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式纪录片,画面精致,配乐唯美。
先看的是修业篇,家族传承与工匠精神。
琉璃光院,一座绿意盎然的园林,连苔藓都是精心打理的,令人心驰神往。
手工烧制的陶瓷,在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现代里保持着京都人所特有的传统。
连烧烤都要认真修习的日式料理,带着满满爱意与热情做出来的面包……一边是平实朴素的题材,一边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志向意趣,倒也真符合标题,京都人的秘密欢愉。
正式篇的内容则是由美丽的和菓子店老板娘的故事说起。
她的一举一动都优雅含蓄,楚楚动人,传达出一种婉约的东方之美。
这种东方之美的优雅与以往流行的法式优雅、西方美学是不同的,像一朵翩然的水莲花,她的悄然绽放,即是美本身。
按节气进行的京都礼仪,含蓄的寒暄风格,细腻的待人接物之道,都体现出京都传统、保守的一面。
但美也正在这被传统约束的仪式感中体现。
依据时节选择食物,享用时令鲜蔬本味,赏花,赏月,祭拜,平凡的日子也因为这精致的细节生动起来。
不过在欣赏美之余,还是会暗戳戳觉得京都人匮乏小气。
吝啬待客的一碗茶泡饭,所谓丰盛的料理也寡淡至极,像没见过好东西一样。
不过这也是物产不丰富的岛国特有民风,任何特产都格外珍视,爱本土产胜过爱一切进口。
除了习俗上的差异,日本在价值观方面也比较有特色,人均昼颜的既视感。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出轨or被牵扯进出轨的故事。
女主爱上有夫之妇,女主爸爸出轨还有私生子,最后故事的结尾也是出轨收场……真是难以理解的执念。
正巧,打开这个系列前几天,去了一趟京都,对京都算是有了一个初印象。
正如这个纪录片里的呈现,住宅区行人并不多见,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每走几步就有寺庙,或者神龛,心如湖面静悄悄,信步走,处处随心。
纪录片里的街景、京风日料、文化处处吸引人,但是京都的传统其实又显示了非常明显的排外性。
信步闲逛也极可能遇上几百年历史的老店,数代传承的职人。
这座城市的运转机制已经非常成熟,民众之间的互助合作功能也很固定,假如没有想去外面世界探索的想法,私以为出生在京都,生活在京都,应该可以过上很安心的生活,非常踏实。
但是反面思考,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传承考虑的是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的家族企业走向何方的危机,所以纪录片里,其实可以说是剧情了吧,有为了继承清洗屋(个人真是喜欢这项工作啊~)不得不放弃出版社工作的青年(忘了叫什么名字,林遣都扮演的),也有茶道家族放弃爱好的咖啡而继承茶道,其子亦热爱咖啡,茶道天赋极高却固执开起咖啡店,然而其父始终”穷追不舍“;最麻烦可能就是生为寺庙继承人的女性了,通常都要招个肯出家的入赘女婿才行。
总而言之,外来人看着这个城市有条不紊地延续传统、固持个性、因时度日、尊重一切自然馈赠,只不过都是溢美之辞,都是他人物,只可远观,只能局部学习,局部学习恐怕也有难度。
自纪录片《园林》后,少有的让我沉浸其中的纪录片。
其间虽然夹杂有少量如综艺一般的场景,但是并不觉喧闹,只觉得恬静淡然。
每集算是一个小故事。
相较于东京人,京都的人感觉更有边际感,礼貌性的疏离,细节处的温情,如同茶水,初有淡淡苦味,细品回甘。
社交网站上总有京都人、奈良人和大阪人的对比,京都人对外给人的映像是腹黑,好面子,话里有话,实际看来,其实是十分内敛敏感的人,相较于东京都人直接的嘲笑性质的说话方式,京都人礼貌的阴阳怪气(乍听上去也许并不能发现)反而不那么让人讨厌的起来,对我自身是如此。
看完二十集,不觉感叹日本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做得真好。
京都人依然遵循着古代习俗,依照时令慢慢地生活,吃什么、做什么都很有仪式感和分寸感,内容表达也非常含蓄(甚至有点腹黑),故事留白比较多,感觉也是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了。
也许是作为百年老店遍布的千年古都,代代相传的家族产业在京都人眼中显得格外重要,即使并不赚钱、甚至有点枯燥的工种,一代代京都人仍在坚持着,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断在自己手里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爱情,真是佩服他们的情怀。
这部(伪)纪录片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女料理师和Emily,她们真的是太幽默可爱啦,记住“遇酒且呵呵,人生有几何”了hhhhhh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纪录片的叙述主体有点问题,前面Edward还是叙事主体,到后面几乎淡出故事了,而且这个纪录片更像个单元短剧/文化宣传片,有时候看得有点膈应。
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这部剧的男本位视角,这里面的女性都太顺从温柔了,一直在原谅男性、等待男性、为男性牺牲,而男性却一直在出轨而不觉羞耻,还有忘年恋和三/四角恋...看得我略显不适。
本来之前还觉得果子店的小老板娘三八子不稀罕结婚很酷,结果发现原来她一直在等着一个有夫之妇而终身未嫁,顿时失望之意涌上心头...
