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大亨

浮城,百年浮城,Floating City,Hundred Years of A Floating City

主演:郭富城,杨采妮,鲍起静,刘心悠,何超仪,郑家星,鲁振顺,颜卓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2

《浮城大亨》剧照

浮城大亨 剧照 NO.1浮城大亨 剧照 NO.2浮城大亨 剧照 NO.3浮城大亨 剧照 NO.4浮城大亨 剧照 NO.5浮城大亨 剧照 NO.6浮城大亨 剧照 NO.13浮城大亨 剧照 NO.14浮城大亨 剧照 NO.15浮城大亨 剧照 NO.16浮城大亨 剧照 NO.17浮城大亨 剧照 NO.18浮城大亨 剧照 NO.19浮城大亨 剧照 NO.20

《浮城大亨》剧情介绍

浮城大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0年代,东印度公司首席大班布华泉(郭富城 饰)年仅40岁,已经功成名就,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工作上,老板很赏识他的才干。不过在生活上,他却面临两个女人的感情纠结:一个是妻子阿娣(杨采妮 饰),另一个是助理Fion(刘心悠 饰)。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自己的身世。40年前 ,因为一次海啸,泉妈(何超仪/鲍起静 饰)的船遭遇不测,只领回了一个混血婴孩,那便是阿泉。从此,阿泉跟泉妈出海捕鱼,并与下人的幼女缔结了纯洁的友谊。后者童言无忌,谈到他的身世总是遭遇暴打。两小无猜的他们,最终因为一次意外而分离。阿泉的学习很刻苦,但是却与泉爸的关系很紧张。直到工作后,他才慢慢与父亲和解。身世始终困扰着阿泉,即使在外籍的船上,他也难以获得认同。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泉爸离世,泉带着他们一干兄弟姐妹,如逃难般寻找救济,甚至不惜向刁蛮的船主妥协。最终,他了解到自己被收养的身世,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孤海寄生灵异妙探2:莱斯归来名校风暴第五季回家的路有多远交响情人梦OAD扑克王者母亲的女友任长霞精灵宝可梦:波尔凯尼恩与机巧的玛机雅娜风月场第二季夏日乐悠悠旅行终点广东十虎:铁拳无敌鬼谈百景怪趣群鸟恋途未卜惩恶少女联盟:叛逆啦啦队这不是我看守的信条212号房间M为了心爱的人青蛇缘起英雄时代寻找黎明花花公子魔偶马戏团梦魇缴枪不杀GIVER复仇的赠与人火线追凶之掘墓人

《浮城大亨》长篇影评

 1 ) 《浮城大亨》的精神内核:去洗把脸,我们不是来要饭的!落魄如斯不丢做人最后尊严...

《浮城大亨》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浮城大亨布华泉这句台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要去叔伯家借钱时说的。

她让几个孩子弄点水洗把脸,梳理一下头发,以此表明他们虽然落魄,但不是要饭的。

第二次是真的养不活孩子们了,只有将他们送去教会,才能有一口饭吃,养活他们。

寻常人家,生孩子、养孩子都不容易,谁舍得呢?

可是没有办法,大人难过,小孩哭哭啼啼。

这时,一个稍大的女孩子厉声对弟妹们说:“别哭!

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带娃借钱不失体面“我们不是来要饭的”,换句话说,落魄如斯,稍微不注意,在别人眼里真就成了要饭的了。

能够在自身如此窘迫的时候,还能在心底留有一丝做人的尊严,这恐怕就是电影《浮城大亨》的精神内核吧。

《浮城大亨》由严浩导演,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何超仪、鲍起静等主演,被广大网友们评为“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也经常被划归到励志电影行列。

娱评君不管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类型,只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东西,或者说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

无疑,一切都还得从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说起。

布华泉(年轻时期)布华泉是东印度公司的末代大班,真正的精英,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显赫一时。

不过,他并非出生就是精英。

布华泉小时候被人家称为“洋杂”,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生母曾经在外国人的船上收剩菜,被水手玷污。

