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少女》这部剧说起来还是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无意中收集到的资源,当时因为种种原因只看了前4集就暂时放下,最近终于又翻出来从头到尾彻底看了一遍。
整体来说,看完的感受就是剧情虽然不免狗血,也有一些比较刻意的耍帅情节,但演员演技还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当时这部剧启用的基本上都是年轻演员,很多都没什么演戏经验,可在角色塑造以及情感表现上却是出乎意料的能让观众入戏。
我重点观察了一些有情绪释放的片段,比如愤怒、悲伤、崩溃、哭泣等等,演员的举止形态、眼神变化、脖子上的青筋,按照现在话来说,那就是甩了花瓶演员十八条街不止,更何况这部剧里的演员还基本上都是俊男美女,不得不感叹一句为什么以前外形好的艺人基本上演技也好,甚至哪怕是唱歌出道的拍起电视剧来也演技在线,反倒是现在外形与演技不可兼得,大部分只能看脸不能看演……回到正题,不过哪怕这些演员们的演技可圈可点,但依然不能掩盖剧情的硬伤与中二(比如那句经常出现的“我就是传说中的死神少女”,这句话要是真搁我上学的时候看可能还好,搁到现在看简直就是“中二之气”扑面而来,让人十分之尴尬)。
整部剧基本上秉持了每2集讲述一个小故事的格局,底下我就按照剧集具体分析一下:1-2集 黄禾&筱青:整单元的故事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太狗血了,而且中心人物黄禾死的简直是莫名其妙。
试问一个做尽了坏事,在老师眼中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怎么就会因为得知自己因为贪图刺激展开的师生恋所生下的孩子死去而良心发现?
要说黄禾对老师江萍也没什么真心,不然他不会先出主意让江萍打掉孩子,后出主意让江萍欺骗自己老公和好。
黄禾又怎么可能在仅仅只见过筱青几面的情况下,突然就对筱青一见钟情了?
而且他一个能强迫女同学援交抽成的黑社会人士,对待筱青却立马变得好像洗心革面了一样,制服了筱青却什么也没做,反倒是真心忏悔起来?
还有最狗血的,黄禾自杀以后离职的江萍寄了一封信过来,先是说其实孩子没死,后又说其实孩子不是他的……看的我真的是满脑子what???
既然这样的话黄禾死的还真冤,虽然他作为一名干了不少坏事的黑社会人士死是应该的,但他没有死于他做的坏事,反倒死于女老师对他的报复以及一封迟到的坦白信(江萍不知道黄禾已经死了,她只是想报复黄禾的绝情所以故意给他添堵)这就真的是……3-4集 小琳这个单元的故事给我感觉就是憋屈,太憋屈了。
叶小琳一直希望父母能有一天把她接走,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实际上她的父亲出轨于女秘书,无暇顾及女儿,只知道给女儿打钱,母亲则一门心思的埋怨丈夫,每天沉醉于酒精,连女儿也顾不上。
她周围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提醒她面对现实,可叶小琳却一直无法走出,她越是渴望父母越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越是得不到想要的对父母的期待也就越高,她把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于只要父母来接我就好了,直至最后宁愿死也要和父母在一起。
而她实际上本不用活的那么绝望,相比于生活贫困的同学,她完全不用为了生活费或者零花钱担忧。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如果她表现的乖巧一点,姑姑和姑父也未必不能给她家人一般的关爱,可仅仅因为姑姑、姑父忘了叫她吃饭,她似乎就完全拒绝了再从这个家庭得到的任何好意,直至姑父彻底失去耐心对她开始责骂,叶小琳在楼上伤心的哭泣。
但事情本不用发展到这一地步。
如果在第一天来姑姑、姑父家时她帮忙打打下手(电视剧中姑姑叫了小琳好几次她都没有反应,从正面镜头里能看到是因为她戴着耳机,所以确实可能不是故意装没听见,但从姑姑那个角度是看不到的);如果她能早一点澄清自己在原学校没有偷东西,反倒是以前的同学对她恶作剧把她锁到空教室,害她不得不从窗户爬走,才骑走了同学的脚踏车;如果她不是不尊重的往姑父母亲的遗照上贴海报;如果她不是闹脾气不吃晚饭,半夜偷拿了收银台里的钱和店里的啤酒出门……叶小琳本来也可以拥有一个朋友——金介书。
可她天真的以为金介书的爸爸一定会欣赏儿子的才华,明明金介书说过不想让父亲知道的,小琳还是在涂鸦的墙上写了金介书的名字,于是她连交朋友的机会也失去了(以前看的时候一直疑惑于最后金介书收到的新年礼物唐墨是什么意思,想来估计是“哪怕扔掉墨石,家长还是会买新墨石,无论怎样也逃不开”的意思吧)。
看这个单元故事的时候,看着叶小琳总是把一件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最后搞得很糟糕,简直恨不得自己穿到电视剧里打醒她,难道父母不爱自己、离开自己,就活不了了不成?
不过后来看别人的评论,说叶小琳估计是得了抑郁症,倒是能理解她了,毕竟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往往是没道理可讲的,一旦陷入某个误区,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5-6集 妮可&小唐这一单元没什么好说的,逻辑最不通的点在于妮可每天晚上化好妆出门做援交赚钱,她妈妈竟然还天真的以为女儿没做什么过界的事情,就冲着妮可每天能拿这么多钱回家她肯定也不会只是陪酒啊!
另外这个单元里的爸爸虽然混蛋,但他至少没动过拿妻子、女儿抵债的想法,算是比那些赌输了连父母都能押上去的赌徒好上一点点吧……7-8集 李优&阿国9-10集 小菊&巧巧这两个单元的故事因为有联动所以一起说。
关于这两个单元,我只想说一句:巧巧比不上李优。
这个论点也是我最初想写长评的原因之一。
李优是女生、巧巧也是女生,不同点在于李优外形与男生仿佛,巧巧则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少女。
本来小菊是先与李优在一起,但因为半年的分离感情转淡,又因为巧巧的一直陪伴而开始喜欢上了巧巧。
这件事本来也没有什么太多需要指责的,毕竟这个年龄的少女们心态还不成熟,所以感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算是成年人如果长时间两地分居也很可能分手,这事说破天了也就是个容易变心,本不至于搭上3个人的命。
可相比于李优,巧巧真的是有太多不如,也太不成熟了。
李优在小菊哥哥阿国强烈反对两人在一起时,一直把小菊往自己的身后推,主动约阿国晚上在体育馆打一架解决问题;到了体育馆以后,第一句话就是让小菊听阿国的别下来(怕小菊被误伤);和小菊两地分离的时候,为了让小菊能放心和她在一起,主动找自己的父母、奶奶表明态度,直到家里人都同意了才告诉小菊(没让小菊担心);在小菊表示可能不太能接受做变性手术的时候,说出“你知道我可以为了你改变很多,可是我也可以为了你,什么都不变”这样的话(就冲这句话,李优就比巧巧好太多了,毕竟李优属于性别认同障碍,她身体是女生,心理却是男生,拥有一个男性的身体对她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但为了小菊她竟然可以忍受继续用女性的身体);在发现小菊可能变心以后,先是试图阻止阿国对小菊施压(当时阿国已经认同小菊和李优在一起了),后面又主动离开不给小菊压力,表示自己会愿意等她想清楚。
反过来再看巧巧呢?
