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电视剧是虚构的现实,为了让你共情而制造的戏剧冲突,但你还是期待看到欣慰的转折点。
当你在黑暗中隐约看到一点曙光,开始欣喜,开始期待,甚至想好了曾经不屑的结局,逐渐明朗的光线中却伸出一只手,把你推向更深的深渊。
你失望,但又迅速产生希望,不相信虚构的也这么残酷,期待着无聊而又完美的结局。
然而却没有,每一句都是更尖锐的刀子,扎向脆弱不堪一击的心脏。
生活已经够残酷了,电视剧别这么残忍了好吗?
谈谈我为何看到一半,转去电视猫:编剧请问接受过职场的真实么,有谁被开了能坐在一起吃饭忏悔自己不说了,还退回一笔补偿款?
老板娘是有多闲,帮每个人找好了出路,好吧,就当是找好了,还能找个工资翻倍的,只能说你牛你牛你真踏酿的牛啊!
世界太美好!
尴尬的脚底板冒汗。
再谈谈感情线里的几个男人:徐辛这条线……不想多说啥了,前半段油腻躺平,后半段为了老婆的事业装瞎委曲求全,好感人啊,最后老婆感动觉得凑合过吧!
小明星:说啥台词都一副同样的表情,哥,您的表演真稳定呀!
谢长江:演员还算是老戏骨,但是剧情里人物的转换真的太突兀,跟婉莹的关系和事情也没交待清楚。
英冲:无脑奶狗,魅力也一般。
演员可能没选好。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悬浮 夸张 不知所云 知道想表达什么但编剧自己看看说明白了么女高管唯唯诺诺看着就生气,工作家庭一团糟;精英律师一点没体现工作能力,人物描述过于单一年轻人绑定傲慢,权色交易等恶劣的标签想说明什么,说明年轻人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不是在抹黑女性么?
剧终的也很无厘头
她的城 (2023)5.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温德光 / 高露 张含韵
还有一把火烧了这个画廊。
张静初 真的太美,完美诠释我心中的女神形象,而且遇到事都自己扛也不说老公太毒,假装照顾,实则用画廊洗钱。
印证了那句话说的,一般事情都用钱解决,钱解决不了靠拳头,如果打感情牌,那是给人下多大的圈套啊。
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要车要房什么都有,要感情,一分也没。
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子的么别看说了多少胡话,要看做了什么,给了什么
2023年第一部没有等到豆瓣评分就开始看的剧,果然又错付了。
本来是打算等剧结束再写影评,但是我实在是等不了了。
刚刚开始吸引我的是三位女主,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张静初,高露,和张含韵。
首先,我想吐槽一下两位演员,一位是演偶像歌手的leo,另一位是英冲。
这两位演员里,英冲我还可以解释,可能本来就是港台人在加拿大生活,所以有口音也不奇怪。
但是偶像歌手LEO,槽点太深重了,为啥您的母亲能操着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但是您吐字都不清楚呢?
