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电影《特朗勃》。
一名好莱坞的编剧,特朗勃,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被非美运动调查委员会说成是国家的叛徒。
编剧由此失去了工作,被好莱坞拉进了黑名单,进了监狱。
纵然他写出了罗马假日,剧本获得了奥斯卡奖,他也没有办法领取。
在平常的生活中,还要不断地遭受他人无礼的举动和非议。
这是特朗勃的不幸遭遇,也是黑名单中所有人的不幸遭遇,甚至有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一场捉“叛徒”,拉名单的运动中,到底谁是叛徒?
已然没有意义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害,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黑名单中的恶人是不幸的,那些看似幸免于难的人同样被迫地做了那些不想别人施加在他们身上去事情。
说谎,背叛,嘲笑,无礼,强迫,辱骂等等。
在这场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良心的拷问。
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维护自己群体,希望群体能够保护自己。
如果群体内部出现叛徒,人们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因为叛徒会损害群体的利益。
但我们做的事情往往只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为了让自己更加安全一点点,我们就特别害怕那个所谓的“叛徒”,以至于我们都希望叛徒在没有“动手”之前,把他斩之而后快。
但往往内心的不安和“叛徒”的存在与否是矛盾的。
因为“叛徒”是否存在有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这一个淡淡的幽灵仿佛就悬在我们的心里。
这时需要找一个叛徒,其实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罢了。
这个替罪羊替我们赶走内心的不安。
那替罪羊从哪里找呢?
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了。
《特朗勃》是一部2015年由杰·洛奇执导的美国传记剧情电影,讲述了好莱坞著名编剧特朗勃非同寻常的写作人生。
可能一眼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典型的“传记片”,但因其背景特殊,使得人们对当时的《好莱坞黑名单》也十分的有兴趣。
好莱坞黑名单
20世纪3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这个时候,特朗勃也凭借其天才的写作能力与优秀的作品以高价与当时的米高梅电影制作公司签下的三年的合约,从此成为美国收费最贵的编剧,也许也是世界上收费最贵的编剧。
那段时间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好莱坞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卖座的电影,他的家人也过着上流社会富足的生活。
影片中他和他的妻子参加着名流酒会,住着大房子,豪车,休闲时间可以在自家花园与朋友们野餐,一幅幸福美满的生活景象。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政治气候剧变,共产主义成了美国的威胁。
特朗勃因为其政治信仰原因开始被行业抵制,在1947年因为拒绝提供证词给众议员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继而因藐视国会被判刑,第二天第一个黑名单就被设立了,这个黑名单被称为“好莱坞黑名单”,后面也被称为“娱乐业黑名单”。
这份名单详述了美国1940年代和50年代中,因政治信仰而被剥夺工作权的演员,导演,编剧,音乐家和其他娱乐业人士,其中有真实的,也有被怀疑的。
如果艺人被认为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或同情、参与过认为是有社会主义背景的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帮助政府调查共产党活动,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一些人被列入黑名单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错误地点和时间。
即使在最严密的执行期间—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黑名单也很少被确定和核实,但它对美国的娱乐产业发展造成了直接损害,相关人士为了生计经常被迫背叛朋友或原则,整个产业笼罩在意识形态审查的阴影下。
特朗勃在出狱后,被黑名单影响,只能为B级片电影制作公司工作,钱少还不能署名,但是这也并没能阻止他继续写作,他的房间一直回响着“哒哒哒······”的打字机的声音,一天工作17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家里装5部电话,用着各种各样的名字,秘密的进行着自己的写作事业。
因为夜以继日的工作与家人有了分歧,由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女儿,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连自己的16岁生日都抽不出一分钟的时间。
朋友也曾激烈的问他你还有激情吗?
