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冰下的鱼》作为“自媒体电影”所做出的勇敢尝试,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上世纪我国的工业重省东北省,这也为电影里重要的场景--浴池提供了合理的出现方式。
主人公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抑郁症。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老人在阴暗的背景下抽烟的场景。
飘散的烟雾与周围的光线以及年老的妇女沧桑的形象,都表现了这位老人的孤独与无奈。
老人在工厂用自己的老本事工作了一辈子,却面临着工厂转型这样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作为老员工,在工厂的浴池洗一次澡一直是她自己的小心愿,代表着她对自己工作了几十年工作岗位的留恋,只有在最熟悉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洗去一生沾染上的污浊。
可是老人年事已高,不被允许进入澡堂,想要托人关系—或许也是老人的老方式—时却发现自己以前得罪过澡堂的老板。
这一系列巧合与境况,为电影的主体,这位老人设下了矛盾。
而老人家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老人的儿子为了给下一代在北京买房而不得不卖掉了老家的房子,携着妻子与母亲住在一方屋檐下。
婆婆和儿媳之间水火不容,家庭关系紧张,更加深了老人不被下一代理解的固执与孤独。
而老人的儿子家庭关系也极其复杂,人至中年却仍然没有安定的家庭,在抚慰母亲,回忆过去,安定家庭之间反复周折的儿子,为影片添上了一种无声的躁动。
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人的家庭矛盾。
看完电影再回忆老人的欲求,我发现老人想在职工澡堂洗澡这一小小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的背后,正是当时家庭与工作岗位和老人自身的矛盾心理所促成的。
老人思念老伴,想去澡堂再怀念一次老伴,找到一些老伴的熟悉感却又不被家人理解,遭到外人的冷落。
这正能引起我们对于现在养老情况的反思。
老人其实与小孩是一样的,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雨洗礼后,他们的欲求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却被子女认为人老了应该懂事不要再去固执地追求一件小事。
影片中,老人就像一只被困于冰下的鱼,想突破冰层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老人的儿子也像一只冰下的鱼,想要帮助老母亲实现愿望却面临着重重阻隔,体现着自己的无力感。
片中儿子为母亲搓澡的片段我认为是整片的高潮,历经各种磨难,儿子最终租到了钟点房为母亲圆了梦。
在搓澡的过程中儿子回忆着人生的点点滴滴,两人默不作声,但是无声中却又饱含着一切,直到孙子要钱的电话,才将儿子拉回了冰凉的生活,压力无处不在。
他最终还是崩溃了,抱着母亲痛哭。
这部电影虽然将时间背景设定在了上个世纪,却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惊醒作用。
如今社会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子女们陪伴老人的时间又变少了,社会的压力和应尽的孝道让人们难以抉择。
我们也应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为己所用。
我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看过齐齐哈尔冬日捕鱼,觉得挺震撼。
但影片里拍摄出的捕鱼碎片,只有凄惨。
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道,在中国,爱是向下的,人都是爱儿子爱孙女。
然后呢?
洗干净是执念,也是体面。
正如公交车上的年轻小伙骂骂咧咧让了座,可人家墨镜一戴,站得笔直。
被道德绑架后的施舍,不稀罕。
隔壁老王的热切表白,婉转的回绝,也是体面。
家里珍藏的40年的茅台,拿出来一喝,2018年的,还是讲个体面。
自行洗澡已经不方便也不愿意让按摩女给自己搓背,是个体面人。
老话说“打人不打脸”,澡堂的女售票员,嘴上缺德,吃了耳光,得了钱。
第二次见,依旧是在嘴上讨便宜。
结果郑总出现解开谜底,“我弟弟在你那儿请假,你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就是报复。
去见老姐妹邢桂芳,送衣服,终于开口说话,问到生3个儿子,却只能和痴呆老伴相依为命的情况,很感慨。
就如自己远在广东的女儿,老是买衣服,却见不到人一样。
女儿在电话那头还在絮絮叨叨,老太太却说,挂了吧。
一听你声音中气十足,幸福美满,就够了。
老朱给母亲搓背时,接到债主儿子的来电,直接把手机扔浴缸里了。
虽然儿子在身后无声的哭泣,但当母亲的怎么可能察觉不到呢。
千年都难处的婆媳关系,怪谁呢?
