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导演这样的拍摄手法,不做作的,真实的,直击心灵的,用简单的组合,成为了最美的画面。
“畅游在金鱼池里的少女” “在夏日蝉鸣中哭泣的男人” “卫生间就像活着的圣母像”没有一个是没有触动着我的。
生活中每一个小人物我们所不在意的,其实如此的鲜活,他们也是人,他们也在努力的活着,努力的甚至产生了天真的想法。
我们承受不了死神的眷顾,我们只能祈求神明。
但是这样的祈祷是有用的吗?
每一次孩子们天真快乐的笑容,就像一把把刀子戳进我的心里。
我相信洋次郎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想“为什么这样,还要去活下去,还要去努力的做无谓的挣扎”因为已经的无用的,什么都改变不了,而我们的挣扎更像极了表演。
既然是表演,为什么不再精彩一点?
去点燃自己完成心目中的圣母像。
去释放一切,做那些傻事,去和金鱼游泳,深夜去帮别人刷玻璃。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着什么东西,洋次郎最后寻找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对于他是满足的。
而活着的人剩下的其实才是更加剧烈的痛苦。
死亡何尝不是他们的解脱呢?
当大叔把相机挂在门上的时候,就彷佛时间都定格了,定格在那个充满笑容,用笔挥洒出生命的人最后的表演了。
活着永远都是和痛苦作斗争,而这样的死去,才是我期待的吧。
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2017我的愿望之一就是看几十部好片,写影评。
正巧我在B站看到可以看这部《卫生间的圣母像》,决定要为它写一个影评。
野田洋次郎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
结识他是和许多新粉一样,在听了RADWIMPS乐队为《你的名字》做的曲和歌,叹服于乐队的才华。
其中的四首歌歌词和音色让我折服。
一看,都出自洋次郎。
“天呐,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才?
”我一边感叹着,一边移步音乐软件,找到他们所有的歌,听着洋次郎的世界观,听着乐队高超的演奏,喜欢上了他们的音乐。
我不是很懂音乐,也不是电影的权威。
但我喜爱,所以喜欢。
之后从哪个途径知道了他的电影作品《卫生间的圣母像》,便观看一下。
首先要给四星吧。
因为对于我来说,这电影的叙事不是很明了,我看了要捋一捋才明白,可能是我智商不如人吧。
(以下包含剧情,没看过的请撤离,但我想也没几个看) 洋次郎在里面扮演一位多生活失去了热情的画家园田宏。
他在一开头就对害怕上吊篮的工友说:“没事,掉下去最多一死。
” 我想他就如同一个被生活牢笼囚禁的蝴蝶。
热衷于画画,但放弃了,为什么?
我想因为生活。
他感受不到生的气息。
在岗位上,他晕倒了。
去医院检查,独自回家,面对空洞的房子。
取化验结果,医院要求家属一起去。
但他找到自己的前女友伪装成自己的姐姐。
但谈话时满满的尴尬,前女友不干了。
由此,女主登场。
一出现自带气场(话说她怎么就在医院了?
算啦,不管了)所有盯着她的眼睛都移开。
只有男主依然看 女主的校服1万日元,园田只赔了1千,让她当自己的妹妹。
取结果:胃癌。
生命只有三个月。
他依旧是颓废的脸,当说要叫父母时,他神情似乎十分慌张,直截了当的拒绝。
他不想让父母来,大概是怕自己的一切被他们担心吧 。
而女主,在得知他的病之后,劝他:一起死吧。
园田就载着她,通过了条隧道。
但好像他还没要去死,被女主骂成:没骨气!