虽然也能理解,投资方插人进来,但是能不能稍稍微微练一练台词,稍稍微微尊重一下我们这些观众。
您的长相,实在是不适合演偶像,但是鉴于现在的娱乐圈里偶像的质量,也行吧,您也能演,稍微练一下普通话。
请。
其次,本剧的噱头是聚焦35+的女性。
编剧起初写的还很合理,但是不知道发生甚么事了,剧情越往后越奇葩。
给我的感觉是编剧是知道什么的,但是她不敢说。
比如给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集,李英男的老公徐辛开了一个初创公司,竟然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还要老婆用信用卡套现,然后喝酒又和代驾司机吵起来。
李英男下跪的那一幕,虽然是夸张了一些,但是我明白中年人的奔溃可能只在一瞬间。
在李英男这条线里,中层干部被领导画大饼,在公司上市之前被踢出局的,我觉得肯定是有的。
所以,李英男创业之前的剧情还算合理。
李英男线开始变得离谱就是参加创业营,认识海龟开始。
李英男和海龟说自己有孩子,结了婚。
海龟先是,我不听我不听,你老公从没接你,你也没戴婚戒。
然后知道李英男结婚了,“大哥”就是她老公,就奔溃大喊,说别人骗了他。
还有一个离谱的点是,我觉得她自己并没有想好,她的城这个网站的定位究竟是啥。
我看来看去,她是都想沾,但是又都弄不明白。
我觉得这条线是高开低走,编剧舍不得把“现实”写得现实。
所以我才用更多的篇幅来写这条线。
本剧最离谱的线是英小美律师和LEO的线。
其中包括,“我妈来了”,“怀孕”等经典剧情,由于过于“接地气”,就不一一展开了。
白瞎张含韵这个人了。
可以说,本剧没有太多槽点的就是艾英这条线。
虽然说也是夸张了些,但是目前为止28集之前,是可以接受的戏剧冲突。
都市女性情感剧《她的城》正在热播。
高露饰演的李英男,她从出场就给到人一种卑微感。
无论是面对同甘共苦过的薛总,还是被强塞进公司的关系户罗芊芊,李英男掩饰不住卑微。
她看错了薛总,当初他能多么的讨好李英男,如今他就能多么的讨厌李英男,真·卸磨杀驴。
公司想裁员和缩减工资,做老板的薛总不出面,却让身为打工人的李英男去出面做“坏人”。
一直用公司上市前购买原始股来忽悠李英男,结果前脚公司上市,薛总后脚套现溜之大吉。
越是看起来老实本分的老板,越有可能变成坑你最惨的老板,卑微的李英男被老板害惨了。
那个罗芊芊更是不可一世,明明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仗着自己背后的靠山,害人又害己。
她就活该被王泷正饰演的徐辛吓唬。
薛总要是不把李英男购买股票的钱还她,我会被气死。
回到家里也不省心,徐辛识人不清还自大,表面看是公司的老板,实则就是一个赔钱机器。
公司雇佣的人不仅没有一个靠谱和称职的,连生意也谈得稀里糊涂,月底全靠老婆发工资。
李英男的工资要养活自己、儿子、老妈、弟弟、老公,还要养活老公徐辛那一公司的员工。
积蓄都被薛总骗着买了所谓的原始股。
就薛总那个投机取巧的做法,独立上市是痴人说梦。
如今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自己创业,虽然只是接手了徐辛那个半死不死的公司,但不敢疏忽。
包括公司人员大换血,还要把之前的潜力股下属都安排好,刚把公司扶上正轨,还得吃土。
想跟徐辛离婚,有那个心思,却只能等待公司上市后,挣到第一桶金后,才可以,太卑微。
回忆一下,李英男从跟徐辛结婚的那天起,就失去了自尊。
尤其在生产后患上产后抑郁症。
在她和儿子最需要月嫂照顾的时候,徐辛为了省钱辞退了月嫂,找来自己母亲来照顾孩子。
孩子发烧差点没得到及时处理。
孩子刚大一点,徐辛就把家里的钱给赔光了,抑郁加卑微。
现在的李英男跟原来的公司彻底划清界限,找回了当初的同事一起创业,只是暂时不离婚。
理解徐辛离不开李英男的心理,那就好好表现啊!
婚姻是不能靠死缠烂打和脸皮厚来维系。
尤其是这种自由恋爱的头婚,徐辛你要做出回心转意的行动来,不要干涉她找投资的步伐。
李英男已经很卑微了,在娘家人面前还不如徐辛的人缘好,在孩子面前也快变成坏妈妈了!
徐辛此刻能做的只有表面圆谎,还圆的不够好。
都不如李云帆这个仅仅见了几次面的外人。
李英男报班学习是为了拉投资和结交天使投资人,徐辛报班大抵是消磨时光,还歪打正着。
其实他们两口子遇到的都是一个问题,对失败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如何缓解失败的焦虑。
李英男只想到跟李云帆倾诉,而徐辛只敢在失败师机构的课堂上讲述,都没有想到对方。
李英男如果早点救赎自己,就不会平白卑微那么久。
既然想救赎自己,要正视自己的卑微。
弃了人设崩的不要不要,而今编剧是不是只有小学生文化?
