析利弊,只能一口吞下,当一个噬罪者。
本剧剧情并不复杂,属于一眼就知道故事梗概的剧,当年的真相在男主刚出狱,弟弟的表现中就不难看出。
兄弟二人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弟弟王杰对于哥哥王翔来说,并不仅仅是兄弟的角色,更是“视为己出”。
从小到大给予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哥哥,在亲眼看见弟弟杀人那惊慌失措的神态后,做出代替弟弟入狱的决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在保护弟弟和与心爱的人过好一生相比,弟弟要重要的多,王翔不仅保护了弟弟,而且为了给女友离开的动力,更是在认罪时把杀人动机抛向了女友,让需要有发泄口的母亲恨她,从而断绝来往,也自私地希望女友能够在离开他之后得到幸福。
王翔出狱之后,带有杀人犯的标签回到家中,好像除了妈妈、弟弟不嫌弃他杀人犯的身份外,其他人无一不嫌弃。
妈妈对于当年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对于王翔的所作所为也是默认态度。
在接受他新的身份的同时,也有想要补偿的意味。
弟弟对于哥哥的态度非常复杂,有爱有恨有敬有怕,爱自然就是兄弟之爱,从小被哥哥照顾,哪怕内心有嫉妒也是深爱着哥哥的;恨哥哥过于优秀,事事都比自己强,就像是父母嘴里隔壁家的孩子,一种自私的体现;敬跟爱差不多,敬重哥哥可以在狱中独守秘密12年;怕哥哥哪天真的忍不住说出当年的故事。
可以说哥哥就是弟弟眼中的偶像,自己也希望像哥哥一样优秀,哪怕是保守秘密方面。
而且弟弟一直没有和交往已久的女友提起过自己有过哥哥的事实,直到哥哥出狱。
当王翔做司机时,老太太对其实放心的,不让王翔自比为下人,很满意他和小爱的关系,邀请他进屋喝茶,配她聊天,甚至让王翔去调查年轻媳妇是否有外遇。
当王翔身份曝光的时,老太太不仅仅极力反对王翔继续工作,更不让他进屋一步,丢了钱也第一个怀疑他,并且在之后警察去潘家调查的时候,老太太还是诬陷王翔偷钱,仿佛之前热情得体的潘奶奶拿错了剧本。
在这期间王翔并没有做任何错事,甚至还因为救人成为了媒体人嘴里所谓的“英雄哥”,只是一个杀人犯的身份让他遭受了天差地别的对待。
这还是跟他有过接触的人,当时可能除了小爱、唐娟、陈芷玲外再无外人会信他。
直到再次遇见狱中的好友龙哥,王翔才能再次得到正当工作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份工作,他将要直面李晓君的父亲,剧中最不会原谅他的两个人之一。
花季少女李晓君之死打击了这个原本和睦的四口之家,也让李母抑郁而终,让李父再也回不到从前慈祥的状态,让李兄心中也埋藏下愤怒的种子,一起凶杀案让两个家庭覆灭。
王翔出狱对于社会来说是刑满释放,对于我们观众的上帝视角来说是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但是对于王翔和李父来说,可能只是刑满,罪还没有消失。
之前剧情的交代可能是说更生人想要重新融入社会中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李父的出现则提醒我们罪并不会因为你的服刑而消失。
像社会上的江歌案一样,难道刘鑫没有被判犯罪,在道德的法庭上她也是无罪的吗?
