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

Eephus,慢速魔球,小便球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高弧慢球》剧照

高弧慢球 剧照 NO.1高弧慢球 剧照 NO.2高弧慢球 剧照 NO.3高弧慢球 剧照 NO.4高弧慢球 剧照 NO.5高弧慢球 剧照 NO.6高弧慢球 剧照 NO.13高弧慢球 剧照 NO.14高弧慢球 剧照 NO.15高弧慢球 剧照 NO.16高弧慢球 剧照 NO.17高弧慢球 剧照 NO.18高弧慢球 剧照 NO.19高弧慢球 剧照 NO.20

《高弧慢球》剧情介绍

《高弧慢球》长篇影评

《高弧慢球》短评

一样是美国小镇群像怀旧乡愁画,也拒绝任何人物厚度塑造,比《米勒角的圣诞夜》更明晰凝聚。告别“士兵球场”的最后一场业余棒球赛,好比是美国传统中老年男性气概在衰败前的最后一次盛放,他们通过运动竞技和在赛程中无序散漫密集讲垃圾话,来表述说不口的情感和对赛场的爱意。从日到夜的一天,一个棒球赛空间的场内外调度丰满复杂。怀斯曼念转场旁白,老头从观众变裁判,他们都在纪录见证,即使是一段这么微不足道的历史,也值得被铭记。

8分钟前
  • 柯诺
  • 推荐

如果我懂棒球和背后的文化含义,就更值得给出的这四星了。映后的阐释很清晰,算是同一代人还是有不少能相互体会的。城市社交空间的衰落,郊野的迟滞,从中年危机到老无所依,众生相的刻画也是社会缩影。几个美国大男孩看似是在感时伤怀,却道出了人情社会的某种真相。

10分钟前
  • 肥利普先生
  • 推荐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11分钟前
  • ibelieve
  • 较差

前二十分钟一头雾水,因为我不懂一点棒球,所以打了会儿岔去补了点相关知识(虽然事后证明并没啥用),不过慢慢地也看完了。观感很好的一部,有些地方反惯性却反得很舒服。看了点友邻短评,说是受教了。

15分钟前
  • clericalcollar
  • 推荐

8.5# 连续两次看——Ballad of elegiac meloncholy 或曰叙事的乌有乡 锈带复兴的失落伊甸园 在这里 人物们的块茎结构和视听上如游戏般的展开令观看几乎成为一种解谜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脸谱象征 大部分的前中段时刻也都是伏笔 滞后的揭示仿佛意涵上的惘然 令人想重新回返 重新沉入某个既已逝去的画外世界 伦德的确拍了一场棒球赛 但他却自始至终让棒球赛的规则与热血靠边 转而抓拟离场/无故/日暮/幽灵 不同时刻不同质地的逝去竟在时序上契合了一日之内的下坠 晨间是朝气 正午是烈焰 黄昏是拖锯 夜间是鬼魅 辅以塞克式的打光 《牛皮2》式的中心-去中心 《不散》式的情绪郁结 一切都秘不可宣 w/ Shaw

18分钟前
  • 林晔
  • 力荐

+,看之前以为会是很做作的那种(),没想到这么自然,电影不止关心棒球场上发生的事,更关心场外的对话、灯光和视线。几乎是在观看当中,两支队伍之间的竞争关系被消弭(尽管我们确实目睹了一些激烈的言语和动作)。规则和术语不再重要,得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向这一切的神态,以及从中延伸出的时间存在过的证明。解释Eephus那一段几乎像运动番,但Eephus在何时真正出现了,电影何时从白天过度到黑夜?在人来人往当中,不断有鲜活的元素注入来改变画面组成,有人选择目睹这一切后离开,有人选择在下一站重逢,“我们该何去何从?”或许Franny在电影开头和结尾说的话已经给出答案。

23分钟前
  • 林中的沙发
  • 推荐

10月16号,最后一场棒球赛,像往常一样,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球赛打到了天黑之后,告别了提早“收工”,一件又一件“无从去处”载入了史册。片名即题眼,忘记时间的流逝,一直盯着场上球赛,结果唰的一下,比赛就结束了,再过几天,比赛什么的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没打出一击高弧慢球的漫游状态,人们舍不得球场,球场舍不得比赛,在想结束与不想结束之间看见了最难熬的与最幸福的。

