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安》无疑是一部令人伤感的影片,爱在其间,犹如一场炫目的花火,炙热、耀眼,却又折射得灰烬散尽后的黑暗,更加的孤独与荒凉。
故事发生在德国纳粹快要上台的时代,一战刚刚结束、社会凋敝颓废,法比安本人也参过战,在恐惧、死亡、残破的战争景象里幸存下来,日常在一家香烟厂工作,晚上则在随身的笔记本中记录和书写,也许是小说、也许什么都不是吧。
夜晚是堕落的雾,法比安也会在夜晚寻欢,有一晚撞见了寂寞的莫尔夫人和他那个要记录所有偷情者姓名的丈夫,他仓皇逃跑了,逃向了虚无的夜,他始终无法接受那样荒唐的”游戏“吧。
法比安喜的是观察和记录,相较于挚友拉比德,他显得更为的疏离,显然他不太相信理性能够改变权力,但实际他不温不火地推动了诸多”变革“,他鼓励挚友拉比德向教授提交了自己的论文(虽然结果是悲剧的,但动因是积极的),他会在餐厅里招待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也间接地帮助了工作疏忽的服务员,他不喜柯尼利亚在权贵间的周旋,却又默默地为她作出了最动人也最伤感的试镜台词,他不会游泳却情不自禁地选择跳河救人,最终、也是注定般地陨灭在了这个燃烧的年代的前夕,一个善良的人的死亡。
一个体面的、自尊的、肯定”人“的社会,法比安的挚友拉比德振臂高呼,犹若一个钢铁之躯,但他在打击和困难面前无疑是脆弱的,爱情破碎、论文被戏弄,在梦碎的时刻选择了自我的毁灭,“这些妓女们只有义务没有权力,而嫖客们只有权力没有义务,购买她们只需要很多钱”,拉比德最终的陈述,预示了他内心急剧变化的挣扎和迷茫,一个理想者的死亡。
柯尼利亚是法比安生命里的烟火,是这个冷静观察者心中扑腾的火苗,他们的爱是一见钟情的、炙热的、滚烫的、情不自禁的,但柯尼利亚显然是更现实的一方,吃饭的时候都能考虑到要精细地备好备用粮,和爱人吃饭时也能坚定选择与制片人打个招呼、坐下来吃饭到午夜,而制片人对她的占有便是她选择的、要付出的一项代价,她一直坚定地在选择自己的“事业”,而法比安就“冲动”得多,他会将一半的离职工资用于购买一件裙子给柯尼利亚,会毫不犹豫地给流浪者以施舍。
拉比德曾质问柯尼利亚“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为何还要做电影演员这个行当”,她回答是“但愿有无用之美”,果真是“无用之美”么?
可能恰恰是有用之美。
柯尼利亚会羡慕拉比德的庞大财富,会微笑着询问法比安为何不早告诉她这一点,在打靶场上她会和拉比德兴冲冲地贴在一起,尝试着各类亮丽的事物,她追求着更大的可能性,也追寻着更稳定的生活,一切似乎看起来也无可厚非。
但法比安是她无法忽视的光明,是她愿意在午后等候的爱人,他爱着她不渴望占有她,是真诚地希望她幸福的法比安,但河水最终吞没了他,吞没了她的爱。
我早些走是不是比走得太迟要好?
刚才我站在沙发旁 你的身边 你睡着了。
此刻你睡着,我给你写信。
我本愿留下,但是你想,如果我留下,过上几周你就不会快乐了。
即使你独自一人,没有我在身边,你并不会怎么样,一切又会回到当初。
你会很难过吗?
50岁了,那个人。
看起来像个穿着华丽的退役摔跤手。
我感觉,亲爱的朋友,我就像把自己卖给了解剖室。
我好想再进你的房间,把你叫醒。
不,我让你继续睡。
我不会崩溃,我想象着自己在一个通明大亮的世界,医生察看着我,其他人都想研究我,躯体和心理都要,一定是这样的。
只有置身污泥,才能走出污泥。
而我们就是要走出去。
我写的是“我们”。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现在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
你会保有对我的爱吗?
你还愿意注视我,拥抱我吗?
不在乎另一个人的存在?
