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的名字很吸引我,总觉得会有很深刻的含义,果不其然,看完影片不禁惊呼,这部影片的名字不仅很深刻还很酷。
影片用卑劣一词贯穿始终。
人卑劣,社会卑劣,小弟卑劣,兄弟卑劣,老大卑劣,唯一纯真的也就是男女主的爱情了。
全片残酷暴力,还有些肮脏,而且还没来由的真实。
特别提出的是,片中的打斗,异常真实,不像以往的炫技,特效,动作,最真实得黑帮打斗,桥洞下那一场戏,完美展示了什么叫卑劣的斗殴,混着泥巴,男主发疯似得打着,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效的击倒。
就像后半段男主对导演朋友说的“黑帮打斗不是这样的”接着一拳打在心脏上,利索直接,这一镜头语言无疑是对以往黑帮动作片的讽刺以及本片的肯定。
本片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讽刺和前后紧扣主题,这让简单的剧情看完之后一回味发现这片不简单啊。
本片用片中片的方式表达了很多导演的态度。
借男主帮忙导演朋友拍电影一事,说出了真实的给黑帮打斗是什么样的,又借男主小弟反杀男主上位一事黑色了一把男主的上位路程。
而影片的最后一幕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了。
“一定要拍出黑帮电影的精髓啊”这句台词,影片中间出现过一次,当时看到不觉得有什么,可到结尾又出现一遍之后,不经拍案叫绝。
全片男主为了上位,不惜犯险,杀检察官,干掉自己的顶头老大,毫无情意,为了生存卑劣到底。
而导演朋友就是把这个事拍出来,所以才导致男主悲惨的结局。
而导演朋友也是为了影片能火,所以不惜出卖朋友,结尾反杀男主的小弟,跟男主上位的方式一模一样。
感慨,黑帮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就是卑劣到底,为了生存不惜出卖一切啊,男主是这么做的,导演朋友是这么做的,男主小弟也是这么做的,而黑帮大佬在最后也和男主一样,在歌厅深情的唱起了歌,他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这么看来,结尾那句拍出精髓就是对影片最好的概括与讽刺,绝对堪称点睛之笔。
男主的演技真是一绝,看惯了赵寅成演温情大叔的少女们绝对想不到,他还有这样的扮相。
脏话喷着,一脸狠劲,打架时青筋暴起真的让人很害怕。
男主的炸裂演技为影片添光不少。
男主最后那个绝望的眼神,看着小弟仿佛当年自己的影子。
追女主时的那唯一的纯真,教训弟弟与关爱母亲的温情,都被赵寅成刻画的入木三分。
全片每个演员演技都上纲上线,无疑是本片的另一道风景。
说回影片,男主虽然不择手段,但他是单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为此他铤而走险,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而他对女主的感情也是本片唯一的纯真。
从上学时就保留的情感,极为直接的表白,那一强吻更是表现了男主的真实。
然而女主那句话则将男主打回现实,“我怕你,因为你是黑社会”这是男主无法摆脱的影子。
影片为我们展现了极致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是用尽卑劣的手段,用尽卑劣手段的同时也得到了卑劣的下场,无疑是一场黑色幽默。
看看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依然会“奋不顾身”。
在茫然追求中,忘记了情,忘记了义。
“一定要拍出黑帮电影的精髓啊”。
导演朋友真真实实拍出来了,为了电影成名,卖了自己的好朋友,天真的男主以为自己去杀掉他就可以解决一切,可是他早已被大佬盯上。
因果轮回,男主也就这样被自己的小弟反杀了,死之前掉的和女主的照片,是他存留世界的最后一抹真情。
他也终将没有将家庭带往富裕的方向。
卑劣一生,换来一个黑色结局。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小心谨慎一生,最后可能被小心害死。
不如洒脱一生,活的真真实实,清清白白,当离去也觉得无憾。
我们活在世上确实为了更好的生存,活着。
但可能只有爱才是唯一含有真情的东西。
你做了什么不要紧,可你最后要为你做的负责。