不然。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李父,可能也一样不会原谅王翔,会不会像李父那么激烈的去报复我也不清楚,毕竟很难感同身受。
与另一款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角度不同,《与恶》讲述的是被害人家庭和凶手家庭之间的矛盾,并非是和凶手本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看过噬罪者之后,我对于发生在王翔一切非常矛盾,一方面杀人犯的身份不可原谅;另一方面他只是 whipping boy,这一切本不应该他来承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一句轻飘飘的话并不能消灭犯过的罪恶。
想打五星的,看完最后一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后的结局都是些什么鬼啦,生硬到不行,真的很气。
是很好的题材,更生人,主角是个代弟弟坐牢的大三男生,这牢一坐就是十二年,出来之后难得的克制和隐忍,似乎这十二年的牢狱除了让他更加沉稳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他理所当然是主角,不仅是周围人,连看戏的人都想知道一个犯过错的人到底能不能真正悔改,遇到冲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我很惭愧,虽然希望他得到很好的待遇,但如果我是身边人,我可能做不到不用有色眼镜去看他,我知道这对于更生人来说是不稳定的空气炸弹,但我没办法。
可能这就是这些人做这部剧的初衷吧,希望改变一点大众看待更生人的方式,哪怕一点点。
王翔一开始做司机的时候,真的看得出来是个很聪明的人,可能入狱前做过助教的原因,很知道怎么对付叛逆的小孩,看得真的很解气很舒爽,也就没怎么去琢磨他的过去到底带给他什么,然后带入,慢慢铺开剧情,讲他出狱后的生活,偶尔插叙当年的细节。
侦查队那个王队长也说,王翔看着也是不可能做这件事的人,可是他就是凶手,这大概是铺垫吧。
全剧没有怎么解释他为什么代弟弟坐牢,事实上全剧下来很多留白,没有过分渲染,更倾向于平直叙述,是比较客观中立的叙述风格,挺棒的,这个题材始终是很大胆的尝试。
很值得唏嘘的,是周围的人看待更生人的方式。
邻里街坊提起更生人就深恶痛绝,家人因此搬了好几次家。
受害者爸爸一直放不下女儿的死,一心想要置王翔于死地。
抓捕王翔的侦查队队长,眼里一直有怀疑,根本就不相信他会悔改,一有风吹草动就抓他去侦讯室。
媒体的相关报导,充满了明晃晃的指向和暗戳戳的怀疑。
整个社会环境就是不友好的,充满恶意的。
想要重生,真难啊。
怡安是被编剧抛弃了的,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连杀了人坐牢,也是淡淡地一笔带过。
但她为什么会杀人呢,连受害者爸爸都能在最后一刻收手,怎么她就不懂。
怡安的内心就没有真正地表露出来过,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写吧,就连她知道小杰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她什么都没做,连思想挣扎都没有,就选择不离开他,这个选择还是在知道小杰出轨不久以后,爱情都这么盲目的吗。
然后去见小三,没有发神经,连下手都很安静,很恍惚,没有一个细节经得起推敲。
会接触到这部剧,是因为搜庄凯勋的电视剧搜到的,这位仁兄,虽然只看过他的一部麻醉风暴2,还是配角,不过至今仍然念念不忘,想说看看他还有什么好剧,就搜到这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常常同时搬出来对比评论的剧——噬罪者。
其实这两部剧要表达的思想有交叉之处,但又并不相同,一部是站在法律、道德等伦理角度的大方向去评判善恶,剧中台词“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
你有标准答案吗?
”拷问人心,而这部剧是完全以一个小人物的出狱生活带出它想告诉我们的,“我以为一切都会一笔勾销,但不是这样。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这是出自《甘地语录》的一句话,译作“恨罪恶,爱罪人”,这也是这部剧的英文译名。
为什么要爱罪人?
人之所以会成为罪人,是因为罪恶有了生存的土壤,我们和罪恶生活在同一片土壤,怎么可能不变成罪人?
与其不加思索的惩罚他,不如去思考怎样把渗入土壤的毒素清除。
否则,除了这一个罪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罪人。
由于涉嫌杀害未成年少女,王翔被关了十二年,出来后,物是人非,因为怕影响到家人(为防止罪恶再次发生,刑满释放人员需要定时向观护人报道,并且警务人员要时常去居住地探视),他没有留在家里的早餐店工作,经弟弟介绍成为了一户有钱人家的专车司机,而阴差阳错的见义勇为,曝光了他的入狱事件,走投无路,他投靠了监狱中认识的做正当生意的龙哥。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毫无波澜的过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会慢慢淡出脑海,可生活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呢?
