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那些噱头十足,万众期待的大片,往往是烂片。
而那些不被看好的小成本电影,却往往带给我们惊喜。
现实也一样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没有期待的意外之喜,却更令我们动容。
就像这部《全能囧爸》,偶然间看到朋友在看这个,当时就被片段所吸引,后来自己找时间补全了。
这也是种意外的缘分,没有挖掘却被发现。
简单的情节,明了的主线,就像极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平凡生活。
我超级喜欢囧爸这个角色,因为他永远乐观,充满希望,他就是那些文学家口中的勇士,即使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依然乐观面对。
他称呼自己是破烂王,好一位洒脱的小老头,穿西装不打领带依然气场十足,即使是遇见小小的尴尬,依然不丢范,吵着不贵,不用找了。
当儿子受到生活的打击,绝望痛苦的时候,他没有因为儿子说的出身什么的而看轻自己,反而吵吵着,我要上不去这个黑匣子,我就把这唢呐砸了!
诚然,普通人群体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共性和可预见性,可人就是这样,看似相同,却又个个不同。
囧爸完美的诠释了,普通人也会发光发热这一点。
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就连隔着屏幕的我,也为他的不羁所倾倒,似乎什么事在他面前也不叫事了,即使过程中我们看见他也有紧张,也有小小烦恼,不过他终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做到了说下的事,没有抱怨,一往无前,这个囧爸太帅了。
他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
让我大声喊一句,罗京民,牛批!
当结尾处,收破烂的爸爸戴着送的雷朋,一口陕西话,沧桑的唱出光明的时候,我就流泪了。
那不仅仅是为了他的儿子啊,我觉得他也是为了他自己,为他自己这些年的艰辛与坚持,也歌唱着,呼唤着未来那个他和儿子美好生活的光明远方。
儿子中间的那段快递生涯,是他认同自己肯定自己的美好时光,和同事和谐相处,和父亲关系也更亲密,重要的是当他骑着电动车载着心爱的女人穿梭在路上,风吹开领子,年轻的心盼望着爱情,虽然他有残疾,但他的感情没有,反而更加丰富,那么纯洁。
p.s胖丫我相中啦,给我当儿媳妇吧。
这电影名字取得确实不怎么样,为了一部“基本没啥票房的电影”弄成这个,确实囧。
但又确实是一部容易被忽视、完成度相当高、在细节处很下功夫、善于利用符号表达的优质电影。
开头「废品站—警察局—回家」这三场戏,就把背景和人物性格都交代了,儿子的听觉、口吃,父亲的爱好、尊严、狡猾、还不明显的父爱,底层人民的狡诈……父子二人的家里,最显眼的是父亲的“全能乐器”和塑料裸体女模特,这个家缺女人,丈夫缺妻子,儿子缺母亲(所以才有洗头店和秧歌队)父亲对儿子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尚不懂事的巨婴(儿子)的心理和现实支撑。
所以可以看到儿子在父子收摊回家时,对三轮车的经常性动力损坏,不是生气,而是欣喜,这是他在一天中觉得自己作为“残疾人”最有用的时候,于是他努力推车。
这样的场景和细节太多,而且很有意思……比较有趣的还有是配乐部分,儿子的“婚房”洗头店常放的《香水有毒》、小商人勾肩搭背唱的《最炫民族风》、父亲的《光明》、片尾曲《我能CHUA》(chua字在陕西话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窝囊废,但是是动词,更准确一点应该翻译成什么都干不好。
)同时,影片在专注于底层小人物表达的同时,也留有细节对其他阶层的人物表达。
警察的大方、被撞车的轿车主的大方、快递经理的大方、常洗头的王哥的大方,以及大拆迁户女人的大方,所有人呈现出来的其实都是对儿子的忽视,唯有与父亲才有交流和联系,这也是影片的核心。
不敢想象影片结局之后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尽管导演给了一个希望,但在脱离影片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底层人民有一身才艺能上电视的桥段,实在比不上去抽一张彩票容易,且成功的机会更大。
低成本的影片要是没有个好本子那就是纯正的瞎混。
名字虽然起的不怎么样,但片中的生活气息浓郁,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平淡,宁静,小风小浪,虽不波澜壮阔,但更像山涧的溪水,不免渣杂丛生,却让人觉得清澈。
几个演员都没有“路人甲”的尴尬,尤其是那“爷俩”的戏份,透着就是那么真!
不给五分,是因为最后一场的镜头感不太到位,要是在激昂点,效果将会更棒!