京都人注重传承。
在京都,有很多百年老店,大多是子承父业。
剧中的女主角泽腾三八子是和果子店的第九代传人,也是典型的京都女子,更是让爱德华教授对爱情燃起希望的女子。
但相比贯穿全剧的美好三八子,我更想说说咖啡与茶的故事(第八集水之美学篇)。
生于茶道世家的长子,却从小被咖啡的香气吸引,不愿继承家业、与家人闹翻之后,独身前往南美洲、欧洲,游走在咖啡店和酒吧打工,在各个国家取得咖啡师的资格。
“流浪”七年之后,最终回到京都,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咖啡店。
他说:我梦想中的水,只存于京都。
父亲每日到他的咖啡店点一杯咖啡,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心转意。
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瓶水,希望用带的水泡咖啡。
他是天才,喝一口,就识破了井水的味道,知道这种水只能用在特殊的茶会,于是拒绝了父亲的请求。
父亲第二次带了不同的水,提出同样的要求,他在品尝之后,拿出当年亲手烧制的茶碗,为父亲泡了一碗茶,并告诉父亲:虽然我开的是咖啡店,但欢迎您随时来点一杯茶,如果我的手法不再精湛,您一定要毫不客气的叱责我。
父亲终于释怀,儿子依然精湛的泡茶手艺让他相信:丛林流的光辉永远不会失色。
无论咖啡或茶道,归根结底是要展出才气的。
如果只是耿直的秉承传统,一代代辛苦的传下去,没有百年一遇、天才般感性的人现于当时,流派的光辉就会失色。
第1集-茶房篇
哈哈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夏热冬冷!
旅游可以,定居不可。
不多此一举,认同,学习。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
虽然是在赔礼道歉,但对于陌生异性,主动把手伸进对方裤腿,有点奇怪?。
我第一反应是代入自己,因为是男的,年龄不小(又不是幼儿园宝宝),又不是自己的伴侣,所以我会有点嫌脏,递过去手帕让他自己擦,避免自己姿态卑微,且可能让对方误解,有了什么奇怪的暧昧之情。
不给对方添麻烦,这点蛮动容。
在我现在所处的背景下,茶泡饭也看着普通,我却很喜欢那种清淡耐吃的品性。
哈哈哈哈哈对于不怎么在乎的人我也觉得对方浪费我时间了。
这一长段好有感觉。
最后两张✨✨第2集-结缘篇
好快!
这之前仅仅见过一面。
她主动拿起他的手腕。
第3集-从秋到冬的味觉篇
和果子吃和果子
我爸也是,宁愿洗碗也不想做饭,我则相反。
想要品尝,蒸寿司。
长得有点像玉子烧。
这两个都好喜欢!
第4集-世代更迭篇
这集的男主因为选择在京都继承家业,不能和女友一起去东京,而提出分手。
女友竟然来找男主的妈妈(关系这么亲近吗),一起择菜,通过让自己忙起来而不哭出来。
第5集-有隐情的夏天篇
从这里开始,每篇的开头换成了夏天的风格。
前4集像是秋冬风格。
蓝色绣球花!
emmmm我时不时觉得这个老教授居心不完全端正这集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漂亮姐姐私会的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不是情人,女主的妈妈好像也开始怀疑那个长相酷似自己已逝丈夫的行脚僧,是否就是私生子。
竟然想约会!
