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多好。
但这个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关于“原谅”题材的设计,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的。
当然还是很多不足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台词还是可以的,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独白部分很喜欢。
其他部分感觉还不够,有点弱。
镜头切换前几段太过,最后部分还是不错的。
画面感不错。
色调很和谐。
暗示了整部电影感情色彩。
个人认为宋的表演不够。
还可以更深入些。
感觉不够。
男主也是。
宋的外在形象还是很符合女主的。
电影毕竟是电影。
结尾还是尽量完美结束收场的。
PS:李廷香,韩国女导演。
1964年出生在汉城,毕业于西江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
李廷香在西江大学毕业后,接拍了纪录片《A Place for Eve》。
其后她曾在电影《Like Rain,Like Music》(1992)和《天才宣言》(1995)担任副导演。
1998年,她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篇作品《爱情倒后镜》,后曾执导沈银河与李成宰合演的爱情片《美术馆旁的动物园》(Art Museum by the Zoo),并凭借该片成为青龙奖的最佳新人导演,2002年她又执导讲述孙子与外婆故事的《爱,回家》感动了无数人并取得420万人次的票房佳绩,也成为韩国温情片的代表名作。
2010年筹备第三部长片《今天》,与女星宋慧乔合作。
标签没有贴上“人性”而贴“哲学”是因为如果提到“人性”方面可能会更感性的去评价这部影片,而“哲学”方面会相对客观一点。
探讨“人性”则归为心理学范畴,关于“哲学性”则可以广度来看。
影片以“原谅”为主题。
无论是全片的主干-多慧因为原谅了杀夫凶手而被教会委以拍摄一部呼吁受害者家属“原谅”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多慧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加害人原谅的程度;还是线索-池敏与其家庭的事情来说,都相对独立又交叉呼应。
整部片子一共用了三个角度来诠释“原谅”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多慧等一干的受害者家属们,以受害者的家属以一个“被要求原谅者”的角度;其次是
“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我还在等。
等自己能接受所有这一切的那天。
”假如人都不能免于苦痛、屈辱、伤害、打击,那么这样的等待是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只是这样的等待,对于有些人尤为漫长,甚至永远也等不来。
这部电影里饱尝父亲拳脚的少女,她的痛苦只能用麻痹自我来获得暂时的解脱。
比如试着把自己放入整个宇宙,这样自己的痛苦就渺小不堪甚至不见了;比如骑自行车飞弛让自我消失于风中。
但是这种自我缩小术不但毫无实际用处,还毁了她的健康。
她试图寻找过其他办法,她希望自己能够原谅自己的父母,把自己从愤恨中解救出来。
可是失败了。
一个未成年人如何逃脱家庭,假如它已是监牢。
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个这样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个乔妹。
理解彼此的痛苦,就是给予彼此最大的抚慰。
就像《心灵捕手》里的马特达蒙遇到了罗宾威廉姆斯。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该怎么办?
没有人告诉你这一切不是你的错,没有人拥抱你,轻抚你的头发,没有人倾听,并且告诉你要把愤恨放在心的边缘。
只剩下自己,不可面对。
接收到的暴力,在哪里找到出口转移出去。
于是,自残,或者伤人。
就像《倒带人生》里让人万箭穿心的斯图尔特。
他,已经再也等不了了。
一位撞了人第二次又继续撞人至死的凶手,值不值得被原谅?
重点不是被原谅,而是他是不是还会继续犯罪?
如果一犯再犯的人被轻易原谅,那么谁又对接二连三的受害者负责任呢?
那么珍贵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他们的亲人朋友忍受着什么样的痛苦呢?
答案也许是加害人自己并不懂爱。
剧情里的女孩一直承受家庭的暴力,她选择了伤害自己。
而那位加害者选择伤害其他人。
因为这样比伤害父母更容易。
一位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懂得生命的珍贵。
受害者家属的原谅,只是表面上的“以德报怨”;而他们需要的是“以直报怨”,加害人的忏悔道歉和幡然醒悟。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片子。
我们不需要克制,需要看到克制背后是什么声音打动了我们?
轻易的谅解背后,是儿时对父母的歉疚,或者埋怨?
是拒绝直面内心的痛苦?
又或者没有看到拒绝原谅的理由。
看这部电影看得揪心。
期间多次对乔妹扮演的主角默默骂蠢。
在正义没得到伸张时,原谅就是对邪恶的纵容。
故意伤害别人的人凭什么要求被原谅?