之后,他去了酒店“尬舞”。
虽然这一段的舞蹈很是尴尬,但仔细琢磨里面有深深的无力感。
死期将至,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的人,尬舞是最好的发泄。
之后他与伴跳的酒店女亲吻。
园田宏的表白很特别:跟我回家,我给你画像。
他是热爱绘画的,他的擦玻璃工作好像也和绘画相似。
也是这一点,让他选择了擦玻璃吧。
他自己也对工友说:我们就像虫子一样。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他在街边晕倒,父母去了医院,他们劝他:回家吧,在东京没实现绘画梦想,也没什么意义了。
但他拒绝,可见对于梦想,仍有期待。
在医院,他结识了旁边床上的病友:横田,一开始就抢园田的饭。
男主开始接受抗癌治疗,横田把他带到两个小孩子身边。
他们,同为癌症患者。
玩打针抽血时刚结束男主就要呕吐。
他们说是抗癌药的副作用。
然而他们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在吃,才懂得这些药的副作用。
这里出现了一个地方:医院里的学校。
再说男主,在厕所里痛苦的呕吐。
横田递给他一张艳照,让他转换心情。
男主先笑,后来渐渐变成要哭的感觉。
对于这种生活,他是不接受的吧。
于是,他在夜里逃离了医院。
回到自己家,依旧难受,在厕所里,他发现了一只在天花板上的蝴蝶。
这蝴蝶,会引出一幅壁画的。
第二天,他工作时,发现出现了第二个副作用:拉肚子。
因为这个,还把厕所弄堵了。
加班修理时,前辈让他回家了。
然而,回家后,他换了身衣服,在大街上挨家擦门店的玻璃。
甚至在擦窗户时,半夜要收工的店主拒绝他擦,夺走了他的器具,园田大吼,泼了那店主一头水,起冲突被打倒在地。
看出来了男主的无力。
这一闹,他又被送回了医院。
整天郁郁寡欢。
病痛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无论这个人对生活充满热情,还是失去了信心,也一并要么丧失生命,要么夺回来,有了新生。
而死期将至,希望渺茫,原本就颓废的画家变得有些冷漠。
横田带他去了医院学校。
园田对着医院学校的留言树 在那里,横田另有所图。
归途中,横田自顾自的展示他偷拍女老师的照片,引得园田愤然离开。
之后,一个小孩子闯进了他的生活:拓人。
来送蛋糕和涂色图片。
男主不领情,直接扔了。
但这时候孩子折回来,说送错了,想让他还回来。
园田方了。
说自己不能涂色,便扔了,被蛋糕弄脏了。
孩子就非常难过的离开了。
然而之后,孩子给园田一张愿望卡,主动承认了错误,给了园田个台阶下。
园田决定赔偿。
委托女主买了画纸和画册,开始补偿。
给他的时候,这里又出现了个人:拓人的妈妈。
园田去楼顶坐着,想横田公司的后辈要了跟烟,横田的生活也不如意,或许这些色色的东西能让他从病痛和孤独中脱身吧。
横田出院在即了,与园田在天台上谈心,这里的话,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了。
可这就是世界,就是人类,我们貌似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但却依然要恐惧一些东西。
其实也没有绝对的食物链顶端,如同斗兽棋,唯有鼠可克象。
我们的使命也是自己或他人赋予的吧。
后来他们去了教堂,终于,看到了圣母像。
可是孩子去世,便不会同耶稣一般复活升天了。
拓人接受手术后,离开了人世,拓人的妈妈拜托园田画张拓人的画,园田大概是怕他伤心,拒绝了。
一出病房,拓人的妈妈就失声痛哭,园田去看情况。
那一刻,我想他也很伤心吧。
出了病房,他又遇到了女主,女主要他带她,园田拒绝了。
女主直接把自行车推到在地。
其实连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的愿望都不能答应的人,又如何有心去与一个孩子玩乐了呢?
或许女主只是想让他开心起来吧。
他独自去了食堂,一张纸撕那本画册,看到了拖地的清洁工(这里客串的演员很重磅的样子,可惜我不熟悉日本的演员),开始进行“思想教育”
男主检查后被告知,情况不乐观。
他选择了回家修养。
就是这美不开眼的小村庄。
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他的父亲的支持,在此刻表露出来。
有一段,园田在绿野里哼曲,哼着哼着哭了出来,这里是洋次郎整部剧的演技爆发。
下面这一段,是他回到乡下又回到东京还是他会乡下之前呢?
我搞不懂,但我偏向于他又回到了东京。
他和女主在游泳池游泳,那些女主买的鱼少了很多。
上岸,两人小戏了一会水。
但当园田要回家拿药时,女主拒绝,把他推下了水。
当女主问他是不是还没接受要死的现实时,园田终于吐露了心声。
这时,女主用自己的初吻鼓励男主活下去。
这甜蜜,如同救赎,又如同道别。
男主回到医院(或许是走之前回到医院),发现横田又回了医院,进行放疗,依旧以拍女照为乐。
两人一起回了园田的家,终于,剧情进入高潮阶段。
园田开始在家里的卫生间作画。
画画中,横田第一次拍了除女生外的其他东西。
但我想,不止。
画作完成后,园田坐在马桶上,身后,就是那如圣母一般把他拥在怀中的女主。
女主看见后,大叫:画了这些,人不在有什么用!
而这电影,留下了很多没有交代: 女主是否真的能直面生活,直面一个让十几岁的女生担负着压力的家庭。
帮痴呆的婆婆洗澡 而孤单的横田,将相机挂在了卫生间的门上,他是否通过放疗,能延长他的生命?
已经失去了孩子的拓人母亲,会怎样继续生活下去呢?
我们无从知道。
有一段男主陪女主买了鱼去学校的路上,他们偶遇园田前女友和她的朋友(男友?
),他们的冲突戏很是有趣。
我认为我们每个爱好最后都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服务,早就失去爱好的本身意义。
最后,男主对横田说:“我感觉我还活着。
” 这很晚吗?
