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说明石大魔王,这个家伙不把人当人看(最后把最忠心的侍卫长的首级踢开毫无尊敬以及看到血战场面壮观就想在成为老中后发动全国内战玩),冷漠到反人类,也自然天怒人怨遭到诛杀。
只是结尾大魔王临死前说出‘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了’这样的话也是够搞笑了,想想一个富贵荣华衣食无忧被囚禁在社会规则的牢笼中的野兽过得也不是很开心呢?
对他而言也许死亡反而是件幸福的事。
作为影迷来说,我对这部电影是基本满意的。
至少在看片的时候,我还是基本保持了观影的兴趣和注意力,这就不容易。
但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原版片的缘故,这毕竟是一部翻拍片。
这部电影可说的有这样几点。
一是它基本完成了作为武士片的艺术企图。
二是它在细丝严缝的故事主体中多多少少的掺入了三池导演的cult趣味。
三是这是一部作者化和类型化结合的较好的作品。
但首先这是一部替天行道为主旨的武士片。
对于日本武士文化,我没有研究,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突破。
我只知道日本的武士是必须忠于主上的,是无条件忠诚的那种,而不管主上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本片中,由于出了一个干尽各种坏事的主上,这大大的激怒了一个义愤填膺的下层武士。
他召集了十二位武士同行决定替天行道,经过下计、等待、血拼,终于除掉坏主上。
而十三位武士也是死伤惨重,只有两位活了下来,其余的皆舍生取义。
这便构成了故事的主体。
它的故事进展是顺畅流利的,几乎看不出什么生涩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好像顺风行舟,平滑快速,而且还不给你喘息的时间。
这归功于日本电影人的扎实功底。
在这方面来看,我国的很多电影人,就还需要下点笨功夫,将讲故事这种叙事艺术的基本功给理理顺。
尽管故事的主体非常主旋律,但我们看得出来,三池导演对老老实实的说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在心底里是兴趣不大的。
这可以从影片的叙事中细细的品味出来。
比如故事的主体虽然讲述的无比顺滑,但在这顺滑中,却分明可以看到作者的那种机械性。
我在几乎所有的故事主体中看不出多少的热情和灵气,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的那种匠气。
在故事主体的行进过程中,我一点没有体验到因为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台词设计以及画面组合等各元素配合而成的审美上的魅力。
然而,在某几个一闪而过的细节中,我却突然看到了导演的热情。
再联系导演的前作,我就明白了。
三池其实是有浓厚cult趣味的导演,这压根就是流在他血液里的野性气息。
尽管他拼命的压抑自己要讲个四平八稳的主旋律,然而在那些细节段落,他的喋血口味还是无意识的就流露出来了。
即使它们是经过了努力的自我抑制,然而喷涂出来的这几口血还是那么腥。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搏斗场面中那些血肉横飞的尸体、被变态主上把玩的剁去四肢的少女、被当作靶子的活人、以及那个变态主上的幽暗心灵世界。
特别是对变态主上的精神世界的勾勒构成了本部电影的最大突破。
它是使本部电影具有异色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也正是因为对这个坏透顶的主上的形象的塑造,使得本片往作者化的路上前进了一小步。
这个主上好色残暴、滥杀无辜、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坏到不能再坏了。
然而,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
导演将他设计成是因为对人生的虚无主义态度。
因为他觉得人生空虚、无意义、无聊,所以他将追求各种感官刺激作为人生的目标。
感官刺激的最高峰便是变态行为。
于是有了如上的种种变态行为。
他还活着,实际已经死去。
他又未曾死去,因为他还没有体验到死亡的感觉。
所以当他体验到被刺杀时,他不是怕的掉头跑走,而是兴奋的大叫。
操!
这太快过瘾了。
这样血流成河的行刺在他平稳的日常生活里是极难见到的。
对比于他平日里的坏事,这样的大场面的刺杀又是足够刺激的了。
于是他要感谢武士的行刺。
这一天的刀光血影给了一生从未有过的刺激,于是,他兴奋的大叫。
在他的生命中,他一定会牢牢的记住这一天的。
总起来说,这是一部以虚无主义作底色,替天行道正义凛然为主体,cult趣味为点缀的带异色的武士片。
影片最后,活下来的武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徘徊踯躅,久久不愿离去,他是否也体验到了虚无的力量?
