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称《SLEEPING DICTIONARY》,因为这种故事在许多地方发生着,这种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一个西方人来到东方,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会找一个漂亮的女人,和他一起同居,教他语言,但是最后他们会拍拍屁股就走,回到他们的国家,继续结婚生子,就像以前的一切从未发生过。
这其中有爱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和一个人同床共枕几年,不产生一丁点感情的是禽兽,不过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能够像影片中的男主角那样,义无返顾,所以,我给自己的影评定了这个标题“太像戏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不认识杰西卡,也不知道她出名,查了百度才知道,她是个多国混血儿,美国人,难怪我看的时候总觉得她不可能是土著依班人。
她的英语讲得太好了,气质太没有丛林气息,倒像个舞蹈演员。
英国小伙子被当地的什么而改变呢?
这是我看完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片头就有这么一段话,“他们抱着去改变当地人的想法,结果却被当地人所改变”。
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那个女孩子了吧。
这部电影莫非是想和解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的关系,嗯,也看不出来,或许将其看作单纯的爱情片来看更简单一些。
最开始看这部片子是在老魏的强烈推荐下开始看的,在接触了N多美国大片之后,已经很少能习惯于接受这么抒情的片子的开始,草草的浏览了一下,就放在了桌面,能开始看它,完全是实在找不到片子可看了。
这是我动笔评价的第一部电影。
我承认,在我最开始看它的时候完全是以一种比较谐谑的态度再看,但是在片子前进的过程中,却被这种非常慢而压抑的基调,带进了影片的情景,那种丢失了很久的淳朴,就像老魏说的,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商业元素。
故事发生在1936年,马来西亚的Sarawak ,“1936年,大英帝国的领土遍及全球,年轻人以去遥远殖民地服务的方式,完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然而他们试图改变所治理的国家,却更多的时候被那些国家所改变。
”这就是影片的开场白,我很少注意片头,看多了大片的缘故吧,总认为片头无非是一些诱人的噱头,但是我却错了,这段话不能称之为片子的主题,却是片子隐形中带来的一个意义。
就像前些天袁腾飞视频中讲的,“一个国家的灵魂在于文化,中国就是这样,谁征服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所谓文明世界的人们,总是标榜自己文明的先进,文明与否暂且搁置,因为文化的强行入侵本身就是一种野蛮,因为是强行,并没有征求“荒蛮”地区人的意愿,就像影片中赛希尔为赛丽玛拍照一样,赛丽玛的抗争和不悦就好像是对文明征服者的一种蔑视,你没有理由强行给他们带来任何东西,因为人是自由的。
男主人公托斯卡带着父亲的遗愿,教化当地的土著居民依班族人,来到了Sarawak,接待他的亨利告诉他关于依班族的一些惯例,托斯卡应邀参加了他们的宴会,接连三碗的米酒让他开始迷醉,女主人公赛丽玛出场,古老的舞蹈让托斯卡开始燃烧起来,当他被推出去表演节目的时候,那种窘态,让整个依班族人开始沉默,“沙漠之沙浸透着红色,红色的破碎阶级的残骸,机枪被堵住了,团长死去了,大家被黄沙和烟气迷住了眼,死亡之河涨满了河堤,英格兰是那么遥远,荣誉是那么贴近,突然,一个孩子的声音传来,奏乐,奏乐,跳起来!
”依班族,这个崇尚酗酒,和一切让人发笑的实际笑话的族人,在托斯卡拙劣的舞蹈中捧腹开怀。
醉酒之后的托斯卡,看到了那种最原始的形态,侵犯带来的惩罚,死亡的野蛮,但是,他醉了。
“字典情人”在第二天就给他带来了极大地震惊,在接受了文明制度之下的严谨教育后的托斯卡,无法理解这种制度,面对一个活色生香的女人赤裸裸的挑逗时,他开始不安,那种和自己精神相悖的东西总是要出现,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具体地说,是她们选择你,而不是你选择她们”亨利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疑惑,最原始状态下的部落,却有着女人对选择的权利。
托斯卡面对自己被蚂蚁啃噬坏了的书籍,面对赛丽玛诱人的声音,那种烦躁和内心的矛盾,一旁是自己的“精神”束缚,一旁是不用负责的安乐享受,心安理得却让人无法接受。
次日的赛丽玛却直接戳中了托斯卡的内心,“你想跟我睡觉,但你的精神不允许你这样”。
男人的欲望是一个矛盾体,欲望之前的种种道德谴责阻止他去发泄,欲望来临的强烈,可以让他抛弃一切责任去疯狂,欲望之后则是对责任的思考。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道德观念,使得托斯卡无法将自己从罪恶感中解脱出来。
耳鬓厮磨是最容易产生感觉的,正如亨利所说的,没有比床上的语言学习的更快,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之后的数日中,“字典”带给托斯卡的不仅是语言,肉体的感觉已经完全使他抛弃了一切,所谓“情窦初开”吧,赛丽玛带给他作为一个男人的真实体验。
叔本华说:“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
为什么恋爱中的男人竟会为心爱的女性的秋波所眩惑,以致甘愿完全放弃自己,不惜为她做任何奉献牺牲呢?
