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无关风花雪月,无关血海深仇。
小角度入手,日常琐碎夹杂其中,看似平淡无奇,不过一部描写一位对花腔高音情有独钟并沉溺自我世界的贵妇的电影而已,却能让人静下心来全程看完。
平常之中的不常最惹人心动。
丈夫与管家都爱着她,不过两种爱却各有千秋。
管家为她编织的歌唱美梦将玛格丽特缠绕其中。
为了她能开心歌唱,管家竭尽一切纵使威胁他人也在所不惜。
他珍藏玛格丽特各个时期演唱的照片,他也默默地爱了玛格丽多年,但他从未将他的心思表露于外,乐此不疲的为所爱之人不求回报的付出。
玛格丽特的丈夫虽然出轨,但是他内心仍然爱着他的结发妻子.他虽然无法忍受妻子“”独特"的嗓音,但当他的那些猎人朋友嘲笑她时依然能为她挺身而出。
玛格丽特是幸运的,有人为她编织梦,也有人替她维护它。
可以说,与她相处的很多人都是始于金钱,终于爱。
他们不忍心用残酷现实撕裂她的歌唱之梦。
但最终他们妥协了。
出于好心,他们想要把现实展现在她面前。
但最后的最后玛格丽特的丈夫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知道,对于玛格丽特来说,歌唱已成为她继续生活的动力,歌唱渗透入了她的人生,没有什么能割裂它们,与其让她痛苦的活着,不如让她快乐地唱下去。
那是她的梦想!
纵然他人看来仅是黄粱一梦,但是他要为玛格丽特守护这个梦。
电影的最后以悲剧收尾,玛格丽特的丈夫抱着她和她破碎的梦.......
你有热衷当麦霸的朋友吗?
他们天生一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姿态。
切歌抢歌他们最牛。
遇到五音全的麦霸,那还好。
要是五音不全,简直是身心暴击!
今天姐推荐的就是部“五音不全麦霸”电影。
Marguerite 玛格丽特Xavier Giannoli 泽维尔·吉亚诺利豆瓣暂评7.1,仅764人看过。
IMDb评分7.2。
烂番茄新鲜度为96%。
这是一部你需要关掉声音观看的电影。
也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走音天后——佛罗伦萨·福斯特·杰金斯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巴黎。
主角玛格丽特是热爱歌剧的贵族名媛。
多年来,她常在家中开办小型音乐会。
邀请自己的朋友前来欣赏。
可悲剧是——玛格丽特唱歌走音非常厉害。
她的朋友昧着良心在人前为她欢呼。
背地里却嘲笑她的歌喉。
因为人人都想从她身上得到点什么。
所以没人告诉她真相。
甚至还有乐评人为她写了篇赞美文。
这也让她萌生在公众剧院开个唱的念头。
故事粗看类似《国王的新衣》。
但许多地方又稍显不同。
童话里,国王是不愿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玛格丽特却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坚持。
更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而唱。
国王爱穿新衣却没有设计师能满足他。
于是被骗子忽悠穿上“空气感”的新衣。
面对真实情况,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笨。
结果获得了民众的嘲笑。
那玛格丽特呢?
与其说她不知道自己走音,倒不如说她是装作不知道。
只吃白色食物的习惯,恰好表达她的内心。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活在白色(善意)谎言中。
她看透记者、画家的骗局。
面对台下无数嘲笑却依旧歌唱。
她坚持做自己,坚持歌唱。
哪怕受骗,哪怕丈夫出轨。
歌剧更像是她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电影结尾,她被自己的声音吓倒。
但她对理想的坚持,是不容置疑的。
国王的新衣中,街边的小孩是旁观者。
玛格丽特中,也有一位旁观者。
他冷静看待故事发展,熟知一切却不干扰。
如同剧中的观众一般。
他就是黑人管家。
玛格丽特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他一直默默在玛格丽特身边陪伴。
全片最有趣的身份也是他。
除了管家身份外。
他还被赋予为玛格丽特拍写真的情节。
如同电影中的记录者一样。
虽然不是主角,重要性却与主角并肩。
很多人看它时,只觉得是部电影而已。
但电影往往更像一面镜子。
而《玛格丽特》照出的是人背后的伪善。
面对玛格丽特的地位和财产。
无数人甘愿遭受噪音的轰炸。
然后昧着良心夸赞歌声的美妙。
以此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你说玛格丽特可怜吗?