怪儿子卖了房子给孙子买房,所以挤在一个屋檐下深化矛盾?
其实儿媳妇看上去对孙子是言听计从和百依百顺,但都在嘴上答应着,谈钱都是“叫你爸给”,谈钱就是“那是咱们亲儿子”。
可惜她自己也住父母家,活成啃老族。
80岁人洗个澡真的就这么难么?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想不明白。
后来明白了,报亲恩难。
正如老朱儿子在酒店说的,“我爸身强力壮,来北京开滴滴吧”。
老朱呢?
在厕所强忍的是酒醉后的呕吐,还是儿子这话让人想吐呢?
在工厂干一辈子,老了人都硬不起来了还要去北京开滴滴?
所以老朱说,她母亲这澡洗不成他就不活了。
然后母亲洗了澡,她自己不活了,却给孙子留了装修费。
在中国,爱是向下的,然后呢?
人生百态,但结局都是走向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的衰老,除了让我们失去青春、活力这些表面,内里的失去才是值得关注的。
而这部电影,则通过“一件小事”来展现那些被忽视的“身份认同、尊严”。
洗澡,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电影中,母亲的洗澡之路坎坷、憋屈、甚至充满了被羞辱,从母亲想洗个澡而贯穿出的职工浴室、医院、家政机构、闺蜜家等地,将“老而无尊”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影者深刻的体会到“想要有尊严的老去太难了”,很直观的现实表现,其中夹杂着小一辈的“要首付”啃老,中间辈的“职场嫌弃”,让老一辈的“难”除了生理,更加深了心理与精神的难。
有人说养儿防老,电影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儿子在为“母亲洗澡”这件事而努力,喝酒、打架、到处求人甚至是联系上了多年未见的异性,观影中随着他的行动而揪心,但脱离电影后,现场互动时观众的一句话“为什么儿子能这么努力,却没想到要给母亲修淋浴头呢?
”完美的闭环了海报上“The Unfilial Son”。
我们是否真的关注过年迈父母的“精神需求”,那些蹒跚下楼不能打弯的膝盖,那些屡劝不改的恶习,那些执拗坚持的小性子,他们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我们老了之后是否也会有这些需求?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华章”,好的电影不止是讲难与苦让人去哭一场了事,而是能通过电影,去产生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老年人真实的生存困境,思考一下想有尊严的老去我们应该做什么。
前天去看线下展映,中途没有离场是我对主创团队最大的尊敬了。
90%的素人表演无可厚非,但是在台词的设计上和对白的表现上,实在太过于楞。
影片不难理解,哪怕是里面存在的一些隐喻和画里的东西。
开篇一条鱼就已经把影片的内核展示完了。
高放老师很厉害,第一个切过滤嘴的镜头把人物立住了。
然后我就开始被各种念稿一样的对白一遍一遍的搞心态。
前天去看线下展映,映后张力导演来做交流。
说实话,前一小时里我有三次想离场的冲动,把影片看完是我能给出的对主创团队最大的敬意。
影片90%的素人出演,表演能力差这点可以接受。
但是在台词的设计,和对白的表现上,实在过于楞了,这是团队的问题,和演员无关。
影片不难理解,开篇一条鱼的镜头就已经把影片的内核展示全了。
高放老师很厉害,第一个切过滤嘴的镜头就把人物立住了。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老太太抽的真烈,当剧情提及她是一名退休教师的时候,我在心里说:这老太太抽的真悲伤。
紧接着浴池吧台小妹的一连串台词,就把我整懵逼了。
她只是想拒绝老太太在这里洗澡,为什么要刁难呢?