这是因为她身上某处有着不可磨灭的魅力,以致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了。
人们对某个特定的女性都有着活泼热烈的欲望——不,几近疯狂的欲望,这就证明,我们存在的核心是难以打破的,而且这也正是这种本质核心永存于种族的直接保证。
”托斯卡的疯狂貌似已经引证了这一点,原始土著的女人,却让他明白,文明之下的他们,首先是一个赤裸裸的带着欲望的人,所以这种由欲望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经历并不值得一个人去耻辱和负罪。
三个男人托斯卡,亨利,贝莱赛,应该称之影片中三个主要男人,亨利作为一个曾经的老人,只能面对制度的无奈做出选择,给自己心中的人最实际最小的伤害,他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却逾越了捍卫者的权限,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违规者。
托斯尚未涉世,他把欲望和责任联系到一起,好意并非好事,固执造成了所有人最直接也最实际的伤害。
贝莱赛这个觉得让人只能感觉到无奈,他做的只是一个男人应该的做的一切。
至于自始至终以病态的形式出现的希玻理,最终被最原始的亚卡塔人所杀,最原始的方式,最淳朴的民心,却能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厨师沙摩斯就像所有爱情故事里面应该存在的一个牵线红娘一样,一直在促成者自己主人的好事,“每月定期酗酒两次”就是他的工钱。
三个女人亨利的妻子安琪布拉德,为了自己丈夫,宁可将小女儿送回英国,毫无选择性的生活造成了小女儿赛希尔的心理,“我被人选中,而不是我选中别人”她不允许自己的丈夫脱离自己的视线哪怕只是一刻,这女人是悲哀的,一个高明的女人从来不用监视或者手段来征服男人,魅力就够了。
赛丽玛,这个字典情人的女儿,重蹈了母亲的覆辙,悲剧性的做了又一代的字典情人,文明与原始的血缘交合赋予她追求自由的思想,影片上半部分中她一直以一个主动者的身份在征服着托斯卡,征服成功,结局却很悲剧。
现实经常会发生戏剧性的轮回,人们总在现实的悲剧漩涡中无奈的挣扎,做出惨痛的抉择。
直至现代,总有无数的人在批判着男人的随意,但是影片却直白的告诉我们,男人对于自己第一个深爱的女人是永远无法释怀的,主人公托斯卡的戏剧性就在于此。
大多数的初恋总是难以成功,有的人选择放弃,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回味,有的人执着,最终落得累累伤痕。
这大概就是初恋的青涩。
似乎男女主人公的初恋并没有像我们现实中想的那么纯粹,因为这其中夹杂了肉欲。
但又比我们纯洁,在最原始环境下人们欲望的彻底展开,心灵中最原始的冲动,应该是最真实最纯洁的。
结束爱情中孩子的到来往往意味着责任的开始,见到自己孩子的托斯卡瞬间被另一种感情冲动。
最直接的血缘冲动,造就了他最热烈的回归和内疚。
法律意义上的妻子赛希尔,作为另一个戏剧性的女人,却用最高明的举动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找到自己的归宿。
或好或坏,获此或彼,但是,都会找到。
不是你,不是我,只是过客。
只有最坚定的抗争,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果实。
翻页看了一下,写的很烂,但是强烈推荐一下这部片子,不错。
2010-5-15
《侍寝字典》(The Sleeping Dictionary):男青年的二种青春梦想(文:火神纪)丰功伟绩的狂躁渴望,以及异域风情的美艳情人;这部电影所以让人心潮澎湃其实是有原因的。
刚刚接受完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后甫一走进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那双充沛着血色和春情的眼光来看看这周围,如果我们也同时遇上了这二者,也许可以说,我们已经梦想成真了。
——火神纪。
题记。
每个青年都是热血沸腾并且激情燃烧的,我想;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精彩,也许是每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学校里,梦想着疯狂的爱情,想着不管怎样这辈子也得疯狂地爱她那么一回;走向这世界,梦想着伟大的理想和癫狂的执着,又有什么比爱国主义思想还让青年沉迷呢。
于是,带着满腔报效祖的梦想踌躇满志地开始远航;坐上一艘远洋轮船去到一个陌生的荒野,带着祖国的期盼开始一场开创性的历险——那里有伟大的理想,也有带着异域风情的美艳村姑在等着我们去敲她闺房墙上那扇寂寞的窗扉……这无疑是个荒诞又恶俗,同时却正统并且吃香的故事开关——荒诞,因为它存在的可能性并不高;恶俗,因为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无数遍;正统,因为每个人都会讲一个这样开头的故事;吃香,因为不管是谁,或多或少总做过类似这样的梦。