不,她不可怜。
她恰恰是现实中我们所遇见的“完美”。
电影中,黑人管家提到他的座右铭:完美不是将一件事做得非凡美妙,而是用非凡美妙的态度去完成它。
这句话,恰好是玛格丽特的真实写照。
片中法式荒诞幽默搭配独特笑点,确实能会心一击。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情节庸俗、冗长。
虽然各大网站的评分略带水份。
但还是值得推荐。
如果你身边也有音痴麦霸。
不妨也录下他们的歌声放给他自己听听。
说不定他们也会被自己“吓”倒。
当然,这面热的大夏天里,安静的看看这片子——心静自然凉。
--- end ---私信新浪微博,回复“豆瓣麦霸”获取资源。
Marguerite的寂寞,那個樂評初次就聽了出來。
丈夫故意delay不肯回家,讓她滿心難過,再多掌聲也比不上。
關於走音,沒有人願意告訴她真相。
相熟的音樂沙龍友人為了贊助費不肯說;初識的歌者因為禮貌不好意思說;看著她天真嬌憨的臉(雖然是老太太了)丈夫更不忍心說。
以觀眾身分初次聽到的曲目就是夜后,走音走成這樣真的禁不住笑了。
對照最後的獨唱會,聽得出來她已經有進步,但些微走音仍然讓歌劇院觀眾都大笑⋯台下的我已經笑不出來了,知道她這麼努力,好希望她讓他們跌破眼鏡,好希望她丈夫驚艷,卻是咳血作收。
嘴角殷紅,問得還是「你喜歡嗎?
」相對於偷香的丈夫,管家是真正寵她的。
陪她玩耍,為她掃除障礙,為了讓她開心,一切安排妥當。
還沒想懂的,是寫真的最後一張照片,似乎為了完成作品,反而對她沒有憐惜。
任由她聽了自己的錄音而崩潰。
難道Marguerite歌唱生涯的幻覺,就是管家為她營造出來的?
最終丈夫依然是在意她的。
當他終於了解幾十年來的鬼吼鬼叫只是為了取悅他⋯而且她渾然不知⋯一個努力卻又悲傷的故事。
只能期望自己心愛的那個人,目光也永不改變。
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是音乐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女高音。
缺乏音准、节奏及技巧的她是一位热爱歌剧的富婆,喜以自己奇特的唱腔辗压凌辱听众的耳朵,并毫不在意表演时台下观众传出的阵阵嘲笑。
她精心挑选演唱场地和听众,在私人会所里霸唱30年后,终于在1944年得偿所愿,在76岁的高龄登上音乐最高殿堂卡内基音乐厅,在观众的安可声中登上事业顶峰。
又在一个月后,功成身退,告别人世。
留下烈焰繁花的一生供身后的影视圈抢夺。
2005年,根据詹金斯的生平改编的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同年,另一部舞台剧在英格兰公演。
仅2015和2016,有两部取材于她的电影抢拍。
一部是2016年梅姨联手休·格兰特的传记正片《跑调天后》,这部电影为梅姨再添一个奥斯卡最佳女猪脚的提名。
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法语片《玛格丽特》,法国人真是浪里个浪,将原型人物喜气洋洋秧地气盈天的铁岭故事,活生生唱成了白色茶花女生来为爱痴狂不惧全世界坑蒙拐骗的令人齿寒嗟呀的傻白甜咏叹调。