影片一开头就很接地气,一片洪亮的唢呐声,像四合院一样的房子,一片蓝天,让我想起了“嘿,老头”。
囧爸虽然来自农村,现于城市的犄角以捡破烂为生,但他不是一个传统的以收集破烂为营生的小人物,他积极乐观,爱戴一副绚丽的眼镜,喜好音乐,与广场舞大爷大妈合奏合舞,自己吹唢呐、打架子鼓、唱歌样样能行,是一个有生活情调的老大爷。
他性格乐观,就算有耳朵有问题、讲话模糊不清的儿子也没有笼罩在生活的愁云中,相反,他力所能及地为儿子打算,帮儿子谋划婚姻、工作等。
最让我佩服也喜欢的是他的坚持不懈、厚脸皮及圆滑的处事手段。
在儿子再次丢了工作后,为了给儿子谋得一份送快递的工作,他免费给一个快递员修车,积极与他攀关系,获得相关信息;在明确被告知不招快递员,就算招也不招收他儿子那种情况,他也不气馁,拿着礼品再次登门,被轰出来了,一面要迎上儿子的职责,安慰他脆弱敏感的心,另一面自我检讨,“不应该当面送礼,应该悄悄塞过去”,之后再次以自行车跟踪汽车到火锅店后,经理都因为他的厚脸皮和坚持即无奈有有点打动,于是让他儿子去试试,试用期不给工资,犯错随时走人。
这样一个老头,不唯唯诺诺,厚脸皮地一再尝试,被打回来时无奈地笑笑,怎么这么可爱呢?
所以,他吸引了那位和他一起跳广场舞、风韵犹存、家底丰厚的拆迁户大妈。
大妈对他是真好,时不时给他送点美食,力所能及帮他儿子介绍不错的对象,陪他去海选去上电视,给他鼓劲加油,不管他们是否在一起,那种情愫那种感觉还是很动人的。
他儿子是真的不幸,耳朵有问题,讲话模糊不清,影响了工作、婚姻,就连生活中在公共厕所都会因为没听到厕所清洁阿姨的问话阿姨打开厕所门后发现有人而把他臭骂一顿的尴尬。
但从为人品性上来讲的话,他确实是一个好男人,会偷偷给心上人买心上人看上的护肤品,会在心上人泡面时偷偷塞一个卤鸡蛋,会修热水器,会经常陪伴在心上人身边,会勤勤恳恳的工作,但是种种好处也掩盖不了他耳朵和说话的毛病,一般的女孩是不会跟他的,不说物质和品味,就连过正常的生活都有点难。
李国富(罗京民 饰)和儿子平娃(孙波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令辛辛苦苦将平娃拉扯长大的李国富感到心塞的是,尽管平娃已经是奔三的男人了,可他的一堆大事却还要自己操心,更糟糕的是,平娃似乎还处于叛逆期中,对父亲干涉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不满。
李国富帮儿子找工作、找老婆,却还是放心不下,与此同时,他还是广场舞小分队中的领袖人物,为了领导队伍殚精竭虑。
为了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把年纪的李国富毅然报名参加了选秀比赛,将自己的生活弄得鸡飞狗跳。
幸运的是,李国富并不是白忙一场,他忙来了亲情,更忙来了久违的爱情。
2024年4月6日10:34:34(一)穷人的生活真是百般刁难。
(二)这群老人老了之后能天天吹拉弹唱说明有养老金,这一点就已经超过几亿农民了。
(三)想要的得不到,拥有的不想要。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一种烦恼。
底层人活着真是不容易。
牛批。
这个电影改变了我对牛批这个词的态度,字幕里翻译成awesome,牛批是中国本土群众化市井化的awesome。
电影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真实。
对话基本都是方言,很正的陕西味(?
),非常真实,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这个真的太厉害了,这才是好演员啊,这让人看着才舒服。
前几年翻拍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张嘴难受死我了,跟我看原著脑子里想象的根本不是一个感觉,把我尴尬得那叫一个坐立不安。
这个小电影(呸,小片儿)表演没得说,每一个角色都演活了。
片尾滚出演职员表,演邻居的加了框,说明电影上映时人已经去世了,有点难过。
电影音乐给我整体的印象是高级,不像是叫这个名字的电影能选的配乐,有些挺像《钢的琴》里面的感觉。
汪峰的《光明》牛批,电影里是第一次听,开头对话时路边摊放的就是这歌,到最后李国富老爷子上电视用沙哑的嗓门嘶吼确实震撼到我,这首歌太适合李国富了,即使是农村来的,到城里只能收破烂,也要活得牛批,向上,积极,到哪都让人高看一等。
可惜的是电影高潮李国富上电视唱歌,我老觉得是假唱,口型对不起来,那一段基本没被带入,感觉劲有点使大了。
画面非常完美,父子俩在马路上停下那段我咔咔截图,那质感构图色调简直充满了故事。
导演在画面上的细节很用心,李国富庆祝儿子平娃找到工作,请秧歌队的老伙计们在家吃饭,镜头扫过背景里戴着大头娃娃的裸体模特,第一次没看清是个什么东西,仔细看了之后哈哈一笑,真是有意思。
