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令人震撼的一部英剧,无法用语言形容。
看了一次便不敢看第二次。
一次看毕便久久不能自拔,脑海中萦绕的只有一句话:人的一生有的时候真的是一个玩笑--虽然并不好笑。
我看的英剧不多,但如果非要排个座次,那么这部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如果BBC想感动你,你就很难装酷......很多哲学家美学家都讨论过贵族精神。
俺对英国文化不熟悉,也没有被牛津剑桥的等级含义逼疯过。
但看完这片子,抓着头发想一想,俺的一点理解是:1.他们看起来缺乏野心,或者贪婪。
在英国,雄心壮志是一个尴尬的字眼。
所以会有Effortlessly Fabulous这个词。
2.他们甚至缺乏专注的兴趣3.他们不需要工作。
所以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但如果做,就一定要做的很好。
4.他们不能缺乏坚定的信仰。
信仰黑白与否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有勇气有能力来维护之。
5.永远不能离开Gentleman's Club.请注意这是绅士俱乐部,不是功利至上的社交网络。
这是个传统问题,和道德无关。
6.可以失去生命,但要挽回尊严。
俺想,虽然俺们一辈子都需要工作,养家糊口,但俺按照这些规矩做人,大概也能体味到一点所谓的贵族精神。
同时期的德国,却是贵族体制被摧毁的大变革时期。
无论贵族精神与否,贵族和平民中都有令人感叹的故事。
世界和历史是多么奇妙。
这片子里对美国人的态度,是不屑一顾,极端鄙视的。
第一集Burgess从剑桥毕业时站在桥上的speech:"I love this country, this scepter'd fucking isle, this wonderful, foolish England."摘自Richard II 第二幕第一场John of Gaunt:This royal throne of kings, this scepter'd isle,This earth of majesty, this seat of Mars,This other Eden, demi-paradise,This fortress built by Nature for herselfAgainst infection and the hand of war,This happy breed of men, this little world,This precious stone set in the silver sea,Which serves it in the office of a wall,Or as a moat defensive to a house,Against the envy of less happier lands,This blessed plot, this earth, this realm, this England.[最著名的赞美英格兰的文学段落之一]第四集Philby背诵的段落:(摘自Henry V Act IV Prologue. 阿金库尔战役前夜)The poor condemnèd English,Like sacrifices, by their watchful firesSit patiently and inly ruminateThe morning’s danger; and their gesture sad,Investing lank-lean cheeks and war-worn coats,Presenteth them unto the gazing moonSo many horrid ghosts.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两部),亨利五世。
第一集和第四集分别摘录了第一部和第四部的段落,奇妙地呼应起来了。
印象深刻的片段:Philby在公园长椅上对着Litzi Friedman的背影一遍遍重复“I don't love you.” 与其是拒绝,不如说是自我说服。
(Philby可以为了信仰放弃家庭,但是Maclean却很难过这个坎儿。
四个人的特点非常鲜明,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
Philby老辣沉稳,Maclean则受情感控制,Blunt行事谨慎,悄然抽身,Burgess则放浪形骸,被命运推到了莫斯科。
)Blunt提出要帮Burgess买一件大衣,暗示他去的地方将会很冷。
用一段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夕发表的讲话来概括这四个人的friendship(comradeship):St Crispin's Day SpeechHe that shall live this day, and see old age,Will yearly on the vigil feast his neighbours,And say "To-morrow is Saint Crispian."Then will he strip his sleeve and show his scars,And say "These wounds I had on Crispin's day."And Crispin Crispian shall ne'er go by,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For he to-day that sheds his blood with meShall be my brother; be he ne'er so vile,This day shall gentle his condition;And gentlemen in England now a-bedShall think themselves accurs'd they were not here,And hold their manhoods cheap whiles any speaksThat fought with us upon Saint Crispin's day.P.S. Philby的美国学徒是Endeavour试播集里面的Special Branch Agent,长了一张特工脸==
对于政治和战争的感觉就是,老年人谈话,年轻人流血。
这是偶然看见的一句话,转过来。
我很喜欢那个英国人在窗口凝望时候的那种忧愁,没有家恨,却有国仇,或者说国愁。
他看着大英帝国的腐化堕落,觉得新兴的苏联是可以带领世界走向光明的力量,或者说,他只是希望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的使用者或者说,创造者。
当他渴望新的力量冉冉而生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少年的通病了:天地微尘,我将使得星辰逆转。
贺衷寒何尝不是想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山川和大地 近藤勇带着众家儿郎在黑夜中逆风拔刀,他们何尝不是想 我以我血荐轩辕 呢 金乌沉暗,我们有的是炽热滚烫的鲜血染红他!
