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这个电影太冷门了,前前后后我看了不下三十遍!
单纯从人生哲理赢过很多Top250的电影。
因为它的存在我一直坚持着画画和写字!
念佛不忘就国,救国必须念佛!
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如今是大病从死就是了!
好用的,好用的……三郎回家吃饭了……要惜福啊!
我感到,仿佛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注视着你的面容,可是我的眼睛依然是饥渴的。
我感到,仿佛把你紧紧拥抱了几万年,可是我的心仍然不能满足。
不说,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中的虫,树上的蝉,讲给你们听吧。
南山律自打南宋以来失传……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
非大师无以修。
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
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
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
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
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
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
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
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
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
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
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
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
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
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
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看完以后,就像一个嗝总没打出来,太憋得上了。
为这我去百度百科看了一下陈家林的简介,原来这位先生一直是拍主旋律的电视剧呀,怪不得......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作品,这也就难怪了。
所以我更感到可惜,可惜了这么个好题材。
陈导的手法在七、八十年代可能也还算好的,平铺直叙,把人物的生平事件罗列出来就行了。
可是真不知是他不愿学习现代的电影知识,还是他从不看现代的好电影,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让观众感受的感情,得到的感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更激荡的,何况是弘一法师呢,这么个传奇人物被陈导就这么简单的说完了,于是,这部片子也就完了,可惜!其实,不管是情节的安排还是电影画面的美感,有太多文章可做。
哪怕,他就只捉住李叔同的一件小事的都是可以由此而勾出我们的眼泪,或给我们以生命的警示。
哎,悲哀!
我替弘一法师悲哀!
我不太懂电影,但是我找出几处这部电影中让我耿耿于怀的地方,不知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比如说,李叔同的幼时,那几句“来镖了”有意思吗?
倒时画面挺漂亮,而且,这么漂亮的画面后面再也没有了。
大娘、二娘的出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主人公自己的解说词里已经有了这个介绍,又何必在这多浪费无谓的镜头给她们,还是很缓慢的节奏,好像预示的要发生什么似的,可是我们什么也没等到。
再如,父亲的去世如何使其母含辛茹苦的带他,儿时,他如何“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这都是可圈可点的,而且还可以和后来的出家形成呼应,可是他只给安排了个见洋人的大家族场面。
青年时,和京剧名伶杨翠喜的交往,没有任何动人之处,我连那女演员长什么样还没看清,她就“在津门舞台上消失了”。
还有,后来上海的诗妓李平香,她为什出场我更没看明白,几乎和李叔同还没交往就一个背影OVER了,这么没戏,她还出来干嘛,我真替她难过,导演,您让她来干什么呢?
露脸也得给足机会呀,导演!
还有,李叔同母亲的葬礼,本来是件即破除封建迷信又很凄婉的情节,也因他对三娘要求“叔同啊,我死后,你把这首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而不置可否而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又如,在电影27分钟时,给了一个看日本演艺的场面,难道是因为那个蹩脚的男声引出了李叔同的演艺天赋吗?
给了半分多钟的时间啊,浪费镜头呀。
然后,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导演给出的《茶花女》的场景和对白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一丝也看不出李叔同在其中的“善演艺”之特点,关键,我实在看不出濮存昕的演技有什么,奥,我真悲哀!
我连电影里那个清政府老头子都不如,他还看濮兄演《茶花女》看的眼睛发亮的说“好啊”。
“阿尔玛,你完全听懂了吗”,奥,天呐,我实在没看懂你演的有什么好。
从这段中,更看不到“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而且,这事还穿插了与他后来的日本妻子交往及画人体模特的事,于是,我们平静的看完他画裸体和他演茶花女。
并在电影中我们竟也无缘见到李叔同的第一张裸体画。
电影中展示的他在浙江一师教授图画课时,除了用了人体模特,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示对丰子恺等未来的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和修养上的引导。
这也是多可惜的损失。
而,见学生第一面时刘质平问出的“他头一天来就知道学生的名字”,我也奇怪,是呀,为什么?
导演!
而且,这能证明什么呢?
导演!
更有,李叔同为什么就要出家呢?
难道就为看了那本断食的书,断食之后忽然感悟出家了?
再有,他的妻子隐隐约约在剧中出现几次,可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眼神和语言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交代就拖着个孩子消失了,知道李叔同不赞同这门婚事,可也不能就这么随意的把人灭掉吧!