同在龙哥的公司工作的更生人阿标,因为被怀疑盗窃,干脆破罐破摔,故意在商超抢劫,就为了能再被关回监狱。
为什么?
外面的路,真是太难走了。
一个人被判定有罪后,之后发生的任何坏事嫌疑最大的依然是他,即使他是清白的。
这就是首因效应,犯了错的就永远是罪人,任何人都能俯视他、批判他。
人性如此,无法避免。
王翔也没有逃脱。
因为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失踪,他又理所当然成为嫌疑人。
然而那名所谓的失踪少女,只是因为跟家里人怄气,自己躲起来了而已。
那此时王翔在哪里?
我们可以猜一下。
他被十二年前的受害人父亲囚禁起来,打着正义的旗号,发泄自己的私愤,以为这样自己能好过一点,但那件事每想起一次,心就被刺痛一次,伤口永远都不会愈合。
但王翔还是对他说,“对不起”、“动手吧”。
“对不起”,是剧中我听到最多的词。
但谁是谁的罪人?
谁要同谁道歉?
结局还有一点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乖巧懂事的怡安,最终杀了男友的外遇,一尸两命。
她拿着烟灰缸一下一下砸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
人变成罪人,该是咽了多少不公正,才能从受害人变成施暴者。
我想小杰一生也不会释然,他的哥哥和女友都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杀人凶手”,这个污点,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洗清的吧。
而晓君的父亲,可能会勉强放下复仇的欲望,但是这个心结,怕是永远也解不开。
漩涡中,没有人能逃掉这一切。
无论道歉或原谅的有多诚恳,自己能不能放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说庄凯勋,看这部剧前,我脑海中他是飞扬跋扈的万大器,甚至看到噬罪者的海报时,对他的造型感到突兀,但剧终后,之前万大器的形象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隐忍深沉的王翔。
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王翔”呢,我不知道。
但,希望我们不会变成罪恶的推手。
上半年,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豆子心中封神。
通过剧情的现实抛出的一个个关于人性的拷问,直击灵魂。
《与恶》之后,台剧又推出了一部相似题材的《噬罪者》。
如果说《与恶》是从旁观的多角度还原整个罪案中每个人的"受害"身份。
人人都置身其中却拼命想抽身事外。
那《噬罪者》就是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节奏——让犯罪的人来讲话。
除了罪犯,每个人都不是主角,可到最后都是逃不开的被卷入事件中心。
豆瓣评分8.1,台剧又来赚人眼泪!
(下文涉及高能剧透,介意的小伙伴可直接拉到最后留言点赞,然后保留此篇,豆子等你看剧回来再来玩
---关于噬罪者---说回剧本身,主线倒也简单。
"高知男杀害花季少女"这次不是标题党的噱头,是悲剧的开端。
第一集开篇,杀人犯王翔假释出狱。
入狱的原因凶残直接,十二年前还是大学生的他杀害了一个高中生少女晓君。
毁尸沉塘,充满罪恶。
但是这样的设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悬疑。
当时前途无量的王翔为何要杀人?当初经手他案子的警察的这句评价---“当年抓到他之前,我们也以为他跟案子没有关系,任何人的嫌疑都比他大”“结果,他就是凶手。
”
是否真的是有隐情?豆子先替大家按下这些疑问不表,镜头重新切回12年后出狱的王翔。
有着杀人犯这样沉重案底的人,出狱之后当然也是受到重重限制。