明知道小菊之前和李优在一起,并且两人并未分手,还是试探着向小菊表明了爱意;逃避一般从来不和小菊讨论李优的问题,只是象征性的提过如果小菊还是想和李优在一起,就让小菊走;在自己母亲和小菊哥哥有所察觉的情况下,不想着怎么解决两边家人的问题,反倒是鼓动小菊和自己离家出走去旅游;在小菊奖金还未下来的情况下(两人计划用奖金做旅费),怂恿小菊先动用班费旅游;偷偷在自己部落格上发布和小菊的亲密照,并发布文章“明示”自己和小菊的感情,引发了网暴;先动了“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和我们过不去呢,那我宁可和你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只要和你在一起,去哪里都无所谓”的死亡念头,招来了死神少女渡;收拾烧烤物品的时候不小心没灭掉火种,导致烧毁了价值至少十万的艺术品,并且在小菊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拉着小菊逃跑;在部落格风波越闹越大的时候依然坚持继续旅行,而不是回去解决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一直逃避问题,想逃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在小菊得知李优因为受她们牵连也被网暴,最后烧炭自杀而崩溃的时候,连劝都没劝过小菊,就表示愿意和小菊一起死……两相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李优的做法一直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巧巧的做法一直是逃避问题、无视问题。
也是因为这不同的做法,所以李优在7-8集的时候成功与阿国和解、与自己和解,本来李优都已经渡过了;可是因为巧巧的消极面对与逃避,在9-10集的时候牵连了李优,反到导致他渡不过。
可以说其实小菊和李优都是被巧巧的逃避给拖死的,也可以说3个人中巧巧先动了死亡的念头,她完全没有阻止自己向这个方向发展,而是一直放任,所以才导致了最后3个人的死亡。
看别的网友评论,说9-10集主要讲的是网暴,巧巧和小菊只是想要在一起,她们没有错。
我想说,两个人哪怕是同性想要在一起确实是没有错的,甚至小菊太快变心也算不上什么大的错处,但有一位网友说的对:如果在不能承受舆论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制造舆论——这才是巧巧做的最不对的地方。
PS:专门查了一下,演李优的演员就是位女生,但是看她扮演角色的时候真的没感觉出来这是位女生,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李优从阿国家主动离开的路上,在车里一边抽烟一边流泪,她抽烟的那个动作特别的男人,没有女生抽烟的优雅(5-6集中妮可也经常抽烟,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而完全是那种男生抽烟的粗犷。
最后,说一处7-8集我觉得很不合理的地方。
7-8集中梅丽一直追求李优,她偷听到李优是私生子的秘密,要挟去李优的宿舍看看,又进一步发现了李优实际上是女生的秘密,之后她的一系列操作简直是不断作死,成功把李优逼的再次转学。
这里逻辑最不通的地方就在于如果梅丽在发现李优是女生以后大肆宣扬报复的话是正常的,可梅丽明着、暗着不断破坏李优和小菊的感情,还坚定地认为自己这样做以后李优会发现自己更适合她——这简直就是神一样的逻辑了。
11-12集 小刀&李强这个单元可以说是整部电视剧里逻辑最为通顺的故事了,唯一有一点违和的,是这单元的佩佩在9-10集中也出现过,还怂恿过小刀找小菊、巧巧的麻烦,在11-12集中却没有那么不良。
13-14集 小仑&大东这个单元逻辑最不通的一点,就在于明明最开始小仑就拒绝了渡带走人的请求,毕竟按照小仑的性格是根本不可能恨到让谁死的,他连打人都不会。
可是后面却一直带着石头,还当石头是自己的幸运石,简直是随时做好了给大东提供“许愿”道具的准备。
而且大东已经跟校外的黑社会混到一起了,甚至参与过一次社会上的行动,现在他突然和小仑关系变好,难道还能顺利退出吗?
又会不会被别人猜到是gay?
完全没有交代清楚。
PS:小仑属于同性恋,同性恋是在接受自己性别的前提下喜欢上同性;上面的李优则是性别认同障碍,她喜欢上小菊首先就因为她心底里把自己当男生,所以才会喜欢女生;巧巧和小仑一样完全就是同性恋;小菊可能是双性恋、也可能是同性恋,毕竟她喜欢上李优的时候还不知道李优其实是女生。
15-16集 亚贞&沈泉这个单元中的亚贞先是因为刺激感而和小海交往,刺激感慢慢退去以后又迷恋上新来的实习老师沈泉,不惜为了沈泉和小海吵架、分手,可当猝然发现自己怀孕以后,面对家长逼问孩子父亲是谁时又脱口而出是实习老师???
虽然第二天安排了亚贞给小海打电话,说是因为害怕家长把小海告到法院里,情急之下才这么说的剧情,但是怎么想逻辑还是很不通。
首先,如果亚贞真的害怕家长把孩子父亲告到法院里,她怕小海被告,难道就不怕沈泉被告了?
明明当时亚贞应该更喜欢沈泉多一点。
其次,如果亚贞真的就是害怕才撒的谎,怎么第二天她父母前脚刚出门,她后脚就立马又有勇气给小海打电话让他去找自己父母坦白了?
再次,在沈泉完全未承认的前提下,学校先替沈泉把这个锅给认了是不是也太过迅速?
17-18集 杜荷&高超19-20集 渡&沈奇最后这四集讲的是死亡少女渡的来历,以及最后她和沈奇的结局,也是这整部电视剧逻辑最为混乱的部分。
首先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是时间问题,按照最后的结局,沈奇最后遇到的应该是醒过来的杜荷,可杜荷比沈奇要大上整整5岁,而且她还和高超订过婚,别说沈奇是议员的儿子,就算是普通家庭出身,要让家里接受这样一个女朋友也很不容易吧?
其次,杜荷昏迷前,无论是高超还是杜骥都深爱着她,怎么杜荷昏迷以后,高超很快就出国深造,不光一点没耽误又找了一个未婚妻,这5年也一次都没看望过杜荷?
