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8:最终清算

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碟中谍8,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清算(台),职业特工队:最终清算(港),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

主演:汤姆·克鲁斯,海莉·阿特维尔,文·瑞姆斯,西蒙·佩吉,埃塞·莫拉雷斯,庞·克莱门捷夫,亨利·科泽尼,霍特·麦克卡兰尼,珍妮特·麦克蒂尔,尼克·奥弗曼,汉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5

《碟中谍8:最终清算》剧照

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2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3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4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5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6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3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4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5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6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7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8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19碟中谍8:最终清算 剧照 NO.20

《碟中谍8:最终清算》剧情介绍

碟中谍8:最终清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超级人工智能“智体”即将引爆全球核弹危机,把世界推向毁灭边缘。而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饰)和他的IMF小队在上次行动中遭遇重创,团队濒临分崩离析。虽然伊森已获得关闭“智体”的钥匙,但要彻底消灭“智体”,完成这一拯救全人类的终极任务,仍需要IMF小队齐心协力突破重重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全知全能又无影无形的“智体”与其手下盖布瑞尔(埃塞·莫拉雷斯 饰)的百般阻拦,还要解决来自过去的种种恩怨。每个抉择都关乎信念与命运,等待伊森和IMF小队的,究竟是怎样的结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并肩作战安娜的战争金笼熊出没·原始时代你喜欢希区柯克吗?蟹工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狩猎的时间天坑鹰猎无尘之地东八区的先生们白色杀机2真相捕捉第一季野兽派特工超级兵王混农村2古墓传说香山奇缘任务迷走72小时无间道第三季失魂的森林女教师第一季坚离地爱坚离地岳父岳母真难当御宅大冒险聊斋·席方平美式主妇第二季我的平凡爱情好比是最终迷宫前的少年到新手村生活一般的故事毒枭矮子第三季夏威夷男孩生活艰难所以快乐

《碟中谍8:最终清算》长篇影评

 1 ) Luther to Ethan

Hello, brother. If you're listening to this, the world is still here and so are you. For the record, I never had a moment of doubt. I know you'd find a way. You always do. I hope in time you can see this life was not some quirk of fate. This was your calling. Your destiny. A destiny that touches every living thing. Like it or not, we are master of our fate. Nothing is written. And our cause, however righteous, 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impact of our effect. Any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comes from willing that future into being. A future reflecting the measure of good within ourselves. And all that is good inside us is measured by the good we do for others. We all share the same fate, the same future. The sum of our infinite choices. One such future is built on kindness, trus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Should we choose to accept it. Driving without question, towards a light we cannot see. Not just for those we hold close, but for those we'll never meet. I hope you know I'll always love you, brother. And I will see you again. Though I hope it's not too soon. The world still needs you. Of course, they'll never know it. But we do. We who 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This message will self-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Good luck, Ethan.

 2 ) 《碟中谍8:最终清算》:一个时代结束了,阿汤哥依然没有死亡焦虑?

时代的经典,亦见证时代的落幕当《碟中谍8》结尾的IMF小组彼此微笑,消散于人海,持续近三十年的特工传奇电影系列就此落幕。

作为制片人的阿汤哥,对62岁的自己毫不手软、下潜艇、跳飞机…电影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实拍。

没有什么不可能,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精神。

这三十年,正好是经济高增长、全球化机遇凸显的时代,人们的信仰是“成功”、“奋斗”,付出大概率会有好的回报。

在这个大背景下,《碟中谍》不仅展现肉身特技化的视觉奇观,它的伟大在于展现了人类去征服世界的想象力,对不可能说“不”。

阿汤哥以血肉之躯完成高空跳伞、徒手攀岩、摩托飞崖等超越人体极限的特技,拒绝绿幕特效,是对人类极限的信仰。

它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只凭心中的正义善良和信念,对权贵说不,对不公反抗,勇敢做出正确的选择,与队友背靠背,完成属于世界的使命。

我们看到一个孤胆英雄,为了理想、正义和全人类的福祉,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

可耐人寻味的是,《碟中谍8》的落幕已显露时代精神的转向,196分钟的片长承载着过量怀旧,频繁闪回与前作呼应,虽然让人感动,可更让人感受到“叙事的臃肿”。

在最终章中,阿汤哥给自己制造各种困难:好不容易找到潜水艇,被俄潜艇跟踪…进入潜水艇,地基开始塌陷…潜水艇中拿到“马蹄铁”硬盘,门又被堵住了…如此的情节不计其数。

“看着好累啊!

”代替了 “真的好精彩!

”为什么?

英雄没有死亡焦虑,便无法得到观众的共情阿汤哥在电影中豁免了凡人的脆弱性:他不会死。

到了第八部,观众们都知道,任务终将达成,智体引发的灭世危机会被解决,地球不会被毁灭,阿汤哥会完好无损。

所以,他在情节中制造的困难,观众心知肚明,那不过是增加情节多巴胺的把戏。

相比于阿汤哥在北极冰海以肉身潜入深海,我更喜欢来自于被阿汤哥偷走特工名单,而被流放至北极长达三十年的保险柜程序员的那句“你不用向我道歉,这取决于我如何看待,我因此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深爱的女人。

”他在看似逆境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塑造了“努力即成功”的认知惯性。

个人将社会繁荣视为稳定常态,形成“奋斗就有回报”的强关联预期,进一步推动高强度自我投资。

可这几年的经济增速放缓,使“努力即成功”的线性逻辑失效。

反映在文化上,绝对的英雄主义显得“虚伪”,漫威的英雄们、007、伊森变得不再真实。

真实的世界是,青年们在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面临学历贬值、职场竞争失效、相对剥夺感的蔓延加剧,而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没有不可能的任务”,更像是对努力而不得的青年人的嘲讽。

李佳琦的一句“你是不是不够努力?