周日下午 从4点开始,我会在劈柴咖啡厅等你。
如果你不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法比安最终还是幸福的,他与柯尼利亚达成了原谅和复合的渴望,他们意图重新开始,即使最终他遭遇了不测,但他们的爱燃烧如永恒的花朵,会照耀着柯尼利亚的往后余生,比起那些爱而不得的人们、虚无堕落的人们,挣扎与苦痛反而是更为光明的徽章。
气韵上企图高度还原魏玛共和时期,这点成功了。
看到了色情演出,包豪斯建筑,Art Deco 风格的家具和装修。
还有萎靡的爵士乐和乌发电影公司。
美术道具化妆服装上这部电影可谓下足功夫。
加上穿插1930年代柏林夜生活纪录片。
还原出二战前德国花花世界。
故事发生在1931年8月,当时德国经历经济崩溃,纳粹势力将在1932年崛起。
纳粹思想已然开始燎原。
学校里那个的"一心只有祖国"的坏种之后会穿上褐衫,横行校园横行欧洲。
教授忌惮高涨的爱国浪潮违心地发表骑墙言论。
男主的名叫雅各布,却喜欢别人称他的姓,这里可能暗示他是犹太人。
最后一个镜头他的笔记被焚可能也是呼应他是犹太人。
当时还未迫害犹太人,只是喊"德国觉醒"。
1933年开始才喊"厉害了我的德"。
电影的气质非常像德西卡得奖电影费尼兹花园的前半部分。
费尼兹花园把史诗题材拍得过于潦草,而法比安却补足了这种遗憾。
全方位展现巨大社会变化前的溃烂,伤口,绝望和希望。
男妓院,女同酒吧这种有违日耳曼民族高贵气质,伤风败诉失德行为很快就会被荡涤。
呼唤底层工人意识觉醒的努力也在进行并失败告终。
所以男主法比安,不会游泳的作家以溺水身亡的结局也隐喻了文人在时代浪潮中无法防身自保,更别奢望救人。
所以在纳粹上台前就谢幕了。
另一个男主,拉皮德崇拜莱辛的富二代。
崇尚自由却又受不了爱情事业双杀。
也暗示这届年轻人不行。
前半小时眼花缭乱的摄影语言非常贴导演想表现的时代气息。
三个小时的有点长,而90分钟的费尼兹花园又太短。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
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
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
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法比安看完了,两小时的电影很漫长。
老电影的质感,复古的手法。
前三分之一个人比较喜欢,王家卫般的迷离混乱的镜头,展现了1931年柏林的社会风貌。
后三分之二完全浪费生命,节奏放缓许多,叙事变得平庸,沉闷真实。
残酷而无聊,拍一个失业软弱青年的自杀。
值得称道的台词漂亮,以至于专门找来德语看看,喜欢这段:Wir sitz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reisen quer durch die Zeit. Wir sehen hinaus. Wir sahen genug.Wir fahr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keiner weiβ, wie weit. Ein Nachbar schläft, ein anderer klagt. Ein dritter redet viel. Stationen werden angesagt. Der Zug, der durch die Jahre jagt, kommt niemals an sein Ziel.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1931年,法比安32岁,经常在夜晚四处游荡,无处安放的灵魂让他整日迷茫,几乎在他无望之时,命运可能才会怜悯他,为他手中的空杯子倒满水,到那时…,但那时是哪时呢?