可是呢。
这里我要提一下我非常喜欢那个他们之前的苏联方面的联络人: Marcel Iures,完全陌生的演员,但我觉得他有那么种文艺气质,可以演洛丽塔里那个孱弱的作家,可以演流亡华沙的钢琴家,岁月已经完全洗去了他的火气,只留下了沧桑变成一种嘲笑的遗迹。
我随意搜索了一下,我不佩服自己都不行了,果然,他就是《战略专家》里那个钢琴家。
那是个美国沙文主义可笑到极点的片子,可是他在开头演了一个钢琴家,演一个被美国人炸得一片废墟失去家人的钢琴家,有个细节,他教授钢琴的时候,说: 你要弹出艺术的感觉就一定要懂得忧伤,那种非常沉重的忧伤。
这个里面,当某人兴奋地说要为苏联人打倒希特勒做什么的事情,他微微摇着头流露出不为人知的苦笑,之后他怯懦于刺杀弗朗哥的任务的时候,他惆怅地说: 你我都知道被召回莫斯科意味着什么?
那个任务是可笑的,不过,别去想他了,总得有人为之承担后果。
跳看了结尾,只看了上半部,看着三个少年跳入冰冷的河流,他们的身体里咆哮着烈火战车。
这个是个男同片,大把白花花的男人屁股,玩女人的部分拍的很简略,诅咒这个有同性恋传统的学府啊,不过好像类似这种集团:三青团,新选组都是男风炽烈 的地方,为什么不玩女人呢,女人多好玩。
苏联搞了那么多间谍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解体了,俄罗斯什么实力不用我说了吧。
国家比拼还得是国家实力光明正大的比拼。
内心强大的人大多很宽容,国家也一样,留在英国的那位结局不就是个证明。
英国容忍了他存在。
幸好在苏联解体前都去世了,不然看着自己叛国为之热血奋斗过的理想最后轻轻一碰就到了,这种残酷真的是外人无法体会到。
至于那位早早去世的,想来才并不适合当间谍,他太理想主义了。
看到有人写他要求驻在伦敦的克格勃帮他买某家裁缝店的衣服,那人自己出了回忆录抱怨拿着他写的书单满伦敦逛书店买书,不禁一笑,这可真是贵族式生活。
可惜了.....早早酗酒去世那三位都很主流了,那位菲尔金恐怕最现实,早早放弃理想,成为职业间谍了吧,个人猜测。
好几年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是基督教徒,问他耶路撒冷还有什么别的含义,是因为这首诗:And did those feet in ancient timeWalk upon England's mountains green?And was the holy Lamb of GodOn England's pleasant pastures seen?And did the Countenance DivineShine forth upon our clouded hills?And was Jerusalem builded hereAmong those dark Satanic mills?Bring me my bow of burning gold:Bring me my arrows of desire:Bring me my spear: O clouds, unfold!Bring me my chariot of fire!I will not cease from mental fight,Nor shall my sword sleep in my handTill we have built JerusalemIn England's green and pleasant land.耶路撒冷是一个地名不是么,怎么能在英格兰的“绿色美好大地”上建立呢?