”,便是既得利益者,对于未能成功突围青年人的共情缺失。

这种“唯成败论英雄”的调调,缺乏同理心,更加剧了社会对于人们的单一价值要求:只有有钱、获得成功,你才值得活。

而从社会心理学上来看,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甚至环境对人的塑造更多,在低增长的时代,成功变得不那么容易的时候,唯“成功”论,无疑会塑造一个糟糕的世界。

允许“参次成功观”的世界在日剧《吃饱、睡觉、等幸福》中,女主是一个得了慢性“胶原病”的女生,她的病让她无法正常工作,她只能一周上四天兼职来维持生活。

长期的病痛让她无法正常生活时,她依然选择去做一些具体的事。

给自己做滋养身体的药膳,提供空间给领居家高考的小孩,给同事提供好喝的茶水。

她没有钱,买一盒金桔都需要等降价等很久。

她没有阿汤哥的体力,更没有拯救世界的能力,但她依然可以努力把生活过好。

“世界上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值得去牺牲生命为代价去寻求。

”这种强者为王的价值观背后,往往是以暴制暴。

即使在《碟中谍》这种看似激动人心的浪漫情节包装下,往往掩藏着暴力和死亡。

伊森也好,007也罢,在执行任务的同时,都是以人命为代价,而当这种叙事包装为浪漫成为主流时,对于只想好好活下去的弱者,便是压迫。

人们很容易陶醉于英雄主义的浪漫化,便看低自身的世俗生活。

像日剧《吃饱、睡觉、等幸福》中的女主一样,认真对待每一餐,活下去、活好、不忘记理想,已经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一生了。

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值得赞美,可过好平凡生活的勇气更值得鼓掌。

 3 ) 但愿情怀永不落幕

奔跑着,奔跑着,已经陪我们一起奔跑了29年的阿汤哥带着《碟中谍8:终极清算》回来了。

影片不仅闪回了前七部的情感瞬间,还回扣了第一部第三部中的关键人物和剧情,让故事发展与铺垫形成了最终闭环和不舍终结,情怀满满。

为了战胜超级AI,阿汤哥把实拍特技再一次做到了极致。

跳水,跳机,高空倒挂飞机,战机峡谷缠斗,深海潜水逃脱,63岁的阿汤哥不仅小秀了肌肉,更是用全程实拍无替身的敬业搏命,用命诠释了“挑战不可能”的生理极限与感官刺激,使观众不仅完全共情了阿汤哥的搏命表演,更是惊叹于实拍技术动作特技的出神入化与身临其境的代入体验,干货满满。

最重要的,影片再次用类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般的世界格局,让IMF小队在致命任务中体味了团结合作舍小我为大我的人性光辉与人文主义关怀,这是无论多么强大欲毁灭世界的AI永远也学习不来战胜不了的人类精神与世界大同的心灵格局。

观影冷静过后,又平添了一份悲伤。

下一个像阿汤哥这样搏命演出,像《碟中谍》这样一个高难度又经久不衰的IP不知道何时再能见到。

 4 ) 阿汤哥不老,武戏的天花板还是他

《碟中谍8:最终清算》上映一周,好多人在骂。

豆瓣评分7.8,目前来看还有下降空间。

一些博主大V已经批评过这部电影了,所以梗姐去电影院看的时候期待值很低。

翻看了一下网友评论,大概都在说文戏太长,动作戏重复之类的……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梗姐快睡着了,但是大概在半小时左右,渐入佳境。

为了能看懂这部最终篇,梗姐提前温习了第七部和第一部,真是巧了,第八部顺承着第七部的故事叙事,又接续了第一部的剧情。

等了两年的《碟中谍8》不少人大喊失望,但总体来看,梗姐觉得还是很爽的。

阿汤哥虽然已经62岁了,但是打戏一直亲力亲为,这一部的动作难度并不小,看得那叫一个刺激!

碟中谍系列拍了快30年,也该终章了,别说观众看腻了,演员也要吃不消了。

最惊喜的就是这一次碟中谍小分队又加入了新力量,而这位新人还是29年前《碟中谍》第一部的时候,因伊森执行任务,而被流放偏远小破岛的中情局首席程序员多诺利。

当碟中谍小分队执行毁掉智体的任务时,他们再度相遇,多诺利仍然起到了关键辅助作用,帮助伊森发送位置情报,拆解炸弹。

当他将当年伊森落在电脑桌旁的匕首还给他的时候,“碟中谍”系列成为了闭环,这恐怕是第八部最燃的彩蛋了!

第七部作为第八部的前情提要,其实要更难看一些,因为需要有很多的铺垫,所以文戏要远远大于打戏。

说实在的,重刷了第七部之后,我还是忘了有哪些精彩的打戏镜头。

因为第七部碟中谍小队面临的大boss是智体,也就是人工智能。

而凭借碟中谍系列的一贯作风,阿汤哥每一部都要有一个女搭档,只不过之前的女搭档几乎都死了。

第七部的女搭档是一个神偷格蕾丝,所以很多时候都在展现暗戳戳的“偷”,而不是抢,打戏就变得很微妙。

阿汤哥这种硬汉也铁血柔情,本着不杀女人的原则,他放过了要追杀自己的帕丽斯,而帕丽斯原本的阵营老大却因担心她叛变而想要除掉她。

自然而然地,她就加入了碟中谍小队。

好在没有俗套的三角恋情,碟中谍小队还是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智体的。

有些观众会觉得碟中谍7和8的反派不带感,因为智体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除了第八部阿汤哥在一个像棺材一样的箱子里和它对话,然后整个人彻底被看穿,被控制以外。

我们感受不到智体有多牛逼。

仅仅是在女总统和一些智体的雇佣兵口中,间接地知道智体有多么可怕,阿汤哥等人面临的困境有多么吓人。

但如果你从头到尾看过碟中谍就应该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大概率是希区柯克的粉丝。

很多人称碟中谍是复古谍战片,因为其中很多镜头和氛围感的营造都和希区柯克的早期悬疑谍战片很类似。

希区柯克最喜欢运用的一种塑造反派的方式就是麦格芬。

也就是在影片里始终被提及,为的是推动剧情发展,但实际上这个是什么不重要,它从未在影片里真正出现过。

智体就是“麦格芬”,只是为了推动叙事。

所以说吐槽这部电影反派不带感的观众,恐怕是没那么懂电影了。

再说碟中谍系列的核心叫mission impossible,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每一部里的主人公都面临史诗级难题,因为别人不可能完成,只有伊森可以,以此来塑造一种英雄形象。

好莱坞电影99%都是英雄之旅,模式都相似,观众看多了自然腻。

同样是爆米花电影,看的就是怎么刺激的。

在特效盛行的年代,阿汤哥还能坚持拍原创打戏,已经实属难得。

而且第八部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把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说文戏长的真的应该反思,第八部是从头爽到了尾。

在第七部里,伊森拿到了完整的钥匙,这个钥匙会打开一个潜艇里的源代码,毁掉这个源代码就能毁掉智体。

那么伊森面临的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如何毁掉智体。

这也是终章里贯穿始终的任务线。

拆解开来,伊森和他的团队要找到源代码的位置,要躲避智体团队的阻挠。

虽然不理解伊森的计划,但跟着走就完了!