还有真正想写的东西吗?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一个天才完成他的使命,即使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他还是通过真诚的交流取得了家人的原谅,之后写出了《勇敢的心》,再次夺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对他来说都至关重要。
尽管在特殊时期,他还是凭借自己过人的写作才华得到很多写作的机会,谁还敢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部国产影视剧里的台词,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你但凡比别人强那么一点,别人就会嫉妒你,毁你,死乞白赖把你往下拉,摔死你,但是,如果你比别人强很多,人家怎么都追不上你,你猜怎么着,他们就要敬你,爱你,把你像祖师爷一样供着”。
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依然适用,因为如果特朗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编剧,可能他这辈子不会有机会再去证明什么,争取什么了。
几经周折,当他的名字终于可以出现在荧幕上时,镜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眼部特写,透过镜片可以看到他眼眶含泪,名字倒映在镜片上,这是非同寻常的一次,象征着他终于可以做回自己,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尊重,也意味着长达多年的“好莱坞黑名单”在此刻终于被撕碎。
观影结束,妻子回到家后开始抑制不住的哭泣,这些年来由于丈夫的政治信仰而使得整个家庭遭受到的不公,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和照顾丈夫,努力经营着家庭,这一刻的胜利也是属于她的胜利
片子很好看,男主老是老点,很有味道,就是老帅老帅的,演的超级棒。
女儿也很漂亮,里面的Kirt也好帅!!
超级喜欢。
对于,里面的政治斗争,我可不敢说话,哈哈,我对这方面还不成熟,害怕说错了以后,等会儿,就会上像片子里一样的 blacklist了,我只能说,祖国万岁,我是个傻子,我啥都不懂,别叫我发表意见,I love my country。
just kidding.男主演的特别好,演出了成熟的睿智,机智的争辩,在困难中的不乱阵脚。
出了监狱,他开挂似的编剧技能得到了适放,让我觉得,妈呀,这简直就是个god of the script。
我看到他的煎熬,吃止痛药,不停地抽烟,没日没夜的写,沙发上写,桌子上写,最喜欢的还是浴缸里写,写的快发疯了。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心的煎熬,痛苦,但这不是他写出天才作品的主因,就像,如果我也没日没夜的写,我就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作品吗,不可能的。
所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天给他的天赋,还有就是他的过去的经历。
我觉得电影在他写作过程中,对于后者的反应很少,还好有。
这就使的前面演了很久的个人经历,似乎有点与他写作的伟大作品割裂开了。
让我一度觉得,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编剧队长。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是天赋和经历共同成就了他。
所以这是我的看法。
达尔顿·特朗勃喜欢在浴缸里写作,电影《特朗勃》的第一个镜头,是布莱恩·科兰斯顿在浴缸里醒了过来,恍惚了一会儿,然后戴上眼镜,继续写他的剧本。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老白作为演员获得了这部电影的唯一一个提名,公布最佳男主角前,他的短片第一个被播放,还是一段浴缸里的戏,抽着烟,对着剧中的女儿咆哮。
此时的特朗勃,因为信仰失去工作进了监狱,甚至不被允许继续在这个行业存在,对于一个拥有写作天才并且只想以此为生的人而言,那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他以他的形式反抗。
特朗勃以1200美元的价格接下一堆小制片公司的剧本,无法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他需要以此糊口,所以才有那段与女儿之间的冲突,“我在浴缸里工作,周围都是水,所以就算整个国家都着火我也不担心,这样我就能继续当这个家的私人奴隶。
”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前,他是好莱坞最贵的编剧,但在那之后,他只能这样匿名且便宜地写作。
他借了另外一位编剧的名义,送上了《罗马假日》的剧本,用化名写了《勇敢的人》。
这两部戏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但显然作者本人无法出席颁奖礼,只能透过电视在家看看直播。
电影里还原了这两个场景,《罗马假日》获奖的时候,特朗勃甚至没有笑,他女儿说,“我们现在要开心吗?