像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为国捐躯在近期来说估计是不可能实现了,异域情人也许多少还有些盼头。
电影当然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所以我们就有了梦想的资本;至少,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些梦,总会聊胜于无地给我们些许望梅止渴的企盼。
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30年代,跟随着休•丹西(Hugh Dancy)的饰演的角色约翰•托斯卡(John Truscott)一起开始这场梦幻之旅吧。
梦里的意象如繁花绽放。
年轻而激昂的约翰带着他的伟大梦想踏上了马来西亚一个叫沙捞越(Sarawak)码头时,面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繁忙的码头集市时,他肯定是这样想的——他不仅怀揣着自己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同时也包涵着他父辈的理想:他们是大英帝国的子民,所以他们代表的是先进民族的强大文明,到殖民地里去走一走,意味着他们还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和更荣耀的使命——教化那些未开化的蛮夷民族、传播文明种子以及传达上帝的旨意。
对于青年的教育,不会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告诉它的子民,自己的祖国正在侵略别人的国家,占领别人的领地以及在别的国家里肆虐式地瓜分他们世代传承世代积累的文明、文化、财产和土地。
野蛮的侵略往往总被美化成文化的传播和历史进程赋予他们的责任,于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怀揣着伟大的理想以及自己被赋予伟大的使命感前往海外,誓要完成自己和先辈同样的理想、祖国对他们的期望以及属于自己的荣誉。
青年是最好忽悠的,也是最容易被忽悠的——抛给他们一个假许的伟大承诺、一个虚构的伟大头衔以及一个虚妄的理想,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蜂涌上前。
抛头颅洒热血又将如何——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刘胖子的歌永远是青年们最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激昂的疯狂。
约翰的父亲威廉•C•托斯卡(William C. Truscott)来了;然后,约翰也来了。
当他们同样少不经事,同样激情澎湃以及同样意气风发的时代,他们为了同样的理想背井离乡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渴望来教导这个陌生的民族。
对报国无门的担忧、对荣耀的狂热、对建功立业的迫切以及对开疆拓土的热诚,将驱使他们前扑后继地一路前行。
为名垂青史而奋斗,为人类的文明进程而努力……多少像是一个虚妄的狂想,只是一种旁观者清的自欺欺人;假如我们也身陷其中,也许我们将比他们更狂躁不安更急功近利,因为我们失去了旁观者的高度和打马后炮的资本,多了些漩涡中心的迷惘。
不然,二战战场上的德国青年、日本青年和意大利青年是如何被忽悠出来的,他们毕竟不是傻子,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激情、祈望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
帮助一个民族,或者奴役一个民族;二者之间不过只是政治家在桌面上的堂皇谈资与桌底下隐晦勾当的细微差别。
从踏上沙捞越这片土地开始,约翰那个关于青年的伟大理想在日渐地土崩瓦解——历史遗留给这些海外的英国官员的,是积重难返官场恶习与沉疴难起的官场现状;约翰的理想其实只不过是一场注定了灰飞烟灭与支离破碎的堕马。
这也许,也是这部电影仅有的一个选择——一个注定了不圆满的青春梦想终将会被另一个圆满的青春梦想所替代,从报效祖的伟大理想转投到平凡的爱情梦想的怀抱。
没有人喜欢花钱走进电影院,看一场让自己堵得难受的戏,也没有人喜欢花钱买一张DVD回家,看一部让自己只有郁闷的电影;电影总得给我们的情感留一条出路,让我们不至于感受那种彻底的悲哀,所有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些许的圆满,或者希望。
这样的选择虽说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悲哀,但是这部电影的结局总还将会圆满,而不至于让我们的全部祈盼都最后落空。
有人说,学语言的男人只有在床第之间才学好快学得好。