用片中醒目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生存需要两句话,我需要的人是谁和他需要什么”
12岁时我喜欢《天使的愤怒》里的迈克尔•莫雷蒂。
他是一个黑手党。
我记得他开着车缓缓尾随詹妮弗•帕克的样子。
詹妮佛步履匆匆,根本不想理他。
可我以为黑手党的爱情最美。
他们心狠手辣不可一世,只对一个女人柔情万种。
我喜欢他的气质有种爆裂。
我以为那叫深情。
说到爱情这个字眼有点奢侈。
黄舒骏早说过,爱情是一种病,从染上再到痊愈,从神志不清到冷静淡漠。
黑手党的气质里有种爱谁谁的决绝,或许这是我相信他们是最好爱情主角的缘故。
因为爱情这种病,非要有一定的毅力与钻牛角尖的劲不可。
非常人可以胜任。
而黑手党,那是一种奇异的人生,于是担得起爱情这奇怪的事。
也许那时我年幼无知。
但凡与黑手党沾边的爱情片,都让我愁肠百结。
直到今天没有改观。
《卑劣的街头》是这样最近的一部。
赵仁成演了一个黑社会的三流混混。
爱上一个温婉大方美丽的书店女店员。
但是请别指望在卑劣的街头会有爱情,起码这部电影没给我做这样一个不真实的梦的机会。
赵仁成在《巴厘岛的恋人》里面演一个公子哥,不学无术,喜欢一个女人不得,就痛哭流涕一副无赖相,一个演员可以不计形象地哭成那么丑陋,大概就是可以叫做演员了,郭富城就是在三岔口里哭得难看才唤醒了大家,知道他还有演技。
演技这回事我也一直不懂,如果说电影只是一种一群人合谋要骗你,装模作样的表演,又用力又夸饰,我就不知道要看它什么,我想看的其实是真实。
但是,像赵仁成那样用力地哭得七零八落的人也有吧。
像个小孩。
我喜欢的哭法是张爱玲见到弟弟不上进,被后母欺负,一个人跑进卫生间,对着镜子任眼泪肆意流淌却默不出声,同时在心里面大喊,我要复仇我要复仇。
《花与爱丽丝》里面,花在背对着宫本,讲述自己欺骗了他,告诉他爱丽斯是个好女孩的时候,也是这样无声的哭泣,她的脸因为不出声的哭泣而扭曲。
很动人。
这一回,在《卑劣的街头》里面,赵仁成还是演得很用力。
不过,也很动人。
一个29岁的心计不够多、蛮力有不少的混混,就是这样一种浮躁相吧,另外,他还很帅,这样帅的一个混混,又对一个女人发生了感情,难免不让人对感情戏有所期待。
他频频去买书,为见到做店员的她。
故意把书本掉在地上,乘机目测她的脚的尺寸,为她买鞋。
他砸开她的门,背着病重的她去医院,还为她熬粥。
带她去高级餐馆吃大餐,吃蛋糕,请小提琴伴奏。
某次送她回家,突如其来的强吻。
还有最后,在书店门口,他掏出一个小盒子,向她求婚。
好戏在那时候上演。
他发现有人向他奔来。
本能他意识到必须跑。
丢下她一个人拿着小盒子目瞪口呆,他像箭一般冲出去。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爱情好像只是这部戏里的一个点缀。
在欲言又止的动人瞬间戛然而止,点缀在一次次奔跑与打架之间。
他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奔出去。
黑西服白衬衫黑皮鞋,长手长脚,像一阵风一样奔跑。
很多次就这样跑。
为了不被别人杀掉。
为了养家为了成家他需要钱,他带着自己的小兄弟向上爬,一个接一个杀人,也可以谋划周密,滴水不漏,一次次得手,也一次次结仇,再一次次逃跑。
奔跑的姿态,打架的姿态,这是一个黑社会的混混的常态。
很奇怪这两种姿态都很向上,起码电影里拍得很向上,很美,充满了活力。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于看不惯的英俊小生赵仁成有了好感,喜欢他奔跑的姿态。
也想试着这样奔跑在大街上,听着风声嗖嗖过耳,眼神很坚定。
黑帮题材的电影,曾经的香港影坛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回忆。
打打杀杀的生活,情义与背叛的交织,江湖写照,莫过于此。
香港影坛的没落,电影题材的多元化,让这一题材不可避免的逐渐没落,金钱的至高无上,谁还会去重视情义二字。
日渐繁盛的日本与韩国影坛,有三池崇史、北野武、金基德、朴赞郁这样的鬼才导演,风格也总是遵从着他们自己的路数,其中虽然有一些标志性的刻板,但是也少了一些唯利是图的献媚。
上面提到的两位韩国导演与今天的主题无关,暂且不说,三池崇史和北野武都拍摄过黑帮题材的影片,亚洲导演此类题材的影片少了一些欧美此类片中复杂的利益纠结,极力表现的多还是一些忠义仁孝,这和亚洲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吧。
