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美和的电影常以女性细腻的感觉来揭示表象内嵌的深义,滴水不漏地把细节铺陈。
有时,也会用一些类似于中国艺术中的留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思考的空间,就像人,总有视觉的盲点,看不到,并且意识不到看不到,但是还会思考漏下了什么没有看到。
电影《摇摆》中,摄影机只拍到哥哥稔拽住了吊桥上前行的美惠子,美惠子制止了稔,下一个镜头是一片葱绿的树,接着是弟弟猛在吊桥上看着桥上的镜头,然后就是哥哥趴在吊桥边上朝下看,美惠子消失了。
这十几秒发生了什么,弟弟看到了,哥哥是知道的,但是摄影机没有记录,观众只能去猜测,究竟美惠子是怎么掉下桥的。
西川美和把破案的任务交给了观众。
部分观众看到这段情节时,凭直觉判断,美惠子不愿稔搀扶自己,与稔脱离开,在吊桥中继续狂奔,不小心自己摔了下去,稔无意害她,也未能够救她。
但是,也会有另一部分观众认为,是稔推下了变心的美慧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美惠子继续前行,稔继续想扶住她,她更用力挣脱,结果滑下了吊桥,两人之间有一定撕扯。
是佛是魔,一念之间。
根据弟弟当时看到后跑上桥的反应和哥哥痛失所爱后的失魂落魄,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次之,第二种可能性最小。
这是个意外事故而已。
但是,西川美和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后续的情节,弟弟和哥哥都在亲情、伦理、道德、人性、法律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失衡的人性,导致了情节的忽左忽右,观众的思维也跟着荡起了秋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弟弟和哥哥翻来覆去地在美惠子的案件中提供各种供词和证词?
是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对美惠子的恋和倦,还是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的离合,亦或是对人生的希望和失落所致?
一个意外的落水事故,为什么能导致一个家庭的混乱,一对兄弟的恩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变故时,为何如此脆弱不堪?
失衡的究竟是什么,是社会规则,是法律体系,还是道德标准?
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左右着兄弟两人的心理和行为?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人和人之间左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西川美和是想引导观众思考这些问题,才出了这样一个谜,让观众去猜谜,在猜谜的过程中,辨别真伪,探讨人性,寻根溯源,剖析社会。
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和社会变迁,能够把情同手足的兄弟变为反目,利益的争夺?
爱情的角逐?
在这里,似乎都不是。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社会性的反映,人性的复杂是因为社会性的复杂。
当社会环境变化时,每个人适应变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循规蹈矩,像片中的哥哥,在家子承父业,按部就班,有的人与时俱进,像片中的弟弟,去东京发展,年轻有为。
但是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哥哥的观念也受金钱驱使,弟弟的眼界也被名利所驾驭。
每个人在为自己旧时信奉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守时,也在承受着新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所以处于摇摆中,不知左右,无问西东。
就像走在吊桥上,左右不定,难以平衡,停下、趴下,是一种姿态,稳步向前,也是一种态度,逃离陨落,也是一种结果。
有的人在飘摇中选择了逃离,结果陨落。
就像美惠子,她是一枚不幸的棋子,在旧日的恋人——弟弟猛衣锦还乡时,她努力去追寻自己旧日的爱情,这需要挣脱如今的恋人——哥哥稔的牵绊,在仓皇的逃离中骤然离世,仿佛飞蛾投火一般的宿命。
即便美惠子安然度过了吊桥,弟弟猛会在桥的那头等她吗?
猛的身份、地位、眼界的变化,使美惠子只能位于他的择偶盲区里,美惠子是他感情中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盲点。
而功成名就的猛的回乡,使哥哥稔成为恋人美惠子视野中的盲点,苦苦地挽留,留不住美惠子向前的脚步,哥哥也是社会变迁中的落伍者,也是功利规则的牺牲品,美惠子的变心只是功利规则运行的结果。
那么,事业成功的弟弟猛,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吗?
