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泥鳅是我国常见的鱼类。
体长15—25厘米。
隶属于鱼纲、鲤形目、鳅科。
泥鳅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底层。
常钻入泥中。
2005年,据官方统计,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千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属。
本片关注的就是城市中的泥鳅们——民工。
查了一下影片资料,乖乖不得了,去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得主,敢情又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片子。
奇怪的是,这部反应民工生活的片子,居然没有遭禁。
或许,它只是表现了民工生活现状,而没有过多的谴责ZF。
本片分类是喜剧/爱情片,我看完了片子,却笑不出来。
他们过的生活,不是我们这些看着电影,上着网,写着BLOG的人所能理解的。
我相信,这电影已经对他们的生活美化了。
事实上,卖血,欠薪,死人,这些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坐公交车转一圈,这个城市到处在搞基建。
我们时常会抱怨,路上太灰了,太脏了。
等建好了,我们开着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我们穿梭在一个个商场中买那些我们需要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忽略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
他或许某天在路上与你擦肩,被你投以鄙视的目光;亦或许出现在某电视台的社会调查栏目中,被你毫不犹豫的换台。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已经往FQ的路上靠了。
影片本身没有谴责什么,我在这起劲个P。
这部电影,除了能在国外电影节引起国外评委的震撼外,不能改变什么现状。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生活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用劳动换取报酬,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爱情。
虽然琐碎,但是充实。
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过得那么苦,或者说,他们至少精神上是快乐的,他们懂得自嘲,懂得自娱。
泥鳅也是鱼,也是个菜。
在这部片子中,你还能发现很多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中华民族的美德:诚实,勤劳,宽容,坚强……可笑的是,这些我们5000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美德,最近要靠主席的讲话才有人学习。
要知道,淳朴的劳动人民永远不会失去这些美德,只有我们这些在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才会逐渐的忘记并麻木。
我们就是那个欠薪不还的老板,我们就是那个不孝的女儿,我们就是那些医院中冷漠的人群。
我们不是鱼,我们连泥鳅都不是。
按照导演们给我们的简介,或许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你也是人》。
可是,谁能告诉我这样的一个片子到底是为了体现广大农民工生活现状和情感世界还是其他的什么富有主旋律的精神呐?
至少在我看来不会是反映什么更好的社会精神和现实,而,对于农民工的生活刻画不觉得把农民工说成傻子了吗?
难道,在一次次的历史变革中,被认为是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农民,是这样的?
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贬低。
《泥鳅也是鱼》怎么听着就像是说《你也是人》啊。
片子只看了一遍,觉得拍的有点不伦不类。
这几年关于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的影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滥!
我粗看之下,觉得《泥鳅也是鱼》是一部滥片!
它似乎是想展示地层人群的生活,表现外地民工生活的无着落。
导演并非通过冷静的视角展示这一切,而是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整片中还穿插了一个爱情故事,并且导演想把两个泥鳅的爱情描绘地浪漫、凄美如此一来,影片既想表现民工苦难生活残酷的现实性,同时又想制造点风花雪月(比如在下水道干那事什么的)以添加戏剧效果,这在我看来有些矛盾!
况且我觉得导演对于任何一条都做的不够突出,不够引人入胜。
有些地方还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缺乏震撼力!
但是,在本片中我依然感受到了底层人群在物质匮乏下的人情味,只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未免做的太完美了,有点过了。
那个女泥鳅让我觉得像个圣人一样,反而做作了!
比起同样题材的作品,我更欣赏《盲井》,我认为它比《泥》更纯粹露骨一点!