朋友说它指的可能是天堂。
后来有了Wiki就容易多了。
对William Blake的注解下可以找到Milton: a Poem,然后可以看到这样的解释:The Christian church in general, and the English Church in particular, used Jerusalem as a metaphor for Heaven, a place of universal love and peace,一点没错。
The Cambridge Spies 用这首歌(hymn really)开篇,中间又有出现。
而容易让人印象最深的片断,几个人离开剑桥之前,Guy脱光衣服站在桥边跳下之前喊道:I love this country, this sceptered f**king isle, this wonderful, foolish England! 几句话和Blake的词句道出的是同样的意思。
他们缺少“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类文字。
The Cambridge Five的故事太多精彩复杂,还有不可思议的比各种书(有很多很多)和电影都更精彩复杂的真实历史,不可思议同时也就让人浮想联翩。
关于故事,一个叫Russel Aiuto的人写的很全,也非常有趣。
他同时也提到:But such day-dreaming tends to glamorize these four very different, very questionable men. It is an exercise that unnecessarily exhalts them and, at the same time, trivializes their very serious crimes. But it is a temptation difficult to resist. 认定了Cambridge Five的间谍行为是严重的罪行,但是又不偏不倚地,在后面段落里谈起“没有秘密的世界是和平的”的观点。
四个人都是剑桥Apostles society的成员,Apostles - 使徒,已经毕业的成员可以申请成为Angels - 天使。
实际是一种知识辩论协会。
这些名字让人想起Dan Brown。
有一些前辈Apostles是后来的Bloomsbury Group,有电影里Julian提到的他的aunt Virginia Wolf,但是在一战前的事了。
当然还有E.M.Forster。
Forster的Maurice让我觉得像Guy。
Another Country是更同志类型的电影吧,主角确实是Guy。
也是他,开始“发展”Donald的时候有段台词说,他父亲死的时候他得到了一种自由。
会有一种自由,特别是如果死去的是你深爱的人。
那个Establishment,他们是其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的一部分的国家体制和阶层,是他们要摆脱的深爱的亲人。
所以让人怀疑内心的动机是自由,而非任何主义。
肯定不是为了物质回报,他们是分文不取的叛国者。
Kim Philby第一次执行秘密任务的时候,拒绝了给他的钱,腼腆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编剧似乎有意让Guy是那个在听似胡言乱语中道出理想的,而让Kim代表了典型的绅士。
在维也纳被警察拦住的时候,Kim说他去不会有事的,他有英国护照,还有“straight back and stiff upper lip”。
剑桥间谍事发后舆论批评出现这样的事根本原因是英国政府很长时间都以一种“old boys' club”的态度运行,没有人质疑这些人,很大程度因为他们被无条件地认为是“自己人”。
那个俱乐部也是绅士俱乐部,有无数的弊端,但同时,在那些年代里,也演出了一种绅士的世界和历史,行为标准是straight back and stiff upper lip,游戏规则是荣誉大于一切,或者说功利的目的并非大于一切。
像《钢琴家》里面纳粹军官的善意。
BBC把这故事拍得很得体,演员都多少有传说中四个人的气质,但说实话刚看半天都没分出来谁是谁。
感动有限,舒缓节奏中点滴的情感,没有什么足以压迫心头的,只是看了个故事。
可故事本身,那个藏在拍出来的影片或者写出的书背后的真实历史,无限精彩的可能性已经很吸引人。
还有时代,现今在迅速消亡的绅士规则,他们有选择向往另一种理想another country,真心感到有意义,这样的选择消亡得更早。
只在光影世界中。
BBC的剧通常有一种质量保证,尤其是对文艺型的片。
于是乎BBC很自然地把Cambridge Spies拍得文艺腔十足,不去评价好坏,至少是种风格。
本来是冲着Toby Stephens去的,结果看到BBC美男一箩筐……进而对Tom Hollander的演技大赞,对Samuel West也不能自已了。
感叹一句,这到底是个男色经济时代。
讲正题。
先声明,我对G片没有特别倾向,给剑桥风云五星绝对讲得出道理。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绝对讲级别。
你跟隔壁班级某同学的情感如果设定为0,跟自己班的可能是1,跟前后桌的是2,跟同桌的是3,跟好朋友的可能是4,跟爹妈是5,跟那个老给你不及格的老师可能是-100(只是个比方)……随后,你跟爱人的级别多少?
跟同志的级别多少?
跟挚友的级别多少?
跟“主义”的级别又是多少?
他们说,“友情高于一切”。
什么是“一切”?