杜骥也是,之前爱杜荷爱的要死要活,怎么在监狱里就那么快接受佳佳了?
高超与杜骥的剧情基本上结束在杜荷变成植物人以后,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戛然而止了,完全没有交代清楚。
再次,杜荷住院5年,这部分钱谁交的?
杜骥不一定有钱,可如果是高超家付的钱,那就说明高超对杜荷还有感情,可这又跟他再未回来过相悖。
而且5年后醒过来的杜荷貌似是直接去台大上学了,一个植物人了5年病人,一个昏迷以前计划去日本留学、完全没报考过台大的高中毕业生,不光醒来没几个月就变得活蹦乱跳,更是谜一样的直接入学台大,请问台大是凭什么录取的她?
她的学费又是谁交的?
杜骥吗?
面对5年前深爱的“妹妹”,即使已经结婚生子,杜骥完全没有一点芥蒂了吗?
高超吗?
虽然马上就要结婚,但是5年前深爱的“未婚妻”醒了,他也一点感情都没有了吗?
从次,《死神少女》是杜荷的作品,杜荷5年前的结局是成为植物人,但漫画发生在杜荷成为植物人以前,杜荷怎么会把《死神少女》的背景也设定成植物人呢?
总不可能是现实完全按照漫画的剧情发展吧?
想也知道,杜荷是肯定不会把自己画到漫画里的。
另外,明明佳佳已经把杜荷的作品烧掉了,怎么老校区的废弃教室里还会留有一份呢?
就算是没烧掉,杜荷毕业了还把自己作品放在原来的社团活动教室也说不通啊。
除此之外,渡与杜荷长得一样还可以解释,沈奇与高超长得一样又算怎么回事呢?
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没有任何联系,渡喜欢上沈奇也和他跟高超长得一样没有任何关系。
并且从头到尾,除了漫画社的指导老师曾经对沈奇表示过“你长得很像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其余的老师、主任、校长、渡,甚至佳佳都没有表现过对两人长得一样的惊奇。
再者,虽然电视剧很努力的营造了一种,只有沈奇是特殊的,所以他是唯一 一个未召唤死神却还是能看到死神少女的人——的概念。
但实际上第1集中渡就曾经亲口讲过“除了召唤死神的人,只有垂死的人才看得到我”;结果等第4集的时候,渡又改口“你能看得到我?
”“你是唯一 一个不用透过黑石就可以看到我的人”,她不应该马上反应过来沈奇快死了吗?
不过说是快死了,沈奇可是一共活了20集,中间至少过了2-3年,这垂死的时间范围也太广了吧?
这么广的范围整所学校就一个“垂死”的?
简直是特别严重的BUG!
而且第8集的时候,渡就明确告诉了沈奇他脑袋里有个东西,但沈奇这么长时间却从来没做过脑部检查,唯一 一次车祸被送到医院,按理说医院怎么也应该查查脑部有没有损伤,竟然也没查出来。
直到最后快要结尾了,沈奇的父亲指定做脑部检测,查了好多项,最后一项才查出来是脑瘤,脑瘤真的这么难发现?
而沈奇的小舅又说沈奇的体质是家族遗传,如果真的是这样,沈奇不管做不做手术都应该不影响自己看到渡,毕竟总不能灵异体质就是脑袋里长脑瘤吧?
最后,沈奇爱上渡真的是太奇怪了,毕竟渡属于灵异现象,也不怎么出现,就算沈奇发现渡不是坏人,有一些对渡的歉疚感做基础,但还是感觉怪怪的,感觉就像是突然喜欢上的,没有一点逻辑性。
同样的,其实当初杜荷接受高超也有点奇怪,高超第一次对杜荷表白的时候,他们俩就在野外接吻,而那个时候杜荷应该对高超还没什么感觉;可如果说杜荷纯粹就是为了学费,对高超实际没有一点感情的话也不是,在订婚夜高超亲吻杜荷的时候,杜荷明显是并不排斥的,可订婚宴上杜荷哭着跟杜骥说不想嫁了又不是假的……总体来说《死神少女》这部剧看下来感觉还可以,评分比我想象的略高,如果忽略上面的逻辑问题和中二的台词的话,光看演员还是一部不错的剧。
我看过很多遍<<死神少女>>,一部讲述高中生社会问题的单元剧,第一次看,纯属因为阿布。
看完以后,觉得很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像剧中的人一样,迷失了一切,渡不过去,那时我以为永远不会有那一天,我会绝望的喊渡,你在哪里,带我走所以,我看了一遍以后,很久不敢再重温那里的噩梦等到我再看的时候,是我快要喘不过气的那段时间,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那么理解那些学生想要被渡带走的心情,那种黑暗的,濒临死亡的,挣扎的气息,我却不怕了,甚至喜欢沉浸在这种氛围里,我知道,陪我坠落的人有很多,或是我们都一样,总有那么一道坎迈不过,有些环境,是自己选择不了的,天生如此,没有光明与希望。
看的时候,我把所有坏的结果都想了一遍,也算是自娱自乐,不是没在生死边缘过,那时会想,如果早就被车祸带走,不失为一件好事,反正这个世界,不适合我再后来,我无聊的时候,还是会看我想知道,那些渡过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当时那么心疼惋惜他们是否像我一样,抱着一颗回归于平常的心,按着生活的轨迹走下去是不是觉得,像是做了一个噩梦,绝望的最后一刻终于苏醒,太阳还是照常升起,时间是不能倒流,但一切,可不可以重来?
就算不能重来,总还是能找一个新的开始吧这也是死神少女的结局,沈奇和渡都渡过了自己的心魔,开始新的人生,沈奇的父亲拾回了自己遗失已久的爱,奈何桥轰然坍塌,一切归于平静谁还会记得当初想要变成石头来抵抗这世界,不过是一个玩笑罢了,那些曾以为全世界都不认可的事,变的那么幼稚,真的不会用年少的热血冲动了,谁都知道,那不是跟世界过不去,是跟自己过不去,死神,不过是一个自己臆想出来的,跟自己的矛盾对话的幻影虽然那段日子会很难熬,但没有别的办法一定要拼到最后,才知道桥的那头有多充满希望死神少女,也许比谁都想逃离黑暗,迎接光明
死神少女——渡,是一个能聆听世人召唤的死神,当凡人向她发出祈愿时,她将会现身。
而具有灵异体质的——沈奇,是唯一一个可以活着看见死神少女的人,透过目睹一则则的故事,明白渡非刽子手,而是渡者,渐渐爱上死神。
炎亚纶,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还是青春期那会,里面的剧情内容感觉都是那个时段会发生的事!!!