第6集-怪谈篇没有截图。
情节怪诞离奇失,启示人类要敬畏神明、和谐共处,神明也懂得知恩图报。
也表现了女性的嫉妒和男性的贪婪,如果只能实现一个愿望,那个萌妹子是希望男主祛除灾难,而男主失望地说,只能一个愿望啊。
两位女性都很美,都懂得知恩图报。
第7集-夏天的味觉篇
京都人对豆沙是真爱啊,四季可见。
乍看有点像凉拌鱼皮,好想吃啊!
这种寿喜烧,第一次见,有点意大利风格,
第8集-水之美学篇
这张像外婆家屋后的某些屋子。
有次隔妈妈散步到很远,途径了这种静默古旧的人家。
蓝绿色调的古旧场景,略畏惧,又莫名向往。
第9集-我讨厌京都篇
这集旁白换成了女生,观察者变成了英国老教授(人类文化学者)的未婚妻(语言学家),她竟然是老教授女儿那个年纪,老教授和她母亲两家定下了娃娃亲,但老教授坚持不婚,逃离故乡、专心学术、追求自由。
在大师的点拨下,女主母亲放下寻求真相的执念。
第10集-冬天的味觉篇
味ceng
第11集-京都人的本音篇
第12集-冬天的岸边篇
偶然间陪闺蜜看的,发现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叙事电视剧,安静的好好在讲故事,有趣的讲历史讲人文,京都的四时变化,百年老店的传承,工艺人的执着坚持,地方语言的运用,还有点睛之笔的常盘贵子美如画....京都这个地方真的好美,看完之后想再去一次京都,看看各个传承的小店,庙宇还有最爱的红豆大福👍墙推!!
甘苦春味编清明节,玄鸟至,万物发,清净明洁道明寺饼是将糯米粉蒸锅后做成外皮,但是这是用什么样的叶子来包住的呢?
让我想起了石秋的狗肉。
道明寺粉自古以来就有江户和京都两派之争,争辩谁才是樱饼的始祖。
那叶子原来是著名的染井吉野樱花的叶子,但是这种树并不是特别多。
叶子柔软,表面毛比较少,所以适合食用。
但是最关键的是,腌渍之后会发出独特的香气。
大深夜的,我晚饭又没吃,实在看不下去了,先歇一歇今天就到这里。
(不算影评,算是自己的观后感。
以当留念。
)谁能想到,被一部纪录片多次感动得泪目。
被编剧导演的故事和镜头所打动。
1,剧情丰富而有趣,通过京都人的日常生活、工作、饮食、感情。
点点滴滴的把京都人描述得无比丰富和立体。
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京都人了。
我看到了一个极度丰富、极度充满人性的社会。
2,每一个演员都是完美的。
好像就是说的他自身的故事。
特别是在blue那一部里。
角色无比鲜活,让人不为之动容。
3,拍摄极其完美。
在讲述剧情时,镜头的运动简直让人动容。
剧情越来越到高潮,镜头从远慢慢拉近;剧情慢慢接近尾声,镜头从近慢慢拉远;无不在述说着剧情之外的故事。
美丽的场景搭配剧情适可而止的留白,没有哪个不是完美的。
4,如果你觉得剧情说得太多或太少,那就是你可能万千没理解导演的用意。
刻意而为之,并且运作自然已是非常难得。
如果你着急于剧情,那么恰恰就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实在是太渴望在影视剧里找到幸福和美好了。
从而影视剧的结局没有十全十美、没有符合常理、没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感到唾弃和厌倦。
当我看到弹幕里关于剧情的各种不满时,时常让我笑出声来。
如出轨等伦理不符合的情况。
因为回顾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太正常。
放眼望去,现实满眼皆是如此。
不应唾弃剧情,因为现实如此。
更不用厌恶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无须扣上好与坏。
扣上好与坏,引起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更糟糕。
而对现实毫无作用。
看到京都人为了制作那么一点点的东西,费尽心思。
让一个在深圳的打工人冲击很大。
看到京都人当学徒,在厨房工作了5年,才从一个帮烧烤的帮厨升级到一个切菜师。
而在切菜师之上的还有三四个等级才能达到厨师的等级。
这简直是太漫长的了。
深圳的打工人学习任何技能恨不得一天入门,3天出师。
更不用说用年来计算自身的成长。
对了,同一种鱼,在冬天和在夏天的做法和切法都不一样, 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我。