还是金主爸爸只有小学文化?
李英男创那个业是个什么鬼?
把前同事拉过来成立了霸占了老公的公司,开掉前员工,单不说n+1赔死他,前同事只有那个胖子是做业务的,其他的都是什么后勤啊,人力啊,财务啊,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有毛线用?
重点!!!
搞app公司居然一个码代码的技术工都没有,一群老娘们去拉投资,这是疯了?
还是脑子进水太多了?
张张含韵那条线更离谱,明星妈宝男,男主恋母情节还不够,非要还找个大姐姐谈了?
拉姐弟恋能不能拉的再离谱点?
编剧!!!
你这是都市剧,不是偶像剧!
最后唯一能看的线,张静初也离大谱,得个病出院就洗黑钱了?
什么鬼?
这种操作还能把老公撇的干干净净,要冻结都是夫妻双方的账户一起冻结的,而且出资人也是他老公,最崩的是那个暗恋的台湾人,突然拿这么多钱出来,正常人的都觉得张静初联合小三洗黑钱吧??
简直崩的一塌糊涂!
偶像剧不像偶像剧,都市剧不够现实尖锐,
挺好看的一部剧,题材也不多见,讲述40岁女性的都市生活。
刚翻看豆瓣,竟然吐槽一堆,不知道都是同龄人还是都是年轻人呢?
是因为没有共同的经历,还是现实和剧情不一样?
总之,剧情展现的人物状态,给我代入感比较强,女主人公人到中年的迷茫困惑,坚持与创业间的纠结,面对年轻同事的危机感,未来不知道何去何从…跟我太像了!
本剧围绕三个女性人物展开,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是职场精英,更是能力卓越的成熟女性,只是不同的婚恋生活,不同的家庭归宿。
小英那个我的确无感,无论演技还是剧情都非常一般,直接pass;高露塑造的大英,还勉勉强强的凑合,大城市中年职场女性,背负着家庭职业双重责任,既需要为糊口助力,还需要给孩子教育基金做储备,同时,青春不再的环境下,还要不断学习抵御新人加入给带来的新挑战!
高露是表现出了这个无奈,彷徨,还保留了曾经的乐天派与执着…不过,高露条线的剧情与人设真是太垫付三观了,竟然让老公当自己大哥,一起公关李云帆为了拿到投资,这块导演是为了彰显这类女性的不得已吗?
可以欺骗,但不能去女主的价值观啊,这样会影响整个剧的价值观,特别败好感!
本剧最赞的一条线就是张静初的豪门太太线,这个角色有点复杂,穷人家孩子跨入豪门,心理的没底气但又需要不卑不亢;在婆婆的冷眼相待,趾高气昂面前,还得谈笑风生的苦楚;为老公公关各种名媛太太,从圈子里获得商业情报,巧妙设计天衣无缝,察言观色又不漏声色;更提现演技爆发力的是,面对老公在外找情人,当场撞见而选择躲闪与隐忍的煎熬…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张静初很好的演绎,可能本身人设安排都没有这么多的细腻色彩,但演员都展现出来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要诉说什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值得让人回味!
不愧是影后,提名大满贯的实力派选手,相比之下,高露就显得不是一个段位的演技,而张含韵在这里就被比得几乎是拖油瓶了!
张静初特别善于复杂的人物角色,像《红河》里的傻阿桃,全程没有多少台词,却能通过动作眼神把阿桃喜怒哀乐表现得活灵活现;还有《天水围的夜与雾》那个被家暴,又被杀害的小玲,无助悲苦,却又抱有一丝希望…总之,这部剧能让我持续看下去,还觉得很有看头,最大原因,也有可能是唯一原因,就是张这条线的出彩!
所有人特别理智。
张含韵跟小男友分手。
我高兴看到,合情合理没有泡沫剧那些狗爱情,悬浮的要死。
女总监离职,被辞退,本行业要干下去很难了,虽然钱不是她黑的。
还说明一件事一直忍下去不一定成正果还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反正不要听别人画大饼起了不该有的贪念。
女总监的老公前面七集让我觉得我的人生一点也不需要战友,后来绑架的事虽然是犯法,但是感动到。
当然这件事能要回200万全靠原来那个老总的良心 (换个说法就是看编剧怎么写了:),放在现实是不可能。
但是这种公司上市不就是为了骗股民钱吗?