初中时一个朋友很喜欢炎亚纶,和她一起看的这部剧,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不剧有点黑暗,反应了很多校园问题,印象比较深的是同性女孩之间那种似爱非爱,以及学生诬陷老师侵犯她,还有譬如家长对孩子爱的缺失,小小年纪买淫的女孩等等,这些剧情连贯得很棒,并且以主角二人结束,真的设定得非常好,距离现在这么多年了我也依旧记得很清楚,唯一的遗憾就是结局太短了,停在了他们的相遇,但也因此给了我很大的遐想空间,以前总是幻想着后面的故事入睡!
演技没什么值得说的,剧情方面也不甚完美,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编剧,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死神少女只带走“渡不过”的灵魂,不是死神不肯放过他/她,而是他/她不肯放过自己。
黄禾不肯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忍受自己再继续游走于黑白两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更放不下那个“小不点”的死,于是那个女老师不甘心的恶作剧,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琳不肯放过自己、放过父母,明知道这样的父母不会在乎她,明知道他们不会来,却仍然固执的不肯吃饭,不肯向人求救,甚至临死还要死神一起带走她的父母。
他们都是“渡不过”的灵魂,渡,只是负责带走他们而已。
而妮可渡过了,她放下了对父亲的恨与爱,放下了对自己是否害死父亲的怀疑,放下了过去的种种不幸,远远的把石头扔了出去,于是她可以有机会开始新生,追求她一直想要的生活,重新找一个未来。
目前只播了6集,却已经可以大体看出这部剧集想要表达的东西—— 人生总要经历种种磨难,而能否度过这一切,不过是看你能不能放下过去、放过自己,如此而已。
原本是在b站上看到了一些片段,有点兴趣,就来考古了,毕竟这已经是十年前的片子了。
没想到越看越觉得这剧不简单。
以下是我看了每个单元想到的一些东西。
一、黄禾相关词语校园霸凌、校园贷、乱伦、师生恋、谎言、自杀女老师的一个谎言,让那个背负罪恶感的男生最终跳下了楼。
而老师走出了失败的婚姻,自己和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师生角度看,本身老师这一地位对学生就是不平等的。
但从婚姻角度看,是不幸的婚姻迫使这个女人向外看,不知怎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
从黄禾这个青少年的角度看,这个男孩做厌了优生和差生,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也许这段不伦恋,只是他想要激起自己那滩如同死水的心的一点水花。
而从始至终,黄禾的父母没有出现在剧集中。
这也许是个暗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对父母缺席了。
究竟是什么让他跳下了楼?
是他误以为自己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是天台上那番劝导?
也许是心灵的荒芜吧。
二、小琳相关词语出轨、离婚、寄养、父母期望明明有那么多父母,没有能力去将一个孩子好好抚养成人。
明明他们自己也只是年龄超过了十八岁的孩子,却要去生下孩子。
就这样把痛苦一代代传下去。
小琳一直在等她父母来接她的那天,开开心心去吃一顿大餐啊。
所以她等啊等,等啊等,哪怕那么饿,哪怕是胃里空无一物地离开。
在草地边碰到的那个在墙上涂鸦的男孩呢?
“街头涂鸦不是正道。
”真正的兴趣、真正喜爱的事物被扼杀。
狠狠的训斥。
那么好吧,就好好做父亲期待的那个小孩。
练书法,练书法,练书法……欢欢喜喜拆开那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里面是一盒新的墨条。
哀莫大于心死。
三、妮可/小唐相关词语混混、欠债、援交、车祸从最初登场便是一个惯用手段的校园女混混形象,并且和混混头儿在一起,合谋骗钱。
再看下去,才知道妮并不是真的自己乐意当小混混,甚至她和校霸在一起也许只是为了更好赚钱,更易生存罢了。
(尽管如此,后来校霸听说妮可和很多人在一起过后对她表示鄙视,而从妮可的反应中看出,她对他其实是有情分的。
但他终究不懂她,只是把她当拍拖对象吧)对妮可的第二印象是桀骜不驯,极其自尊。
桀骜不驯在对学校,对课堂,对老师,对同学上。
酷酷的,拽拽的,一幅不要惹我的表情。
但其实,都是被逼着伪装太久,习惯成自然了吧。
班长喜欢她,笨拙的表达总是被妮可二话不说回绝。
不接受班长一丁点同情。
在她看来,那是施舍,她不需要。
极其自尊其实是极其自卑。
但换个角度看,妮可的长期拒绝也很理性,生活中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有班长这样的人不求回报地帮她,所以干脆连班长的帮助也直接拒绝掉,更好适应残酷的生活。
妮可她很聪明,很会观察,她能够理解别人,也会关心人。
别人看不到小琳微笑背后的苦笑,她看得到。
她会满不在乎地走开,也会劝小琳做“先放弃”的人。
还有在最后,看到那个欠债、酗酒、家暴的爸爸留下的保单,听说他的病情时,妮可脸上一瞬间的茫然。
越会体察别人,自己有时候过得越痛苦。
她究竟该恨该爱该悔该原谅?
妮可身在尘埃里,却总是仰望。
她做援交女郎是因为只有这一条出路。
她攒钱,为了妈妈和自己能够有新生活——妈妈不用再被毒打,自己能够重新读书学习、考上大学。
“我想考大学。
”“哎哟你真是厉害,如果叫我读书我头都痛。
”在酒店里和另一个援交女郎的对话。
这话太苦了。
再说班长小唐。
不知道他为什么一直喜欢妮可。
哪怕每次他的好意总是被无情地拒绝,他下一次仍会笨拙地表达他的善意;哪怕她的部落格那么阴森可怖,他会总是担心妮可是不是要自杀;哪怕发现她在援交,他也是默默守着,去阻拦劝说,说用我的零用钱帮你。
小唐是真的喜欢妮可,才会不在乎她做了什么,哪怕是援交——这种在别人眼里最贱的职业。
小唐告诉妮可是自己害的叔叔出了车祸。
妮可问为什么要告诉她。
他说,他宁愿她恨他也不愿意看到她恨她自己。
但妮可确实很好。
班长也一定知道的吧。
还有值得一提的教官。
学校校长听到有老师假装警察去骗援交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私下教育那个老师,把事情压下来,因为如果事情搞大了他们也要负责任。
太过真实。
唏嘘。
我没想到的情节是,教官约来那个老师,把他揍了一顿,再打电话让老师向妮可道歉,他自己也表达歉意,说只能做这么多,还祝福她。
学校还是很好的。
听完电话,妮可这样和妈妈说。
这不是一个优秀生爱上混混女的烂俗故事。
这是真实的残酷的故事,而班长的存在、教官的存在、妮可充满希望的未来美好得不像真的。
但我又希望,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美好是真实的。
四、李优相关词语私生子、跨性别者、同性恋哭得不能自已的一个单元。
这一期的主题,实际上和小菊还有李优说的话有关。
小菊
李优是的,李优是跨性别者。
而她和小菊相爱了。
在新学校里,她以她想要的方式活着,活得前所未有的开心。
然后在这个时候,梅丽贴传单揭露了李优的秘密。
传单满天飞,所有人都在说“原来是个女的”“阴阳人”“变性人”“变态”“好恶心”……恐怖的是,当一件事情被曝光出来时,没有一个人在意消息的来源,没有人在意那个笑得很满足的梅丽。
梅丽对李优有感情吗?
