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看过的国内单个战斗场面最细腻最写实的。
全片仅两场战斗描述,但交代得可与兄弟连第三集那场夺取炮兵阵地的经典战斗媲美。
无论是战斗场面的服化道,还是战术细节的展现都极其的真实。
参见刚开始的火箭炮与冲锋的步炮协同,中间爆破组与掩护组的阵地分工与时间差,还有冲锋枪卡壳与换枪的处理,“攻坚手榴弹”以及“特别冲锋号”出现的细节镜头(非专业军迷,型号说不出),哪怕只有一秒,细节还原都是诚意满满2.感情戏,人物形象刻画的准确与克制,尤其母亲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一如,完全无普通电影战斗英雄的母亲刻板画像那样,深明大义,好似圣母,而是真正塑造一个普通百姓母亲应有的样子。
如得知黄继光成功入伍的晚餐餐桌前,没有特别假的欣慰与兴奋,而是强装平淡,却难掩自豪但又更担心儿行远方的矛盾,一半脸尴尬的抽动,嘴里却颤巍巍挤出四个字“参军光荣”(为这名不知名的大妈演员戏仙似的表演打call);二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堵枪眼瞬间,本剧没有像通常电影一样——“那一刻,雄壮背景国乐强加buff,然后面向战友甚至面向祖国的方向坚毅眼神的分镜头”强行拉满高潮节奏,而是突然慢下来两分钟,用一段似幻似真的母子重遇将整个节奏慢,然后不加任何画面渲染、特别的镜头切换,平铺直叙的切换到那果敢的一堵,反而震动了我。
3.网剧,无宣发,无大v演员带货,发行场所单一,能有这样的水准实在难能可贵。
提起小众战争剧,之前有口碑极佳的“能文能武李延年”。
这么说吧,这部我认为已经不吝珠玉在前、再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当制片方淘梦向我提出这个项目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
难,太难了。
网络电影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要做战争片?
黄继光堵抢眼人尽皆知,结局剧透毫无悬念?
多少年都没见过几部抗美援朝影视,审查前景如何?
……硬着头皮接下以后,看了几个月的史料,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七十年前的史料混杂了真实记录,混乱回忆,宣传材料,文学创作,光是堵抢眼这场战斗的过程,我就整理出11个版本的叙述,各有不同。
这也成为某些人士攻击质疑黄继光的原因。
在经历了许多个激进的创作构想,以及一稿被当面枪毙的剧本后,这个难题逐渐清晰起来。
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因此最终我们捧出来的电影,不能是狂轰滥炸的爆米花,也不能是浓眉大眼的样板戏。
得是我们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在狭窄的创作缝隙中尽力还原的一种真实。
冷静的,克制的,不怼在你鼻子下面的真实。
这片子确实难。
但是你再难,能有多难?
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
——看过老兵们的回忆,再实际在山上跑过,模拟过,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
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太可怕了,太令人生厌了,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
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是鏖战四十三天的战役里,“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恰好我这人认真,喜欢认死理,这种真实成为了每一步的准则。
工作盘里的部分资料黄继光是通信员,不是战斗员——那我们就描写通信员的成长和训练。
黄继光和妈妈有信件存世——那就尽量使用,捏合到故事里。
战役爆发当天,黄继光应该不在受攻击的两个高地上——那我们就假设他前一天跟随参谋长回到了后方的团部,于是接受了建立通信的任务。
所涉及阵地,时间,地点,都和真实战史不能冲突。
19日反攻,黄继光应该跟着参谋长作为二梯队在后方,一开始不参与六连的进攻——那我们就不瞎给他加戏,只让他看着战友们逐渐凋零。
战斗过程里需要许多桥段和细节填充——那就从老兵回忆录里找,和军事指导聊,没有实据的不写。
上甘岭前线没有记录有女兵——那就不写女兵。
别的片子写了,哪怕老电影《上甘岭》写了,我们也不写。
……
真实的上甘岭阵地至于制作时的阵地,坑道,服装,枪械,军事动作,战斗过程等等,其他主创已有更详细的分享,核心思路都是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看。
总之就是能真就真,真不了也得在真实框架里,弄得尽量真。
这一思路当时一定逼得各部门主创背着我叫苦。
明明影视城里有现成的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山挖?
害的灯光吊车要开到山上,摄影师要在晚上扛着机器在山脊上奔跑?
拍美军弄点绿衣服就行,为什么OD3的绿不行一定要OD7的绿?
