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是会改变的。
”“除非我们去改变它(它不会自己改变)。
……你不相信你和我可以改变它吗?
”我突然之间好像又受到了某种启发。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理想主义者。
他们追求正义,他们同情弱者,他们想要消灭不平等,他们想要每一个人都活得自由,他们想要每一个生命都受到尊重。
他们要对抗的是世俗的力量。
当他们慷慨陈词,人们只当他是涉世未深的满嘴胡言。
现实冷冷地告诉他,如果我们废除奴隶制,种植园就会失去产出,国家就会失去战斗力,法国人就会踏上我们的国土——你就是要如此践踏这生养你的土地吗?
那些微薄的支持不足以让他们抗衡历史的局限,追随者的热情不足以支撑他们面对无望的抗争——于是终于宁愿犬儒,当我无能为力,请就此住嘴,不要再谈及。
这个国家——我是说天朝——从来并不缺乏“理想”。
从古至今,正是一次次的“理想”促成了历史不断的轮回——是的,“轮回”。
为什么不是“进步”?
因为那些“理想家”缺乏“设身处地”,缺乏“言行一致”,缺乏“程序正义”。
于是他们不是“理想家”,他们只是“野心家”,主导了改朝换代,牺牲了黎民百姓。
当你畅谈理想,是不是真的明白理想的代价?
没有了奴隶种植园会没落,黑人获得了解放也并不意味着获得了自由和尊重,这些你是不是真的接受?
就算你接受,而历史的局限让其他大多数的人都不接受,你又是不是足够有耐心?
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的力量是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即使并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你又会不会相信,如果你想要暴风骤雨般的剧变,其实并不是真正对社会有益的?
那超过了普罗大众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剧变,超过了社会消化能力的剧变,其实不过是对文明的摧残——就像在天朝不断轮回的所有风暴,一次次席卷这片隐忍的土地,一次次刷新百姓历史的记忆,做到的只是将野心家推上权位,重新开始下一个悲剧的轮回。
于是我总是想赞颂理想家,却更想堤防革命家。
区别在于前者不会强迫所有人跟他具备同样的理想不会想要按照一己的构想去塑造整个社会。
而后者会。
后者要打破社会现状,现有的秩序与法律,无论它是不是程序正义,而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一个结果正义的新社会——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是不是呢,对理想家的欣赏,和对自由主义向往。
或许,我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因为乌托邦的熏陶所造成的适得其反。
当我想去改变这样一个人与社会脱节的国家,我也不过是一个dreamer. 一个需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有意义的dreamer,一个相信这个社会终归会变好的dreamer。
去年年底梁晓燕来演讲,地点特意选在中大学生会,房间不大,挤满了人。
主办方说是因为22年前的那场事件,当时学生会就在这个地点讨论决定行动支持。
那是一场感人泪下的演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交流。
梁女士分享了自己推动公民社会的种种努力,事件后的思索,行动,自然之友走过的道路。
一个同学提问,如果我说我要去建设公民社会,我老爸肯定觉得我莫名其妙。
梁女士说,每个人做好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合在一起,就是社会的结果;没有哪一条特定的路是这个社会一定要去走的,每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其实是偶然的,是天定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由主义吧,就像哈耶克的自组织理论。
这又有什么矛盾呢。
“当你停止奔跑的时候,为什么只感觉到脚底的荆棘?
”虽然我正儿八经地阐述了这么一大堆没有逻辑的发散思维……其实我本意只是来看BC的不是吗。
要爱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对我来说BC就是了吧。
于是我简直觉得我会爱他一辈子,这样会很简单。
在这些低落的日子里我塞着耳机跑步,BC在我耳边欢笑或是呢喃,陪着我一口气跑完一万米。
停下来之后才知道膝盖痛,关节从来都不好。
而这种“自虐”,可以让我感到对生活的控制。
你可以控制到的是什么呢?
