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内心中已经由衷地佩服曾志伟先生的“一石三鸟”。
一部剧本重拍或翻拍不是问题,看点在于一个剧本放到三个地区由三个导演来主导,而且题材正是永不过时的青春故事,这样的布局显然意在拍成三个地区同一代人的成长史,或许多年以后这个“电影三部曲”计划完全有可能被当做一代人的成长记录。
在“九降风”青春三部曲中,《九降风》以台湾版青春成长故事原型先拔头筹,获得市场和业内不错的反响;接下来的《烈日当空》自然是被喻为“九降风”的香港版,同样是企图呈现出青春味道的另一个版本;而《摊开的地图》这部“九降风”之中国版,目前还蒙着面纱让人不得一见。
要说青春片,向来是台湾地区长盛不衰的类型片之一,每一年都有打着“青春”幌子的N部影片出土。
若论残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痕迹!
若论青涩的美妙,还没哪部片子有《蓝色大门》那样的影响力!
其实,大陆地区记录青春的影片也向来不缺,只不过角度完全不一样。
没有台湾那种日系风格的唯美和纯情,而是直接呈现现实之境。
而在香港,青春题材的影片几乎断档,我的脑海中甚至呈现不出任何一段影像可以做为参照。
如此说来,《烈日当空》似乎填补了这一空白,唯美的镜头和写实的故事原型让影片集合了各类镜头语言的精髓。
不过,毕竟是生于1984年的导演:麦曦茵过于年青,凌乱多面的视角还是混淆了我们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
以无聊抵抗无聊的青春,这样的放大就是青春所承载的事物。
麦曦茵以女性的视角来表现男性之间难以说得清的同盟友情,显然过于表面。
一场莫名的群架,集体的逃课、抽烟,讨论女生的裙衩等诸如此类的事物,应该是所有男生在青春期都经历过的,然而这种友情往往是脆弱的水晶,当青春的惘然遇见最真实的事物时,这种友情要经历的考验比之后的任何生活阅历都来得重要。
新年狂欢夜的街头群架,空虚、淡漠的家庭情感,成长期的空洞和无法渲泄的旺盛精力,以及所谓爱情、友情的种种考验,当导演面对这多面且复杂的各类情感表达时,均衡地呈现是她最努力要达到的效果。
与此同时,导演或许已经忘记这原本应该是一部只有青春荷尔蒙的电影,一次次地下通道被踢飞的瓶瓶罐罐,铁轨旁飞速而过的呐喊声,这些镜头的重复只能象征无聊的青春。
一部影片承载过多的事物,削弱的恰是最根本的表达。
在涵盖了单亲家庭、香港移民一代、青少年吸毒、同性恋、网络e世代等诸多社会问题之下,班级里那面摹仿香港街头涂鸦的传奇人物:“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板报也在隐喻着某些不说出来的话语。
可惜,青春虽然残酷,却未必会面面俱到地溶合了如此多的元素。
电影归电影,青春却依旧是说不出味道的果实!
(泉州广电报 稿,商业勿转)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在某天都會西裝革履人面狗樣的面对生活。
靜靜的過了一遍,便知道這片注定只归于小众,相比之下原版的九降风到显得贴切麦导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十七八九岁的我们能如真懂一些便已万幸逃课打架调戏老师只是调味料;吸毒,援交,家庭暴力,过早的性悲剧,轻生,父母关系崩溃才是重头戏其实七个孩子每个都不正常,其实七个孩子都正常。
片中短短过场哲学,道出每个孩子的迷茫,对生活的无助,对社会的绝望。
麦导或是想以此片来点醒香港当今物质发达之下的颓废?
人性的淡漠?
对自我潜意识的保护?
但是可以吗?
短短一小时四十九分钟的时光怎能与上百年的历史相抗衡。
哎·不说了,太重。
心头化不开我喜欢教室后面那堵墙,还有那男孩优美的身段
两年前看了这部片,是冲着九降风香港版 去看的。
这大概是我印象最深的香港电影了。
阿荣的那句:“我们只是继续在用无聊抵抗无聊罢了”和:“如果我们知道的话,我们便是大人了!
