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写手

The Ghost Writer,影子灭杀令(港),猎杀幽灵写手(台),捉刀手,枪手,代笔作家,幽灵写手,The Ghost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金·凯特罗尔,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赫顿,安娜·鲍丁,乔·博恩瑟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影子写手》剧照

影子写手 剧照 NO.1影子写手 剧照 NO.2影子写手 剧照 NO.3影子写手 剧照 NO.4影子写手 剧照 NO.5影子写手 剧照 NO.6影子写手 剧照 NO.13影子写手 剧照 NO.14影子写手 剧照 NO.15影子写手 剧照 NO.16影子写手 剧照 NO.17影子写手 剧照 NO.18影子写手 剧照 NO.19影子写手 剧照 NO.20

《影子写手》剧情介绍

影子写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伊万·麦格雷戈 Ewan Gordon McGregor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鬼魂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壮游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OVA异能的艾希斯亚太战争审判蜂蜜与四叶草2西比勒请和这样的我恋爱吧不能犯规的游戏之房中有眼侍女致命礼物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一季勇者无惧神枪少女第2季就算是爸爸,也想做忏·再见,绝望先生番外地炎神战队轰音者有猫在英雄之战传奇17号床的另一边地下铁苏格拉底先生如我之狼第二季神马都是浮云天鹅反恐特战队之黑日密钥锦鲤是个技术活嘿店青面兽杨志沙漠伏击

《影子写手》长篇影评

 1 ) 颇具希区柯克遗风的悬疑佳片《影子写手》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悬疑片佳作。

观影的经历只能用一句话形容。

"I enjoyed it tremendously."就如Roger Ebert 评述的,它顺畅、平静、不动声色但又信心十足地构筑了悬疑,而不仅仅依赖于恐怖和打斗。

演员们完美塑造出了充满谜团的人物,让人不由得想探秘。

整个氛围——冬雨中Martha's Vineyard(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个岛屿,度假胜地)--给人以不祥、灰暗的寒意; 别墅内部的装潢同样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

有人说青灰色是国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颜色。

这不仅是国画家们钟爱的颜色,更是不少电影的主色调,譬如《福尔摩斯》,又譬如这一部。

这种色调完美的渲染了神秘、压抑的气氛。

音乐除了烘托神秘的基调气氛,随着故事的推进还不疾不徐地积蓄起观众的紧张感。

演员们的表演都很出色,出色到让人忽略掉人物性格设置上模糊性的缺陷。

悬疑片就不剧透了。

只是看完后不明白为什么会让我那么投入,投入到迷失。

今天读了Roger Ebert 的影评,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影片处处可见希区柯克的影响,比如主人公与一个年老的当地人的谈话、一些阴森森的海边场景。

在视觉效果上,那张重要的字条几经转手也颇具希区柯克遗风。

就像Roger Ebert 所说:“The Ghost Writer" is handsome, smooth and persuasive. It is a Well-Made Film. Polanski at 76 provides a reminder of directors of the past who were raised on craft, not gimmicks, and depended on a deliberate rhythm of editing rather than mindless quick cutting. The film immerses you in its experience. It's a reminder that you can lose yourself in a story because all a film really wants to do is tell it.”评分:9 out of 10

 2 ) 《影子写手》剧情梳理(严重剧透)

故事应当从首相第一任写手写作中发现首相的叙述与资料记载相矛盾说起,首相以为是23岁认识他的妻子,应当是1977年。

但是从工党会员证件上看,1975年时候,首相已经是工党成员了(影片结尾,在飞机上,首相说明了,他记错了时间,他应当是不晚于75年认识了她的妻子)。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写手做了许多求证,发现一个另外的秘密:首相的妻子是中情局的特工。

美国人耶鲁毕业生(后来的哈佛教授)艾略特1971——1974年间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在这几年中他在英国剑桥读博士,发展了后来的首相夫人露丝成为中情局的特工。

他们认为当时年轻有魅力的郎(后来的首相)有政治潜力,以美色引导他进入政界,所以在1975年郎加入工党,投身政治。

在成为首相之后,他的政策深受夫人影响,为美国利益服务。

艾略特后来成为哈佛的教授,并成为首相夫人的导师,这应当是为方便联系而后来设定的身份,在此之前,71——74年间他们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

首相年轻时候与艾略特同台演出,并有合影,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

第一任写手知悉情况之后,把真相以每章首字藏头的方式隐晦的写入了首相的自传,并且对自传加以严格保密,不让首相夫人接触到全部自传,并且告诉首相秘书,自传中有重要秘密,在每章的开头部分(beginings,秘书显然也没有查看自传)。

与首相的政敌现任外交部长联系,这是以备不虞的方案,只是告知中情局人员渗透到决策层,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谁。

第一写手可能意识到如果暴露真相对英国的形象极为不利,所以始终没有对首相明言首相夫人是特工,只是侧面影响首相。

在一次影响未果的时候与首相发生了剧烈争吵,第一写手认识到必须要把美国势力从首相身边铲除,所以驱车前往首相夫人的上级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住处,大概用意是指出已经知道首相夫人美国特工的真相,希望他们主动撤出,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