不,不能算晚。
我们呢?
是否也要在生命尽头发现自己还活着呢?
现在,发现咱们活着吗?
热爱的事,要靠生命完成。
生命尤在,不要将灵魂丢了。
将热爱的东西放在心底,面对苦难的生活,别忘了我们的热爱的东西。
拥有热爱的东西,拥有牵挂的东西,才能叫做活着吧。
片子的台词很少,但是却是在探讨非常严肃的话题,整个的核心是围绕这男猪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告别人生,但是也在侧面的探讨着应该用什么样子的方式活下去。
而且我觉得后者甚至是更为重要的。
毕竟片子是给世人以启迪的。
刚开始的时候对这种风土人情其实是有点不习惯的,但是渐渐的入了电影的里面,也就会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了。
但是有两个地方我不由自主的跳出剧情,进入自己思考的地方了。
第一个是非常喧闹的地方,男猪脚骑着摩托车飞奔,但是却没什么声音。
第二个地方是女猪脚在荒芜的操场上跑步,呼吸的声音却是异常的清楚。
对男主角来说,困难就是不管愿不愿意,都是要离开的。
选择什么样子的方式离开,一直是个问题。
甚至都不敢正面将要离开的事实。
看到男孩的妈妈无力承担的存在,自己也什么都不能做,真的是难以附加的不面对呀。
但是在最后的时刻,放弃医院的无聊的生活,之后选择了在自己的厕所进行了对自己的圆满,一生对画画的遗憾,对女孩的愧疚和期许,对男孩的妈妈的内疚,对自己生命的告别。
男主角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或者,那么活着的人能从这句话得到什么东西就是片子升华主题的地方了。
毕竟除了离开的剩下的都是活着的。
plus再回头浏览一遍片子的话,发现要是没静下心来其实真的非常错过这个片子的,片子在男猪脚的老家的镜头,很多地方能做壁纸。
但是整体上一直是波澜不惊,都是悄无声息的发生着。
plusplus男猪脚一直用那个流氓的发型,感觉是一直在等待最后画画的头巾。
也算是一种象征吧,一生放纵不羁,却不是自己,把自己的头包起来,踏踏实实专注在其他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自己吧。
手冢治虫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有一个很棒的构思!
名字就叫《卫生间的圣母像》吧。
被宣告患有癌症的病人不想就这么一事无成地死去,于是开始在住院病卫生间的天花板上画画……(中略)净化和升天。
这就是这个将死之人对世界的挑战!
” 我们对于死亡充满了恐惧。
也许是恐惧即将面临的未知,或是恐惧个体生命的消逝。
为此,人们通过宗教,通过仪式来寻求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
无论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这种人类原初文明留下来的残印仍影响着当下的我们。
在西方,是基督教的临终圣事;在东方,或者说在日本便是本土神道教的净化升天。
但时至今日,信仰稀薄的人类早已不受众神的眷顾,如何才能再次寻求这种直面死亡的力量,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作为一部典型的日式文艺片,导演用特有的缓慢节奏和细腻的叙述视角将剧情铺展开来。
整个故事以男主原田宏患病至去世为轴,穿插了诸多人物身心俱疲的问题少女宫田真衣,同病相怜的色大叔横田亨,痛失爱子的母亲桥本敬子。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是这个本身单薄的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故事,变得丰富生动。
导演对于故事是裁剪分割的,除男主原田外,其他人的故事交替展开,通过不多的台词来营造一种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大量运用暖色调的镜头,将冷冰冰的现实封装起来,同时也加上了一丝“自欺欺人”的味道。
人间百态,在临死之人的眼中显得更为虚假,亦或说全然的真实起来。
生与死,在这个空间下,扭曲成花。
向死而生,这个词用来形容原田是再合适不过了。
胃癌对一个青年人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想过一了百了,可其内心的恐惧,不甘让他不能面对死亡不断逼近的现实。
他逃避,在公路上飙车,在酒吧厮混,可等待他的只有医院那个冰冷的床铺。
他一次次的逃亡,又一次次回来,死神总以巧妙的方式提醒着他生命的流逝。
在生存和灭亡交锋之中,他的灵魂被一次次的鞭挞。
向死而生,便是在必定的黑暗下,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着光和热的幻影。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仍是有人会带来光和热,尽管他也不一定幸福。
病友横田,被下属断定为毫无用处被公司养着的男人(日本的“社畜“文化,没有价值的人就不应该占据公司的位置),却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他积极地去品尝难吃的病号餐,去收藏成人杂志的裸女图片,去拍摄护士小姐各种色色的相片,去担心着公司的运转和那些”不靠谱的后辈“。