搬家是要申请的,每一个月都要准时回警局打卡报告。
实打实是一个被罪恶吞噬见不得光的人。
出来之后呢,外面世界对王翔也是另一个牢笼。
母亲只敢对街坊说"这是自己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儿子"。
真相闭口不谈。
弟弟的女朋友怕他杀人犯的身份,能躲开就躲开。
拥有着高学历,找工作却是四处碰壁。
这些都是王翔逃不开的惩处。
后来终于在弟弟的帮助下,王翔找到了一份给大户人家小姐小爱当司机的工作。
日常上下学接送。
表面恢复了"正常人"样子的王翔也开始了似乎是"正常"的生活。
小爱骄傲的大小姐个性在他的沉默少言面前收敛了很多。
甚至还因为王翔替她收养了奶奶不让她在家养的小鸟,王翔火速被小爱从司机升级为好朋友。
他的一些隐藏才华技也在和小爱的日常相处中展露出来。
生活好像是看到了新生的苗头。
但,平静很快被打破。
一个雨夜,王翔载着小爱回家的路上,目睹了一场车祸。
他毫不犹豫的下车救人。
可是事后本该是"目击者"的笔录,在他以往的罪恶面前,变成了"嫌疑犯"的审讯。
世俗的枷锁太沉重,王翔暂时挣脱不开。
好在剧情没有在制造冤假错案上撒狗血。
但现实拐个弯,换了一种更狗血的方式问候王翔。
小爱把王翔救人的视频传到了网上。
一下子他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哥"。
《与恶》里面,每集开头都是信息爆炸的留言。
所有人都在舆论的围观下压抑着生活。
而这次,又是舆论把王翔推到了一个高位。
人们好奇心的驱动下,很快曝光了王翔所有想刻意隐瞒的故事。
反转来的猝不及防。
人们开始正常以一个"杀人犯"的眼光审视他。
小爱一家开始怀疑起王翔的"老实",丢钱第一时间找他质问。
家门口被人贴满了"杀人犯"的字条。
甚至"英雄哥"高调的正义名声还引来了林晓君爸爸的愤怒。
他决定对王翔复仇。
以恶制恶,恨意宣泄在罪恶的行动里。
噬罪者,既是犯下大过需要自吞恶果的王翔,也是一直被仇恨,偏见吞噬的围观者吧。
-注意:以下是超高能剧透,介意请迅速下拉!!!!
-可其实,王翔没有处理掉小爱的小鸟。
王翔没有偷钱。
王翔没有做绑架小爱朋友的事。
这个理由只让他被林晓君爸爸绑架看起来有了一个"正义"的理由。
甚至王翔也根本没有杀人。
弟弟向王翔女朋友雯青解释的时候说"他一直是你熟悉的那个王翔"。
好悲伤的一句话。
看,恶让思维都变得缺失。
恶不自觉,泯灭了思维之下的公平。
《噬罪者》试图让我们从一个罪犯最直白的经历说清整个事件的全貌,有罪的人也应该得到一个立场,每一个声音都不应该被偏见忽略。
故事的重点不是王翔反转的杀人案件,而是他作为罪犯服罪之后该有的一点公平。
"罪,若不因刑满而消失,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赎"。
---爱与放下---《噬罪者》没有想洗白王翔过去的错误。
在剧里一直想说更多的,是他的放下。
王翔这种犯罪者刑满释放,开始重新人生的人群,剧里叫他们"更生人"。
自力更生,开始新生。
王翔离开小爱家后,在同样是更生人的龙哥开的保洁公司努力工作。
他还教别人读书。
也会一遍遍告诉身边人也告诉自己"自己对得起自己就够了"。
这是他对过去的放下。
其实这部剧的导演陈兴余也是一个更生人。
原来是黑帮老大的他出狱之后成为了台湾更生协会会长,还创办了清洁公司。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劝更多人放下偏见,给更生人一个被原谅的机会。
过程是艰难的。
在剧里,就还有很多的人被现实和过去痛苦纠缠着,放不下。
在王翔杀人犯的过去曝光后,小爱家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只有小爱任性的想要跟奶奶说留下他。
她站出来为王翔说话的理由最简单也最真实。
"我看的出来他对我很好啊"。
固化的成见是把隐形的锋利刀,漠视和拒绝经常刺痛着一些在愈合的伤口。
对恶意放不下,是不是也在阻碍着一些温暖的进入呢?
