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写照。
国人熟悉的是“横眉冷对”、“匕首和投枪”、“一个都不原谅”的鲁迅,而丁荫楠导演2005年执导、濮存昕主演的《鲁迅》则是将镜头对准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这一面。
在这部聚焦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三年的影片中,鲁迅是点灯熬油、笔耕不辍的作家;是关爱青年学子、青年作家的和蔼可亲的师长;是和瞿秋白、内山完造等人心灵投契、莫逆于心、生死可托的朋友;是周海婴每天临睡都要道一声“明朝会”、慈祥可亲的父亲;是许广平相濡以沫相知相守的丈夫;是侄女儿诙谐讲述碰壁导致鼻扁笑话的大伯;是会从两性不同视角去看待情感和审美的男人;……娓娓道来的讲述和细节无不在表明,这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是一个愿意用自己的肩膀去扛起铁门,唤醒更多的人冲出铁屋子的真的猛士。
这部片子拍得真有诗意啊。
开头是大先生和由真人扮演的他所塑造的经典文学人物形象的一一相遇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让人瞬间共情的构想。
除了鲁迅,片子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没有所谓配角感,个个都有着情感足够的故事感,瞿秋白杨之华、冯雪峰、萧军萧红……我脑子里想到一句话:这不正是《黄金时代》吗?
(萧红的原话是“这不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真遗憾,这部片子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院线公开上映。
希望它有机会重新发行。
林中歌 12月16号 北京星典四季影院《行走在伟人间的电影诗人~丁荫楠导演作品展》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
——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
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
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
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
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
四斤的担,您能挑么?
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
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
——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
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
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
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
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
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
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
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佩服鲁迅玉树先生真能人忍耐寂寞十年功竟能抄书研经不问世间事此中孤苦几人知?
夫子真仙人出手即成千古绝唱者前无古人后谁堪比肩功德无量也树人百年计想中国千载文坛有几人生时盖世死后千秋完人唯鲁一家虽鲁而犹迅自甘鲁作孺子牛其实暗夜迅雷冷对千夫指横眉剑出鞘!
无情唯君真豪杰,怜子如公大丈夫。
没有点亮着的灯,只是有时连灯火都暗自淹逝了,还记得那似曾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驱者终于在无尽的鲜花和掌声中寿终正寝,所有的虚馅和假笑不由得全浮出了海面。
等待着谢幕,等待着将是最好的掩埋,但是他们的灵魂从不曾得到什么宽恕。
连六十多年前万国公墓那场浩大空前的国葬最终都被扔下了阴冷潮湿的地底,众多围观的人也就很恰当地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却又是太迟了。
他们不动声色,虽然心中不乏一些恼怒。
君子就是这样,不但要注目于国家时世并且还要数落家珍似的唠叨于嘴上,时不时很应该的缀上两句刚刚记起的浮词艳曲。
再也没有人能让他们脸红了,但那毕竟是一个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生是让他们哄着睡熟了,并且永远地睡熟了。
但是那时还不免置信于先生所说着的魂灵儿,记着他深陷着的眼窝里两团永烁着的鬼火。
而现在能够记住的也就是这不灭的磷火了。
天道轮回,一夜繁华粲如昨夜星辰,时世纷纷又拓开一个新的世界,街人讨价还价似的喧噪还在继续。
终于有人记得先生,记得他还睡在冰冷潮湿的地底,记得象他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一两件不错的随葬品。
他们在火把的亮光下所掩映着的微笑略显扭曲。
他们为盗墓而来,他们原本就是盗墓贼。
假如能够盗的先生的半点精神又该有多好,但是他们最终却失望透了。
他们只有咬着牙儿对先生大释鞭挞,嘴里不清不白的嘟哝着,从先生的头发开始鄙薄到先生的每一粒牙齿。
但是他们错了。
其实就这样让他们看看也好,别看浑身都是骨头的先生,一不小心便会磕掉他们的牙齿。
其实有时只记着给先生点一粒灯就够了,路长了,灯也就不要灭了。
天黑着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我想着身体逼近的时候,那个戏剧更加粗裂和真切如若是大地那么便更加的彻底我年轻么也不是,在宗教国家,族人和爱人的催打下,有一道光在横行我便呕吐排泄,剥皮献祭我说水,这便是我出生的年代里我说你真漂亮你便笑了笑声起了光便碎了之后便信任笔直的父亲心甘情愿让语言消耗我并非是你,是一切的幻和明,都这样彻底的将我灌醉我把自己拍打在你的身心之上,世界也这样拍打在我的身心之上我们曾在园中堕落光时刻在一切中穿行无尽我用一寸寸的祭来代替身体那过日子,是对道德机器和力本身诚实的缓解而我我多的是想大笑我说每寸地方都疼痛,都足以信仰我说土阿,我说人阿话头依旧是最为重要的事物笔直的穿透彻底的献祭这土地上已没有了呐喊决绝的幻肢也并我关系这是我本来的生命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
”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
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
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
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
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
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
”“或许有吧。
”“那也有地狱了。
”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
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
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
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
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
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
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
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
”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国人来么?