你可以控制你要去做什么,可以去改变什么吗?
于是我需要想明白这一点。
想明白我要更勇气,去坚持自己的信念;要更有信心,去认可微薄的力量;要更有耐心,去等待终将发生的质变。
要有所寄托。
例如BC。
例如我们的梦想。
文/锡安 1,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主持了(是的,有点不可思议)一场朋友的婚礼,因着朋友们此前的精心筹备,当天婚礼现场全程透着一股轻松的庄重、真诚的欢快。
当新郎新娘在台上回顾完相识相知经历的时候,我准备临时追问几个问题,跟新郎说你不要紧张,你一紧张我也紧张,后期剪辑完,咱们这个环节可能就成彩蛋了。
因为新郎当天激动得有点小紧张,除了向宾客们致辞时,忘记了事先准备好的后一半的话,在回顾经历的环节,他又几次讲到哽咽,转过身去抬起眼镜擦眼泪,座中无不动容。
或许加上这几年在各种仪式上见到的真情流露时刻其实并不算太多的缘故,所以这个场景在脑海中停留得格外长久。
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是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的,毕业那年,男朋友(现在的先生)把工作签到了她选择定居的城市,他父母飞过去陪他们看房子,中午在外面一起吃饭,吃着吃着,或许是觉得被幸福包围吧,男朋友突然毫无预兆感动得哇地哭了出来。
我相信这些眼泪都是爱的水到渠成。
2,我也相信上面两个故事都是健康又真挚的爱。
关于“爱”,只要是个正常人,常常都是欲取欲予。
也恰恰因为爱是位格之间的关系,所以天然地涉及到关心、付出、包容、忍耐、盼望,但同时也涉及到理解、尊重、自由、独立、平等。
可惜我们人实在软弱又有限,总是有意或无心地在爱上面一塌糊涂,对于爱里所涉及的一些元素,要么从没思考,要么尚未习得,要么过于健忘,要么缺乏自制。
要么是受伤之后不再愿意相信,开启防御模式,最多跟这个概念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
最常见的,还有患得患失。
这个世界上关于爱的理解,也愈发荒腔走板变了样。
最糟糕的情形之一,是被借口化甚至工具化,毕竟,以婚姻之名行锁链之实,以养育之名行利益交换,以全局之名行道德绑架,以付出之名行情感勒索,类似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并不陌生。
一面自我感动,一面高举“爱即正义”大旗的,往往既不懂爱也不懂正义,于人于己,反倒成了“爱即网罗”。
又比如,多少人因为所谓爱而去追求的自己的梦想,却成了别人的梦魇。
显然这些不是爱,至少不是完全的爱。
《圣经》中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
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一直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崇《真爱至上》这部电影,甚至每到圣诞节便近乎朝圣似的翻来覆去地看;在电影中,我是从头到尾都没看到什么真爱,看到的分明就是极度滥情。
因为这涉及到爱中“自由”的一面。
罗翔老师谈到自由时这样写到:“唯有真理的光照,才能……自由而不放纵……真正的自由是做正确事情的自由,随意吸毒不叫自由,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沾染毒品才是自由。
任意更换性伴侣、始乱终弃不是自由,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才叫自由……然而,人生最大的奴役就是无法实现‘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跨越……我们得到的绝非自由,而是彻底的奴役。
”只要是在虚假的爱里,任何时代、种族、环境中,人都可能是“奴隶”,即便看起来所处的是一个文明社会。
3,奴隶的反义词是自由和平等。
从实体历史来看,人类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度不过才200多年。
2007年,电影《奇异恩典》上映时,正值英国《废奴贸易法案》通过200周年,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当年英国最积极的废奴倡导者威廉·威伯福斯的部分传记。
虽然影片本身,可能还没有片中演员——饰演威伯福斯的剑桥同学、一生挚友、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更广为人知,公众常识里,英国废奴法案似乎也不及美国黑奴解放运动在教科书里的重要性,但其在英国甚至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却的的确确举足轻重。
