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感动500万人”跟《马拉松》就在记忆里紧密联系一处(即《马拉松》的观影人次是5,148,022,同为长片处女作成绩类似于今年的《追击者》,但路数完全不同)。
提起《马拉松》会想到广告宣传语般的感动500万人,提到500万人也会想到《马拉松》和曹承佑。
说曹承佑,不得不说几个呆头楞脑的小伙在电脑前被《爱有天意》震撼到,简单说就是火车送别、战地信物还有盲眼相会重逢。
换话说,当时的韩国爱情片完全能轻易打动年轻观众的心。
记住,他们还没有被灌输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
要明说的,对曹承佑的好感基本在那时确立,由此到《马拉松》还有《老千》。
第一遍看《马拉松》,当时看到智障加跑步题材,立刻想到那部“再也没什么好说”的《阿甘正传》。
看完后发现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马拉松》一直是被我放在韩片推荐的名单里。
托叶航的福,有了看大银幕胶片版的机会(好像当年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映过?
)。
整体感觉依然不错,中间把持自己的情绪,带着挑刺想法,后来在教练训练楚原那段还是跟着笑了。
可以说,影片完全控制了观众,观赏效果非常之好。
该笑该煽,都算合理,这点之前在上海看的朴信阳主演那部片子就实在糟糕得不行。
照理说看第二遍,只要有冗长叙事的臃余部分,心有烦意是正常不过。
直到一小时多,我才有意识看了下时间。
至于后面的大雨,发觉也是过度到超现实幻想片段的一部分,雨没有下到结束,这倒是应该的。
什么?
要让哭,除非之前的《天堂电影院》。
《都市时报》的人很会做文章,先是打着《新天堂乐园》的名字,自然观众一无所知,毫不买账。
然后他们又发了段字注释说,奇怪这部片子怎么是订票数最少的呢,其实它有一个名字说出来大家都如雷贯耳:《天堂电影院》。
……我说,你们何必搞得这么麻烦,早先直接用《天堂电影院》不就好了。
《新天堂乐园》有几人能反应过来,不过既然错失,就等下次了。
这也让想起一段子,当年版面总有人求推荐,屡次三番,络绎不绝。
当时的“肖申克控”跟今天一样可怕,于是,一次阿汤哥就推荐说,有这么三部片子在我心目中那是一样的好,它们是《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黑风高》。
原发于本人新浪博客2007-06-30 一个是带着自闭症患儿的外柔内刚的单身母亲,一个是孩子的马拉松教练——一位中年失意的马拉松前世界冠军,似乎可以很期待一场意料之中的爱情。
然而,他们第二次见面就开始吵架了,这也很可以理解,不是冤家不聚头。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究竟是迫于母亲的偏执性期望还是源于内心的渴望来跑马拉松?
在母亲交给教练自己的训练手册,要求教练帮助她实现让孩子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梦想时,这位前世界冠军厉声道:跑马拉松,很酷是吧?
“是一个真实的胜利”,但我看这更象 跑离现实。
你知道跑一整天是怎么感觉,那咝咝作响的沥青马路让你感到窒息,你的心脏几乎快要爆炸了,比死都难受,假如有一辆卡车开过来,你想撞到它面前。
他喜欢跑步吗?
你为什么不自己跑跑再和我讨论?
至少我为了目标而跑,他呢?
为了治病?
等等,那根本不是病!
只是你想要的,我来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有跑马拉松的才能,他会死的!