为什么连防弹衣和头盔罩子都要现做?
抗日的枪也是枪为什么还要找型号对的枪?
假枪让演员哆嗦一下,后期加枪火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真枪?
拍了挺多战争戏了,为什么拿枪的姿势还要听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军事指导教?
总共就拍二十几天,居然开机前还要军训?
网络电影好多人手机看,为啥还要做5.1声道?
……就一定要。
我经验浅薄,也不知道其他导演是怎样拍戏的,预算问题全部扔给我信任的制片人。
遇到困难了,要不了了,就跟大家撒娇,就一定要嘛!
然后大家就真的顶着压力,给我努力要来了。
等到开机后,所有人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都说:“真香”。
我也在每个镜头拍摄时摩拳擦掌,喊着“来来来我们再香一个!
”全然忘记了当初拒绝项目时候的高冷。
我们挖的阵地而这不光是因为各部门的努力,还因为监视器里有一批愿意一起吃土的优秀演员。
三个年轻人打头,诸多老手压阵。
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
洪洋和刘思博,他们作为黄继光的羽翼,让两个鲜少被歌颂的战士,在片中同样熠熠生辉。
刘之冰老师,武强老师,刘一江老师,牛北壬老师,李田野老师,李晓川老师。
不论文戏武戏,不管等待多久,都是说来就来,出手就有,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
还有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只有一天的戏,没有几句台词,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
可惜因为健康问题没有在首映时见到她,我很挂念,希望她早日康复。
当然还有我们的跟组演员和武行兄弟,因为剧组穷,他们演完我军演美军,山上死完山下活,任劳任怨,死去活来。
最后着重说扮演黄继光的刘家祎。
他当时才刚上大学,比黄继光牺牲时的二十一岁还要小。
一开始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声音“拒绝”的,觉得他太年轻,太鲜肉。
但当他剃掉头发,穿上军装,对镜头投来那稚嫩清澈但又坚强的眼神时,所有人都“真香”了。
他是年轻,但他用天赋和态度扛起了这部电影。
他对得起黄继光。
杀青我们当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山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疫情;因为同题材大剧组同期拍摄导致的物资和外籍演员匮乏;多部门超预算;动作演员受伤;漫长的审查;无奈的删减;……片子里清晰可见的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我知道,全剧组所有人,都已经做到最好。
我没法在一篇文字里回忆所有的细节,对所有人表达感谢,我这人害羞又别扭,最不擅长这个了。
从2020年春天接触项目至今已经两年多,许多人来来去去,如今终于完成上线。
只希望所有贡献过力量的人,能为之骄傲。
然后当我们再度相聚,能够一起奔向更远大的梦想。
分镜师石鑫的分镜制作角度,真的榨得一滴都没有了。
观众凡有不满,不管是嫌慢,嫌晃,还是觉得结构不佳,故事不精,看点不足,手法不对的,都是我才能不足的责任,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再努力精进。
我的分镜我知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到片名的时候,你们也是拒绝的。
“特级英雄”这四个字,在如今似乎是个陌生的概念。
我也不例外。
我们熟悉的是“超级英雄”,或者“宇宙英雄”,为他们在银幕上无数次拯救世界叫好甚至感动。
很多人甚至真的就看错成了“超级英雄黄继光”,连网上的盗版资源的英文标题也写成了“Superhero Huangjiguang”. 当然最让我难过的,是说一看到这奇怪的四个字,就决定不看的人。
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有空来看看吧。
可能是香的哈哈。
开饭开饭
近些年来,好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真的是演艺界的悲哀,明明导演、演员、剧情都相当出色,可是偏偏票房跟那些所谓的明星参演的平庸之作差之千里。
这种乱象导致了很多优秀的真正的演员没戏演,流量明星在影视圈兴风作浪,各种粗制滥造之作层出不穷。
影视圈要是能像80,90年代那样相对纯粹,有了优秀的作品才会有高回报,相信会有更多导演沉下心提炼作品,也让更多的优秀演员也有机会创作出有形有魂的角色。
作为爱国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和《特级英雄黄继光》真的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同时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该主题作品的艺术呈现,而不是把英雄事迹作为噱头,让我们进电影院看了内心毫无波澜,爱国主义教育的影视作品就应该偏向故事的构架和角色的塑造而不是为了体现某明星的光芒,爱国情怀不应该成为商业烂作的遮羞布。
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战火熔炉特级英雄黄继光这三部片子都是我认为近年我军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优秀电影,拍出了我军的气势和立场,客观处理了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没有丑化敌人,没有刻意追求我军人物形象的高大全。
但是这三部剧,在我的理解中,是有不同侧重的。
李延年剧,以李延年同志为核心,讲述了为什么要抗美援朝,一个优秀的指导员如何工作/战斗的,我军基层组织的日常动员形态等。
核心是以人讲组织,落脚到人的杰出和优秀。