据统计,到18世纪末为止,有1100多万非洲男女与幼童,被送到西印度群岛等地当奴隶。
英国当时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又因黑奴劳力俨然已成为其生产力的一部分,所以全国仅有少数人反对奴隶制度,其中又只有几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威伯福斯是其中敢站出来说话的人之一。
黑奴被铁链锁上,从非洲装船,一上岸即被烙上印记。
黑奴贩卖者用烙印告诉你,虽然你被造是一个有尊严有自由的人,但此刻你不再属于上帝,只是奴隶。
奴隶对人性莫大的污辱。
长期以来,被锁链捆绑的黑奴画面,在威伯福斯心中挥之不去。
黑奴孩子无助的眼神,成为之于威伯福斯自己的“马其顿的呼声”。
虽然有已经成为英国首相的挚友威廉·皮特的支持,但在议院中推进废除黑奴法案,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仍然举步维艰。
威伯福斯去找他视为精神导师的约翰·牛顿,寻求建议。
老约翰一边拖地一边不紧不慢地说,你小时候总会向上帝寻求指引。
威伯福斯说,但随着成长,也变得愚昧,好在自己现在又开始慢慢找回信仰。
“有多慢?
上帝的做法有时候很缓和,不像暴风,是一点一滴来。
”老约翰鼓励他“为了上帝放手去做吧”。
再次站在议会的威伯福斯,当众宣告要为废奴抗争。
他说我知道有不少同僚从贩卖黑奴中得到好处,在座的也有人投资农场或当船主,但我相信黑奴具有人性,我相信你们都有人性。
威伯福斯相信上帝造人生而平等,他想帮助那些曾在昏暗船舱中的奴隶重见光明。
威伯福斯和一群基督徒朋友们组成了“克拉朋联盟”,他们在英国议会提出禁止贩卖奴隶法案,经过长达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获通过。
又经过8年,他们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上,促使与会的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等代表也签署了《废除奴隶贩卖条约》。
4,影片中,曾三次响起电影同名歌曲《奇异恩典》,第一次是威伯福斯唱于他的同僚面前,第二次是在威伯福斯的婚礼上,第三次是在他的葬礼上。
这首经典歌曲后来被翻译成世界各地语言,200年来传唱不衰: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度过;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奇异恩典》的作者,正是前面提到的约翰·牛顿。
影片对约翰·牛顿着墨不多,几乎是一笔带过。
历史上的约翰·牛顿,年轻时曾经当过20年黑奴船长。
他的一生,也是被上帝翻转改变的一生。
年老时的约翰,如他歌词中写到的那样,双目失明,但是他仍流着泪口述自己的过去,把做黑奴船长时涉及到的人名、船名和港口等记得的事情,全部写了下来。
在自传中,约翰写到:“当时,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站在公众的面前见证上帝丰盛的恩典。
我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更适合作出这样信心的宣告:‘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而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他说在认识上帝之前,自己没有眼泪。
这样的自省,比卢梭那种披着忏悔的外衣洋洋得意地炫耀愚蠢,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当然,更比我那些浅薄的自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奇异恩典》,文如其名,讲的正是信仰和真理如何改变一个人——不是给人以暂时安抚的心理学,也不是什么单薄的情感寄托,而是真正相信在世界之外,有超然超验的存在可以去信靠。
所谓超然超验,就是超乎人那有限到可怜的认知——如果说眼见为实,那么连韦伯望远镜尚且都看不到宇宙边缘的一星半点,人凭什么认为自己有一天可以达到全知呢?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所秉持的良善与邪恶又应该靠什么来分别?
否则希特勒的疯狂种族屠杀,与威伯福斯的废除黑奴贸易一样,也可以在人间找到自己正当的辩护人。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去解释良心的起源?