他的行为看起来是丑陋无疑,违背道德的。
但是他却是积极的对待生活,以一种扭曲变态的方式。
他在原田抗癌药副作用发作时,去唤醒他人类的本能,带他进入癌症患者的世界,希望这个年轻人不要这样颓唐的等待死神的降临,而是努力地去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
虽然这个世界已经在所难免地将与之告别,但仍要去珍重存在地每一天。
横田地性格有着大和民族原始的一面,对一切怀着敬畏之心。
正如日本人用餐前对食物的祷告,横田也是在用心地去度过自己的余生。
比起横田,真衣对原田的影响更为重要。
恰好相反,真衣对于死亡有着一种别样的迷恋。
青春期的她,比起其他女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重量。
单亲的家庭,冷漠的母亲,痴呆的奶奶,生活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五光十色的,也正因如此,养成了她暴烈古怪的性格。
但她毕竟只是个孩子,死亡对于她来说太过遥远,她知晓死亡的存在,死神却从不对她露出微笑。
这也许是上帝对人类开了一个玩笑,事与愿违罢了。
可就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却使身在灰暗世界的原田看到了一束光芒。
生命也可以像她一般,痛苦而又坚强的活着。
当下诸多年轻人不也同真衣一般,一边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边咬着牙努力的活着吗。
原田开始挑战这个世界,他重新拾起他早已丢下的画笔,拖着羸弱的躯体,在那间不足几平米的卫生间,创作他的绝唱——那个魂牵梦萦,带给他生命的女孩子。
横田陪着他,看这个孩子努力地生活,努力地作画,努力地抗争着,和他一样。
原田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坐在卫生间的抽水马桶上,被“真衣“怀抱着,他是幸福的,他死的时候理想和爱情伴他而去,他借由这次创作,重获洗礼,净化,升天。
真衣来到了这个房间,知晓了一切,用刀子扎向自己的手臂,不会死。
对于她来说,死亡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原田自顾自的就死了,自顾自的画了她的画像,自顾自的丢下了她。
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部电影是不公平的,原田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卫生间是祭坛,圣母像是装饰,而他自己本身便是祭品。
人直面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
原田将自己献祭,用生命为真衣留下了最好或是最坏的礼物。
他在作画的时候说:“我感觉,我还活着。
”他那时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被医学,被社会,被整个世界下了判决书,但他活着,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他知道这个世界有人清楚地记得他的存在。
名字自古都是一种很神圣的东西,真正的消失,是被遗忘,如果有来生,我知道他一定站在那里,等待着那个记忆中的人。
生与死之间绽放的绝色,不过是人世间的痛苦与希望浇灌出来的一株曼珠沙华。
3.5。
女主演技是硬伤。
剧本的话,有些线索挑的太明显,比如哼歌、擦玻璃、某些台词等,也可能是我看这类日影有点多的缘故,感觉这类日影模式化太刻意地回扣主题也会略显尴尬,观众太容易明白了,同时缺失了复杂性。
哼歌和擦玻璃都可能是对于过去生活的重现,但这个重现要体现什么呢。
留恋或者反思都不是,或者说都不知道为什么。
某些台词的设计也是这样,重复出现的意义何在呢?
有点摸不清楚。
男主和女主的人设也有点单一。
从前到后的转变很模式化、很“典型”,剧情设计上就显得刻意了。
虽然女主一改温柔面目这一点是很亮眼的,但有因为太强调她的不幸和脾气,最后就太过了,一直对她脆弱的一面没有很好的铺垫,最后的最后才流露出不舍,那个吻来的注定但又突然,看到那里的时候就能明白这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突然的吻吧。
最后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即使大概明白导演想说什么(冷漠、不幸的无解,以及在这种条件下梦想和爱意何以可能),但感觉上作为艺术创作而言给人带来的观影体验是有点不顺的,或者说不自然。
形式感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要显得真实,还是要把人刻画的稍微丰满一点。
导演想要表现人活得辛苦,在重重外壳下流露对他人的依恋,但男主的感情实在是刻画不够,前半段啰嗦,后半段也不明白他探索人生意义最后落到了哪里,男主是有情感的(从他对小男孩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但最后他对于女主的态度不明不白,而最后他的解法似乎跟女主也没关系,女主对他的救赎也不是,爱或者信仰都不是,单纯的乐观也太说不过去,如果说是一种梦想的回归那又和剧情、主题不太协调(怎么就回归初心回归本质了?
这是人生虚无的解法么?