除非意外。
除非被害人自己说出原谅受害人的话,否则,故意伤害者就得被狠狠惩罚,惩罚到他长记性,再也不敢向恶伸手为止。
至于那些变态,相应的惩罚也要加重。
法律是用来保护正义的,不是用来保护罪恶的。
而罪恶最擅长想着法子钻空子伤害无辜的人。
也许是我看到的法律没能保护正义的事情太多寒了心。
反正,对付恶人,在法律不能替正义说话时,我主张“以牙还牙”。
之前受到的教育一直是要善良,要站别人立场去想,多宽容忍让原谅别人,做个好人。
可是在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做之后,我发现最受伤最吃亏的那个人永远是这种老实善良的人。
呵呵,终于醒悟,有些人是不配得到老实人的善良的。
他们只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并且柿子只捡软的捏,变着法欺负老实善良的人。
做好人,要只对值得的人好,并且尽可能掌握对付坏人的所有招数,对付坏人时绝不手软。
善良,但不懦弱。
宽容,但有限度。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大忌,要有压箱底绝招让这人无翻身之地。
以德报怨,报个毛线,先把我怨给平了再说。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看了今天这部电影,感觉自始至终,编剧似乎想通过女主来引导人们解读如何用“善”。
有些人经常宣传人心要向“善”,这个“善”字怎么理解?
儒释道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善”,个人认为,并不简单是指伦理逻辑上的善,更多是指我们要尽力保持一个生态系统良好平衡运行的愿力。
比如如何用“善”对待一个有罪的人,有些歪嘴和尚修行者理解的善就是用爱感化,宽恕这个人的罪行,包容他。
其实上帝的意思并不是酱样紫的。
犯过罪的人,如果不罚惩,会使得这个犯罪没有了边界意识,反而这个犯罪更享受不断冲突新的边界不断残害他人带来的新的刺激快感,而享受快感也是一种人性本能。
因此再犯更严重对他人伤害更大罪行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如果此时用包容宽恕他罪行的方法,势必会破化整个人群生态系统的平衡良好运行。
而此时“善”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惩罚,而不是宽恕。
这样才能挽救这个人,也保护了更多可能会受到伤害的他人,维护人类生命权利生态的良好运行,这时的“善”更多的含义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维持公平、正义,即人类人权。
有些弱智又会反驳,为什么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叫他的信徒不要用仇恨,而是要用善与爱去宽恕害他的敌人,那是因为耶稣不这样劝导,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流血冲突,他的信徒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武器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能被人鱼肉。
如果有压倒性强大的优势的话,可能是另一种表达?
像现在的美国,以人类的人权自由的名义揍你屁屁,上帝是个非常有前瞻性的人,帮他的后人设计了一套很好的逻辑。
世间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力低下,胡乱地传播自以为是的“善”,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那些因为自己理解水平低下,而胡乱用自以为是的“善”,更是可耻的,有时,从某些方面来说,说是一种助纣为虐的犯罪也不为过。
众人口口相传的善的含义,更像1+1=2,道理逻辑简单粗暴,一般容易快速传播。
但真正对人类帮助更大的微积分、离散数学、拓扑学等却往往很多人说不上道,“善”这个字或许也是酱样紫的情况。
这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抽离不出来的不靠谱说说,不能称作影评。
分割线君看完的时候想起韩剧里一句矫情的台词,“想跟这个世界说很多话,可是除了哭什么也说不出来”,却十分贴合在这部电影时的十分堵的心境。
苦难找上的人,往往很多是原本对世界怀有善意,懂得感受美好的人,在电影里的两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池敏和那个不愿意原谅受害者的母亲。
因此观众容易产生为什么是他们!
?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苦难?
悲剧不会因为你是主角所以理所应当就要受到更多的同情,现实是,苦难来临的时候,往往质问是最无力的。
回到主题上,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今天》不是以“原谅”为主题的最好的电影,因为加入了不少抒情的元素,为了更好的打动观众。
对比《步履不停》里,同样的桥段,虽然主题不同,但《步履不停》更忍隐,也更写实,不人为的进行戏剧性的加工,更像把生活本身还原到你面前。
《今天》的处理更显性,当然也更具煽动性,于是应该许多观者和我一样,看完堵得慌了,难受了,拧巴了,傻乎乎的来写影评了= =。
乔妹饰演的多慧在教会信仰的灌输下,可以说是天真的选择了原谅,于是给谋杀了未婚夫的少年犯写了减免书,也以拍摄和她一样选择原谅的受害者纪录片作为行动,去实践她的信念。
当时的多慧,是信仰那些“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的智慧语,和别人劝你别生气时说的”生气是把别人的错用来惩戒“自己时一个套路的话。
很多人相信了(包括正在打字的小女....),以为宽恕是正途,是光明大道,是能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可话和大道理都是冷冰冰的,不会没有试炼,没有动摇,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不会因为你以善意去揣度它,就真的为你呈现犯罪之人都会安心忏悔痛苦,跪求原谅的正义一面。
于是影片里安排了第一个试炼者,池敏,被父母殴打长大的孩子,为所恨的人是自己的亲人而痛苦,注意,她的痛苦不是因为苦难使她需要去仇恨别人,而是因为她必须仇恨的是她原本该爱以及施与她爱的人,于是这恨里带着点主动想原谅的矛盾情绪,也带着一丝无奈和绝望。
对于父母与孩子的观念不同,池敏与多慧每一次的争持说的话,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揭开多慧以”宽容“的表象为自己打造的乌龟壳。
第二个试炼,是多慧得知她原谅的那个少年犯,不仅没有在她预料中的,开始改过自新过着新生活,而是再次杀了人,也曾经企图杀了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让多慧原本信仰的”宽恕观念“土崩瓦解,于是她在自责的情况下,险些自杀成功。
而她后来质问修女的话简直是对自己一针见血的概括”原本要手术的人,给包了一层纱布怎么就说是治疗了?