伊森的计划就是和他的团队分开行动,他假装被逮捕,说服总统让他拿着钥匙去毁掉源代码,因为他需要借助国家军事潜艇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他的团队要找到源代码(也就是第七部开头消失的潜艇的位置),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把位置传送给伊森。

由于这个位置可能在俄美边境,所以伊森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如何在不被俄军监听、不发起战争的前提下,与团队取得联系,获得位置信息。

他在美军潜艇上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探头伸出海面监听15分钟,这大大加剧了被俄军发现的危险。

而实际上,这艘美军潜艇的后面一直跟着一只俄罗斯潜艇,就是为了监视与跟踪。

而伊森就算知道了位置,接下来也同样困难重重。

他需要穿着压力服潜入到深海区,在氧气用完之前完成任务浮到海面上,而他的团队还要恰好赶到那里,凿开冰窟窿,解救他上去。

因为那里纬度很高,海平面早就结冰了。

听上去似乎还算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伊森在潜入潜艇完成任务的时候又出了不少幺蛾子。

比如潜艇由于重力不稳在打滚,恰好堵住了出口,阿汤哥被困在了里面。

他需要脱掉压力服从鱼雷发射口爬出来。

而由于海水漩流的问题,他的压力服被勾到了,氧气面罩脱落,他差点溺水。

当然,电影不会让主人公就此殒命,一定会有美救英雄的俗套桥段。

更刺激的打斗场面其实不是追逐、追车这样的场景,而是发生在空中。

之前看新闻说重庆还是武汉有两个小男孩爬到了飞机行李舱中,然后一个小男孩幸存了下来。

当时觉得这是天选飞行员啊,因为毕竟空中空气稀薄又低温,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能活着已经不容易了。

而这一次,在《碟中谍8》里,阿汤哥也爬上了战斗机,不仅在空中完成了击杀,还利用抢来了战斗机追上了另一架战斗机,成功实现了空中换乘。

为何要这么麻烦?

因为驾驶两架战斗机的是智体使者,他们拿走了卢瑟的毒丸,反正插在“马蹄铁”上就能毁掉智体。

其实整部影片的逻辑上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完全不懂主人公的脑回路,但是观众来不及细想,总之他这么做确实赢了。

好莱坞电影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常常会使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叫“最后一分钟营救”。

伊森溺水的时候实际上反而没用这种剪辑手法,而是让一切回归平静,但观众知道,一定会有人救他。

那么这样的手法在这个地方使用救浪费了。

导演很聪明地用在了多诺利夫妇拆解炸弹那里。

这个部分算是影片的高潮,因为碟中谍小分队兵分三路在分别行动。

而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毁掉智体,但是这需要三波人共同的努力。

在第八部开头,卢瑟被炸弹炸死,因为盖布瑞尔发明的炸弹非常不讲武德,就算卢瑟是拆弹专家,成功拆除了炸弹,但是锁芯还是会爆炸,即便不会炸平整座城市,炸死他还是可以的。

在碟中谍小分队拿到了马蹄铁,准备去找盖布瑞尔拿卢瑟的毒丸时,盖布瑞尔又故技重施。

这时候,碟中谍小分队的成员都有任务,伊森要去追盖布瑞尔拿毒丸,格蕾丝要在等伊森合并源代码与毒丸的同时,趁智体被麻痹的瞬间,拔出存储智体的硬盘,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行,而这个任务只有神偷格蕾丝能够做到。

为了让另外两个人班吉和帕丽斯有事儿干,导演还特意让班吉受伤了,由于子弹的穿透他患上了气胸,需要马上做手术,而身为杀手的帕丽斯是最佳人选。

班吉一方面要指挥帕丽斯给自己做手术,另一方面还要指导格蕾丝弄系统。

电影在多条情节线中穿插,伊森的空中打戏、多诺利拆弹、班吉命悬一线、格蕾丝摆弄系统……危险似乎一触即发。

好莱坞导演的惯用伎俩是让主人公面临选择,这似乎是一种英雄品格的考验,碟中谍常用的是亲情与道德的选择。

第三部中伊森为了解救妻子而抢走了“兔子脚”,这个兔子脚就是智体的最初形态,逐渐发展成为了智体的源代码。

也就是说,目前伊森和他的团队遭的罪,都是他当初造的孽。

只不过,在当时,主人公还不能称为完美的“英雄”,因为他在道德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没有成为人格意义上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而这一次,导演其实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他只是强行制造了一个HE的结局。

第八部里,他心爱的女人格蕾丝仍然遭遇绑架,但是他没有放弃女人,也没有放弃任务,而是巧妙化解,还把敌人的头砸个稀巴烂。

当然,伊森也有很完整的成长弧线,他变得更加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了。

当格蕾丝提议他们不用毁掉智体而是控制智体的时候,伊森拒绝了,哪怕格蕾丝PPT他说只有他能成为智体的主人,但伊森还是理智和清醒的。

他知道如此强大能量存在于世间,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何况他的思想是毁灭世界而不是保护人类。

班吉等人在面临炸弹威胁的时候,他提议让伊森去追盖布瑞尔,因为这才是终极任务,伊森也没有犹豫。

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班吉受伤,但是他却站在了更加大局的一面。

最终,任务完成,多诺利也找到了炸弹的bug,利用时间差逃了出来,除了电影开头的卢瑟,碟中谍小分队暂无人员伤亡。

每个人在终极任务里都完成了一项mission impossible,虽然碟中谍终篇了,但总觉得一个全新的宇宙建立起来了。

在碟中谍宇宙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超级英雄。

或许在其他的电影时空里,这些成员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5 ) 海天片段都挺刺激,但

too much explaining, not enough action,有一半时间都不需要看荧幕的电影 我为啥要来影院男人急奔。

无奖问答:主角在这三小时内一共被电击了几次?

给铁肺超人人工呼吸时非常刻意的福利镜头,试图跟对象同步复刻但遗憾被拒男人再次急奔。

无奖问答二: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几个定时炸弹?

“你猜我要做什么“你猜我猜你要做什么“你不会要……“包的兄弟(此处添加白毛女法语duolingo time)“你难道……“yes, exactly what you think“你到底具体要做什么“you just have to trust me(此处再添加几个法语单词)“你不能这样 你会死“对 我就要这样原来这是个粉丝向自嗨电影,误入老登回忆录真是不好意思This 影评 will self 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6 ) 六旬迟暮美人大战chatgpt

当阿汤哥被chatgpt并联的脑机接口控制,进行一番对于世界毁灭的YY之后,我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我那同样年过六旬的导师,德高望重的Peter在听完我的课题设计之后大惊小怪怒视我的眼神:Summer(二声),I would not include AI or deep learning or machine learning or whatever else in my study! For my lifetime! All the papers talking about AI screening, I think they are far from robust!Fine,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六十多岁白人老头对AI是多么恐惧了。

我导儿只是逼迫我剔除所有AI内容,并且严禁我使用chatgpt,宁可自己用铅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修改论文语法错误,阿汤哥对chatgpt的恨好像更明显一些,他要把chatgpt装到收妖瓶里炼丹。

反正我回国之后还是搞了AI,就像我从头到尾也想不明白一个问题,Luther作为天才无敌并有头发的程序员,在写病毒的时候为什么不写明白chatgpt效忠谁?