《十三刺客》,三池崇史导演的日本电影。
一个高级武士,集结了其他十二个人,成分复杂,有武士、浪人还有猎夫,去刺杀一个残暴的大名。
明星不少,包括役所广司、山田孝之、伊势谷友介等。
影片开始1个半小时铺垫地不错,包括展示了大名的残暴和变态,以及十三人如何集结以及排兵布阵。
但是最后50分钟左右的大战,虽然精彩和血腥,但实在是杀得太累太麻烦。
动作设计挺好的,主角团武士刀的手法凌厉迅捷,砍杂鱼快准狠,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角团渐渐的开始力不从心,只有老大和侄子血条够长挺到boss战~按理说这个片子挺矛盾的,既然是《十三刺客》那就该有刺客的素质和觉悟,刺客不需要荣辱只需要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无论使用多么卑劣下作的手段都可以,比如投毒,火攻,爆破,机关陷阱甚至伪装成对方的杂兵伺机刺杀,而片中的主角团在前期占据优势的时候并没有直接集火boss而是选择了最不利于自己的策略正面硬刚……这就有点儿戏了,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本就是武士,以下犯上刺杀主公已经是大逆不忠,所以他们压根就打算活着才选择了硬刚,可如果是这样那片名应该改为《十三武士》或者《十三勇者》更为贴切,况且前期准备时还一再强调要不惜代价完成任务,而当时计算对方只有70人,在明知道对方的人数后还要抱着必死的决心,这就说明他们没有绝对的胜算,片中也说了,赢的概率只有针眼那么大,既然知道胜算低,还必须完成任务,明智的选择就是利用环境与埋伏,机关陷阱当然要多多益善,火药火油也该大量使用,可结果准备明显不足,这是作为一个刺杀任务最失败的地方,也是指挥官最该骂的地方。
好家伙,呼呼啦啦对方来了200人,人数远远超过预期,在被机关墙分割战场时,所有刺客不集火攒射目标boss反而在那射杂兵,甚至是被隔离在外面的杂兵?
那你这个墙的作用是什么?
居高临下手持弓箭占尽优势却拱手相让?
这是刺客必杀的觉悟吗?
即便弓箭射不死,按照后面主角团展现出来的实力,一起跳下去以瞬间的小规模优势强攻boss不行吗?
就侍卫长那水平怎么可能挡的住这么多高手集火?
再者说了弓箭你射不着就不能用火箭?
屋子能放置牵绊炸药却不能点燃了朝boss扔,多了不用,扔俩下去即便boss侥幸不死身边也没几个活人了吧?
后面打的乱七八糟的时候,随便一个刺客穿件敌军衣服混进去一刀捅boss腰子不行吗?
70人变200人,那肯定是从其他地方临时召集的部队,互相不认识很正常,打到那个地步个个满身血污谁能看的出谁是谁?
能花钱买下整个村庄却买不了几把火绳枪?
前期挡路的老公公都有了必死切腹的决心了,就不能抢过手下的火绳枪和仇人换命?
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你堵主子的路还指名道姓立牌子的堵就不算大逆不道了?
在拿到密令而没有举报的时候你就已经丧失了忠臣的名声了,你还在那矫情个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主角团有一万种办法可以秒了boss但是我就不用,我就是得创造困难享受割草无双~另外,说是200人,可照着主角团的前期➕中期砍杀速度这可不止200了,光是前面机关陷阱加弓箭就秒了70,怎么还能越打越多?
那时候众人血条都是满的,几乎都是以逸待劳没有费力,剩下130个人,别人不好说,但以刺客老大和侄子再加剑道高手九十郎,这仨人就能秒对面最少一半以上,光是“满地插刀”的路口九十郎就杀了不止20个,剩下的刺客再不济也能干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吧?
可结果呢,越杀越多,来的还都是衣着光鲜的生力军?
你这不扯呢么!
到了后面那个岁数较大的刺客死前依旧是出刀凌厉干脆,明显不像是经过大战濒临力竭的样子,可紧接着他就中刀而亡这一点也不科学~侍卫长看似强大却与刺客老大完全不是一个段位,一个是以逸待劳满血条状态,一个是被杂兵消耗成残血状态,俩人还打了个平手…然而最可耻的地方就出现了,前面说的多么正义凛然武士精神,结果决斗时就抬脚弄人家一脸泥?
然后趁机收割?
这会儿又想起来自己是个刺客了?
不拘小节了?
早你干嘛去了?
没有困难创造困难的时候是武士,刚不过了就变刺客了?
这什么人物逻辑?
再说那boss,你说你der不der吧?
明摆着知道人家要你命,你还特意又召集了一部分兵保护自己,就不知道让手下准备点盾?
人家刺客都有弓箭,你正规军没有弓箭?
说你武力值低吧,你还能飞刀秒猎人,说你强吧,又让人家贴脸捅腰子……不是~你到底会不会啊?