27分钟前
  • zzcrww
  • 较差

其实是等待戈多的变种,跟棒球没什么关系。运用了大量的画外空间,大部分镜头都回避着球赛,只有通过画外音猜测赛况,而观众的话题也几乎都是日常琐碎,与当下的球赛无关。如果做得极端点的话,连球场都可以不出现,全部放到画外,形成一个虚指的他者。不过现在这样已经够无聊的了……可以说是我看过最难看的棒球赛。这个构思跟题材明显不是很适配。它是反运动、反动作的,更进一步说,它非常地刻意和不自然,破坏了运动的原始性,不具有美感。

32分钟前
  • 红喑
  • 较差

8.3分,用客观冷静的长镜头去展现即将逝去的棒球场上,大腹便便的中年人们该如何享受最后一天的棒球时光。去建构一个流逝在球场空间之中的时间,我们静心窥视着他们的热爱,直至最后,夜深人静,人走茶凉,听着最后棒球员那句“我们该何去何从?”,凝视着他走出画面,“一、二、三、四。。。”,配乐一出,便已感动凝噎。即使对棒球运动无感,但精神是相通的,类比一位影迷,对电影院的消逝的无奈,说是电影版的《不散》,完全同意😭

36分钟前
  • Kraven
  • 推荐

《金银岛》(L'Île au trésor)在美国,前者充盈的点彩画笔触,在此变作了对时间漫长、均质的记录,老男人们在这种看似虚空的抵耗中,对抗着无法承诺和预期的未来。结尾对烟花的使用很好,没有掌声和人潮的谢幕表演,将竞技体育内在的情感支点改写、扭转成了一种力图使记忆封存的执念释放。

39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看了一个小时了,还是看不懂棒球”,但看着看着竟然有点感动怎么回事

42分钟前
  • Галина
  • 还行

在他们小组那一系列虚浮的、无力的作品中(塞壬拓扑学、火腿黑面包…)算相对不差的

43分钟前
  • 内陆地瓜
  • 还行

关于空间和记忆,聚焦跨越过去(历史)现在(一天)和未来的棒球场,一群可爱的中年老男人们的疼痛青春。声音很妙,真实而生动。最后比赛打完太困了睡着了。

44分钟前
  • Francis
  • 还行

6.5/10 尚可 #HIIF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整体节奏相当缓慢,并且剧情也没有特别多跌宕起伏的点,说实话看的是有一点困。不过影片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设计,还有想要表达的主题都还是蛮不错的。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也提到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逝去的一种回忆,他认为棒球文化现在也是一种正在逐渐衰弱的文化,这部电影也表达了对棒球文化衰落的悲哀。并且本片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反派设定:时间。按照从早上到晚上一场比赛的叙事来进行,里面的主角都是在与时间做斗争,他们都不想赢,只想继续打下去,但最后终究太阳还是落了下来,比赛还是结束了。里面的演员也是提前在一起培养感情,然后电影里面才有了那么多的垃圾话,这里导演还提到在他们生长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清教徒文化的影响,男人之间只能通过垃圾话的方式来表达。

47分钟前
  • Elvick
  • 还行

+

48分钟前
  • NanSLi
  • 还行

#BJIFF15 @深影,从清晨一直打到深夜,当他判定一记根本看不清的弧线球为坏球时,他知道是时候了,是时候点燃烟花接受这种失败,它正如一切满怀欣喜却扫兴而归的失败一样,没有一颗棒球能飞出时间,因而击出一支安打或是挥棒落空都不再重要。

50分钟前
  • 陈奇
  • 推荐

老家伙们的最后一场棒球赛,因为球场要被改建为学校了。

53分钟前
  • 侯老麦
  • 还行

如此松弛!美国文化的缅怀与重建。场面调度相当具有创意,从早到晚的球赛,场景/空间相当之多(太有想象力了!) HIIFF 导演映后回答相当清晰直接,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口语上……

55分钟前
  • Somnus
  • 力荐

#BJIFF15 陶尔米纳在无线电波的一边,观众漂泊在宇宙中随意地接受到了几万光年外发来的信息,一个世界打开了,但里面只是一些不断重复的回声,死物一片。伦德站在世界的一边,他用一个收音机播放出一个世界,并将之结晶:褪色的蓝、绿、红色要显现为更实在的落日的颜色,收音机的嗡嗡声、球员们的trash talk要化为更清脆的集中棒球声于树林娑娑声。总是,陶尔米纳呈现,而伦德浮现;一个迷恋于恒定光源,一个试图置身于日光中,让虚幻的、幻觉的光线的具身化。一个最终成型的最纯的世界,仍然离不开那些场外的噪音。

59分钟前
  • théo
  • 力荐

#15th bjiff#第六场答应我不了解棒球规则就不要看这部电影了,如果一定要看那么看之前一定要补一下棒球规则

1小时前
  • 啊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