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开始,对文章的戏路就不感兴趣,演小混子,演不过夏雨,演真汉子,于震都甩他几条街,从最开始奋斗里的那个叫啥来的小子,就一直觉得不咋地,总在脑补,是不是换成夏雨,或者谁谁谁好点,到后来猎豹里的那个残疾团长,有感觉有点生硬,比李幼斌的那个团长差太多,后来演小爸爸,就感觉整部片就小孩子过家家,看了两集弃剧了,直到这部少帅,本来不想看,在朋友的一再推荐下,硬着头皮点开了少帅,从一开始的几个小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脸冻的通红,到几个后妈都没有想象中后妈那种刻薄,各种感觉,说实话,挺不错的,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部好剧,结果,第四集,文章出来了,靠,我是看过一本台湾女作家写的张学良传记的,别骗我,虽然张学良吃喝嫖赌抽样样都会,可总得是张家大宅里出来的贵族血统吧,有点傲骨可不可以啊,这么大一个题材,就说说和她表嫂偷情那点事吗,总给刘岩的大奶和大屁股甩镜头几个意思啊,好吧,现在电视剧,有那么几个博眼球的镜头不过分,还是说说张学良吧,从一开始的名师教育,到与生俱来的英气,还有自幼对各种兵器的熟悉对横刀立马夺天下的挚爱,,,,,最后长大,就长成了那么一个文章版的地痞浑混,简直就是韦小宝和田伯光的合体啊,不是说张学良不能是混混,翻阅民国的老报纸,看看那些记录片,可以理解,张学良除了在西安事变那种大是大非面前,爱国了一回,也没多少正能量,可仅仅就是这样,张少帅也是民国美男子啊,风流倜傥第一人啊,就算风花雪月了,就算胆大包天了,那也是个轰轰烈烈的人啊,能不能别那么浮夸的演啊,不笑,咧着嘴硬笑,哎,不知道该从哪里吐槽,文章真的不行,演张学良,只是一个败笔,如果此剧叫大军阀张作霖,或者叫东北王,或者直接叫雨帅,让李雪健老师挑大旗,文章打打酱油,也应该是一部好片,,,,,这,少帅,演的狗屁啊,直接叫民国小男人,或者乱世小混混好了。。。。。。
看完48集电视剧《少帅》,总体上是较为成功的,该剧演绎诠释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发家史与小六子少帅张学良的成长史,直至张学良顺应历史潮流与杨虎城一起发起震惊中外、促成国共联合抗战之西安事变,给国人以启示与反思。
但亦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人就该剧几个主要人物表演浅谈几句:李雪健饰演张作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值得称赞也,可评为下届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
张作霖系东北奉系军阀大头目,上世纪30年代拥有绝对势力的大军阀,是东北三省的土皇帝,大权在握、妻妾绕身。
在日军侵略中国领土之际不与日军同流合污,后被日军袭击返回奉天火车秘密杀害。
但该剧张作霖的剧情实在太冗长,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大军阀上花重资过于渲染啊 。
文章饰演张学良形象不符,缺乏东北人之味,演技一般般,哭戏还可以。
9.18事变日军突袭东北军北大营,张学良第一时间并非接到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而是张学良错误的分析时局形势下令“坚决不抵抗”,他以为如此忍让就可以化解事端,没想到日军步步为营,竟然侵略占领了东北全境,进而向华北大举进军,并企图占领全中国;张学良为此承当了“不抵抗将军”之骂名恶果,这是张学良政治上不成熟、军事上不称职、决策上不果敢之表现;直至张学良被蒋介石派往陕北缴共损兵折将之后,在辱权失地、血的教训事实面前,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和中共的启迪之下,张学良与杨虎城“苦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效,不得不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直至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在这一历史主线上,该剧还是演绎诠释得较为客观真实的。
小宋佳饰演于凤至,温柔、宽慰、包容的人物性格特征诠释得十分到位。
郭松龄的豪爽、耿直、正义;杨宇霆的精明、自傲、弄权的个性表演亦给观众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均有独到之处。
