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谁也不能够否认郑渊洁的作品,在90年代风靡一时。
即便是今时今日,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前几天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停刊,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讨论,引发了众多当年读者的怀旧。
郑渊洁作品的力量,确实拥有广大的基本盘。
郑渊洁作品广泛的影响力,绝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中的批判性。
很多读者怀念当初阅读郑渊洁作品的感受时,都提到了作品中对于现实批判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冲击。
但也是这一点,恰恰造成了《皮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这部电影的问题——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特点的暴露。
# 二上面提到了郑渊洁作品的长处在于其批判性,但是这种批判性问题在于,郑渊洁的批判的现实性、指向性太过于明显,所以当社会变迁之后,他曾经的批判就让人有点觉得是无的放矢了。
本作中的问题恰恰是这样,在90年代对于老师学校的批判,看上去是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到了今天反而像是对空挥拳。
在现在的小学,最主要的问题是校方的校长老师拼命地追求分数么?
先不说“双减”政策下,校方已经没有必要与动力对分数锱铢必较;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往往是自我加压,自我鞭策,主动的要求增加自己的作业,提升自己的分数。
简单地说,现在的孩子们是鲁西西占了多数,而皮皮鲁是少数。
义务教育问题在20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剧本则根据原作照章全录,不加修改,就只能让观众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本片的诉求对象如果是现在的小学生,但孩子们没有这种校园生活的共鸣,又怎么能指望他们的支持与喝彩呢?
而如果对象是曾经看着原作长大的成年人,那不知道曾经的小学生是希望自己多考两分,还是相反呢?
而由着对于学习成绩过分追求衍生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郑渊洁不经意表现出来的“反向精英主义,而甚至演变成一种隐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电影中有鲁西西质问父母一场戏,是不是她学习不好,她的父母就不爱他了?
那可以同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小学生的体育不好,美术不好,音乐不好,各个方面都没有出类拔萃的地方,甚至很多地方并不如其他他的同学,那他应不应该得到父母的爱?
更进一步,如果这个小学生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朋友、没有爱好的小朋友呢?
他应该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吗?
实际上在电影中有过类似一场戏,不过是表现在同学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而已。
实际上这场戏与鲁西西对父母的质问,需要得到同样的重视。
这一点也是郑渊洁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共同问题,即便是皮皮鲁得到郑渊洁的一贯赞美,恰恰也是因为他是个聪明、开朗、活泼、仗义的小男孩。
如果不是这样的孩子,他还会得到郑渊洁的爱么?
而皮皮鲁的形象,除了考试成绩欠佳以及不遵守纪律之外,和鲁西西并没有任何区别。
包括郑渊洁在内的主创,实际上与本作中的“反派”、要反对的那些只热衷分数的老师校长,并没有巨大的区别,只不过郑渊洁的标准在别的地方而已。
第三个问题则很奇怪,也恐怕是郑渊洁作品中批判性显得过时的原因。
就是郑渊洁批判的指向性太过于具体,甚至是具体到个人。
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问题往往是由具体的人物所造成的,在本片中就是校长和老师。
在创作中,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这么创作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但是当它成为一部电影,成为受众更为广泛的媒介,这样毫无挖掘的批判现实的作品就显得浅薄。
仿佛一切问题都是校方的责任,将他们处理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就迎来了曙光。
从这点出发,作品中人物“工具人”的属性就尤其明显,与其一贯的对于具体个人的爱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
鲁西西的竞争者李小曼,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角色。
根据生活经验,这样的小学生同样是唯分数主义的受害者。
在本片中最为夸张的是,鲁西西的校长老师都有情节来让他们表现出更为丰富立体的性格,比如班主任可以义无反顾的献血。
但是作品中对李小曼这名小学生的丑化要远远多过同情——甚至将这个小学生设计成了最后的反派。
对一个小学生如此苛责,完全没有必要。
作为儿童读者看了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觉得很爽;但是一个成年作者如此创作,那就说不过去。
对于个人的批判超过了对制度上的批判,对于犯错的个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态度,也是郑渊洁作品中一贯的缺陷。
# 三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实际上也是重新审视、评价郑渊洁作品的一个机会。
如果不是由于童年时候的美好记忆,以更为成熟的阅读观去评价他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会得到与童年时代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对于电影中增加的书中没有的情节,我觉得不影响观看,并丰富了剧情。
会更让我相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
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
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
懂得这种爱吗?