生下布华泉后,生母没有要他,把他交给了布华泉的养母。

布华泉养母布华泉是个混血儿,在一堆中国人群里,他不像个中国人。

而他的这段身世,也有很多人知道,于是他也叫“洋杂”。

后来布华泉去东印度公司任职的时候,从底层做起。

那里的上司见他是个混血儿,于是便傲慢地称他为“半生熟”。

布华泉多次用英语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叫做布华泉。

可对方满不在乎,还多次拿他打趣。

当所有人都称他的原名时,侧面说明,布华泉翻了身,他不再被称为洋杂,也不再被称为半生熟,他就是布华泉。

当然,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是百分百的精英。

布华泉是电影的主角,这正是通过他的一生起伏来映衬香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而这种发展和变迁,放在布华泉身上,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还不认识一个汉字,也从未穿过一次鞋。

他从东印度公司的最底层也就是office boy做起,后来能够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毋庸置疑,这其中的奋斗,无疑是艰难的。

功成名就这样的元素,当然励志,可这励志的在表里面,蕴含的是布华泉母亲的那种精神。

什么精神?

就是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当初生活很艰难,母亲坚决的收养了布华泉;当听到别人拿布华泉的身世打趣之时,母亲挺身而出要为孩子争口气;每当布华泉问身世的时候,母亲都会杀只鸡给他吃,以示安慰;要放下面子去借钱的时候,还能要求孩子衣着整齐,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还有,当养子独立时,撑起了整个家,母亲并没有半点依靠的想法,他不愿成为孩子的负担。

即使养子已经功成名就,她依然有着自己认字、考执照的目标,觉得上天给自己的已经很多,已经知足。

在这部电影里,布华泉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真正闪耀着人性光辉、母爱光芒的,的确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年轻时,她手里拿着船桨,和丈夫一起给孩子们撑起一个家;当丈夫去世,她努力地让孩子们保持尊严,即使把孩子送给别人,她也拒绝金钱,大哭而走;老年时,安静平和,看着子孙后代成家立业,不争不闹不吵。

布华泉养母(后期)被视为香港奋斗精神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名曲《狮子山下》,用歌曲展示香港人那种白手起家、独立奋斗的故事,很励志;也有许多银屏形象,都很出彩。

但娱评君认为,这种香港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还真在布华泉母亲身上。

布华泉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这位老母亲给他的内在精神动力,绝对不小,让他在困境时不懈上进,成功时依旧秉持初心,更不忘记自己的根。

其实,有这样的母亲,孩子们又如何不会成功?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人打拼,难免会遇到低声下气的时候,也难免会有尴尬的处境,更会遇到委曲求全的事情。

但不管如何,还是要保留最后一丝人格,不然即使成功,也早已经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记住这句话:“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2 ) 旧时的情绪又涌来

“买木不知心里烂,拣人容易拣哥难。

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揾针容易揾妹难。

阿妹呢?

”最动心的不是从一而终坚守的伴侣,令我动容的是阿奶和阿爸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阿泉的疼爱,阿奶去请求东家少还一些欠款时,东家讽刺说不是自己亲生的带来了好远阿,比亲生的好。

这层关系终于拆破,阿奶怒对东家说,我又没说不还钱,言外之意在说你不至于这么狠毒说破吧离间我们母子关系。

走开后,阿奶对阿泉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你是我奶大的,都一样的!

前面的几个镜头,小表妹每一次童言无忌说起阿泉不像父母和兄弟姐妹,阿泉的阿奶和阿爸都会跟小表妹的阿奶问责。

阿奶跟阿爸真是好人,实实在在的。

虽然是穷人家,但也从不会让不是亲生儿子的阿泉委屈。

 3 ) 《百年浮城》与《千言万语》

两部电影同样都是讲水上人家的故事。

不同的是《千言万语》主要表现水上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政府斗争的过程,而《百年浮城》则是布华泉的奋斗史。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的地方,就是两部电影所描述的港英政府的区别。