还有王翔弟弟的"劈腿"爱情故事。
弟弟王杰有个温柔的女朋友怡安。
但他还在劈腿着小爱的后妈潘太太。
规定的玩乐楚河汉界,架不住潘太太爱上王杰的反转。
而且她还大胆的和怡安成了姐妹,当起了别人的"爱情军师"。
爱情的执念让三人最后谁也放不下。
劈腿事情曝光后,王杰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两边逃避。
潘太太因为怀孕,索性摊牌不肯退。
而被彻底欺骗的怡安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最老实的女孩子拿起了最邪恶的武器。
她把潘太太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杀了。
走不出错误迷宫的他们,互相撕扯着陷入了深渊。
人性复杂,放不下的人太痛苦了,执念和恶念其实离得很近。
还有最后林晓君爸爸选择绑架王翔复仇。
作为父亲的痛苦让他对女儿的死放不下。
可是暴力真的能将一切的悲伤消解吗?还是只让恶循环了下去,更多人被罪恶吞噬迷失了呢?
已成定局的罪不值得洗白与掩盖,但在发酵的恶更应该阻止与扼杀。
或许放下很难,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公平的法律与基本的良知。
《噬罪者》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罪恶。
他在小心的发声着一份艰难的正义。
他在试探着我们的包容。
一个罪犯过去的错不应该忘记,但他们改好之后我们也是否可以给予一个原谅和让他们放下的机会呢?
社会需要这样深刻的回溯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是在一次罪恶之后,尽可能减少下一次悲剧的最好的预防。
不希望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性,也渴求不以最拒绝的姿态漠视重生。
这部剧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犯罪心理有时候人会低估自己犯错的能力和代价,却又高估自己底线的坚硬程度。
我挺喜欢噬罪者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因为这两部剧离开了原生家庭的议题,当这个看似大罪之首的归咎点不再存在时,那么衍生出其他的情节和走向,再探讨人性,至少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在剧中,王杰高估了自己对所有情况的掌控能力,直到自己建构起来的一切在他面前一步一步坍塌,随着坍塌的,其实是王杰的自尊和身而为人的存在。
他只对哥哥表达过自己自卑的情绪,其他大多时候都隐藏得很好,尤其是在和女人们打交道的时候。
从他接触晓君、带晓君回家,到夜里失手捂死晓君,再到哥哥顶罪刑满出狱后的安排,再到交合人妻的事情露出,未婚妻杀人入狱。
他最终在女子监狱外面吹灭的蜡烛,不知道,是吹灭了他自己,还是拔掉蜡烛后,会是一个新的人。
人妻潘太太,说了一句很亮眼的话:“寂寞是会杀死人的”,和她随之殒命相呼应和,算不上太牵强,但也的确是她把自己一步一步往火坑上推的,推的同时,也把怡安从岸上推到了水里。
呼应片头每次都会出现的那一幕,即晓君沉入池塘底。
那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没有解救措施,没有任何机会,没有生还的后路。
而怡安,从一个安静周到的女孩,到一步一步发现真相,被血淋淋地撕开在面前,她以为自己足够伟大和宽容,可以拯救一个12年一直活在内疚中的男孩,可以挽回一个出轨又巧舌如簧的男人。
虽说最后的剧情有点陈词滥调,也不太符合逻辑,但它某种程度上,是贴合人物的心理情感走向的。
善恶一念,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
雯清何其无辜但又何其有幸,她是那个坚守底线的人,纯粹,但她对宋克凡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路人暂且不表,标签和偏见总是毁人不倦。
回到王翔身上,自己虽然是主动为王杰担责,但其实王杰早已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他剥夺了王杰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机会。
而他在阿标无辜致死的那一刻,也的确是想过亲手打残芷玲的爸爸,为阿标报仇。
万念起始,一念就再难忍了。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用《直视骄阳》这一本书来探讨死亡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噬罪者也通篇围绕死亡议题来展开,人在面对丧生者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缺口,如何面对那个造成遗憾的人,又可以用什么来告慰这份丧失呢?
