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评论来论述。
这种困惑就和对此类电影的态度一样。
什么样的困惑呢,就是关于复仇,各类复仇,以个人名义代表法律,代表上帝,代表正义来惩罚恶人,处罚罪人,杀戮坏人的结果,最终都被归结成了以暴制暴,触犯了法律,即便是至亲至爱的人被杀,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让凶手遭到同样的恶果,只能用法律的手段来将凶手绳之以法,本片的观点主要在两点之间游离,一是警察局长的妻子超市内因为58美元而被小偷枪杀,凶手被关押至牢狱,另一个是被奸杀幼女的父亲作为医生用同样残暴的方式来复仇,来用七天的时间慢慢惩罚凶手,折磨凶手,用暴力同样对待凶手。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是社会现存的对立观点,无论支持哪一种都是现实,就像父亲最后自首后的话一样,你同意用暴力的手段来惩罚凶手吗?
“不”。
那你是后悔对凶手复仇了吗?
“不”。
道德与法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抵触的。
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俨然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旗帜,勇敢地将它们之间的矛盾放大,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往往更带来深思。
纵观历史上的世界“十大禁片”,其中就有两部诠释了以暴制暴的哲学——《我唾弃你的坟墓》和《杀人不分左右》。
此时的电影,已经超脱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观,而升华为对人与社会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
禁片之所以谓之禁片,大抵就是因为揭露的问题过于直露化,矛盾化。
在这些问题面前,左右为难的人们看起来都“是非不分”,造成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纠结局面。
这绝对不是关于蜘蛛侠、蝙蝠侠该不该存在的爆米花探讨,显而易见的真理不足为奇,只是电影的一种手法。
而像《七日复仇》这类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入内心的终极拷问。
到底孰对孰错,人们往往各执一词。
这部加拿大影片《七日复仇》,应该说是《杀人不分左右》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版本。
只不过,不管从画面表现力度上,情感揭示拓展上,还是整体走向路线上,都更趋向于“和谐”。
父亲对女儿无私无畏的爱与内心深处的自责才是影片要表达的内核主题。
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儿,她昭示的活力与青春赤裸裸地消失在眼前,这是父亲Bruno所不能够接受的。
而此时的罪魁祸首,也只是被法律戴上了镣铐而已,不外乎就是背上个牢狱之灾,一天三顿照样按时管饱。
“一命偿一命”这样很普通的道德“准则”,在法律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人性的不法之徒施与他人以非人性的残忍手段,到头来却受到了他人极具人性的待遇。
完全背道而驰的结果,使Bruno的复仇之心愈发膨胀。
既然法律给不了应有的惩罚,那么就让他来替天行道。
影片在一种极为压抑的氛围下,很快就进入了正题,通篇阴霾的天空往往带来的都是噩梦般的旅程。
不甚了了的几笔筹备过程,Bruno很顺利地将罪犯用非法手段“绑架”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屋里。
从Bruno致电警察告知,7日之后的审讯日期限会亲自自首,我们可以看出,Bruno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的做法无可厚非,是对女儿在天冤魂最好的交待。
当道德与法律相左时,法律往往体现出至高无上,冷酷无情的面目。
Bruno的这种做法,让自己也成了一个通缉犯,引起了大小媒体的密切关注。
这跟以暴制暴哲学的典范代表《处刑人》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采访的方式来表现民众对于此事的看法,无疑是最聪明的手法,既真实又能产生共鸣。
只不过,《七日复仇》下的佐料更为强劲,更有冲击力。
杀害Bruno女儿的是个惯犯,身负好几起残忍的命案。
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当事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显然是最有力的呼声,Bruno自然也欣慰不已。
但是,当其中的一位受害家庭成员,表示自己已经宽恕罪孽,或者是不愿再回忆痛苦往事的时候,Bruno发飙了。
影片关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Bruno“绑架”了这位母亲,让她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给予罪犯应有的惩罚。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Bruno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当然也不是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只是很多人,往往更依赖于安逸,按部就班的无事一身轻。