看了《泥鳅也是鱼》这部电影,总也难以有着大多数人的那种感动。
也许因为我自己亲眼目睹了那些民工们的生活状态,也许我经历的远不止电影所能刻画得这些,所以我并不十分感动。
我觉得杨亚洲有点步张艺谋的后尘,但奇怪的是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被很多人指摘说他拍摄的只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但杨亚洲却只是被一窝蜂的吹赞。
比较起来,张艺谋的电影更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虽然里面可能有跟现实不符的一些细节处理上的问题,比如《秋菊打官司》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观众总能找出这里或者那里不应该出现的理由,但这就是生活的真实,这就好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种通红的天空也灰质的空气似乎并不符合人们眼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但只要走出门去,才发现莫奈笔下的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存在。
我所想表达的远非纸上这些,单纯的来说就是我不推荐一个想了解民工的人去看这部《泥鳅也是鱼》,因为这既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又不能反映真正的民工以及他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切。
还不如多看看《肉蒲团》这样的三级片,倒是可以体会民工在短暂的休憩和享受唯一的娱乐生活时的心情。
2006年的《泥鳅也是鱼》是一部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现实影片。
泥鳅和丈夫离婚之后带着双胞胎女儿(大曼,小曼)到北京希望新的生活有新的希望。
以泥鳅为主线,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
一个是男女泥鳅的爱情故事。
男泥鳅是个小包工头,喊着北京“平躺”(音译),其实也就只有能耐带着民工们逃汽车票。
承包商拖欠男泥鳅工资,男泥鳅也就没有钱给手下的民工,最后为了给手下的民工们发工资,和女泥鳅一起逃走去找其他工作。
本来是对头的两人产生了感情。
后来两人在铁路边终于有落脚之处,也找了份挖地下隧道的活。
可是,房子拆了,男泥鳅也因为矿难最后死在医院座椅上。
第二个故事是女泥鳅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当保姆照顾病重卧床的老人,与老人女儿没有表情的脸和冷漠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泥鳅带女儿给老人唱歌逗笑,给老人讲自己的故事,帮老人擦身,在老人丧事上忍不住哭出来,而旁人则只是用黑纱掩住自己的不耐烦。
第三个是个小故事,泥鳅的老乡花姐四十岁出头,也是在北京打工的,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每天都在铁路边等着自己的爱情,等着比自己小二十岁的那个男人回来找她。
最后电影在泥鳅拉着双胞胎女儿在雪中离去的背影中完结。
与其说这是一部刻意揭发处于城市底层的农民工的苦难的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电影用了许多俯视的镜头,来观察这些在城市里如蚂蚁般的农民工,只看得到头顶黑色的头发,和密密麻麻的移动。
但是同时电影通过对不经意的动作(或者说影片中特定人物的下意识的动作)的特写,比如影片一开头火车上男泥鳅想要跟女泥鳅亲嘴,比如女泥鳅在故宫里推着一车砖头仿佛没有目标的来回奔波的侧脸,比如大曼小曼对着进京的火车挥手喊着北京欢迎你。
一如影片名字“泥鳅也是鱼”,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又像泥鳅(倪萍饰演)从头到尾扇耳光般的反复说的一句话:“别不要脸”,他们也有人格尊严。
撇开电影的叙事煽情,电影中反映的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值得深思。
影片中出现过三次的红霉素药丸影片开头,男泥鳅为了哄的女泥鳅给自己亲个嘴,说自己包工头,有能治百病的药丸——红霉素。
看过只是觉得好笑,为什么会拿药来骗女人,多奇怪,谁信呐。
而且红霉素又是什么东西,好像我们只知道青霉素过敏,男泥鳅为什么说它能救命跟真的似的。
影片中间,小曼忽然夜里发烧,女泥鳅失魂了似的找到男泥鳅,一张口“你那个特灵的药丸呢”。
第一反应是泥鳅居然当真相信那个药。
然后就看到男泥鳅很谨慎认真的数了六粒给小孩服下。
第二天女泥鳅看到活蹦乱跳还能尿炕的小曼就哭了。
红霉素当真有效?
还只是凑巧。
百度了一下,红霉素确实有治疗一些细菌感染的作用,小孩发高烧支原体感染什么的,刚好是对症下药。
近期也有过红霉素因为价格过于便宜利润微薄而消失在许多城市的药店。
可能因为红霉素很便宜,而且也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就被男泥鳅拿来傍身,但并不是他口中所说的城里的最好的药。
影片结尾,也是最具讽刺性的镜头,男泥鳅躺在医院的椅子上,生命迹象微弱,最后终于抗不过去,放在口袋里的手无力的垂下,撒了一地红霉素药丸。
他的药,救不了自己的命。
一个小小的药丸,反映出的是农民工们生活的卫生医疗条件极度恶劣。
农村医疗保险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非常薄弱的环节。
最早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解体难以实行下去。
医疗保险是合作医疗发展的高级阶段,能克服后者地区差异,筹款难和监督难的缺点,但是实施条件也更高。
一度农民的医疗保险是真空,然后在一些较富裕的地区进行了试点,目前还在推广阶段。
现实是覆盖全国9亿农民的医疗保险不是易事,一方面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同时肩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重任,广泛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观念的改变也是推进医疗保险中的不小的阻力。
即使假设农村都覆盖了医疗保险,那进程打工的农民工们呢?