他记忆中的民风淳朴的家乡、和谐美好的家族、相依相扶的哥哥,都被变迁的社会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都被功利的社会规则压碾得片甲不留,以前历历在目的美好,现在被吞噬在巨大的盲区中,不复再现。
猛是一个愿意记录美好的成功摄影师,有发现美好的眼和敏锐的心,可是,现实中还有那么多美好呈现给他,供他记录下来吗?
这不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悲哀吗?
猛对哥哥案件的证词翻来覆去,家族中的人还会视其为族中的骄傲吗,他会不会已经成为了家族视野中被刻意视而不见的盲点?
从亮点变为盲点,也正呼应了片名:摇摆。
《动摇》算是最近蛮有感觉的片子。
好几天前看的,忙着考试所以拖到现在才写。
由于中间隔了太长时间,和刚看完的时候比,感觉或许有点走样。
不过,好电影本就该花一段时间来沉淀情绪,一个收集和思考的过程。
剧情什么的不想说,这片子有它的悬念在里面。
我看介绍,说是灵感来源于那位编剧兼导演西川和美同志的一个梦。
这点我相信,因为对于“梦”这种东西的潜力有过切身体会。
(笑)除动漫外,日本电影看得不多。
仅有的几部往往也是故作高深,卖弄玄虚。
(就不举例说明了,做人要低调,免得挨砖头)这部《动摇》却很舒服。
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暗藏了玄机。
画面中规中矩。
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这两个名字完全有理由被记住。
就像影片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
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
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
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
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
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
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
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
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
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
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
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
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说不清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结局有一点点悲凉。
文/梅飞朔舞早川兄弟做事风格迥然不同,母亲去世后,敦厚善良的兄长对家庭和亲情更是充满了怀恋和寄托。
兄弟俩都对横山美惠子怀有爱意,不同的是哥哥的爱带着责任和更多包容,弟弟的爱却没有任何承诺,给美惠子带来很多困惑了迷茫,在弟弟眼里,选择权取决于美惠子,然而后者各种被动和犹豫,加剧了两兄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命案发生后,弟弟原本想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哥哥的自由,哥哥也渐渐从自卑自责放弃生活的希望的状态中走出来,配合诉讼,眼看就要出现转机,然而尸检结果证实美惠子有情人!
弟弟突然变卦,告知法庭美惠子的死跟哥哥有关,此时他暴露自私冷漠,不相信任何人的,甚至是亲人的性格特点。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人充满了疑问?
吊桥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哥哥的动作到底是故意?
还是意外?
七年后,在哥哥即将刑满释放之时,弟弟打开了母亲留下的影像,回想哥哥小时候恐高,走吊桥的时候紧紧握住他的手,突然之间他回想7年前,哥哥吊桥上伸出的手是想帮助美惠子!
手臂上留下那深深的伤痕,弟弟悔恨交加!
本片有很多情节都隐隐地透露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弟弟抱怨父亲没有很好的爱护母亲,造成母亲早早过世,哥哥委曲求全,在暴脾气父亲的加油站不辞辛苦的工作,依然得不到父亲的疼惜,他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命运仿佛更喜欢折磨他,弟弟放荡不羁却是风流潇洒,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对善良的哥哥实在太残忍!
看电影有时边看边感想是会造成很大偏差的。
看这部片子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介绍,我喜欢不知情的状态下去看任何一部电影。
看了介绍思绪就会被介绍所牵引。
这里的感想也是随着影片的开始而慢慢发生着改变不富裕的家庭如果散发的都是负面的情绪,你说能有好事发生吗?