不妄图自己能呼风唤雨,只求平静安详的一生。
很多时候,人们都被各种条条框框无形地束缚着,有人麻木不仁乐在其中,也有人壮志未酬一心想冲破牢笼。
影片从头到尾,丝毫不见配乐的踪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压抑之感油然而生。
Bruno是个冲动、睿智、善良的矛盾集合体,能够想象,以他的才华一定能对社会创造更多的宝贵价值。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将要把前程断送在监狱里。
道德上也许大多数人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法律上,绝对不会网开一面。
人是活的,所以能够灵活变通;法律是死的,为此较为机械。
只能说,法律一直是在磨砺中由人为完善的。
只是每一次的修订与完善,都是由一系列钻法律空子为“契机”,显得相当被动。
以至于,在这个世上,从来都只有相对的公平与正义。
这也是影片《七日复仇》所揭示出的,让人无可奈何的现状。
加拿大。
虽与美国相近但文化不尽相同。
电影基调与欧洲类似。
整片夹着几句听得懂的英语的不熟悉的语境。
最令人奇怪的是几乎全篇没有原声音乐,但百科中介绍确有音乐制作人。
故事很简单:三口之家,爸爸是医生。
女儿被性侵而死。
凶手抓到后。
爸爸劫持了惯犯,7天后是女儿生日。
爸爸想折磨罪犯7天后再自首。
我痛恨一切的罪恶,尤其在每天的新闻中看的性侵男孩女孩后都气的要死。
法律对他们的制裁在受害人心里感觉太轻了,将心比心,换成我,我也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父亲的痛苦心路历程。
罪犯曾奸杀过三个女孩,其中一个四年前遇害的女孩的母亲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忘了,爸爸的做法是错的。
愤怒的爸爸绑架了那个母亲带到罪犯面前给她一个石锤......母亲痛苦的说你每折磨他一次就等于回忆重现眼前......电影有几句对白很有深意,爸爸与有类似创伤的探长通话:你觉得把杀你老婆的凶手关进监狱你的心就舒服了吗?
每天晚上你个人寂寞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可怜折磨了罪犯的爸爸到第七天也尽崩溃甚至想自杀。
那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化解心中的恨呢?
上帝说:申冤在我。
可是我们现实的目光往往看不到这样的一个结局......四星
男主通过前五天对犯罪者的折磨,后两天的内心挣扎最终被捕落幕。
(为方便区分,男主为他,罪犯为它)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局记者问他:你仍然觉得复仇是对的吗,“不”,你后悔你所做的一切吗?
“不”。
这就是影片的所有答案了。
男主被捕最多被关三五年,但反派被折磨了七天,而且男主取出了罪犯的胃,它就注定要一辈子只能输营养液维持生活而且腹部会一直痛(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而且下半生还要在监狱里,所以这才是最好的复仇。
从人物弧的刻画上,男主是一个受到教育家庭幸福的医生,反派是从小经历家暴的社会边缘人,男主经历过幸福就注定是会被治愈的,而它曾说曾强奸过包括男主女儿在内的四名幼女,所以童年不幸福的它注定难以通过社会教育获得提升。
那么活死人的结局就更适合它。
插一嘴:尽管我赞同男主的做法,但以暴制暴总是难以说服我,因为你不可能杀尽这世界的坏人,杀死坏人就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就需要教育来提升犯罪者的道德水平,并辅以刑罚。
就比如说你可以禁止说脏话,但你不可能禁止愤怒痛苦无奈,而这些只有教育可以教给你。
补一下: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化学阉割(永久注射药物抑制性欲)应对屡教不改的强奸犯
刚看完 发表一下个人感受一开始是爱奇艺随便找的片子 我个人也有一点暴力美学 所以就点进去看了电影开头小女孩被奸杀 我觉得很悲哀 恋童癖真的很可怕 25年而已真的微乎其微开始复仇 第一天 男主直接拿榔头砸断了奸杀犯的腿 只能单脚站立 那叫声我真的心惊胆战 但是奸杀犯居然还无畏的说着一些谎话 他真的毫无悔改之心之后 用铁链一下一下抽到肋骨上 那声音真的太真实了 然后是割胃 阉割 在每个殴打的过程中 我真的莫名的不想说话了记得男主多次去河边的那条死鹿吗 其实那代表了他女儿 他用树枝盖上 仅仅是他心中对为女儿复仇最后的执念每一次酒精下的虐待 都是男主为了麻痹理智的办法 最后他还是挣脱不了他的良知很多人理解不了第六天男主为什么要找那个女人把她抓来最后又放走 抓来是因为他的愤怒 愤怒这个女人对于自己孩子被奸杀而视若无睹 愤怒这个女人还可以不带情感的活下去 放走是因为他知道那是那个女人的选择 也暗示了他仅存的最后一点良知让他在第七天没有杀了奸杀犯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没有配乐 惨叫声和呼吸声占多数 蓝色调的场景让每一帧都带有冷淡感 尤其几个场景美绝(男主买天然气的那个商店)真的太震撼了期间心疼过奸杀犯 也许对他来说有点过了?