在我看来,这不过只是那些英国官员为消解寂寞长夜里无尽的阴暗而想出来的堂皇借口罢了——侍寝字典,陪英国官员睡觉、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以及引导他学会当地的方言。
不知道这样的论点是否有任何理论依据或者事实证明,然而不管是谁说的;电影里其实已经举了一个反例——诺亚•泰勒(Noah Taylor)饰演的反角奈维尔•希珀理(Neville Shipperly)。
他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要比约翰晚一点,可是他却始终呆在了沙捞越,约翰离开沙捞越回伦敦结了婚,在一年之后回到沙捞越,奈维尔一直没有离开。
那么,他至少在沙捞越已经呆了足足一年有余。
他一直有一个侍寝字典,一个名叫提庞(Tipong)的当地女子;而他与他的侍寝字典相处了那么长的时间,当约翰跟提庞说话的时候,他却依旧听不懂他们之间的对话。
不为什么,他只是把提庞当成了他发泄兽欲的工具,除了性事,还以殴打她为取乐之道;奈维尔对提庞不带有半点尊重,如何可能在她身上学会任何东西。
也许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爱上自己的侍寝字典的。
当然,不管怎样,侍寝字典这种畸形的殖民地产物在当地人看来还是相当可信的,毕竟许多人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了或多或少的当地方言。
于是,这样的一群女人就应运而生了,她们陪初来乍到的英国官员睡觉,如果她们遇到的是一个像奈维尔一样的男人,她们只能哀叹一声命运多舛然后默默忍受。
运气好些的女子,也许就会遇上像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饰演的亨利(Henry)一样的男人,在他心中对她多少还怀着爱恋之情……然而这样的爱恋之情全部都经不起考验,迫于种种压力,他最终都会选择回国去娶一个脸色红润的同族女子,然后也许忘了她。
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的角色莎莉玛(Selima)也许是仅有的一个,因为她遇上的不是别人而是约翰。
一身正气却报国无门,怀揣理想却无处施展,事业上的失意让他彻底地投向了莎莉玛的怀抱里去,工作上的处处碰壁让他无处闪躲,所以他与莎莉玛之间的爱情似乎也就显得如此舒缓而流畅,自然得理所当然。
一个青春梦想在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中的破灭,青年总不会就此而绝望,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另一个青春梦想。
而爱情,显然要比那个丰功伟业的梦想更容易实现得多;尤其是青年。
只要日夜相对,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怀悲悯与渴望,爱情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何况,约翰对着的莎莉玛,是一个如同杰西卡•阿尔芭般美艳又热情,主动又具有个性的女子。
民族隔阂,世俗阻力,信仰和信念;所有反对他们相爱的一切,在青年心里,最终只会迫使他在那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他们遇到了越大的阻力,在他们看来,只会使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伟大。
也许,这种与“低等民族”之间的情感,大部分都会被所谓的民族情感所扼杀,但终究总会有些硕果仅存的残余果实最终将修成正果。
青年会有伟大的梦想,比如建立起带着自己名字荣耀光环;青年也会有平凡而渺小的梦想,比如那个关于爱情的假想与渴望。
当通往丰功伟绩梦想的路途开始因为现实中的阻力和障碍所封堵,从伟大的梦想转投向平凡的梦想里去,似乎也成了一种注定的必然——当美丽妖娆的村姑遇上热血沸腾的有志青年,爱情来得如此迅猛,让人无力抵抗。
从一开始的坚守虔诚信念,渐渐地缴械投降;从事业上的层层包围,渐渐地忘情于江湖。
约翰和莎莉玛之间的情感,其实跟情欲无关;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了爱情的基础。
或者说,这部电影在刻意地给我们制造一种这样的感觉——从一开始相遇时的惊为天人,到一场出人意味的相识,再到女主角性格的展现;最后的相爱其实已经在情理之中了。
只是,要守住这样的一份爱情很不容易。
约翰天真地以为他们的爱情会得到美好的祝愿,而莎莉玛清楚,这份爱情仅有的那道出路,是他们一起私奔,离开这个地方。
跨越阶级的爱情并不容易维系,当一个官员爱上他的奴仆,这样的爱情是得不到世俗承认的。
不管这场爱情是怎样的一种纯洁的情感,如何真挚感人。
或许,正是因为所有那些无法突破的重围;爱情终究被称为是梦想。
一帆风顺的爱情并不足以让人心动,我们总是更喜欢听那种充满了磨难的爱情,而不喜欢那种平淡如水的故事。