但是显然中情局不想如此,于是在他回程途中杀害了第一人写手。

在杀人之后,美国意识到自传中有秘密信息,首相夫人无法接触自传,所以她们就选个第二任写手,首相夫人接近并且勾引这个写手,以接近自传。

继任写手同样发现了首相叙述的矛盾处,以及第一人写手留下的资料,认识到首相转入政治的不正常,但是不知道首相夫人是特工。

在与首相夫人发生一夜情之后,首相夫人看到了自传,但是没有发现秘密何在。

继而写手要离开别墅,想带着自传去旅馆完成写作。

如果这样,中情局等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自传已经面目全非,秘密无从知晓了,所以他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他与前任写手共用一辆车,而前任写手最后一次驾驶该车是去中情局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的家里,车载导航记录了行程,因为此后没有人用过该车,所以当继任写手上车之后,导航再次启动,将写手引导到艾略特的家中。

在此继任写手其实并没有准确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只是知道事情与艾略特有紧密关系,但是这已经不能容忍了,所以艾略特派人追杀继任写手,好在继任写手聪明,侥幸逃过。

继任写手出于恐惧吧,联系了现任外长,并且得知自传的秘密在begining部分(其实应当是beginings,大概一直是电话联系,外长没有听清),于是推论首相是收到中情局特工艾略特的招募的错误结论。

首相意外被刺身亡之后,自传出版,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写手的面目,秘密不能被知道了。

只是由于首相秘书无意说出是beginings,而不是begining,继任写手才最终得知秘密,但是最终也被杀害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剩下全世界的观众了。

电影中保存秘密的方式是每章藏头连缀,这个方式是在是小儿科的很,太俗。

 3 ) 几点体会

看完,体会到几点。

1,讽刺英国政府追随美国政策。

2,谴责美国某政府机构对英国的渗透、控制。

3,枕边风不只在中国,在外国同样厉害。

朗认为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执政的,I've never taken orders from anyone.Whatever I did,I did because I belived it was right.但忽视了妻子对他政策方向的影响。

 4 ) 丑陋

看完影片你必须承认英国人很有幽默感,居然把前任首相也恶搞了一把。

也必须得承认,西方某些国家的政治基本都会和丑陋、阴谋、黑暗、谎言四大家族联姻。。。。。

 5 ) 《影子写手》全新解读,到底谁才是间谍

一、为什么说夫人不是间谍1、本片有个很明显的设定,就是首相夫人和首相秘书的不合,推导俩人有且只有一人是CIA卧底,否则这个设定将毫无意义。

2、无论从年龄还是政治抱负上,朗都没有退休的意思,他有未来继续竞选首相的意思,片尾飞机上也有提及。

从这一点出发,CIA是没有理由放弃朗这个“棋子”的,所以安插在朗身边的卧底仍旧有用!

既然是间谍,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如果卧底是夫人,那么夫人出轨写手这一举动将十分荒唐,一个如此地位的间谍冒着如此之风险,一旦东窗事发,将会前功尽弃,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从这一点出发,首相夫人不可能是间谍。

3、男主告诉夫人前任写手非正常死亡后,夫人一系列的行为也可以排除是间谍的可能,因为如果她是间谍,要么将男主灭口要么就想方设法让男主转移注意力,而事实上夫人一直暗示男主希望他继续调查。

4、片中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朗一开始的政治决策依赖夫人,但是后来就转向依赖秘书,至于何时开始“移情”的没有明说,但是秘书跟随朗只有八年,而夫人却伴随其一生绝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所以这里可以认为,朗的十年任期,很可能后八年完全倒向了秘书,那么那些亲美的决策和夫人就没有多大关系!

(提醒:夫人和秘书水火不相容的行为可以看出,俩人关系恶化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朗下台不久,所以不可能是下台后才倒向了秘书)5、男主是夫人介绍过来的,她正是看重男主“求真”“一探到底”的特质,如果夫人是间谍,找一个很普通随大流马马虎虎的写手,岂不是更安全?

6、男主在电话中告知夫人其在渡轮码头的旅馆中,如果夫人是间谍,那些白天跟踪的杀手肯定会找过去,然而并没有。

二、为什么说秘书是间谍1、本片最争议的地方就是新书发布会,所有的答案都在这里揭晓!

秘书最大的疑点就是十分刻意的强调“beginnings”,而且她自称是“听说”,这就十分诡异了,她听谁说?

这么重要的情报从何而来,连那个外交部长都只知道个大概,难道前任写手会刻意跟一个秘书讲?

但平时手稿是由她来保管的,那么她应该是早就知道“beginnings”了,却为何直到男主要死的时候才告诉他?

没错,正是男主要死了才会告诉他!

2、秘书的丈夫是个幌子,如果她是间谍,色诱首相就是必然的步骤,那么“丈夫”只会碍事,所以这个虚拟的角色一直没有出现,也根本没必要出现。

三、由秘书是间谍出发解读剧情1、接触首相朗的CIA情报人员有两名,一是教授埃米特,二是秘书阿米莉娅。

俩人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后者对于CIA的重要性远高于前者。

2、首相秘书阿米莉娅与首相夫人不合已久,为了铲除夫人这一绊脚石,阿米莉娅决定“借刀杀人”。

3、某一日,写手迈克发现首相朗非法引渡战犯的文件,对其大失所望,与之大吵一架,并将文件透漏给前外交部长里卡特。

4、迈克继续深入挖掘,发现教授埃米特身份可疑(谷歌一下就知道这是什么鬼)。

此时阿米莉娅巧妙的提醒迈克,教授和首相夫人的师生关系,成功误导迈克,迈克随将教授和夫人身份隐藏在自传的开头几段。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自传关于夫人的段落只有开头几段寥寥数语。