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
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
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
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
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
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
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
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
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
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带着一年级儿子重温自己三十年前看的故事。
小孩的反馈如下:1.鲁西西挺漂亮的(之前给娃买了十二生肖和皮皮鲁传没买鲁西西的,他看了十二生肖强烈要求买鲁西西传,原因竟然是鲁西西(的插图)很漂亮,买了鲁西西传有些失望,觉得图不够漂亮,故事也不合胃口。
)2.真人电影真好看。
(第一次看真人童话电影)3.看了作弊那段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他根本还不知道有作弊这个概念,汗)4.被火灾吓到了。
下面是我这个中年书粉(连续买过八年的童话大王,后期的舒克贝塔对我的三观都形成过冲击)的感受:拍得不错,是儿童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算内容改编过内核的确是郑渊洁风格。
都不是完美孩子大人,但传达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老师父母坏同学的洗白我觉得挺好的,儿童电影不需要给娃心理阴影。
浓浓的怀旧风,饼干罐都是锈迹斑斑的,除了校服款式有些突兀,虽然我看着亲切,但其实没有必要,特别是如果要做系列吸引当代观众的话。
特别适合做系列电影,魔方大厦可以等待了,舒克的直升机都准备好了。
几十年来太缺真人儿童电影了。
只放过一遍的小龙人是多少中年人的美好回忆。
逃生滑绳子太危险不适合模仿需要加强教育。
这片子的定位很精准,小学生和曾经的郑渊洁童话读者。
其实改改风格适当改编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郑渊洁童话其实有时候过于愤青和脸谱化了,但他传输的一些精神,比如不唯分数论,想象力,质疑权威,爱与勇气,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小孩教育最缺的,与官方教育中和一下挺好的。
等长大了,大家自然也会辩证再认识的。
论郑渊洁童话的影响力,对几代人三观的影响,给任何奖项都是担当的起的。
最后,宣发真烂!
期待下一部。
原来毁掉经典竟如此简单,就是加上大量自以为是的改编。
前半个小时剧情基本按原著走,我说节奏怎么拉得如此之愉,原来是给原创情节腾空间。
于是你就可以看到小学生之间的宫斗关系,罐头小人帮助差生崛起的妙计居然是考试集体作弊,学校几乎全程大反派,最后设计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彻底洗白了。
然后再加点“失去才懂得珍惜”的琼瑶式分开-复合的剧情,鲁西西你学了半天消防知识,成果就是遇到火灾往楼上跑?
原来编剧导演也有苦心,是为了后面的机械降神脱险设计的桥段,最后再来个为了友情而献身指望赚观众的泪点?
这部戏的制作人还是郑亚旗,如此质量的改编,坐实了吃老爸成本的纨绔二代本色。
见多了翻拍毁经典的,坑爹毁经典的还是头一回见!
于飞导演一直坚持拍郑渊洁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已经非常值得尊重了。
回头看看,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真人演的儿童片了。
看着看着,就觉得小时候好像看过。
很多的情节也都很熟悉。
这个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算不上绝顶的优秀。
特效拉,美术拉,都是平平的水准。
但是这个满分,从其他方面定义,却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从学术层面讲,是非常有贡献价值的。
因为没有人拍中国本土的童话故事了。
我们应该当推广自己的东西,这一块就是空白。
如同陈佩斯说的:“我前进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中国的舞台喜剧就后退一步。
”这话说得即荒诞又硬气。
因为只有他在做,所以当然是这样。
那投射到这里呢?