他们在城市里没有固定的住处,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
在城市生病了看病了甚至住院手术,高价药,高额治疗费,谁来买单。
城市的医疗条件和费用都高过农村。
农民工成为了农村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保险的中间地带。
电影中的泥鳅是有自救意识的,男泥鳅常年在城市打工,总会有个头疼脑热,于是攒着一大把最廉价的药,随时带在身上,就好像自己的万金油、保命符似的。
但是他既不知道这个药到底是治什么的,也不知道用量。
正是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真实缩影。
我们的农村、农民工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设和保险的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泥鳅们的N份工作男泥鳅在进京的火车上炫耀自己是包工头。
其实到了北京皇城脚下,他不过就是带着一帮民工盖强的小头头。
女泥鳅在北京无亲无故,只有一老乡,自己拉扯着两个孩子,一个女人跟着一帮老爷们也在紫禁城里做起了苦力。
后来,因为承包商拖欠农民工工资,他们二人良心使然,逃走换工攒钱还钱。
期间男泥鳅给女泥鳅介绍了在知识分子家庭做保姆的工作,女泥鳅也一直工作到老头去世,其中饱受女主人的冷漠、蔑视、无理。
虽然女主人给的工资不少,但是她不把泥鳅当人看,只是买来的能懂人话的工具,该唱歌唱歌,该吃饭吃饭,要把自己包起来不能弄脏房子。
男泥鳅从工地逃出来之后,最先是在街上骑着三轮车,打着按摩的牌子,一路畅想着要住大房子,要开轿车。
却被城管突然拦下。
后来花姐介绍,两条泥鳅就钻进了城市地下挖隧道。
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泥鳅,在地底下钻土,被泥水包裹。
每次掀开井盖钻出地面的时候,浑身黑色,脸也是黑的,和来来往往的光线的车辆形成鲜明的对比,总觉得他们会被车压死。
女泥鳅的两个小孩被小贩利用在路上卖黄碟,又被艺术小青年哄着拿着避孕套吹的气球拍照。
多么荒谬的城市啊。
饱暖思淫欲,城市里一些有吃有穿的人,可以买碟指责碟不够黄,卖的人不诚信,有点条件的拿着大相机搞着黄色的加童真的自以为是的其实不伦不类的艺术。
泥鳅喊了“不要脸!
”狠狠的抽了很多人一大耳光子。
他们是泥鳅,钻进城市各个肮脏污秽的角落,可是他们坚持自己的尊严,虽然被城市踩在脚下,虽然在城市人的要求下沉默不语默默接受,但是他们没有完全丢掉自己的人格,仍然守着最最基本的人格,作为人的自觉性。
承包商可以为了不给农民工工钱,在男厕所掐着女泥鳅,无耻的重复着说自己就是不要脸。
女泥鳅逃走了,为的是赶紧工作还上本不应该由自己还的钱。
泥鳅们换了很多工作,最后男泥鳅也是死于工难。
这个城市对于农民工来说是没有什么失业保险之类、生活保障之类的东西存在的。
在大批大学生失业的环境下,泥鳅总能用各种办法劳动赚钱,没有什么就业合同,没有什么三金一险,没有什么最低工资,没有什么加不加班。
农民工们在农村的生活保障还没完全落实,在城市无依无着他们的也是孤注一掷。
希望大把的机会比一块黄土能换来更多的财富。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保障也是全民社会保障制度中薄弱的尴尬环节。
农民工不是城镇居民不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
只能通过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工作环境标准来保障农民工的生活吗。
农民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生活处境可能非常陌生。
电影中还有很多关于它们吃住的画面,条件也是非常差的。
他们只是在城市中生存而没有生活。
然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作为人的人格尊严。
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作为人的情感需求。
就像男女泥鳅的相濡以沫,就像花姐动情的在铁路边等着自己的忘年恋。
花姐在电影里很不经意的对女泥鳅讲了一句话:人命八尺,难求一丈。
农民工们其实是很现实的清楚自己在城市的处境,他们没有奢求和妄想,只是在命运给予他们的范围里最大限度的使用消耗自己的能量。
一个农民工的命可能只能认了,千千万万个农民工的命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八尺和一丈的差距应该用社会的整体财富去填上。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初衷就在于此,让社会更加公平,损有余而补不足,以平衡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巨大差异。