难以揣测),最有可能的是女主对男主的态度唤醒了爱从而让男主把女主当作圣,完全可以如此解读,但显然最后的跳跃太大而前面没有铺垫,也是表达上的问题;女主的人格也应该更复杂一点,不应该是前期全都在自我防御或性格本质的愤怒抵抗和桀骜不驯,后面突然转变态度献上初吻,再无情的人也不会在面对绝症患者的时候还那么横,后面也太柔情了和前面的人设反差过大,对女主的感情刻画也不够。
一个在重压下时常愤怒又无力的的人,的的确确会有更加复杂的个性,很多细节上应该表现出依恋,而不只是前面对男主一味地激将。
也不只是靠最后一个吻和几句想要留住男主的话,依恋应该是一直存在的。
全篇对人生虚无和冷漠的刻画倒是足够的,但对于虚无后人生意义要归于何处,以及在这一背景下爱意的存在方式,显然导演不是放任观众自己去想的,而是给出了一幅绘画作为答案。
那么就很有必要探究导演想要表达的那个想法以及对这个想法的表达是否成功。
我认为最后这一步是有待深化的。
人生真是辛苦。
十几岁的高中女生,要为暴躁的母亲做饭,要帮痴呆的婆婆洗澡,穿过讨论着恋爱话题的女生们,孤独的奔跑在无人问津的操场上。
二十几岁的城市游民,丢失了爱人,遗弃了梦想,被无人欣赏的才华和挥之不去的贫穷扼住喉咙,成为麻木无知漂浮在城市上空的幽灵。
三十几岁的单亲妈妈,独立支撑家庭,孩子身患重病,也必须强颜欢笑,将希望寄托于宗教,终日期盼并不现实的拯救。
五十几岁的公司职员,没有家人,得了绝症,整天无所事事的游荡在医院里,用色色的事聊以慰己,活在被人需要的幻觉里。
每个人都在沉重的人生里仓皇逃避。
在被一纸诊断书预判了死刑的男主角打乱命运线之前,大多数人都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看看活着的每一刻。
当厄运降临,预期中的鼓励,祝福,鸡汤通通都下了线。
昔日的恋人不会回心转意,深藏的画作依旧无人赏识,切除的癌细胞卷土重来,就连深夜静静擦个窗子也被兜头泼了一桶冷水。
真是残酷又真实的世界啊。
哀伤的母亲留不住孩子存在过的痕迹,衰弱的中年男人至死无人关心,缺爱少女心中刻着未完成的苦涩恋情。
在这个没有希望和答案的故事里,也许充满禅意的顿悟才是真谛。
感受到生,只是一瞬间的事,是蝴蝶振翅,游鱼入水,是森林里悠悠然的虫鸣,是泳池里湿漉漉的初吻,是卫生间里挥洒自在的画笔。
放下才能前行,直面所以坦然,学会爱,才能被爱。
虽然明白导演需要那种完全真实纯粹的表演,但也想过同为自带绝望气场的男人,森山未来岂不是要比主唱更有表现力。
直到片尾曲出现,主唱的歌声响起,像霎时穿透无尽黑暗的一缕光。
坐在马桶上靠着遗作的男人安详的闭上眼睛,如同被圣母揽在怀中的耶稣,这一刻,他成为点醒众人的神邸。
圣母为何没有悲伤,因为活着的人们终将向死而生。
写完这些,才发现自己真是矫情的一逼,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在自己想要死的时候,有个妹子牵着我的手,说:一起。
最近接连看了好几部主角不久于人世的电影,加上这几天头疼的有点频繁,就凭空的生出对死亡的恐惧来。
作为看什么片子都常常会哭的人,我心里也把感动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
韩剧的确是给我看了很多不知从何而起也不明为何坚守的爱情,每每不知羡慕还是憧憬的流眼泪。
日剧和日本电影有点不一样,往往是最深的绝望里生出希望来。
比如这个卫生间的圣母像。
被豆瓣的简介误导,以为圣母像是老早就摆在卫生间里给病人祭拜的,以至于连这个小姑娘就是女主都是到了最后才明白。
十几岁的少女最是不知生命分量几何,动辄就要去死。
既然你我生活的都这么辛苦,不如结伴去死好了。
于是尝试过拼命跑死,很痛苦很痛苦也没死成。
做什么都要做到尽的年纪,相信死才不是轻易的事情,人非得痛苦到极致,绝望到不行,比最难承受的还难承受的事情才能带来死亡。
就是这样的少女,能够想出来的劝人活下去的方法也就只有用灵动的鱼一般的游动和浮在水面的裙摆来勾引对方。
想看我的内裤吗?