不知道男性观众观看黑帮题材的电影大多是怎样的感受,不可否认,做为一个女性观众,男主角的江湖味道是吸引观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见得要帅气,但是眼神一定要淋漓尽致,对待老大的臣服、对待兄弟的忠义、对待朋友的豪迈、对待家人的温存、对待爱情的凄婉,这一切足以让一个人物丰满生动起来。
就像本片中的主角炳斗,他是弟弟严厉的哥哥、珉浩眼中那个儿时的伙伴、贤珠眼中无微不至的恋人,这就好像你身边的某个熟识的朋友,他,就这样跃然纸上。
影片中打斗的场面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场打斗都让人窒息,每一场的打斗都好像是生死之战,不由的在心中默默祈祷不会有事吧,不会有事吧。
相对于前一阵看的《锰胛》(片中的武术指导是请的韩国人),豆导真是温柔许多,香港台湾的黑帮题材还是比较偏重情,而韩国和日本的,就多了一些义的硬朗。
炳斗的终极老大是个典型的老狐狸角色,看起来似乎是个温和的长者,出手也比原本的大哥大方,但是我想是个人都明白,能独立风骚,必定不是靠着温和取胜的,就像我们的炳斗,太多柔情与顾及,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份柔情,让人无法怨恨,反而更加的喜欢。
他的那份天真和憨厚,让人怎能对他不多情呢?
只是我本想着他的死应该更壮烈一些,这也是黑帮题材的套路吧,想想《疤面煞星》的结尾,真是无与伦比的壮烈。
但是至少我想即便没有那么壮烈,那么也应该是被仇家或者老大杀死,我太浅薄,谁能想到杀死他的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小弟呢?我本认为这是一个对他忠肝义胆的角色。
可是当初他也不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杀了相哲哥么,那么为了生存,他最信任的人也自然可以变成杀他的人,无法责怪也无法怨恨,茫茫江湖,谁能去主导,还不都是只能随波逐流。
人生的结尾也多半如此吧,哪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错愕中就这样闭上了双眼,来不及心爱的女人说爱你,更来不及展开新的生活,或许连畅想都未曾来得及,人生总是有太多的来不及,背后挨刀子的事情真是猝不及防。
人们可以为了生存杀死自己的老大,人们可以为了生存陷害最好的朋友,情义二字不值钱,情义二字还被多少人看中和信奉?
陨落的起止是炳斗,情义在腥风血雨暗箭伤人的江湖也早已荡然无存了。
情何从,义何往,死又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片子后半段还是稍显仓促,气氛表达稍显不足,片子的末尾,炳斗的弟弟依然在给大哥鞠躬,又是一条不归路的伤恨循环。
当贤珠怅然若失的问炳斗的妹妹到底有没有哥哥消息的时候,内心的难过稍有一些温暖。
是啊,直到结束,其实片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自己心中也明白他的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或许这种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是导演最隐喻的悲天悯人,不如去抱着希望,希望就此能摆脱江湖的纠葛。
纷繁复杂的世界,留一些幻想的空间给纯真和美好吧。
我很推荐这部影片因为这部影片给我了不同的感想如生活里。。
等等。。
也通过了主人公的表现深深体会到了些什么似我提示大家韩国的黑帮片最好看了 · 我就最爱看韩国的电影和韩国的黑帮片如有朋友知道这方面的话给我提示一下 我会感激他的
1.他是一个黑社会成员,地地道道的黑帮,打起架不要命。
“黑帮不是这样打架的。
”他对导演好友金珉浩说,然后一个下勾拳狠狠砸在小弟的心脏处,小弟应声倒地,“简单,实用。
”但他总是穿着高档的黑色西服,衣领衣袖整洁非常,这让他看起来俊朗倜傥,举手投足似乎更像白领。
他已经30岁,却仍然无地位无资本,带领着一群小弟艰难地生活。
家里人付不起房租,他知道有些事躲无可躲,当机会来临,他必须出手。
2.赵仁成出演的赵炳斗的故事从暗杀帮派老大的死对头朴检察官开始。
随后,赵炳斗受到了老大的额外照顾,却引起了自己顶头老大的猜疑。