5、迈克在去求证时被CIA特工盯上,惨遭灭口。

6、迈克死后,阿米莉娅发现迈克并没有及时将夫人假特工的信息透漏给里卡特,阿米莉娅只能寄希望于继任写手,也就是男主身上。

7、阿米莉娅故意将迈克的随身物品留给男主,并多次暗示男主,手稿的重要性。

事实上除了阿米莉娅外并没有其他人告诉男主,手稿不能带出,后面男主偷偷带出时,门口保镖也没有搜查。

8、里卡特和男主见面阿米莉娅是知道 的,因为里卡特之前为了和迈克见面已经来到了美国,而作为CIA情报人员,阿米莉娅肯定是知晓其行踪的。

但是男主却一直未发现“beginnings”的秘密,阿米莉娅应该是打算回去后故技重施,找机会暗示男主夫人和教授的关系。

可惜事与愿违,朗刚刚下飞机就挂了。

9、朗死后,阿米莉娅任务终止,那么灭口就成了收尾工作。

新书发布会邀请男主,设计圈套,将其杀害。

因为朗死了,也就没有必要继续栽赃首相夫人,手稿也就失去利用价值。

当男主拿出手稿时,顺口告诉男主手稿的秘密,也就权当”践行“了。

10、至于首相夫人看到纸条后的表情,我想可能是这样的。

当初迈克被阿米莉娅误导后可能找过夫人核实,所以夫人看到纸条后并没有震惊,而是有点恼羞成怒(怎么各个都怀疑老娘?

不行你站住老娘要问清楚!

 6 ) 《无极的平方》——漏洞百出的捉刀人,陈凯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部电影实在不敢恭维。

不论从逻辑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

先列出明显bug。

第一,疑似跟CIA有牵连的前英国首相在刚下私人飞机走向汽车的过程中被他的反对者一枪爆头。

地点应该改在在南非,哦不,刚果或者埃塞俄比亚比较合适——就算他被英国人们抛弃了,CIA,FBI或者黑水公司统统吃shit去了吗?

我知道导演不这么扯这个片子扯不下去,但是,要知道,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混扯。

无非是想隐射布莱尔是个美国走狗,拿政治题材炒,没有问题,但是拜托动点脑子,整一堆bug出来我都替您害臊。

第二,给前首相自传代笔的人,不政审,不排查,仅仅签一份保密协议,这个倒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谬误。

可是,死了的前任带笔者连衣柜都没清理,军情六处死完了,CIA也死完了,RUTH(首相老婆)也死了吗?

或者说选择性脑瘫?

留下大堆线索给继任者发现。

这……怎么着让人觉得这货不是搞情报的,这货是导演拍来的托。

第三,整部电影故弄玄虚的手法非常让人讨厌,有事没事弄出点瘙痒,搞得好像很悬念很希区柯克一样。

但是这些建立在一个弱智的故事线和一些完全不和常理的小细节上,例如,写在照片背面的电话号码,打给前外交部长,外交部长的电话一般都自己接听吗?

外长是怎么在一夜之间出现在美国的?

等等……把老邦德画的再像布莱尔,再找一个跟赖斯一样黑的大嘴妞来装国务卿,不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悬疑或者剧情电影,甚至电影。

在哗众取宠的烂片之路上,凯子你肯定不会孤单。

因为有人的无聊是无穷尽的。

 7 ) 可以理解为政治悬疑片,或可理解为政治讽刺片

有些同学看过之后可能会这样理解:老婆是CIA的特工,首相“被”悲剧,自己死掉了;揭发者前后两位都挂了,不过还好真相留了下来。

其实在剧中,台词是很“犀利”的,以至于除了一个情节波澜起伏的悬疑片之外,讽刺效果十足。

前任首相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当政期间确实是跟随着美国的脚步行事,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政治文盲;有一个强势的太太,虽然可以给他出谋划策,但是到头来发现居然是外国间谍。

这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辛辛苦苦大半生,成为了他国的嫁衣。

联系小布什以来美英亦步亦趋的政治步调,其实首相身上是有托尼-布莱尔的影子。

波兰斯基的这部片子,换个环境来拍的话,肯定是要被和谐;即便是在英美,波兰斯基也遭受到了一些“奇怪”的待遇,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当政治人物被嘲弄的时候,同样心存不满,同样想利用手中权力去“惩罚”一下那些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

伊万的角色,类似于一个“记录者”。

大部分的章节里,伊万都是以“第三方”的身份来观察和记录首相,以及他身边的人,和他有关联的人;直到发现秘密信封,找到可疑照片之后,伊万才转入了自己的角色,开始为调查“真相”而搜集查证。

虽然经历了被追杀,但是至少真相已经明确,最终虽然是凄凉立场,但是他的名字不会被人忘记。

很想赞一下布鲁斯南,多年007系列的演出,给了他足够优雅的气质;一个政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足够有张力。

英国-美国,很有趣的背景。

 8 ) 《影子写手》:当真相在镜头之外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64.html街道上行人各自行走,车辆按秩行驶,一切显得安静而和谐,“影子写手”夹着厚厚的书稿从亚当·朗的新书发布会出来,他想打车但是那辆车没有停下,犹豫之后,顺着自己的方向走开,走开是消失于镜头前,当一切不发生在镜头前,那一个隐秘的故事才真正打开:是一种沉闷的声音发出,是行人听到声音朝着一个方向观望,是散落的稿纸随风吹来。