电影将故事背景搬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去掉了美利坚拙实的憨直,聚焦春情荡漾的浪漫之都,在那里,保守与激进并存、达达主义正粉墨登场、上流道统的消遣仍旧是歌剧,这些都为故事平添了几分自由主义的色彩。
影片由五个乐章组成,从玛格丽特在自己的庄园里的沙龙聚会开始,一直到她苦心孤诣要开个人音乐会,一幕幕将玛格丽特推入绝境的戏剧高潮。
玛格丽特是个富二代,与丈夫联姻,承继了他的爵位,从此跻身贵族阶层。
然而,巨富并没能填平她和丈夫阶级之差的天坑,尽管她富甲一方,但她的精神却彻底匍匐在丈夫高贵的朋友圈之下。
斥资打入贵族俱乐部,资助艺术沙龙、豢养艺术项目、巧立艺术基金,名为支持艺术,实为捐门坎。
像一只河狸,她一枝一叶地在丈夫领地的沼泽上筑起巢穴。
作为回馈,玛格丽特充分的慷慨足以让受邀前来的宾客和庄园仆人们一次次忍受她不堪入耳的歌声。
灾难周期性地在庄园里上演——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难听的歌唱,男人们躲进休息室,仆人们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她的丈夫则需要制造“车祸”来逃避玛格丽特演唱会的“车祸”现场。
当然,没有一个人告诉她真相。
这是一个歌剧版皇帝的新衣,环绕玛格丽特周遭的全是谎言,他们中一半是迫于“皇帝”的威势,一半是从中渔利的市侩。
这个宇宙规律被两个翻墙蹭派对的年轻人打破,小报记者卢西安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克里尔抱着利用的目的接近玛格丽特,可莫名把她带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在一场达达主义的闹剧之后,玛格丽特自以为找到了音乐的“真谛”,她为登上舞台啼血而歌,在医院里醒来,并要承受医生为治疗她的幻想灌制唱片、用最残忍的方式向她揭示真相。
与原型人物强大奔放的内心不同,非常戏剧化的,电影安排了黑人管家作为全剧最大的反转角色。
表面上,他是一个暗恋女主的情痴,女主人是他生命的女主角,他在主家默默无闻20年,专职打造一部女主“名伶优梦”的大戏。
用尽所有可资利用的谎言资源为女主人催眠——为她拍摄歌剧角色cos剧照(照片实在是好),演出后买来满室的献礼鲜花(男主不悦:搞搞意思就好,弄这么真干什么),实行高密度舆监(专业删贴,好评置顶),花钱雇佣水军灌水营造传媒环境(将前来热场的女演员推到女主人面前大放谀词,剧场内持不同语种喝采的热情粉丝)……但其实,他是位激情艺术家,他的终极作品是将女主角捧上天,才好得到她摔到地面的最后一张照片。
他得到了,但怎么看仍像是一个因爱无望而致癫的疯子行径。
像是一个极端的社会学试验,玛格丽特生活在周围人精心编织的谎言当中。
丈夫偷腥,于是心怀愧疚,伪装对她忠诚,对她的艺术追求勉为其难但也听之任之;丈夫的朋友圈需要这位金主雄厚的财力来支撑门面,把对她的阿谀奉承当作与土豪做朋友的必须代价;仆人们拿到了优渥的酬劳,把作假当辛劳付出;至于伴奏乐团、剧场经纪、音乐老师及随从都是被买来的临演。
一切都顺理成章。
骗子有一千种行骗的理由,但玛格丽特怎么能对如此千疮百孔的骗局深信不疑呢?
按照正常人的常识,她难道没有一刻的疑虑吗?