在《千言万语》里面,对港英政府也是持批判态度的,邱明宽就说过“让广大市民看清楚这个殖民地政府的伪善面孔”但是港英政府要面对的,只是一群水上人家,一个弱势的群体。

影片也只是在最后一段才联系起整个中华民族,用香港人民面对春夏之交的无能为力来表达香港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但是到了《百年浮城》,严浩非常强调港人的“中国人”身份。

上课的时候老师有点莫名其妙地拿出中国国旗,让布华泉感受到身份代表的尊严。

刘超力改良万能铁,功劳却记载了洋人身上,洋人总是骑在中国人头上。

布华泉的洋人上司撞了车,警察却去怪罪身为受害者的中国司机,还问洋人上司要不要告那个中国司机。

在这里,港英政府的对立面变成了中国人。

讲得明白一点,《百年浮城》很强调殖民地时期洋人对中国人的压迫。

其实了解严浩的人都知道。

严浩出生于一个“左派家庭”(他自己好像不大认同这个说法,认为是“爱国家庭"),他本人也一直对大陆很有好感。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之一,他有几部电影都是在大陆拍摄的:《太阳有耳》、《天国逆子》和《滚滚红尘》。

所以讲,严浩的《百年浮城》应该讲表现出了他的家教,拍的很爱国。

 4 ) 太够了,再拿,就是贪心。

“太够了,再拿,就是贪心。

”鲍起静真的YYDS。

“你不是我生的,但是都一样的,你吃我奶长大的,你跟背上这个,跟家里这一堆是一样的,我才是你阿娘啊!

”急切与无助,满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能保留做人的尊严,也许这就是电影的精神内核吧。

“鱼”和“海”字的写法,包含着中国字的创造吧。

阿母说要认字要考船主照,任何时间都在学习,考试的时候不同流合污不给红包,这就是母亲的坚韧吧。

布华泉,一个花500块钱买来的弃婴。

在每次被问及身世时,他总是会得到杀鸡和加菜与暂时的烦恼告别。

长大后在牧师的帮助下,读书,进入东印度公司。

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公司的大班。

果然,知识改变命运。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只是在一个全是英国人的公司,中国人的职场天花板在哪里?

“你以为真的和他们一伙?

你有口音吗?

你和他们时同学吗?

”模仿的再像,你也只是异籍。

这才是社会残酷的部分吧。

个人在历史和国家的车轮下,显得就是那么渺小。

布华泉,也许就是香港一样的存在吧。

当初被迫给到英国,香港完全没有办法决定和影响。

香港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布华泉从一个居无定所的疍家人成为第一位华人大班,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以及在东印度公司的机会。

个人在历史中就是这么地渺小吧。

随着香港的回归,大陆人可以去HK,游客操着勉强的英语问路,你用英语问,我用中文答,我有足够的诚意,但是问的人却领悟不到。

很真实了。

 5 ) 疍家人

很多年前,曾在海南坐跨海索道去南湾猴岛,半空中俯瞰大海,岸边的渔船连成一大片,蔚为壮观。

同行导游说,那是疍家人,生在海上长在海上,从不上岸。

有些恐高照片拍的不好回来时特意去看了,疍家人在船与船的缝隙间拉起渔网,做的是海鲜生意,随便点了鱼虾蟹,买单时将近两千。

彼时船上的孩子已经开始念书识字,除了没有电,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庭,疍家人业已开始随波逐流。

没有什么传统不能颠覆,正如没有什么文明不能被同化,人始终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