张嘉译饰演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剧中曾出现李大钊激情演讲揭露奉系军阀张作霖反动本质以及李大钊被张作霖处以绞刑、英勇就义的片段,这是该剧必不可少的情节,遗憾的是镜头太短,演绎得不够充分啊。
张歆怡饰演赵四小姐不咋的。
饰演张学良表嫂的柳岩没有太多的戏,导演只不过是秀秀她的旗袍似锦,风骚妖娆身材罢了;此乃“赶时髦、吸眼球”也。
蒋介石、宋美龄饰演者选人根本就是乱弹琴。
蒋介石身材哪有那么壮实,看看蒋那时的旧照简直就是瘦的像是吃鸦片的瘦电线杆,形象又丑陋又干瘦,实在令人不能恭维;其扮演者唯一就是讲话口音到位,完全可以让他配音,让马晓伟演绎啊。
王姬之女高丽雯饰演宋美龄,上世纪30年代也一味赶时髦追求范冰冰之流的瓜子脸,导演选人吃错药也。
请导演多看看当时宋美龄的照片啊。
哎,无语。
该剧对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演绎诠释的过于简单省略,此乃最大缺陷与遗憾啊。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扮演者也不如以前的演员古月、刘劲演绎得好,总用一种说不出的不到位不够味之感觉。
毛泽东与周恩来穿红军军装衣领上怎么没有红领章,百思不得其解也。
导演与服装师咋整的啊。
现在的导演赶时髦、瞎折腾、胡乱搞、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曲解得过于失真,此乃一大悲哀也。
呜呼。
前几天刚刚看过李雪健老师的一个访谈,在访谈中看他说话挺吃力的,他解释说是因为生病以后的后遗症。
这部电视里面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除了台词之外,我感觉李老师演的张作霖是形神兼备,要是李老师再年轻个十几岁,肯定会演的更好。
从1-2集就能看到许多铺垫,张学良的性格以及长大后行为方式的根源在1-2集里面也大概都能找到,他老爹,表嫂,白先生,日本军医,戴舅舅,喜顺,这些人都在默默的影响着他。
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会影响终生,是刻在骨子里头的,与血肉相连的。
张学良成也是因为这些,败也是因为这些。
看完整部电视剧了,可以好好分析一下,张学良小时候的遭遇与他长大后所作所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记录历史的大事。
小张学良演的不错。
还有柳岩和浩二的表演也不错,其实不过感觉浩二这么多年一直不变,倒是柳岩让我有些惊艳。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让我很期待的。
不能算影评,看到一半忍不住来吐槽,想到什么写什么吧李雪健先生真是把张作霖演得活灵活现,动作,神态,语气,每每一出场便用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睛,让你不由得意识到,这边是那是东三省的土皇帝啊。
对于这段历史不太熟悉,高中的历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之后再无了解,但看到这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不由得想,真是感谢了各种势力的斗争,而没有让帝国主义把中国一举拿下。
文章的路人脸实在太没存在感了,不要说被老爹压境,就连配角的存在感都比他强。
没有气场,没有傲气,不像个大家出身的倒像个小勇。
最惨的是没形象了连精气神都无,每次看他在镜头面前突兀的故意突出自己的轮廓真是忍不住笑场,拜托不是在演“城市恋爱无脑霸道总裁”偶像剧好么......对话没有眼神交流,整个一块干木头。
还有片尾曲,每次听都忍不住起鸡皮疙瘩,天啊,经费有那么缺么,从哪里生拉硬拽了一个来应急。
还是保持3星,至少 “少帅他爹”不错
本来不讨厌文章,看了少帅之后讨厌文章!
小演员演的比文章好多了!
一句口头禅“哎呦,我去”几乎是他演的部剧每个角色都会说的!
这个历史时代说这句口头禅真的合适么!
小演员演的不听姐姐话,心中有城府,但绝对不是文章演的这样下流的评论姐姐的婚事对象,对待所有的女性总是一副下流的嘴脸,对女性极其不尊重!
文章演的所有角色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演技太烂,也不认真对待剧本,还带着日常口头禅演戏,对得起搭戏的老戏骨们么!
对得起这么好的剧组团队么!!!