四边的镜头是在场的符号,它用一种框架的形式隔开了里面和外面,可见和不可见,但是镜头外面那个不可见的世界,也是在场,甚至就是故事最后的现场,沉闷的声音是车祸碰撞而发出的,当人们顺着放声望去,当稿纸被零散地吹来,镜头外发生的一切其实更为清晰:有一辆车撞到了正离开发布会的“影子写手”,他倒地,手上的东西掉落,然后死去——或许有挣扎,或许最后说出了一句话,但是当死亡变成最后的结局,一切都似乎没有了意义,就像镜头区分了可见和不可见一样,只属于他的那个秘密也最终散落为一地的稿纸,再也没有人拾掇起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连成一个秘密的真相,连成一个影子写手的命运。

和“影子写手”这个称呼一样,他没有名字,只是影子,为别人写回忆录,他们的名字从不出现在书本里,这是一种“去作者化”的行为,而无名的状态就像镜头外的隐秘故事一样,其实是用一种人为的方式,将这个故事,将他的生命,都带向了无名的世界。

镜头的遮掩,是一种隐喻,罗曼·波兰斯基用这样一种方式制造的不是悬念,而是真相,但是当“影子写手”从无名字到了无生命,那个隐匿在镜头之外的真相到底有什么用?

镜头的隔离作用,是为了让镜头之外故事在场,其实罗曼·波兰斯基如此处理的用意,是设置了一个潜在的读者:观众,当镜头有限的画面提供了信息,几乎每一个读者都能从这些信息中推知镜头之外发生的故事,所以那个本来在电影里只有“影子写手”知道的真相在观众的理解中就不再是秘密,所以也达到了他拍摄这个政治悬疑电影的目的。

但是为了观众揭露这场阴谋,其用意依然是概念化的,而且这种概念化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其意义也是缺席的,也就是说,在电影相对独立的文本中,“影子写手”以自己的死亡为代价揭露的这个弥天大谎并没有在逻辑上具有自足性,甚至“影子写手”的死只在隐喻中具备了讽刺的作用,而对于整个阴谋来说,并无整体性的解构。

因为,这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被车撞倒一定不是意外,而是蓄意的谋杀,和前一任“影子写手”麦卡拉的死一样,他是被除掉的,却被说成是“自杀”,当真相再次被埋没,“影子写手”一定会和麦卡拉一样,成为这个政治阴谋的另一个牺牲品,而麦卡拉甚至还有一个可以叫出的名字。

影子写手是在新书发布会最后识破这个秘密的,他将每一章的词语连接起来,于是得出了“露西是中情局探员,他受命于保罗·埃米特……”这是最后的结论,他也将这个结论写到纸条上,通过发布会上嘉宾的手传递到了正在发表演说的亚当之妻露丝手上,看到这个惊天秘密被识破,看到自己的身份被知晓,拿着酒杯的露丝终于显出了惊愕的表情,而她也终于看见“影子写手”在底下像他敬酒,他脸上的微笑看起来更像是获胜之后的炫耀——在这场阴谋中,“影子写手”的确像是一个胜利者,他以最后连缀起来的句子完成了命名,这是游戏的最后一把钥匙,通过它,关于亚当·朗为什么走上政坛,为什么作为首相和美国保持非一般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亚当会死于枪击,以及麦卡拉为什么被杀却反而说成是自杀,都一清二楚。

英国首相亚当·朗只不过是美国利益的傀儡,露丝才是真正的特工,而她身后的阴谋策划者是埃米特——“影子写手”最后将这个链条连接起来,他露出微笑,他举杯庆祝,他离开现场,但是当他最后被车撞死,那叠稿散落一地,这个被揭露的真相谁又能知道?

当然排除读者的理解,在文本自足的空间里,其实当掌握秘密的唯一知情人被杀死,这个秘密依旧是个秘密,那个阴谋也终于又被隐藏起来。

所以当“影子写手”被杀死,影子永远是影子,秘密永远是秘密,真相也永远在别处。

所以,这必定是罗曼·波兰斯基陶醉于自己精心构筑的剧本结构而制造的一个错误。

当这个错误发生,这个问题就变成:“影子写手”揭露这个秘密是不是本来就是一件无意义的事?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将,麦卡拉也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他也是影子写手,他为亚当·朗的回忆录捉刀,他隐藏在身后发现了秘密,但最终却“被死亡”,所以秘密又被掩盖起来,而“影子写手”从进入那个岛开始写作起,他其实是麦卡拉的影子。

起先是疑惑,是不解,是局外人,后来当他住进麦卡拉曾经住过的房间,发现麦卡拉床底下的拖鞋,进而在抽屉底部发现了亚当的一些资料,他就替代了麦卡拉,而开着那辆麦卡拉曾经用过的宝马车,这个线索才从隐秘出浮上来:麦卡拉死前使用过的导航没有关闭,他鬼使神差地按照上面导航的设定,来到了渡口,经过摆渡,进入了树林,最后到达了目的地,那就是埃米特的寓所。