1931年,科妮莉娅25岁,攻读国际电影法的同时在夜间酒吧打工,她被两个男人抛弃过,有一个站在荧幕前的梦想,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1931年,德国正在为一战的失利而偿债,失业率居高不下,法比安也不可幸免地踏入了领取救济金的行列,即便他拥有文学博士学位,他被父母支持,被朋友资助,甚至被看上他的富婆救济,但仍未离开柏林,只为自己创作的梦想和对科妮莉娅的爱。
现实有多残酷,爱情就有多甜蜜,两个孤独寂寞的灵魂结合的一发不可收拾,但法比安本性是悲观的,科妮莉娅则是理性的,从相遇的开始就注定了痛苦的分离。
梦想终要经历现实的打磨,科妮莉娅被电影公司的老板看中,被捧为未来之星,在爱情和梦想之间,她选择了梦想,选择离开朝不保夕的生活和法比安。
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失去爱情,法比安再也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科妮莉娅的离开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的直接原因。
家乡的阳光与河流让法比安再次燃起追求梦想的希望,年迈的父母给了他再次追求科妮莉娅的动力。
法比安和科妮莉娅本质上都是理想主义者,即便为了生存会一时放弃原则,所以两人才能够相互吸引,所以不会游泳的法比安才会选择去救溺水的孩子。
不论法比安的小说多么完美也无法出版,但科妮莉娅则会永远等他,在每一个下午三点。
一部最近的德国电影,2021年上映,电影尺度真是不一般,1931年的柏林应该被人铭记。
很喜欢的角色是拉布德,外表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内心却有最敏锐的感知和深邃思想,豪门子弟的身份真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在权势社会下,一样在生活的深渊里挣扎,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洞见而尊敬他,反而介意他沉迷在纸醉金迷浪荡生活之下,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不负责。
被痛苦所腐蚀,被迫接受爱人的背叛,理想破灭,对他来说,都让他对自己厌恶至极,因为他心中有着对人最真挚纯真的感情,和解救世人的崇高理想,一个心中装满正义和光的人,也因为身处黑暗四壁,再也无法触碰光。
很喜欢电影中的黑白胶片的插叙叙事,有年代感过去,也可以以某种方式在现实里重播,有理想的人都在放纵自己,就像法比安,他跟拉布德太相似,博士毕业同样也会为了那几十块的小费,而低头为上流人士开车门,无疑是一种来自阶级的嘲讽,同样的迷失和追问,却在遇到Battenberg 之后,爱欲让一切又燃起了希望,两人为失业和金钱发愁,最终却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Battenberg爱法比安,是一个热情童真的人,励志想做电影明星,这个理想就注定了两人的不同,为了梦她确实牺牲了一切,包括爱情,可她也最终发现,她永远无法掌控她的生活,她想要的角色,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去攀附导演,换来的也只是无止尽的被摆弄,可她却已对有钱人的生活无法自拔,尽管想摆脱污泥,却最终成为了污泥。
法比安由始至今都在坚持,在泥潭里残喘苟活,因为这里至少还有爱的人和珍惜的朋友,一切发生的太突然,朋友离世和爱人的离去,让他开始怀疑一切,对这个城市产生了随即而来的陌生感,他并不贪婪,只想找个依居之处,却被未知打乱步调,伤心绝望的离开了此地,回归故乡,但他永远忘不了布拉德的离去,放不下自责,最后死于那场为救人的溺水。
救人于水火,却忘了自己不喑水性,多么无畏的爱和勇敢,他才是最英雄的角色,为生命献身,做最坚定且最清醒的人间思想家,先锋主义也注定了荒唐。
为什么战争和社会留下的时代诟病,要让一群无辜的人民来解决?
因为一个国家的错误决策,最终承受后果的却是苦难民众,电影里无情揭露了那个让人惶恐的社会氛围,贪婪嗔痴深植人心,大街上人潮流动却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的傀儡,早已没有灵魂,肢解掉自己的身体,所有人只是在等死,或者虚无的好死赖活着。
电影结局并不悲恸,好似读完一个故事,借用拉布德的临终遗言,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这是一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足够的耐心会看不下去。
讲真的,前一个小时在硬撑看下去,不知道影片想让观者知道什么,那个糜烂不堪的社会、国家、年代吗?
唯一好奇的就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法比安的命运走向何处。
但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带给人惊喜的故事。
影片用一种老电影的方式,夹杂着黑白片段将时间定格在在1931年。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距离今天将近一个世纪)那是一个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规模失业的年代,那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年代,那是一个很糟糕的年代,德国的情况最糟(也就是影片的选取地)。
1. 这是一个为爱奔走的故事吗?
两个少男少女相遇,男人帮着女人推着车,散布在城市的夜晚中,看似是一帧帧浪漫图景,但来自灵魂深处的问题、思考与对话,却稍显沉重。
没错,他们就这样相爱了,原来真的有一眼定终生,对,就是这个人了,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在说;“我发誓,我将一生一世只全心全意地爱眼前这一个人,绝无他人。
”他拿着失业的抚恤金,连房租都没有交全,用了大部分的抚恤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她喜欢的衣服(包装的精致点儿);她没有钱,但却用心布置了一份温馨的“大餐”;他想留住她,为她写了试镜的台词;她对别人说,他们订婚了;面对贫穷与失业,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可以的”!
2. 物质和精神没有交叉点吗?
用猪肉冻和土豆代替一份大餐,她说:“把它们想象成别的东西”“炸肉排”想象它们的做法和味道;面对诱惑,她说;“他可以给我一份事业,租合适的公寓”好像那里什么都有;诱惑?