熔炉,以没有完成思想改造的国军技术军官为核心落脚,通过被迫卷入抗美援朝、排斥摆烂到逐渐参与直到彻底在熔炉中完成自我锤炼为主线,更多的是讲述我们是什么样的军队,我们为什么而战。
有网友提出一个观点我很认可,赵和更多的是对军事和历史有一定了解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因此与其说这个熔炉是改造国军技术军官,还不如说是对当代青年的精神锤炼。
黄继光剧,以黄继光报名入朝开始,直到牺牲结束。
剧中用自荐的方式说了个人履历:入团三个月,参军一年半。
这么一个旧社会成长的苦孩子,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用一年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不想世世代代再过受冻挨饿的苦日子的决心。
如果说前两部剧分别讲了杰出的指导员和我军的政治底色(为什么而战),那这部剧就是通过一个西南山村苦孩子报名参军、告别家人、新兵集训、入朝作战的历程,刻画出千千万万个被解放的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炼成钢铁,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说到这里,就想到曹子建的那首《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魂兮,归来!
【武警男声合唱团】 历代军歌 曹植《白马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前人为了后人不再过苦日子、受欺辱,忍饥挨饿,受尽苦难,憧憬着后人可以幸福生活直至惨烈牺牲。
后人生活在和平环境,锦衣玉食,却折腾着使用各种方法,去寻找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怎样是幸福的生活。
不忘初心真的很重要,一个国家民族真不能用百年的时间循环去找一个点!
点点感受而已
国内近几年最好的战争片!
没那么夸张花哨 ,!
,,,,,,,,,,,,,,,,, ……………………………………………,,,,,,,,,,,,,,,,,,,,,,,,,,,,,,, ,,,,,,..........,,,,,,,,,,,,,,,,,,,,,,,,, ,,,,,,,,,,
敬爱的毛主席:我叫邓芳芝,今年六十一岁,家住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石马乡第三村。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我的三儿。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
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祖传的几亩田地也被迫典当了,一家人少吃无穿,实在苦啊!
一九四二年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都俄困在床上动也动不得。
一九四九年二月,家里没有吃的东西,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
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死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
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伟大的毛主席:感谢您领导我们得到了解放、我们才翻了身,分了土地安了家,过起好日子来。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万恶的美国鬼子,不消灭美国鬼子决不回家。
他叫我在后方把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我心里真是高兴。
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共产党把他教育好的。
现在,继光虽然光荣牺牲了,但千千万万的青年都愿作我的儿女。
他们都表示要学习继光的精神,为保卫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把站斗、工作和学习搞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一定要鼓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继续英勇杀敌和努力生产,早日打垮美国鬼子,为继光报仇。
同时,我还要把我的小儿继恕教育好,教他学哥哥的样子,争取当国家的英雄和模范。
祝您健康!
邓芳芝敬上
英雄黄继光,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篇课文,那个时候读过的,哪怕跟大家一样,读得热泪盈眶,可是小时候的我,心里还是会有个一个小小的疑惑,他为什么要去堵枪?
直接打对方不好吗?
可是这个问题,随着翻过的课本书页,丢在脑海不知道哪个角落,积满灰尘,从来没有想过,在今天,这部电影我告诉了我答案,让我重新认识了黄继光。
他还是个孩子啊!
黄继光!
莽撞,鲁莽,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刚看名字,还以为又是那种手撕鬼子似的玄幻片,从一个军士迷博主推荐里面看的,他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服装道具,还有那个卡壳的枪。
即使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我也想看一看,这种真实还原的战场是怎么样的。
看多了各种脚不贴地的各种抗战片,抗战偶像片,抗战言情片,抗战神话片,这部影片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冲走了那些污秽。
看之前我还担心过,这种老式昏暗的老片子色调,不知道我能不能坚持的看下来,事实证明,我多想了。
导演对布局的把控,松弛有度,用穿插的回忆介绍人物背景,明暗交替,刚刚好。
看别人爬树
我们爬树还有一个场景,笑死我了,通讯兵传话训练:前方有一个敌营,准备进攻!