人是靠照镜子来获得外部世界的反馈的,一个正常人会区别、判断、比较从外界收获的镜相信息,去伪存真,不断校正自己对镜子的曲光度的适应性,来获得尽可能真实的外界映像,从而认识和修正自己。
而这一机制在玛格丽特身上不起作用,她的心智始终保持在一个小女孩的水平,她的辨别能力被她巨大的财富遮蔽,她被金钱削夺了能力,因她所有而丧失了真正的该有。
对她来说,所有花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都是真金白银的——爵位、首饰、漂亮衣服,甚至是一个剧场,一台演出。
对于富人来说,世界实在是简单,所买即所得。
在买卖中,所有人都受益,大家乐享其成,自然都会捍卫供需关系,骗子与被骗者形成了同构,于是,人生充满了哈哈镜。
在她的演唱会上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所有的哈哈镜的曲光度高度一致,玛格丽特在一排排的镜相中得到的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自己。
玛格丽特渴望舞台,她年过半百,富可敌国,虽年老色衰却对歌剧对舞台保持着一颗初心。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初涉人世的处子,她赤着脚对剧院郑重行礼,她躲在提词员的小窗口看舞台的地面和演员们的脚,满眼的热切与惶恐(凭这个眼神,女主角凯瑟琳·弗洛获得了凯撒最佳女演员奖),她戴上翅膀登上舞台,为爱引吭。
只是玛格丽特一生只为一个人而唱,可最终却只有那个人看不见。
在电影中,有个歌剧女演员问吕西安,她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吕西安沉吟良久,答说,也许他怕失去她。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谁又敢说,穿新衣的皇帝不是真心喜欢自己赤裸的样子,只是因为怕回到冷冰孤单的皇宫,宁可从头到尾配合大家演一场“被骗”的戏呢。
看电影从一开始的满场哄笑,看到最后再也笑不出来。
玛格丽特唱的不是歌剧,而是她孤寂的芳心。
灯影幢幢,我心寂寥。
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 《玛格丽特》放映时间 4月1日 14:00 /4月9日 10:00 E/N/D文/锵阿锵媒体老炮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执行总导演边走边看边写边玩
长按关注 必有回响
一阵寂寞的风在山谷里歌唱,有石头一边利用它除去身上的污垢,一边窃窃嘲笑;也有尘土,肆虐地卷入它的咽喉,使它疼痛。
风在等待久违的阳光的怀抱,就像玛格丽特在等待男爵的归来。
黑兹儿说:“她要等到她的丈夫来才唱歌。
”镜头来回切换,男爵犹豫着在野外的大树边坐下。
玛格丽特问:“还没有我丈夫的消息吗?
”镜头从管家手中的怀表切换到男爵手中的。
男爵收起怀表,在手心手背都抹上机油,假装引擎坏掉。
等不到男爵的玛格丽特该有多孤独啊!
用于消遣的换装游戏、不停拨弄的飘摇着的苍白烛台、名贵却让人有距离感的宠物、怪异的面具……“你只留给我音乐!
”当男爵苦劝她不要登台表演时,她忍不住怒吼。
这是影片中玛格丽特唯一一次对丈夫发怒。
当情绪的暴风席卷而过,只留下了寂寞如雪:黯淡的背景、拉远的镜头,无一不放大了她的孤寂。
“她的眼里有孤独。
”吕西安说。
“要提防我这样的无赖。
”吕西安还说。
吕西安怜悯玛格丽特,却还是伙同卑鄙的科瑞儿利用了她——“我们卖什么她都会买。
”吕西安戏谑道。
影片中最绝对的黑暗,就是科瑞儿和看似和善的管家马德尔波斯了。
前者利欲熏心,一步一步把玛格丽特引入绝境;后者好似是默默献殷勤,埋藏在心底的目标却是促使玛格丽特成为一个笑柄,好让自己为她拍下的可笑的照片出名。
善良如黑兹儿,从头至尾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同情着玛格丽特。
她的某些特质,和玛格丽特有相似之处,她却活得更为简单而快乐。
男爵把自己对玛格丽特的爱隐藏起来,隐藏在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她为什么这么做?
”他忍不住对着自己的情人埋怨夫人。
“她想要你看她,你却始终不能理解。
”情人淡淡道。
终于,一向有些怯弱的男爵开始守护单薄的玛格丽特:“让那些嘲笑她的人都见鬼去吧!