”他抽了口烟,继续静默。
那幕前的编剧要把那尊小金人还他,他拒绝了,说上面没有他的名字。
事实上,直到1993年,学院重新把《罗马假日》的荣誉还给了特朗勃,但当时领走奖杯的伊安·麦克莱伦·亨特的儿子不愿意交出奖杯,于是他们又重新做了一个。
等到《勇敢的人》,情况没有变得更好,但特朗勃却渴望以一个黑名单上的人赢得行业最高的荣誉,完成对这一切绝妙的讽刺与报复,何况那是他一直以来最想要写的戏。
他赢了,全家一起欢呼,尽管电视中依然是毫不相关的他人领走了奖杯。
特朗勃完成了反击,他依然是好莱坞最会写故事的人,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
他帮柯克·道格拉斯写《斯巴达克斯》的剧本,奥托·普雷明格来找他改写《出埃及记》。
最后,柯克·道格拉斯不顾争议及同行的反对,执意宣布达尔顿·特朗勃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在电影院中看到达尔顿·特朗勃这个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他眼底噙着泪水。
我喜欢电影中那些特朗勃去看电影的片段,黑白的原始影像对面,是后来的电影人用彩色作为的反馈。
他享受放映《罗马假日》时观众的笑声。
对普通人而言,电影是寄托梦想逃避现实的手段,但对特朗勃,他是在完成梦想,这梦想虽然可以让他暂且避开恶劣的现实——不仅仅是同行的避之不及朋友的背叛,由于社会舆论的导向,他甚至不为普通人所容,现实里的特朗勃并没有住在电影中的加利福利亚,而是搬去了墨西哥。
那梦想的代价,是看不到未来的对于精神及才华的消耗与折磨。
影片的最后,肯尼迪总统去看了《斯巴达克斯》,并在记者面前做了积极的评价,那意味着黑名单即将成为历史。
特朗勃回到了美国编剧协会,领取这个行业及国家欠了他数十年的荣誉和道歉。
他说,他今晚在这里所说的不是要给任何人带来伤害,而是要治愈那些创伤。
此时再回想当初信仰的目的,只是想要做一个不掩饰内心的自己,但在没有任何错的情况下,却被推到了时代的对立面。
然而数十年后的我们,依然会轻易为某个人某件事贴上标签,依然会轻易跟随舆论的洪流,而没有去多想一想,去倾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这不是潦草的谁欠谁一个奖项的问题。
布莱恩·科兰斯顿没有得到那尊小金人,此后很多年他还可以坐在台下作为新的提名者。
但关于达尔顿·特朗勃赢了奥斯卡却没能拿到它,那段历史以及它所带来的反思,才是我们应当去了解并记住的部分。
至少,可以从这部叫做《特朗勃》的电影开始。
第一个镜头让我以为主演是加里·奥特曼,据说还真考虑过让他来演。
影片开始于1947年,当时的特朗勃只有42岁,可老白的扮相太老了,看上去怎么也有五六十了。
开场在片场拍摄的那部由Sam Wood执导、Edward G. Robinson主演的黑色电影让我一顿好找,结果发现是影片里杜撰的,妈的,另外路易CK演的那位也并非真实人物。
整部影片没什么戏剧冲突,没看过原著,也不好说改编得如何,最有意思的桥段是特朗勃找来一帮黑名单上的同僚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连同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众配角中的亮点,可惜这段情节只是点到即止。
片中表现“好莱坞十君子”事件以及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风貌很到位,但挖掘主角个性的情节不够,另外感觉其中特朗勃与妻女的矛盾的段落可以去掉,应该再加点表现他的写作才情的桥段,毕竟一个既能写《罗马假日》又能写《斯巴达克斯》,还拿到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人应该不只会坐在浴缸里冥思苦想吧。
虽然老白凭借特朗勃一角拿到奥斯卡提名,但觉得他的表演收得有些过——演出了隐忍和睿智,却没演出锐利。
有一个地方不知道是不是bug:Edward G. Robinson为了帮十君子筹措诉讼费,卖掉了他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幅梵高的画,到特朗勃出狱几年后他们再见面时,这幅画又重新出现在墙上。
除了《特朗勃》以外,其他比较有名的关于好莱坞黑名单的电影有伍迪·艾伦主演的《出头人》(马丁·里特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嫌疑犯》、金·凯瑞主演的《电影人生》。
很多年以前买到过一本特朗勃的好友、同为十君子之一的编剧Ring Lardner Jr.(也曾两夺小金人)写的自传,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找出来读一下。
矛盾不够尖锐,没有压迫感的时代&个人际遇讲述,时情时景的冷漠墙壁变成了这里的天鹅绒。
上白细胞的黑名单这样的事,是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团队,人的组合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片子过于表面,每个面向都是点到即止包括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任性与无理。