施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总是不断转换的,而这两部剧的探讨至少都让人看到了这些人是活生生的,他们的生存势能一直是动态变化着的,有自己所执拗的地方,有自己所温柔的地方,有自己所信仰的、坚守的地方,也有自己真的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地方。
有些事情无法和解,有些事情,需要更进一步,才有和解的空间,但踏出这一步,往往绕了半生的弯路。
更生人我是一个闽南人,听着台剧里的台语,那是家乡的口音,是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平安福和拜拜,也是我妈日常会做的事情。
跨火盆,也是那的习俗。
在老家,进过监狱的人,都需要在门口跨火盆,吃过韭菜之后,才算是正式回了家,重新成为这家人。
而且,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拜托给老天,拜托给各路神明。
谁家都害怕自己家出了什么歹孩子,那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被指责、饭后闲话的谈资之路,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臆想来脑补掉你的理所应当。
所以,更生人,听起来是要重新做人的样子,但其实,人们心里想的都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我更倾向于更生人是龙哥这样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来做,路需要自己重新开,人生,需要自己把土翻一番,让主观能动性生长出来了,生机看起来就在前方。
就此。
更生人:最近看了台湾电视剧《噬罪者》,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拷问人性的作品,主人公王翔因为一起谋杀入狱,12年后获得假释出狱,却因为之前的案底,让他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毕竟很多人都是以歧视的眼睛看他,甚至有很大的敌意,还有歪曲。
大家都把服过邢的人称作“更生人”,就是说这个人坐过牢,需要重新开始,本意应该是呼吁社会对他们包容,给他们新生的机会,因为没有社会大众的接纳和包容,更生过程会很艰难,压抑,可能会被刺激回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更生人还可以这么理解,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比如一个A,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促销员,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某剧组,被邀请去客串,渐渐的也被导演发现,挖掘,于是她走上了演艺道路。
那么她也就不再属于过去的她了,也就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新的工作活动,这样的转变也可以形容是更生,重新开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更生只用于服刑者,那过于局限,难免狭隘,因为世界无奇不有,重新开始的故事,角色很多。
比如一个人,原来是富甲天下,成天与人斗酒、斗富,后来因为一场意外遭到抄家,所以他就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云游道士,在道士的点化之下,他便追随道士上山,后来终于修炼成仙,人世白云苍狗,此攻彼伐,他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也是重新开始。
说到更生我也算是一个,我不是一个服刑者,而是一名文艺者,我是借助文艺对自己救赎,进行洗礼,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变成一个博闻强识的人。
我选择文青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的东西,这就是我个人的华丽转身,是我的重新开始。
我刚出社会的时候,住在一个很混乱的城中村里,接触许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那是我的过去。
可后来的我,推崇的是圣贤,高士,君子,才子佳人,而不是流氓,后来的我也厌恶一切没有底线的丑陋,和不择手段的罪恶,我主张良知,正气。
至于后来的我反而被一些城市警惕,觉得我是威胁,这不是文艺的罪,而是整个环境的原罪,毕竟举世混浊,到处男盗女娼。
有很多人说结尾很憋屈的感觉,而我个人感觉却截然相反,结尾就像是最精妙的一笔,它带给我一种很讽刺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集的标题在全文结束的时候出现,就加深了这种讽刺感,“重生”,在结尾落下帷幕,没有人得到救赎,真相仍然被掩埋在地底,本应得到惩戒的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被罪恶包裹而吞噬的人活成了这样子,被虚无假面上所覆盖的“重生”,实则没有人得到重生,大家又陷入了更深入的泥潭和地狱之中,蛮现实的。