”可惜为时已晚,当歌声回荡在医院的大厅,男爵再怎么急切的步伐也没能阻止死亡对她的召唤。
风离开了,在阳光即将铺满空谷的那一刻。
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这部法国古装电影。
《玛格丽特》是一部美味的法国历史电影,由编剧兼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执导。
它具有伟大法国小说的戏剧密度、社会影响和讽刺。
想想巴尔扎克,莫泊桑。
我一直在寻找缺点,对完美持怀疑态度。
(这部电影去年在威尼斯没能赢得一个小金人。
)它的装饰是否过于俗气?在它的辅助角色中过度露营?这部电影是否过分渲染了同名女主角不和谐的咆哮,女主角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这位真实生活中的美国歌剧天后,她唱不出一个音符,但她的财富使她免受愤世嫉俗者的嘲笑?(她曾是《公民凯恩》中的苏珊·亚历山大的模特,现在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即将上映的传记片的主角。
)对所有问题都说不。
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每一个音符:喜剧、闹剧、悲情、讽刺。
凯瑟琳·弗罗特饰演的玛格丽特·杜蒙非常出色,她是一位喉头不正常的女士,也是一位长期受苦的配偶(安德烈·马尔康,非常出色)。
当然,她与好莱坞的玛格丽特·杜蒙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后者是一位一直让格劳乔·马克思大出风头的女贵族。
接近尾声时,她在舞台上演唱了《Casta Diva》,听起来像一只受折磨的猫。
然而有那么几秒钟,她像卡拉斯一样捕捉到了它的美丽。
这是惊心动魄的。
同样,下面的结尾也很悲惨。
同样,影片在某些时刻甚至超越了自己对宏大戏剧的精通,展现了精彩的对话交流或人物洞察力。
“她总是那样唱歌吗?”一个无辜的人问道。
“不,她走了很长一段路,”对方回答。
Sylvain Dieuaide饰演的这个角色几乎是一个幼稚的主角,但却保持着狡猾、逗趣的轨道,他出色地饰演了一个虚荣、愤世嫉俗、有鸦片习惯和自我厌恶倾向的漂亮男孩记者。
“我不太喜欢您,”玛格丽特的丈夫说。
“我也是,”年轻人回答。
然后,老人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像是某种同情的骑士身份或祝福。
这是人性的奇妙时刻。
在众多的电影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
By:Nigel Andrews
女孩问吕西安,他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男孩沉默片刻,微笑的回答说,也许他说怕失去她。
或许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抨击玛格丽特的虚伪、脆弱,她的财富、身份、地位无一不是缔造皇帝新衣最完美的元素,作为一个迟暮的美人,怎么可能在黑色童话里自我陶醉了这么多年?
华丽的肥皂泡最终被本应早就知晓的真相刺穿,幻灭中生命也随之消亡,这个世界如此残酷,我们怎会允许"荒谬"的事情存在数十年?
假如玛格丽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出生于战火或贫瘠之地,,又或是一个与病魔苦苦缠斗多年、即将离世的病人,他/她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唱一首生命之歌,那么我们是继续放纵自己的刻薄去尽情嘲讽,还是会怜悯的报以掌声和鼓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回想一下,玛格丽特其实伤害了谁?
电影原型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被誉为"谋杀女高音",唱歌毫无音准与节奏感,在私人会所威尔第俱乐部献唱30多年,门票只赠送给至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最后一尝夙愿,76岁高龄在顶级音乐殿堂肯塔基大厅举行个人演唱会。
这一生,从1912唱到1944,她用对音乐的痴迷和努力抵抗一切恶毒攻击,极致的简单与快乐,固然离不开巨大财富的支持,但她的追求有错吗?
当然,电影里的玛格丽特备受身边人的宠爱:偷腥的丈夫溺爱有加,音乐导师也堕入她的私密世界一起"过家家",黑人管家永无限度的配合支持对抗着自我对她的怀疑,最后定格的那张照片,像是记录这个童话最有力的证据,至少,我们看到的爱比伤害多,在她离开世界之前,她是快乐的。
从诞生到离开,这漫长岁月里,容颜被风霜侵蚀,纯真被世俗玷污,唯独玛格丽特内心那个孩子从未远离,这样的一生,我们为何要满怀恶意的说三道四呢?
今天真没少听到“保持初心”。
也没想到是一部移植到法国的关于时代的电影,不少极致的细节还原。
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对其“无稽"的戏谑表现,同时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怀念。
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将自己擅长的喜剧特质与真挚、脆弱矛盾结合,去年威尼斯大热没能获奖实在可惜,因为她整个表演生涯值得一尊有影响的奖座,还好今年凯撒终封后。
沉浸式看完《玛格丽特》,从一开始的难以忍受,渐渐转变成同情怜爱;如此寂寞的灵魂只有在音乐中才能感受爱,现实中身边的每个人都从她身上获取自己的利益,即便是那个理解她的男仆!
这是情节的反转!