人生下来不是平等的,生活条件有高有底,但是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是一样的,社会保障就在于要将处在下位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不至于低的更低,这样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庙,盖到了天上,咋还嫌个低。
”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管是谁都有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能力和权利。
城市从来不是城市的人建设的,谁的有资格享有社会的发展成果。
“人命八尺,要求一丈”。
偶尔在什么地方看倒《泥鳅也是鱼》的推荐,说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民工生活的影片,于是满怀期待地找来看看,看完后,有些失望。
好些地方搞得跟张艺谋一样,喜欢煽情,煽得还没张那么挠心。
他还喜欢配钢琴声,以示抒情、把感情拔高。
杨亚洲的电视剧比电影好。
整个故事主要是为了阐述女泥鳅说的那句话:泥鳅怎么了?
泥鳅也是鱼啊!
导演费尽心机想要把道德上的尊严感都赋予底层人,尤其是女泥鳅。
女泥鳅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个脸儿!
导演想塑造她是自尊自爱的(她训男泥鳅说:别人不把咱当鱼,咱也跟着不看重自己啊?
),民工也是人,也有尊严,有温暖的爱情,有对未来的追求,等等。
我就不喜欢这种调调。
能不能不要这么道德崇高感一些?
真正现实中的大部分民工,有这种觉悟吗?
真觉悟到这个份儿上,他/她会成为民工吗?
民工,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镜子,只有真实了,才会有情感的力量,光在道德上感化人,毕竟干瘪一些。
反映底层的东西,就得俗,就得往低处看,别让倪萍一有机会就泪眼婆娑,也别见缝插针似的老配钢琴声,台词也没必要搞得跟吟诗一样,没那么多幻想。
民工的生活根本就不需要歌颂,也不用拔高。
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导演并没有试图通过泥鳅去控诉什么、谴责什么。
虽然如此,影片还是给人一种当代中国依然还在万恶的旧社会之感。
这一点做得不露声色。
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第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底层民众的片子,有这种态度,就值得期许。
有人讲“不真实、太做作“ 我想这样的评语太概括化也不负责任。
杨亚洲的电影/电视剧都比较委婉,注重细节。
这部电影我认为就是缩影,特别是潘虹逼着已经饱腹的泥鳅在老爷子面前,用活泼轻松的语气故意和老爷子打趣,以便他能吃个包子,体现在泥鳅背着老爷子,抽泣,说你就帮我吃个包子吧之类的话。
怎么不叫人发人深省。
难不成社会上其他工种就不存在这种相同本质的事吗。
还有后来老爷子碰了下倪萍的胸……我不确定这点导演想表达什么。
老爷子惊的一下缩了手,阳光照在他的手上,他的手太戏剧性了,又细又长还枯竭,像是死前最后的惊诧。
杨亚洲一直在揭示生活的无可奈何,又在抗争,但每一部都会让你悄悄的流泪。
或许非常残酷、直白的表达生活中千变万化不是杨亚洲式最好的表达方法。
泥鳅——一种淡水性小鱼。
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土泥鳅是鱼么?
民工是……人么?
——题记对于杨亚洲导演一直怀有某种亲近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黄建新导演多年的副导演后所浸染的特殊平民气息,还因为他那出色的电视剧作品。
从《空镜子》开始的两姐妹,经《浪漫的事》的三姊妹直到最近的《家有九凤》的“九凤”。
他的作品里有一群美丽的女性,人数越来越多,韧劲越来越足。
多年前的《没事偷着乐》盖因刘恒的原作加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天津方言让作品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也开始让人记住了杨亚洲。
到了《美丽的大脚》杨亚洲导演开始下乡了,但是影片变成了又一部的“中国西部教育展”。
里面那个张美丽感动了城里的夏雨,凭借个人的魅力而不是美丽赢得了眼泪,也宣告了倪萍从主持到影视的归来。
泥鳅也是鱼,在谈到对这个特殊名字的解释的时候。
主创人员曾经谈到了一个概念“民工也是人”……这个句式潜藏的含义中本身就多少有些让人无奈和无助的成分。
作品其实是在向社会宣布民工是人,就像泥鳅也是鱼一样。
没有底气却不乏酸楚!