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1949年,李宗仁欲释张学良,蒋介石指示陈诚“不知何在”1949年初,蒋介石受桂系逼迫下野,另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中共开展和谈。
李氏欲向外界展示其和平“诚意”,以求在和谈中获取舆论支持,故拟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政治犯,但此举却未获成功。
台湾国史馆编纂之陈诚档案,披露了张未能被释放的前因后果。
先是,1月24日,李宗仁以电报及亲笔信,指饬参谋总长顾祝同释放张、杨。
顾将此事推给陈诚、张群。
李遂再电陈诚,声称:“为表示政府对和平之诚意,促成和谈,顷已决定释放政治犯。
张汉卿兄(学良)现在台省,希就近转知监视人员,先恢复自由,仁并拟约其来京一晤……日内派机来接……”①25日,陈诚致电蒋介石,询问蒋的意见。
除告知李宗仁电报内容外,陈诚并表达个人意见,认为张学良可以释放:“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
为此,似可听其释放。
如何仍乞电示。
”②27日,蒋介石回电,指示道:“如有命令到台省释放张学良,似可暂不置复。
否则可以并不知张学良何在,以此事省府向不过问之意复之。
”③奉蒋介石指示,2月7日,陈诚复电李宗仁,表示此事“与省府无关”,自己没有办法:“(程)思远兄来台,……关于解除张汉卿先生(学良)监视一事,承思远兄转示,完全为一种和平姿态,自应……遵照办理。
惟……此案过去既非警部承办,更与省府无关,经饬查后,似系由中央直接管理,其经过情形,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
”④所谓“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指的是陈诚曾告诉程思远,张学良现在处于蒋介石亲信俞济时和毛人凤的控制之下,“蒋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象囚禁张学良这类事件,他从来不要别人过问。
”⑤1958年,蒋介石召见张学良,慨叹西安事变“损失太大了”此番李宗仁释放张学良失败,显示在国共鼎革之际,蒋介石对张的坚决不原谅。
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召见张学良,谈话中透露了此种不原谅的根源。
据张氏日记记载,蒋、张会谈内容如下:“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
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
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
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
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
我说:总统你老了!
总统也说:你头秃了。
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
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
总统答曰:都好。
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
余详答眼病近情。
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
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
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
总统说:好!
好!
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
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
总统说,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
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⑥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
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
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
⑦注释:①②《电呈可否释放张学良》,1949年1月25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③《手谕释放张学良命令似可暂不置复》,1949年1月2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④《电复李宗仁监视张学良似由中央直接管理与省府无关》,1949年2月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⑤张友坤等/编著:《张学良年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P1056。