(看完整部片子后,这一观点明显有很大的偏差,但个人比较讨厌自卑又自怜的人所以才有此偏激的感想)被告哥哥一直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看着可怜,实则挺可恨的,同时也牵连于他的弟弟。
自卑的被告因为自卑,所以自怜,转而面对所有人撒谎,包括他自己,同时把所有的责任错误全都推到别人的身上,来体现自己的无辜。
这样的人很敏感,会发现别人自己也没察觉到的情绪。
这里,他就觉得弟弟并不相信自己清白,当弟弟发现被哥哥说中的时候变的不安,暴躁。
也许在看的过程中,一直都是跟着弟弟的感觉去走的,所以把哥哥就放在了对立面,真的以为一开始是想保护哥哥。
可我们不知道所谓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记忆也都会有偏差,这部片子就很好的体现了所谓的偏差,导致的影响有多大。
越到结尾才越接近真相,我承认我是整个被影片的思绪所带着走,才发现当初的记忆是错误的。
可是我们所说的话已经产生了作用,那么唯有的只能去弥补。
就在最近几天,经常刷B站的我,关注了一位UP主,刷到了她以往的一期视频,里面提到了《摇摆》这本小说,我就想起了自己几年前在优酷上曾点击过这部电影,不过就只是看了一个开头,从此就被搁置了。
于是我就将《摇摆》这部电影看完了,写一点自己的小感触。
幸好在B站有免费的资源,可我不得不说那“机翻的字幕”真的是很让人抓狂,弹幕上也一直有人在吐槽,它已经不只是翻译上有偏差了,完全就是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体验感极差。
顺便再吐槽一波,电影简介里明明写的是,弟弟的名字叫早川猛,可字幕里从头到尾都是高石武,看得我真是怀疑人生!
有的野生字幕君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好心地将正确翻译打在来了弹幕上,可也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
电影里的哥哥有着那种老好人的性格,隐忍、善良、靠得住、让人信任等很多优秀品质。
而弟弟相对来说就更任性一些,他那向往自由的性格使他选择去了东京,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这次因为要参加母亲的葬礼,所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安静的小镇子。
由于哥哥无意中与自己交谈,他便知晓了自己的前女友即将成为哥哥的妻子,在送前女友回家的路上坦白了自己很嫉妒哥哥,便与她发生了关系,他当晚并没有在前女友家留宿,开着车回到了家,简单地和哥哥交谈了一下后,哥哥就已经知道弟弟做了“横刀夺爱”的事了。
(就这个鬼翻译,我都不知道他哥哥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的,是有人在影片结尾处通过弹幕告知的)哥哥趁着弟弟回老家这段期间,于是就组织了这趟“三人行”(哥哥、弟弟、哥哥的未婚妻,即弟弟的前女友)。
三人到了河边,哥哥欢快地下河里去抓鱼,留弟弟和未婚妻两人闲谈,而弟弟却有意逃避似地去山上摄影了。
可能是那一晚她和弟弟的亲密接触使其唤醒了对他昔日的爱意,想抛下哥哥跟着弟弟去东京。
本就恐高的哥哥突然在桥上抓住了她,哥哥一时间只是想要阻止她去找弟弟,在拉扯中还对她起了杀意。
可在哥哥看见了摔倒的未婚妻,脑子瞬间清醒过来,于是就把手递给她想要将其扶起来,可是她如同惊弓之鸟,不慎掉落桥下,命丧于这条河里了。
弟弟也看到了这一幕,山上和桥上离得太远,听不见他们的对话,他只能根据画面去猜测。
弟弟看到之后,飞奔到哥哥的面前,选择相信哥哥,甚至自己掏钱给作为的律师的伯伯,只希望哥哥能平安无事地归来。
他最初是这样无条件地支持着哥哥,可却在这个案件的审判接近尾声时,他说出了相反的话,说自己看见哥哥将她推了下去。
他这样做,好多网评给出解释:说是诉讼官太过于明察秋毫了,看到了检验报告中的某一页:她的身体里残留着男人的精液,却不是作为未婚夫的哥哥的。
弟弟害怕事情对自己不利,所以才会这样做。
反而是哥哥,尽管知道弟弟“横刀夺爱”,却没有对弟弟问出一句质疑的话,面对步步紧逼的诉讼官,依然守口如瓶。
七年过后,哥哥出狱了。
摄影师的弟弟翻出了儿时的兄弟两人在河边玩耍的录像带,瞬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弟弟从蜻蜓点水般地落泪到放声大哭。
看到这时,我还是很懵,不是很懂这股情感的由来。
弹幕出来解释:弟弟看到了这个录像带,记忆被哥哥的温柔唤醒了,他了解到是自己被怀疑的情绪欺骗了,从而扭曲了真实的记忆,错怪了哥哥。
影片的结尾处弟弟隔着车来车往的横道,大声地喊着:“哥哥,哥哥,我们回家吧!