“没有了解真相的,盲目被灌输意识的原谅,治愈不了痛苦。
当然,也不似多慧劝说池敏的,”如果原谅不了,也不要去怨恨“,如此欠缺说服力的话,她自己在得知真相的逐渐的挣扎中体会到了。
或许仇恨是迈不过的一坎,它无关乎值不值得原谅这件事,遭遇痛苦的时候,首先流淌出来的灰色负面情绪,是需要一个出口和流向的,仇恨正是,不管是转接他人,还是反施加在施与你仇恨的人身上,它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太少的人在没有经历仇恨的时候,直接跳过走到了原谅,智者渡已就十分不易了,圣者能有几个?
那位受害者的母亲或许点破了一些,她对多慧说,原谅并不是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到心的一边。
简而言之,仇恨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谁都不要做伪善者,让时间来定夺。
所幸这部电影好在,并没有非常自负的,直接以上帝的视角告诉你是否应该原谅这个命题的答案。
虽然多慧完成了那部纪录片,她以后的日子也不会立刻斩断痛楚,宽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没有见到那位少年犯,一切还未必有定论。
镜头给了多慧最后挣扎的脸,或许就是揭晓了生活就是熬,仇恨与否,宽恕与否,死不了,就挣扎着继续活,熬出了头,或者答案自然就浮出来。
说个题外话,有人说影片里参了许多多慧未婚夫和她回忆的片段,闪来闪去的很混乱。
在我看来,并没有打乱影片的节奏,反而,从多慧的视角看来,痛苦无法解脱的原因之一是,这个死去的爱的人,他曾经这样走入你的生命,势必不会因为死亡就彻底从你生活里拔除,他,连带他和你的回忆,会不断跳闪,成为你挣扎的一部分。
今天偶然看到乔妹的〈今天〉,看完以后感觉如同当时听到乔妹和玄彬分手一样感觉很沉重,看完后久久不愿意说话,只想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剧中的乔妹饰演的一个失去未婚夫的女人,因信仰原因原谅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同时辞去工作去拍摄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家属的记录片,原本的意愿是希望大家都能去原谅那些犯错的人,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原谅只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原因,而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而且对于受害的人原谅,许多的加害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犯的错内疚,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而且因为自己的原谅,给加害自己未婚夫的人写请愿书,结果造成另一个家庭失去最亲人的家人,对于自己的原谅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乔妹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而对失去求未婚夫的痛苦更让她痛不欲生。
很喜欢乔妹,一直是她的铁杆粉丝,每一部电视或电影,没有一点娇柔做作,每一个痛苦的表情都拿捏得如此到位,那种绝望的神情,那种无法抑制的痛让每一个人内心无法淡定。
再想想片中的思想,或许正中因为中国人只注重商业效果,而缺少从内心和真实的角度却审视问题,拍出来的电影总是那种俗不可奈的套路与思想,永远不如外国电影吸引人。
想想内心沉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此片真的很虐心,可却也是真实的反映,因为很多原因,我们不停的想告诉自己宽容,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对于给自己生活带来痛苦的人,当你做出所谓的原谅,大家会对你歌功颂德,会觉得大爱,可是这件事对受害人造的痛苦呢,安慰之后,所有的痛苦还是要受害人自己承担,就如同大家不停的讲大道理告诉身边每个受伤害的“你要坚强,这才是你应当做的。
”是啊,大道理谁又不知道呢,谁又不知道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存在着,必须要活下去因为地球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而停止转动,可是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们是否又可以做到坚强呢。
对于原谅与惩罚,乔妹疑惑过,为自己并不是出自己内心的意愿而痛苦着,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愿去面对真实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便象鸵鸟害怕风暴的来临便把自己的头埋时沙子里,以为这样风暴就可以不来,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乔妹一直告诉自己应当原谅那个加害者,所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更多所谓大爱人故事,所以害怕知道那个加害者的消息,用这些行为来麻痹自己,强迫自己告诉自己原谅那个人是件正确的事。
当她发现加害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原谅而改过自新,反而杀害另一个更无辜的家庭里,发现大部分加害者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宽容而觉得自己犯错,而心存内疚,最后痛苦的反而是那些试图原谅加害人的受害人家属时她崩溃了。