⑥《张学良日记》,1958年11月23日。
⑦(台)林博文:《少帅痛贬蒋介石——张学良口述历史正式公开》。
看《少帅》,以为会喜欢上张大帅,结果一眼看上了郭松龄。
我对自己的萌点已经放弃了治疗,审美口味永远会飘向那种充满“缺憾感”或曰“缺憾美”的人物。
在豆瓣和视频网站都看到不少人骂郭松龄,我总觉得我们看得不是一部电视剧,读得不是一个文史资料。。。。。
对弹幕、某乎和某些豆评的吐槽欲千言万语汇成一个白眼。
——————————————————————以下是正文的分割线——————————————————————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少帅》电视剧塑造的郭松龄,和历史本尊一样,评价两极分化。
他身上存在非常矛盾的气质,优缺点都很突出。
他有很多优点,比如清廉俭朴,善于练兵,心怀理想,渴望新变;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个性偏狭,不懂变通,自尊过度,得理不饶人,爱使小性子爱记仇……这一切特质混合成了“可爱又可气”的立体人物形象。
剧中的郭松龄有几个很好玩的设定:爱吃饭,爱洗手,爱落泪。
先说吃饭,网上人吐槽“舌尖上的郭松龄”,我看剧的时候也一直在想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吃饭戏。
后来随着追剧进展,感觉吃饭戏有两层作用:一是表明他本人在物质生活上没追求,家里青菜米饭,应酬山珍海味,都一样吃得香。
历史上的郭松龄出了名的生活朴素,没有旧式军人常见恶习。
但人不可能没有爱好,对物质世界没什么要求的人,往往对精神世界要求极高。
二是解释内心世界。
非吃饭时间的郭松龄是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是呈现给外部世界的,是属于历史的。
他在军队里雷厉风行搞改革,和同僚闹矛盾,阵前使小性子,赌输了钱让张学良付账,意大利医院称病不出,滦州誓师,乃至最后兵败身死,都是历史事实。
历史是复杂的,是灰色的,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
而吃饭是生活,吃饭戏涉及很多台词,用对话的方式对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解释,是本剧给他的定论,是艺术的表达。
简单地说,屏幕上的郭松龄开始吃饭了,就说明导演开始自由发挥了。
这种微妙的处理,让剧里其实有三个不同的郭松龄,A理想主义、忧国忧民、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很深的爱国军人郭松龄;B偏激狭隘、野心勃勃、因分赃不均而与老东家大打出手的军阀叛将郭松龄;C是前两者的混合状态,两种人格各自占比多少看你怎么理解了。
我认为本剧是把他塑造成具有明显性格缺陷的理想主义者,在A的基础上兼具B的特质,这是我写这篇东西的前提。
张黎的历史剧特别喜欢塑造几类人。
一是心怀理想又在现实中痛苦挣扎的年轻人,《走向共和》光绪,《大明1566》这个角色是高翰文,《人间》(立青+立仁)/2,《少帅》张学良丝毫不意外也往这个方向塑造。
二是聪明强大又自私守旧的封建“君父”,《走共》袁世凯、慈禧,《大明》嘉靖、严嵩,《少帅》显然是大帅张作霖。
三是传统社会中坚力量,能吏,“媳妇”,认同并善于在酱缸中生存,很难以好坏定论,《走共》李鸿章,《大明》徐高张、二贞、吕芳杨金水,《少帅》这个角色是杨宇霆(比传统同类角色更有个性,也是一个充满缺憾感&缺憾美的人物)。
四是狂热的理想主义者,这类又分A主旋律白月光,B不完美的“各色”型选手(各色:北方方言,形容一个人脾气古怪,与众不同,微贬义)。
《人间》瞿恩是A类,《大明》海瑞是B类,《走共》孙中山也是B类(剧里是这样的)。
《少帅》郭松龄也比较接近B类,“各色”中的战斗机,比很多同类题材的白月光前辈更“偏”,自身缺陷更明显。
我觉得,“偏”一点儿也没啥不可接受,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点缺点都没有的圣人和一点优点都没有的小人,那这个世界就很假,而且无聊。
说完吃饭再说洗手。
剧里有好几个洗手的镜头,比如和同事赌钱之后,比如从战场撤下来之后,跟强迫症似的。
郭松龄是个军人,是当了官还会和士兵一起出操同甘共苦的军人,显然没有生理上的洁癖,但他有精神洁癖,洗手是精神洁癖的外在表现。
精神洁癖让他和大环境格格不入。
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去实现保卫家乡、拯救中国的理想,但社会环境不允许。
他所处的环境,也确实恶劣,奉军的军纪坏是出了名的,说它封建性强也是于史有根据的。
难以抹去的绿林习气(张宗昌:恩人!
爹!
),盘根错节的人情关系(我不是条子生,我是正经花钱进来的!
),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长官打骂士兵,大长官用士兵的命给自己打内战争地盘),这些都有悖于现代精神,有悖于建立现代军队、保家卫国的目标。
郭松龄有精神洁癖,才更想清除掉这些令自己讨厌的事物,去“整军经武”,改革军队。
有精神洁癖,才更与传统的、保守的、人情大过天的社会环境相看两厌,相看两厌就必然日久生怨。