总之这片子剧本写的不好,一些细节把控上也成问题,唯一的优势就是动作漂亮,其他的都明显不行啊!
翻拍自1963年 工藤栄一的同名大作,由者名鬼畜cult之王三池崇史 Takashi Miike执导。
同旧版相比,用了更多的篇幅和镜头突出了松平齐昭(稲垣吾郎 饰)的残忍冷血,比如强暴砍头射杀妇孺;把结尾的小镇伏击大杀阵由13人战53骑改为对13人对抗骑兵200步兵100,敌人翻了6倍!
我日,刀都得砍钝了!!!
将最后一名加入的小镇浪人改为深山不死野人,戏份增加,无厘头增加。
整体暴力血腥感几乎翻倍,更突出生命无常,业报轮回之感,我觉得和老版比,有些喧宾夺主了。
另,稲垣吾郎的冷血表演太赞了,令人发指。
再说句题外话,比他残暴1W倍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一抓一大把,也没见几个下克上替天行道的。
以血祭道|《十三刺客》本片讲述了一个爆虐成性的贵族在外出路上被一个武士组织截杀的故事。
本片的结构很明晰的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我们展现了这名贵族的凶残,和武士组织的形成,后半部分集中展现了截杀的过程,其持续时间之长(接近1小时),耗费血量之多(泥土都被血液染红),打破了1968年老版的记录,也创下武士电影打斗人数之最。
在以往的日本武士电影中,常见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像这样有组织上规模的群体性械斗,还是头一回。
但本片的导演三池崇史向来是一个喜欢拍打群架的导演,他的《热血高校》已经成为打群架电影的代表作。
本片的镜头表现非常地道,以下是我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充满剑拔弩张的紧迫感。
本片的群戏调度也很厉害,演员无论是担纲的还是群演都在位置上演好自己的戏。
镜头运动也极其灵活,不漏过任何一位演员的任何一个精彩表演。
本片的动作设计偏于写实,武士们没有飞天遁地的本领,也没有酷炫的武器,13人的武士组织之所以能截杀300人的贵族军团,一大半靠战术和阵地布置,其本身剑术一板一眼,和哪些狂拽酷炫叼咋天的武士电影比起来简直是庄稼汉把式。
另外,三池崇史坚持实景拍摄、摈弃电脑特效,所以本片没有其他日本电影中常见的浮夸的表现手法,也绝少安利的成分,本片前半部分正儿八经的交代剧情,后半部分争分夺秒杀杀杀,回归了老派武士电影的实在,仅有的安利成分存在于影片的结尾,即武士组织的领导者和贵族手下第一猛将的时候PK,导演通过两人的对话,表达了对旧式武士道精神的反思,即应将愚忠从武士道精神里剔除,武士眼里应有天下苍生,而非主子一人。
至于贵族本人,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他非要弄得这么人仰马翻才明白,只能说居庙堂之高,不知民生之多艰了,最后脑袋被切,滚入茅厕,实属活该。
影片最后,贵族全军覆灭,武士组织也战至仅剩两人,其中新生代的武士表示他将退隐山林,不再做武士,另一个野人则去追求真爱了。
在经历血液的洗礼以后,旧式的武士道精神似乎也就此被割舍了。
试图在本片看到精彩绝伦的打斗和精深奥妙的台词的人,铁定会失望,但对五六十年代以黑泽明为代表的日本武士电影情有独钟的,则会很喜欢本片的厚重感。
如果你对武士题材有过涉猎,那么通过观看本片你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如果你偏向于欣赏动漫式的夸张和激烈(如《大盗石川右卫门》、《甲贺忍法帖》那种),那可能本片不会让你满意。
V信扫描头像添加关注订阅号“野评人”,一起分享好电影。
《十三刺客》:三池崇史翻拍1963年名作,同样是民反暴虐恶官的剧本,13人斗智斩杀200人比《300勇士》更传神,接近《七武士》。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批人,他们甘愿做一名殉道者,深明“正义”二字本身就是政治的伎俩,但对贪官奸商之暴行仍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在日本叫武士,在中国叫侠客,在欧洲叫骑士。
一部看起来更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剑法,更没有宏伟的场景,连小镇上的机关都显得如此原始,但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日本古装片却做到了许多中国“炫丽”的古装片所做不到的东西:让观众感受到电影本身所想表达的精神。
鬼头对主人的死忠和牧野因为犯上而自行切腹都充分表现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对于武士来说就像是基督徒所奉行的基督教义一样,是神圣的,头脑聪明的人会指责鬼头说他愚忠,死得其所,而注重原则的人则会认同他,只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