若没有一种来自真正的“元宇宙”的公义作为标准,人又如何在面临入户消杀时,宣告“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正当性?
坚持信仰原则的人相信,虽然世界上太多人事物都是变动的,但真理却是明晰不变的,不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人即便主观上再傲慢,客观上也无法超越这个真理。
而在一切的狂风暴雨中,能保守人安然度过试炼网罗、前为瞎眼今得看见的,正是这个真理。
5,前些年“Keep”推出slogan——“自律给我自由”,我看得眼前一亮,觉得对于一款健身App来说,这个slogan非常棒。
不过如果更认真地去分析这句话,就会发现“自律”仍然十分有限,给不了人真正的自由。
自律固然是个好品质,它可能对你调节体脂率有效,对你有个健康的生活作息有效,但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幽暗和无助却束手无策,有了自律,人仍然可能活在枷锁当中。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算真自由,这很容易举例,比如人会成为自己瘾症的奴隶。
“Follow your heart”,这话乍一听很酷,再一想却很恐怖,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可靠的,跟从我的心,那么那些心思意念荒唐得恐怕还要加一个“更”字。
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成功约束自己不做什么的自由,才接近真自由,虽然还不够完全。
然而不想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谈何容易,不然你翘班试试?
人有自由意志,然而这自由意志大概没有怎么跟着“Keep”举铁,力量看起来并不理想。
正如使徒保罗说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很多对自己内心诚实的人,想毕对这款痛苦都并不陌生,比如陶渊明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比如王阳明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和“自律给我自由”相比,百年前司徒雷登建立燕京大学时,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作为校训,更切人的实际。
这个校训源自《圣经》“真理使你们得自由”一句,耶稣说,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也是爱,“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所以保罗在发完上面的感慨后,下一句是:“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比起政治身份,这个年代的“奴隶”更多是指向一种生命状态,从而“废除奴隶制度”也愈发成为生命的刚需。
废除实体容易,废除观念难,正如切除肿瘤,有时反倒比医治心理问题更简单。
如果觉得当下的状态找不到出路,不妨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可能需要一点决心、勇气和魄力,毕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然而用旧地图发现不了新大陆,吃感冒药也治不了夜盲症。
我通过看柯南剧场版,战栗的乐章,知道了那首Amazing Grace,听着很耳熟,想必很多地方都有用过。
然后搜出了这部电影。
明明是一部正统题材,传记,严肃,乏味,可是我却看得津津有味,随着剧中人物紧张。
优秀的事物总会聚在一起,由动漫搜出一部英国严谨电影。
收获很多好演员。
我希望我所学的能够铸成我的血肉,如果有机会去到一些地方,我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砖一瓦。
演绎了英国殖民时期一个议员反对奴隶买卖,解放黑奴的过程。
这部电影很好的演绎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信仰,他的立场。
主人公一次次在议会中的失败,一次次的被身体拖垮,这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特别是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主人公的工作源自他的立场,他的立场源自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源自他的信仰。
主人公也在一次的失败后,想直接归回他信仰的本质,直接做教会工作而不是政治工作。
我信上帝,上帝说人类生而平等。
我出身在贵族世家一生不愁吃穿、能思考哲学,他们终其一生在泥泞中为基本生存而斗争,我们生来不平等。
怎可能追求得到平等?
“我们虽入侵掠夺,将他们带离恶土,让他们从地下走入宫殿,让宫殿向全世界扩张。
如果这样,他们是自由人或是奴隶又有何关系?
难道不是过上更好的生活?
”拥护奴隶制度的人这样说道。
仿佛他们,生来为奴,生来该受鞭挞和侮辱,生来不配享有自己的人格和国土。
但真的是这样吗?