相遇、相识、相敬、相爱;然后被迫分开;各自与别人结合;然后再次相遇……接下来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也许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为情所困,他们暂时得不到彼此,他们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们总是更喜欢看别人的悲剧,而不喜欢看他们太容易得到幸福;因为嫉妒,会让我们看到一种扭曲了的幸福。
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的角色赛西尔(Cecilia)与约翰之间的爱情,对于我们来说就不具备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更多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一帆风顺带给我们的平淡感觉,加上莎莉玛与约翰二人的相识相爱在前而给了我们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这让我们对于赛西尔的爱情会有一种并不公平的主观认知。
先抛开约翰对她们二人的情感,赛西尔和莎莉玛二人与约翰的情感其实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模式。
赛西尔对约翰的情意其实并不比莎莉玛弱,她们同样为了约翰愿意放弃自己,牺牲掉自己的爱情。
在约翰将要被亨利起诉的时候,莎莉玛放弃了她的爱情,为的是保全约翰;而赛西尔显得更深沉些,她仅仅只是为了成全约翰情感世界的完整和快乐,她就做了一种彻底的自我牺牲。
爱是成全,是看着对方幸福就完全彻底地知足;而不是占有对方,不愿放手。
莎莉玛与约翰的爱情,是一种两情相悦式的爱情;而赛西尔与约翰之间的爱情,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成全。
赛西尔的爱情也许更值得同情,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她的爱情多少成了另一场爱情的阻力因而并不得人心,加上亨利夫妇的强势让她的爱情成了灾难。
也许,让我们更客观地看,我们对赛西尔将会有更多的同情与怜悯。
毕竟,电影的最后是莎莉玛得到了她的幸福,而赛西尔却只能自己孤独地想念着她的丈夫,替她的丈夫完成他所渴望要去做却没能做到的事业,养大他们的孩子,并且寂寞地老去。
只是,也许很少有人会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替她思索——她不仅在他的事业上成全了他,甚至最后更做出了自我牺牲而在爱情上也成全了他;什么样的一种爱,能够比赛西亚的这种牺牲精神更深沉呢。
在许多人眼里,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可言道的地方;不外乎只是一个恶俗的爱情故事。
其实不然,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颇有造诣的。
如果我们更多地去注意它的每一个人物,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在这方面花费的精力并不少。
每一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比如奈维尔。
这是一个对现状不满并且有点破罐破摔的人——以折磨他人为乐,包括他自己的侍寝字典提庞、约翰、莎莉玛,甚至连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他都想杀死;挑拨离间、嗜血、暴虐……他的心理其实已经彻底地扭曲了,仇世嫉人、愤世嫉俗、下流无耻,虽说多少带有点悲哀,可是他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一个人物。
比如亨利。
亨利所代表的是这样的一种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但性格中带有着某种懦弱的妥协,死于体制之下。
爱一个人,却碍于世俗所谓的道德准则,于是最终老死不相往来相忘于江湖;女儿就在他的身边生活,他却只敢默默关注,连相认也不敢;希望两个女儿都幸福,最终她们却都备受伤害……其实,他的心灵只是被自己不够勇敢的性格所羁绊。
比如布兰达•布莱斯(Brenda Blethyn)饰演的角色阿吉尔(Aggie)。
她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悲剧式代表——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她却每天都在担心失去他;她深爱自己的女儿,她却无法在女儿成长的过程里陪伴着她;她害怕女儿还将步她的后尘,于是她一手安排了约翰和赛西尔的婚姻;在破坏约翰和莎莉玛的爱情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一切最后却似乎都事与愿违,丈夫和女儿都愿意去成全约翰的那段爱情,她仅有的只是全部的失意。