真的有吗?
真的有吧?
一个老总跟自己小三一起搞垮一个公司,真的不怕人调查吗?
上市的审核应该很严啊?
编剧大概是上过班的。
也许可能大概真的会有这样公司,原谅我孤陋寡闻。
我看,要不是他老公闹这一出,确实要不回来钱。
怪女主一开始没看清楚购股合同。
那个原老总在过去刚创业的时候跟你关系好跟你是一起撑过最困难阶段,女主觉得人如果老总有良心也不会骗自己,告诉我们一件事不管自己对一个人有多大恩情,也不要太高估对方的良心,金钱的诱惑。
现实的人不分男女,这是成年人和少女少年的区别,我们应该先赚钱。
富豪太太跟那个画廊管理其实互相有感觉,这样的婚外外遇很有意思。。。
这个电视剧很理想化,就是一切都符合逻辑思维的那种理想化。
是夸奖,我真的没看过这么理智的电视剧了。
高露好像特别钟爱这种无情无义,自以为是,特别惹人讨厌角色。
感觉戏路都是一个模子。
导演是女人吧?
非常的大女人主义。
刚看到第17集,其实有点追不下去的意味,只是我这个人喜欢有始有终。
想看看导演是如何宣扬女权主义。
剧中扮演高露老公的那个徐辛,其实才是活通透了:人生本来就是知足常乐,不要被钱迷惑了本心,而且就算妻子那样对他,他也一直在试图修复关系,尝试包容。
男人那,对于降不住的女人,还是趁早放手为妙。
补充一句:导演这种无处不在的渲染女权主义和贬低男性的思维引导,只会让现代人本就非常对立的男女关系雪上加霜。
管它什么大道理大叙事,看这部片子如何不享受 - 看godard (or anyone!) 拍电影拍得这么蹦蹦跳跳,也抽象、也玩笑,breaking all rules and taking all liberties on the way, 怎么能不也跟着开心、也跟着想,靠,如果电影可以是这样的,何不也拿起摄像机,maybe shoot something dégueulasse also
3.5其实是蛮可爱的报菜名、、、
倒是没必要标题起《新浪潮》,戈达尔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将戈达尔拍一部《精疲力尽》作为整部片子有点奇怪了。拍传记片有点奇怪或者说有点共同问题就在于,我们似乎总是回溯人物的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以及某些梗全都硬塞进去,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真实就在于如何在那一刻体现出人物当时的抉择,而不是后来人已经知道答案而走个过场。。。当然,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影片好点的地方莫过于有一场镜头,先是拍摄戈达尔和摄影师拍演员,而随着暴露的摄影机出画,真正的摄影机替代了暴露摄影机的调度滑动,之后再次展现摄影机,这种交织视角也是自反性电影的精华所在了。除了这样的镜头表现得好外,其他的似乎仅仅是导演在刻意安排的叙事了。当然有些梗确实好笑。
完全不新浪潮的迷影片,只能是看一乐了。
我收回自己之前说的美国人拍不了新浪潮的断言,林克莱特的《新浪潮》是一部技术性极强的电影。电影拍摄使用的技术完全还原新浪潮那个年代,新浪潮代表的导演与演员接连出场刷脸如同一个活的新浪潮博物馆。影片聚焦于戈达尔长片首作《精疲力尽》的幕后故事展开,一个天才、自傲又反叛的青年导演横空出世,没有成型的剧本,没有精准的安排,影片的拍摄随意至极,但仅用二十天就拍出了这一文化运动最富盛名的产物。唯一有些可惜的是林克莱特的《新浪潮》止步于那个时代,营造了一场回到新浪潮的影迷狂欢,但奇观之下却未能对新浪潮之于当下电影行业与年轻创作者的意义做出更深解读。《新浪潮》是献给所有热爱戈达尔与那个时代的影迷的电影。
仿佛上了一堂法国电影课,追溯新浪潮,步履浪漫主义发源地。迷影情怀用之不尽,新浪潮值得一代又一代影人和观众了解和膜拜。的确如戏,戛纳也是这么做的。
坦白说对新浪潮导演完全不感冒,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个啥,回去补个课再看看吧
人名大多数都认得,还是无法给好评。贝尔蒙多和佐伊达奇的Jean Seberg犹如道具,后者更是没有Jean的半分风采,扭捏作态。难道是我对Jean过于神化了吗? 我相信不是。不是林克莱特自己写的本子,不是他最擅长的领域:用轻松而略带哲理的目光去捕捉时间中的人和事,他们的快乐和怅惘。确实拍得有点像A bout de souffle的拍摄纪录片(这个必须完成的繁重叙事任务限制了他的发挥,使本片慢不下来),但这仍是林克莱特的功劳一件。因为他自己当年就继承了戈达尔的精神,也仿佛是给所有想拍电影的人的建议:真正想拍电影,无论如何都可以拍,想怎么拍,都可以(当然不可能不考虑现实条件限制,幻想不可及的成本和制作那是不可能)
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拍出来的意义是?