我虽然真的不是程序员也觉得谁把U盘插进去chatgpt就听谁的这件事也太诡异了?

就连隔壁家的大黄狗也不会按先后顺序认主啊!

好的, chatgpt部分结束--我记得我看碟中谍1是在距离北京中心位置仅1公里,长安街南侧的西单电影院,当时的海报还是巨幅手绘的,阿汤哥那张无敌美貌的脸印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md,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帅的男人。

如今,当年打开我审美新纪元的男人已经自我和解到了可以戴着方脸特效潜水服长期出境,在镜头前只穿一条黑色无logo内裤打斗+被水冲,我在电影院只能绝望地闭上眼睛,Tom,我们给彼此留一点体面和尊严不好吗?

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很感动,都说世间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英雄气短、美人迟暮。

我们阿汤哥证实了英雄到了62岁也不会气短,还是能徒手扒飞机拆炸弹捞潜艇只穿内裤在零下20多度的白令海里5秒上浮不因为减压病爆肺而死;迟暮的美人自我和解之后顶着变形的脸穿着黑色内裤还能给自己安排一段减压舱里赤裸相对的黄昏恋;抠门至极的不只有我处女座的老公还有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特工们,拯救了世界之后竟然不吃一顿散伙饭直接各奔天涯。

敢想敢干如我阿汤哥,我想咋拍就咋拍,反正我曾经也当过球草,现在我穿着内裤大战chatgpt你们也得乖乖看。

行。

 7 ) 致永远的伊森亨特,永远的汤姆克鲁斯 (附含剧情解析)

开篇和007一样,碟中谍8作为系列的终片充满着致敬,而不同的是最终清算几乎把之前所有的系列片串联到一起,不仅仅是人物更是伊森完成的不可能任务,正如开篇那段5秒销毁的录像带所言“所有的所作所为,最终把你引导了这里。

” 史诗般的宿命感映衬这阿汤哥深邃的眼神,没有了早期几部的自信,也蜕去了之后的潇洒和狐疑,取而代之的则是责任和一点点迷茫,一点点力不从心……前半段介绍世界观因为需要串联前作,又考虑到尽可能不成为粉丝向的终片,所以不免有些冗长。

极具跳跃感和切割感的画面会略微让人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接下来简短介绍剧情:剧情解析[任务]:既要防止实体(失控的人工智能)掌控全球,又要阻止实体利用9个核武国家摧毁世界。

[三个阵营]:伊森团队、美国政府、盖布瑞尔团队。

[四个关键物]:十字钥匙、沉没核潜艇中的智能芯片、卢瑟制作的电子毒药、卢瑟制作的5D存储器。

[两个关键地点]:白令海的潜艇沉船点、南非仓库。

[简述剧情]:人工智能威胁伊森三天之内将核潜艇中的智能芯片送到南非仓库,否则夺取9个核武国家的核武毁灭世界,因为实体算到智能芯片是他夺取世界失败的关键之一。

伊森的技术员卢瑟制作出电子毒药,可以附着在智能芯片上破坏实体的辨别能力并计划将计就计,在实体掌握核武的一瞬间利用电子毒药产生100毫秒间隔将实体抓到5D中。

盖布瑞尔想要利用实体达到霸权目的,在电影初期杀死卢瑟抢到电子毒药。

伊森在美国政府暗中帮助下用十字钥匙得到智能芯片之后抢过毒药并在团队配合下将实体抓获,阻止世界毁灭。

经典致敬影片中特别致敬了碟中谍1和碟中谍3,这两部应该是我个人心目中在5之下的top2和top3。

1. 碟中谍1中那个倒霉的拉肚子程序员在8里摇身一变成为关键,看着即陌生又熟悉的脸庞然后突然被闪回点醒,“哦,原来是他啊!

”只能有点感叹物是人非。

2. 美国干员是碟中谍1中害自己小队全灭的间谍父亲的儿子,8中和伊森放下杀父之仇冰释前嫌。

3. 碟中谍3中兔头在8中的解释不再是生化武器,而是失控人工智能的主体。

4. 百看不厌的变脸5. 阿汤哥永远帅气的奔跑。

一跑在狭小的监狱巷子,二跑在大马路,三跑在南非丛林,总之看上去真的好快6. 徒手扒飞机。

不过是盖布瑞尔操控下做空中表演的升级版,这真的是63岁吗?

7. 碟女郎经典起死回生能力。

这一段影响特别深的有碟中谍3中朱丽娅在伊森心率被电停之后除颤仪和捶胸。

8. 美国政府官员被伊森的impressive履历震惊了,这一段直接回顾了莫斯科爆炸,毒气会议室等。

9. 任务完成后经典广场互相对视,可能有人觉得很尬但这是一个传承吧,而我到这时候总会会心一笑。

一点吐槽1. 这是63岁?

2. 我和同学都一致认为就连美国队长都不可能在白令海5000英尺的海底无氧气罐无潜水服赤身裸体游到冰面上获救。

可能的死法有窒息死、冷死、在海底被压强压死、上升过程爆炸而死……总之这一段太超现实了(虽然潜艇翻滚挺震撼的)3. 伊森是怎么打开鱼雷仓门的?

压强差难以想象4. 其实美国政府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俄罗斯中国都有机会作出同样的事情:摧毁其他国家的核武发射基地。

而俄罗斯中国都没这样做,说明他们都选择了将谁生谁死交给天意。

5. 班吉你是不是对南非仓库内的设计过于熟悉了呢?

很怀疑你是那个人工智能6. 如果,我是说如果,盖布瑞尔不把那个飞机贴你头上让你登机,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7. 我看到了三个博尔特结语非常完美的句号(至少对于粉丝的我来说)。

170分钟前半段有点乏味,但那个潜艇开始翻滚之后就没有喘息机会了,各个要素拉满的同时最后自圆其说得合情合理。

只是最后在任务完成后伊森没有说出Mission accomplished! 这是因为伊森甚至都不在任务第一现场,完成后眼神中的迷茫不安大概也预示着自己年轻不再,需要大部分依靠团队而非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应该是唯一一个未致敬的大彩蛋吧。

很高兴成长的过程中有碟中谍系列陪伴,这个系列从我妈的青春开始,一直到我的青春结束,希望我学习到伊森的智慧和坚韧,而不是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秒才完成。

PS:今天这场电影过后我和NTU小伙伴正式各奔东西了,是碟中谍的终片也是我和你们在新加坡的终点。

谢谢你们陪伴我在NTU短暂而快乐的时光,愿我们之后的道路再次交集,永远的五小只!