不过有一点,疍家人真的非常不喜欢穿鞋。

仔细看,电影中的疍家人,确实是光着脚的。

半年后我又去了香港,专程到大澳玩,再一次看到了疍家人。

不知道这里的疍家人与海南是否同宗同源。

香港的疍家人已不住船上,而是逐海而居。

 6 ) 住在蛋壳里的人,一代华人首富成长经历《浮城大亨》

[cp]🌟亮点推荐:和命运做斗争,爱拼才会赢。

🌟亮点推荐:男人就应该扛起家庭的重担。

🌟亮点推荐:对爱情的忠贞。

🌟亮点推荐:不忘他人的提携之恩,也不忘提携他人。

今天看了一部很不错的香港电影《浮城大亨》,由于阿奶原先难产,很想有个孩子,于是决定花了五百块钱买来了一个弃婴,这个就是本片的主人公布华泉。

虽然他是买来的,阿奶对他视为己出,每次他被其他小孩子欺负,阿奶都会替他出头,然后会杀一只鸡和加个菜,算是和烦恼告别。

长大后来了一个牧师,在牧师的指引下华泉想要上学读书,可是父亲不同意,以家里的船业无人继承为由拒绝他的请求。

在牧师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功的读起了书,不过和父亲的关系变坏了。

一次华泉在打工的地方工作,父亲拿酒过来找他喝一杯,起初他有些害怕父亲会当场动手打他,喝了酒父亲告诉他男人就应该有责任承担家里的重担,并尊重他读书的决定。

在一次外出打鱼的过程中,父亲没有回来,阿奶又挺着个大肚子回来了。

华泉承担起了家庭,一天要打几份工,一毛一分积攒下来帮助家庭。

他的收入实在太少,无法撑起整个家。

阿奶决定把妹妹们都送去给教会,把小弟卖给别人,在小弟的哭闹中,阿奶实在无法接受自己把亲生骨肉卖掉的事实,不敢收钱就掩面逃开。

华泉进入东印度公司找工作,他不想只是一个做一个工人,他在简历上写下了识字。

在周围人的嘲笑下他在努力学习,最终当上了公司里的高管,和他同期进入公司选择打工的工友已经下岗,华泉想起当初该工友在教会愿意和他共享一块面包,也知道在这家公司打拼的不容易,他决定给该工友一个工作机会,帮助他。

华泉在公司里混得越来越好,认识了一位能干的女士,这位女士在工作上给他帮助很大,这女士对华泉产生爱慕之情,不过华泉不愿意背叛自己青梅竹马的妻子阿睇,后来在家里女儿拿出一个阿睇用的助听器,是坏的,原来阿睇很早就知道华泉和富家女的关系。

阿奶也不忘自己的船员身份,决定从头开始学习考船主证书,把生活水平提高让曾经因为贫穷而卖出的孩子回到自己的身边,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再次提醒我们自我奋斗的重要性。

最后阿奶也因为年老的问题也离开了,在给阿奶生前拍下的纪录片里得知,阿奶为了学习读书写字,每逢看电视看书遇到不会的字都会记下来然后问别人,就这么一点一点积累下来,学会读书写字,最后考下了船主证书。

影片最后华泉一家人在海上撒阿奶的骨灰,这是一片一片生他养他的大海,他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奋斗,也见证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

[/cp]

 7 ) 浮城,渔家,也是天空漂浮不定之城

我觉得本片对阿泉奋斗故事的讲述,平淡的像是一个朋友给你讲讲今天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而已,我会觉得阿泉的一些特质注定这个故事是按照那个逻辑进行的。

一个贫门子弟对世界的好奇,求知,使他通过读书努力一步步向上爬着。

过程中阿泉价值观的变化,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写照,他们终于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我却异常喜欢阿娘。

阿娘呈现出来的血肉却使我哭的稀里哗啦。

她异常区别于传统的妇女形象,一个需要拉扯七八个孩子独身渔家的母亲,有可能卖儿卖女或是再嫁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她拼了全劲像个男人一样护孩子们周全,使全家人在一起,并且不丢掉自尊。

“我们不是要饭的!

”从孩子的嘴里重复阿娘的坚定话语。

一开始考行船驾照是为了让全家人守护在一起,不用分离的确愿望,但后来,不服输不服软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终于在退休前考下来了。

她还心地善良,亲生和不亲生都爱,并且也愿意寻找阿泉的妈妈。

 8 ) 那我是谁?

还记得认真看的严浩上一部作品是《庭院里的女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东方的庭院里的女人问那个西方传教士:“你以为你是谁?