有,是由嫉妒之情生发出来的强烈的占有欲。
其实从一开始李优出现,她就说过一句话“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
什么类型?
富家子弟。
小菊和李优的两情相悦激怒了梅丽。
所以她选择了毁灭。
这不是爱,这是李优说的“我要不起”“太残酷”的感情。
生活中的梅丽也不少,而这类人在生活中不是配角,而是主角。
李优是这单元最悲剧的人。
悲剧之一,渡说的实话——“你还不明白啊,跟你自己过不去的,其实是你的身体啊。
”悲剧之二,世界的残忍
悲剧之三,世界上她仅剩的朋友,阿国,对她说:“你让我觉得很恶心。
”李优说,那真的对不起。
可那明明不是她的错。
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的人,还是温柔地对别人。
“如果阿国消失的话,你就可以永远跟小菊在一起了。
”“没错,但我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连我最好的朋友都没办法接受我的话,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我立足的地方了。
”“那你要我帮你什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请你把我带走,去填补你的奈何桥。
”最后和阿国的那场决斗。
阿国一遍遍嘶吼“你不是我兄弟李优”“你不是我认识的李优”,李优一遍遍嘶吼“我是”“我是”。
没有人认可他(她),只有他(她)自己固执地认可自己。
故事的最后,李优还是离开了。
所幸小菊还爱着她,所幸阿国还当她是兄弟。
故事到这里,很美满。
跨性别者这个群体是个小群体,又或者说是隐形的群体,是我们当中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比例小,正是因为隐形,大部分人也许没法体察他们的痛苦。
若是通过这次共情,体察了那么丁点痛苦,那么更令感到他们痛苦的人更加的痛苦——共情来的痛苦远远不及他们真正的痛苦。
希望少些人张口就恶语伤人。
体察别人,也是体察自己。
五、小菊/巧巧相关词语同性恋、流言、网络暴力、新闻媒体、自杀终究没能逃过BE。
我是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这对女生投海自杀了。
但是从第九集开始,我就觉得很疑惑,明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甚至还有点小美好,究竟是什么事情能把她们逼到自杀?
看着看着,是心极速的无法控制的冷却。
一根一根稻草的堆叠,压死了她们。
第一根稻草,亲人的不解和责骂。
巧巧的单亲母亲劈头盖脸的责问“你们是在搞同性恋吗?
”“你难道想要一辈子这样下去?
”……小菊的母亲的苦口婆心“我赚钱供你读书,你却去搞同性恋,让街坊邻居知道,你让我的脸往哪里搁?
”“离开那个变态,你就会好起来的啊。
”……第二根稻草,小菊和李优的情愫。
李优一直爱着小菊,而小菊其实从始至终也一直爱着李优——最开始她爱上的是男生李优,然后她依然爱着有着女性身体的李优,难道李优真正做成了男生,小菊就会不爱他了吗?
只不过是小菊有了一段新的强烈的感情,她还来不及想清楚她和李优的感情。
终究是没有机会想清楚了。
第三根稻草,部落格下的评论,又或者,网络暴力。
“同性恋虽然不太好,还是要珍惜生命啊!
欢迎来**教会!
”“我看长得都还不赖,可惜怎么去当同性恋了?
”“想要死快点死一死啦!!
”“好可怕的高中生!!!!!!!
”……第四根稻草,旅途中的意外。
烧烤后火没完全熄灭,烧着了天价的木雕椅。
落荒而逃。
第五根稻草,由网络暴力吸引来的新闻媒体。
全世界都知道了,她们这对“恶心的同性恋”。
第六根稻草,李优的自杀。
李优是个坚强的人,但是还不足够坚强。
新闻媒体一路嗅着商机追到他楼下。
再坚强也受不住破碎不堪的心再被砍上一刀。
“李优渡过了自己的劫,但是渡不过所爱的人给她的劫。
” 引自b站用户 子鼠不吃紫薯的评论“虽然半年没见面,可是这半年,我都是为了你而活的。
虽然你想要的样子,并不是我想要变成的模样。
”“但不管怎样,你还是第一个燃起我生命热情的人。
”事情就这样一步步失态,发酵,无法控制。
两个女孩走向了大海。
我想了想,促成这个结局(三个人自杀)的最关键的一步是网络暴力。
正是那些言论,激起了好事之徒的猎奇心,引来媒体争相追猎,然后是李优,然后是小菊和巧巧。
面对记者们的围攻,教官只是一再强调:“我们学校没有同性恋!
”被追问的学生回答:“反正我不是同性恋啦。
”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套话,“黑的都说成白的”。
小刀说得多对啊,“关你屁事啊!