顶头老大决计铲除赵炳斗,却在下手前被赵炳斗发觉,并先下手为强。
随后摆脱桎梏的赵炳斗成为了帮派的栋梁,为了替帮派争夺开发房地产的地契,他带领一众小弟威胁恐吓当地居民,不择手段;在与敌对帮派争夺地契中,他身陷危难,几乎丧命。
最终他还是为帮派清除了障碍,取得开发房地产的资格,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刀光血影的经历让他身心皆疲。
在一次感情挫折后,他喝得烂醉如泥,好友金珉浩把他背了回家。
趴在床上的他辛酸交集,泪流满面。
在金珉浩的诱导下,他不禁把过往的经历全盘托出,他说,当你拿刀捅人时,你已经不是你自己,千万不要对视对方的眼睛,因为你将永远无法忘记。
不料,一心想要拍一部真实的黑帮电影的金珉浩把这些细节一一放进了自己的电影。
在电影一炮而红的同时,内中近乎真实的情节却引起了帮派老大的惊慌。
他暗示赵炳斗把金珉浩除掉。
赵炳斗最终还是放过了金珉浩,但金珉浩却因担心自己安危而把事情告发给警察。
逃过警察追捕的赵炳斗一心想要复仇金珉浩,却因为已经暴露了身份而被帮派诛杀,而亲手捅死他的,正是他以前的小弟……3.他忠心耿耿,做牛做马,却不为顶头老大器重。
他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却仅仅只是帮派老大的一个棋子,被利用完后像一只蚂蚁一般轻易被掐死。
他爱家人,保护他们、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而拼搏,最终却连母亲的葬礼都未能出席。
他信任导演朋友金珉浩,尽可能对他拍电影给予帮助。
但金珉浩却因为自己的所谓艺术追求或个人欲望罔顾朋友死活地把他的故事搬上银幕。
面对他最爱的女人姜贤珠,他脸上总带着羞涩的笑容。
他不断地解释说黑帮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但他对情敌大动拳脚却吓到了女友。
圣诞节,刚把礼物放到情人手上,警察一拥而出,他忙于逃命,身后留下一个满脸惊慌的女人。
他深情地付出,深情地为爱人煮菜,深情地买上一双穿着舒服的鞋送给她,,但爱情只给他留下雨夜的一个深情的吻。
“就算没饭吃,也不能放下自尊!
”在艰难的时日,他这样教训小弟;“家是什么,家是大家一起吃饭的地方!
”获得帮派老大照顾生活有所起色后,他在饭桌上这样说道。
比起自己的顶头老大,他与小弟们更同生共死,但他弑上时或许不能想象,就是这帮自己一手带大、一同刀里来红里去的小弟,竟然会做出和自己一样的事情。
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循环,一如港产黑帮片《江湖》中所描述的那样。
4.回顾一下电影的名字:卑劣的街头。
究竟卑劣在哪里呢?
欺骗,敲诈,勒索,绑架,暗杀,背叛……片尾再一次闪现这样一个情景:赵炳斗离开金珉浩的片场时,转过头来,脸上浮现带着些许无奈、期许和坦然的笑容,说:“一定要拍出真正的黑帮哦!
”原来,卑劣的不是以上种种,而是这种生存方式。
选择了黑社会,就选择了卑劣,即使最后始终不能逃脱毁灭的境地。
一连看了两部韩国黑社会的影片,从《无防备城市》到《卑劣的街头》。
关于后者,没有想到2年多前自己最为期待的电影竟然在这样的一个平凡,安静的夜晚在电脑上婉婉展开。
当初的自己因为喜欢赵寅成,现在则是更惊讶于他演艺方面的成长和成熟。
从第一个出场,那种站姿,坐姿就使我不由自主感受到他的魅力,联想到巴厘岛当中的在民,只不过这次他活在一个更加现实卑劣的环境中。
无所谓的语气,举手投足间的不羁,平民中又透露了贵气,快30岁的男人要承受种种生活中种种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整部电影本身讲述的就是一个黑社会小混混的一生,从尴尬的老二助手爬到了老二的位置,期间他拼搏过,挣扎过,幸福过,就在恍然以为自己已经接近幸福,甚至为了爱人萌生过要退出江湖的意念,他的世界沦陷了,此刻我能感受到他的幸福是如此的脆弱,他的平稳是如此的短暂,被曾经视为好友的导演出卖,用自己的秘密和信任去换取平步青云,出人头地,最终命丧在曾经的兄弟手上。
依旧记得炳斗死时的眼神,不解,愤慨,苍凉,甚至有一丝的委屈。
而那位把刀一次次插进他身体的小混混,眼中有泪和痛苦,但却依旧要用尖刀去砍杀。
最后出现的那位曾经最器重,最兄弟的哥们,眼神中早已没有了情谊,只能感觉到欲望和野心,似乎在嘲笑炳斗,黑社会的精髓?
