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几集感觉还可以,标新立异,越到后来越觉不对劲,就有种抗战剧和情景剧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三批人马一直都没换过地方,导演确定这么演合适吗?
日军没有攻过来,八路军也没打过去,国民党更淡定。
你们这么和睦打相处,会把老毛和日本天皇气吐血的。
郭闻志这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从头到尾没和日军干一仗,一直在做交易,隐约有一集好像还和日军换防了(注:本人都是快进看的,可能有误解),郭闻志这么吊,他爸妈知道吗?
他领导知道吗?
这算是第一次发影评吧?
算起来,我是“二雷”的忠实粉儿了。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让我看过不知道几遍了,很喜欢康洪雷对于这种小人物的塑造,往往比主角更具特色。
孙红雷更是不必说了,在《征服》的时候,就一直追他的电视剧了。
我喜欢《 落地请开手机》中的沈亢,喜欢《潜伏》中的余则成……从上次,看了《一代枭雄》,就让我大大的失望,整个剧都漏洞百出。
……对于《二炮手》,我之前抱着很大的期望,有孙红雷,有海青(现在还记得落地请开手机中的苏红月,那角色演得绝了。
)再有康洪雷当导演,绝对是没的说。
等了好久,好久,终于是上映了。
可是……我连裤子都脱好了,你都给我看什么了?
这是抗战剧,整天跟小寡妇磨磨唧唧的,连点儿干货都没有。
我每天,几乎是都快进,快进……一集就看完了,实在是找不到有营养的地方。
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前几天看的《红色》、《战长沙》,这才是良心剧,都舍不得快进。
二炮手,我想打炮,你却让我打空了,好桑心。
作为现实中的东北先生,孙红雷的表演不仅是口音纯正,更是结合了机灵、憨厚与血性这几种典型的东北爷们儿性格,对贼九的塑造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抄着袖子猫腰走路,见人三分笑的长工专属神态;扮猪吃老虎吓尿汉奸刘得贵、刺杀小野的好汉行径;投身八路军专门打黑枪寓战于乐的顽皮举止;面对杨寡妇麻了爪的“怂样”,还有一些捉弄连长战友的一些顽皮小花招,跳大神式的神神叨叨。
平民化的人物塑造与故事融合在一起,促成了一部不一样的东北抗战,不一样的英雄传奇,尽管之前很多抗战剧也试图打造人物的草根特色,但和贼九相比,都显得有不够自如。
随着故事的进程,战事越来越残酷,“二炮手”的喜剧形象让整部剧也开始弥漫出悲情,这种悲情是随着人物的成长历程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用煽情洒狗血强行点燃的,这是康洪雷导演的创作理念和水准之体现。
“二炮手”之于孙红雷,从外表来看,可以视作是对过往影视形象的突破。
大家应该对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有清晰记忆,对于有些观众,甚至可以说是看着他的戏长大的,从《永不瞑目》初亮相,到《我的父亲母亲》被张艺谋识珠,至《像雾像雨又像风》和《征服》大获成功,《周渔的火车》夯实演技,一直到《大工匠》之前,孙红雷还是凭本色和性格演戏。
从《大工匠》的杨老三和《潜伏》的余则成,这两个街知巷闻的荧屏角色,再到《边境风云》《毒战》《全民目击》《触不可及》接连四部大银幕力作,孙红雷开始尝试更丰富、更多维的人物,挑战更多的内心戏和情感戏。
便始终都没走出观众心目中“国民硬汉”的印象。
因此,总有些人认为孙红雷戏路单一,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历数他的表演代表作,虽然以高冷强悍的形象居多,却从来都不缺乏层次和变化,例如《毒战》,孙红雷的缉毒队长张雷在卧底时与哈哈哥的斗智,与香港七人帮的斗勇,并非主旋律式的智勇双全,而是胜在007式的潇洒自如;《潜伏》余则成虽然表面是特工精英,杀人不眨眼,内心里却有一腔柔情,与左蓝、晚秋、翠平三段情感大戏才是动人之本;《全民目击》又有另外一种责任与道义的内心争锋,《非诚勿扰2》则演绎一种对生命最后的感悟。
像《二炮手》这类颠覆形象的“土气”表演,也不是孙红雷的第一次,在《窈窕绅士》里面,他就演活了那个“慌张,慌张”的土大款曾天高,还有《决战刹马镇》里的村长老唐,都证明了他可以驾驭化土为洋的喜剧风格。
颠覆也好,回归也罢,演员除了建立的个人风格,需要不断的变化和调整,才能进步和提高。
孙红雷已经有了很多受到观众认可的作品,每一次表演都是承前启后的阶梯,未来还很长,仍须不断努力,方可一路向上,好戏不断。
我给这部剧的评价是“还行”,该剧唯一的亮点就是海清的表演。