然后剧整体而言,开头很吸引人,抛出了一个关于更生人该如何生活融入社会,遇见偏见的话题,大家的角色塑造的也很好,看了就上头的感觉,再往后中间几集讲的就是那种比较纯粹的剧情了解了,中规中矩,对我而言,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我不是很注重剧情向,更倾向于对人性思考方向),不过演技还是一流,尤其是一些细节环环相扣,比如看到王杰和怡安交往,会很自然地感觉到洪怡安身上是有李晓君的影子的,剧情很合理,包括唐娟这个角色,蛮出彩的,她那里关于爱情和金钱的认知变化,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看到中间那里,其实我已经没什么特别大兴趣了,但是又想着看完,没想到下半场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第一个就是李晓君哥哥那边,他和父亲的那个长对话,引起了我突然的很大的共情,就很难过,后面王翔被绑,和李晓君的父亲那一场,随着他拿铲刀一下下打的时候,我是自己心也跟着颤的后面还有一些,等等,就让我觉得这部剧发力点是在后面。
还有一个,就是我本来以为王翔会被打死的,没想到,画面一转,他还活着,李父最终没有下死手,不过他把自己的私愤发泄出来,那个场景(看过的都懂)真的侮辱性极大,没有走正当程序,被自己的仇恨蒙蔽双眼,而王翔也同样不是什么善良的哥哥,帮弟弟顶罪,我更倾向于是他从小树立的一个要照顾弟弟的观念,他看到李晓君死后,第一个反应不是李晓君怎么了,打救护车,而是给王杰处理这件事情。
当时画面一转,看到王杰没死,感觉就是一种戛然而止的味道,但是后来又很绝,就是我开头说的那样。
这部剧每个人物塑造地都立体化,都有我们每个人复杂性的体现。
这部剧真的蛮压抑的,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想不到结局是这样的,弟弟没有坐牢,弟妹反倒杀情妇入狱,哥哥和旧爱在一起开始新生活,但是所谓重生真的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至少社会上的成见是在的,人死了,他是凶手,这是认知,也会产生信任危机,杀了一个会不会杀第二个。
就算我看完了全剧,知道他没有杀过人,还是会想如果我是里面的其中一个人,我也会害怕的。
因为连平时看起来柔弱乖巧的弟妹都会拿起烟灰缸砸向另一个女人,我只能说那个王杰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做,帮他隐瞒杀人的事我理解,但是因为小三怀孕激情杀人自首,我不理解,大好人生断送,她看过大哥出狱的样子,她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活吗?
王杰本质上还是一个懦弱、出事就逃避、靠哥哥女人来摆平的,他帮哥哥的方式是告诉哥哥同事那个人是哥的仇人,然后害人家开枪把自己害死。
我知道那个胖大哥也有错,他心理太脆弱,被冤枉受不了,而那个偷钱的女孩更是可恶,几次三番偷朋友家和老板的钱给他那赌博不争气满口谎言的爸,为了爸做尽偷钱的事,自己也爱慕虚荣偷朋友的隐形眼镜戴,她画的画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但是她做的事,隐瞒行踪,发短信故意让警察误会王大哥,然后自己回来看到眼镜也没有关心,如果晓君爸爸没有最后报警和放弃杀他,他就死了,而且晓君爸爸也会坐牢。
一个悲剧的发生,是两个家庭都不得安宁,晓君哥哥一直在自责自己那天没有尽快找到晓君,依靠信仰天主教来摆脱罪恶感,晓君爸爸十二年后还执着复仇,看着仇人长大出狱就特别气愤,难以释怀。
还有罪犯的家,妈妈提心吊胆四处搬家,亲戚也不愿意来往,弟弟担心哥哥的事被曝光,影响家人,甚至连感情都是问题。
十二年对于杀人来说我还觉得判得少,对于被冤枉入狱的人来说却是很长时间了,哥哥是自愿替弟弟顶罪,我只能说他自找的,他对弟弟好到牺牲了自己。
但是弟弟的心安理得又让我感到悲哀,他能在家人面前承认自己杀人,不敢在警局直接表明自己杀了晓君,也不敢说出自己和唐娟被杀案的关系,他一直是逃避的,事业有成,勤勤恳恳,做人失败。
很多事实当事人都清楚,晓君长不大了,而王杰也似乎没有长大,他一直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勇敢诚实。
更生人的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改过自新,那至少身边关心他们的人会很安心。
一方面警醒大家不要犯罪,不然会出狱也会像在牢里一样,心里不得安宁,被锁在小空间里,像笼中鸟一样。
另一方面,希望社会给予那些想要改过自新的更生人多一点关怀,不要把他们重新逼成罪犯,那个深渊,去过一次就够了。
罪恶并不是靠坐牢就可以弥补的,它只能惩治不能救人,重新做人得靠自己。
这部剧我想给满分,虽然男主并没有犯罪,可他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更生人,从他身边人的反应,可以看到大众对待更生人的态度,这就是人性,真实的可怕。
而小君爸与怡安的最终选择,更是体现了“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恨堆积久了人就会失去自己,总是要找发泄口的,乖巧的怡安冲动杀人也是合理的发展。
这部剧里一直没变的只有小杰,到最后也没能学会承担责任,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可惜了两个爱他的女人,为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怎么做到全剧都这么衰的
有的人就是会比较有责任心、更加包容,有的人似乎天生自私自利,谁认识谁倒霉。非常真实的一部剧,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令人直面人性的好与坏。
拖沓,而且到最后男主的弟弟害了那么多人也没进监狱,看的人不舒服
最近看的几个公视的剧质量都很高!节奏有点慢,但整体还是挺喜欢的,结尾竟然来了个这样的反转!