”让我印象最深。
这两句话将他们与大人的世界割裂开,他们是那样厌恶大人的世界,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学大人抽烟,泡妞,打架。
这就是最惨烈的青春,永远认为自己了不起,永远叛逆永远冲动。
与台湾版不同的是,香港的《烈日当空》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沉重到让人窒息的感觉,不管是剧情还是电影本身的色彩。
电影的最后,蝉鸣荫浓,烈日当空,七个少年匆匆而别。
发散的辅垫在最后看出了点味道,七个人在厕所里撕声裂肺的痛哭声中,我看到了些许希望。
不是颓废了就可以放弃;不是轻生了就能断了记忆。
所有的成长中的问题其实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如今,也是香港未来的问题。
让人关注了,一点都无法大意。
艳照门、K粉、自杀、援助交际、堕胎、暴力,这系列现象后面是单亲家庭、离婚家庭、事业失助家庭,还有N种问题家庭。
在“北京欢迎您”的五个“和谐”大字边上是五副变形诡异的吉祥福娃图,这是一种暗喻,也象是一道怨气。
难道他们真的成了迷惘又跨掉的一代。
绝望背后是否还有烈日当空的青春希望重新点燃?
故事的结局出乎意料,有让人叉气的疼痛感,导演小麦把这些个孩子挣腾了个遍,手段极辛辣,想要表达什么??
隐隐地,透着些哈韩的气息。
让人不爽又不解。。
难道真是这样么??
还是必须得这么表现??
我相信,他们还有希望,就如同我对未来的理想尚未泯灭一样!
写于2009.08.08 17:42:00 深夜裹着被子在空调房里抱着手提电脑这个场景出现在我的每个夏季里看到的这么多画面变成了每日的黑眼圈 台风过境的夜里我经历了一曲青春的挽歌关于青葱年华的电影很多 离不开白衬衫和男孩子们帅气的奔跑我看到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 七个被烈日晒干了的青春 我想起在那晚的咖啡店 女孩对我说 我着实是羡慕你的 随着性子过活其实这样随心随性要付出什么代价也只有自己清楚 可是这样度过的青春 收获的更是让我记忆深刻想想自己也过得平凡 只不过在这个矛盾的年龄里 将经历的细微情感都无限放大 置放在十几岁的年华中于是那段日子在记忆中被拉扯地很漫长 日记里都是起起伏伏的线条而事实上 我还是一朵温室花朵 任性也总是被包容把生活安排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心是自由的 未来的路也有很多种选择十三岁时经常跷课 用那句用烂了的藉口 说肚子疼要去校医室然后与亲爱的你手牵手一人一杯雪糕坐在大理石阶梯看学长打篮球早早地谈恋爱 以为自己懂得 然后在自以为是的以为被深深伤害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爱过然后在很多个夜里哭泣 然后在往后几年的时光中都试图证明自己 在最后心变得丰富的那一刻 回望过去发现一切都只是促使我变得更好的诱因而关于那个男孩和那场短暂的樱花雨 只是朦胧的 回忆不清晰的 自欺欺人的事情曾经叛逆地以为要轰轰烈烈才是十几岁该有的样子 敢爱敢恨 性格棱角分明在很多年后之后变得温和 也是因为一路遇见的人和事 曾经冒着大雨去图书馆 躲在倒数第二排的书架边翻看一本合订的非音乐或是借来生涩的哲学图书 艺术史在晚自习别人都在抓紧时间复习时 我大段大段地抄录当时不一定明白的句子然后在考试前再没命地不睡觉复习 最后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曾经写很多信很多纸条 曾经有很多拥抱 有很多牵着手的散步曾经雨天逃课去拍后山的比利时杜鹃 曾经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喝醉了做一些傻事曾经为了看流星在天台坐一整夜与一见如故的朋友彻夜聊天流星没看见换来的是一场日出……其实也没有很疯狂过 也不就是翘了一些课 谈过几场不明不白的恋爱 读了很多很多书有的不明了有的改变了心中的态度了心路的方向听了很多很多音乐 将自己封锁起来 看了一些电影然后矫情地写下很多很多字以为生活也该像电影一样我就这样度过了十八岁前的时光有一整箱子的回忆 被小尘埃覆盖曾经写过很多没有结尾的小说 而这些篇章在跟随时光的蔓延变得无穷无尽 什么都没有停止过现在的我过着暖暖的生活 周末去看海 去听一场演唱会 出走一些城市谈一场细水长流的恋爱 虽然有时还是会情绪化可是仍然是不热烈的 棱角被磨得圆滑 有几个贴心朋友 有一些淡交的深刻的朋友 有很多见到面会会心微笑的朋友可以一起笑 一起闹 一起哭 一起沉默生活丰盛有目标 有时迷茫也知道有个让我安心的声音能给我鼓励烈日晒过的青春回忆起来仍然很美好虽然它或许平凡 但是在我的人生中 它们都很不简单我走过了生命中有可能性的各种想象 最重要的是回头看时 没有后悔过
每一晚,同樣這個時間有人有工開,就算通宵都好滿足有人咩都有,但是坐天光都睡不著到底咩先系正常,咩系不正常?