这位母亲歇斯底里地说:那你应该教给他正确的方法。
这是镜头第一次无情揭露了这位单身母亲的无助。
在此之前的30多分钟的剧情似乎充分塑造出了一个属于东方的典型母亲,对孩子倾注了所有心力,其伟大堪舆上帝——“上帝也有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创造了妈妈”——镜头里母亲独力带着自闭症孩子,孩子因为自闭症的缘故,常有刻板和偏执行为,比如他喜欢斑马,对于所有带有斑马纹的东西有着执着的喜欢,乃至上街看见背着斑马纹拎包的女士上去就抢,去到警局,母亲给受惊者道歉,该年轻女子说了句:应把该孩子送去精神病院和监狱,他对他人是一种威胁。
出门后,母亲揪住该女子,大声呵斥她:你怎么当着我儿子的面这样说他,他不是疯子也不稀罕你的钱。
他什么都记得,他比谁都聪明。
把该潮女晾在那里气结无语。
正如上一个镜头紧接着出了警察局,为了说明男主角确实对钱没有概念,镜头转向母亲,她正郁郁地让自己的孩子清找找零的钱,男主角支支吾吾,咿咿呀呀,完全不知母亲所云。
紧接着气噎某潮女后,去到超市的男主角,一系列的镜头又给我们证实了她妈妈的话,妈妈给他列的购物单,他记得非常清楚:为了增强观众的印象,也为了增添幽默的桥段,有两个特殊的细节,一个是男主角按着妈妈给的购物单,去拿卫生巾的时候,有一位女孩子先拿了,他看着那包已到了女孩手上的卫生巾,一本正经地背出了电视上的卫生巾广告,然后,在超市促销广告音乐开始时:一把夺过目瞪口呆的女孩手上的卫生巾,充当起了他即兴演奏的指挥棒,然后,镜头里是他手舞足蹈地合着音乐起舞的陶醉神情和旁观人群捂住嘴巴,指指点点的情形,最后一个定格在他母亲和蔼的微笑上:哦,你看看他——充满爱怜,没有一丝给她带来尴尬的不快。
如果没有教练的参与,或许母亲的形象就这样刻板化了,但是,教练的出现,渐渐取代了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母亲在情感上感受到了危机,这种危机是通过儿子越来越多地复制教练的行为而展现的,比如大声说话,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甚至包括随口吐痰,这对于一个由单身传统母亲带大的孩子而言恰恰是他所需要的,但母亲认为这是对她多年教育的一种颠覆,她的这种偏激情感终于在和教练的第二次争吵中全面爆发——“我会付你工资的,你以后不用来了,你别告诉我泡桑拿,喝啤酒是训练。
”“你懂什么,你这是爱他么?
一天到晚监视他,没有你的允许,他连屁都不敢放,这不是真正地爱。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
需要加一个前提么?
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而言——母亲一直认为自己是理解儿子的——之前,母亲说,他跑起步来,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喜欢跑步。
后来,母亲说,巧克派,杂酱面,斑马,音乐这是他喜欢的。
我要给他轻松的生活,而这一转变是戏剧化的,儿子无意中说出依然记得儿时在动物园被母亲故意弄丢,母亲深受震动——我逼了他十五年,拉着他做这做那,就是为了弥补心中的内疚,我是个坏妈妈,我再也不逼他了。
母亲走进了一个误区,她一直以为孩子需要的是给予,无论是强迫性的给予还是温情的给予,她是母亲,小心地呵护着自闭,刻板,偏执的孩子,的确,母亲和上帝一样伟大,在上帝失职的地方履行职责,但是,别忘了,上帝是不会和他的子民平等相待的。
当孩子第一次半程马拉松失败后她残忍地将参与奖藏在身后,告诉他:没有获得名次就没有奖牌。
从孩子的口中我们知道:不跑步就没有面条吃。
她所有能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都是有条件的:你跑马拉松妈妈就给你买西装。
当然,也很辛酸,对于一个清贫的单亲家庭而言,物质的匮乏以至于一碗杂酱面都能成为一种奖励更别提一套西装了。
真正的爱,首先是平等的。
不需要任何前提。
教练尽管满口粗话,随口吐痰,但他却比之其母亲更贴近男主角的心灵世界。
首先是那场雨。
在雨中,一个自闭症少年大段大段地背诵:“漫长而又干燥的季节已经结束了,塞勒姆盖提草原终于迎来了多雨的季节,对食草动物而言,这里就是天堂,看那些斑马妈妈,和他们新生的小宝宝,她会教他们在野生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教练:你喜欢动物?
男主角:- 是的教练:- 你最喜欢什么?
狮子?
老虎?
长颈鹿?
男主角:斑马男主角:数千的斑马和羚羊和睦相处,狮子和猎豹是它们的天敌,怀孕期要一年,每胎生一个幼崽,斑马宝宝从出生就会跑步了,人们试图驯养它们的努力终究被证明是徒劳的镜头里的教练腾地从躺椅上坐起,非常经典地问了句:365乘以75是多少?