假设平等这样存在:上帝将我们随机洒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人能在波澜不惊的西海岸创造帝国盛世,也有人可以在阳光灿烂的热带土地培育自然王国。
他追求财富,有一种生活;他享受阳光,有另一种生活。
追求财富的人贪婪,想要购买阳光,在全世界种满金币再全部收入囊中,美其名曰让世界全球化。
但一切为了全世界共同发展、交流、融合的旗帜之下,都不应该有含冤的灵魂。
无关肤色、家乡、贫富的,本可书写自己人生的,与任何人并列一道的灵魂。
这样一种,尊重命运但不越界的相对平等。
"Just make sure you're in the world, not of the world"…So he did.他的钟情与政治毫无关系,而他的使命却要他在政治的漩涡中为弱者挣得一线生机,哪怕遍体凌伤噩梦缠身…那是他的一根刺,是一旦触及就会痛彻心扉的一个需要践行的约。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但他知道他必须进入这个世界,带着从上帝领受的恩典。
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大部分耳熟能详,可是,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人类的理想。
还未成就的理想。
“我曾盲目,今得看见。
”I once was blind. But now I see.”我虽然记忆力减退,但没有忘记两件事:我是个罪人,耶稣是救世主。
”“我没有想到你会邀请我”“我也没有想到你会来”“不管你吼得多大声,都不能掩盖住人民的声音。
”“政治只是威伯福斯的修道院,而不是他的目的地。
”恩典如和风细雨,静默无声,上帝的恩典如此,人世的恩典亦如此,最富有爱的心灵总是显得静默无声。
大家谈到伟人,可能想到拿破仑,那些呼风唤雨的人,很少人想到默默付出的人,但这些人反而会获得尊重,特别是历经奋战归来的拿破仑的凯旋盛况,或许集尊荣于一身,但他的梦想因战争而成梦魇。
然而,威廉·威伯福斯,他会平安地返家,躺在自己的枕头上,回想着,奴隶制度终于结束了。
“除非上帝在这件事情上将你举起,你会在人和撒旦的反对之下身心疲惫而崩溃。
但如果上帝站在你这一边,谁能抵挡你呢?
依靠主的力量征战吧!
直到英国的奴隶制度在上帝面前溃散,直到最卑微的人可以见到阳光。
阁下,那位在你年轻时带领你的,愿他此刻也在万事上继续赐你力量。
”
一首从小耳熟能详的圣诗,从未教我感动。
直至看过这套电影,对「奇异恩典」有了新的看法。
过去对于奴隶制度没有太深刻的感觉,只偶然看见朋友待家中的菲佣印佣刻薄有如奴隶,有点看不过眼。
看不过眼的事情多着,然而生活仍是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度过。
看见电影中的William Wilberforce为自己看不过眼的奴隶制度,滴水穿石般一年又一年地提出法案,穷一生精力追求自己的信念,非常震撼。
最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教会常强调拯救人的灵魂比肉体重要,William Wilberforce亦曾为投身教会或从政而挣扎。
最后,他选择了从政改变世界。
对于肉体受尽煎熬的黑奴,救赎灵魂实在太虚无缥缈。
忽然想起肥医生对香港教会的批评。
到底教会拯救人灵魂的信息,对生活在水深火热又或经济困难的人,有甚么帮助?
以排他性闻名的基督徒,又是否愿意走进人群,尝试明白所谓「属世」的人的切身需要?
奇异恩典之所以奇异,在于William Wilberforce的身体力行,而非教堂里风琴奏出的旋律罢?