”哥哥看到他,脸上挂着微笑,影片结束。
最后哥哥是选择从此离开这个小城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还是选择原谅弟弟,回归于家庭的温暖,无人知晓,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遐想。
关于影片的名字“摇摆”,我认为在哥哥和弟弟身上都有所体现。
弟弟在对信任哥哥与不信任哥哥之间摇摆不定,哥哥在对弟弟劈腿自己未婚妻这件事上,在质问与沉默之间摇摆不定。
然而两人最终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弟弟选择了怀疑哥哥,哥哥选择了隐忍,让事情随时间淡出记忆。
我看到网友给这部影片定义为“隔阂”和“人性”这两大基本主题,我个人更偏向于“隔阂”吧,用“人性”去揣测弟弟的行为真的太“阴谋论”了!
儿时的兄弟两人亲密无间,互相信任。
长大后,各自都因使命或是理想选择了不同的路,彼此的信任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拉长而慢慢褪色,也就产生了隔阂。
“隔阂”在我们长大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吧,毕竟时间在流动,人也是在变的嘛。
就算很久以后我们彼此都变成对方不认识的样子,于某一天不经意地触发回忆的机关,能与曾经的伙伴在记忆里相遇,足矣。
此外,我看到弹幕里说懂事、谦让、隐忍这类品质基本上是每一个长子所必备的东西,影片里面的哥哥在小镇子继承家业更是长子的宿命!
因为自己是独生子,不了解作为长子的心情,所以很难去下定论!
可是本片给出了这样一个线索——继承家业的父亲和在东京以律师为职业的伯伯不也是兄弟嘛,并不是长子的父亲就继承了家里的加油站啊!
我最后吐槽一次,因为自己也看了上百部的日剧和日影了,就感觉有时候字幕组翻译称呼是比较随缘的。
比如「おじさん」,翻译成中文可以是叔叔、伯伯、舅舅,但是大部分时候都翻译成“叔叔”,这部日本电影里也是这样,直到影片接近尾声时,我才看到父亲对“所谓的叔叔”叫了一声「兄さん」,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并不是长子,所以说长子就一定怎样怎样的言论直接被推翻!
可能是我国称呼习惯的影响,导致我看到这种随缘的称呼就很别扭,好像在英语里也是本着不差辈的原则来以示尊重,其他语言我就不太清楚了,像我国在称呼上这么严谨的国家好像并不多吧!
综上,我觉得还是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吧,长子在家庭里虽然担负得责任更大,但如果你不想做,别人真就没办法逼着你,有那个时间不如交给更值得信赖的、靠得住的人去做!
虽然哥哥的性格非常好,让人可以安心地依靠。
但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的烂好人才是最容易“表明平静,内心崩溃”的。
弹幕一直强调里说老实人发起飙来可是相当可怕的,这就是因为“物极必反”,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最严重的就是那根弦崩坏了之后,人格上有可能会呈现出“反噬”。
虽然哥哥直到最后留给观众的还是那么一个美好的存在,我真心希望他活得不要那么累,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相反比起快乐的时刻,那些负面的情绪会占用我们更多的生命,学会释放、排解、倾诉才是人生必要的课题!