一家人的情意?
那只是你天真的想法。
很悲凉,却又现实到可怕。
其实炳斗并不真正属于黑社会,因为他还保留着一丝纯真,这份纯真使他相信了十几年素为谋面的老友,吐露了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秘密;这份纯真让他根本没有料到最后会死在自己的兄弟手上。
他曾经不无自豪地对导演老友说“要拍出黑社会的精髓”,却忘记了黑社会真正的精髓其实是卑劣——欺骗,野心,出卖,欲望,弑主,所谓的兄弟是因为利益才会跟随,所谓的大哥是在需要你的时候才会罩你,你要比你的想象的更加凶狠和残忍,才能在这个卑劣的世界中才能生存。
我们也活在卑劣的世界上,从炳斗导演朋友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很多社会上的影子。
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出人头地,可以付出多少代价?
可以牺牲多少别人的利益,友情,爱情在具有野心的人面前也许不值一文,归根到底,他们最爱的只有自己。
很无奈的是,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最应该记住的应当是电影中的那句话“我需要的人是谁和他需要什么”。
《卑劣的街头》是一部挺不错的黑帮血泪史。
拍的很现实,让人对于男主角的遭遇很惋惜,他这样一个被生活所迫进入黑社会的人,却没有完全摒弃人性的基本的善(从男主角那一面来看就是如此,从社长及宗秀来看是愚蠢),这些有很多是不应该出现在他这种身份的人身上的,这也是让我们惋惜的地方,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挣扎的努力适应黑社会却又不想放弃人性的人,正是因为如此,看此片感觉很感人,也很无奈,无奈现实的残酷。
这是属于正统的影评说法,也是正统价值观。
我在此想谈谈非正统的感想。
刚才也说了,炳斗(男主角)其实不适合做一个黑社会的老大,虽然为了生活,他学会了很多(如他知道要对相哲、也就是他的老大先下手为强,虽然是宗秀提醒的,他也知道在最关键的时候向社长间接威胁“我不会把你供出去的”但总给人感觉的做的不太稳妥,不像一个老练的黑帮老大),但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底线,这是他的错误 。
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到底是他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显然他不适合做这一行。
不适合做但是又被现实逼迫着去做,而且还要挑战自己的底线,这就是电影的美感、艺术所在,也是它打动人的地方,因为电影给大众看的,这种感觉最符合大众的口味,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当然也是为了教育人所致。
但是作为一个想作为成功者的人,这种品味是不对的,这种审美观虽然想教育人们往善走,然而却注定将人指向错误的道路,因为现实中没有艺术,只有成功者,对于炳斗来说,他想去适应现实而最终保留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完全适应现实他就是失败了,而像社长、宗秀甚至导演同学他们成功了,失败者付出的是命的代价。
其实有没有想过,放得下才能拿得起也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对自己的底线的放弃也算是一种放得下,而炳斗却放不下,也许正统观念是觉得他不愿意放弃而不是真的不能够放弃、做不到放弃,可是有没有想过也许他就是没有这种能力放得下而不是自己不愿意,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和善良也许就是奢侈品,他们不应该有(从宗秀最后烧照片的眼神中,我感觉有那么点这个味道)。
但是转过头来想,为了成功什么都放弃了,那我们到底得到的是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成功,每个人都不一样。
社长的成功是将他那条路坚定的走到底,炳斗的成功是在两条路之间自由穿梭。
可是我总觉得 ,在当今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坚持走一条路会更容易成功些。
唉……繁琐的世界繁琐的欲望啊!