同其他人不同就系不正常?
定系當大部分人做同樣唧事,就叫正常?
不甘心同其他人一樣,又驚被人知自己不正常。
但無論他們點涕我們,我們都沒其他事可以做,除佐繼續用無聊抵抗無聊。
有人話,沒有什么比青春更美好,沒有什么比青春更殘酷或者,活在當下的我們都太過孤獨我們等待的不過是下一秒會有更荒謬的事發生最后都只能唯唯諾諾的縮在墻角跌跌撞撞的在鐵路邊行走,我們不知道是否只是過客看不到的未來,也不認識走過的路可能我們習慣做了再去想,或者做了也不去想志愿成了我們說出來也未必做得到的事但還好,我們還有撿到珍珠的機會,因為珍珠本來就是沙
壹 双城香港和台湾,两座都是南方的岛屿城市,都有温暖和煦的海风。
可是在我眼里,不知道为什么却是迥异的城市。
台湾似乎总是慢腾腾的,悠长宁静的午后时光,知了鸣叫,蔚蓝的海浪拍岸,空气里潮湿的味道让人慵懒,街头巷尾似乎都是恬淡慵懒的时光。
香港却是另一番情景,烈日当空,炙热灼人,车水马龙,人生海海,急切的追赶,无法停歇,也有海,却是汹涌,无数激流暗涌,街头巷尾热火朝天,喧闹无比。
所以,台湾电影适合用长镜头,慢慢拉开,缓缓抬升,最后是一片明亮;香港电影更多的是急切跳跃的剪切,更适合手提摄影跟拍,急速闪过的是各色面孔,各色风景。
台湾电影的伤感是那种缓缓的含蓄,一点一丝的浸透,最后那一下可以撕心裂肺,但之前的过程会让人迷恋;香港电影如果要让你难过,就会一上来就给你压迫给你难看,随着推进,一下下的狠狠推进,最后那一下必然是狂风大雨,你满脸是雨水混着鱼腥味。
所以,台湾拍了九降风,香港出了烈日当空。
贰从片名看,似乎就预示了什么。
你一定有个在夏日街头行走的经验,正午的阳光,灼热至极,可以滋滋的烧烤了。
纵算你短袖短裤凉鞋,也还是满头大汗,苦不堪言,满心烦躁。
7个少年,在这样的烈日下要走过中学最后时光。
他们表面叛逆反抗,目无尊长,撤下面具之后,有人夜夜失眠,只好求助毒品,有人要打工到天明养活自己,有人内心藏着另一个自我,可却又无法释放,有人家庭不和,内心烦躁。。。。
社会定义他们是差生,在差学校,成绩糟糕,家长老师几乎失望。
他们惶恐的去恋爱,去讲兄弟情义,去争吵,去打架,去嬉闹玩乐。。。
他们慌不择路的开始青春,手足无措的结束青春。
叁九降风,是指猛烈的季风,但开始的时候却是平静缓和,一直在积蓄能量,最终爆发。
七个少年,也要在六月到来的时候各奔东西,他们在天台一起吃饭,一起逃课,一起半夜去游泳,一起看职棒。
其实这样的日子也不赖,就像你我曾经经历过的某些片段一样,安静美好,不是吗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更不用说下一个月,下一年。
于是突然的急刹车,原本的安静美好突然脆弱无力,摇摇欲坠。
有人死去,有人远行,有人退缩。。。
最后,小汤带着一箱棒球踏上开往屏东的火车,去开始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毕业典礼。
青春在此画上句号,这个句号却是沉甸如山。
肆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一个计划下的产物,所以两相对比,会发现一些相似的场景。
九降风,节奏舒缓的,只是平静的和你说一个故事,里面会有你我的某些影子。
导演的手法相对纯熟,秉承了台湾电影一贯的特质,给人更强的代入感,不自觉的会跟着电影走。
烈日当空,更尖锐,并不满足简单的和你说故事,似乎更多的是要你去接受这样一种事实,逼迫你去看到一些你不想看到的不想面对的,但那些可能是你生命过程中曾经经历的时光,曾经遇到的人,也许是你曾经犯下的无心错误。
回到开头,九降风是让你看这样一段青春,它绚丽但是脆弱无力,抵不上人生粗暴的冲突。
而烈日当空是要你看这样一段青春,从一开始就手足无措,焦虑的寻找出口。
九降风的结尾是小汤击出那记球,配乐是张雨生的《我期待》,伤感落幕。
烈日当空的结尾,阿荣穿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去学校面试回来,走在曾经和朋友一起玩闹的地方,无云的天空。
回忆中,七个少年在海边嬉戏玩闹。
残酷收场。
是2008年的電影。
近年來唯一一套會讓我看了之後心酸的電影。
久久不能忘懷。
所謂的美好中學生活。
在這七個男生,兩個女生身上有另外一種詮釋。
即使這部片被香港電檢處定為了三級但是我認為還是值得看。
有時候發現自己的生活似乎太平淡如水了。
不過話也不能這麼說,當一個好學生不好嗎?!