”似乎充满了东西方碰面、碰撞中的复杂、冲突和痛苦。

而这一次看了严浩的新作品《浮城大亨》后,尽管在短短的影片中是诗意化地融汇了大亨布华泉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布华泉在机场通道时问的:“那我是谁?

”从面对西方问道:“你以为你是谁?

”到了问:“那我是谁?

”相映成趣的两句话,却也可以勉强地看成是香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思考、认定的过程(包括电影的片尾曲歌词中也反复着“我是谁?

”),而剧中主人公布华泉似乎可以看成香港的缩影。

身世之苦——混杂,贫苦,歧视,身不由己布华泉的生母是贫苦的水上人家女子,被英国水手骗上船遭受奸污,因而生下了布华泉。

可以说他的身世很苦,具备了两方人种的特点,却又不被双方认可:本土的华人嘲笑他眼珠、头发的颜色,把他称为“洋杂”、“鹦鹉鱼”,而殖民地的英国大佬则视他为未进化完全的人种,称之为“半生熟”……这是混杂;水上人家的生活很苦,布华泉的祖辈、父母甚至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穿过鞋子,当布华泉和兄弟到学校念书的时候,其他穿着崭新鞋子的孩童不断嬉笑着踩踏他们的光脚,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贫穷把水上人家和其他人分成了几个阶层,所以当布华泉顶了船东老板一句时,他马上挥舞棍棒把将其打到头破血流……这是贫穷;混杂和贫穷带来的自然是被歧视,船东称他为“洋杂”,他只能接受,否则就会迎来父亲的痛打,他去找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管理者交流的时候,英国人笑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只能在对方的嘲笑中回答:“我叫半生熟。

”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回答,连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里说的是布华泉的身世,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挪移到香港这个城市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身世其实也同样说的是香港:出身水上人家,身不由己地来到这个世界,兼具了中西两方的一些特点,却同时不被双方接纳……人可以选择很多,甚至可以呐喊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之类豪言壮语,却对于身世的选择无能为力。

正是由于这种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带来了布华泉、也是香港的困惑与挣扎:布华泉在机场拿着英国护照却要走“异籍”通道,面对1960年代的反抗港英的激烈运动无所适从,哪怕他跻身香港上流社会的宴会、聚会,面对着“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之类的质问,他也无言以对。

香港也是这样,从当初被中国大陆抛弃,到港人游行示威冲击港英,再到后来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的跌倒,都让香港这个城市五味陈杂,都让这个城市心头飘动着布华泉那个“我是谁”的疑问。

面对布华泉提出“我是谁”的疑问,英国官员说:“对不起,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也无能为力!

”的确是历史让布华泉们不断地问“我是谁?

”但历史不会代替布华泉、代替香港去承受这个挣扎和痛苦。

奋斗之途——念书,打拼,晋升,上流社会在许多反映香港人工作学习状态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同时做几份工作,有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去培训、拿学位,可以说香港人的努力和打拼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他们似乎坚信执着和勤劳可以弥补他们在出身、在原初机会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电影中布华泉就具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他二十一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应聘企业时无法填写学历,只好写下“会识字”,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一步一步地学习、工作,换来一步一步的晋升,换来周末解下领带和上流社会的美女饮茶,换来参加英国在殖民地企业大班家庭聚会的机会……这些奋斗和努力当然可以带来直接的效果,物质可以丰盈,生活可以改善,社会地位也可以提高。

如果人真的只是“唯物主义者”,那获得这些也就可以相当满足了。

但偏偏人喜爱问一些“我是谁?

、“我要往哪里去?