实话实说,海清、孙俪、孙红雷、陆毅作为中生代的“四大天王”无论是外貌还是演技都是佼佼者,这部二炮手海清依然出色,孙红雷却太一般了,远没有达到他应该在的高度上。
当然这部烂剧也的确是很难让演员发挥水准。
稀烂的编剧、稀烂的导演,坑了两个一流的演员。
我印象中看过的抗日剧,有黄土地和亮剑,对了还有红日,是李幼斌版的。
平时也听说过很多的抗日剧,感觉中国的电视台什么时候都有播抗日剧的,好像没什么可拍的。
先说说这部电视剧吧,我还没有看完,大概讲的就是一个狙击手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
我搞不清楚孙红雷为什么搞个这种形象,跟一个中东妇女似得,脸貌似也从来没弄干净过。。。。
具体剧情就不说了,具有抗日剧的一切特征,日军全是npc,要衬托出我军的英勇武威的精神,至于国军嘛,就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消极抗日,积极反gong,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衬托我军高大上的形象,在我军中要更加衬托孙红雷这个中东妇女的光辉英勇形象。
不过我们也能理解导演的难处,光腚总菊嘛,让你做良民,要不就菊花洗干净吧。
剧中孙红雷的表演还是可以的,这个可以给一星,其余的演员也说的过去。
另外剧中日军说的是日语,这个再给一星,起码导演还是用心了,这些大的设定是要遵循的,国内很多抗日剧都没有做到这点。
电影中用了很多喜剧式的片段,但并不搞笑,这部电视剧也不能归为喜剧,最终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严肃的,我想喜剧式的处理只是为后来的悲壮的情怀做铺垫。
在电影中一笑一哭的方式还是能打动不少人的,也比较常见,比如老男孩,最后对时光流失及青春梦想的感慨还是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总之,这个电视剧在抗日剧中还算是可以的,算不上烂(也许是抗日剧烂片实在太多,瘸子里面挑将军)。
若是独立出来,放在所有电视剧中来看,它只是一个快餐,没有回味的价值,没有重温的意义,过眼即逝。
我时常在想什么时候抗日剧里能出一个成为经典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而不是一笑一哈,或是陪父母看的谈资,而是让我们能深刻反省,去思考的电影或电视剧,比如像黑镜那样的电视剧。
有时候我又想,我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抗日剧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的题材就是它的瓶颈所在。
它涉及的其实不光是历史原因,更多的是政治原因。
首先我们的历史中谎言太多(你懂的),更确切说是一种宣传,尔抗日剧处于这种漩涡中,只能跟着宣传。
既然我们的历史要服从政治,那电视剧电影自然也要服从政治,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怎么可能拍出有想法的作品,只能是万马齐喑。
服从于政治的电影终究不会成经典,只是庸俗而已,所以抗日剧也只是娱乐片。
有的抗日剧拍的很严肃认真,不过大多也是在传达一些英雄精神,或是个人为集体做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只是在宣传一些民族主义或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洗脑宣传。
这种电视剧,我觉得还不如抗日神剧,起码抗日神剧能让大家吐槽,而后者则会危害下一代。
总之,抗日剧注定只是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大家也不必对此大批特批,天天高呼烂片,它没有我们深究的必要,认真你就输了。
强忍着看到13集实在跟不下去了康导演一门心思把5分钟的戏拍到30分钟果然延续了我的团长的拖沓絮叨没节奏的风格 。
喜剧部分看着看着就想起乡村爱情的只为丑化而搞笑。
戏剧冲突往往奔着高潮而去又忽然戛然而止然后再撸再止撸撸止止。
康导的八路除了政委都是匪都是绺子,国军就是流氓,只有日军才像个军队,这种三观奇怪了剪刀手光腚局是怎么过关的。
剧中人物毫无逻辑可言,海清孙红雷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故事设定,不像人物自身产生出来的,给人假、装、演的感觉。
目前为止最受不了的两处,一是六连长的北大学生身份,一是孙红雷莫名其妙对八路的留恋。
六连长浑身上下哪有大学生还北大的一丢丢影子?