活下来吧。
吃药也救不了你了,这是我的初吻,你要负责。
活下来吧。
这样跳动的,用所有颜色都没法表达的,青春的爱意,拯救了不得志的濒死画家的人生。
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什么表情。
燃烧最后的生命一样的努力,画完坐在马桶上的画家,慢慢展开的整幅圣母像,睁着眼或眯着,伸出双手的少女。
现在好像真的可以死了,坐在照亮了人生末尾的,圣母一般的少女怀中,一生最出色的画作里,就这样死去吧。
非常难以忘记的是,少女哭着问同样是将死病人的大叔,到底怎样才能死呢。
大叔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莫名地会喜欢日本电影这种十分生活化、十分朴素又十分慢节奏、大景别的镜头语言,一个画面会停很久,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沉浸其中,充满着细节与构图,但又并不刻意也不精致,一个场景可以有很多对白、自白,也可以有很多静默或是带着底噪的空白。
这样的节奏似乎不怕人失去耐心似的,很自顾自地,很专注地,又很沉着地自然地讲述着故事。
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出现生理反应了——感觉像是跟主人公一样病了一场,微微的恶心、晕眩,只希望片子快点结束,又希望故事延续下去。
片子里呈现的两位角色,一个充满着“人不会轻易死掉”的茁壮的生命力,甚至是专属于那个年纪那样性格的令人厌烦的蛮横与聒噪,那样不懂得同情与掌控分寸,那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和不懂事,那样的偏颇却强烈、充满力量;而另一个则蕴含着无限的低沉、孤独、颓丧、缱绻,呈现出病的状态,下降、消褪、郁结、无力,然后猝然地开花、猝然地凋零。
这样强烈的联结与对比好生残忍,又好生令人唏嘘。
正如女孩所咆哮道的,擅自画出这样的画,人不在又有何用呢?
她拼尽全力在街上暴走着,似乎想要耗尽所有的力气,直到最后停下,直到生命的节拍继续响起。
看这部电影时,是凌晨,我的感冒加剧,整个人的脑袋都晕沉沉的,一篇进行了两日的《感冒患者》像干掉的水龙头,怎么也继续不下去,于是关掉文档,打开这部电影。
干净的画面,轻缓的配乐,温慢的节奏。
依然是日本文艺片一贯的风调。
一个曾经立志画画,但后来放弃,干“就像城市里的虫子一样”的擦玻璃的活儿。
检查出自己的胃部患了癌症,不知道怎么面对,无措,从医院逃跑,大半夜拿着清洁工具到大街上一家一家地擦玻璃,好像是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又回去医院,对着“一脸死样”拖地的青年保洁员说:“别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
”他心里好像一片荒芜一样,在得知自己即将死亡的那个消息之后,一切都无序了。
(野田洋次郎饰演)那个被他花了一千日元临时从医院找来的女孩冒充他的妹妹,陪他一起从医生那儿听来他患癌症的消息,走出医院后,她对着这个第一次见的男人说:“去死吧,我们一起去死吧。
”还是高中生的脸庞上闪烁着些微稚嫩青涩的气息,但是眼睛里的执拗、暴躁与对这个世界的抗拒仿佛在昭示她生活里的不幸。
她的生活不幸。
在同班女生肆意填充描画她们的青春时,她要每天给脾气暴躁的母亲做饭,要照顾精神出现异常的外婆。
她的父亲早已不知道去哪儿,抑或是死了。
她遇到这个濒临在死亡线的男人。
(杉咲花饰演)他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了,没有家人,只有公司,想着“公司没有我就乱成了一锅粥”,和野田洋次郎成为邻床。
他手里总拿着一台相机,色色地拍女人。
在野田洋次郎来的第一天,他就带着他到两个孩子身前。
其中一个是拓也。
两个孩子和野田洋次郎玩医生病人游戏的时候,野田洋次郎因为抗癌剂的副作用冲向厕所。
当时我记得很清楚,两个孩子一脸平常地说:“这是抗癌剂的副作用呢!
”另一个孩子语气平静、又带着一点点同情地说:“等会儿还要上厕所吧。
”他们让我想起笛安在《告别天堂》中写的那两个孩子。
在死亡的前线待得久了,哪怕是孩子也会麻木。
但,孩子毕竟是充满希望的。
他们只是习惯了这种种反应,庆幸地是,他们没有习惯死亡。
在野田洋次郎消极面对死亡的时期里,拓也拿着一块蛋糕和一个超人画像涂色卡跑来找野田洋次郎。
野田洋次郎转身就把它们扔进垃圾桶里。
而拓也在这个时候转身回来,一脸笑容地说:“哥哥,抱歉,刚才我弄错了,给你的那张我本来是打算给XX的,这张才是给你的,你能还给我吗?