看着看着发现,这只是一切刁难的起点,整部影片都充满了对女主的刁难。
但是这些刁难主要是体现在男主身上,进而影响到女主。
那小妹刁难的意义是什么呢?
引出一巴掌,展开后面喝酒求办事的剧情。
从这个角度上,这个刁难实在没啥必要。
小妹只需要按照规矩办事,讨两句软化博一下女主的同情就可以了。
这个剧情依旧可以继续展开。
之后,我就反复被各种念稿式的对白搞心态。
情绪平淡,台词生硬。
直到陌陌出现。
同样是素人演员,陌陌的表现十分真实。
陌陌从按摩店里一出场,就让我相信了她的一切行为和台词都是合理的。
说说男主吧,毕竟影片的主要剧情讲的是他。
导演用了三段动物的隐喻来表现男主七天内三段不同的心态变化。
这就是我最想说的,这三段隐喻实在有够刻意。
一辈子闷声出力的牛,怯懦胆小的猪,还有温柔孝顺的羊。
之所以说刻意,因为剧情上已经通过三个女人把这种心态变化表现出来了。
面对妻子,对于家庭的努力打拼,在职工路上本分劳作了一辈子,勤勤恳恳。
面对红颜,欲望与怯懦之间的反复拉扯,不敢越过红线,却始终在雷区蹦迪。
面对过客,陌陌其实连过客都算不上,通过陌陌在老朱脸上的一吻,还有酒店此起彼伏的声音,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老朱曾经是陌陌的常客,且俩人有过性交易的过程。
老朱把他所有的温柔、所有的轻松愉悦都交给了这个女人。
在陌陌这里,老朱没有了对妻子的无奈,没有了对红颜的欲望,只剩下温柔孝顺的一面,他变成了一只惹人怜爱,忍不住想要爱护的羊。
最后说说,我对这部影片最深的理解吧,就在于个“体面”。
作为同样的东北人,和老朱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环境的我来说,“体面”这个词贯穿父子两辈人的精神内核。
当然,我们还有一句很贴切很质朴的说法,叫“穷装逼”。
只是要解决洗澡的问题,却一定要找老板才可以,找打更的人“没什么用”。
只是找老板说几句话的事情,主席非要安排一顿饭,看似提出了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两句废话。
还有用公车送父母的儿子,半夜来查岗的郑总,甚至是隔壁龙钟的老王。
东北人被“体面”这两个字绑缚了一代又一代,从生到死。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做“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人,他的人际圈子里一定能找到一位某某局的局长,或者某某处的处长。
赵老师一步步被撕掉了体面,最后带着仅有的尊严,离开的人世。
这不仅仅是赵老师的悲哀。
或许是年纪不足,或许是文化差异。
看完电影懵懵的,看到了表象的压抑,中年向老年的转换矛盾是电影的明线,一心只想“洗澡”的八十老母、相处数十年的聒噪妻子、在北京只知啃老拿钱的儿子、有点钱就牛逼哄哄的洗浴场老板、不近人情赶老员工的八零、稍有情愫的女人…最为震撼的一幕是片尾牛头、猪头、羊头,屠宰车三次身后经过将电影划分为三个部份,暗示着主人公分别如同牛一样办事、像猪一样无还手之力、像羊一样有角而反击,可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宰割。
鱼被封冻许久,见着阳光奋力跳出冰面体会温暖,就如主人公的梦境一般是不现实的,最终还得回到水里,且终逃脱不了被捕捞的结局。
冰下的鱼,冰上的人,冰封之下,牢笼之中,唯有洗净现实之气,才能走向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抽着削去烟嘴的烟,不顺受他人所谓的帮助,一丝不够的打扮,颇有范的一副墨镜,洗干净身子,坦坦荡荡的走去。
《冰下的鱼》8.5/10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距离《国风》几千年后的现在,同样一直发生着种种妥协式的献祭。
冰下的鱼,打捞上来堆在岸边,久之渐渐凝固冻结,停止翕合。
老人就是正在被打捞或已经被打捞上来,静静等自己身躯冰冻住的鱼。
新生命停不住地从老鱼的身躯下钻出,冲撞着,不断伸开永远塞不满的手,索取着空间,间接加速收网的速度。
每次被打捞上的鱼,都是冰面以下鱼群的献祭。