7.3关于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啊,矛盾啊,无理取闹,任性啊,当时在剧情里面还蛮期待trumbo的妻子讲一些东西,比如,这是我的老公,你可以尊敬他,但你不准诋毁他,类似的话。
海伦米伦的角色真是,有点《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影子,以及任何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那种,在时代中游刃有余的角色就是特别圆滑、油滑的角色。
要说电影中有哪些角色,我们限定一下范围,为人妻的女性角色,让我会有一种,非常羡慕这个女人的男人的情况的话那么我现在能想到,一时之间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本阿弗莱克版本的《合伙人》中,他的角色的妻子以及,刚刚看完的电影《特朗勃》中,trumbo的妻子。
要知道,爱在三部曲里面的朱莉德尔佩的角色,都并不能够上我的这个“榜单”。
我羡慕,我非常喜欢爱在三部曲,更多是喜欢那份生活,那个轻松、优雅的时代背景和,两个人的性格能够结合的,两个人的生活、人生能够结合出怎样的模样。
trumbo真是bug级的存在同trumbo有太多通感了,这样思维共振的感觉,在好多人身上出现过,影视界,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是枝裕和,北野武,李幼斌,,,
达尔顿.特朗勃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
作品《罗马假日》(1953)、《勇敢的人》(1956)两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金像奖。
这两部作品都是其在被列入黑名单期间得的,他本人未能以真实身份领奖。
《斯巴达克斯》、《出埃及记》亦出自他的编剧。
可以说他是位相当厉害的编剧。
观影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写作的自信。
他凭着剧本创作、改编,能够不断增加家庭收入,能够保证一家不缺吃不少穿,甚至富余。
单这份能力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被非美运动委员会将其列入黑名单后,只要影片中有其名字,影片就会被禁,不能获得收入,不能收回成本。
所以影片中编剧者的名字,谁也不敢署上达尔顿.特朗勃的大名。
当《勇敢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奖,人们都在纷纷猜测编剧罗伯特.里奇是谁,为何没来领奖,表示费解时。
却不知真正的编剧达尔顿.特朗勃,根本无法前来。
只能与家人在电视机前庆祝。
1950年,达尔顿.特朗勃,因藐视国会罪而入狱。
1951年,出狱后,套用他自己说的话,“富豪是用撒旦的狡猾而战斗。
”他并不消沉,亦不迂腐。
充分利用自己所擅长的编剧、写作能力来继续让家人过好,什么剧都写都接,一天写作创作十八个小时。
连女儿的生日,只是从卫生间出来,唱首生日快乐就可以的时间都没有(他喜欢在浴室里泡着澡写作)。
虽然他在为生存而战斗,但那份坚持依然存在,他并未忘了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反击那些反对和抵制他的人。
从而真正再一次站立起来。
《勇敢的人》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1960年《斯巴达克斯》上映,荧幕上再一次重见了编剧达尔顿.特朗勃久违的名字。
在闪动的荧幕光线中,他眼镜上映着泪光,十年,他胜利了。
回到家中,妻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卸妆,突然泣不成声。
《勇敢的人》1956年上映,奥斯卡官方1975年才承认达尔顿.特朗勃的署名。
而《罗马假日》直到1993年,人们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达尔顿.特朗勃。
那时特朗勃已经去世多年。
(达尔顿.特朗勃1976年去世。
)他对创作的坚持、信仰,对署名的淡泊。
是我观影后,最不能忘怀和感慨。
他把《罗马假日》署名权,推给伊恩.麦克莱伦.亨特。
主动给对方五五分成,对方只要一成,他又主动给提到三成。
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带着笑容,并不心疼。
他知道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他不希望这么好的作品,因自己不能署名而被埋没。
他的女儿就坐在桌子的另一头,吃着东西,听着父亲轻松的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仿佛父亲特朗勃正在做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当时还年幼的她,为此也跟着父亲高兴。
特朗勃至去逝也未去向伊恩.麦克莱伦.亨特要回《罗马假日》的署名权。
作品能够被大众所喜欢,不被埋没,就是他最大心愿。