十三刺客更是最为悲壮,我觉得十三刺客中的猎人,新六郎,使枪的浪人和小仓最有特点,能够体现出不同人格的人在这场战斗中的价值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能够让他们视死如归得去战斗。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拍得非常真实,仅此一点已经需要很多国内的古装片好好学习借鉴的了,少玩点虚的,多整点实的。
这样的电影才能让人真正感到惊心动魄。
. 这部在2010年上映的日本新一代剑戟片,在当时的中国并未掀起什么波澜。
而在2020年的当下,更是彻底地沦为硬盘电影。
香在深巷无人知。
对于一些老一辈的电影观众来说,本片是会引起严重不适的,比如作为电影中的英雄代表——正义担当,十三位刺客中有的喜欢赌钱、有的喜欢嫖妓、有的男色女色通吃、有的纯粹是为钱卖命... ...这样的一种英雄形象,大概在30年前会被吐上几口唾沫,再骂上几句流氓败类吧。
《十三刺客》是近来看的大约几十部动作电影的其中之一。
之所以选择此类影片,一开始是因为想要收集一些在电影语境中的男性魅力的资料,后来却发现了在电影中越来越消逝的男性英雄形象。
在已观看的这些动作电影中,如果按照地域和时间来简单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邵氏武侠片、香港警匪片(包括缉毒、古惑仔、动作喜剧等)、日本早期剑戟片、中国传统武侠和新派武侠、好莱坞犯罪片、漫威DC的科幻宇宙等(此处仅作小样本分类命名,非官方用语)。
考查传统的动作片设置,往往会有以下几个要素:伟岸的英雄形象、赋予英雄的正义使命、清晰的正反面人物对比、正义必胜的结局等。
再从观影感受来讲,主要的情绪因素包括暴力打斗的爽快感、血浆断骨的刺激感、人物挣扎抉择时的共鸣、正义必胜的畅快感等。
以上种种,构成了观影英雄动作电影时的主要认知和情绪反馈。
纵观这几十部电影的拍摄时间线,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分化过程。
这种分化一方面源自于电影从业者对世界认知的完善、摄影技术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观众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早期的邵氏电影、日本剑戟片中的英雄无不是符合传统道义的甚至带有古风君子意味的形象。
他们的行事必为礼仪所约束,性格内核多包含仁义、豪侠、忠君、爱民等伟光正特质。
这样的英雄形象就像是在人间行走的半神——在人的躯体中装着神的性格,是近乎完美的。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开始变得平民化。
比如成龙的功夫喜剧,电影中的英雄可能就是一个来自于街头的小混混。
再比如部分黑帮影片中展现的草莽豪侠形象。
这时的电影英雄虽然还是神的完美性格,但在行为上开始有了人味,似乎走到了人群的近处。
随着近些年主流观影人群(如80、90后)对于英雄纯粹的伟光正的神化性格的反感,电影中的英雄也开始真正的走下神坛,甚至出现了反英雄形象。
刚刚从奥斯卡上拿了最佳男主的《小丑》还给英雄的黑化找了个合理的理由,而《十三刺客》则是以一种直接的毫无缘由的对他人的迫害展示了英雄的暴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极端就是暴君。
当人们赋予英雄的权力,被一个带着崇高使命感的有人格缺陷的英雄肆意挥霍的时候,就与暴君毫无二致了。
其实,英雄形象的变化并非是一个偶然。
电影观众的世界观的变化,赋予了这种转变的现实根基。
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一般集中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群体,也即当前社会中的90后一代。
90后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观影品味。
幼年时期,他们接受了电影中伟光正英雄的洗礼,对英雄的魅力与光辉有着深入的崇拜。
又在青春期经历了英雄形象的平民化,发现自己也有成为英雄的可能。
但这种可能在他们逐渐步入社会时,破碎了。
现代网络从PC端到移动端的发展,可谓是一种划时代的突破,它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拉近了两个处在南北半球人之间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拉近了英雄与凡人之间的距离。
90后们,经历了明星吸毒、教师猥亵、教授抄袭、甚至商人也能当总统的一系列看起来像是黑天鹅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从量变不断积累的时候,就改变了一部分人的认知。
即英雄也是人,他可以有着英雄所需的崇高使命,但也会有着凡人的狭隘与私欲。
就像光明之下必有黑暗一样,光辉的英雄形象里也必然有着人性的阴暗面。
所以,不管是《釜山行》、《小丑》、《一代宗师》、《利刃出鞘》等主流商业电影,还是一些小成本的艺术片cult片,都把人物中的阴暗面适当放大了(这种刻画不可避免的会有迎合观众趣味的夸大,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电影评论者说,当前我们遇到的观众是不是变得越来越肤浅?