没啥新东西,就是咱新浪潮孩子的爽片罢了。演员都选的得很好,还原度很高
#Cannes78 8.3/10竟然会如此对胃口。拍这部电影,可能会陷入忠实得近乎复刻的重演,可能成为以再创为名的背离与凌驾。而林克莱特精妙地游走其间,聪明地再现拍摄的精神,一种恣意流动的创作气候。看到的是妙语的偶然乍现;一段戈达尔式的对白在无意识诞生;影史的经典构图在即兴移动中定格。但缺点自有之,某种意义上它像一部电影文献,林克莱特甚至自我消隐,只以后辈的尊重和致敬但并非谦卑,将一种感觉、一段历史带到幕前。 可在戛纳看这部电影怎会不格外触动,电影人直视镜头的瞬间,年轻了的瓦尔达和德米可爱的眼神,片场混乱中递来的枪支让人迅速想到日以作夜中的楚弗,阿尔及利亚战况的转播。最重要的是戈达尔始终吞吐烟圈坐在那儿,无意与世界为敌,只想保持对摄影机的坦然和忠诚。那所有的眼神面庞,都是电影仍活着的证据。
看到那些名字还是很感动
文艺批的主旋律电影。建议中译名:《新浪潮大业》
没感到什么有趣的东西。
像在看vlog的感觉,轻松有趣,就像一个剧组人员的旁观者一样。我们总是在想那些伟大的作品的诞生方式,但电影工作者的日常没什么不同,写稿,拍摄,灵感枯竭,苦等,再重新来过。他的创作就像晴日阵雨,现场根据表演修改对白,一些乍现的灵感,流动在巴黎的街头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2.5。这什么建新浪潮大业吗?好大一群人挨个出人名字幕串场,纯起到一个造型作用。没有调用任何新浪潮的语法,只通过角色口述和片场花絮展现戈达尔是怎么拍电影的,感觉就成为了新浪潮自己的反对对象吧。确实捕捉到了拍摄过程中那种轻松随性感,是能够让观众慢慢感觉到戈达尔并不是一个大傻逼而是真有想法,但依然,这些优点好像跟林克莱特又没啥关系?况且呈现随性不等于结构松散,目前这不就是个花絮合集吗。
鼓起勇气,在负担之下做到最好。
BIFF.可能我期待的是一种由点及面的,从breathless延伸至整个巴黎的电影,我期待看到巴黎仍属于他们的日子
此电影在讲戈达尔是个傻逼此事上颇有造诣难道是因为林克莱特自己也是个傻逼吗.jpg(……对不起)原来负负得正了啊我心情就是,还好戈是主角如果是楚浮主角这片就完蛋啦!确实报菜名超无聊但是我个人还挺喜欢他没有太执着于塑戈多么伟光正而是拍了群像这个事情。。。对的啊新浪潮就是群像……最好的群像……
真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