这就是我看完这部日本电影《摇摆》的全部感受了。
怀疑的情绪影响着记忆,慢慢地完成了自我催眠,最终记忆被改写成另外一个样子,这是本部影片给出的解释。
不知道是自己阅历不够还是经历太少,我是真的理解不上去。
也许,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生活或人生可能会给我上这么一课,到那时它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回溯,可能领悟后的自己会瞬间豁然开朗吧!
亲人是这一生中无法选择的同伴,无法从人品,爱好出发作出选择,如果不是亲人,你也许永远也无法和他相遇,如果不是亲人,你也许永远也无法和他亲密起来,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互相争执的同时要永远的互相保护下去,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们兄弟二人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弟弟在嫉妒爸爸和哥哥亲近,哥哥在羡慕弟弟的自由,这一切在妈妈的葬礼上相遇了,波澜不惊的,爱上同一个女孩,在弟弟送她回来的晚上,默默的相互试探着,但似乎已经看到了火花淰很想和弟弟较量一番,即使不是真正的较量,即使已经没办法再真正的好好干一架,但他不想输,不想连感情都输了猛一直都能介意哥哥的生活,和爸爸一起的生活,那自己口口声声说要离开的毫无意义的生活,当看到哥哥和惠理子的相处时,他是不是也怀着较量一番的心情在那晚利用了惠理子就像那座摇摆的桥,那些亲情也在较量和保护之间摇摆着,从惠理子掉落桥下的那瞬间开始,这摇摆的振幅开始逐渐增大,最终是否摆到了正确的位置?也许能从最终哥哥出狱后,在街对面的弟弟的喊出那一句:哥哥,我们回家吧!我们也许能看到真相.那片尾曲的声音好像是桑田佳佑,慢慢的节奏,唱着:我们回家吧,慢慢的回家吧
还是想再写写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在我的强烈推荐下,77也看了这部电影。
晚上的讨论,让我再次感受到,“你是谁,你便看到谁。
”第一个让我受到震动的镜头,是稔跪在地板上叠衣服的情景。
他赤着的双脚,规规矩矩并拢着压在身下。
穿着一件有点旧的圆领套头长袖T恤。
面前是小山似的一堆零碎的衣服。
35岁的男人,竟有了些妇人的感觉。
我想,导演在此前拍摄稔擦拭地板时小腿裤管被一瓶横倒的酒瓶滴落的酒弄湿的镜头,其实也有相似的用意。
稔,在家里的角色,就像一块抹布,维持着清洁整齐。
稔在监所做体操的样子,令人心疼。
他认真地活动四肢躯干,完整地完成拉伸跳跃的一系列动作。
就像看见一个孤独的少年,在替代他失去的母亲来爱自己。
稔的生活是,洗衣,做饭,照顾脾气暴躁的父亲,对付生事的客户。
他一直无害,所以智惠子敢对着他喊:我不想像你和我母亲过那样的生活!
那种生活是被嫌弃的。
当智惠子想跟猛离开时,稔也嫌弃自己了吧。
父亲说不想再去法庭看稔受审,因为他不忍心见到稔“被人取笑”。
父亲,你也看见了稔的卑微了吗?
叔叔说父亲是“自怜自艾的幻想”,那么稔有没有呢?