一套電影把近年來香港的學生問題都展現出來了,這些問題,其實不只是香港有,國內的城市也一樣有,程度較淺而已。
性愛視頻,在學校廁所索K,偷東西打架翹課,在學校廁所裡分娩,因為貪慕虛榮而做援交.......其實他們都是很可憐的一群人,渴望得到關懷,確每次都事與愿違,所謂的問題學生,大多都是跟家人缺乏溝通。
性愛視頻的女主角在公屋跳樓自殺那一幕,一直在我腦海中重現著。
套用一句香港禁毒廣告語:不可一 不可再。
生命沒有得重來,就是那一次,永不回頭。
有一句對白很有意思:『有D人乜都有,但系坐天光都訓唔著。
』意思為:有些人什麽都有,但就是坐著到天亮也睡不著。
人生的十字口,應該如何選擇?!
貌似還很迷離,不懂得痛定思痛。
難道這些就是青春放縱?
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朋友很重要,請珍惜身邊的朋友。
在青春里面我们总是在想:这些事变成大人之后就不会做了。
所以不舍也好,不安也好,更加想要肆无忌惮的挥霍这一段时间——反正衣食有人供给,时间也多到无聊,阳光正好也不缺乏死党。
打架、翻围墙、抠女、和老师顶嘴、耗费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在某个地方闲荡。
有时候也不可避免的要想到之后的事情,想到的时候大多会骂一句脏话说:“这种事情,以后再讲啦。
”是啊,青春的时光轻松无比,谁要去想那些会让自己头疼的十年后、五年后以及几个月后的会考,反正天塌下来有大人顶着,其他的事情“I don’t fucking care!”。
可是要到什么阶段才算“大人”呢?
是开始工作还是结婚?
是他们的五年后还是十年后?
还是其实只要一走出校门,“大人的生活”就已经开始了?
走在地下通道里,擦肩而过的说着“垃圾”的陌生人,是大人的世界;虚假微笑和话不投机的家长会,是大人的世界;就着报上少女自杀的新闻无关痛痒的吃饭,是大人的世界;打架的时候因为怕被警察拉走而抛弃同伴,是大人的世界;开蚌壳不再期望珍珠,是大人的世界;穿上西装去谦逊的争一个未来,是大人的世界。
而在天台上抢别人碗里的肉又把自己的扔过去;打赌;爬电线杆;打架;吵架;赌气说要不我为你去死好了;被罚留堂;顶嘴的时候把老师弄得又气又笑;抄写自己的名字三百遍;说脏话;冲到海边;脱掉上衣喊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对友情、对爱情、对世界怀有单纯的希望——是他们不可再来的青春。
隔海相望的《蓝色大门》里,张士豪说:“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怎样的大人”;《艋胛》里,蚊子说:“意义是三小,我只知道义气”;到了《烈日当空》里,小胖子说的话是:“你们知道珍珠原来是什么吗?
是沙子来的!