儿子打了郑总,出了澡堂,厂里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就预示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洗澡的希望,最后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装猪,牛,羊,献祭的三牲的卡车从儿子身后呼啸而过——被镜头刻意放大凸显的动物首级特写,代表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买房却还需要家里出装修费,不悦也不敢表态;婆媳关系不和只能充当斡旋的角色;学生时代受到暧昧纸条因担心受怕主动上交老师。
说明儿子胆小怕事,又有多少儿子像这样,亦或是像儿子的儿子啃老而活。
男女之情也是在讲,或许一些底层人,会为彼此“同命人”的身份互相怜悯,渴望救赎——终点还是我们都在慢慢被时代抛弃,包括片里的妻子、红颜知己、陌陌,收网时奋命挣扎,就像冰面上垂死挣扎的鱼,那种既知道于事无补,又只能通过无用的摆动表明在回击些什么的,透过身影渗露的凄凉总会赋形于色出来一点。
p.s. 对文艺片的诠释有点中规中矩,教科书式演绎。
吐橘核那段我喜欢。
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82岁的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轻微抑郁症。
她打算去职工浴池洗澡,浴室管理员却因其年老怕出意外担责任而多次拒之门外甚至羞辱她,儿子朱红兵也为了找到两个陪护母亲洗澡的女人而费尽周折,可是母亲最后也没有实现在职工浴池洗澡的愿望,结局以一封遗书离开。
《冰下的鱼》镜头一开始聚焦于一条跃上冰面的鱼,经过一番挣扎,重新跳回水里,或许这就暗示了人物的结局最终也如同回到了冰封的世界。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配乐的设计,其中包括水壶烧水水沸腾尖锐的声音,朱红兵为母亲浴室洗澡找人帮忙无果蹲在路边时机车轰隆隆驶过的声音,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紧张而尖锐,给人以窒息感。
同时,电影使用了多处暗喻,电影中朱红兵三次站在街道上,身后载有猪、牛、羊的货车三次经过主人公,而这三只动物在最后也被宰杀,这也象征着朱红兵被生活肆意“宰杀”。
电影的名字叫做《冰下的鱼》,生活中的琐事如儿子的装修费、厂里人的质疑以及婆媳关系的不和谐等,都是阻挡朱红兵这条“鱼”冲出水面的“冰”。
这部电影是张力导演对于日益迫近的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而我更为人物无法解脱而惋惜。
故事主线以男主人公为解决80岁的母亲要去职工浴室洗澡的难题而展开,进而表现了长期内心孤独的老人与被生活现实围困的中年男人各自面临的生活与心理困境。
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由齐齐哈尔本地的普通素人出演,自然质朴的表演风格,与东北老工业城市交织勾勒出一道真实而丰满的东北人文景观。
影片故事整体画面有一种冷峻的氛围:一是生活环境的冷峻(东北特有的气候自然环境及凋零的老工业城市环境);二是老年母亲内心孤独无力的冷峻;三是中年儿子被周遭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的冷峻。
影片运用最多的是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背拍,将人物与所生活的城市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刻画了人物、推动了剧情,更记录了时代。
三次运用了达斡尔族呼号的曲调,使用大提琴和萨满鼓,悲凉中带有独特的穿透力。
影片中超现实色彩的三次出现的被困在牢笼中的牛、猪、羊,最后都出现在开湖的献祭中。
开篇的长镜头:冰面下的鱼,跃出水面,向死,返回湖中,苟活,最后也逃不脱或被冰封或被冬捕的宿命。
导演兼编剧张力说:创作《冰下的鱼》不是为了表现伦理意义上的母子关系,而是想给周而复始的生活楔进刺痛的力量。
映后有一个多小时的主创交流时间,当最后一位观众问完导演“为什么剧中母亲的女儿就不能从广州回来一下呢?