但是公允的讲这部作品实在一般,充其量不过又是一双大脚……倪萍所饰演的女泥鳅真的好像是张美丽的姐妹,她进城了并且和张美丽一样带着导演一厢情愿的赋予的传统美德——守信、宽容、隐忍、一根筋……首先她们都卑微却很自尊的活着,用泥鳅的话说就是“我们要自己把自己当盘菜”。
张美丽因为洗坏了夏雨的衣服而遭训斥后在屋顶上独自流泪,因为城里人让孩子学狗叫而雷霆大发。
因为在她看来这上升到尊严的高度。
泥鳅同样如此,她也因为孩子拿着避孕套而被拍照而骂别人傻,因为男泥鳅老是想图谋不轨而破口大骂……还有,两个人的一根筋的性格。
张美丽为了得到面粉厂厂长的赞助买电脑而穷追猛打,泥鳅为了追回欠款而死缠烂打。
连招数都似曾相识!
但是泥鳅的问题是她在整部影片都没有什么变化。
《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还因为夏雨的到来知道了因特网有了电脑,进了京城后让孩子们受到了一番出人头地的警言。
可是,泥鳅呢?
从刚开始的决然来看好像准备要在城里安营扎寨了,可是所谓立体化的人物并不是这个人物有点污点就立体了。
男泥鳅和女泥鳅厮混在了一起就像张美丽和王树一样,当然是因为生活的艰辛。
但是泥鳅顽强却不是唯一的求生办法,生活出了韧劲还需要些许变通。
她最后从城里学到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那句把舌头捋直了说出的“回去问你妈去”吗?
对于泥鳅来说,城里就是一个大灰狼和黑屋子,泥鳅就注定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还有不得不提到的这部影片中所塑造的城里人形象太过脸谱化,城里人的代表潘虹饰演的女人还是没有逃离穷得只剩下钱的窠臼。
难道城里人就是父亲死了没有眼泪要靠一个保姆来失声痛哭?
另外,不敢想象一个整天在家里听肖邦贝多芬的人会让一个带着胶东口音的妇女带着孩子给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来帮助父亲恢复病情,人物的形象上有明显的硬伤。
难道城里人就只会操着一口京片子说“这可是皇上住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拿着避孕套拍照片和拐着孩子卖黄碟?
更可笑的是那个买碟的竟然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说你卖的碟还不黄就叫卖假货,真是生活所未见了。
其实整部片子都在探讨一个社会对于民工接纳度的问题,男泥鳅抱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生活。
但是当他对城市笑脸相迎的时候城市回敬了他们一个冷屁股。
她们居无定所,刚开始被人追债后不得不选择逃离,甚至于在铁路旁边那个小屋子还是被拆掉了。
城市那么大但是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表现在在影片中便是更新了妇孺皆知的等咱有了钱的段子,在他的段子里是等咱有了钱就带你们回老家盖几十间房子,上半夜睡这屋下半夜睡那屋……城里面他们始终都是“他者”,所以他们的归宿还是在乡下。
因为他们在城里不可能有house,所以只能象(mouse)耗子……泥鳅并没有失身,但是却指认了自己为人妻的身份。
最后男泥鳅还是死掉了并没有我们预想到的大崩塌后的劫后相聚,那个整天喊着“呸,不要个脸”的泥鳅因为害怕某种道德缺欠而执意还账,但是所有人因其而感动扔起安全帽仍让人觉得有点难以相信,一如在大吊车上摔下竟然毫无损伤还摆了一个圣母玛利亚般很酷的造型一样让人难以相信……《没事偷着乐》其实应该放在《泥鳅也是鱼》的后面,因为从人物的演进来看,其实是张美丽的姐妹泥鳅进城了。
多年以后泥鳅的后代张大民终于住进了大房子,但是他们还是隐忍自嘲的活着。
他们在什么地方别人都不把他们当盘菜,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比任何人都顽强……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
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
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
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
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
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
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
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
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
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
泥鳅也是鱼!