”。
又想起一句话,“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人终究是没了。
这应该是这单元最宁静的图片了六、李强/小刀相关词语黑道/梦想/机车/三角恋这一单元,关于少年人的义气、爱情和梦想。
先说佩佩。
三个人的情愫,因为谁都没有表白清楚心意,而产生了隔阂,甚至是决裂。
很多时候明明谁也没有做错什么,事态就不可遏制地扭曲了。
谁也想不明白,想明白时已经来不及。
再说梦想——佩佩的梦想是和机车相关的。
尽管在学业、校规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她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有想要去研究的门道,这比起浑浑噩噩度日要好太多。
她也因为机车和小刀结成干兄妹,也因为机车和李强产生情愫,最后她是哈雷俱乐部的部长。
李强的梦想是去台北,做一名歌手——他的房间里有吉他,他为佩佩写歌。
但父亲想要他子承父业,继续守护这片果园。
父子俩曾因为这闹得很僵。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李强向现实妥协了——果园的梨没有销路家里断了收入,他便把维系他和佩佩情感的摩托还给了机车行;放不下自尊心没有勇气向佩佩解释,他便打电话叫小刀来接佩佩;父亲为了证明自家水梨的清白喝农药自杀,他便放弃了去台北的想法,帮康复的父亲一起打理果园……向现实妥协后唯一令他有些开心的是,他告诉父亲自己不要摩托而想要一把吉他,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踏上追寻梦想的道路。
甚至追寻梦想路上的苦不堪言,也被很多人渴慕。
小刀是老师教官眼中的不良少年,但他也是从不害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少年。
为小菊和巧巧的自杀愤恨,为不能揣测佩佩的心意懊恼,为最好的朋友背叛他、偷走他喜欢的人恼怒最后却又原谅,为自己做了伤害李强一家的事情而痛悔,为不让柯桑伤害舅舅、伤害朋友、伤害别的人而与他同归于尽……自始至终,他只是一个少年,而且,是一个太好的人。
其实哪怕他不为了李强,只是为了自己,而选择继续在井里做手脚,也没有人能苛责他,因为即使柯桑没选择让他去,也会让别人去。
只是,小刀觉得,自己必须这么做。
这,是小刀的原则。
小刀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小刀的死,源自一个走入歧途的少年穷途末路下仍旧坚持的义气。
我也说不出到底是什么让小刀走上了这条路。
还有句话想说——小刀的父母也从始至终没有出现,只看到小刀的舅舅。
七、大东/小仑相关词语校园霸凌、同性恋看了这一期,总想到一个词——党同伐异——不仅能用在学术、政治、社会上集团的斗争,还能用在人与人之间。
一种风气。
小仑性格柔弱,一直穿粉色毛线衣,擅长设计美甲图案,乐于给班上女上做美甲,和每个女生都是好朋友。
但他是个男孩,所以有人说他“娘”,有人看不惯他、欺负他。
甚至后来帮助他的教官这样说——
人们总觉得性别特征是固化了,成为一种标杆,而且总有一种错觉——一切和那标杆相同的、相近的才是好的、正确的。
若你和那标杆全然无一点相像之处,那么你就必须被改造;若你不同意那标杆,想要另立其他标杆,那么你就必须被抨击,直至被感化,心悦诚服地赞美、向往那标杆。
小仑除了别人说的“娘”,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很热心善良。
帮班上的女生做美甲只想着尽善尽美,而且不会收取朋友的费用。
他很孝顺懂事。
和阿嫲相依为命,教阿嫲煮红豆汤来维持生计,还贴心地让阿嫲加了糖就在勺子上打个结,这样就记得放过了糖;阿嫲年纪大了放多了糖,他也不责怪,只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被收保护费,无奈借口要捐献爱心向阿嫲问钱,但听到家里的状况又放弃了,还安慰阿嫲没有关系;在学校吃了再多的苦也不会说出来让阿嫲担心。
他很善于观察、懂得感恩。
卢子仗义相助,赶走了欺负他的大东。
他心中十分感激,甚至有几分情愫,于是很耐心地做了手工送给卢子。
听闻卢子有女朋友后,他有点落寞,明白了卢子对他只是仗义,他没有什么消极的反应,只是招呼卢子路上小心。
有些人只看到小仑“是个娘炮”,却忘记了其实大家无非都是人,活生生的人。
小仑也是人,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好的人。
他只是和别人不同。
没有人该规定谁应该是什么样子。
小仑是同性恋。
然后他发现大东也是同性恋。
他告诉了大东。
他说,原来你和我一样。
大东的反应是什么?
震惊,否定,然后是暴怒,疯狂的拳打脚踢,一瞬间心的扭曲和变态。
他说只要小仑永远不醒来,就没有人知道他是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人们的态度几乎近于“谈同色变”。
可是如果这是与生俱来的,那谁又能责怪谁?
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左撇子,你一定要训练他用右手写字;一发现他偷偷用左手,一发现他用右手写的字歪歪斜斜难以入眼,你大声斥骂:“你个左撇子!
告诉你不许用左手写字,给我用右手写,听见没有?
写不好今天不许吃饭。
”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潜意识里往往会感到好奇、恐惧、抗拒……同性恋正如此,人们少见,所以对此知之甚少,甚至将这约等于未知了。
好奇——“哎?
男的喜欢男的,女的喜欢女的,还有这样的?
”恐惧——“他们这样好少见,好奇怪,好可怕啊,这不会传染吧?
”抗拒——“咦,男的和男的,女的和女的怎么行啊?
太恶心了吧。
”人们有时候对陌生人如此,对外乡人如此,对未开辟的土地如此……如此如此……但一旦与陌生人熟络,和外乡人建立友谊,在那片被征服了的大地上行走,一切又是那么“正常”,甚至于“普通”。
那么同样的,同性恋只是一个标签,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标签。
小仑,大东,他们最先是人。
他们也有血有肉,有情有欲。
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学生,小仑可爱,大东要强,都很好相处,都不是坏人。
他们可以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长辈,我们的晚辈……大东首先是要强的。
他有一个拳击手哥哥,而且哥哥即将参加世界杯。
多酷。
他崇拜哥哥,羡慕哥哥,追赶哥哥。
于是他在房间里发狠练拳,他帮所谓的哥们收保护费、入室抢劫……他想拼命地证明自己是强大的。
因为这,他也走了许多岔路。
比如说他究竟为什么霸凌小仑。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头脑一热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再到想明白时,已经来不及了。
(当然有目的性的霸凌另当别论)他也是善良的。
善良这个词我用得太多,但这绝对不是个烂词。
他知道小仑家里困难交不起保护费,所以就让他打扫卫生代替。
他在小仑昏迷后最终醒悟,握着小仑的手道歉,抱着阿嫲痛哭。
有人说大东是所谓的“恐同即深柜”。
我觉得,大东只是一个恐同的深柜。
恐同的原因是被其他人同化了——大家都觉得同性恋不好,他是大家的一部分,当然也这么认为。
他是深柜的原因是,他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
不知道在青年时期,有多少人真正搞清楚过自己是谁。
这单元和前面单元里的同性恋都被抹上了悲的色彩。
这悲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人。
教官和古老师都是明理人,而且更幸运的是,他俩都爱着学生。
或者更确切地说,古老师是爱学生,而教官是护学生。
教官
古老师教官的做法其实有的时候非常有效,有些人横竖是油盐不进,坏透了的。
但是我们现在是所谓的“文明”的社会。
暴力总是不太好的。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被逼迫至诉诸暴力)古老师的话太对,只是实行起来,太难。
“欣赏别人”“互相尊重”,我到了这个年纪,我学会了吗?
我贯彻了吗?
就算我学会了,我贯彻了,别人又知道要同我“互相尊重”吗?