”拓也把手中那张递向他。
野田洋次郎看着拓也干净的眼睛,愣了好一下,从垃圾桶里拿出那张已经被蛋糕弄脏的画纸,说:“刚才它被蛋糕弄脏了,不能画了,所以我把它扔了。
”拓也难过地、又有些委屈地哭了,说:“可是我只有一张……”野田洋次郎给杉咲花打电话。
杉咲花把野田要的东西带来。
野田把钱给她,她继续伸手,说:“跑腿费。
”杉咲花来到野田的病房,尝了尝野田每天日常的饭菜,说:“好难吃。
”野田洋次郎对着画像在笔记本上把那些模型都画出来,送给拓也。
杉咲花拉着野田去水族馆。
她买了三袋金鱼。
在回去的路上,野田遇到了他前女友。
他前女友身边还有一个男人。
彼此介绍后,那个男人说:“大家都说你很有才,什么时候你把你的画拿来给我看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帮助你的。
”野田说:“不用了。
”他绕开他们,离开。
那个男人在后面喊道:“我最讨厌你这种人了,只要画出好的作品就觉得不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没有关系这种态度,不管到哪里都不需要你这种人。
”野田没有说话。
一直在后面等待的杉咲花忽然回过头,喊道:“你是故意穿得这么土气吗?
”那个男人楞了一下。
野田也愣了。
杉咲花说道:“那件衣服,你是故意穿得这么土的是吧?
把土气当时髦!
”我想,杉咲花那一刻肯定是心疼野田的吧。
一直背对着他们,一直默默的不说话。
两个人都是生活的反抗者,都厌恶着那些态度高高在上的人。
杉咲花第一次见野田时说出:“我们一起去死吧!
”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过,到后来,他们会慢慢又交织出不同的命运线吧。
“这些金鱼你打算怎么处理?
”野田问。
杉咲花说:“保密。
”杉咲花带着野田来到她的学校。
她翻过铁栅栏,把袋子里的金鱼全部都放进游泳池里。
金色的阳光从碧蓝色的天空洒下来。
铁栅栏外,野田站在后面,依然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
树叶在他身后瑟瑟摇曳响动。
杉咲花跳进泳池里。
她浮出水面,对野田喊:“你下来啊。
”野田摇头。
她一个人在泳池里游动。
身上的衣服像水母一般静静地随着她的动作收缩。
当她脸上洋溢着少女的清香,占据泳池一角,将浮起来的裙子一点点捏好,冲他说:“你不想知道裙子下面的内裤是什么样子吗?
”他终于按捺不住准备翻过铁栅栏。
杉咲花一笑,往泳池中央游去,“才不给你看!
”野田无奈地趴在铁栅栏上,那个木木的样子,大概是野田在片中少数不多的几个表情了。
却意外地令人动容。
為了洋次郎當然要奔跑起來因為我錯過了開場十分鐘左右。
導演說:「劇本的男主角是28歲,想找不是專業演員的人來演,我們針對這個條件在全國作篩選。
」什麼?
所以洋次郎被選上只是因為他28歲嗎(笑)當然不是。
雖說出演的是病人的角色,但不覺得洋次郎根本就本色演出嗎頭髮、衣服、聲音,現實就像是頹廢藝術家的感覺(嗎)根本什麼都不用動,人上就好。
導演說:他的世界觀什麼的很厲害所以。
當然,一拜主唱大人。
女主角也是海選來的,剩下最後四個的時候,導演讓她們分別和洋次郎演對手戲,結果是杉咲花和洋次郎之間最有默契。
能和洋次郎演戲想必不是什麼閒雜人等游泳宛如一條美人魚,在水裡能睜開眼睛這兩項技能好吧,和洋次郎接吻什麼的就算了。
二拜主唱大人。
導演說:「游泳池那場戲沒有Re過,是直接來的。
最辛苦的是工作人員吧,燈光、音控師啊一直問我等下主角會到哪個位置,我一概都回答『我不知道。
』」三拜主唱大人。
這部電影,如果是RADWIMPS的FANS,怎麼可能不給五星。
花癡完了主唱大人,來講講劇情吧。
前面錯過的十分鐘我捶胸頓足之後會再補看,不影響對故事的理解。
內容我也不多加贅述了,就只是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在想,之前日本的漫畫或電影,如果男主角是病人,女主角一定非常善解人意,對男主角耐心的開導,上至「不能讓死去的母親難過」下至「你也要為現在愛你的人活下去」這之間的台詞一定會出現。
可是這種定番在這部沒有,我要舉雙腳認同。
就像片中男主角問醫生:「你能體會被人通知快要死的感覺嗎?