……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有些光芒它只能在幽暗处闪耀,甚至上面还得加些稻草来加以掩饰,而不是大白于天下,甚至不厌其烦地大话给天下。
好了,怎么就平等了呢?
在后来的训练中,教练一直无法用正常的语言给男主角沟通,让他学会调整步伐,于是,他换了一种方式——教练:塞勒姆盖提最快的动物是什么?
男主角:- 猎豹教练:- 正确,113千米/小时,拥有细长的身体和腿,他们是跑的最快的哺乳动物”教练:但是他们跑不了多久男主角:“他们的平均寿命是16年”(男主角的语言都是背诵的他最喜欢看的《动物王国》中的台词)教练- 因为他们跑的太快男主角: 太快教练:在长跑的开始,你不能跑的太快男主角:-不可以教练: 慢一点,如果斑马累倒了,会发生什么狮子和猎狗会吃了它 真害怕- 所以,不要跑的太快他用的是男主角的语言,男主角的逻辑,就凭这一点,他走进了男主角的世界,当然,之前,他们如同龄人之间的那种交往怄气也是非常经典的。
既是解闷的包袱也是主题的升华。
教练和母亲关于马拉松的观点恰恰是一个逆过程——母亲开始始终认为自己孩子能跑完马拉松,到最后坚决不让孩子跑马拉松,教练从开始认为一个没有能力与外界沟通的自闭症孩子无法完成需要较高技巧的马拉松到“帮助他证明他和别人一样能行”,这样的一个逻辑恰恰证明了教练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真实地观察到男主角的真正内心需求。
从自闭症学校毕业后,男主角被送往福利工厂,当他迎着车间里的风扇原地跑步时,我在他的身上看到我熟悉的影子——肖申克,华莱士,艾达。
男主角,他,叫草原。
联系斑马的意象。
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宏观微观的统筹能力,能将这样一个传记类励志影片拍的如此不落俗套,真是令人惊艳——尤其这还是该导演的处女作。
而且,每个细节丝丝入扣,甚至连台词都前后呼应得如此贴切,令人叹为观止。
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
所以在其他影片中很可能出现的近水爱情在这里没有发生。
很有情节感的教练与母亲之间什么也没发生,这种空白从侧面显示出导演对戏剧结构的超乎寻常的驾驭能力。
力道的简洁。
唯一不足是:70分钟时穿插的有关男主角弟弟和其母亲之间的亲子沟通,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完全可以省去。
如果说男主角真的从跑步中获得了点什么,我想是——他跑离了偏见。
世俗的荣誉于他毫无意义,他真是一个幸福的能够纯粹享受体育之美的人。
他甚至比一般人更接近事物的真谛。
最让人震撼的是影片根据生活中的原型改编,影片中让人初初看来匪夷所思的主人公的种种乖张行为其实都是真实的,倒不是原型的真实,而是这种人类难解的病患自闭症的真实。
社会上对他们的普遍偏见是精神不健全者,是一种精神疾患……可为什么不是我们还未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恰当方式呢?
我对自闭症患者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曾经在北京星星雨孤独症救助中心当了两个学期的志愿者,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更深以为导演执导这样一部边缘的题材而能获得如此成功实在是大不容易。
微凉的风紧贴着皮肤,夜晚.走在路上,累得闭上眼睛行走,风刚刚好轻轻擦过,急促的睁开眼,恍若跌落悬崖楚原也是如此,让风扇的风幻化成奔跑中自由的气流,右手滑过树叶,还有阳光,在指间穿透的痕迹唯有想象,才能让我们如此真实的贴近生活
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草原他也许拥有草原般宽广的心胸,但我们无法洞悉,因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关于自闭症,只看过几部相关的影视作品,比如《雨人》,比如《阿甘》,但具体知之甚少听说中国目前有18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儿童自闭症大约有40万,已占中国精神残疾的首位说回草原,草原其实生活得很快乐,因为他有个很疼爱他的母亲母亲放弃了所有来养育草原,容不得别人伤害他,也容不得别人看不起他于是,草原在母爱的庇护下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我们还知道草原喜欢斑马和巧克力派偶然吧,母亲发现草原喜欢跑步,于是有意识地培养他母亲还找到了曾在世界级比赛上获得过冠军的退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员因酒后驾车受到惩罚,到教育自闭症孩子的学校进行社会服务母亲希望他能带领草原进行正规训练,争取在韩国一年一度的春川马拉松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于是,沮丧中的吊儿浪当的教练、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儿子的母亲和一心生活在斑马世界里的草原开始了一段艰难、美丽、充满微笑和泪水的马拉松旅程这是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前半部很唯物,后半部很唯心,但同样温馨且让人感动感动于坚强而不气馁的母亲这么多年的坚持,背后肯定有太多无法说与人知的辛酸感动于母子间反反复复的对话:“草原的腿?