赛西尔是一个失意天使般的角色。
她控诉父母在小时候离开她,控诉所有人对她的情感选择都是极不情愿的被动选择,控诉约翰这个只是因为爱她而爱她的男人心里却从来不曾忘却另一个女人……然而她却如天使般守护了约翰与莎莉玛之间的爱情,如果没有她的成全,约翰与莎莉玛两个人的故事,也许最终将变成她的父母亲,亨利与阿吉尔那样一个无奈的故事。
莎莉玛是一个原始氏族版的灰姑娘。
遇到一个王子一样的男人,与之相爱,在另一个氏族里如同一个救世的神祇一样被尊崇,最后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也许,莎莉玛的爱情就是所有人都在渴望的那种爱情。
约翰是个何其幸福的男青年。
他有他的青春梦想,当伟大的梦想遇到了阻碍;他又找到了他的另一个青春梦想——爱情;而当他的爱情被无情地扼杀,他又找到了另一个深爱他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又能帮助他完成他之前的梦想。
男青年的二种青春梦想,虽说二者无法兼得,可是他至少总在这二者中间来回地徘徊。
有一个与他两情相悦并且最终与他厮守的女人,有一个深爱他并且方方面面都成全他的女人;当最后他们的爱情已经不受那个社会所认同的时候,他们依旧能找到归宿,找到一个接纳他们的原始氏族。
约翰的幸福多少让人嫉妒,却不招人怨恨;电影在这方面所把握的尺度精准得让人惊叹。
冲着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那个裸替的完美胸部以及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那个没有半点争议的胸部,这部电影也是值得收藏的。
当妖娆村姑遇上热血青年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恶俗得不能再恶俗的故事——灰姑娘的氏族版本;自我牺牲式爱情的非主题版本;世外桃源的近代版本;殖民侵占的美化版本……然而这依旧是一部出色的电影。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依旧喜欢这部电影。
那种舒缓的节奏、唯美的写景、低调的讥讽、浮世绘式的人物塑造、幸福得让人妒嫉的男青年,我见犹怜的妖娆村姑…… 2009-06-20;己丑牛年庚午五月丙申廿八;晨6:37。
附注一:电影资料。
■片名:《The Sleeping Dictionary》■译名:《侍寝字典》、《字典情人》■编导:Guy Jenkin■主演: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休•丹西(Hugh Dancy)■类型:爱情、剧情、历史 ■片长:109 min■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R■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影机: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Kodak) ■洗印格式:35 mm (Fuji) ■制作成本:$12,000,000■制作公司:Fine Line Features ■发行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首映日期:2003年1月31日(墨西哥)附注二:多说一句。
不知为何,这篇文章也许是近期写得最让自己抓狂的文章。
也许,是因为太想写好;反而在写的过程中多有阻滞,于是颇为郁闷。
写完上面的最后一段时,我竟然有种解脱了的快感,唉。
这部电影,也许是近期我喜欢的电影之一;而文字,却是我近期来自我感觉最差的一篇。
是不是,因为有着过高的期盼;所以,写出来的文字达不到那种期盼,于是多少有了些失望。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95165141618/
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吗?
《字典情人》是否假设观众们这辈子只看过寥寥数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
我这么比较也许只是侮辱了七八十年代的那些经典好片。
陈旧,俗套,无聊——这是导演追求的目标。
杰西卡的美妙身躯和甜蜜笑容都不能阻止我对该片的失望。
嗯~爱情片就是该有俊男美女加唯美故事,这是一部标准爱情片了,昂~ 美丽美丽!
Jessiac这是惊艳,少了jessica不知失色多少哇~~~~
异域风情让人感觉新鲜,杰西卡•阿尔芭气质非凡。
这是个爱情故事,但是反差巨大的结合也是建立在这个女孩的教育素质超出部落其他凡人的基础之上。
部落和英国的教条让人扼腕叹息,但女孩的反抗精神令人叫好。
快到片尾,父亲送女孩一把枪,父女之情让我泪奔。
当然,值得叫好的还有男主的妻子,在知道自己得不到真正的感情和尊重时,毅然选择退出,给自己最大的尊严和今后生活最好的希望。
另外,我是在歌华有线看的,是不是删减了很多重要的镜头片段啊?