原文: http://voyage.typepad.com/saturdaynight/2008/02/post.html
Unending love, amazing grace. 永无止尽的爱,我非教徒,却仍然感受得到这奇异的恩典。
也许它并非来自上帝,而是源于那些像William一样,善良而勇敢的灵魂。
就像任何一个凡人一样,他们放弃过,逃避过,但也重新拥有了站起来,一无所有地再次出发的勇气。
曾在国会议厅被众人当作笑话的William,一次又一次拖着病重的身体,用憔悴却坚定的面容面对着所有的质疑和诬蔑。
那一刻我第一次开始相信,最爱世人的或许并非他们所创造并信仰的上帝,而是他们自己和所有像William一样的人。
上帝没有在非洲无辜人们饱受苦难折磨的时候出现,也没有用闪电和雷鸣惩罚那些用奴隶鲜血牟利的贵族。
而这个瘦弱而病重的男人,一次又一次地为素未谋面的人们四处奔波,为他们站出来奋斗。
或许全世界的教徒们可以辩解道,是上帝派William来拯救受苦的非洲人民,可是如果这拯救世人的光环,必须建立在无数受尽苦难而逝去的灵魂上,那么我不屑去尊敬所谓的上帝。
William只是一个凡人,可在他最终站在那里等到那句法案通过的时候,他的身上,像是散发着那样让人想要流泪的光芒。
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但与其相信被人创造出来的上帝,我更甘愿把William这样的人当作信仰, 并且希望能像他那样,做一个勇敢而善良的人。
终于有字幕组做这个了!我马神那时候还是一颗拥有女主妆后级别零毛孔鲜嫩水煮蛋…本片简直集结了一批奇异长相的演员哈哈哈但编剧很有问题 不是BC粉不必看
很欣慰能通过一部电影了解了英国废除奴隶制运动以及其领袖威廉威尔伯福斯,还有夏洛克福尔摩斯的英国首相威廉皮特
1600部纪念。"Africa, your sufferings has become a theme that has engaged and arrested my heart.""God has set before me two great object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slave trade and the reformation of society. ""I once was blind but now I see."历史政治片典范。虽未听见一声战斗的号角,但历史的波澜壮阔尽显其间。台词极为优美,铺垫细腻,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爱情戏码成为很好的点缀。只有坚定积极的人才能创造未来,虽然本质上他们可能是悲观的。只有悲观者才能为最坏的情况谋篇布局。本片展现出的英国人的三个特征:1)他们相信实证(参考现代科学);2)他们相信国家属于人民;3)他们相信承诺。我一直告诫自己:人蠢就要多读书,尤其是历史。现在不过是历史在新环境下的轮回往复。规律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变化。
1.so起头的句子过多,似乎说明编台词时的整体化痕迹多过人物个性2.非主流的政治改革的先驱者,不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那是商人的思维,是谋利、求安的思路3.原来这和赞美诗《奇异恩典》是一回事4.政治斗争少不了曲线救国5.认为人生而平等是一码事,而能处于优势为劣势者奋斗则是另一码
看了一半睡着了。。。
BC短发造型不错
原来我以为这首词是歌颂上帝的,想不到主旋律歌颂伟大领袖的同时也是在歌颂自(私的)我,英国调调为全片挣回了分数
我的妈呀,沉睡指数巨高。后悔想看这种片子
实在没法不去想「兄弟相爱撼山河」这本书名……
“人”是一个晚近的概念
原来是这么早的片了。今天才看对那段历史很空白。原来有人为了别人的自由这样奋斗过。良知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When speaking of great men, people always think men like Napoleon, men of violence, but rarely do people think of peaceful men”这电影什么都好,除了为了强调明暗对比画面实在暗的我眼疼。。。
不爱政治,但看到这些也总会想到切身的那些。在个人身上一处处实实在在的击伤,无处可逃。既然生来如此,就只能看着这个时代留在自己身上的必然。
走到哪里都是gay?
除了编剧上有点儿问题,片子总体赞! 抛开别的先不说,废除奴隶制&解放全人类这种事儿,关键还得靠好基友啊!缺缺的角色太华丽了吧,二十几岁的首相什么的简直是神啊!
就觉得阿缺像长脸版葫芦娃妹妹....没了.........哦,还有...阿缺还是好缺..
逼格还是没有高到看这种传记.........
我對這麼嚴肅的片開小花 太魂淡了
Politics is a notorious thing, justice yet is a heavy dream.
正剧,肃然起敬,补了我的史学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