这个出现在回忆录里的名字,在亚当公开的信息中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曾一起演出过讽刺剧,影子写手几乎没有防备地告诉了他关于亚当的那些从政的资料和合影,甚至里面的破绽也一并告诉了他:据亚当说是1977年认识自己的妻子露丝,但是工党证件上显示的时间是1975年,亚当曾说过大概是自己记错了,但显然这是一个谎言,影子写手是期望从埃米特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但是埃米特却又像是在这个时间之外的存在,他也无法确切记住亚当和露丝相识的时间,可以说,影子写手对埃米特的访问没有任何比麦卡拉更多的信息,而当他离开埃米特的家,其实一样陷入到了麦卡拉的命运之中。

他看到了后面跟踪自己的车,拐进小路才摆脱了,当他想要摆渡回到岸上的时候,再次发现了那辆车:麦卡拉就是在见到埃米特之后摆渡回来时失踪的,最后他的遗体被发现在海滩上,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他被说成是自杀。

但是当影子写手离开而看见那辆跟踪的车,才知道麦卡拉绝不是死于自杀,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从麦卡拉的影子中超越出来,他学会了自救,也将这个秘密的最后部分揭露出来。

他和跟踪人员周旋,摆脱了他们,没有使自己遭遇和麦卡拉一样的命运,然后通过麦卡拉一张小纸片上的电话找到了被亚当解雇的秘书来卡特,从莱卡特那里知道他被解雇的原因,是不想与亚当这个虐杀囚徒的杀人犯为伍,而麦卡拉在死亡之前曾经告诉过莱卡特,真相就在回忆录里,“在开头。

”莱卡特没有来得及拿到麦卡拉的文稿,而当影子写手再次找到莱卡特的时候,他的个“在开头”的提示终于在新书发布会上,让影子写手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现了秘密,那就是被连接起来的那句话,从而不仅是亚当,还有露丝,以及埃米特之间的这个政治阴谋才得以被揭露。

麦卡拉死于他们的谋杀,影子写手只不过继续麦卡拉没有最后完成的工作,甚至只是将那些散乱的线索厘清了最后的头绪,当然最后的这一举动是最为关键的,它是游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当最后他也走上了麦卡拉被谋杀的命运,他揭露这个秘密,到底会起到什么意义?

再往上推断,亚当雇佣一个影子写手的目的在什么地方?

既然麦卡拉已经接近了真相,他难道不知道下一个影子写手会更进一步,那么这个阴谋一定会大白于天下,无论对于自己还是露丝,甚至英国政府都会变成别人攻击的对象,如此看来,这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

从电影的叙事来看,亚当要找一个抢手为自己写回忆录的目的是为自己正名,当他陷入公众对他曾有过经虐囚行为甚至说他和恐怖主义为伍的指责时,当他可能被国际刑事法庭调查而陷入被动时,他想用回忆录为自己说话。

但是这个行为也显得牵强,影子写手接到这个任务,策划和组织写作的莱因哈特公司给他的报酬是25万,对于首相来说,这的确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这个意义却是值得怀疑的。

一本花重金请人写的回忆录能扭转自己的声誉?

能改变人们的看法?

这显然是夸大了,而且既然是回忆录,一定是亚当自己的说法,更是掺杂着主观性,甚至是为自己辩解,对于那些讨厌他、指责他甚至要将他赶下台的人来说,回忆录非但不可能挽回名誉,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被动中。

当然,另一方面来看,回忆录并非是亚当为自己正名的工具,亚当只是一个傀儡,他的背后是中情局特工露丝,而露丝的背后是埃米特,可以说,这个写作回忆录的计划更是背后推手故意安排的。

亚当甚至不知道自己当初爱上的露丝只是一个诱饵,她以美色的诱惑让亚当走上了从政之路,所以亚当成为首相之后一切的举动似乎都在露丝和埃米特的控制之下,所以他们实施这个回忆录计划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替罪羊,而亚当陷入困境就是陷入到了这个政治深渊中,而最后从华盛顿回来的亚当在机场被人开枪打死,或者可能是那些示威者雇佣的杀手杀死了这个和恐怖主义为伍的首相,或者是背后的露丝和埃米特消灭证据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包括麦卡拉之死,包括最后影子写手之死,都是他们一手策划的,是为了杀人灭口。

但是矛盾在于,露丝一直不知道回忆录暗藏的线索,她甚至也无法在公开场合见到影子写手写作的这本回忆录,既然一切都是他们刻意制造的阴谋,为何还不知道里面藏着的线索,露丝甚至以勾引影子写手的方式来接近回忆录,而一夜情之后又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让亚当写回忆录的目的又变成了矛盾:他们难道不知道麦卡拉和影子写手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会发现秘密?

而这个秘密一旦被读者发现,是不是一切都会毁于一旦?

这也就解释了最后影子写手将写有那句话的纸条递给露丝之后,自己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干掉影子写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那句话出自何处,也就不知道最后发行的回忆录里的秘密,所以杀人行为只是一个很拙劣的行为。

麦卡拉死了,影子写手死了,亚当也死了,种种的死亡都让他们成为了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一个已经被揭开却又被隐藏的秘密,永远藏在了真相背后,而罗曼·波兰斯基制造这个影子写手,也许在政治讽喻中起到了效果,而矛盾的结构,漏洞百出的线索,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缺少了必要的逻辑支撑,无论是政治还是电影,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游戏,就像露丝对麦卡拉“自杀”的形容:“他喝醉了,淹死了,剧终!