但是当他喊出那三个女孩的名字以及那些污秽的语言 当他被阉割时我感到庆幸 想起那个奸杀犯在被打之前说童年是被虐打过来的 我真的明白了 暴力培养暴力 仇恨下我们真的该使用暴力吗 也许我们不应该 但是我们不会后悔
七日复仇 (2010)6.52010 / 加拿大 / 惊悚 / Daniel Grou / Rémy Girard Claude Legault
剧情太平了,什么都没有,当个爽片看还凑合,勉勉强强,居然还有6.5分,已经高估不少了早一年的《守法公民》明显要比这个剧丰满的多,不知道这个主创有没有从那里受到启发首先手法公民的复仇是从律师和犯罪分子达成某种协议(主犯转为污点证人)而逃避惩罚才开始的这个甚至还没审判,当时只是嫌疑人就被男主带走折磨这个区别很大,一个是利用司法漏洞逃避惩罚,所以才自己谋求公平,一个是还没有审甚至不知道是不是罪犯的时候就动手了(后面罪犯自己也承认了,这个可以理解成伏笔?
但是很苍白)被抓住上警车的时候还在邪魅的笑这个实在忍不了,弄死他一点不冤,这个杂种第二是守法公民是通过复仇引起上层注意,是向这个不科学不合理的司法制度挑战,而本剧只是单纯的复仇,就太单薄了作为父亲,这个行为来说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影视作品,只做到这样未免太过无脑。
这就像现在抖音各种外国人只要喊中国的东西好好吃,中国的东西好好用,我爱中国就会得到大量无脑赞一样苍白,除了讨好受众什么都没有,而这种讨好又没有任何实质的付出,对方也得不到任何实质的实惠,就多产生了几毫升多巴胺最可怕的是弹幕,那么那么多的人说这个男主伟大,我艹…………他确实是个悲情人物,如果司法不能还他一个公道通过这个方式来救赎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理解只能到其情可悯的程度,离伟大还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而这个片子作为一部作品,离优秀也挺远
女儿被奸杀,父亲报私仇。
无论是纯粹情感的抒发,还是社会话题的引申,都本应是大有深度可作的文章,而影片只停留在了情感与法律的纠结上。
杀了仇人,女儿也活不转了,你报私仇,说明你跟凶手一样坏,这些逻辑其实很扯淡,也就是蒙蒙守法公民,说到这里还真想起去年的电影《守法公民》,可惜那部是临近结尾突然变节。
本片虽然屈服于公众道德与社会法系,还态度暧昧的让主人公在被捕时表示对所作一切并不后悔,都是对某种态度的不置可否,隐晦表示了私刑有其合理性。
杀人偿命才是最朴素的是非观,而法律却未必遵循。
喜欢电影这灰暗的色调,沉默的语言,所有的悲哀都隐藏在无声的血腥之下。
偏远宁静的木屋,湖水,森林让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谁会想到这幽静的风景下正进行着残酷的虐杀呢?