我需不需要重新再看一遍啊?
http://www.bushu.us/video/7H6-eKTEFX.html
在小学课本里,曾读到海南岛是个被大洋包围的地方——那里积聚着厚厚的鸟粪,能给庄稼提供肥沃的肥料。
长大后才知道,比海南岛更海角天涯的地方是马来西亚。
之后,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几年,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那个地方。
然而,我不曾去过那里的橡胶园,不曾听过猿猴的戾叫,也不曾看见过犀鸟扑翅时展开的艳丽羽毛......随着阅读渐广,一些场景、片段以及小句子拯救了我那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它们像液体一样渗入我回忆的肌理,移山倒海,使空间坍缩,让时间再造。
而我,是一条洄游的鱼,就是要去那不可重回之地、投入那不复存在之怀抱。
失去的时光难以赎回,有时候觉得我浪费了去过的那些地方,我看见的只是事物的轮廓,而它质感的内里,余生只能从书籍和影像中找回。
而正如此,关于马来西亚,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比知道的那部分更美。
借着此次观影,那些偶尔从文献资料中才能瞥见的人类群落,那些从未被听说过的故事重新走了出来:1936年,英国人依旧殖民着马来西亚沙捞越,为了教化当地人,白人们必须学会当地的语言,每个来这里的英国男子都能拥有一个当地女孩,与之一起生活,并学习语言。
于是有了遗落在热带雨林部落的混血天使希丽玛,她的母亲也是个字典情人,所以才有了她——乌溜的长发盘在脑后,包裹着纱笼的身材灵活得像河里的黑鱼。
而英国名校毕业的英国小伙子蔡斯科特,坚守着严格的道德律令,更不会与不是自己妻子的人发生关系。
他拒绝她靠近,但慢慢地,她慢慢走进了他的心里。
热带的雨说来就来,滂沱汹涌,一如字典情人的命运。
天明以前,黄昏以后,两人相约逃到地老天荒。
然而,东窗事发,二人被分开软禁。
他们威逼希丽玛如果不立刻和当地男子结婚,就会将蔡斯科特告上法庭。
她被迫妥协。
很快他也被送往英国,与门当户对的女孩结婚。
蔡斯科特与字典情人希丽玛新婚的妻子与他如此相配,名校毕业,家世无双,善良又深爱他。
但她知道,自己无法完美地嵌入希丽玛的形状,灵魂也是。
她知道,丈夫心里有个特殊的位置,那是她无法抵达的地方,那里只属于希丽玛。
几年过去了,他持续未归,希丽玛一直梦到他。
梦到他从高脚屋前面的河里浮了出来,就像阿弗洛狄忒的男身。
如果可以,她愿意让毕生岁月都在那一刻、那一处用尽。
出于欲望的选择,她知道自己在承担代价。
就在她不再抱任何幻想的时候,他携妻又来到了这个朝思暮想的伊甸园。
远远地,他望见她抱着黄发白皮肤的男婴在水边,这里是源头,本性的源头,内心最深处的召唤,那种联接是如此迅猛而不可抵挡。
他知道,离开她去过体面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
这一次,他抛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和祖国,再也没有放开她的手。
我想,一部好看的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当你看完时会大叹一口气,然后很肯定地赞叹“好看”。
我以为会是一个像《海的女儿》一样带有安慰的悲剧故事。
然而善良的导演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依班的景色美丽异常。
茂密的丛林,浑浊的河流,木头搭成的长屋,各种各样的动物。
我喜欢萨莉玛那双看人瞬也不瞬的眼睛,那种带着骄傲不屑的神情像一个真正的公主。
最后男主角放弃英国人的身份,光着脚裹着长裙与萨莉玛共舞的场景与周围环境如此协调。
安吉布拉,一个一生为丈夫而活的女人。
她一辈子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警惕地守卫自己的婚姻。
她拥有完整的家庭,一个出色的女儿和长久陪伴自己的丈夫,即使她的爱人从未全心全意属于她。
她以一个过来人冷漠怜悯的眼光看待这一切,甚至劝诫女儿忘掉感情,用婚姻捆绑住自己和丈夫。
命运兜兜转转。
很庆幸雪滋没有成为她母亲那样的人,这样一个漂亮聪颖的女人应当拥有更加美好自由的人生。
而那个尚未出世的孩子,则是这段感情带来的最好的礼物。
当她说:我不希望约翰和姐姐受到伤害时。
那一刹那,她的光芒甚至超过了女主角。
同样的事情,当初的选择不同,未来的生活也会不同。
没有谁对谁错,你要的是什么呢?