 9 ) 少数派游戏

近几年,罗曼波兰斯基的名字鲜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可这位富含传奇色彩的导演并没有淡出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

去年就携着大牌云集的《影子写手》回归欧洲影坛,这部波氏悬疑片虽然并没有超越他以往的经典作品,但总体来说应该算是这些年来最符合其个人风格的一部影片,在刻意营造的弥漫全片的黑色氛围中,波兰斯基用了大量的片长铺设悬念和细节,让观影过程演变成了一个解密游戏,让观众迷失于众多的线索中,从而在结尾真相大白时惊叹的同时大呼过瘾。

“the ghost writer”的表面含义是代笔写手,秘密作者,或者用个更加流行点的说法就是“枪手” 其中Ghost一词暗示了男主角的替代者身份。

通过这个片名波兰斯基可能想问的是,仅仅只有男主角是The Ghost Writer吗?

他在帮人编写过去,那又是谁在帮他编写未来?

也许是那些无形中让男主角变成第二个迈克的人们,他们或许就是男主角的The Ghost Writer….既然是悬疑片,那玩儿的自然就得是情节,并且这个故事不仅要错综复杂,还要压抑至极,由此看来,剧本的选取无疑是成功的,正如波兰斯基所说:“当我看到《影子写手》的时候,真的是眼前一亮。

没有什么小说比这个更适合拍成电影了。

故事中的那些悬疑、那些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的内容实在是太棒了。

” 在小说中,哈里斯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间海滨的小屋内,这种逼仄的场景经常能在波兰斯基的影片中见到——《苦月亮》、《钢琴师》、《水中刀》莫不如此。

换句话说,这个小说就像是为波兰斯基量身订做的一样,也只能经他来诠释。

影片的主线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专门为名流们捉刀的秘密写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为英国前首相朗编写自传的故事,但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却是引人入胜的关键。

纵观全片,几乎所有的人都各怀鬼胎:ghost为了高额的酬金毅然在寒风刺骨的隆冬季节远走美国;他的经纪人也因贪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ghost的安危,甚至在ghost被意义明确的遭劫后依然执意让其前往;莱因哈特公司的高层也为了抢到第一手资料让ghost铤而走险;首相夫人对ghost的百般亲近,乃至肉体奉上虽然让人不得其解,但肯定的是她必定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深藏不漏云云。

让影片中的人性都这般虚假的罪魁祸首就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政治。

关于政治,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撇去那些晦涩的专业名词,其核心就在于维护自身利益,所以说政治是极端自私的,它的特质也就决定了玩这个游戏的人骨子里必须要冷酷无情,要尽全力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它的游戏规则,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游戏的玩家变成了被政治玩弄的对象,这个叫政治的人从头至尾都在片中却始终不露出真面目,他在背后操控着所有人,虚伪的墙头草莱卡特,被朗宠信却最终背叛他的迈克,毫无破绽的藏在丈夫背后控制英国外交的露西朗等等,就连唯一可能真正正义的亚当朗最终也死在这个叫政治的“鬼”的枪下。

所以The Ghost Writer指的不仅仅是男主角,不仅仅是他周围的所有人,更是在幕后导演这一切的政治游戏本身。

伴随着主线发展的还有ghost身为“局外人”和“替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起初的他满脑子都是钞票,虽然对于迈克的死略有耳闻,但完全没有在意其中的隐情,直到他在迈克的房间里发现的秘密才让他再次审视迈克的死,特别在随后的私下调查后,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

于是片头那个喜欢讲笑话,轻松幽默的ghost荡然无存,换之的是内心如惊弓之鸟般恐惧的可怜人,ghost情绪上巨大的落差从那场港口岸边住店的戏里尽览无疑:失魂落魄的ghost对店主的玩笑起初反应不及,随后也是爱搭不理,显得心事重重,特别是在有人敲门后他警惕性极高的举动都看得出来着他的确是吓坏了,有点不知所措。

片中众多的支线,让我在第一遍观看中也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直等到最后的解密才恍然大悟,直到再次回看这部影片时,对于其中的精心设计的细节刻画才有所体会,很多台词都没有表面听起来那么普通,暗示比比皆是。

画面也是契合了影片的气质,阴霾的天空,肆意的大风,还有表情怪异欲言又止的路人,这些都让观者发自内心的感到冰冷,想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波兰斯基的片子往往会透着文艺的范儿,《影子写手》也不例外,结尾那个发生在镜头之外的车祸,随着就是随风而飘向画面里漫天的纸张,虽不见半点血腥却胜似血流成河,有力的抨击了政治的丑陋与无情,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国家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情的牺牲个体的生命,这和他们每天所标榜的“人权”完全背道而驰,电影揭露了政治的虚伪面,并勾勒出一个政治泥潭,而深陷其中个体的结局只能是越陷越深。。。。

对于影片中所描述的阴暗面,很容易让人想起肯尼迪刺杀案,同样的政治阴谋,同样的曲折,不同的是主角的身份地位,但最终却都落得个永远无从触碰真相的结局,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政治主体力量丑恶与强大。

小说《影子写手》充满了政治预言,比如说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现在就深陷虐囚门的丑闻,并且因为“失职”制造错误舆论导向派兵攻打伊拉克的事件而接受调查。