稔在监所对猛发泄了愤怒情绪,也曾倚坐玻璃窗边麻木颓废。
但更多时候的稔,是一个立定着的稔。
也许心中并没有太多自己吧,稔始终诚实地面对整个过程——我认为他是诚实的,包容的,坚韧的。
猛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我猜,当他意识到稔已经知道那晚发生的事情,并设了一个圈套来确认的时候,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害怕,于是习惯性的自我保护,扭曲了记忆。
这也许是他从小就有的毛病。
稔太出彩了,尽管猛更帅,整部电影我是把心放在稔身上的,这个卑微而强大的人。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日本导演西川美和2006年的片子,这部电影令我第一时间想到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2011年的那部《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这两部片子相同的地方主要在于都是利用精巧的剪辑造成剧情关键场景的缺失从而引发观众对故事本身的多重解读。
但这两部片子显然还是有所区别的,《一次别离》最后告诉了我们事件那缺失的一幕从而展示了故事的真相,而这部《摇摆》最终却并没有告诉我们那缺失的一幕,所以事件的真相就只能让观众自己去解读。
不少电影会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这部电影却别具一格的在剧情关键点上用一个开放式的悬疑设置来让观众自行解读。
早年外出发展现已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弟弟(小田切让饰)因为母亲的离世回老家参加葬礼,他有一个哥哥(香川照之饰),哥哥一直呆在家乡小镇帮父亲一起经营一个加油站。
相比于哥哥和父亲间融洽的关系,外出闯荡的弟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明显紧张了许多。
初回小镇的弟弟很快发现自己早年的女友(女人当年似乎是不想跟他一起外出发展从而导致两人分开)在父亲安排之下就在他们家的加油站工作,而且他随后得知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想撮合哥哥与自己当年的女友在一起。
某日,兄弟俩带着女人一起到他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山脚下的溪边游玩,那里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吊桥。
到那里没多久后,弟弟就一个人走过吊桥到对面树林里去拍照,对弟弟旧情复燃的女人随即跟过来上了吊桥,放心不下的哥哥跟着也尾随女人上了吊桥。
在吊桥上女人最终向哥哥表态说对他并无好感,大受刺激的哥哥随即在吊桥上与女人起了一番争执,争执之下女人从桥上坠落而死。
影片从这里开始转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叙述视角,这不由得令人想到今年的那部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
女人的死因同样成了一个谜,她的坠落到底是个意外还是哥哥一手造成的?
而当时身处对岸树林中的弟弟究竟有没有完全目睹这一幕的全过程?
一切显然成了巨大的谜团,事件开始不断反转。
先是哥哥主动在警局承认女人的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接着在法庭上他又否认说那只是一个意外。
作为当时唯一目击者的弟弟在一开始一心想替哥哥开脱罪名,但到了最后一刻他却又站出来指证说哥哥当时的行为完全是蓄意为之。
影片的叙述重心由此完全出人意料地一下子从对这起死亡事件的真相探寻转而变成探讨兄弟两人间的复杂关系。
不难判断的是,事发时的真相除了哥哥本人之外根本不可能有另外的人会知道,就算弟弟当时站在对面的树丛中完整看到了这一幕,但他也拿不出绝对的证据证明事发过程的真相。
女人是自己失足跌倒的还是被哥哥推倒的、女人跌倒后哥哥那伸出去的手是想拉住女人还是试图进一步想把女人推下去?
这些站在对面的弟弟也许都能看清,但当最后一刻哥哥伸出去的手拉住身体已经完全掉落的女人的手后所发生的事情,以弟弟当时身处的距离显然不可能看清。
那一刻是哥哥故意松开了手还是女人主动挣脱让自己掉了下去,这是哪怕再近的距离都不一定能看出来的。
一切显然成了一个谜,一个只有哥哥本人才知道的谜。
所以弟弟最后的指证就明显让人疑惑,按照正常的逻辑和兄弟间的感情,弟弟这时候应该作证为哥哥脱罪才是人之常情。
但出人意料的是,弟弟却在根本不可能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甘愿冒上兄弟反目成仇的风险最终反戈一击指证哥哥从而令他担上了可能并不一定存在的罪名。
弟弟如此反常之举的用意何在呢?
