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尔蒂·黑尔登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语言:爱沙尼亚语年份:2014
简介:根据爱沙尼亚女人厄娜的记忆改编,讲述了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故事和这批民众如何在饥饿、寒冷、冷漠、失去友情和自由中生存,当所有的希望消失殆尽,他们又如何继续活下去的故事。详细 >
长镜头下的静止场景。。静止场景中的场面调度。。醉了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静态的人像或群像,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被掘弃,人物充当布景,借助于横摇或黑白光影提供的大量隐蔽剪接点,镜头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流畅地切换,与这个由信件回忆带出来的叙事相辅相成,在今年的几部处女作中,它更加极端,更加自成一体,更加动人,也更加鲜活。
看过~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一束花,“活过斯大林的人就赢了”,开头铺着白桌布的餐桌前的场景想起安德拉德《静物》的第一节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静止即永恒,静默如雕像,落叶终归根,化成风来见;尸意且盎然,看的快睡着~
画面和旁白虽美,素材撑不起来;整个重现的画面细部、人物神情和表演都不太行。不好看,但题材值得关注。
极具实验性的黑白映像。全片未超20个镜头。被剥夺自由时,除了风吹动的衣袂、头发和树枝,时间和空间凝固,生命如人偶,画外音、现场音、音乐和音效,与穿行在如同虚无空间的镜头共同构建出奇特的氛围。不过,极度抽离的形式,经常让我出戏,猜度如何安排场景、协调以百计的人偶动作表情、设计调度镜头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4+ SIFF@环贸百丽宫。开-闭-开式结构,静止的部分凝重肃穆,调度与镜头佳,将群像切片这种形式一组组做到了极致。女主动人,文本考究,私人心路与宏大叙事背景相得益彰。无论从难民题材或是表现均属上乘(处女作。强张力,撩而不煽,噙泪看完。苹果树,白桦皮,那些旷野中呼号的灵魂,他们的苦难与静默
桑塔格说形式要大于内容,内容才得以表达,而不是被表达。反常的形式让故事得以自然地流淌,像一首忧伤的古典长诗。苏联大浩劫碾压过她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与她一同躺在苹果熟透的秋天的那个男人,只能横风中再见。中国完全也可以拍一个,可惜拍了也不一定好,好了也放不了。结尾太煽情,我就喜欢煽情
杜莎夫人大电影,一些场景中煽情配乐的效果甚至盖过了信件文字内容本身。我虽然并不认同阿多诺那句"To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但我同意,用如此矫揉造作、自认“唯美”的方法呈现屠杀和恐惧,这种行为一定是残忍的。
有点意思的拍摄手法
刘文彩收租院般的定格与历史反思。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导演可能是有了个自己觉得很酷的idea就急着拍了,也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拍好,这种本质上反电影的形式可以说是深具毁灭性(对电影)和灾难性(对观众)了。
很不错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长镜头下的静止场景。。静止场景中的场面调度。。醉了
可以给两星也可以给四星。约等于用一个镜头扫完了一堆摄影作品,虽然这些摄影作品水平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仍然是不合格的,这种所谓的“形式”甚至带有对“电影”的亵渎与不尊。(资料馆)
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静态的人像或群像,传统意义上的表演被掘弃,人物充当布景,借助于横摇或黑白光影提供的大量隐蔽剪接点,镜头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流畅地切换,与这个由信件回忆带出来的叙事相辅相成,在今年的几部处女作中,它更加极端,更加自成一体,更加动人,也更加鲜活。
看过~
选择这种拍法注定了文本和影像在存在感上的极端化,但过于取巧则文本轻浮,不够聪明,显得笨重
题材画面旁白配乐都非常棒,但是这种定格拍摄+黑白画面看的人昏昏欲睡,主角的表演并不能撑起大定格特写,反而最后一段动起来的表演有让我感觉到情绪的转变。总体来说像看了一场vr照片展而不是电影
一束花,“活过斯大林的人就赢了”,开头铺着白桌布的餐桌前的场景想起安德拉德《静物》的第一节
故事令人动容,形式让人疲倦…
静止即永恒,静默如雕像,落叶终归根,化成风来见;尸意且盎然,看的快睡着~
画面和旁白虽美,素材撑不起来;整个重现的画面细部、人物神情和表演都不太行。不好看,但题材值得关注。
极具实验性的黑白映像。全片未超20个镜头。被剥夺自由时,除了风吹动的衣袂、头发和树枝,时间和空间凝固,生命如人偶,画外音、现场音、音乐和音效,与穿行在如同虚无空间的镜头共同构建出奇特的氛围。不过,极度抽离的形式,经常让我出戏,猜度如何安排场景、协调以百计的人偶动作表情、设计调度镜头
其实比较喜欢,可能对黑白静态影像最近比较合拍吧。但无论形式还是情感基调都直白有单调,不停用力到后面难免觉得乏味。2015.4.18
4+ SIFF@环贸百丽宫。开-闭-开式结构,静止的部分凝重肃穆,调度与镜头佳,将群像切片这种形式一组组做到了极致。女主动人,文本考究,私人心路与宏大叙事背景相得益彰。无论从难民题材或是表现均属上乘(处女作。强张力,撩而不煽,噙泪看完。苹果树,白桦皮,那些旷野中呼号的灵魂,他们的苦难与静默
桑塔格说形式要大于内容,内容才得以表达,而不是被表达。反常的形式让故事得以自然地流淌,像一首忧伤的古典长诗。苏联大浩劫碾压过她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与她一同躺在苹果熟透的秋天的那个男人,只能横风中再见。中国完全也可以拍一个,可惜拍了也不一定好,好了也放不了。结尾太煽情,我就喜欢煽情
杜莎夫人大电影,一些场景中煽情配乐的效果甚至盖过了信件文字内容本身。我虽然并不认同阿多诺那句"To write a poem after Auschwitz is barbaric",但我同意,用如此矫揉造作、自认“唯美”的方法呈现屠杀和恐惧,这种行为一定是残忍的。
有点意思的拍摄手法
刘文彩收租院般的定格与历史反思。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导演可能是有了个自己觉得很酷的idea就急着拍了,也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拍好,这种本质上反电影的形式可以说是深具毁灭性(对电影)和灾难性(对观众)了。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