当然了这只是个巧合而已,大可不必照搬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一一对应,但我想政治的本来面目各位或许真的永远无法了解,不过也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吧。

 10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前两天看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很是喜欢,一如既往的看完了有些晕,一口气憋在胸口,直抒不了胸臆,又遭老头儿算计了的感觉。

依然不是觉得震撼,而是什么东西被他勾了出来,却又一下子抓住扔进了一个铁盒里,被盖上了盖子,闷闷的一颗心,就在尖叫的边缘,也不知道想要尖叫些什么,不得宣泄和表达,反倒莫名其妙的惦记了起来,想着要不要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他的电影总是这样的,上一次是补看《第九门》,那么长的片子,没事就在DVD里让它放着,竟然莫名的放了三遍,想搞清楚电影里的九个神谕,还特地找了图来看,特地找了攻略来研究,网上说得五花八门,但还是没有答案,于是去翻看老头的拍摄访谈,以为他会透露点儿什么,但是他还是闪烁着他那双天真的小眼睛,狡猾的什么都没说。

从电影的开始倒结束,故事本身总是很简单,并不复杂,《第九门》如此,《影子写手》亦如是,复杂的只是细节和过程,老头儿好像一个水泥匠,把所有别人要搞得装神弄鬼的故事或者惊悚吓人的故事,全都搅碎了,捣成岁月的渣子,和庸俗的,平凡的日子和在一起,和成水泥,抹在墙上,搅合得你分不清哪一个是神,哪一个是人,谁是善良的,谁又是罪犯。

他们只是就这样平平常常的出现在你身边,撒旦总背着个破包,大天使成天晃晃悠悠的好像出来打酱油的,前首相是一个濒临绝望的中年男,最后找出真相的作家终日魂不守舍的瞎混日子。

一些事,就这样发生就发生了,撒旦也好,英国首相也好,天使也好,影子写手也好,日子就是这么一如往常,撒旦重生也好,杀人灭口也好,也都这么平平常常。

老头讲故事的方式,是不强势,不刚猛,不打扰人的,仿佛浑然一派的一团气体,总让你有些反应不过来,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故事已经结束了,就是这样了?

这就完了?

可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你似乎看懂了,但似乎又没看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结局很合情合理,可是,故事是怎么讲到这里的呢?

看电影人的常常不相信自己的后知后觉,责怪老头连个提示都没有。

但人们总是忘记了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所有的这一切,在发生的那一刻,往往真的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

曾经有幸在前两天波兰斯基来中国的时候见过他一次,小个子的老头,干净清澈的眼神,脸上带着一种彷如孩童一般的天真的表情,站在台上,不会让你觉得有一分疏离和陌生,却又有一种气息弃绝于尘世之外。

《影子写手》看完之后,我略微扫了一下影评,好多人说,这是波兰斯基学好莱坞拍惊悚片的失败,是他尝试讨好观众的失败,因为电影讲得不够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笑笑,想看惊心动魄是伐?

其实像我们这种大多数只在电影里体会过惊心动魄的小P孩儿,想跟这位四岁进纳粹集中营,最后幸存下来,经历过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遭谋杀,身上背着强奸未成年少女的罪名,被通缉三十多年的老头讲什么叫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才真真的可笑吧。

也许只有那些生活平顺的人们在会极力想把故事讲得炫目华丽,抓人眼球,而波兰斯基这种人生大起大落过的人,一讲起故事来,反倒尽是云淡风轻,不动声色的了。

我可真喜欢这部电影中那性感的英国灰啊,法国电影的性感,都是暧昧的晕晕的乳黄颜色的性感,而英国式的性感,总是透明的,灰色的,带着一份冷漠,颓废和疏离,却总是让你感到一种仿佛伸手可触的肉体的气息。

伊万麦克雷格的性感,自从他去了好莱坞,我就久已无法在他的角色中找到了,这次波兰斯基终于还了他一份骨子里的英国式的的性感,这是那种接地气儿的性感,是那种虽然穿着衣服,却依然体会得到肉体的质感的性感,就好像你在平常的日子里,你坐在一个男人的对面,可以真真实实的看着他皮肤上的褶皱,甚至可以闻到他身上的气味的那种性感,并不高高在上,也并不完美,但却很复杂——他的懦弱和勇敢,骄傲和自卑,低调和虚荣,单纯和复杂,善良和野心……,很多东西微妙而不动声色的纠结在一起,让这个男人充满神秘感,仿佛一个包裹摆在你的眼前,你就想如果把他拆开,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也不错的性感,反正生活是如此的无聊嘛。

可是这老头儿是怎么把这生命里的黑洞般的虚无,神秘,不可莫测的宿命和忧伤这些乱七八糟的复杂的东西如此随随便便的揉搓到一起的呢?

他是怎样让麦克雷格的身体,重新充满神秘感的呢?

我总觉得自己是明明看到了他出招,却始终没看明白他是怎么出招的。

实在忍不住琢磨,于是越发觉得波兰斯基这老头儿,好像少林寺里的扫地僧了。

一招一式,见不出套路,但是拍一堆英国人的故事,却比谁都更像英国人,连绵的阴雨,青灰色的天空,空旷无人的沙滩,颓废的气质,和演员骨子里的英国范儿浑然一体。

这其中的微妙,只有各自去揣摩,我也说不出更多,看得到就看到。

看不到就是看不到了。

不过习惯了看降龙十八掌的气吞山河的人,就算真的遇到了扫地僧,大概也是相逢对面不识君吧。

麦克雷格最终死掉的时候,我是有一点难过的,这个家伙到底是搞清楚怎么回事了,不过搞清楚了也没多大用。

真相是这世界最奢侈的东西,但是它又是如此的没有意义。

就连真相的湮没也是如此的平常,有些事将永远不会被人知道,可是知道了又如何?