郑渊洁退步了,于飞不拍了,可想而知,这个事就绝根了。
郑渊洁写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独属于我们70-80这一代人的。
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演皮皮鲁的小演员长得很像《魔方大厦》动画片里的来客。
看到彩蛋更是让人兴奋。
在这里做一个意淫般的畅想。
假如有一天,于飞可以拍《魔方大厦》的网剧呢?补完动画片没有的结局。
那真的是活久见了。
要是导演真的去爱奇艺申请网剧经费。
我相信是能筹到启动资金的。
也许这部电影放在以前看,我会给满分,因为它说出了我的心声,道出了我作为一个学生的痛苦。
但是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再看这部电影,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想说,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也是没错的,就像员工需要争取好的业绩一样。
因为小孩子他们没有自控能力,遇到学习这种和游戏比起来不那么有趣的东西,他们不会想要主动去学的,需要父母去鞭策去努力,考个好成绩就像父母为无目标的他们制定的前进方向,他们作为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是没有问题的。
小孩子也不会去考虑未来怎样,作为家长必须替他们考虑。
但是也要注意方式,不能让孩子觉得家长就是因为成绩才爱自己。
电影里强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但我认为这和好好学习并不冲突。
喜欢画画,并不代表不需要读书了,读书让你的眼界更加开阔,心智更加成熟,你心中所想才能跃然纸上,好的画家需要创作,那灵感不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吗。
此外,电影里很多教学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其实也需要讨论。
很多东西在初级阶段确实只需要记住,随着年龄增长才会去接触他们背后的原理,这在初高中阶段很常见的。
另一部分不允许学生思考讨论,这显然就是不对的,但是现在应该很少有这样的学校了。
当然,童话世界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
写这篇短篇,目的是孩子们可以更多体谅父母的苦心,不要觉得父母是在道德绑架自己,也希望家长看完这部电影,学会用更巧妙的方式激励孩子,不要粗暴的扔掉小动物,拒绝孩子兴趣的发展,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希望有更多的童话作家可以引导孩子们好好学习,不管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基础的知识都应该掌握。
给小朋友看的电影总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夸张化与理想化。
这就是为什么,小的时候我们总认为黑与白是分明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故事的主要矛盾为“是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大人的喜爱”“孩子学习不好究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还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友情与名利究竟哪个价值排序更高”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用思考我们就能脱口而出,但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一个人缺乏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我更加羡慕的是皮皮鲁与鲁西西能够与遇见一群各具特色的罐头小人,从此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在遇见困难的时候、在心情低落的时候,都会有罐头小人的陪伴与帮助;在遇见美好的事情的时候有人可以分享喜悦。
但是也有一个很现实的地方:罐头小人终究要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再好的朋友最终都不免面临分离。
与其说罐头小人是凭空出现的,不如说他们就是我们埋在心底深处的种子,在我们滋养培育之下终会让我们能够以如有神助的魄力单枪匹马面对洪水猛兽,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施助者。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面,寒风呼啸,郑渊洁带我冲进了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带我冲进了一个温暖的世界里面,皮皮鲁和鲁西西两个人是双胞胎兄妹,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很一般,视如仇敌;但是因为五个罐头小人的到来,皮皮鲁和鲁西西汇聚在一起之后,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调解,终于安静地呆在一起了。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人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电影带给我们的触动不只是童真和少年时候的友谊,还是我对于我生命之中丢失掉的东西带来的感动,是我对于生命之中我缺失掉的幻想和纯真的感动。
人的一生,爱意随风起,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境。
Part 01.电影在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束缚. 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电影里面,小小的女孩子鲁西西遇到了五个罐头小人,这五个罐头小人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保驾护航,在鲁西西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给出帮助,在鲁西西遇到困难的施以援手,在鲁西西难过的时候陪伴着她,在鲁西西对于人生有不解的时候也给出自己的小小帮助,这就是鲁西西的小小人生。
电影里面有严厉的老师,电影里面有凶狠的不通人情的父母,电影里面也有让人不喜欢的捣蛋的小男孩,这些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童心浪漫和真诚,这些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陪伴,万能的罐头小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电影带着我们走向了纯真,走向了生命的美好,走向了我们的爱与真诚。
Part 0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小生命,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我们行走在生命途中的时候,我们想要把这些孩子当作一家人去对待,但是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个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生命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得到,会失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命,爱与个性,自由与想象,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生命之中最缺少的东西,生命之中温柔的,碎片的,心灵上的东西;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那些最深情的孩童,那些内心深处有渴望的孩童,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我站在生命旅途之中感受所有的美好。
越长大越孤单,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做过的梦,我越是忘记了我曾经遇到过的小小的感动,爱意随风起,飘飘散散,零零落落。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鲁西西成绩优异,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皮皮鲁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受尽所有人的鄙视与不满。
有一天鲁西西在家里发现一个奇怪罐头,罐头里面出现了五个只有火柴棍高的小人,从此使兄妹俩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电影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截至目前,票房5779万,豆瓣评分6.6。
客观来说,票房与评分是相对及格的,可能原因就是皮皮鲁是个大ip,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极具分量,另一个原因是影片本身探讨的教育话题,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
但从影片质量和教育话题两方面来说,笔者认为都是失败的,有商量余地的。
关于影片质量,首先故事的热闹与戏剧程度欠缺。
如果对罐头小人的背景与来历充分渲染,使五人小组的超能力得到多的展示,无疑将会使电影更具可看性。
在考场作弊戏中,无端模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失去了小孩本该有的纯真与可爱所散发出来的喜剧性。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为了故事有对立有障碍设置了一个小反派,而且反派小姑娘已经坏的没有了底线,着实让人不解。
关于影片探讨的教育话题上,我们都清楚,多年来一方面大讲特讲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处处都是看考试成绩,两者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电影的表现中,徐老师和皮皮鲁妈妈就是典型的成绩论代表,动不动就以开除为要挟恐吓学生,学校可以如此肆意妄为吗?