 8 ) 格局玩得超大,命全豁出去了

三十年老IP落下帷幕,六十岁阿汤哥完美退场,作为系列终章,够带劲,存硬气,格局玩得超大,命全豁出去了。

上得了青天,下得了深海,无防护潜水,徒手扒飞机,伊森已经超出了特工的范畴,升到了超人的实力。

这倒也呼应了Mission: Impossible的片名,AI占领全球核武器库,全人类性命押在一人身上,100毫秒,决定是小偷还是神偷,是囚犯还是特工。

科技元素外,还暗含美俄边海交锋、政府内部分裂等现实议题,但编剧掌控不了这么大而丰富的故事,AI到后头沦为摆设,政治线也空洞得可怕,为了让伊森成神而设计了这么一个任务,为了这盘醋包了这顿饺子。

煽得略高,台词略装,反而情绪感染不到,不过观感不差,上天入海刺激满分,回忆穿插打情怀牌,阿汤哥打了一个时代,也确实该休息了。

碟中谍8:最终清算 (2025)7.72025 /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 汤姆·克鲁斯 海莉·阿特维尔

 9 ) 《碟中谍8》史诗级完结,你肯定不知道的彩蛋和冷知识

昨天分享了看《碟中谍8:最终清算》的观感,简单来说,好看,但失望。

《碟7》的时候我们挖过一次彩蛋,《碟8》我们延续这个传统,为阿汤哥这部代表作的完结篇再挖一次彩蛋,其中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剧透在所难免,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了再看。

《碟中谍8》的成本高达4亿美元,超过了《碟7》的2.91亿这个成本不但是系列最高,也是影史最贵的电影之一。

当年《碟7》和《碟8》原本计划背靠背拍摄,成本3亿美元。

但因为赶上全球大流行,期间7次停拍、4次改档,场景反复搭建,频繁转场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结果单是《碟7》一部就花了2.91亿。

中间阿汤哥又抽空去宣传《TOP GUN 2》,我们知道那部电影也取得了破纪录的成绩。

到了《碟8》运气也很差,赶上编剧罢工,导致拍摄中断9个月。

重写剧本、补拍场景、潜艇故障等意外进一步推高成本。

再加上阿汤哥坚持的“实拍美学”,派拉蒙也为这个传奇系列收官作大开绿灯,最终将影片成本推高到4亿美元。

按好莱坞惯例,票房需达成本2.5倍才能盈利。

《碟8》需全球狂揽10亿美元,但系列最高票房纪录是《碟6》的7.9亿,所以《碟8》回本压力巨大。

影片原名《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由于编剧罢工等意外情况,派拉蒙在2023年10月宣布影片推迟一年,并且将片名改成《碟中谍8:最终清算》。

但故事仍然与《碟7》紧密相连,发生在《碟7》之后2个月。

可能因为《碟7》票房不佳,《碟8》想做一下切割。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影片又再次延期,最终在2025年暑期上映。

距离1996年的《碟1》整整过去29年。

阿汤哥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将近63岁。

当年《碟1》于 1996 年上映时,强·沃伊特还只有58 岁。

影片使用了大量前七部电影的闪回画面,为系列首次闪回画面让“碟中谍”世界观更完整,也烘托了系列大结局的史诗感。

遗憾的是,杰里米·雷纳在《碟4》中饰演的威廉·勃兰特没有出现在闪回中。

伊森这次接任务的方式极为复古,致敬了《碟1》伊森是通过录像带接到美国总统的任务的,跟第一部中强沃特饰演的Jim Phelps飞机上接任务的方式相同。

除了因为伊森隐姓埋名之外,也考虑到超级人工智能“智体”控制了全球网络,录像带很符合这种背景下会发生的事情。

“螳螂女”是片场拍动作戏最猛的演员庞·克莱门捷夫在片中继续饰演杀手Paris,她在片中拍摄动作戏非常敬业,以至于剧组人员后来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庞·克鲁斯”,意思是她拍动作戏跟阿汤哥一样拼。

海莉·阿特维尔也很拼,甚至在怀孕8个半月的时候还在拍摄动作戏。

大家可能有印象,《碟7》拍摄期间她与阿汤哥曾经传出过绯闻,说两人正在约会。

海莉明确否认了绯闻,并且在2023年4月宣布与音乐制作人Ned Wolfgang Kelly订婚。

直到影片第23分钟,才出现影片片头熟悉剧本结构的观众都知道,大部分电影的第一个情节点大概出现在影片23-25分钟,情节点之后影片进入影片第二幕。

这么晚才进片头的影片还真不多。

但《碟7》的片头出现得更晚,在影片第28分钟。

片头还是熟悉的前瞻式混剪和演职员信息。

这种前瞻式片头在电影领域极少出现,算是“碟中谍”的特色。

但在第二集和第三集中,混剪形式的片头被点燃的引信替代,第四部以后又重新回归。

卢瑟和伊森是唯一出现在全部八部“碟中谍”电影中的角色文·瑞姆斯饰演的卢瑟在《碟1》中就出现了,当时他是IMF的前特工。

他在片中的最后一句台词:“没有人能逃过Phineas Phreak的伤害”(大概是这个意思),是对第一部的call back。

《碟1》中提到,Phineas Phreak是卢瑟曾经用过的假名字。

另外电影结尾有个细节,威廉·多诺利在拆除炸弹的时候,发现炸弹拆除后他们有10秒钟的时间逃到爆炸范围以外。

那么作为拆弹高手的卢瑟会不会也发现了这个方法,从而避免了被炸死的命运?

这场戏里是没有卢瑟死亡的镜头的,这可能是导演埋的小彩蛋。

所以如果还有续集,卢瑟的结局可能会有不同的交代。

抓捕伊森的布里格斯是第一部反派的儿子又是跟《碟1》的一次联动。

Jim Phelps不但是《碟1》的反派,也是电视剧版《碟中谍》第2-7季中IMF的领导人。

他的儿子布里格斯这个名字可能也参考了原版电视剧第 1 季中IMF负责人丹·布里格斯。

安吉拉·巴塞特饰演的美国总统是《碟6》中的中情局负责人美国总统是不是看着眼熟?