还是回到正统审美吧,纵观全剧,炳斗最大的错误在于不应该将自己杀人这么大的事情轻易讲给他同学听(这里我都不想用“朋友”,他们只是小学同学,那么多年没见了,谈不上朋友),这使我想起一句话“自己都无法守住的秘密还指望别人守住么?
”他自己的嘴巴都包不住还指望别人包住本身就是一件愚蠢的想法,当然,有可以理解之处,他为情所伤喝醉了,但这个情况也只是可以理解但不可原谅。
看完电影后总在联想他有没有可能挽救自己的过错呢(即酒后吐真言,且被搬上银屏后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方法)?
一开始感觉有,后来仔细分析下,感觉还真没有。
一开始觉得他最后的补救机会就是杀了那个导演同学,而不是威胁一番再放了他以至与手下(宗秀)闹翻,最后弄得到头来害了自己。
(其实他后来还有补救方法就是出逃或者自首,但这两个都属于事情败露,而且对他来说也结果很惨,不算补救,我指的补救是和原来差不多)。
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这样也不行。
第一:本来那个电影足以使警方有所联想,会再次找到导演和相关人(如炳斗,宗秀他们)调查,这个时候杀了导演反而是欲盖弥彰,只会使警方更加相信电影的真实性,所以杀不得。
第二:正是因为导演杀不得,那个社长何许人也,混了这么多年,早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我估计在他看到电影之后就已经想到了最后结局的那个计划。
而不是在知道炳斗没有杀导演同学后才想出来的(我觉得那个计划是社长想到的而不是宗秀,因为在整个剧情中,社长都是很老谋深算的人)至于剧情为什么是社长先让炳斗去解决那个烂摊子再知道他没有杀导演同学后才走的那步弃车保帅,我觉得一是为了彰显男主角的人性善(为突出主题,并不符合真实情况),二是他可能之前试图说服过宗秀,但是宗秀对炳斗还是有一定的感情,一时间难以决断。
不过我觉得第一个可能性更大,因为宗秀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感情用事个的人。
所以我说炳斗在告诉导演同学那个秘密后已经没有挽救的余地了,特别是在电影反映后,社长就已经和宗秀私下商量搞炳斗让他当替死鬼,并且拉导演同学下水,让他诬告(也不完全算诬告哈)炳斗。
还有个疑问:如果没有电影风波,假设炳斗没有告诉导演同学,社长会不会杀炳斗?
有很多人认为会杀,因为杀掉他后就可以不用给他那50亿韩元了,而且还可以除掉一个知道自己秘密的人,免得又出现一个日后的相哲。
但是我觉得其实不太可能杀炳斗,一是50亿韩元在社长那看起来应该不会太多,他赚的钱也不差那么点。
二是其实知道事情真相的有三个,炳斗、宗秀和社长。
这是炳斗无意间造成的,杀完检查长后,社长曾说过“这件事只有你我知道”,这个可能是暗示他把宗秀干掉。
但是炳斗愚蠢啊,他没意识到社长的意思,而且他就算意识到也不忍心将自己的得力手下杀掉,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三角关系才是最稳定的,现在有三个人知道事情真相,如果社长想不让人知道就得杀掉他们两个,如果我刚才猜的正确,那么他的确想让其内讧,宗秀炳斗之间互相杀一个,然后他来灭掉另一个,然后宗秀不是傻子,他肯定知道这种微妙关系,而炳斗刚才说过,他傻嘛。
所以想让他们内讧是不可能了,那么社长如果想一并杀掉两人呢?
这样风险太大,而且也不容易,弄不好他们狗急跳墙自首供出他来怎么办,这个算盘他不会不打,再加上还有个相哲的例子,相哲以前跟他时肯定也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他不是没杀相哲么。
所以,权衡利弊,我觉得他不会轻易动手杀那两人,也就是如果不出那个电影事件,他俩小心做事会平安生活,至少像相哲样能活好长时间,直到再出现检察长和炳斗那样的人才会改变。
所以总的来说,剧情的整体发展不是必然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电影事件那一偶然事件。
但有个结果可以猜想,现在三角稳定关系已经破坏,宗秀社长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很微妙,宗秀应该会意识到社长总会找他下手的。
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说明:以上所有分析都有一个隐含条件,也是剧情设置的隐含条件,那就是警察断案能力不行,他们凭借已有的线索无法找到凶手(或幕后主使)。
一 炳斗,从一个生活无保障的街头混混到风生水起,再到陨落街头,这中间离不开检察官会长的操控,全剧炳斗是主角,但看完电影我不这么认为!