Kim说老婆是他的“一切”,于是友情就高过了“一切”。
“如果要我选择背叛国家或背叛朋友,我希望自己有勇气去背叛国家”——不是所有朋友都能值得Guy说这句话,唯有那种同理想共生死的兄弟才够得上。
光凭这一点,这片子就够感人。
BBC不仅善于改编剧本,还善于挑演员。
在我看来,主演四人中有三个都在超常发挥。
列举几个我脑袋里“喀”不掉的镜头:Toby Stephens:对着他的共产党老婆说“我不爱你”,那眼神真作孽;在和Anthony一起看到斯大林与希特勒结盟的新闻后,那个失落和惶恐的神情;知道Anthony想要退出时,满脸的愤怒和失望……他的戏多而不滥。
Samuel West:被兽医召唤那次,怕死型“抖霍”,却还本能地数落一下墙上的画,然后继续“抖霍”;两次与女王的交谈都很风趣,表情是紧张与暗喜交织;对Donald把秘密透给老婆一事发飙,面无表情地爆发摔杯子,把Donald吓得半死……他有很多种不同的严肃表情。
Tom Hollander:在Julian走过时完全被吸引的眼神,魂都游出来了;知道Julian死讯后欲哭无泪、“奥闷痛”到极致;去买领带时一副“知识分子里的流氓”腔调;去莫斯科前跟Anthony借书那一幕我十年八年都忘不掉……我学的就是他骂人的痞样。
看到他们在Dining Hall里吃饭的情景,让我想起自己披着gown在high table上跟先生们共同进餐的情景,还有不远处那个叫Trinity的college。
原来是那样复古。
我个人万分喜爱他们在剑桥毕业那段。
Good bye the old days——带着愤怒、志气、理想和友爱,他们出卖国家,却不出卖灵魂。
恍惚间以为自己在看一部纪录片,戏剧化了的,或许也是经过美化的。
有追求、有怯弱、有矛盾、有友谊、有爱情、有尊严、有妥协……有很多很多,只是没有英雄和自由。
看这部剧,是出于好奇,好奇于锦衣玉食之中诞生的共产主义思想(或许 只是反法西斯?
)。
马克思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
但人世间的奇妙就在于:总有别样的人,选择别样的路,让历史没法儿评说我信仰,信仰却不能排除万难。
整部剧一直在纠结呀纠结,就像钱钟书先生的那本书名:《写在人生边上》。
他们行走在悬崖边上,风起云涌之际,不知前路何方
关于剑桥的故事太多太多, 从此地走出的名人也载满史册。
一直没有想起去英国前看了一半的《剑桥风云》。
那时候迷迷糊糊地下了这四集片,满心期待,也算是为行程做准备吧。
十分钟之后发现是政治片,虽然情节吸引人,但还是到半即废,现在想想确实符合自己性格……直到有那么一个晴朗凉爽的日子,穿过国王学院,踏上旁边草地石刻《再别康桥》的某座不起眼的石桥,听人提起,这就是Guy Burgess, Philby那帮人当年"裸蹦"之桥,才金光回闪,顿有种神奇的穿越感…… Goodbye, Cambridge! Goodbye old life!红彤彤的理想,真正能实现的又有多少人?这部英剧间接告诉我们,因为历史和现实的残酷,答案是很少。
但是这不能磨灭埋没在历史洪流中这些勇士的贡献。
即便是剑桥五杰这样相对有名的人,我们也对其真正生活了解甚少,一些迷题争论也无从考究。
感谢这样一部严谨认真的剧,给我们或多或少展示了故事的一面……四个面相姣好的演员中,我最爱饰演Guy Burgess的Tom Hollander。
虽然媒体评论大多是类似于“他是由于身高原因不得不将戏路限制在搞笑这一特质之上”,我还得为此人叫冤,像Guy这种人物,虽然幽默讨喜,终究还是悲剧性结局……第二,除去舞台剧表演经验,对于伯吉斯的演绎也是Hollander的成名作之一吧?