她在《碟6》的时候,还是中情局负责人,是大超的直属领导。

她原本应该出演《碟7》,结果因为疫情而错过了。

但《碟7》中已经暗示她成为了美国总统,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照片是挂在会议室里的。

我们都知道联邦部门墙上挂的一般都是现任美国总统的照片。

斯隆总统写给海军上校的日期是《碟中谍》的上映日期总统让伊森带给航母上海军上校带了张纸条,上边只有一个日期。

而1996年5月22日正是第一部《碟中谍》上映的日子。

另外航母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阿汤哥的电影里了,“TOP GUN”系列的两部电影都有航母出境。

"We are at Bingo"是军事术语鱼鹰飞机的驾驶员告诉伊森“We are at Bingo”。

Bingo是美国流行的一个游戏,“We are at Bingo”通常的意思是“我们达到了目标”,或者“出乎意料的成功”。

但这句话在军事术语中,指飞机燃油仅够抵达目的地,中译中就是说:飞机燃油即将耗尽,需立即返航。

罗尔夫·萨克森时隔29年回归“碟中谍”系列罗尔夫饰演的威廉·多诺利是《碟1》伊森潜入的中情局主机密室的设计师。

他在《碟1》中仅作为路人角色出演,后来也没有太多代表作。

当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让他回归《碟8》时,他以为导演在开玩笑。

但得知了故事走向,他欣然答应,我们也从这部电影里得知了他后来的经历。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在北极白令海附近的圣马修岛监听站,并且在2012年俄罗斯潜艇塞瓦斯托波尔号沉没时,记下了坐标。

《碟8》有一个美国国家情报局总监邓林格带人来监听站拿走资料的闪回,这也是邓林格局长在《碟7》中认为只有自己知道潜艇坐标的原因。

罗尔夫还不是阿汤哥在片中的唯一熟人。

黑人演员查尔斯·帕贝尔曾与阿汤哥共同出演了《TOP GUN 2》。

追捕阿汤哥的黑人小哥也在《TOP GUN 2》中出现过。

《碟3》的兔脚终于有了解释关于“智体”的进化逻辑,很多观众可能没太看明白,这里简单做个梳理。

兔脚还有个名字,叫“反上帝”,是《碟3》中伊森要偷的“麦高芬”。

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解释兔脚到底是什么,小队成员都以为兔脚是某种生化武器,类似于《碟2》中的卡梅拉病毒。

当年没有解释兔脚只是个叙事花招,没想到这个梗在《碟8》中做了回收。

其实兔脚是“智体”核心代码的原始模块。

《碟3》中伊森把兔脚交给了美国政府,美国就围绕着“兔脚”写出了初代“智体”的源代码。

“智体”的初始功能应该是入侵系统和篡改数据。

2012年俄罗斯的新型核潜艇“塞瓦斯托波尔号”首航,测试超强隐身功能。

于是美国国家情报局总监邓林格秘密授权将初代“智体”换代码植入潜艇系统中,目的是破坏其隐身能力。

而这个过程中,“智体”开始自我改造,诱使俄罗斯潜艇将自己击沉,这串源代码也就随着潜艇沉没在深海。

这时候邓林格急忙赶到圣马修岛监听站,带走潜艇坐标。

而“智体”则继续迭代,直到《碟7》时向世界宣战。

伊森在“碟中谍”系列中再次“死亡”伊森在系列中总共死过三次:第一次是《碟3》中被电死,然后被妻子做心脏复苏救活。

第二次是《碟5》潜水任务的时候溺亡,被丽莎救活。

第三次就是这部《碟8》。

阿汤哥跳伞是自己拍的重头戏跳伞的拍摄方式,汤姆克鲁斯是从直升机上跳下来,腹部装了一根自拍杆,摄像机就对准自己,保持自己的脸始终在镜头之内。

因为这个摄像机绑在他的身上,所以运镜和对焦都只能阿汤哥自己动手操作。

好在他是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对于拍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一边跳伞,一边表演,一边掌镜都由他一人完成。

影片片长170分钟,是系列最长片长超过了164分钟的《碟7》,达到了2小时50分钟。

《碟2》可能是唯一没有被纳入“碟中谍”宇宙的电影《碟8》剧情直接与《碟1》《碟3》和《碟7》相关。

而《碟4》以后的电影都在同一世界观之下,证据就是系列从《碟4》开始使用了副标题的命名方式。

这就使得《碟2》的地位很尴尬,风格也与其他作品格格不入,基本是外传性质了。

《碟8》北美首周末票房6400万美元,超过《碟6》的6100万加上周一的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北美首周末4天票房收获7700万美元。

全球首周末收入1.9亿美元,截至6月2日累计4.17亿美元,显然全球电影观众还是喜欢阿汤哥的实拍动作片的。

内地票房截至周一已经累积2.2亿票房,是影片全球第二大票仓,这在今年的好莱坞电影中也是很不错的成绩。

口碑也不错,以豆瓣评分为参照:《碟中谍》8.3《碟中谍2》7.3《碟中谍3》7.7《碟中谍4:幽灵协议》8.4《碟中谍5:神秘国度》7.9《碟中谍6:全面瓦解》8.1《碟中谍7:致命清算》7.6《碟中谍8:最终清算》7.7

《碟8》的7.7分甚至是2025年引进的好莱坞电影中开分最高的一部,看出来今年好莱坞是什么德行了吧。

《碟8》在系列中属于第二梯队的水平,作为大结局也算体面。

 10 ) 他竟然做到了,不愧是有主角光环!——兼评碟中谍全系列

如果速激系列的唐老大可以从一个抢劫PS2游戏机的小混混成长为上天入海的顶级特工,那么起点就是顶级特工的伊森亨特成长为打了超级血清的超英队长击败(极度弱智弱化版的)奥创拯救地球和全人类就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从厚重的CRT屏幕电脑时代到LCD超薄屏再到现在VR和HUD显示时代始终维持真我直面人性的阴暗见证永不褪色的邪不胜正情节轮回的只有伊森亨特和江户川柯南了。

如果说《死侍和金刚狼》是用10分情怀+0分情节+0分动作场面给中道崩卒的环球时代漫威作结,那么《碟中谍8》就是用10分情怀+1分情节+7分动作场面给一个平均质量相当高的动作片系列画上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希望不要再续了)。

碟中谍系列电影标签是把几种类型片结合起来:A情节的悬疑反转(黑色电影film noir)+B团队合作的偷窃(所谓盗贼电影 heist film诺兰非常喜欢的类型)+C让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action movie)。