”沙子进入蚌壳使蚌感觉痛苦,然后分泌各种粘液把沙子重重包裹。
经历漫长的岁月,蚌不再感到痛苦,而沙子也变成了闪闪发亮的珍珠。
这是苦难赐予的礼物。
而青春期那些本以为过不去的坎——那些不甘与无奈,孤独与无聊;那些死亡与争吵,疾病与猜疑;那些无法控制的懦弱和凶狠,不经意的伤害和亏欠——也会在若干年以后,被时间包裹掉毒液,打磨掉棱角,变成成长的模板,并在偶尔回想起来的时候,变成帮助我们回忆过去的注脚。
我从来不会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坏的大人,因为年轻时候的经历是不老的,好的爱会留下来,教我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旧时光也不会就这样离去,它们会留下来,变成人间并不冷酷的证据,变成底牌,变成支撑性格中光明面的骨架,变成能想到的美好的东西。
所以荣仔换上西装也可以不换上一副世故的脸;所以头抽虽然对犯下命案的小屁孩怀着恨,也无法对他受伤的胳膊坐视不理;所以虽然各走各的路,但是想起共同的那一段日子,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清爽通透的蓝色。
死亡、背叛和阴影不会是生活的常态,自然也不会是青春的。
泪水和痛苦都会过去,最后留下的回忆,才是永恒。
就好像那个最善良的戴眼镜的孩子,荣仔永远会记得他在暖色调的大街上翩翩跳起芭蕾的样子——美丽宁静,充满生命的喜悦。
永远那么美。
青春是伤身的,这就是青春。
同场加映我最喜欢的片中台词=V=:“呐!
阿SIR你看见拉,是他这种扑街自己站不稳扑街,那我不忍心看到这个扑街再扑街拉,便好心负起这个扑街让他不再扑街罗”有些事变成大人以后就不会做了,曾经是一个不那么坏的扑街,这也是青春罗
我很喜歡《烈日當空》,對這類片子的喜歡是一種看完之後不需要任何沉淀的喜歡,還沒來得及思考,感官早就超過理性盡情地耽于電影本身的光色了。
之前我講過我鍾意1997年,那一年有許多維度的浪漫、變動和科技共同發生。
《烈日當空》拍2008年,全香港人8月7日夜未眠,都在期盼或者懷疑“2008年北京會不會更好,中國會不會更好”。
那時我還小,吃完飯就蹲在電視機前等晚會播放,全然不知那一年是怎樣值得歡喜和憂慮。
電影裡他們說“我都快分不清春夏秋冬了…我不知道聽哪個三八説香港快沒有冬天了…太好了,那就不用換冬季校服了…要多久啊…五十年後吧…七八十歲,進棺材啦!
”香港有沒有冬天,會不會落雪不再單純是個死板的氣象問題,反倒是個在文藝片裡反復出現的意象。
《過春天》里佩佩問阿豪,“你好鍾意鯊魚嗎?
”阿豪沒答,“你好鍾意雪啊?
”但是誰都知,香港系唔會落雪嘅。
多么俗品 多么神圣
比起九降风感觉太混乱太血腥了
残酷青春又见残酷青春,岩井俊二多处可见/便利店那场戏蛮不错/24岁就拍上映长篇的女导演,整部片也只拍了20多天/略显拖沓,导演很有音乐及影像的感知能力。就是到了最后还有点对不上每个人的名字是我太不用心看吗?
对这种蛋疼的校园篇真是没有多少惊喜了~
男孩们谁年轻的时候没当过人渣?妞们谁年轻时候没爱过个把人渣?所以,结论就是 青春“逼”人。
我是嫉妒啊,我明知道你说谎,也嫉妒得想死啊。PS:尼玛万恶的国语配音。。
看不懂,不理解
不知道镜头摇那么多干什么?(针对后半部分)颜色也被调的怪怪的。少了简单,多了沉重、
看到hk篇九降风我就必须要说九降风系列简直是国产青春烂片开端太特么烂了这几部里面居然是大陆篇最好 然而也没好到哪去
香港版“九降风” 毁片功底不是一点点
继续欣赏无能…… 可能男生看还能有点感触……
其实我有点反感这种残酷青春但小姑娘蛮厉害的。
我觉得,好像比九降风好看。
没有张力啊。。
一点儿都不烈日 我冷死了~ 比九降风的确好很多
烈日当空 太刺眼
九降风 好看些。
手持摄影直接晃出了年轻人压不住的那股劲儿,麦曦茵一个女导演怎么能把男孩的荷尔蒙捕捉得这么到位。好多柔光拍摄,看不清细节,有点像褪色的老照片,粗糙的质感让人联想到陈果,尤其是《香港制造》,颓废感都如此相似。全港倒数迎奥运跟流血事件产生戏剧张力,进了医院之后开始出现大段MV,麦浚龙的歌挺好听。黑暗的房间,鱼缸中的鱼,都在强调主角被困在封闭空间,而麦曦茵又有很多风格化的设计,包括动画过场以及超现实的心理情境,于隧道,于笼中,就连真实场景都经常安排在铺设管道的荒野。在天台开场的一幕本以为要校园霸凌,结果在分享食物,能够逆光的他们才是真实的自我吧。
更喜欢温情的
美好骤变成残酷,我们称之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