传到后面,变成了:前方有一个敌人,准备庆功!
😂😂😂这是一个老故事,他讲的很朴素,就是这种用心的朴素,很打动人。
卡壳的枪晚上昏暗的战场,敌我都看不清,这场战太难打了,结果我们是胜利,这胜利是用多少像黄继光这样的年轻人,用命来填的啊!
讨厌战争,战争就是用一条条的人命,去堆积鲜血,遍地熟悉的,不熟悉的,到处散落的尸体,那不是人间,那是地狱。
多的我也不想说了,黄继光,那稚嫩的脸,清澈的眼睛,总让我觉得,他至死的时候,都还是个孩子啊!
小时候我奶奶就讲过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听收音机好像还听到过黄继光的故事,小学加入红领巾团队的时候老师也讲了黄继光的故事,好像也有一篇课文讲的黄继光。
没想到把这个心心念念三十来年的英雄人物终于拍成电影了。
不知道故事拍的是不是和小时候听说的一样,雷锋和董存瑞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拍成电影,非常期待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中规中矩,观看下来比较平淡,情感渲染和推动不够,没有回答根本性问题,为什么?驱动力?当然,对战争细节的表现值得称道,但是不够打动
拍的挺用心的 这样的主旋律鸡汤值得喝一碗。
用心了,战备还原上就看得到。最后黄继光的牺牲时刻泪目了。
牺牲
抗日战争的英雄才是真英雄。不要再歌颂朝鲜战争和国共内战了。
能看出创作团队在夯实历史人物和军队作战细节上不遗余力 创作态度真诚 敬畏 非常可贵。不过缺点也很明显 尤其结构和节奏的把控 的确和银幕电影还不在一个评价体系。
用心拍电影,认真讲故事。
别被片名和网大吓退,本片虽然成本低、导演演员无名气,但确实一帮认真拍主旋律的年轻人,没有屁股歪没有花花肠子,真实还原,用心磨细节,配得上英雄的分量。私以为本片比一众名导拍的所谓抗美援朝大片都要强。
看不下去
一部及格线以上的战争片,虽然是网大,由于资金限制没办法弄出更大的场面,但是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场景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场面上也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没办法在布置更多的人员,只能靠近景来捕捉,而没办法拉开视角展现整个战场。幸好也是网大,电脑的屏幕去看没什么问题,我始终觉得战争片有时候为什么要堆人也是为了大荧幕考虑。电影的最大问题是真的太黑了,光线不够,如果白天看就感觉看得很吃力。当然电影最大的优点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后那段黄继光母亲的独白,太催泪了。
马特洛索夫。
年代感被台词打得稀碎,几个周边人物的塑造略显单薄,个别地方略显刻意,配乐整体不错,但最后被黄继光牺牲的瞬间给拉低了,影片整体画面质感值得称赞,1000万投资能有这样的呈现,算是可以了。
张庄张庄,我是李庄,“请”回答。----谁给编剧这个“请回答”的自由?描绘英雄当年,怎么搞成现代文明剧了?
英雄十星,电影不及格
相比一些神剧,真实而已,无他。论质感,明显不如老谋子的《神枪手》。评分较高,估计还是有对特级英雄黄继光烈士的感情分在里面。无论如何,看到了国产战争片的改变,继续加油!
没有中江话,崭新的制服,不想多说什么,最近都喜欢拍朝鲜战争题材了,自从八佰电影出来以后,很少再看见描写八路抗日的了,估计是知道了正面战场是莫法比的,索性干脆选择了自己的正面战场,朝鲜战争。嗯……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毕竟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朝鲜战争,还要越南战争,解放战争这些题材可以拍,偏偏选择了朝鲜战争,而且是基本上统一不调都只拍这个不拍其他的,没意思,建议豆瓣直接把该片弄成建国大业那样,不公布评分,或者给个满分。
聚焦个人,不过分不煽情,除了场面小了点,其他还挺好!
难看是真难看啊,捂脸🤦♀️🤦♂️
主旋律电影,50-60年代战争片形式,剧情紧凑,人物有血有肉,高潮迭起,虽然是网大制作,但一些枪林弹雨乃至志愿军配枪都还原得非常真实。黄继光牺牲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着母亲的画面,这一组蒙太奇令人潸然泪下。他既是英雄,也是母亲的儿子。
好看,小学课本的故事还是很感动,挺用心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