实际上,我认为最好的三部007电影(《黄金眼》、《黑日危机》和《皇家赌场》)也是这个配方。

以第一部为例,导演德帕尔马本身就是著名的黑色悬疑片大师,伊森亨特被设计陷害最后真凶也是出人意料借鉴了阿婆的推理悬疑经典《无人生还》,但影片更成功的是兰利偷窃情报的重重关卡,以及结尾直升机和高铁的著名动作场面,包括面具的关键作用,这给系列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几部碟中谍在这三点上至少都做到了及格,并且在某一点上做到了优秀:除了第一部之外,第三部的导演JJ当时是美国电视剧届炙手可热的导演明星,一部电视剧《迷失》为其赢得了《星际迷航》系列的重启,而一部电视剧《双面女间谍》(也是前本嫂的最高光时刻)为其赢得了《碟中谍》系列的重启。

从开篇的枪战救援和直升机风车脑内炸弹,到中段的梵蒂冈绑架(同样是面具的妙用),再到突然出现的长桥阻击战,再到最后的上海追车和真凶露面,甚至连最开头张力十足的射杀人质最后也来了个翻转。

这是我个人系列中的最爱。

第五部同样是三者俱全:开头的扒飞机十分著名了,后面立刻就是一个反转剧情(可怜的系列最美的龙套小姐姐),图兰朵歌剧暗杀戏一波多折(远超《量子危机》的歌剧戏),卡萨布兰卡水库偷窃复杂程度稍欠(但感觉水下戏的紧张程度比碟中谍8要高),后续的追车戏从越野换到摩托从城市换到高速也十分精彩,情节翻转是解释辛迪加其实是英国情报机关所创立(同样有面具的关键作用)。

虽然结尾动作戏显得简陋,但本片出现了黑色类型片电影中的经典亦敌亦友的神秘女郎角色,吕贝卡弗格森扮演的埃尔莎十分亮眼。

大家真是应该去看看她的《白皇后》,演绎了玫瑰战争中最具传奇性的女性(一个国王怎么会看上一个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的自己敌人的遗孀?

哦,是弗格森这样的啊,那没问题了)。

第六部的动作戏我认为是系列最佳。

从HALO跳伞到厕所肉搏(这段拳拳到肉的打戏让疾速追杀系列像是舞台剧舞蹈剧),偷窃戏变成了巴黎长街劫法场偷人,剧情反转揭露内奸时又突出了面具的关键作用,然后最后的直升机戏是系列最佳,碟中谍8的双翼飞机戏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6的直升机追逐。

而且,实际上碟中谍8的结尾完全抄袭了自己第六部的结尾:都是伊森一个人飞机追逐反派拿一个部件,其他团队原地解决另一个部件,需要同时搞定才能完成任务,但是亨超的反派压迫感显然更强。

这种自我的重复恰恰是对第六部的认可。

而在我认为并不太好的几部中,都是情节处了问题,没有情节的反转因而没有体现面具的作用:第二部的面具是反派用的,情节也基本是一条线,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看的动作场面(变成了吴宇森的白鸽耍酷)。

不过第二部票房很好,对于系列的重要性在于:奠定了阿汤哥大男主的绝对地位(第一部更偏群戏)。

当然这是因为阿汤哥本人有碟中谍系列电视剧改编电影的版权,2000年后阿汤哥因为和大牌经纪人闹掰被翻出种种丑闻,一度无片可拍,也是借助碟中谍系列重新翻身。

第四部最合家欢,因而喜欢的人最多,当然导演伯德本来就是拍动画片的(超人特工队和料理鼠王)。

克里姆林宫和迪拜塔的场景也都是趣味性十足,当然和情节一样是紧张性全无,以及最后反派跳楼是...蠢死的吗?

然后面具...做了一半坏了...第七部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是扮演埃尔莎的弗格森似乎因为某些原因和阿汤哥闹翻了被编剧强行赐死,然后是智能体反派没有计划毫无压迫力(这里我推荐大家一部2008年的电影《鹰眼》,20年前的小成本动作电影就展现了人工智能压迫力)。

最后的两段高潮动作戏:摩托车飞悬崖是成龙电影的旧桥段,攀爬坠落电梯游戏玩家都知道是《神秘海域》应该拍而未拍的桥段。

当然面具也只是开头莫名其妙地出现。

最后来到了第八部:情节几乎为零,所有的情节都依靠万分之一发生的事件推动(片中每个人物都认为不可能完成,最后完成了有一个政府幕僚说他竟然做到了,我想下一句一定是“不愧是主角光环”),面具用在了最无足轻重的地方(扮演路人甲乙),动作场景之前已经说过了:潜艇取物是阿汤哥一人没有协作且紧张性不足,双翼追打十分精彩是最大亮点但也不能说超过了第六部的直升机追打。

但作为可能的系列终章,这部戏的情怀拉满有所加分,我想主要在于提炼伊森亨特的角色理念。

每一个凡人英雄系列电影的人设不同:比如《谍影重重》系列杰森伯恩,他有基本的道德但因为看透了机构和政府的黑暗更多选择做一个隐士,更像是令狐冲或风清扬,他失去记忆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动卷入的,被人利用,被过去的人生困扰,或者自己的亲人被杀。

如同谍影重重5最后他选择用录音向中情局小妹展示的,是他深刻了解权力的黑暗面因而不相信所谓greater good的说辞。

再比如《虎胆龙威》系列的麦克莱恩,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标签就是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同样是被动卷入的。

但伊森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接到任务的开始都是“should you choose to accept it”(如果你选择接受任务),也就是每次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就更加的主旋律一些。

碟中谍8更是深化了这一点,反复强调的特工誓词是:“为了我们亲爱的人,也为了我们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大爱和小爱的融合,当然,现实中两者是很难兼顾,中国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伊森说,我偏要勉强,因此面临两难困境总是赌博偏要两全,碟中谍8里每个人物也都在吐槽他这一点,甚至智能体就是因为他在碟中谍3里面的赌博才产生的,当然伊森最终总能凭借主角光环赌赢获得两全,这也不是坏事,我们观众在这不完美的世界中进电影院感受完美的快乐,不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碟中谍8:最终清算》短评

睡完醒來好像沒有錯過任何事。

6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较差

如果没有深海潜行和爬飞机两个精彩的段落,我估计我要睡过去了。七十亿人的命运掌握在一人手中,这种设定在我看来,更适合我五岁的儿子,他动不动就要拯救地球。作为最终篇,怀旧与致敬不是不可以,但仪式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有种注水的感觉了。既然就是个动作大片,不如聚焦核心的惊险刺激的场面,让观众欲罢不能、肾上腺素飙升即可,没必要搭上又长又臭的裹脚布。这些年超级大片越拍越长,只是增加了我在电影院的睡眠时间,也不失为一种舒服的体验。