提倡素质教育,就真的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电影既然要探讨这个内容,就应该凸显出这些所谓的“差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们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卓越发展,以此带来的他们在人格上的更加健全,与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能达到此目的。
而电影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说了,但完全没有力度。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个电影要想真的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在让皮皮鲁、鲁西西与五个罐头小人形成互文关系。
比如说五个小人也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受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所以来到了现在的大人世界,他们是叛逆者,所以看到大人世界中同样有着相同处境的孩子,他们真的从内心联合起来对抗,这样才又好玩又好看又能引人深思。
哪有皮皮鲁啊
超前观影打卡。出乎意料还不错,竟然能在全年龄向的剧情里把老郑作品那种微荒诞和带刺现实矛盾感呈现出来一些,整体没有怎么用力过猛,less is more。现在追了十几年选秀再看这段作品的电影化才发现,罐头小人里面武力担当智力担当外语担当才艺担当都很齐全,完全适合打包出道……(所以才有红沙发乐队的吧,不过没有拍这段,也好,我觉得红沙发乐队根本很难还原,还不如就不碰,希望不是flag)小演员演得都不差,皮皮鲁相对最好,特别松弛,没有演着演着让人觉得“好认真”但是入不了戏的感觉,而且自带喜感。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是煽情不会过长,会用笑点打断,作为一个煽情尴尬症患者我表示观影比较舒适。最后,老郑特别登场那段真的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世外高人梗……是您自己要求的吧!Ps.上尉真的是理想型
拍的真烂 以后别拍了🤢🤮
感觉扮演王梓湖的小姑娘挺好看的
6.5,终于又在大银幕看到郑渊洁了,整体改编还可以吧,算是抓住了一点童话的精髓,道出了一些孩子成长的烦恼以及大人如何引导孩子成长的问题,郑渊洁的童话揭露的问题从来都是双向的,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且用了一些好莱坞设置高潮戏的编剧技巧(设置危机事件搞最后一分钟营救),整体还是比较精彩的。问题的话一来还是改的太多,郑渊洁童话里面狠的那一面基本都抹去了,做了柔化处理,二来这电影质感实在是有点网大,也就只能吸引吸引儿童观众了,成年人看估计不太受得了。
小时候的记忆
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很不错
thanks to童年滤镜,有一些可爱的小包袱。可是为什么连小孩子也是恶女和圣母的刻板分类呀。
童话为什么还要有熊猫血这种老梗啊?我刚涌出的眼泪给憋回去了……
我小学最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你电影价值观与时俱进我认可,但是你这个剧情槽点也太多了,还不如去看喜洋洋。最来气的后面那个逃生简直反面教材,你这个到底是给小孩看还是给大人看好呢。而且几个成年人演技还不如人家小孩
儿童片,有一种像是十来年前拍出来的电影的感觉。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
上尉跳下去那一刻我哭的好像回到了十年前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比预想的好很多,剧本靠谱、表演在线,配乐对白也都还不错,郑渊洁客串宣告开启魔方宇宙,可能受限投资有些不仅完美之处,不过真的已经很棒了……ps.第一次在电影博物馆看电影,也是家里小朋友第一次看完一个半小时左右片长的电影
不好
鼓励分,对小孩刚刚好,对大人远不够。看花絮感觉孩子们努力了,可是出来的效果很一般,特效一般算了,演员的情绪不到位,还有外国团访问那里太尬了,有白人黑人竟然还有八嘎,用不用集那么多种人,主角秀下英文就被外国人夸
喜欢贴好学生坏学生标签的教育问题是该反省了
只拍出老郑原著味道的十之二三,整体偏糟。小女孩长相很鲁西西,但演得不太鲁西西,只有田雨演出了原著里老爸的感觉。
爽文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