”之类的问题,显然物质生活和工作成果是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的,况且这些内容本身也并非稳固不移的——如布华泉的晋升并非无限向上的,“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这种诘问是事实,也表明了布华泉在上流社会是有瓶颈的,而且就算到了上流社会又如何,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都有踉跄一跌……其实同样的困惑在前几年的港片《岁月神偷》中也有体现:年轻的穷家小伙子长得帅、跑第一、学习好,考香港最好的中学,和富家美女谈恋爱,但这些并不稳固:米字旗要降下,富家女要全家移民海外……归属之处——家庭,尊严,信仰,价值坚守依靠勤劳的奋斗并不能解决克服身世(哪里来)与未来(去哪里)的问题,所以电影还在不断地提到布华泉的归属之处——当然,这也是香港的。

努力的学习和拼命的工作并没有把布华泉异化成机器人,不论贫富、不论忙闲,似乎他都在于表象之下寻求着价值所在:而在电影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尊严和信仰三个方面。

电影中细腻地记录着东方传统的断裂(水上人家的孩子布华泉上了岸,去天后宫寻找生母的痕迹时明显带着遥远历史的阻隔感,他和妻子的结婚不再是“你阿娘和我阿娘说,我阿娘和我阿爸说”和唱着水上人家的歌),但片中对长辈的孝顺无违,对兄弟姊妹的团结关爱,对妻子的相敬相护,子女的疼惜,无不表明家庭价值始终在布华泉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片中并没有怎么表现布华泉与妻子阿娣的爱情,但又告诉我们:尽管经受了风雨煎熬但最终日趋稳固,其中起到维系作用的就是家庭的价值。

也正因为家庭,所以布华泉后来面临着上流社会美女菲恩的魅力四射和诱惑当前,也克制着败坏和堕落的欲望。

最后他给妻子换助听器电池以及深情相拥,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家庭温馨、亲情满溢。

当布华泉的父亲去世时,维持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四处借钱,被拒绝时也只是鱼贯而出。

无奈之下,母亲把孩子们送入救济院,反复告诫着:“不要哭,我们不是要饭的”,于催泪之间也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不卑不亢。

布华泉在年轻和成年后分别顶撞过船东老板和英国人企业管理者,并且与后二者的遭遇对比看,显然他至少在这二者面前树立了尊严。

对尊严的认定,一方面来自于当初“我们是社会的新生儿,飞机火车都能开”的激励教育,来自于他工作学习获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显然来自于片中反复渲染强调的基督信仰。

年轻时即听到福音,随即受洗,东牧师将福音传到布华泉一家,对他们一家人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深远。

所以,全家人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不放弃乐观,片中主角们在教堂、在饭桌上、在亡者追思会上恳切地祷告着,母亲教导着“一切都交给耶稣啦!

”具备着相当的代表性,母亲最后念读和抄写的经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是持守之后对上帝的告白,亦是关于归属之地的向这个世界的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牧师有西方人也有东方人,但显然东方人的牧师(东牧师)对布华泉一家影响更深,片中布华泉一起祷告的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但显然和家人、东牧师以及本土的信徒一起祷告更多,也更显诚恳和真切——这些似乎表明,信仰才是真正的归属所在,因其跨越东西地域、超越贫富差异、解决身世困惑。

有意思的是,刚刚看过的港片《桃姐》,片中也许多在餐前、追思会上的恳切祷告,这已经说明基督信仰已经成为了港人价值、信念的重要内容——大概,因为信仰,身世的飘摇已经困扰不到港人了?

 9 ) 主人公的人生成长折射出香港几十年的发展状况

本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布华泉的大半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叫这个名字还是本片是以其他人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本片基本上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即讲述主人公富有传奇的人生。

布华泉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小渔村,他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渐晋升为香港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

从布华泉的成长历程中也能看到香港在那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一步步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金融中心。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布华泉就是那几十年中无数香港人民人生发展的真实写照。

片中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精湛,表演都相当地出色。

 10 ) 我是谁

我认为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他并不是想表达一种困惑,而对于困惑的回答才是关键。

说到底,就是不忘本。

我是谁?