同样热爱写作的我,不禁思考,对于创作,我们究竟要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特朗勃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必须要提一下,达尔顿.特朗勃的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
美剧《绝命毒师》的主演,瓦特.怀特也就是老白的扮演者。
他出色的演出,让我十分相信他本人就是达尔顿.特朗勃。
张弛有度,收敛自如。
丝毫看不出演的痕迹。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觉得无趣,漫长。
无论对于好莱坞老电影十分熟悉还是不十分熟悉的观众而言,影片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间接学习到一些美国影史,和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不失为一种受益。
所有文字只为个人快速回顾电影,不做任何深度分析,记录用。
请大家点击关闭网页,不要浪费自己时间。
四十年代末的美国号称自己是自由的化身,特朗勃及其一袭人拥有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与当时的政治主张不合,他们用乐观的心态开始与大局的对抗,最终特朗勃因蔑视国会罪入狱了。
特朗勃是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同时也是一个大富豪,不仅如此他还拥有幸福的家庭。
在出狱后,特朗勃性情大变,他因为找不到工作开始焦急,在完全饱和或者说过度的工作中他与家庭的关系疏远,而社会上找不到一个适合或者说愿意成为他朋友的人。
她的妻子理智且温暖,加上好友(路易ck饰演)终于抵抗不了病魔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去世后,特朗勃决定还是要用优秀的编剧作品来跟世人对话。
他的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政治局面也悄然发生变化,他得到了镜头中总统对电影的肯定。
由于没有政治背景知识,我只看出了故事的主线,细节处很多看不明白,只觉特朗勃的创作生涯是艰辛的,为了自由奋斗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的家人是他最重要的后盾。
饰演者的嗓音尤其好听,演技也细致入微。
看很多影评提到在观影过程中会想睡觉,我没有想睡觉啊,反而在看《网络迷踪》的时候差点睡着,因为猜到结局了啊…传记贵在真实,请允许不完美,当然大家所指的可能是没有把特朗勃的人生用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影片前期有个片段:野餐,特朗勃一家与众人把酒言欢,特朗勃的儿子把玻璃杯放到特朗勃妻子的头上,妻子乔装怒容,但最后洒脱的为众人表演了自己在15岁之前从事的杂技职业,特朗勃快乐的欣赏着表演,他们的家庭氛围是全然包容和接受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我的思绪被带到了我的童年,童年的我总是会对身边所有事情存疑,发生了一件符合逻辑的事情之后,我会选择认为这个逻辑无聊或者这个逻辑不值得信任,认为一定还有其他的更深层的原因。
看到电影片段的时候,我认为是从小对自己家庭的不信任、对家人的不信任,导致了我对事事都存有怀疑态度,而忽略了很多浅显却本质的道理。
我在用心观察生活,却一直可以回避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也造成了我时常会缺乏“活着”的真实感。
到最终,我无法谈论这部电影的更多细节,因为我不懂。
从我的角度去看,我看到了家庭给予特朗勃的力量,而我认为编剧与导演包括电影最后的特朗勃本尊自白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被妻子团结在一起,让特朗勃知道为谁而奋斗,不仅为他自己,也为了他的家人,更为了他所信任的观念,他的家庭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
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就像是电影里从监狱寄给妻子的信所提及的:“我是不幸人中最幸运的那个。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特朗勃本身的努力。
T这个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反美迫害,只是一场戏。
这是他的明智。
但他又想在这场戏中扮演一个屹立不倒的角色。
这是他的固执。
再坚持了10多年以后,大家发现花了数千万美元来查间谍,却一个也没抓到。
而T却因为苦难成就了几部奥斯卡获奖剧本。
特别是我们熟悉的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
我想起了T身边的许多朋友,他的同党好友(阿伦)因病而死,他的大象朋友受到冷落,他的B级片导演朋友非常讲义气,他的家人一直支持他。
这些都让他看到真相。
虽然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闹剧。
我们经历wh大革命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一点呢?