梅姨的《跑调天后》却是最后能步入卡内基音乐厅的喜剧了,典型的美国风格。
这一喜一悲的跑调,都同样建立在丰厚物质基础之上,不然忙于生计只能向现实妥协,当然也不会有处心积虑的欺骗了。
总之我更喜欢悲剧!
展现人性的丑陋可以警醒人类!
这部电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起先看海报和电影名实在提不起兴趣,其他的电影都看过了,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于是看了看预告片和20分钟的采访节目,发现貌似也挺有意思的。
看Allociné里面媒体打分4.1,观众打分4.0,于是果断就去电影院看了,我真不想装资深影评人提什么达达主义,美好年代啥的,直接说电影情节,女主角女彪高音跑调还特喜欢在人前唱歌,好友,亲人什么的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不敢说实话(怎么这么像邹忌讽齐王纳谏?!
)她要求的舞台越来越大,然后丑也就越出越大。
开始听她跑调唱腔还总忍不住笑,听多了简直像里面的演员说的casser les oreilles,里面确实也是有笑点的,电影中也各种穿插古典音乐,但真的是欣赏不能啊。
那个留胡须的女的看着就让我恶心,记者无精打采的欠扁样果然是在抽大烟。
我以为最后她的唱功会被老师调教好,在破功之前如果没听错确实有段儿唱的很好,但是。。。
最后的最后当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后。。。
我一直看完呜谢想着还有彩蛋?
还有后续?
结果没有了,这特么什么结尾,这电影什么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完全阐释了剧情,我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大晚上去看,真是醉了,两星推荐。
在群嘲声中执意表白着自己天然纯情的坚持,在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无知当中快乐幸福着。
连着看了两部关于Florence的电影,还是法国佬会拍。这部拍得悲怆又令人心痛,一个伟大的走音女歌唱家的一生。美国那部看完只觉得蠢。
关于媒介的战争
动力之源绵软无力,蜻蜓点水,可惜了
一直活在欺骗中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只要幻想没有被无情打破,其实还是可以安稳度日,最怕的就是被欺骗还要被消遣,而这种消遣还是刻意为之的,就真的足够恶心,足够心寒。玛格丽特出身世家,这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歌唱,也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公益活动,爱上扶贫济困,更不是她的错。凭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欢一边受惠一边诋毁,良心不痛吗?我喜欢玛格丽特,因为她看着很善良,她被保护,也被伤害,但最终,她依然是爱唱歌的玛格丽特。即便上天故意开了个笑话,叫她永远成为不了一位歌唱家,但她就是另类天使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的热情洋溢,也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放弃追梦的赤子心,她活得很真,不是吗?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谎言,不见得她就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去过活。爱,是很难随意改变的,不论是爱人还是爱物。爱,都是不偏不倚,刚刚好。
管家才是真·大艺术家,最后一张照片拍得惊心动魄
光影很美 天真到可爱又可悲 黑管家居然是腹黑养成系的 没有想到
说实话,感觉故事没讲好。结局怎么就莫名奇妙死了呢?嗓子唱坏了,符合逻辑。最后别告诉我是被自己声音吓死的。。。也是城会玩。
Florence Foster Jenkins,他周围的人都不愿告诉她真相。
A heartbreaking tragedy with the facade of a farce.
又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故事而已,所以女主最后是被自己歌声吓死了么……
评价有点过高 我承认故事演员选得很好,美好年代也还原的很美,但笑过却不知所措,节奏略冗,另一个女歌唱家和漫画家的出现也没有实际意义,结尾突兀。不过剧中有句话挺对,L’argent n’a pas d’importance. L’important c’est d’en avoir
音乐的文学章节,电影旨在呈现吹起巨大泡泡后破掉的那一瞬间。
管家的摄影作品好棒
寂寞悲伤的黑色喜剧
隐瞒是爱,也是伤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即是爱情,如果揭示出来,即是美。花开花落、绽放一时。眼珠、天使翅膀,烧掉才美,不是吗
通篇在笑,结尾痛哭。期待拿影后。
在现实里做梦,或者梦里惊醒。
没看出爱情,只看到女主有钱任性。服装、布景、美术一流,问题出在剧本上。
Elle est fraîche 以及belle époque的达达主义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