后劲不足,原谅和怨恨并没有太大的依据。
节奏嘛 致郁剧都会偏慢吧 结局有人会觉得烂尾 可我觉得现实一些倒比较好 王杰这种人怎么可能真在警察局承认呢 剧中受到伤害的 只有晓君和晓君爸爸是无辜的 其他每个人都有罪 更生人的处境困难 可真能做的 只有不让自己有成为更生人的机会吧
太精彩了!很现实很无奈很冲动很绝望!王翔真的太善良了,大好人!有礼貌有担当!为了弟弟顶罪坐牢,帮助小女孩还被诬陷被诋毁!弟弟真的太无语了,垃圾人一个!这大概就是家宝男的养成,哥哥背罪,脚踏两条船优柔寡断,最后女人竟然双杀,太无语了,为什么非要喜欢他,落到最后一个死了一个进去了,我不理解,他弟弟真的是又贱又他妈的好命,竟然给他全身而退了。男主初恋也太好咯,竟然分手和他复合,太理想化了。这个社会不得不去面对一下,更生人的问题,出狱之后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重新生活,而不是让他们身体自由了,心灵却永远封闭了,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偏见,也让他们永远无法获得重生。
人性剧,看起来就放不下
神经病吧?结局都在发疯,没一个正常人。剧情也很离谱。不过这也说的挺好的,圣母圣父是没有好下场的
贩罪剧就不要节奏这么慢,全程两倍速看完刚好。全程被弟弟的任性,哥哥的妥协气的脑壳疼。
题材不错,可是节奏太慢了,没有什么爆点,吸引度就容易下降。。
“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以后,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会抛尸也不会是好人
剧本有些地方去戏剧化处理很不错,有些戏剧冲突又太过刻意。每集质量漂浮不定,节奏过于缓慢,比与恶还是差点,但是公视这个档真棒。最后的这个结局真是。。。大概也只有香港和台湾能拍这样的结局。
1、为了弥补一个谎言,就要制造更多的谎言;2、弟弟到底是何德何能,让周围的人都为了他牺牲那么多,到头来他却安然无恙啊?!或者他可能就是个扫把星吧;3、都9012年了,为什么台剧还喜欢在剧中间连放两遍过门(还是叫什么??)这么俗套的东西,我以为我在看琼瑶剧;总之是一部比较失望的剧吧,编剧开始应该是有野心的,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最后反而让整部剧有点失焦的感觉。
最大的贏家就是王傑了 先有哥哥幫頂罪 後有兩個女人對他死心塌地以至互相殘殺 而他全身而退 編劇賽高 呵呵。
如果没有宋克帆,我给四星
一开始就错了
纵使拍得很好 但是这个破结局
虽然开头就能猜到是哥哥帮弟弟顶了罪,但还是会被吸引着看下去,庄凯勋演的很棒,眼神动作细节都处理的很好!结局也很写实了,做坏事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