以前看德兰修女传时心里特别感动,时常在想,社会上既然会有如此博爱之人,为自己内心的小狭隘而自责,在生活中,当受到伤害时,也觉得应当象里面的乔妹先的行为一样原谅伤害我们的人,象德兰修女一样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当真的受到伤害时,会象乔妹一样告诫自己要宽容,要宽恕,应该用爱去感化伤害我们的人,所以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微笑面对伤害自己的人。
可自己受伤的内心呢,或许只有自己明白伤痛对自己的影响会有多深,多强烈。
当明白自己所谓的原谓只是一种傻傻的代表行为,而加害人去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伤害,而怡然自得时,那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大家经常会说“要学会放下”,可这放下的过程要多长呢,又要谁能知道呢,有时大家也会无所谓的说“又何必在意一句没有意义的”对不起”。
伤害了人,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痛苦,出来后连一句“对不起”我怎么去原谅,当因为失丈夫被杀害自己日子苦得不行,而得知对方不仅自己提出减刑而且出为后和自己人过得很好对自己杀害的人的家属一句对不起都有没的时,小店铺女人心里面的怨恨深深的刺痛了乔妹。
池敏的死让我也很难过,伤害人有两种行为,一种是把这种伤害加在别人身上,另一种是加害在自己身上。
对于池敏的家人,我深深的怨恨着每个人,对于一个孩子,即使做错了事可那种往死里打的行为我无法原谅,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试图为他们找一个原谅他们的理由,就象池敏让她爸与她做亲子鉴定,告诉爸爸: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看到这,泪了满面,是啊,我多想原谅你,让我找到一个不恨你的理由,我的亲人,是啊,曾经我也是多么强烈这样想过,当恨到用弄跨自己的身体而对抗家人时,池敏内心痛到这样一个境地啊,不过或许这种痛也深深的体会吧,年轻的我也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自己的家人,或许真的是恨到一种极至,但对于传统的观念家长打小孩子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小孩打大人就是一种极度不孝吧,所以当恨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就会用伤害自己来逃离这种痛苦,来逃离所面对的一切。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有的人,可以原谅,而有的人却应该让他们受到惩罚,只有他们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加害的别人身人的那种痛时,他们才会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才会珍惜每一个生命,才会使更多的人免于受害。
伪善人,凭什么所有人都要像你一样甘心承受痛苦。善恶自有道,如果一句原谅能够化解所有罪恶,那谁都可以去犯错,去杀人了,反正只要道歉就有用不是吗?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有悖良心好吗?
因为有很多想说,暂且不表。
明白意思,略有作作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
恨·饶恕·爱
是个沉重且值得思考的的话题,但是没有把我带入电影
小女孩好像林秀晶!内心戏太强大
所谓宽恕,必须是在罪恶受到惩罚之后,才可以探讨的事情。而是否宽恕,则必须是完全主观的。毫无来由的宽恕,还不如去学雷锋呢。而毫无来由的让别人宽恕,则是邪教。
我没完全看明白,这片子到底是要我们们学会原谅呢还是不原谅呢?
绝不会原谅。。恨不可能消失的。。。家暴的那个父母也该死!
这类亲情的伦理题材在人性的层面上纠结是正常的,但相比全度妍的【密阳】,宋慧乔的表演还是显得过于单薄了点,导演的说教做法也比较低端,毕竟这样的故事本来就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一切只能在情理之中。★★★
不知道韩国的法律是不是真的这样,饶恕根本没有悔意的人,让他再去害别人,这样是不是算间接害人呢。信仰只是一种信仰,内心的依靠,不能作为原谅宽恕的依据。被打的孩子真的是很惨啊,一拳一脚,很实在打的。
片子的立意有些小,也过于片面,导致现实意义不强,宋慧乔也算本色演出了,最后骑自行车的镜头实在驾驭的不好,片子倒是不无聊的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那些天天求神拜佛信基督耶稣的,根本就没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机械的重复典籍语录宗教仪式。
原来还是憎恨,都是痛苦的
很沉重的话题,韩国已经不只电影上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连道德思索都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聪明的小姑娘心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打得下手的~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
2518 宽容?纵容?忏悔! (一部用心之作)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