这显然是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
正如电影的片名一样,摇摆这两个字实际上既包括了事件真相的摇摆,也包括了兄弟间感情的摇摆。
影片的真正意图显然不在于前者,事件真相在这里只不过是个楔子而已,兄弟间的感情关系和各自的人生境况显然才是这部影片聚焦的重点。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兄弟关系显然还包括父亲与叔叔间的关系。
两代兄弟间的关系在这部影片里就像是一种对照,早年外出闯荡的叔叔事业有成当起了大律师而父亲却是守着小镇上的一个加油站一辈子碌碌无为,同样外出闯荡的弟弟成了一个自由潇洒的摄影师而哥哥则只能与父亲一起守着那个小加油站人生像是永远被困在了这个小镇一样,而且对哥哥来说打击更大的是自己爱慕的女人却明显更加心仪自己的弟弟甚至还是他早年的恋人。
对于哥哥而言,这样的人生只能用憋屈来形容,他不想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但却又不得不过这样的生活。
鲜明的对比之下,身为兄长的他那长期压抑的心态显然早已扭曲崩溃,所以在探监室里原本温厚老实的哥哥却一反常态地隔着玻璃向弟弟一脸鄙夷地吐口水自然成了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所以哥哥当时的行为是不是蓄意谋杀显然已经不再重要,对于哥哥来说当时的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起事件本身就已经成了架在他心头的枷锁。
而最后终于意识到这一点的弟弟显然是想帮哥哥卸下心头的这个枷锁,所以他在出人意料地指证哥哥之后才会说出“想要找回原来的那个哥哥”这样的话来。
而从一旁的哥哥那一脸的平静甚至是欣慰的表情来看,这显然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对他而言,事实上的有罪还是无罪其实早已不重要,能不能卸下心中的这个枷锁才是他的人生是否可以重回正轨的关键。
显然这是兄弟两人之间真正的彼此了解和互信,也是这部电影独特视角之下的精彩之处。
日本电影《摇摆》观后感摇摆的吊桥,摇摆的人心,摇摆的人性。
哥哥是弟弟的道德模范,不过是哥哥被道德所束缚压抑而已!
压抑久了会爆发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人性被道德绑架后,才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善良与自私,在是非的诡辩前都显得力不从心。
亲情和爱情,在阴暗的人性中都显得苍白无力。
真相与谎言,在消散的事实后都显得微不足道。
善良更容易受到伤害,谦诺更容易缺乏自信,礼让更容易畏缩不前。
善良被伤害压抑后便会爆发伤害。
剧情其实是一个老故事,从暴力的父亲、隐忍的稔和 稔在猛晚上从东京回来后对他的试探,不难猜出他其实是一个潜在犯罪者。
最后一段,猛回忆起稔的伤疤,有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意思。
拍摄手法上说,过吊桥的晃动、水流的急、稔和智惠子起冲突时消失的声音,拍的很好。
最后一幕的留白也拍的尤其好,开放式结局。
人物上说,智惠子作为社会与家庭的边缘人物,在片中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
没有一个人真的在意她,想听到她的心声。
稔不可能理解她。
她在河边向猛倾吐心声,也被无视。
影片更关注稔、猛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
猛看似没有推千惠子,但他并不无辜。
另外,这个父亲真是代表了传统父权制的大家长,使用暴力、不做家务、拒绝沟通。
最后,猛说 其实从吊桥上摔下去的是他。
猛和千惠子一样,都想去东京,离开稔。
猛做到了,也与自己的哥哥隔阂、不信任。
是一部很用心的片子,伏笔埋得不错,一步步解谜也挺好看的。
香川照之演技太好了,完全就是稔本人啊…
十几年前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坠落的审判》。1.正如影展其名“踏入谎言的河流”,在记忆中重构故事的真相,以兄弟的关系为主线,指向真假的边界与家庭关系的探讨。2.开场的独特风格,配合行驶车辆的低音贝斯配乐别具魅力,也在后来变成了对几位主人公的微妙情感关系的暗示。3.“摇摆”一词的多维指涉:吊桥、恋爱、兄弟、人生。4.庭审戏实在太长(略感疲惫)但兄弟二人的表演弥补了这一点,形成一种极致的对峙(千变万化的哥哥和精神稳定的弟弟),也为最后的真相隐瞒贡献颇多。5.有必要夸夸西川美和导演的情爱戏,果然还得是女导演更有温柔细腻的美感,颇多男性暴露视点,想及SILK LABO。6.在胶片机中发掘被埋葬的童年记忆和迟到的救赎,结尾透过车流定格的微笑。7.唯一确定的事物只有那座摇摆的桥,而我踏空了。(8.5/10)
香川叔把一個邏輯上很混亂的角色靠演技搞定了。小田這個角色邏輯上是順暢的,然而演技好弱。整個片子細節不錯但關鍵點禁不起推敲。
纯属为了看小田君!是还蛮帅的,就是电影内容糙了点儿!