11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看花甲之年的阿汤哥飞天遁地我真的想说官方你木有心!如果说这是系列大结局,我勉强可以接受乱入的前作致敬和找尬的伪史诗感,如果说还要拍什么碟中谍9,小心我直接(╯‵□′)╯︵┻━┻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系列终章说不完的话,庞杂的元素堆积,故事被摧残到这个系列此前无法容忍的程度,某种程度上也来自于《碟》系列没有像《速激》一样走向对物理规则的完全破坏,始终恪守所谓“底线”,配角们仍然不厌其烦重复并不生效的游戏原理,《碟6》曾在短评里写的“一次次化险为夷的唯一功能就是消解一切的险”,对于这样的电影似乎永远适用。但在《碟8》里,牢固的边界却有了一点点的松动。片头击杀两人的打戏,没有镜头,简单带过困境。随后而来的是,每一次关乎生死的脱困过程本身都被省略。比起过往系列的“一次次化险为夷”,这可能更像是“一次次死去”,像电子游戏里的人物,一次次站起来向前,面向几乎无可挽回的被虚幻的特效乃至AI视频统治的未来电影世界,身体力行,打响一代人的最后一枪。

1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美国的电影就是不好看了!

23分钟前
  • !。!。!
  • 很差

苏联都死了三十多年了,她还在🇺🇸大片里当反派。意识形态真吓人。

27分钟前
  • 不想再这样
  • 还行

we spent too much time on Internet

2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装腔作势,故作幽默,求别出续集了。

32分钟前
  • 豆瓣广播爱好者
  • 还行

红飞机扒,红飞机扒,红飞机扒完黄飞机扒;黄飞机扒,黄飞机扒,黄飞机扒完跳飞机吧。

34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怎么办,感觉甚至没第7部好看

35分钟前
  • 歪比巴卜
  • 还行

无聊,自恋,松垮。古典主义大片如果意味着冗长的工业糖水,那么不如看短视频我可以随时划走。

36分钟前
  • 丛二
  • 很差

手机送去苹果店维修,旁边恰好有一家电影院,刚好下一场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用来度过没有手机的两个小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小时度日如年,看得我极其崩溃。这是什么惊天大烂片?!全程除了阿汤哥自己从头爽到尾堪称老头乐版汤姆苏,主角团没有哪个决定的动机是正常人可以做出的,情节的每一个发展都让人不禁出现黑人问号的表情,从内心深处发问这究竟是target什么群体的电影?我只能想到北美红脖子九漏鱼,但凡上过高中都不行。甚至严重怀疑国产九漏鱼都看不下去。最最离谱的是都5202年了,还拍长得还行的女的都要对主角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搞出铁T柔情真是给👵整笑了。这片显得上一步007格外好,格外有进步性,真是全靠同行衬托。

41分钟前
  • 桑下
  • 很差

情怀+大场面值五星,比7要好太多。分上下部拍估计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下部了,海底潜水艇那段特技镜头能进电影教科书。编辑也是牛,硬把前七部都串起来了。

4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坐在香港影院里看完了阿汤哥MI系列的谢幕之作(maybe暂时),最后Luther的一番话看到我泪目不止。或许不是最好的终章,但我确实很难找到像这样的一个系列了,自开始爱上电影之后,这个系列就是我心目中的最能够代表“商业类型大片”这个概念的作品,它反复让我想起我为什么会爱上在大银幕上看电影。30年,看着帅汤从俊朗小生走到满脸沧桑却依然风度不减当年,年过六旬仍然在上天下海,钻潜艇扒飞机亲力亲为,以一己之力最好地诠释了一个具有至高职业素养的国际巨星能够为拍电影这件事情奉献到什么程度。或许笨拙、巧合,甚至有点俗套,但是始终凑效,他就是永远有办法让你相信奇迹,相信不可能。古典和现代感紧密交织,紧张的时刻依然能让你大腿都掐红。多希望这个系列不会结束,但英雄终有迟暮时,好在电影能替你我记得。

4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碟中谍”系列8部全宇宙,曾经的敌人与队友一一登场告别,30年前一场“特工任务”的因结出了30年后“末日危机”的果。“伊森·亨特VS世界末日”概念贯穿始终,这部已经不是普通的动作冒险片了,而是带动作冒险元素的末日反乌托邦科幻片,阿汤哥扒飞机扒潜艇上天入地,用肉体凡躯创造出“伊森·亨特”这个没有超能力的“超人”,哪怕知道他会平安降落,这个过程也如同坐过山车般惊险刺激,尤其深海扒潜艇这场戏让巨物恐惧和深海恐惧患者狂喜。正如电影所讲的,人的命运并不由单一行动决定,而是所有选择的总和,“伊森·亨特”的创奇也不由某次惊险动作所创造,而是来自于每一次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挑战。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感谢2025还有阿汤哥和“碟中谍”系列,在分崩离析的当下,让我依旧选择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救。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我同事原话:我睡了三次,竟然也没影响我看懂剧情

52分钟前
  • 当代社畜
  • 较差

全程都是 talk talk talk,真烂到家了,还动作电影

57分钟前
  • just_lhy
  • 很差

这个故事的结局真的是体现出了一种愚蠢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派拉蒙如果不愿意让自己和阿汤哥一起向这个时代体面地谢幕,那么后人都不愿意去回忆他们昔日的余晖。赶紧丢掉通过个人意志来拯救全人类的老土情节吧,智体这个反派就像人类过家家的工具狗一样毫无震慑力,如果美国能在世界毁灭的时候愿意做为牺牲的羊羔,我这辈子都不吃肉了

1小时前
  • 沈行舟
  • 较差

美国梦的所谓“宏大叙事”已经成为了中年白人的中二意淫,台词动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全人类的命运”,醒醒吧,太老套了,太失真了…整个电影的叙事风格太像guo企布置任务了。先是煞有介事地给任务赋予无上的意义,尤其是zz意义,称之为“建功立业”,实则为了赚钱。要想执行任务成功,得有靠山、有大树,也就是电影里总统女士力排众议的支持。最后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力是敌对方、是内讧,是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人和队伍。无聊人类就喜欢斗来斗去,能怎么办呢(摊手)。

1小时前
  • 无挂碍故
  • 很差

上趕著劇透的真是活全家了😅😅作為收官作品看了令人安心。再見啦Ethan的precious team!Gabriel像Ethan深櫃哈哈

1小时前
  • Fancyeezu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