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
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
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
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
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
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
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
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
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
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
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
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
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
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
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
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喜欢杨亚洲的每一部片子。
说几点杂感。
1 镜头感非常好,开始就是一群民工,不停的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一直在奔跑,就像一篇影评说的那样,凸现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在我而言,感觉很像是渺小的人,被命运所追逐,身不由己的努力想挣出名堂来。
特别是一开始大家懵懵懂懂的,头让干啥就干啥,一起齐齐的去抽血。
一个小民工还一脸无知的问,咋检查身体还给咱钱。
唉,又可怜又无奈。
2 配乐混音也好,常常是嘎然而止,随后响起空灵冷冽的钢琴声,就转向下一个镜头。
甚至那个踏方的镜头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
3 其实最后看完了,细琢磨剧情,真的是好惨啊。
但是你看了却不觉得,电影里的那些民工,虽然没有钱,虽然都生活在最底层,可是都高高兴兴的活着,并不压抑,经常自己穷乐和。
这就是生活。
人什么都可以习惯吧,然后苦中作乐,甚至都不觉苦。
4 很细腻,很多情节非常有深意,而且前后呼应,比如那个北京我平趟,男泥鳅吹牛,可其实怎么平趟呢,就是带着大伙坐公车不买票,真的遇到事了,比如别人欠钱不给,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5 小演员选的也很可爱,两个双胞胎,整天唧唧喳喳,真是好想掐一把小脸蛋。
HOHO。
6 男泥鳅并不坏,其实也不色,呵呵。
怎么说呢,这片子其实轻轻的点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话题:民工的性需求。
7 倪萍演的很一般。
8 这是一部好片子,应该去看影院看看。
中国电影
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场电影在中影看的
朴实无华
乡土中国,性骚扰,阶层,结尾没收好,呵呵
看👀
叙事有风格 情节略夸张
过于真实,令人不适
倪萍老师就应该多演些电影
朴素又实在的爱情,民腔民调很接地气,二位倪老师演技担当,至于当保姆那段有点令人费解。庙啊,你建在天上,我咋觉得你还不够高你在我身边,我咋还是想你
杨亚洲你下过工地么?
选角太牵强了,倪萍明显的知识分子脸,气质根本掩藏不住,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演底层,实在没有说服力。
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命八尺,难求一寸。你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呢。
母爱这个点倒是新意不大,但却能从电影里看到世纪初社会发展的粗犷
农村很乱的。
倪萍绝对担当起演技派,她这个角色一般女星还真驾驭不了。倪大红也是了不起。
很多年前看的。。。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倪萍演的很不错。
剧本辣鸡,表演做作,里面每个人都像精神病。杨亚洲也有失手的时候,在自己强项上翻船,浪费一众好演员。唯一看点是片里的种种绝版,今天不可能再拍更不可能上映:山东人和要饭似的疯闯天朝、在天朝卖血、午门前卖黄碟、故宫里猥亵妇女未遂、倪大红说倪萍胸平奶小……
杨亚洲功力很好。拍摄本片需要官方极大的支持。笑中含泪的革命浪漫化表达。讴歌了底层人民的纯朴、善良,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倪大红表现最好的一次。
对于题材和女主角表演的喜欢,可能超过了电影本身。电影有很多的不足,很多意识化地虚假真实表现,但我宁可圆其说。两个人之间感情的发展很慢,慢得忘了他们是怎么开始,慢得没有了隔阂。从愤怒地骂不要脸到自觉接受“嫂子”的称呼。城市寄居者的卑微,忙着生存,忙着生理。
还真不要个脸!这是电影唯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片其实故事没毛病,讲述农民工的感情纠葛和生活艰辛,但是拍出来的感觉还是太刻意了,倪萍太偏爱这种伟大无私正义光辉的母亲角色了,并且始终用力过猛。到最后又回到惯常的主持人煽情时刻,所以整体来看,从编剧到演员,始终都是刻意而为之,容易造成假大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