算了,算了,太多了,就这样吧,强烈建议重拍!!!!!!!
不过,其中一句话,我得叫好,是夏丏尊先生说的一句话,“一加课,就来挤美术、音乐,教育当局这帮管坯们狗屁都不懂,从来没拿美育当回事!
”鼓掌!
近来被疫情和严酷的加班折磨的很惨,总觉得被生活的齿轮不停的传动着,不能停歇。
于是再度翻看起弘一法师的文集和影视资料,想寻找一些慰籍。
弘一法师的文集一次我去普陀山还愿的路上,在机场书店购得的。
我原本以为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要求人们放下和出世。
但是第一篇翻到的就是弘一法师劝后辈学子勇猛精进的文章。
学佛讲人生随缘,亦要惜缘,恰如此片。
节奏舒缓平淡,我们仍能体味到弘一法师或李叔同都是极认真的人。
才华横溢而又认真,也许才能修得律宗,天分和修持相得益彰。
对学佛之人,佛缘电影,也可从戒、定、慧的角度观之,收敛尺度透露着对弘一法师学律身份的尊重,不敢以虚妄越雷池。
起伏太大,也许反而失掉智慧,就像妙莲说弘一太张扬一般。
看了这些内容让我的心稍微安定,更关注当下。
总之,要谢谢电影的创作者给了我更多的体悟。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南山律宗第11祖,出家後並沒有聞思佛法的經歷,而是直接由斷食經驗,走入文獻整理、走向「一門專修」。終其一生奉行素食、燃燒臂香、留蓄鬍鬚、持名念佛。沒有生起擇法覺支,沒能走入清淨法流,甚至沒有破除「戒禁取見」。
受世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略显平淡,叙事是有些混乱,像是一部流水账。但是通过演员表演,将弘一法师的本性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拍得不太行,把一个好题材给浪费了。
散文化的传记电影。从电影本身看不出传主有什么像样的出家的理由,救国救民也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过相应的好处就是,没有乱唱宗教高调,结果某些神棍居然对此不满,果然极端教徒就是祸害,那些人不会真以为神佛怪力所有人都能忍吧?以为自己信了教就和弘一法师一个段位了?
怎么说呢,可能是下载的效果不好。
我说前面这么好看,怎么会有这么多三星两星?后面十分钟不能看。
若无俗世的辉煌呢?
爱,就是慈悲。
基本是流水账,出家后描绘法师的求学、讲学和持戒,比较散,小说平均分配就容易这样。20世纪初的社会风貌倒是不错
很喜欢濮存昕和徐若瑄,还有李叔同。
于寺庙万人空巷处,歌万岁,颂爱国,让我感到不适,且从电影里观李叔同的为人,真差,抛妻弃子去日本,见漂亮姑娘邀请到家就做裸体写生,再婚后又抛妻弃子为僧,还爱是慈悲,毛线。PS:主旋律镜头下的人被异化的厉害,等我腻歪了现代生活,也从灵隐始,按弘一的游历之路走一边,也找寻些我需整明白的东
这么多人说好,我却觉得这被拍成了一部雷剧。实在看不得演员痛苦地挤着眼泪演戏;清瘦的李叔同,却用一个骨骼粗重苦大仇深的濮存昕来演;《茶花女》满脸皱纹,用男中音说着台词。人体模特说:你想用画笔表达什么?李:真理。模:我身上有真理吗? 我还以为接下来李会说: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囧
本期待參拜傳奇的一代大師。。可惜了,浪費了存昕大叔的造型演技和還不錯的攝影,還有一位美人的參演。
很好的题材演员糟糕的叙事和拍摄叙事,哪怕是散文为基础的本子也拍的像个人物生平配音ppt……
悲欣交集!
我瞎了 大师原来是这么号儿人
三处落泪,和三段音乐有关:一是李叔同怀念逝母,边弹边唱,母亲之情。二是将长亭外古道边词附如曲中,边弹边唱,汉语之美。三是身为出家人,也不忘谴责日寇暴行,呼吁救国,家国之气概。
被徐若瑄的声音雷飞了- - 她不适合这种正剧好不好- - 导演你怎么想的。。。
看这种不如看传记和书。纪念意义大于研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