自从看了孙红雷主演的《潜伏》之后,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小眼睛男神。
近期电视上面虽有范爷主演的《大头娘娘传奇》和金马影帝黄渤主演的央视开年大戏《锋刃》,但是我最喜欢的却是让我笑中带泪的《二炮手》,而且这部战争片却让我领悟到不少的管理学知识。
如果把《二炮手》里面的人物,对应到现代企业里面去,那么应该如此划分。
一共四个部门,分别为:共产党,国民党,人民群众,日本鬼子。
共产党里面,员工级别的,有实战型的张三,理论型的李四,标杆型的小黄和随从型的马大嘴。
四个员工各有特色:张三擅长打黑枪,但是没有组织纪律,没有文化知识,喜欢小寡妇杨巧儿,疼爱妹妹李四。
李四留学日本,思想先进,有知识文化,是新时代女性。
小黄在张三没来到六连之前,曾是业务骨干,但是后来“神枪手”的岗位被张三取代。
所以说,小黄应该属于“神枪手”岗位的后备人才。
同时,他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一点比张三强。
马大嘴,虽然在日本鬼子手下工作过,但是有着一颗爱国的心,有掷弹筒的技能,是张三的跟班小弟。
张三、李四、小黄和马大嘴的直接领导,是六连的指导员齐大白话和连长赵老蔫。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就是爱才。
在五连战士还没有牺牲,齐大白话还是五连连长的时候,齐大白话和赵老蔫一直为挖墙脚的事情争吵。
五连和六连的战士经常被两个连长争来抢去,到了需要团长和政委出面调解的地步。
两位连长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高度的爱国精神。
体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这和国名党在战场上畏手畏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个连合并到一起之后,这两名英雄又惺惺相惜,私底下互称“老公”和“媳妇”,赵老蔫形容齐大白话是嫁到六连来的。
在管理张三的工作中,指导员齐大白话主要做思想工作,连长赵老蔫分分钟做好了“牺牲自己,保全张三”的准备。
可以说,这两个人就是张三的“爹”和“娘”。
张三、李四、小黄和马大嘴的间接领导,是老四团的阎团长和段政委。
这两个人主要起着政策支持和纪律约束的作用。
张三大胜归来,封“英模”称号,立“特等功”荣誉,申请“娶媳妇”的特批,这是激励。
以“敲寡妇门罪”关张三进牛棚,以“调戏妇女罪”枪毙张三,这些都是纪律约束。
以上是共产党内部的组织架构,整个共产党的特点就是,战斗力强,但是物资匮乏,设备落后。
相关部门有人民群众和国名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张黄氏、杨巧儿为代表的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坚实后盾,为共产党提供办公场所和生活保障。
以郭老西为代表的国名党,有着充足的战略物资和动摇的战略意志,虽为共产党的合作伙伴,但是却暗中勾结日本鬼子。
所以,虽然同属于中国的三个部门:共产党、人民群众和国名党,有着共同的工作任务,但是人民群众与共产党是真合作,国名党和共产党却是假合作。
再看看敌对部门日本鬼子,无论是理论水平、实战经验、战略物资,都远远高于共产党。
那么,共产党如何完成消灭日本鬼子的工作任务呢?
日本军实力强,那么共产党与国名党合作;日本军武器先进,那么共产党找同样先进的国名党借武器。
面对艰巨的,甚至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任务,共产党则充分发挥了战士各自的长处:安排擅长打黑枪的张三对付敌军的狙击手,让做过日伪军会掷弹筒的马大嘴炸掉敌人的暗堡,小黄则是在张三不在的情况下发挥神枪手的作用。
就这样,共产党一次次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共产党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人才。
张三这位战士,在加入共产党组织之前,是镇山好打家劫舍的土匪,绰号“贼九”。
张三在镇山好被日本军干掉之后,投奔了李大棒子,李大棒子为了摆脱被日军发现的危险让他去投靠李四。
张三没有盘缠,沿路又有日本人设障,只好去做日伪军,一路搭乘日伪军的火车才达目的地。
张三出逃日伪军的时候遇到共产党,当时段政委没看上他,甚至把他列入黑名单。
张三从共产党的管理范围出逃到国名党的管理范围找到了李四,却被李四的未婚夫郭老西嫌弃。
最后还是共产党的中层干部赵老蔫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发现了张三的这块材料。
赵老蔫深知张三的土匪习性,为了不让人员流失,设置了小黄和马大嘴两道防线来看住张三。
共产党不仅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在员工激励上面做足了功夫。
张三喜欢杨巧儿的事情,下至李四、小黄、马大嘴,上至阎团长、段政委,人尽皆知。
每次只要有艰巨的作战任务,连长都以“迎娶杨巧儿”为诱饵,激励张三完成工作任务。
共产党为了兑现诺言,为张三提供了全套服务。
程序上面,团长、连长作为家长,亲自拜访小寡妇的婆婆张黄氏商量喜事;物质上面,共产党出手阔绰为张三的婚事买牛、猪、酒做贺礼。
战士们去张黄氏家吃酒,虽然面对美食垂涎三尺,但是仍然严守部队纪律,就是为了给张黄氏一家一个好的印象,进而扭转张黄氏一家对张三的印象。
看到张三订婚的那集,我不禁疑问,在那个吃个鸡蛋都很奢侈的年代,连长为什么出手这么阔绰,为他的喜事买牛、猪和酒?
餐毕,连长与张三的一番对话解开了我的疑问。
连长告诉张三,你现在过上好日子了,小黄呢、大嘴呢、炊事王呢,他们的好日子谁来营造?