还是希望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党同伐异”。
未完待续……
我一向讨厌台湾偶像剧,但是这部血淋淋的片子却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也许演员的演技很生涩,但是影片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却让人动容。
第一个故事结束,我还觉得这又是一部烂俗的台湾剧,因为那个女老师最后得自白让人有一种狗血喷头的感觉。
但是当第二个故事开始的时候,我却不知不觉的看得入了神。
小琳对父母的爱永远来自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幸福跟现在的不幸成为一个强烈的对比,小琳慢慢变成一个总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的少女,她去姑姑家不帮忙不答应,姑姑对她摇头,在学校里谎称自己父母有病姑父对他摇头,教师里不接受老师的帮助,老师对她摇头,寝室里装作自己很幸福,同学对她摇头……那么固执,那么倔强,死也要和父母在一起,不吃饭、不求助……就连死神少女都气呼呼的对她说:“我真不想收你这块顽石!
”看到小琳在电话里听到父母吵架后崩溃的大哭,慢慢蹲下双手摇摆,就像是有人要抢走她的某样东西似地,我突然发现我自己的眼泪掉了下来……为什么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要让一个少女来承担?
自己帮不了那个在河边喷漆画画的男生,自己连自己都帮不了……小琳是饿死的,这真的是一个笑话,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里被饿死,这不是笑话吗?
死前,死神少女问她还有什么愿望,她说要和父母永远在一起……于是小琳花心的父亲带着情人遇上车祸,小琳颓废的母亲酗酒猝死。
他们一家团聚了,他们一家团聚了吗?
小琳变成了“渡”的石头……那颗召唤死神的石头留给了妮可,小琳在这个学校唯一的朋友……这一话看得我很伤心,眼泪滚滚而至。
如果小琳放得下,渡得过,放下对父母的期待,也许她会活的很好,可是,她放不下也渡不过……你……渡得过吗?
2010台剧巡礼之《死神少女》:国产片如何“渡”过单元剧这道坎?
如果要给2010年我看过的电视剧逐个打分,《死神少女》估计得尽陪末座。
说句笑话,在电视剧制作水平上,大陆和台湾已经基本统一。
不给力的演技、支离破碎的情节、毫无营养的台词,成了现在台湾电视剧的通病。
除了市场化和拥有一票有较高号召力的演员(更多的是偶像明星),台湾电视剧跟国产剧相比,基本上没有比较优势。
《死神少女》只是又一部失败的台剧罢了。
其实《死神》本来可以成为一部很好的电视剧。
《死神》的编排模式为单元剧,基本上一集或两集讲一个青少年问题,而用“渡”这个台湾特有的文化观念来贯穿全剧,并点出电视剧的主题“渡不渡的过,关键是自己”。
这本来是个很不错的创意,而且若干单元剧抽出来看,还算拍的不错。
可惜的是,这盘应然的美味佳肴,用错了调料,弄乱了步骤,最后食之无味,彻头彻尾地馊掉了。
这里有重要演员根本不懂演戏这个问题,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的问题还在剧本上。
一部电视剧没有主演是很难想象的,但编剧就硬把《死神少女》的主演给取消了。
按编剧的安排,炎亚纶饰演的沈奇和房思瑜饰演的“渡”应该是主角。
“渡”这个角色具有神秘色彩,一般这种角色因为要保持悬念,不轻易显身,直至最后再揭晓身世。
这时另一位主演就需要承担跟多的戏份,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是,我们这位沈奇同学在前十集都在打酱油,每一集都是一闪而过,刚晃进屏幕,马上又不见了,如果不是炎亚纶来饰演,估计都搞不清谁是主演。
十集之后的戏份略重些,不过这个重也仅相对于之前而言,他的出现对推动剧情的帮助不大。
真正轮到他来“主演”,还是到了跟他的故事单元。
就保持剧情频度而言,“渡”倒是一直在推动剧情发展,尽管这个角色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对任何文艺作品而言,主角的塑造都是关键。
主角不但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他也在一定程度是观众的化身,观众不太会也不可能通过配角的视角来观察电视剧中的世界,而是通过主角的视角看故事。
而《死神》有主角,却没有发挥主角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他自己也做了观众,在一旁看别人演戏。
作为单元剧,单元主角得到加强是有必要的,这或许是编剧削弱主角分量的初衷。
这里涉及到如何处理整剧主角和单元主角的关系。
整剧主角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人物,而单元主角是单元故事的主角。
从整剧主角的视角看,一个个单元都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从单元主角的视角看,一个单元就是他人生的全部。
单元主角是故事的主角,却不是叙述的主角,他的故事通常是通过整剧主角的介入得到展现的。
单元剧制作的先驱的日剧。
虽然近几年,日剧日渐式微,面临转型,但是她开创的单元剧制作模式及叙事逻辑一直被沿用,一部又一部成功的单元剧证明了这点。
而《死神》显然没有搞清单元主角的作用,基本上每个单元都是单元主角亲自上阵,而整剧主角只能在旁干瞪眼,这种单元剧势必造成每个单元就是一个独立的整剧,而不是单元剧了。
而这在叙述方式,观众是吃不消的。
观众记不住那么多主角,对他们来说,主角只有那么一两个或是一个团队。
有人对主演的演技多有批评,主演有没有能力演好暂不讨论,只能说这种剧情设计再好的演员都没法把角色塑造好。
事实上,这部剧不仅没有主角,连配角也没有。
在这种单元剧中,配角指的是跟随整剧主角一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有时候他们也推进关键剧情。
配角就像“小跟班”,但是角色不仅限于“小跟班”。
事实上,在单元剧中,单元主角的出现,多半跟配角有关。
有几个配角为单元主角的出现搭台唱戏本来是很符合叙述规律,然而《死神》的编剧却不运用,硬是让一块石头来“串场”。
这部没有主角的剧,同样没有贯穿全剧的配角,每个单元剧都有各自的配角,只是在另一个单元剧中他们就自然淡出了。
当然,在没有主角的情况下,即便有配角,配角也有力无处使。
单元剧要在一集中讲好一个单元主角的故事,又要让主角和配角都有活干,而且得干好,又能对接下去的剧情起到推动作用,确实很难。
这就涉及到每个单元如何取材,如何用材的问题了。
《死神》涉及到校园暴力、师生恋、未婚先孕、同性恋等敏感话题,题材都挺不错,但是《死神》用最原始的方式包装他们,就是平铺直叙。
这种方式,主角难以进入故事,而且过全过细的描述,使得整个单元都被叙述占据,很难有利推进剧情。
其实上述敏感话题有各自的特性,也有各自的共性,这些共性问题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以节省叙述空间,使主角的活动空间更大,观众也好少费脑筋。
既然是发生在一个学校的故事,单元与单元之间也不必完全割裂开来,可以交叉进行,在主要叙述一个人的故事时候,有些人的某些情节就可以铺垫起来了。
一个学校发生那么多不幸的事件,这所学校是不是也有点问题,这些问题是谁造成的,有没有人能做这些问题的代表性人物?