最终的真正主角是会长才是,电影中炳斗的发起离不开会长的明示+暗示,炳斗的陨落也同样离不开会长背后的毒手!
二 从感情上入手,我挺喜欢炳斗这个角色,至少和其他混黑帮的人相比,炳斗敢爱敢恨,有残暴的一面,有毒辣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十足一个偶像派头!
但是!
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的不适合混黑帮!
至少在背后捅他刀子的手下面前,在拜他所赐成为知名导演的老同学面前,在混迹官场大风大浪闯过来的会长面前,他还是太嫩太嫩!
最终的惨死也成为必然的结局。
三 为什么我说会长才是主角呢?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枭雄,竞争对头检察官到死都不知道谁指使的,炳斗的大哥也就是会长的心腹,栽培了几年说杀就杀,也为了食言拆迁款那50个亿,设局策反炳斗心腹反水干掉炳斗,别说是因为那个导演,他只是碰巧被利用了,会长的女儿有全程参与导演的电影拍摄,他能不知道电影剧情?
还用等到电影上映了?
四 全剧的最后,别看对炳斗下黑手的小弟风光无限的坐在沙发上搂着美女,心中甚是惬意,但其实在会长心中他也仅仅只是一枚最小的棋子,甚至和炳斗一样不如一条狗,随时可以作为弃子扔掉,想想炳斗的大哥,他当初靠着会长上位,混的比炳斗厉害多了,不也是说弄死就弄死?
真正下棋的人能掌控一切的大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官场上的会长!
故事情节的确很老套。
几乎所有的古惑仔都是这样的开始和结局:从开始的小弟,到后来的大哥,再到最后被最得力的手下取代。
可是不这样编剧,还能有怎样的情节?
世间的一切不都是这样的轮回么?。
小时候房前屋后总会种一些果树。
这些果树从小苗开始生长,然后到旺盛的结果子,总是繁盛不了几年。
要么被虫病困扰渐渐枯萎,要么因为太繁茂了遮了庄稼被爷爷砍了。
还有的啥事没有,但果树自个儿要歇树,过几年也成了一棵不结果的“无用树”。
后来在公司打工,经历多了,发现凡是元老总是会在其最辉煌的时候离开公司。
不是因为他们的薪水太高,就是因为有了更能干的下属。
公司里也常常有一些红人,不是制造部经理,就是工程部经理,或者就是一个小采购员。
可是这些红人都没有红过半年的。
这些红人一朝红了,就常常因为自己有意无意的说话和做事伤害到一些人,于是往往成了众矢之的,然后慢慢的被搞,然后慢慢的不红。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和一个黑帮小混混的一生没有太大的区别。
诺基亚曾经是多牛的公司啊。
买手机几乎优先都会考虑诺基亚。
而才多久的时间,我们的手机还没有坏,诺基亚又不行了。
现在的苹果也是一样,虽然现在iPhone4s销量还不错。
可是我们惊奇的发现其实摩托罗拉和三星的手机和iphone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感觉这个谷歌系统还挺好用的。
我想苹果后面走下坡路,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见过起起落落股价的人,对这种从弱到盛,再到衰的过程感触尤深。
一支股票就和人的一生一样,总是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
很多股票一旦过了全盛时期,就从此再也爬不起来。
一朵花,一棵树,一个人,一只股票,一间公司,一段感情。
最美好的时间过了,就开始走向衰亡了。
没办法。
只是希望别太短暂就好。
“黑帮精神”?
算了吧,那只是炳斗志得意满时对自己这份职业的玫瑰色的描绘。
看看他在失落时对珉浩的悲伤吐露吧:“活着太累了,真想死了好!
”炳斗真的是象他所说的,为了活下去不断地在劳累着拼搏着。
致所有待成功人士:要想好了自己愿意为将来的成功投下多少的筹码。
生命可以吗?
可以,好,舍生忘死了。
亲情可以吗?
可以,好,六亲不认了。
恋情可以吗?
可以,好,独来独往了。
友情可以吗?
可以,好,六根清净了。
炳斗的问题在哪里呢?