他没有吗?
两次本可以接受少妇莫尔的“帮助”,但他想体面的生活,他觉得,他可以。
物质和精神有交叉点吗?
可以跨越这道鸿沟吗?
理想主义者永远在天上,那么耀眼、光彩夺目,那么难以到达;现实主义者永远周旋在地上,一副俯首称臣的样子。
天与地可以相连吗?
海天相接?
还是一个混沌状态?
“只有我沾染了泥土才可以离开”3. 是什么在走向毁灭?
莫名的失业?
好朋友拉布德的死?
柯内莉亚的离开?
除了法比安,都在走向毁灭,充满乐观的理想主义者法比安在走向那个充满阳光的咖啡厅,他明明在走向去爱她的路上,毁灭的是什么?
不是他,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年代。
这是一部可以反复品观的电影,影片讲述的内容太多了(忠诚:这是反复提及的词。
从哪开始说起,他质疑她的背景;她怀疑裙子是用偷来的钱买的;死亡:秩序是死亡的开端;贫穷:挨饿都是因为口味挑剔……)
看完《法比安》有半个月了,才渐渐能够猜测导演最后的安排。
看剧时,非常不能接受,为什么要让法比安在救人时意外的死去,他正在奔赴他日思夜想的爱人。
大概导演的想法,接下来的时代,以及他的爱人,都不配拥有法比安,不如让他带着对世界最大的善意离开吧。
1931年,魏玛共和国,正是山雨欲来的时刻,社会癫狂混乱,快速走向崩溃,在一片光怪陆离的景象中,法比安依然保持着清醒和疏离,用心的维系着自己小世界中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与柯内莉亚的相遇简直是天作的浪漫之约,他让一个正在攀附高枝以出人头地的女人,同时也为爱情所挣扎。
他的朋友,出于对世界的绝望,离开了,留给他的话是好好写你的小说,记录下这个时代。
法比安与母亲送别的一段,实在太感人了。
在母亲临别塞给他钱时,他悄悄的也把一笔钱放入了母亲的提包,旁白说,他们之间从经济上是零和,但是善意不会抵消。
这个场景,放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希望别人活得更好,周围的人构成了我们生活最大的意义。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话剧,不记得剧名了,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母子,他们由于各自的原因,都对生活绝望而想到了自杀,但是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对方的想法后,都是鼓励对方活下去,要生活的更好。
恰如去年读过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是否被外界所伤害,只要我们这些善良的人与彼此在意的人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相互爱护,也就够了。
一百年过去了,回看那个时代,对比当下,虽然有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世界总体太平,每天都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虽然多到有些让人疲倦。
作为一个小人物,还是可以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以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在有限的视野中享受这个世界的种种进步。
“Lieber Freund - ist es nicht besser, ich gehe zu früh als zu spät? Eben stand ich neben Dir am Sofa. Du schliefst, und Du schläfst auch jetzt, während ich Dir schreibe. Ich bliebe gern, aber stell Dir vor, ich bliebe! Ein paar Wochen noch, und Du wärst recht unglücklich. Solange Du allein warst, und es mich noch nicht gab, konnte Dir nichts geschehen. Es wird jetzt Wieder werden, wie es vorher war. Bist Du sehr traurig? Fünfzig Jahre ist er alt, der Andere, und er sieht aus wie ein zu gut angezogener Ringkämpfer im Ruhestand. Mir ist, lieber Freund, als hätte ich mich an die Anatomie verkauft. Wenn ich jetzt noch einmal in Dein Zimmer komme und Dich wecke? Nein, ich lass Dich schlafen. Ich werde nicht zugrunde gehen. Ich werde mir von nun an in der strahlenden Welt einbilden, der Arzt untersucht mich. Der Andere will sich immer gern mit mir beschäftigen, anatomisch und tpsychologisch, es muß sein. Man kommt nur aus dem Dreck heraus, wenn man sich dreckig macht. Und wir wollen doch heraus! Ich schreibe: Wir. Verstehst Du mich? Ich gehe jetzt von Dir fort, um mit Dir zusammen zu bleiben. Wirst Du mich lieb behalten? Wirst Du mich noch anschauen wollen und umarmen können, trotz dem Anderen? Sonntag nachmittag werde ich, von vier Uhr ab, im Café Spalteholz auf Dich warten. Was soll aus mir werden, wenn Du nicht kommst?”