说回剧本身,如果说Philby一行人牺牲之物都浮于水面,那么Burgess的牺牲和痛苦则是更深沉而抽象的。
他牺牲的也许就是自己又爱又恨的英格兰和宁静的后半生吧。
苏联浑浑噩噩,疾病缠身的结局让人慨叹命运的不公。
神秘放浪、口无遮拦、忠于同伴和深爱的人(他从来没忘记Julian),四人中感情最丰富,同时也最理智清醒的他没有像Philby那样得到实在的结果,船上对祖国的告别是他能得到的最后一点慰藉。
那一刻,真正是对年轻、对自己的根、对无所作为的告别。
我常想,如果将guy在苏联的后半生拍成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也未尝不可。
多少伟大的灵魂不是在郁郁寡欢中化为灰烬?
但是理想主义留下了不能磨灭的遗产,它成了一种氛围,几乎随处可见。
过了两天,又经此桥,看到一人站在桥上,面对剑桥一片夏日的绿色,满对清冽的River Cam,脱了上衣大喊一声:Goodbye, Cambridge! Goodbye Old Life! 随后一跃而进,旁人欢呼。
这也是当初四人跃下桥的回响吧。
I cannot praise enough this TV series by BBC. It is not just a story of four spies who were graduated from Cambridge. It had represented the mentality of British intellectual during pre-WW2 years. They had tried their best to pursue what they believed even though the cost was their lives.Wonderful cast by Toby Stevens and other three actors. They did act as Etonians and Cambridgers. Some may not like the previaling scene of homosexuality. However, that was how it should be both at Eton and at Cambridge.Highly recommanded!
间谍史上有名的剑桥帮。昔日的英国左派精英,纯粹得让人哗然又敬佩。watch , watch , that's england,让人动容。
there are quite a few serious bits, but there's also a lot of humour.
太仓促
有点乱有点脸盲
本是看Toby和RPJ,但最抢眼的还属Hollander,除却四位主演的表现,这剧情真是很糟。话说这四位都算是演技扎实,有自己代表性英剧角色,不怎么乐意跑老美演戏的不知名英国中坚演员...
我没标记看过吗?
看到最后一集真是太悲伤了,Guy说“我希望天没有黑,我希望我们能看看英国乡间景色”的时候忍不住泪流满面。
当他们叛逃到莫斯科活着苏联那种物资匮乏的生活时,会不会怀疑自己当年信仰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谍战剧的幼儿园班吧。人物倒是都挺有性格的,不过感觉很做作;选取的历史事件也很初级…逻辑更是奇怪。狗血基情戏占了很大比重,床戏兼具…完全不符合我“大家手笔”的期待,感觉这个像是骗小姑娘的…
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是左翼分子,那说明他缺乏社会理想。但这四个资深间谍,居然为苏联工作了一辈子,有点不可思议。影片的结构松散,更多的是在描述他们的私生活,而不是描述他们所从事的间谍活动。
...谍报情节也太儿戏草率了吧= =接头和刺杀认真的么.....而且动不动就脱了啥鬼..想看谍战环节简直毫不过瘾....
没有美国续集那么戏剧性,像个有组织的故事,毕竟这个是非常写实的历史剧。我能说什么呢,现实比电影还精彩。
The opening song is Jerusalem! I miss NMH. "A quarter of students here are homosexuals." Hmm, where did you get the stats?
Samuel势不可挡啊
本来期待是很好看的故事,夹缝生存的心理状态最能出戏,但跟《合伙人》没法比。冲突不够激烈,表演生硬,导演手法也显得业余。
有基情,有梦想,敢追求,也迷惘,也痛苦。他们裸体跃入剑桥的河与大学道别时,我超感动。julian死后,guy在雨中哭花了的样子,我超感动。当四人得知斯大林和希特勒握手,英德开战时,沸腾的绝望,我超感动。bbc 就是精品的保证!
对于英国来讲,他们是叛国者。对于“红色理想”来讲,他们是无比坚定的追求者。“杰出间谍”符号背后的有血有肉的人生,盖伊是个脾气暴躁的小可爱。。。
没看完
从第一集到第四集,越拍越好。喜欢乱七八糟的伯吉斯,脆弱的迈克林,还有倍儿成熟的布朗特。菲尔比在剧中感觉有点怂,不像现实中那么nb。
篇幅太短 不然可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