共产党四万万战士的好日子谁来给?
共产党树张三为“英模”,让他过上好日子,其他战士看到了,会以张三为榜样,提高工作积极性。
共产党给张三激励的同时,也给了张三更重的担子,让张三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幸福的背后,是整个军区的心血。
《二炮手》这部战争剧,不仅让我了解了共产党的家国情怀,也学到了共产党的战士管理经验,企业的员工管理何尝不是等同此理?
看完了《新世界》那垃圾玩意儿,还是不得不佩服孙红雷的演技,不由自主地又刷了一遍《二炮手》,毕竟《征服》《潜伏》都刷了好几遍了,也只能二刷《二炮手》了!
海清和孙红雷都不错的,一众配角也都出彩,连长,指导员,郭团长,小红,马大嘴,杨巧儿,等等等等!
看着这剧吧,时不时就能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已经很满足了!
看到“二炮手”的二十二集了,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
康导演你也太把现在的观众看扁了,你的思维也太幼稚了,太跳跃了,你把军人都描写,刻画成什么样子了,就是从前的军阀、土匪也不会有这去样的兵,这样的官!
康导演你实在应该在“二炮手”的前面加上“戏说”,这样的军人不能有,就是印度阿三都没有这样的“军人”,那真是要亡国的。
咱们要用正常人的思维和逻辑去想那个血雨腥风的屈辱年代!!!
别那么任性,那么傻x,尤着性子,让你被门挤了的脑子的思想在那么疯狂驰骋了。
给咱们中国电影界的其他导演们留点脸,留点自尊。
别在丢人现眼了,别把现在的观众想的那么没头脑,那么幼稚!
那些拍马屁的评论员,你们最起码先看看这部片子在写呀!
别拿了别人的,就胡写呀,对观众对自己负责,让人瞧不起你们。
总之我是看不下去了。
没有一点观看价值,丢人!
浪费我们的时间,康洪雷导演,你害死了孙洪雷等这些好演员。
记着以后出去上街戴上口罩。
不想过分拔高对这部剧的评价,随便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能顶开顽石的小草更具生命力,战争背景下的喜剧更有乐观主义的色彩。
破帽土脸老棉裤,丝毫不起眼的张三却成了侵略者的眼中钉,或许当年的情况正是如此,贫苦落后的我们却打败了比较先进的侵略者。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三的性格,有久居山林的土里土气,也有山里人的淳朴憨厚,有山贼的小偷小摸,心狠手辣,也有梁山好汉的重情重义,足智多谋,有守护亲人朋友的冲动,也有射杀敌人的沉稳……每每看到他都令我忍俊不禁!
人无完人,剧无完剧。
剪辑过渡之处的无须赘述,内容方面自我感觉有些不太紧凑,浪漫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尽管结局张三的去向或与剧首"跳大神"有所照应,但于整部剧来讲我觉得有些不太融洽。
总体而言,无论张三李四,大嘴小黄,赵辰齐大白话,或是郭闻志,几个人就像做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用各自的人格魅力拖起了这部剧情不算完善的抗战爱情喜剧!
太多话不对嘴了,看了15集就放弃了
八路军是穷了一点,但不是邋遢鬼啊,大战可能被炸弹熏到了,脸黑了一大片,平时也不洗脸吗?
演员、导演你们演的、拍的无聊就不说啥了,但不能没下限吧,历史是你们随意篡改的吗?!编剧导演你们从小洗脑洗坏了吧,真恶心! 二炮手果然二,两个雷果然更雷,康洪雷和孙红雷 ,黔驴技穷了?!
孙红雷以黄渤的方式扮演了张三
狙击手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大爱。
不好看
情景喜剧的路数。
我是当看孙红雷演小品的…编剧和导演至少有一个是渣啊!国军镇上的电话可以打到沦陷区;八路军唱的是解放军进行曲,曲是一样但词不对!怪不得有些媒体一提抗日就说神剧…
难以想象这是康洪雷导演孙红雷,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啊!简直是双重雷击啊!
终于又能看康师傅的戏了!爆破戏都有心理阴影了!东北话忒好听,好想家!!
剪辑师傅让狗给吃了吧。
在铺天盖地的抗日神剧中能让我从头看到尾的还是头一部,喜欢孙红雷的演技.
当年看的泪目的剧 好玩的片子
新款意识流抗日神剧,谈情的时候会放改词的渔光曲
呵呵一乐,很逗
孙红雷和瑾汐的组合略奇妙
强行搞笑,看不下去了。
感觉孙红雷是本色出演啊,演的挺过瘾的!喜欢海清的赵四,那个时代敢做自己的女人太少~
确实挺二的,可是炮手?我看是嘴炮吧○| ̄|_给跪了……
前期非常好看,搞笑,后面感觉有点烂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