他并没有想成功啊,他的“上进心”其实是来自于“一家人都活不下去了”的境遇。
他的老大如果多分他一点职业报酬的话,后面的事情应该很难发生下去。
一句话,被生活所迫。
他也不想投下大的筹码,生命、亲情、恋情、友情,他一件也不愿意割舍。
至于尊严,他更是小心地呵护着。
所以说,投注那么少+成为成功人士的“上进心”又这么来得被动,炳斗怎么可能在黑帮电影里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呢?
他的狠,并不在血液中,而只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狂放出来。
炳斗对贤珠说,为了她可以离开黑社会,重新开始生活。
问题倒不在于这是不是现实,而在于三百六十行,投注那么少+成为成功人士的“上进心”又这么来得被动的炳斗,离开黑社会了还是没多大机会得到哪个行业的高回报的。
炳斗真是可怜啊,既不想成功又不想下大注,却在职业道路上被推推搡搡地越行越远,最后连根本不想投下的生命、亲情、恋情、友情和尊严也一并失去了。
想起《黑社会》里的Jimmy仔对邓伯说"我当小贩的时候因为想不被欺负才加入了社团",就是说也是没想好下多少注要取多少回报,就稀里胡涂地上了职业道路了。
真是异曲同功啊。
想起我24岁自觉不自觉地走出了大学校门,不是也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上了职业道路吗?
我要多少成功,我愿意下多少注来搏,当时真是没想明白过,大学时也没哪节课上有先生教啊。
所以在此郑重致所有待成功人士:要想好了自己愿意为将来的成功投下多少的筹码。
如果生命、亲情、恋情、友情和尊严都可以投下,容我风格不高地问一句?
那做成了成功人士还有什么劲啊?
就为了到时能在几个各怀心事的人面前自恋般地唱一着心爱的卡拉OK吗?
成功不等于幸福,这个道理我离开大学多少年了,才在不断地折腾中明白。
炳斗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了,他会活得多轻松啊。
贤珠对他说:”我怕黑社会;我怕你。
”其实是害怕一个伪追求成功真眷恋幸福的炳斗在人生道路上大行歧道而不能归返吧。
最后不幸正是如此。
就这样再重来一万次,他所能得的都还将是同样的结局吧。
这部电影我觉得拍到珉浩的电影首映都是四星的水准。
从首映式再后面的那些情节看似紧张刺激,其实人物的反应显得突兀,剧情发展也早在预见得到的范围之中,其实看得挺没劲的。
如上所述,炳斗在职业道路上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一定要拉珉浩和别的兄弟到这个结局中来“出点力”,有点为了情节而情节了。
首映式前的部分我是个参与思考的观众,首映式后的部分直到影片结束我只是个麻木地被娱乐的看客了,是为这部影片的遗憾。
致待成功人士,想明白了再迈开步子啊。
别象炳斗一样,别象Jimmy仔一样,别象我一样。
对身高180以上的男人没抵抗力- -
淡而无味,导演朋友这个角色加进来太晚,显得在主角生命中,不是太过重要的人,灭老大代代传承是最大亮点了吧
还不错哪
走上这街头就再也回不了头
感觉让人很有真实感的黑帮片,只是结局开演半个小时就猜到了....
赵寅成的演技真是不行啊,回去演电视剧吧,大荧幕不适合你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最后的逆转直教人反胃
今天老师讲到这片子时,我以为我没看过,原来我看过啊!还是部感觉挺不错的电影呢!嘻嘻~~~
韩国的黑帮。。描写的不是情义,是残酷。片中群殴的场面颇为亮眼!
浪费时间
街头的真髓
故事没有太出人意料的地方,但还是挺揪心,谁死谁活,赤裸裸的算计啊。赵寅成的红嘴唇太出戏了,最后一场戏老大的一首歌突然就文艺了……
是拍出了那么点精神⋯⋯
打斗部分不错
应该改名叫《狗血的街头》。
打架挺好看的
片名很贴切,直指人性的幽暗与社会的阴暗,在义字当头的黑涩会,除了好勇斗狠与能打能杀的基础技能,弑主居然是成功捷径,这个梗黑得好。当然,男主的帅气提升了观赏性,爱情情节增加了悲剧性,不能容忍的是片尾的忽然大雪,不科学啊!
马粥街残酷史?赵寅成这个发型都好帅啊……
非常喜欢赵仁成的表演,完全没有《巴厘岛的故事》的影子!
岁数大了,看不得打打杀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