」醫生回答:「不,不知道。
」就是這樣的感覺。
退一步來說,就算有一樣的經歷,也不可能感同身受。
他又不是笨蛋,怎麼可能不懂那些道理,現在溫情已經過時,我們需要的是像暴風雨般的存在。
女主角,在醫院大吼大叫也完全不害臊,對剛遇見的男主角說「我們一起去死吧」,又或者對男主角生氣地說「你去死吧」,還是一個箭步衝向前把所有無奈的話語都堵住,對男主角說「這是我的初吻所以你要負責,為了我活下去。
」如果要喚醒毫不在乎的人對生命的渴望,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瞬間的顫動。
就像是,對已經習慣黑暗的眼睛突然給予光亮。
「人沒有那麼容易死的」女主角這麼說。
但是為什麼,本來有機會出院的小男孩,就這麼死了呢。
但是為什麼,手術之後,我還是會死呢。
不過這一切都沒關係了,看到蝴蝶,想起了為什麼要畫畫,看到你,就想起了活著的美好。
不再覺得死亡有什麼好覺得沮喪的,雖然到現在還是很後悔,但是活的長和活得精彩完全不能比較於是在廁所裡面拾起畫筆,即使是那麼不堪的地方,聖殤的神聖也閃閃發亮就像是青春的你和將死的我一樣的對比。
亂七八糟的感想文真是抱歉。
只好轉述一下導演的回答觀眾:「上映之前聽說佐藤健的戲份很重⋯⋯」導演:「他看過這個劇本之後說無論如何什麼角色都可以,一定要演,結果剛好只剩這個清潔工的角色,其實誰也沒注意到那個人就是佐藤健(笑)剪接師還跟我說『演清潔工的那個年輕人很不錯』,說了是佐藤健之後都超驚訝的,沒台詞的戲非常的難,他能來演真的太好了,不過我想如果是木村拓哉的話情況應該會不一樣吧。
(最後一句重複兩次)」觀眾:「蝴蝶有什麼寓意嗎。
」導演:「是男主角繪畫的初衷,原本在更前面出現的作為呼應,怕太難懂,又想說移到最後,發現這樣太好懂了,最後就是現在這樣吧。
(笑)」觀眾:「金魚放到泳池有什麼意義嗎,洗窗工人這個工作也有什麼意思嗎。
」導演:「其實是因為我之前當了八年的洗窗工人,一看到這個故事就想說一定要把自己的這個經驗寫進去,因為那個時期也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
金魚放到泳池⋯⋯不覺得很漂亮嗎。
(笑)某種意義上代表女主角希望男主角不要活的那麼頹廢吧,像這些金魚一樣,就算放到泳池可能兩三天就會死亡,但在死之前能自由自在的游泳,不是很好嗎。
雖然很多人看完評論幾乎都會寫說『虐待動物』就是了(笑)」最後,我想說導演也太可愛了吧,拿到了簽名合照加握手(握手真的非常意外)有力的雙手讓我對大叔怦然心跳(喂)從此成為導演的小迷妹。
人的意义总归在于活着 无论我怎么恶毒诅咒你 发脾气打你骂你 甚至赌博式献上了我的初吻刺激你 你知道的 我只是想你可以好好活着。看到最后女主哭着悬着快要刺进手臂的刀问身患癌症的中川大叔怎样才能死去 真的觉得好心酸!幸好他回了说不知道。对呀 我们都不知道啊 因为我们都在努力认真地活着呢!
人生的赤裸战士,末路的心灵奇葩。手冢治虫纪念作。
看海报我一直顽固的以为这片女主是成海璃子,什么眼神。终极意象在标题写出来有种泄底的感觉。
世界上多的是人比你还惨,愁眉苦脸个锤子!PS1:泳池玩鱼和厕所画像那段拍得太好看了。PS2:野田快回去唱歌吧,虽然你演得不错,可还是不要来抢森山未来的饭碗啊喂。
活着的人想死 要死的人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主唱(/ω\)
看透了太多的死,也就无所谓了生
野田洋次郎有赞到
好莫名其妙的片子。青春叛逆少女泳池戏也太 cliche
节奏那么慢居然不觉得沉闷
郭敬明
虽然有没有我,这个世界都不会变,但好歹我也是在这个世界存留过的一个生灵吧。
86。觉得极为矫情且表演失败,女主的歇斯底里直接就是种非性格的设定,我始终都无法把握住其角色弧光;男主角跨界出演,不知道粉丝向刷分比重有多高,气质是对的但属于脸谱化呈现。整个影片悬在一个假的水平上,对话台词都已脱离生活。卖弄伤痛的三流编剧,是怎么够胆量触碰生死和艺术的?真的不想在电影里看见傻逼男了,这病友大叔和前女友新欢一个比一个令人窒息(女主也可以加入其列)。
平淡的表面之下仍然还是平淡,就算加进了一个暴躁的少女,也搅动不了这潭死水。
气氛酝酿的很好,但情绪始终捉摸不透。
人生其实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活
最后还是没有揭示生的意义吧,只是觉得“活着” 比什么都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每个人又会遇到一些人,进而互相影响。社会也好生活也好人生也好,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组成。我也见过把男朋友当世界的人,但大多数仍以自我为一切的中心。后半段惊艳。
什么鬼??
没有刻意煽情,也不存在歇斯底里的乐观,看完让人很平静。开始觉得男主很丑,到后来才发现是个气质男
前半段实在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