”“值一百万美元!
”“草原的身体?
”“超级棒!
”感动于运动员颓废中仍然保留着的对生命的尊重当他直斥母亲不顾现实坚持让草原跑马拉松实在是太自私时作为看客的我们才恍然原来草原不是超人,再有天赋也只是与其他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相比但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草原当草原在奔跑时,当他边跑边用手指轻轻划过路边的草叶时我们从他微微扬起的嘴角读到了他的快乐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也是最让我怅然的地方活着真好,不是吗?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场马拉松期间有的人一跌不起,有的人离开,有的人放弃后又回来每个人的奔跑都是一道风景期间风在吹,狗尾巴草在飘摇,家人和朋友在一旁鼓劲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要跑到最后,哪怕是挣扎着走到最后,我们都已是生命的赢家
没人知道自闭症的世界是怎样的,即使有现在所谓的高科技医疗技术,自闭症患者所处的精神世界,不是用脑电波和社会上对正常人的定位来定义的。
所以,把那些爱啊,厚重什么的,都拿掉吧!
小时候,斑马被丢了。
是因为遗弃过一次么?
当手再一次伸出去的时候,和煦微风吹过,不再是只有自己的5只指头,指尖带来的是每一个人善意的祝贺。
击掌而过,命运的齿轮没有特地为谁停下。
妈妈说要跑完42.195公里,我喜欢跑步!
我喜欢的教练先生说,要慢慢跑、慢慢跑……然后当雨出现的时候,就要学习猎豹的速度,这样才不会被捕食。
今天果然是个适合跑步的日子!
斑马回来了,斑马说:我想回家了。
《马拉松》。
初看名字,我只以为是一个无聊而又冗长的电影。
就像马拉松本身一样,不过请原谅,这是我原来的认识。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或者是完整了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就像《天使爱美丽》《萤火虫之墓》。
影片围绕一个简单的故事展开。
没有刺激,也没有大喜大悲。
唐突的说男主角是一个有自闭症的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
不折不扣。
男主角叫草原,他喜欢跑步。
他也有其他喜欢的东西,他喜欢斑马、糖醋排骨……草原有个弟弟,他的妈妈从小独自抚养他们两个。
草原的爸爸被他的妈妈逼走了。
他的妈妈努力训练草原跑步和认识世界。
她希望草原更优秀,所以,她几次求正旭教练的到来使得影片走向高潮。
他们相互成就了一个人,改变了一个人。
正旭从讨厌草原,逐渐喜欢上了他。
有自闭症的孩子不曾会分享,他们不接受别人的东西,也不会给予别人什么。
然而当草原在与正旭一同跑完步,他递水给正旭时。
有什么,改变了,也有什么,破裂了。
然后,我悟到了什么。
草原,奔跑,斑马,广阔无边。
影片中多次借草原之口提到了“猎豹”“斑马”之类的动物。
而正是从这些动物身上引出的一些道理,把影片升华了。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曾以为这是在歌颂母亲的伟大。
然而,这部影片打破了我们以往的对母爱的认识。
我本以为在草原见到了正旭之后,影片会按照一个老套的模式走下去:草原会好好训练参加马拉松比赛,然后成功。
正旭教练和母亲的争吵成了影片的转折点。
母亲自己开始陪草原训练。
她的另一个儿子说出了他的心声。
在地铁站里,草原走丢了。
如同曾经草原在动物园里“走丢”一样。
只不过,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
草原喜欢斑马,影片就安排了两件事情来突出它。
恰到好处。
母亲病倒了。
草原想起了母亲曾经说过的话。
草原总是这样,喜欢重复别人的话,他的记性好得不得了。
草原伤心。
草原的父亲也回来了。
这一场病抽走了草原母亲最后的毅力。
她放弃了一切,包括她一直帮助草原追求的马拉松。
可影片的最后,草原似乎懂得了什么。
他自己去参加了马拉松比赛。
虽然在起点处,母亲拉住他,不让他再去跑。
他挣脱了母亲的手。
在途中,正旭教练指导了他。
他跑完了全程。
PS:在网上查询的时候,发现男主角的名字有很多种译法。
“原野”“楚元”“草原”我还是最喜欢草原。
或许是因为我看的影片中男主角就叫“草原”也或许,是这个名字,包含了很多。