不愿意思考?
其实不是。
对于当前的主流观影群体来说,他们在手机里见过了太多的平民英雄,也见过了太多的英雄破碎。
不是观众变肤浅了,而是一些肤浅的小伎俩对他们不适用了。
90后甚至是00后,是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多元化的一代。
特别是00后,从小就浸泡在手机的信息海洋里,他们看过了太多的光怪陆离。
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各种复杂的甚至是在老一辈看来匪夷所思的人物形象。
传统的玩弄巧思般的掩面遮羞与欲拒还迎,已经不能让他们满足,甚至会大失所望。
他们远比老一辈更早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英雄只是人性格的一种特质,而不是整体。
所以,英雄人物形象的分化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是必然趋势。
首先说下这电影制作真的很精良!
动作也很到位!
唯独就是最后杀BOSS那块有点扯了。。。。。
既然把小村庄都变成了陷阱,电影中主公的队伍进了小村,然后被前后二个冲门一隔,把主公队伍隔在中间后,前面这部分都非常完美!
但后面就太扯了,各种炸药放火,自动杀人门隔断,还有火牛,还有在上面居高临下射箭。。。
一波操作猛于虎,最后一数人数,才干掉70人??
雷声大雨点小??
其实,主公被两个移动隔断关进去后,瓮中捉鳖!
就有N种办法可以干掉BOSS啊!
1、直接把两边的房子炸垮,房子倒下把下面所有人砸死不就行了(电影中只炸了一边没有形成合围)
2、13个人居高临下,全部瞄准主公射箭🏹,这个主公傻傻的,根本没怎么躲,直接射成刺猬啊!
主公死了,机关用完,然后13人直接骑马跑掉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杀光200人啊。
(但电影中他们好像都不急着杀死主公一样,就一个人射了主公几箭,主公都倒地了,但其他人都在射旁边小兵??
)
3、不射箭,改成泼汽油下去用点火的箭直接把下面人都点燃!
一起烧死也行啊,又快又省事!
(电影中用了火计🔥但用在一个很角落的地方,才干掉几个人。。。
)
4、退一万步,就是要自己上,显示武士道精神,那你们直接十三个人对准主公的方位跳下去,然后把主公围起来,形成局部优势,快速干掉主公,然后马上杀出条血路跑掉,不是也行吗?
(电影中就一个人跳到主公旁边,因为只有一个人,马上被敌人合围了。。。
)
还有其他n种办法。。。
反正就是,因为把主公隔起来在一个区域里面,而且又是居高临下的进攻,还提前布置了那么多机关陷阱!!
这完全是瓮中捉鳖啊,一个人都不应该死!
哪知道电影最后竟然死得只剩1个人?
(那个不死之身有点神话不算),我觉得这次埋伏是特别失败蠢笨的,刺客集团老大实在是计谋设计太差,把自己和其他十几个人都害了。。。。
你们是刺客,刺杀主公是唯一目标!
不是斯巴达勇士,非要杀光所有敌人啊😂😂😂😂
cult版七武士
一个小时打到爽啊!三池算是玩爽了,翻拍版七武士,镜头感画面感巨好!居然还有山田孝之 不错不错
节奏短路片。。十三个淫,要么怎么打都不死。要么一个个挨着死。。。喜欢最后的偷渡到美国玩女人的桥段,以证明这个电影简直就素个冷笑话。。。
即便有山田孝之大帅哥,也避免不了两星的命运。
这比《七武士》差了多少个七武士。。?那个浪人什么路子?就是来搞笑的吧。。毫无亮点的最后一场厮杀。。失败!
武士道大乱斗 没啥新意
浴血奋战这个词的最佳诠释作品。PS:最后那个脖子上被插了一刀的猎人活蹦乱跳的回归的时候,我大叫了一声:“吶呢?”
13个刺客居然死的没断手断脚的姑娘惨
七武士 热血高校 以及众多武士道片.
十月被城围
有时候豆瓣真的让我很迷惑,羸弱的剧情,片面的人物形象,说累了的愚忠道义,中看不中用的剑戟打斗,还有类似七武士的设置,电影就算加上再多的花样什么cult重口质感之类的,也掩饰不住平庸,浪费时间
载入史册的杀阵!
信仰
看到名字就知道剧本了,情节很慢,拖沓很拖沓
成分复杂,严肃和搞笑都想要,杀阵里太多冗余的话语,很多镜头都可以精进
一看就知道是谁的电影了。
斩得过瘾...
三池烂片+1
拖沓
最后我们的种马猎人假死清了仇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