1伟大让好伟大的一张脸,香川好伟大的演技。2若干特写:葬礼上滴在裤管的酒水,事后切了一半还在流汁的番茄,行驶在隧道的车里的女主明明灭灭的脸,床头的早川猛摄影集对小白花的大光圈底片为黑死鱼的眼睛3某个剪影后方视角拍摄的三角关系,隧道,车,光男,女,男前方是光,但人在黑暗隧道里4一些隐笔代际传承:两代兄弟女主的妈妈和男主的爸爸5所有在摇摆的:桥,洗衣机,让翻供前最后一次探监的镜头家门口的孩童跷跷椅男女关系人性以及人心6赤道以北长泽雅美 西川美和平面几何7感谢小西天
日本片看了不到15部,小田切让的占了一半。永远无法抗拒这种糟乱的邋遢之美。
@2024-06-02 19:59:09
要不是为了写影评推介,我早就右上角好走不送了。导演可能是个作家,而非导演,对于影视艺术的理解不如如今的短视频作者。节奏一塌糊涂,衔接极其生硬。闪回也特别粗糙。
記得Joe桑好像說這是他最滿意還是怎樣的一部作品。和「夢売るふたり」一樣模模糊糊的感覺,大概我不太適合看西川美和。
两人的生活都可以解读为一种悲哀 一个是被平淡生活和平凡自我淹没 一个是在逃避和怀疑中挣扎最后却被自己内心的细绳缠死 惠子的死戳中了两人隐藏的最深的软肋 最后该相信的相信了 该放下的也放下了片子的节奏在我接受范围的 Joe酱好看的脸好看的身材好看的LOOK也让我深夜看片的我有了不少兴奋点 !
演得不错,拍得也不错,剧本稀烂。
一般吧 香川照之的表演還是那樣令人稱道 小田切讓不適合演藝術家
现代罗生门… 但拍的我不喜欢 有点无聊
西川美和的镜头初看很有意思,但多了就觉得做作了.离是枝裕和还是有距离啊...这个故事如果是周防正行来拍,想必会极好.
记忆与真相 与家庭之间的连接太弱了,并没有因为是发生在家庭中,让记忆之不可信与人心摇摆的主题变得更加深刻或者与众不同。
4.5,胜过金棕榈。 @中国电影资料馆 avec xah
烂片就能专心看帅比了是吗。。。
脱离传统家庭后的个体的复杂情感,当面临抉择时,是会拥护还是背叛?能否回到最初的美好时刻,以及都市与村镇的差异关系
去年看的好像,印象不深。
DVD的低清画质给这世纪初的胶片影像增添了不少怀旧情愫;很简单的兄弟因爱阋墙的剧情,却奈何混搭了小田切让香川照之和真木阳子三位实力颜(艺)咖,个人魅力就足够撑起两小时的长度;结局是时过境迁的和解但这似乎并不重要了——总是很多事情过去久了不知不觉中就被时间消磨殆尽了——还有谁来深究两个男人之间的智惠子所死何辜呢。。
香川照之真的太有一种疯感…小田切让就是眼袋最让人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