是从开头就一直在强调的。

他的父母虽然信奉的是基督教,但骨子里的价值观念仍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传统,比如长兄为父,子承父业,重亲情。

他们实际上并不清楚天堂是什么,天堂只是象征更好的生活。

他和他的母亲一样,从头到尾并没有很多欲望,他们踏出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为了家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比如他一开始考东印度公司是为了工钱,他母亲考船主牌是为了领回子女。

当上升到国家层面,这种“本”有了尊严层面的意义。

虽然郭富城对于东印度是有着无限感激的,但是,感激不代表着谄媚,所以有了老板跟小货车相撞那一幕;所以当他和好朋友吃饭的时候,好朋友说为什么死老外总是高我们一个头,他递上了半块象征西方器物文化的吐司。

包括那个胖子老板所说的,你以为真跟他们一伙,你有口音么?

说的通俗了就是你模仿再像也不是“老坛酸菜”。

然后他在Fion和妻子之间的犹疑不决,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糟糠,显然就是两种身份的博弈。

另外,不知道是改编还是巧合,他的生母是被英军糟蹋后生下他的。

他从一生下来体内就有两股势力,两种血统;同时因为香港本身,他又面临着两种国籍;他是布华泉,但是他也是半生熟,洋杂,鹦鹉鱼。

作为一部香港回归献礼片,除了通过小人物反射香港的命运起伏,还有什么比反映人不能忘本,落叶最终要归根更合适的呢。

《浮城大亨》短评

岁月神偷啊。。还是鲍起静牛

4分钟前
  • 小九儿
  • 还行

第一句便镇住了我

8分钟前
  • ฅ۶•ﻌ•♡
  • 很差

又是主人公的成长励志片,又是感恩养母与妻子温情片。那个时代背景,离我们很远,从影片也隐约知晓了香港的历史。一代人的辛酸,一代人的奋斗,所谓浮城,究竟是历史原因,亦或是个人心理变化。影片色调很是黯淡,有点压抑,母亲无奈送子那段,甚是感动落泪。

11分钟前
  • メ夜昕ャ
  • 还行

现实 打败时代 成就时代 不同时候 一个名字代表一个身份 地位 成就

13分钟前
  • 还行

剧情很赞,可惜压缩在一部片子里显得各种交代不清

17分钟前
  • 狐狸糊涂
  • 还行

2012了港片还在讲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奈何野心实在有点大,摄影很不错,断章叙事略过辛酸史也尚算出色。

19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影片没有高潮

23分钟前
  • bemyself
  • 较差

政治意味浓厚,人物改编像流水记帐,局部历史逻辑出错,整体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突出的主题,导演对阿布这个人物的塑造实在一般,我也实在没看出大亨的意味。当励志片看还是很动容的,既是阿布的我是谁也是港人的归属。天王在鲍起静面前弱爆了,就像小学生在教授面前一样。

25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传记片啊,有点无聊。

28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时长不会影响一部电影题材所呈现的力度,只有导演在处理段落时候的能力如何。影片更似散文,叙事方面还可以,几位演员的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对一些段落的处理还有些让我不太满意。

31分钟前
  • 西西
  • 推荐

历史变迁、华洋之争、疍家百姓、个人奋斗、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内容表现的都不差,但100分钟的长度,让整个电影显得过于单薄了些。

32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还行

少了肩膀 一个人看电影特别累。

34分钟前
  • 1nnocent
  • 还行

生拉硬扯,支离破碎,矫情做作,一袭流水,又长又臭。

38分钟前
  • MacGuffin
  • 很差

刘心悠太漂亮了。。

39分钟前
  • 灰来灰去
  • 还行

故事可以,但拍得很一般

44分钟前
  • LoNN
  • 还行

个人励志传奇折射出族群和香港的时代变迁,故事很有价值,有些细节处理更好的话会成为传记片佳作

47分钟前
  • 倪永孝
  • 推荐

。。。这。。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

50分钟前
  • 我是直的
  • 较差

明明可以更好地...

53分钟前
  • JC
  • 推荐

点太多了乱七八遭一下这样一下那样 最讨厌旁白旁白旁白

58分钟前
  • MặtTrăng
  • 较差

有点岁月神偷的味道~~

60分钟前
  • F2V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