大家不都是被摧枯拉朽吓怕了吗?
不都是把闹剧当成真相吗?
这篇最大的成功,在于男主塑造的恰到好处。
他对时代的评论也恰到好处。
Cold War. Writer. Communism. Or just the freedom to be one.
故事好,但給導演拍壞了。
略微平淡
There were only victims;
节奏过快,偶尔出戏,值得一看,建议是来一个加长版的,话说要是拍那个死于肺炎的兄弟一家人估计就是另一个节奏了。震惊于这么多有名的电影出自一个编剧。“这里面有个好故事”
“The radical may fight with the purity of Jesus. But the rich guy wins with the cunning of Satan.”监狱里黑人咬牙切齿地说whats wrong with you people, this is a great country. 我心想what has communist ever did to you, it’s the white people who as you said made you in that prison for 20 years!!不过后来听着广播里出卖comrade的人也是牙痒痒地说这种人在监狱里就会被fucked up.
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还不知道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对于共产主义的压制严重如此,也不会知道原来《罗马假日》的编剧原来另有其人。时代及政治的风向与碾压,车轮之下是无数平凡人的人生。
有趣的传记片……居然有丁欧!
我有一个问题 这部片儿从头到尾一点都没写Trumbo干了什么 只在写他被黑名单了 我就想问了 要是Trumbo真像导演所期待的那样那么高大全 导演能不能表达一下他为什么这么高尚?或者你就是想趁着现在又开始极左 再政治正确一把骗粉?除了这个灾难般的立意之外我就不黑渣化妆了
节奏快的和美剧有一拼,尤其是前半段,虽有出彩部分,但是主要的还是倚靠剧情张力来维持,越到后来越像是科兰斯顿一个人的电影。
剧情还是不错的
好莱坞传奇编剧,罗马假日、勇敢的人的编剧,美国共产党员,受到封杀后,继续艰苦工作奋斗的故事。
美国黑暗时代的抗争者。
这是一场荒唐而无意义的战争,没人在乎对错,没人在乎证据,他们只想知道你的政 治立场,人 权不过是一纸空谈,黑名单无疑是好莱坞历史上肮脏的一笔,你看着你曾经仰慕过的大明星一个个登场,又纷纷做出了让人不齿的事情,正如特朗勃所说,这场战争中,没有恶人,没有英雄,只有受害者,对于一个编剧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或许就是不让他写作了吧,末了署着他名字的《斯巴达克斯》映在他的眼睛上,不由得让人随着特朗勃一同流泪,他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可是那些早已失去的却无人能够偿还,“这只是一个一文不值小金人,可它沾满了我朋友们的鲜血”。
虽然没看过绝命毒师,但是老白演技也太屌了,整部电影就靠他了
勃朗特/特朗勃,好莱坞情怀传记电影,时间点刚好位于《曼克》与《好莱坞往事》之间。人物原型太过传奇,受迫害的英雄,不世出的天才,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无数作品压在身上已经足够撑起一部传记片,电影反而有意略过了荣耀,极尽所能挖掘困顿,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好看,又臭又长,太多反情绪的桥段完全可以削减。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是核心的讨论——公权力是否有权力封杀创作者?没有
失望。共产也不是分蛋糕好吗
好莱坞传奇编剧的传记片。没有人不知道罗马假日,却很少人知道特朗勃。讲述美国电影行业的“文革”,附赠小金人的稀奇事。老白演技不必说,只是片子拍得四平八稳,没有高潮,略显沉闷。
天呐,节奏太拖了,而且看起来他过的还不错呢!
如果十年前看到这片子可能会更关心里面反政治迫害的部分,现在则更关心关于职业的那部分。有些人天生就是干这行的,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