他有精神洁癖,才更加不能忍受张作霖赏罚不明、公私不分、玩弄帝王术搞制衡、以天下为一家私产的做法。
所以他最后选择与奉张决裂,走上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再说落泪。
在原著小说里,张学良一直是爱哭的孩子,而电视剧前二十五集,郭松龄眼泪更多。
我数了一下,据不完全统计,讲武堂讲述日俄战争中国受辱,把自己讲哭了(有史料出处);直奉大战之后在家关门骂老张,骂着骂着哭起来;九门口“萧何月下追韩信”狗血剧情,失态痛哭(史实);火车站分别,已经决定反了,张学良还懵懂不察,郭又是一副要哭的样子,马上转移视线主动去怼杨宇霆;医院的最后一面,将哭未哭;滦州誓师,声泪俱下(有史料出处);兵至新民,拒绝接张学良电话,明显哽咽说不出话,还是郭师娘下令出发;兵败巨流河,又是忍着眼泪的样子;最后与妻同死,夫妻对视,好像也有眼泪。
我翻了翻文史资料,发现这里面很多哭戏是有历史依据的,不是编剧脑洞大开的产物。
爱落泪意味着内心敏感,大爱大恨,有难以压抑的强烈情绪。
剧中郭松龄的敏感是超出常人的。
因为敏感,他更敏锐地感知到国家主权不完整给家乡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耻辱,所以对列强侵凌更痛恨,民族主义倾向更强烈。
因为敏感,他也更容易察觉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给个体带来的伤害,“家天下”的传统模式,儿子属于父亲,士兵属于长官,人民属于官员、贵族和皇帝,公私不分,压抑自由,扭曲人性,危害民生,违反时代潮流……更容易感知痛苦,也就更有动力去改变这一切。
因为敏感,所以玻璃心,自尊心特别容易受伤,受伤就要有出气口,他怼同僚,骂下属,性子上来连上司的命令都不听,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容忍度为负数,因为一点奇葩的私人原因和杨宇霆结怨并拒绝和解,跟同事争功争得一哭二闹三寻死,后来还当面拒绝张作霖请客。
水至清则无鱼,傲娇别扭就人缘差。
有时他确实反应过激,比如杀死姜登选,从事后看,姜未必就该死,把事儿做得太狠太绝乃是下策。
就像一个过敏体质的人,自身免疫系统过于活跃,不光细菌病毒进不来,生活中常见的灰尘或别的什么物质也能诱发严重的反应,同样危害身体。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嫌他过度敏感,他多半也要嫌你麻木不仁。
郭松龄要是活得稍微糙点,学会了进退屈伸,也就不是张学良喜欢的那个郭教官了。
正因为他“异端激进”(剧中张学良台词),和周围人不一样,是旧世界里的“新”人,才能吸引同样为新旧交替所困扰的张学良。
他们之间关系亲密又微妙。
剧中的张学良是个渴望父爱的孩子, 张作霖并非不爱儿子,但老张是典型的封建父亲,除了情,还有威,还有长幼尊卑,还有身心全方位的控制。
张学良天性不喜欢“尊卑有序,井井有条”(剧中于凤至台词)的传统家庭,他想要一种更加现代、更加个人化的亲密关系。
填补这个空位的,就是郭松龄。
历史上,郭松龄夫妇只生养过一个女儿,幼年夭折,之后再无子女(现在的郭氏后人是他死后亲友给过继的)。
换句话说,他没有孩子。
没有孩子的老师和半大小伙子学生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对于张学良来说,郭松龄是授业恩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不是单方面的施恩、受恩,而是平等的双向互动。
在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他们相识相知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们彼此成全,也彼此相误。
剧中郭松龄反奉的导火索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赏罚不公。
和杨宇霆的矛盾是表,和张作霖的矛盾是里,因为杨宇霆的意志就是张作霖的意志。
张作霖就是军阀政治和封建专制的路子,郭松龄意识到他们之间存在两点重大分歧,一是南下争霸与保境安民大政方针的分歧,二是家天下与公天下意识形态的分歧。
第一个好理解,第二个需要仔细看。
张作霖封督军那场戏,引起郭松龄愤怒的点,不仅是功高不赏,还是张对大家开玩笑提到“土皇帝”这句话。
郭是同盟会出身,致力于军队的近代化建设,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希望东北往“新”方向走。
而现实,他在战场上的一次次胜利,成了他看不上的那些人做他看不上的那些事的资本。
他曾经寄希望于张学良,但最终挣扎着下决心单干。
为什么对张学良失望,剧中给出的理由,是他又见到张学良逛八大胡同。
他意识到张学良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摆脱与封建家庭的共生关系。
他认为张学良可能并不是他等的那个人,也不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他病了,他厌倦了,他决定掀桌了。
按照传统社会运行的规则,如果郭松龄想要的只是权力,那大可不必脱离安全稳妥的道路,即依附张学良,继续等待机会。
而且,张作霖不赏张学良,因为更亲近。
所有人都默认他郭松龄是张学良的铁杆,利益一体。