电影里楚元的妈妈付出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程度,但是最后被教练攻击为对儿子的病态掌控,尤其是后来竟然楚元的妈妈开始反思,是否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楚元,这一幕真正说明了这位母亲对儿子的包容和爱。
本来我以为楚元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然后逐渐爱上了跑步(每个人在慢跑的过程中都会爱上跑步),但是根据电影中的情节,甚至在正式马拉松前应该没有多于两次的马拉松公里数完赛记录,所以真是天赋啊。
电影结尾处有写到原型人物创下了青年纪录,不知道后来,“楚元”还有没有再参加其他赛事,后来是否仍然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持续地参加不同赛事?
时至今日,似乎如何对待自闭症儿童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指引手册,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有专门的培训班教授自闭症儿童,结课后确实自闭症儿童在一些机能上会有提升,但更多的是对自闭症儿童的限制和严格控制,并不利于自闭症儿童学习技能和融入社会。
但是我想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个抽象又具体的范本,就是毫无保留的爱和关怀,当然这是极难做到的。
据说每一百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自闭症儿童,我想我没法承担这么大的概率去给一个孩子这么多的注意力,孩子这种好东西还是下辈子吧。
电影中妈妈一直在引导楚元:“楚元的腿——”,楚元:“价值百万美金!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是主要是妈妈,其次是爸爸,让楚元的腿价值百万美金。
很难相信这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是说,真的曾经有自闭症患者跑完了全程马拉松,并且还跑出了257的好成绩。
这简直就是个奇迹了。
马拉松从来不是个讨喜流行的竞技运动,这也决定了它的回报率是相当低的,我认为物质方面几乎是零回报的,然而竞技者的付出却可以说是所有运动里最巨大的。
42.195km,有的人可能连个零头都跑不了。
自从开始接触跑步以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数字,越发了解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泪水,伤痛和信念。
它需要你伴随痛苦和疲惫忍受着千篇一律的单调和乏味,跑到极致时,甚至感受不到世界的存在,天地之间好像只有一个你,你要做的只是左脚右脚不断轮换的机械动作,简单又艰难。
这恰好与自闭症患者的行为活动相似,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与自在,孤独在无人为伴,谁也融入不进去,自在在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规则,什么礼貌,什么素质通通不存在。
其实我不懂,我一没跑过马拉松,二不认识自闭症患者,我只是看了这个电影,装作看懂了想留下点什么,尽管我知道是废话。
电影是在写Chu-yuan的马拉松,其实背后是在描写母亲对儿子爱的马拉松。
在这个人生路途中,能支撑母亲坚持下来的,是单纯的母爱。
也许这是昨晚香港翡翠台播放这部电影的原因,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韩国电影。
裴亨振,2001年当他19岁时参加了Chuncheon马拉松比赛,跑完了全程,2小时57分07秒。
一年后的2002年,他参加了游泳、自行车、跑步的三项全能,在1小时06分里完成了228.195公里。
他是迄今为止韩国国家纪录最年轻的记录保持者,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个残疾人了,一个自闭症患者。
影片的主角初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
什么是自闭症孩子?