在电影 也是尝试做到以现代 先锋 结构清晰的方法完成对魏玛时期的柏林的复刻//大概还是一些新浪潮的技巧实用 宛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讲述一个男人的消亡 由人及史的视角还是很德国//仿佛评价佩措尔德的《过境》 历史的游魂从未离开过欧洲大陆
《无主之作》里的姑姑和侄子。拍摄很加分,艺术风格拉满。
咖啡馆分手的剪接非常出色,交谈开始前,景框外伸进一只手臂给墙上的投币箱投了币,随后自动钢琴开始演奏,这个过程十分像戏剧的开场部分,演员就位,乐队奏响第一个音符。脸部特写与手部特写的交替绝妙地取代了传统的正反打镜头,女友的眼泪中不乏表演的成分,而法比安身体的大部分在镜头外,观众只能听到他冷静而理智的声音,他成了全视的旁白,揭开了隐藏在这段感情背后的内幕。当他再次入镜时,他才回到情感天秤的另一端。文本优美,时有警句,可惜与实验性的现代电影手法并不搭调。结尾更是败笔,溺水而亡太轻飘太浅显,仿佛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疯狂混乱的世界
裹脚布系列
这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我能知道它的好,却不太喜欢。20分钟弃剧。
技术上摄影剪辑音效光影牢牢抓人,夹在大萧条和二战之间的动荡过渡期德意志社会个人与众生相,新思想之间碰撞,德意志哲学拷问,这三小时一点也不长,saskia几个小表情简直能让人化了,无主之作里没给她这么大表现舞台
D+/ 比《无主之作》什么的要好太多,但面对30年代的德国我们总该期待更多东西而不是如此陈词滥调的知识分子视角不是吗……
开场是极繁主义的形式轰炸,是各式滤镜、构图风格、剪辑模式的拼贴,而在爱情主题闯入之后渐渐归于秩序,甚至一度出现古典好莱坞的主流风格,包括庸俗的配乐。但两者又始终在互相侵蚀、互相角力,仿佛法比安的人生就是一场矛盾的风格冲突,在平庸的情绪与狂热的虚无之间往返。
背景是魏玛末期政治混乱的德国,文艺青年法比安在新纳粹价值观面前头破血流的故事,笑。可以接合《巴比伦柏林》来理解。但是,太琐碎跟文艺了,三小时说了点啥,失恋,失去至交,我承认看到后面几乎六神无主,被商业电影的声色犬马荼毒以深,笑。再有一比最近的《巴比伦》,虽然叙事也很杂乱,但后者还有许多劲爆的场景分镜,小号音乐也超级提神。法比安这种电影将会越来越没市场的吧。
什么破电影啊 谁评的这么高分 坑死人 将近三小时!普通人能看到一刻钟半小时就是忍耐力惊人了!
在更恶的社会来临前,一封玩笑的信比十米高的一跳更致命。
全方位的不喜欢,从画幅到故事,从摄影到剪辑,根本看不下去
TAGV | “O vento está a mudar, meu amigo.” Jacob, 你可知这不曾出口的名的命运?在去往无果重逢的途中,偶遇那自溺的身影(是的,自溺,是柏林留给你难以咂透的混浊印象,是你閤眼时变幻的光,所有人在其中无法自保),抛下那本终于被焚毁的随笔(车站、咖啡馆、房间、卡巴莱的爱与思考与冲动与梦魇),天真地去往来自威丁堡的旧时怀抱——仿佛一切可以重来。Jacob, 拦下你的是什么?是友人绝望而讽刺的遗言吗?是这成群穿过梦境和现实的晦暝往事的暗合吗?还是这灾难时代对你的恰时怜悯?死在家乡的河水中,在无人理会的幽静处,在“只是偶然的生命”的起点,也在“注定的死亡”的终点。
文化不够,看不懂
拍的什么垃圾玩意儿。
蛋疼的文艺青年
4.5星。Old time的优雅和decadent. 制作极其精良,一众演员都很出色。
没有GM的感觉
【柏林2021】《法比安》虽然讲得是1931年的柏林,但故事却与当下颇有共鸣,即在疯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醒,这一点和《间谍之妻》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样的矛盾孕育悲剧,而在悲剧里,唯有心中所爱能慰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