极致的细致入微才是做事的正确方式。
急功近利真的是非常不可取的。
最后几集最让我泪流满面的是,三十八子的母亲。
她以宽大的爱心,去理解身边一切事物。
相比于爱,包容、宽容、格局等等词汇,在‘爱’的面前都显得无比苍白。
无论是她自己几十年来养成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还是世界在她这么大年纪依然对她不友好的情况。
她依然选择爱这个世界、爱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
一开始我觉得她太执着于一些事情,但到最后,发现其实是作为观众的我执着于她的执着,而她早以释怀或者说早已 用另外一种执着来表示一下执着,早已从中解脱,反而是观众的我深深陷入其中。
剧中常常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话,讲着最好的生活哲理。
另,所有的配乐都特别好听特别温柔。
也许我不是一个温柔的人,但我期望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个角落能让我永远魂牵梦萦,永不厌倦。
真是部有趣的纪录片竟然掺了这么多剧情第六集的怪谈篇真不错艾米丽出场的时候太有趣了,说起日语也是非常的娇嗔京都之美,在于京都的人
这部作品太优秀、太牛x了,不管是镜头、演技、音乐、色调、服装等等都是优秀中的优秀,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能看纪录片看得如此入迷和感动,当然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是非传统纪录片,应该属于剧情式纪录片,演员和真实人物相穿插;特别喜欢里面涉及的人情世故、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等;另外常盘真的太美了,早期看过她的漂流教室,但是觉得年龄大点的她才是散发真正美和气质的魅力,那一颦一笑的和服身影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就好像她就是现实百年传成店铺的小老板娘一样,太有味道了!大家一定要看看这部非传统记录片,看第一集后就沉迷不可自拔,希望再来100集不完结!!
唯美、暧昧、精致、讲究,这就是京都人的日常,也可谓私房雅趣。我是来认错的,这个条目是我添加的,至少错了两点:1、不止四集,我自己就看了五集,补充“夏•怪谈”一集;2、不算纪录片,有纪录片的手法,屋宇、器物皆实景,更多是情景再现,算情景剧吧。
好看
前戏,啊不,是主剧情有点尬啊
看到最后简直气死了!这就是我最讨厌的一类文艺作品——可圈可点的地方都是行活儿,但行活儿也没做好。故事线逻辑不通且价值观极其陈腐,各种所谓的”留白“式拍法只不过是不想认真对待剧情上的漏洞而已。京都当然是极好的,但跟片子没什么关系。本来想一星给京都,一星给常盘贵子,一星给大原女士,但看完最后两集实在是出离愤怒了。一定要凭一己之力拉低评分!
京都 人秘网构成的小小世界
日本真的十分善于宣传自己的风情万种和风采卓然。整部纪录片构建了一个平行时空的京都,那些迷人的店铺,那些京都特有的职业(比如挖井家族、修缮寺庙的家族),京都人活在季节更替所推演的旬的咒语之下,仪态万千,各自有各自熟悉的序列。本片里还穿插了一下京都菜的烹饪做法,一些京都的俚语,面白い,おおきに。
好喜欢bar的老板娘呀
挺美的。但要说很让人入戏,也不是。
形式独特可以说是乱来的纪录片,真好看
不喜欢这种纪录片形式
剪辑节奏挺有趣,很多故事都意犹未尽但又觉得似乎就是这样了。京都真的很美啊……(230531)
最开始看的津津有味,以为是个纯正的纪录片,然后一直卡在姐姐做寿喜锅那集再也看不下去了...过去了快一年,我应该提不起勇气看完了,弃...
伪纪录片的剧情部分大多狗血,不过对于了解京都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片。
去京都之前特地翻出来看的,景色不错意境美。
老京都的闲情逸致,下饭
爱极了。
看了一集半,没有看下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