麦克雷格手中的手稿飘散在风中,洒满了伦敦湿漉漉的街道,就好像是这人生里的所有悲欢离合,随风飘散,只留下巨大的虚无。

但是电影最令我有感觉的那一刹,竟然也是麦克雷格的死,当他走出晚会,站在街头的那一刻,我突然灵光乍现的感觉到:他要死了。

他要被车撞死了。

紧接着,他就真的被车撞死了。

就那么两秒钟,一点预兆都没有,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猜到了扫地僧的最后一招,这么平淡无奇却突如其来的奇招,竟然被我猜到,这真让我高兴。

所以麦克雷格死就死吧。

我的难过不及我高兴的十分之一。

但即便这高兴也只是淡淡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寻常事而已。

好吧,让我回到最初的问题,片子看也看了,写也写了,可那口气还憋在这里,总得尖叫点什么才对,可是咱到底尖叫点什么好呢?

伊万麦克雷格我想和你做爱!!!

就这句吧,喊完了,我也扫地去……

《影子写手》短评

前面看了一大段废的,要结束了,才精彩了。谢特!!!

7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有些奇怪的片子

10分钟前
  • 劳而获
  • 较差

节奏失调

11分钟前
  • 贾小宁
  • 较差

一切都笼罩在连绵不绝的阴雨与凉风中,让人看不清楚。最后十分钟,谜底逐渐揭开,递纸条一段堪称经典,而那散落在街道上的手稿,则让人叹息宿命的注定。

1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就这样浪费了我的两个小时,豆瓣没有表情真是可惜

18分钟前
  • 五乱子
  • 很差

没明白他最后为嘛要牛B哄哄的去告诉Ruth他知道真相了,求死心如此强烈?

21分钟前
  • 泥鳅鳅
  • 还行

想给3.5星,岛上的风景很有味道,只是主角太迷糊像个传话筒一样一点秘密也藏不住,无怪乎最后闹得那样的下场

26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其中所有参与这场政治盛宴无法自拔的人都是the ghost writers,一场政治悬疑虽说有点枯燥,不过精妙之处仍不可言说。

27分钟前
  • 戴泰德
  • 推荐

一部意淫了英美前政府,总统与首相以及部长之间奸情的电影。不错的题材,只不过整部电影缺乏亮点,前面部分过于沉长,值得后半部才急转直下,还行吧~最后的结尾要赞下,GHOST被和谐的手法真的是神来之笔。

30分钟前
  • Light
  • 还行

5/10. The storytelling isn't impressive, and it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But I love British accent.

32分钟前
  • Ken Wu
  • 还行

重看@filmoteca 更喜欢了,阴郁深沉的景观,摄影机静默的游走,幽灵般盘桓的配乐造出绝无仅有的悬疑气氛,杀戮的锋芒一直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直到最后一刻才露出冷光,或是游戏或是命运,都在漫天飞舞的手稿中宣告终结,再也无人知晓。

3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罗曼波兰斯基 这片子出来 你被US那啥 不冤

37分钟前
  • 莫夕
  • 推荐

一颗星给波兰斯基的海滩和公寓

41分钟前
  • hexy
  • 很差

最后的大揭秘很过瘾,结局纷飞的纸张很意境,but~整个电影有点闷,可能很多政治讽刺和隐喻我没能力去看懂吧

42分钟前
  • fefe
  • 还行

剧情毫无悬念,根本不像波兰斯基拍的,毫无力度。这片子就告诉我们:1、宝马车还是牛B;2、政坛商界云云什么的技术不是关键,会混会演有人脉就行;3、搜索引擎还是google好。一颗星给Evan的。

45分钟前
  • 老泰瑞
  • 较差

这个250,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非要逞强送了命。影子就是影子,不要想象着在光明的地方露面。做传记写手也是我的理想之一,交谈研究记录,直到你的一部分变成了他们,活了很多次似的。

50分钟前
  • 专程路过
  • 还行

看过罗伯特.哈里斯的原著同名小说,很震撼于作者你布局谋篇和大胆想象,而当罗曼.波兰斯基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时,我才发现在大师面前,《隔离岛》是显得多么的小儿科。事实就是地说,波兰斯基的这部影片没有让我失望。以上。

52分钟前
  • 韬子@Tower
  • 力荐

看完了之后就必须给五颗星. 演员, 剧情, 导演, 画面, 音乐, 一点儿都让人看不出瑕疵来. 一环接着一环的带你抽丝拨茧, 然后最后的砰然一声和满地的手稿就让人不禁瞠目让后唏嘘.然后, 我再一看导演, 原来是波兰斯基. 难怪.

55分钟前
  • 約書亞李
  • 力荐

影片并未体现主角多么爱国或者多么正义,只能说好奇心害死猫。代笔还想求真相,你当你是记者啊?#不作死就不会死#

56分钟前
  • 吉檀迦利
  • 较差

大半夜的看的我直犯困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