经过这样的重塑,这一个个故事就显得层次更清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而且逻辑清晰,更耐看了。
虽然把《死神》批得一无是处,但是《死神》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不得不说的。
那就是胆子大,一下子触碰了许多的禁忌话题。
《死神》中的每一个社会问题单独拉出来都足够吸引眼球。
何况是众多问题的累加,其产生的震撼力远远超过每一个问题所产生震动之和。
《死神》的每个单元所叙述的故事,都足够令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反思。
而这个是娱乐至上的台湾电视剧极少会去思量的。
或许《死神》代表了台湾电视剧的转型。
这样的作品理应编的更耐看,更有传播力。
这也是让我忍受弱智无比的演技和台词,认真看下去,并给出修改意见的理由。
我们无法不悲凉。
你在阳光底下笑得灿烂。
看不到阴暗里的我的伤。
人前人后,我们假装坚强。
原来,只是自欺欺人的倔强……在饿了整整一晚以后,她被姑丈狠狠的打了两巴掌,因为即便是他们不给她饭吃,她也不该偷钱,更不该辩解。
她揣着兜里被流氓洗劫后仅剩的几枚硬币,到河堤边的电话亭里打电话给爸爸。
爸爸在香港,接电话的是一个风骚妩媚的女儿,她勾着他的脖子说,你女儿啦。
女孩带着哭腔说:爸,你来接我吧,我不要在这里待下去,不要一个人。
电话那头随便的应付了几句,匆匆挂了。
她又打电话给妈妈,家里随处乱丢的物件,还有沙发上醉到不醒人事的女人,哭着跟她一个小孩子哭诉丈夫的不负责任。
她落寞的往回走,看到手心上,那男孩早上分开时留给她的电话,于是鼓起勇气找他。
电话那头静寂无声,前一刻,那个无上威严的爸爸训斥着儿子不务正业跑去涂鸦。
男孩子歇斯底里的冲着电话那头叫嚣:你以为涂鸦是艺术吗?
你以为涂鸦是正业可以当饭吃吗?
名字是你帮我写上去的吧?
我告诉你,我再也不涂鸦了,我再也不会见你了!
而这一切,可悲的背景是,电话亭里,女孩在向爸妈哭诉的时候,男孩的爸爸铁青着一张脸,看见儿子的名字被赫然写在墙上。
男孩的结局,可笑的紧。
不理解的依然不理解。
男孩拘谨年夜饭,还有那盒他恨得咬牙切齿的墨条。
最终,缤纷绚烂的年夜,她听到电话那头父母永无止尽的争吵。
她烧掉了宿监阿姨留给她的那箱零食。
耀眼的火苗,照亮她眼里的悲凉:你们不来接我,我就不吃。
如斯倔强,一如平日里人前的假装坚强。
年初三,她饿了整整三天,扶着床架的手无力的垂下倒在地上。
她蜷缩着身子,即便是再饿,她也不要吃。
渡说:你终究是渡不过,这么顽固的石头,连我都不想要呢!
她泛着白的双唇微启,干涸的喉咙里冒出嘶哑的几个字:他们会来接我。
而最终的最终,那外遇的老爸和情人双双死于车祸,醉酒的老妈也就这样静静的去了。
姑姑终于来接她,到头来,接到的却是地上一具冰冷的尸体。
三人,终于在一起,地点,却是另一个世界。
渡说:我会让他们来陪你。
同情,与否,不想追究。
妮可说:要想不被人抛弃,你必须先抛弃他们。
可是,最终,她放不下。
女孩留下了寝室里所有的东西,给妮可。
我说过的,等我离开,这些东西,都是你的。
暗黑的部落格,一如她们暗黑的人生。
“小琳,你终于和他们团圆了吧?
你现在幸福吗……团圆就是幸福,我还是不那么认为…… 妮可”===================================================我以为再见这样阴暗的东西,我不会难过,亦不会有泪。
可是,事实上,泪水却好像蓄势待发的洪水一样,止不住。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感同身受。
明白那样的绝望,明白那样的悲凉,就如同多年前的自己哭到嘶哑,哭到鲜血淋漓,冬夜里刺骨的风,漆黑的夜,看不到希望。
姐姐们总是说,你们总是不笑,我们摇摇头不语。
即便笑又怎样,那不过是装了坚强给你们看的。
而在多年后的今天,我看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还有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宝宝,或许,长大以后,亦会从母亲的眼神里,读到哪些无处哭诉的悲伤脆弱。
只希望,他们,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
毕竟,我们悲伤不起……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这部戏,跟爱杀17一样,台湾但凡能动动心思拍出点不一样的都足以关注一下。
可以说看到王子的第一集基本就打算弃剧了。
从来没看过他的戏,没想到能这么烂,可能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他而没看下去吧。
坚持看了几级后面渐入佳境。
最喜欢的是林仔仔。
后面男女主角的几集有点片偶像剧感情戏,可能是因为演员的关系,剧情深度比中间几集差点。
演得倒算可以。
炎亚纶比我想像的演得好。
還算是不錯的,有進步空間
炎亚纶看起来还是那么嫩啊。渡不过奈何桥便成为上面的石头的故事。每两集都是一个小故事,各种不一样的缠绕少年生活的让人无法渡过的事情。过不过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能够帮你决定什么。
为了仔仔和赵逸岚去看的,剧情真的很烂,结局烂透了
各种酱油啊,不过最后几集竟然温升豪也来打了一把,算是赚到了,真是人气质好不管是演公子哥还是为了妹妹辛苦打工赚钱的哥哥都是帅啊!!
好几个故事还不错……
看了两集实在无法看下去,应该增加“弃掉”这个选项。。。
已看,需下载。
看了半小时就失去兴趣了
房思瑜的演技才是里面最棒的啊!后来她又演了《泡沫之夏》的那个小经纪人啊~
看简介就觉得是翻版地狱少女,可是也差别太大了吧……并不好,而且那什么结局?看了一两话果断弃,直接看最后结局…… - -
不错了 就是演的烂
全是因為炎亞綸看的。他好適合高超的扮相哇。比他現在這個妖精妝好太多了。
炎亚纶你是各种酱油吧。
温吞吞的节奏。
为了腾硬盘空间又看了部电视剧,石雨的问题少年真是不少
杜荷。渡河。
其实挺好看的说,炎亚纶演技是真渣啊。。。。。五熊长得挺不错的,是喜欢的type
很黑色的一部剧,好过台湾几年来的狗血欠营养的偶像剧!
对我童年造成了阴影
各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