用玻璃屏障把自己包围起来的孩子。
透明的玻璃屏障,让旁人看得见他,却无法靠近。
任何人都无法触及。
包括……初原的母亲。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游泳池那一幕。
初原的母亲因为地上有水太滑不小心跌进游泳池里。
母亲不会游泳,在水里挣扎着,而初原此时就在水池旁边,就那么看着自己的母亲在水中挣扎。
镜头给了母亲在水里的特写,一丝悲凉,一丝释然,最后是竟然是一份理解。
最后是不相识的陌生人跳下水救起初原的母亲。
当时的我是有一些想哭的,初原,这是最最爱你的母亲啊,她几乎放弃了一切来爱你,照顾你,你又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
她最大的愿望仅仅是“比初原多活一天”,或许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母爱吧,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起初我心里是责怪初原的,面对一个如此热切爱你的母亲,你怎可冷漠如斯?
但之后我释然了,因为他是“星星的孩子”,一个永远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
不是他不想,只是因为他不能,他不能感知外面世界发生的五光十色,他甚至不能感知自己的内心。
但是初原的母亲没有放弃,她始终坚持着她的初原是一个特殊的孩子。
初原喜欢巧克力派,喜欢草原上奔跑的斑马。
因为心底的喜欢,他跟随着母亲手里的巧克力派在乡野中奔跑;因为喜欢,他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诵出《动物世界》关于斑马的整期节目。
因为喜欢斑马,但同时因为不能感知外面的世界,所以初原见到斑马条纹的东西总是会不顾一切的去触摸。
或许这一切在初原的世界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喜欢,所以就是想去触碰接触一下。
但,这是真实的世界。
地铁站,母亲去买胃药,让初原在饭馆原地等她。
但是初原看见了“斑马”,于是便起身不顾一切追了上去。
镜头开始切换的很慢,初原的手一点点地穿越人海,去触碰了他心中的斑马。
紧接着一声尖叫,然后痞子般的嘴脸出现,揍了初原,鼻子流血,口角红肿。
母亲终于来了,疯子一般的质问男子“你凭什么打我儿子?
你凭什么?
”这时候初原站起来了,口中只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我的儿子是个特殊的孩子,我的儿子是个特殊的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也忍不住了,潸然泪下。
原来“星星般的孩子”,他还是感受到的,即使微乎其微,但他感受到了,感受到了。
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孩子父母大都是因为经不起这么久的没有反应而放弃了。
不要指责他们不爱孩子,试想,一个你辛辛苦苦抚育了十几年的孩子竟不会和你说一句话,更不会在节日的时候给你任何祝福哪是一个笑脸,这时,作为普通人的他们,选择了放弃,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相信更多母亲的选择和初原的母亲一样,坚持,坚持,坚持。
母亲拥抱着初原,泪流满面,但我却感觉到了一丝幸福,是啊,终于有回应了啊。
影片的名字《马拉松》,每次马拉松比赛之前,母亲和初原总会有一番这样的对话:“初原的腿是什么?
”“价值连城。
”“初原的身体是什么?
”“战无不胜。
”当初原在奔跑时,当他边跑边用手指轻轻划过路边的草叶时,我从他微微扬起的嘴角读到了他的快乐。
这不正是马拉松的意义吗?
让人感受奔跑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初原跑完了42.195公里,跑进了3小时,完成了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也让母亲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的初原真的是个特殊的孩子。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我们或许都很渺小,但每年的4月2日,让我们力所能及地为这些“星星的孩子”亮起一盏蓝灯吧。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点亮蓝灯,都为他们传递一份爱,去温暖孤独吧。
因为初原,他还继续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奔跑着。
2013年5月21日
一颗星给故事,一颗星给景色,一颗星给这项运动本身。
响应特奥
谢谢导演结尾没有残酷一把。
自闭症,还能活得这么出色~
母爱伟大
我很喜欢的节奏感
跑到小鸡鸡掉下来为止
玻璃房里的孩子,天上的星星,(雷同阿甘)
励志片 母爱
说实话,不好看,剧情太平了。
感人,——电影资料馆
《马拉松》楚元的腿价值连城。
好像后来有了个中国版的。
很温馨 很感人
中央六看的。。曹承佑演得不错。剧情也挺感人的。
不敢多看的电影 因为太感动
那一种精神作为以往时时令人怀想和留恋,而今我们大概只剩下了对那份精神和情爱的渴望了。
CCTV6
韩国版阿甘正传
震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