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只有一个鲁迅却是中国的悲哀。
在片中有段戏,许广平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
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失去了现在,也就没有了将来。
”从现在看来,鲁迅是过去时的,鲁迅也是现在时的,鲁迅更是将来时的!
林贤治说自己是悲观地认为“鲁迅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
”我们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么?
但愿那个美妙的时代能够到来吧。
致鲁迅先生你彷徨冷夜底,黑暗里你手持辛辣笔,呐喊,讽刺霜凝结了发丝,横眉冷对怒的眼神焕发魔力狂风骤雨来袭你伟岸的灵魂巍然屹立你攥紧拳头向前出击浓情似血流淌,播洒在心间升起中华文明的大旗你迎着幻灭抗击,竭尽全力命运肆无忌惮地嘲笑你你怒发冲冠,热心滚烫烧灼黑暗野地你扛住罪恶的闸门放赎孩子去光明,静谧中华民族泪洒,血淋淋的你你倒下了,灵魂崛起胜利举起了酒杯,敬你你在寒夜流浪烟火弥漫着星光恶魔阻挡了你的去路你奋力反抗沧桑冷峻的面庞却蕴含着高尚你奋笔疾书揭露人心不古世态炎凉野草幻化为你的精魂暗夜遮藏不住你雄浑的光芒心海翻腾着巨浪你孤独迎接属于一个战士的辉煌你紧握枪一般的笔头义无反顾,刺向魑魅魍魉你以犀利的文字歌唱鸣响战胜一切的希望你激发出博爱的能量撕心裂肺呼唤着曙光你病倒在苦难深处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蓦地,你点燃了理想
两颗星给一头一尾,中间可以说全是垃圾。所有人说话都像在读文章,有的台词就直接是文章里的原话。鲁迅形象塑造的太刻板,太官方。鲁迅不像鲁迅,反倒像钱理群。
鲁迅的深刻永远值得思考。濮存昕演技很好,只是北京口音不太适合鲁迅吧
课本里学了那么多年的鲁迅只是按要求背读考试着,年过四十才能体味先生的文字精妙深刻,是该感谢还是懊恼?前日惊艳萧红的呼兰河传鬼斧神工,竟才知晓儿时也背过火烧云片段,全然未觉得好。文字的妙诀竟是不惑之年才能品味。鲁迅和萧红两大高手,简单的方块字信手拈来登峰造极,文字后面是思想是性情是真诚。
不了解历史,所以看得特别不入戏,看一半就弃了,佩服鲁迅先生的骨气,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现在的文人都变得功利了,同流合污,阿谀献媚。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先生千古。清明节刚拜访鲁迅故里,从百草园步行至三味书屋,感慨良多。
不可能完全理解那个年代,只觉得他再幽默再豁达仍然是沉重冷郁的底色。然而这沉重赠予他不朽。“雪是死了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不会过时,因为书写即是抗争。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最近在b站看智能路障的谈鲁迅,被深深吸引了,读了《朝花夕拾》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又翻出来电影《鲁迅》和《觉醒年代》。不过讲真,在看b站之前 我是很不喜欢那个革命年代的 向来记不住人和事。这个电影集中讲述了鲁迅最后三年在上海的故事,1936年去世 享年55岁,应该是肺癌 毕竟老烟枪了。对瞿秋白记忆更深刻,萧红这么儿女情长吗?濮存昕真的像鲁迅,神似,不过就像他说的 鲁迅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人 也许最后几年严肃了也说不定。电影里穿插了诸多他笔下的人物 包括不太有名的白无常,不提前读一读他的经典作品 可能看不出来那些人物吧,算是有点门槛吧。最后鲁迅一人扛起铁屋门头的场景真是点睛之笔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太严肃了 只会有小众观看,需要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的电影来引导大家关注鲁迅。
太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还挺感动的,谁叫我是鲁迅无脑粉
值得一看。濮存昕演的了鲁迅演的了弘一和尚。这个片头能记好久了。少了些导演的自我性,但比《秋之白华》更好,相似场景比《黄金时代》差着美感和温度,展现鲁迅的普通一面恰可以从这些细节走,洗澡那段就太违和了点。“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还是想再多刷十遍《黄金时代》。
生活化的桥段 增添几分亲近感。其实想一想这类电影浮于表面是正常操作,如果你想了解鲁迅先生或者更全面的体悟先生的思想去读他著作再好不过,对于影视艺术展现上来说,这部不造作,主演们演技真诚,濮哥应发挥的演技,除了妆容。
四遍系统
推荐给小鹿君
鲁迅说要多读文学,不然刻出来的都是表象。拍电影也是…
丁荫楠非常会拍,开场极佳,祥林嫂到狂人到阿Q到社戏,把我钉在了座位上。影片整体基调非常低沉,冷静又冷峻,慢慢讲述着鲁迅先生最后的时光,危机和病痛里一个勇毅无比的人。影片运用几段意识和梦境,将鲁迅的作品与前生穿插其中。整体氛围塑造非常有舞台感,几个镜头通过光影塑造了极强的形式感。但我坦然,但我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鲁迅除外,我爱鲁迅。
主创是懂鲁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