他拿了实际兵权,又身为“太子老师”,以后什么都会有,为何还要急于一时。
但性格敏感、精神洁癖的郭松龄不这么想,他不认同帝王权术的合理性,不接受自己是传统游戏规则之内的一个零部件,不乐意做奉张权力传承的一环。
剧中的郭松龄曾对张学良说过,自己是自由的。
他是张学良的老师、朋友、部下,关系极为亲密,但他不认为自己是张氏“私人”。
就像儿子并不天经地义属于父亲,士兵并不天经地义属于长官,人民并不天经地义属于官员、贵族和皇帝。
儿子并不天经地义属于父亲,但儿子通常会爱父亲。
士兵并不天经地义属于长官,但士兵应该服从命令。
人民并不天经地义属于官员、贵族和皇帝,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渴望一个永远正确的清官、明君解决一切问题。
旧和新,情和理,稳和变,这里面的道德悖论,现在21世纪都未必能捋顺。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在师徒相知的巨流河边,决战打响。
张学良以“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的口号打败了郭松龄,是徒弟打败了老师,也是旧打败了新,情打败了理。
东北的士兵属于张氏,这是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的理论和事实。
士兵属于长官,不光是职务关系,还在伦理上有无限的义务去尽忠,忍受“喝兵血”,日常打内战。
同样的,儿子属于父亲,孝的核心是无条件的“顺“,所以就得接受包办婚姻,服从父母安排,不能有个人自由……在传统伦理道德的语境下,在“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语境下,郭松龄属于不可控的危险分子。
他和以张作霖为代表的传统世界相看两厌,互相不能理解,互相不能容忍。
在张氏的立场,郭松龄倒戈是吃饭砸锅,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但剧中的郭松龄从一开始就说过,他认为军队不能是个人的,而应该是国家公器。
既然如此,凭啥要做野心家的私兵家将。
忠孝是儒家文化的“天条”,但不代表人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个“天条”。
就说吃饭砸锅,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以成,武昌起义的新军何尝不是吃饭砸锅。
(往后翻篇,南昌起义的部队部分脱胎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自然也是吃饭砸锅。
)要说忠孝仁义,刺杀恩铭的徐锡麟,妥妥的不忠不孝;北洋诸位元戎们,包括张大帅在内的每一位,谁不是光绪、宣统皇帝封的官,也没见谁给大清殉节尽忠。
忠孝节义、君臣父子,是封建社会的准则,发展了两千多年,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上位者对下位者单方面的要求,有了权,就有了解释权。
上位者掌握更多的资源,更容易把权力关系变成道德要求,把一切泛道德化,顺着它的逻辑走就不用思考,试图挑战它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剧中的郭松龄始终是矛盾而痛苦的。
他想要反对军阀,只能依附军阀;想要结束战争,先要挑起战争;想要解民倒悬,却有许多人因他而死;想要摆脱日本干涉,反而把张作霖彻底推向日本;想要实现新世界的理想,必须违反当时世界的一切美德,兴无名之师,成为人们眼中的不义之人。
剧中的滦州誓师,气氛不是悲壮而是悲伤。
没人和他一样敏感,包括他的学生在内,没人理解他,甚至他自己也未必多理解自己想要什么。
文史资料里的细节比电视剧更加晦暗也更加残酷。
历史上,郭通电的《敬告东三省父老书》提出十条施政主张,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没说,很难说有多先进,郭军也并没有做到“不扰民”。
在真正的新时代面前,郭松龄大概率还是个“旧”人。
剧中借冯庸之口立了个flag,说郭松龄和徐树铮是一类人,爱他们的人爱得要死,恨他们的人恨得要死。
他们同样搅动风云,同样被自己的行为所反噬,盛年横死,身后评价两极分化。
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社会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一切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没有什么是容易定论的,没有先知先觉的圣人,没有完美无瑕的个体,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没有一开始就成熟的道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切都在变,一切都要变。
新旧交替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门槛,而是一片漫长的模糊地带,沼泽泥泞,荆棘丛生,充满未知。
在这新旧交替的模糊地带,郭松龄孤注一掷地向他所厌恶的一切开战,又被他所厌恶的一切合力杀死。
在他身后,历史一度向更加凶险、更加叵测的方向推进。