”我转头看了看这位去年刚毕业,还在忙着考公上岸的女孩,看着她稚嫩而充满活力的面孔。
她一定还未结婚生子、尚未经历生离死别,中年人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想当然,都是身不由己……
看《冰下的鱼》,让我不断想起正在老去的我的母亲和自己。
我想到了以往我的妈妈在洗澡、忘了拿毛巾或衣物时,她不愿意我直接递给她,而是让我放在门口的椅子上。
即使是亲如母女,母亲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隐私的。
而当大兵走进浴室为年迈的母亲搓澡时,那一刻我真的很心酸,因为赵丽华女士是爱美的,有高自尊。
而那一刻,她面对儿子,却没有闪躲,而是无能为力地面对。
最近这些年,有非常多关于老年群体的非虚构作品或是电影,但它们往往聚焦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是那些身患重病、没有身体自理能力的老人。
而《冰下的鱼》,聚焦的却是一位尚能自理,意识尚且清醒的老母亲和中年儿子,因此它显得格外的真实,格外残忍。
有种说法是,人变得愈来愈老,就是一个失去自己性别的过程,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只有老人。
而对于赵丽华来说,是肉身的失去性别和精神上的保留性别在做对抗,而她注定要输给时间。
我长在南方,因此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位高龄母亲走进搓澡堂,竟然需要两位身体健康的女士的陪同。
冰下的鱼英文名字叫the unfilial son,意思是不孝子。
在映后交流中,有观众就问到为何取这样一个英文名字?
他认为大兵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而我想,其实当一个子女认为自己是不孝子的时候,这样的子女往往是很孝顺的,因为此,他才有遗憾,才有愧疚,才有自责。
张力导演说,这部影片是他献给已经去世的父亲、母亲的,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构思剧本。
因此电影拍成后,他没有任何的遗憾。
我在想,不孝子也许是他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但他能用这么长的时间去记录,去怀念自己的父母,他真的很棒了。
影片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冬天从冰面下的寒流中跃上冰面的鱼,你不知道它在挣扎什么,在我观看完整部影片后我觉得这条鱼由两层含义,冰下的鱼寓意着男主朱红兵这类大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冰下的水流也暗藏着很多困住他们生活的牢笼,这牢笼由各种琐碎的生活烦恼组成,你只要游进去,你就会拼命的想挣脱开它,但到最后只会发现组成这牢笼的铁条会越来越多。
等牢笼松散、你挣脱开来一跃上岸,就会成为像她母亲一样成为跃上冰面的鱼,那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冰下的鱼到冰面上的鱼只是时间过渡的问题,到最后大家都会变成这样,像极了一部分人的一生。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中国东北的齐齐哈尔,由于齐齐哈尔是我国以前的老型工业化城市,所以在影片中你还能看到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老型工厂。
在时间线上,推动着影片走的是靠着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朱红兵年迈的母亲想要在工厂职工宿舍洗一次澡,这件看似很平凡普通的事,实现的过程却又反映出了过程中遇到的每个人生活的不易。
剧中的配乐选取我觉得很好,印象特别深的是朱红兵在车上与刘朝红发生的一时冲动导致了一场误会发生,刘朝红的丈夫在与朱红兵殴打时,背景音乐是一段节奏很快的当地少数民族曲子,而整首曲子一直伴随着殴打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而不断起伏,让人很能感受到当时气氛的紧张感。
镜头的转换与铺垫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像背景男主独处时出现猪、牛、羊来寓意男主的方法,很容易就能体会到。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BJIFF 240425 党史馆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3.5
慢节奏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