父亲无第二条路可走,折磨凶手同时亦是折磨自己。
他对妻子说“忘记”,妻子不愿忘记,他更是无法忘记。
他问警长,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在监狱这件事是否让他生活轻松点,警长沉默良久:“没有。
”他至今仍一遍又一遍重复播放着凶手杀害妻子的录像。
在无尽的痛苦深渊里,有人选择了逃避与遗忘,有人选择了宣泄与沉沦。
女儿的惨死打开了他恶的潘多拉魔盒,复仇像黑洞将他包裹,他冷眼旁观自己被仇恨吞噬,让内心的仇恨主宰自我。
他与妻子,由沉默走向分歧,最后在电话里相互指责,用最锋利的措辞刺向对方,宣泄痛苦。
看到死去的鹿他仿佛看到女儿,鹿慢慢地腐烂,他不愿再看到它,将它用树木遮盖,抛进湖里,它却一再出现,鹿是父亲内心女儿的映照,父亲想逃避也不能,女儿临死的惨状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痛不欲生。
第七天他最终没有开枪,他看到了满身是伤的女儿,解开她手上的绑带,洗干净她的伤口,失声流泪!
他最终与自己和解,尽管这伤痛将伴随他一生。
喜欢结局的处理方式,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不足之处影片中男演员情绪有时过于克制,表现力不够,女演员亦是如此。
本来可以拍的大快人心一些,也许是导演的保守,也许担心观众受此负面影响去模仿,总之,有点拉屎没拉干净的感觉。
片子开头的老警探的妻子在商店被枪杀,他不断的看录像自虐,还以为,会有很深的怨恨呢,要不怎么会借酒浇愁呢,紧接着,男猪的杯具上演,悲痛,转化成仇恨一点也没交代,他老婆也没有和他一条战线,倒是前几个受害者的家长坚决的支持他的行动,唯一例外的还被他弄到变态杀人犯面前,虐了一把心,结局呢,还是那句话,没拉爽
其实故事本身线索挺好但人物处理太干巴从气氛的铺垫到情节的设置实在矫枉过正了总体还不如棒子的同系列或是the Saw所以此片完全是部平庸之作那个7只是嘘头虽然里面涉及到人性但是实在不够深入也许编剧有经验有想法可是导演没激情没勇气就象是片中的男主角虎头蛇身虫尾巴
哎 找个这么小size的男人来拍,怎么能给高分哈哈哈
法律量刑,人的情感却无法被衡量。即使恶人被施与同样的暴行,他们也是不会真正知错忏悔的。
一般,看的断断续续~
太重口味了 心痛死了 哎。。。
软骨头
疼啊疼啊 就是没dan的看得也疼。。。
同样是冷静又冷酷的表达,比暴力小姐更多了对人性矛盾的解析,对法律和人身诉求之间冲突的辩答,压抑而绝望,复仇就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救赎,以之所以不后悔。我支持。
法国人就是不行,好好题材拍成这样,跟《守法公民》相差不止一个《复仇》
还是不错的,有格调。复仇 到底指的什么?
直接杀死一个人是做的最轻的。然后是折磨后再杀死他,但是这样等于最后放过了他。最重的,是不停地折磨,让他一直活着,但是活在伤痛的地狱和无尽的绝望里,生不如死
总是愤怒,总是挣扎
看不下去
每一下打在凶手身上的重击都显得那么真实有力 而又大快人心 我支持你~
我们需要的是良心上的肆虐
我纯粹是冲着海报去的,没想到还成
很奇怪的片子 应该是法语片吧 我看了个德语配音的 好尴尬 整个片子大部分还是拍的很好的 很流畅 折磨的镜头少 心理活动的镜头多 爸爸演的很棒 就是结尾有点仓促 说了两个no就黑屏了 感觉话没说完就卡断了 当然我也知道这两个no做结尾的意境 不过处理方式还是欠妥
报复奸杀女儿的凶手,动私刑。
平淡无味,草草结束。
批话多折磨少最后还圣母…差评
有点恶心,但是这种情感的宣泄无法避免。拍成电影,其实应该电检不通过,这种做法和细节不应该被详细描述的。除了满足追求刺激的人的感觉,起不到什么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