东三省很快将迎来新的动荡、新的灾难、新的生离死别……我有时候在想,即便是现代社会,以郭鬼子的敏感别扭小心眼儿性格,八成也会过得磕磕碰碰。
但时代毕竟在进步,封建伦理渐渐消亡,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了,也许类似特质的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痛苦和内耗。
其实剧中杨宇霆个人悲剧的原因也在这儿,封建伦理使人异化,郭是极端排斥极端对立,杨是过分认同过分入戏。
这一对仇敌就像剧中的阴阳两极,他们的性格、处事方式、意识形态表现得截然相反,但悲剧性的命运殊途同归。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不是每一次挣扎都有善果,但显然每一次探索都鲜血斑斑。
总有后人视此血道而来。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对剧中演员的那一口东北腔就很震惊,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正不正宗,但是剧组的态度和对待张学良这位历史人物的尊重以及对待这部剧的认真就很让人点赞。
而对于文章来演张学良,我个人是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文章的演技在现在这么多小鲜肉和年轻的演员来说,是在线的,是有用心的,尽管他的私生活...但不可否认,文章的演技是值得我们去看,去追的。
而我也不认为仅仅因为他出轨了就去否认他这个人,毕竟演员是一份职业而他的工作做得好演的好就行了,我们离他们太远,我们只用关注我们够着着的就好。
然后小宋佳也是把于凤至这位东北第一夫人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张学良出征时于凤至给他写信的那一幕,真让人揪心。
最重要的是李雪健老师的出演,刚开始听他的声音觉得怪怪的,后面搜了一下才知道李雪健老师的声带出问题了,身体也有着病,带病坚持工作了那么多年真的很让人感动,也希望李雪健老师能够保重身体。
最后还有赵四、冯庸等等这些历史人物,也被演员诠释的很好。
我觉得这部剧是演技在线,颜值也是在线的。
并不是有小鲜肉的就是颜值好,这部剧里的颜,我也是觉得很带感的。
赞👍很喜欢这部剧👍
<图片1>
<图片1><图片2>
<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说不上难看,但确实不好看,文章破坏了质感。小演员比成年更入戏。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不用怀疑,但他真的不适合演乱世枭雄张作霖,感觉错了。至于文章,依然程式化的演技,这不一个西北小痞子么,哪来的东北败家子张学良?
五星送给大帅,少帅减去两颗星
这年代还有张黎的剧能看,知足吧
这个导演从2012年的作品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团队不在了。一部好戏不是靠导演一个人的。
其实不算看过,只看了冯庸的cut。被最老90后的演技惊到了,“白叔”的可塑性确实强,完全不会跳戏到曹光、谢楠翔或是韩沉,跟老戏骨对戏也不怯场,希望以后多一些男主的机会。对文章的演技我是服气的,但是他不适合张学良这个角色,而且剧本太过于为了洗白而洗白。
张黎导演果然部部精品,电影般的画面语言,有趣的戏剧冲突,过硬的演员表演,喜欢雪健老师和小演员的表演碰撞,蛮惊艳的,但历史方面不敢期待更多;老帅被炸死后,完全看不下去了...
张黎导演拍的还是很有水平的,李雪健老师演的张作霖真形象
前面几集小演员演的倒是蛮好的,可是文章让人太跳戏了,那痞气哪里像是少帅!感觉他每部戏都一个样子
李雪健和文章演的都不错。扣掉一颗星是不喜欢宣扬张学良这个人。
张导怎么拍这种片子,张学良要不是想着自己的副总裁,会把东北军交给蒋?还有西安事变你做就做了还想着去请罪?脑门被夹了?可惜了张作霖,虎父犬子。
只看了冯庸cut
毁了我的少帅
没看头
张学良真正做到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败家败国不败己,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屈指可数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篇章。张黎这次顾左右而言他,国家大事上天秤歪斜,风花雪月上倒是下足功夫,国产历史电视剧的头把交椅毁于一旦哪。
被时代洪流钉在家国和情义的浪尖上打着,一次次选择,谁也不敢说一定能做得比谁好。人性与历史,都因复杂得难以定义,而倍显迷人。
少帅还不及老帅的十分之一,电视剧叫《少帅》,而且这个电视剧最大失败是找了李雪健和文章,文章最差,活脱脱一个痞子,阴阳怪气的;李一点儿霸气和狡猾都没有,倒是有老气横秋垂垂老矣的感觉,只有声音像,而且连妈拉巴子都不会骂 多好的历史故事拍成屎了 老想看但是就是看不下去,😡😡
张黎导演的剧
没头脑少将军。国家命运绑在他身上真是倒霉大发了。从这点来看电视剧倒是如实还原,看他崩溃,看他搂不住,看他一步步犯错。也就是从张作霖死开始,不忍心再看。已弃剧。但确实是好剧,除了文章都演挺好的。编剧那是真牛!
文章又演的一样,李雪健老师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