在经历这些以后,会不会在失望、愤怒、怨恨中迷失,然后忘记当初的自己,过上自己最讨厌的生活?
能在犹豫、不舍、伤心难过之际做出最勇敢最坚定的决定,这是我最钦佩的能力。
再回到电影中,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尽如人意:萨莉玛被关押起来,亨利问托斯卡特:所以,你放弃她吗?
镜头上是男主角的面部特写,他眼神坚定,却回答说:是的豆瓣的评分并不算很高,有时候评论看多了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力。
影响分数的因素很多。
个人喜好,比如明星或类型;观看时的心情或环境(在影院会加分)等等。
我要尽量客观并带有自己想法地去评价它们。
不管怎么样,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
“In 1936, the British Empire still extended over vast areas of the globe.It was a time when young men finished their education by serving as administrators in distant lands. They sought to change the countries they ruled....but more often the countries changed them”片头劈头盖脸几句话,说白了,其实就是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一场意淫。
好,故事的脉络,其实就是一个英国青年来到一个充斥着各类原著民人类的英属殖民地,然后还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女纸。
这女纸还心甘情愿的要做他的sleeping dictionary.啥是sleeping dictionary呢?
准确来说,就是一个高端陪读:不仅教授主公学习当地语言,还陪睡,美其名曰perform wifely duty. 啧啧啧,这等好事儿,英国好骚年自然推倒之。。。。
可是阿可是,腐国人民是讲求social class的,就算你是我的sleeping dictionary,你不是那个陪我sleep一辈子的人,不能把你拉到教堂里行大礼。
所以,英国青年还是乖乖的和英国女青年结了婚,并且忧桑的想The only way is to wipe away the couple of years and start life afresh但是嗬,谁能忘得了那刻骨铭心的风花雪月,更何况这段romance还早就了一个娃娃。。
于是当重新踏上那土地的时候,看到了昔日的情人,并柔情似水的跟她说:I would rather have you than a country, or a language, or a history.啊!
多么波澜壮阔的情话,多么伟大的爱情!还遭到了昔日情人现在服侍对象的袭击,但是正当男女主角处在枪口之下时,殖民地居民为了救他们一命,刷刷两箭射穿了敌人的脑袋。。
然后,然后,在丛林中,男主人公和sleeping dictionary拥吻在了一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片儿色调美,男女主人公美,不过就是让人有点看不明白……但是,这片从学术上讲挺有研究价值,因为其中充斥着heroism, psycholagny,colonialism,云云记那场西方殖民者风花雪月的事儿。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女,就这样滋生了爱情,克服了种族,文化的差异,和人为的阻挠,最后总算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适合无聊时看看.
是在沙巴拍的吗?看完想去啊!
看过,女主角很美。色彩很美。如此而已。
女主真美。
人要有多堅強 才敢念念不忘 Hugh真的是從頭髮絲到腳趾都散髮著儒雅溫和的氣質。
字典情人和西贡小姐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剧情,外国士兵/官员爱上当地女孩,然后抛弃这个女孩回国结婚,又回到当地旧情复燃….. 简直就是渣男,但因为颜值不得不陶醉其中
女主很美。
学好外语的捷径之一~
感觉男主丢三落四………对不起两个女的。节奏挺好的,娓娓道来。
帅哥美女加上异国风情剧情狗血但我就是买账~配乐好熟悉,那段唯美的太性感。可惜阿尔芭一直被当做花瓶,胸很美呵呵呵呵呵。有点迷上这种东南亚风情的电影了
当年看了这片,阿尔芭就成了我的女神。
除了Hugh Dancy年轻清秀时的脸晃来晃去,的确养眼以外,这是一部剧情粗糙的电影,那个全家去原始丛林的结尾,真是乌托邦的一塌糊涂。
- - 我还是喜欢文明社会 好扯的感觉。。
jessica 的美艳让这部电影变得无足轻重,my gosh~~
除了Alba本片一无是处
总会联想到面纱。偶像剧版面纱。alba简直演成墨西哥西语口音傻大姐了。标签里有情色都没有喜剧吗。。
杰西卡阿尔芭很好看~~啊哈哈,,,受不了
英国殖民者面对土著的优越感和高人一等
要是学外语时都给配个杰西卡•阿尔芭这样的字典情人,过四级还不是小意思
杰西卡·阿尔芭简直就是女神,美翻了!!
我简直系觉得系性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