大头娃娃是秧歌里的道具,和李国富业余爱好联系起来同时又极具的农村味的土气,屋里摆模特非常合理地联系起李国富收破烂的职业,扒光的模特曾经也穿着时髦,在城市某个玻璃窗后耀眼的站着,现在被扣上大头娃娃,披上俗气廉价的浅绿色布,放在墙根,这个造型让人忍不住发笑,然而细想却像极了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父子俩,格格不入的突兀间透显命运幽默的悲怆。
平娃嘴有病,是半个哑巴,头发灰白的李国富教平娃说”牛批(awesome)“,李国富说一遍,平娃含混地跟一遍,哼哼唧唧,声音小得像蚊子。
平娃心里清楚,他的嘴注定了他这辈子与牛批无关。
平娃看上去有25岁了,跟爸爸生活在一起,他心里还是个男孩。
他不愿出去找工作,不是因为他懒,而是觉得没人会要他这样的。
李国富千方百计给他找了个送快递的工作,平娃不知道试用期第一个月没工资,月底发现只有自己没拿到钱,一气之下把制服扔到地上,跑回家里。
嘴上的缺陷让平娃自卑,自尊脆弱千疮百孔的同时又无比敏感,让他总是幻想别人的敌意,于是他倾向躲起来,躲进爸爸,洗头房的丽丽姐以及自己的低头沉默的保护壳里。
平娃之前当保安跟人家打架被开除,电影里虽然没有交代打架的原因,但应该容易猜到,话少又老实的平娃很可能是被对方戳到了身体缺陷的痛点,自卑一直被压抑着产生的负能量最终决堤,排山倒海般的宣泄到了失控的肢体与情绪里。
平娃吼他大(爸爸),说他们就是农村人,一辈子只能种地,到城里来也只能收破烂。
组织行为学上讲,当态度与行为间矛盾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解决的途径只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添加理由。
平娃心里最深处总归不甘平庸,但机会在外面,自己并没有出去闯荡的勇气,这种认知失调让平娃感到抽离和扭曲,最终迈出了改变了自己的认知的一步,他让自己相信自己注定不会牛批,而这个结论本身是痛苦的。
为了印证自己的结论,痛苦而愤怒的平娃觉得不光自己不会牛批,和他一样出身的爸爸也不会牛批。
你会吹唢呐又怎么样?
你是秧歌队的一号人物又怎么样?
这没什么牛批的,你要是能上电视,那才叫牛批。
李国富并不能算牛批,他只是个很真实的人。
协助民警破案时弄坏了墨镜,李国富看到民警车里有个好墨镜,于是拿自己坏掉的进行暗示,最后民警把自己的“雷朋”墨镜送给了他。
轿车司机为了躲他父子俩撞到隔离带,司机气势汹汹地上前指责,他好言相说,司机却要对平娃动手,李国富于是抄起废品车上的铁棍吓走了那个司机。
为了给平娃弄到快递员的工作,他给公司经理送礼,骑自行车尾随人家,还等人家吃饭,提前偷偷结账,最终经理终于被他磨动,答应先试用平娃一个月。
李国富的身上有一种朴实而积极的劲头,他很清楚自己的目的,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好人,生气不小心踹坏了路灯他就赶紧跑路,但是他的手段都不坏,拆迁户刘婶对李国富有意,而面对“富婆”的情意,李国富却怕别人“戳脊梁”而迂回退缩。
他是个到城市收破烂的农村人,但他又有自己的一套西装,戴上墨镜,捋捋胡子,比小伙还精神。
他说自己会这么多乐器,到哪里别人也高看自己一等。
他说他这辈子就想让平娃活得牛批。
而为了让平娃活得牛批,他要先向平娃证明他能活得牛批。
于是李国富报名了节目海选,之前说好的一个艺人爽约,被刷下去的李国富阴差阳错地获得了那个草根专属的名额。
有评论说这个情节安排有点俗套了,但我认为设计得非常好,因为最终决定李国富上电视的,与其说是实力,不如说是机会,而机会不在保护壳里,他不报名不参加上不了那个节目,只有去外面积极地闯荡,才能找到活的牛批的机会。
电视上的李国富吹唢呐打架子鼓,嘶吼着唱着汪峰的《光明》,平娃走进洗头房,看到电视上的爸爸,嘴角抽动,清晰而大声地说出两个字:牛批。
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平娃是否会有怎样的改变,但这是李国富给儿子平娃上的最好的一课。
牛批。
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名,顿时失去了兴趣,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看完时才发现这又是茫茫影片中的一支独芳玫瑰。
从最底层的背景拍起,运用一些简单的电影渲染镜头,毫无特效,低成本,可能这些是这电影刚开始只获得4分低分的原因,而如今已到7点多分,可见其“独芳”。
我欣赏这部片子中许多的细节,这些体现了导演的情怀啊。
影片中一位快递小哥在买完一个4元煎饼果子时,一口咬下时,镜头给了他一个不经意的特写:嘴角边泛起笑意。
我确确实实给感动了,想起当时还在迷迷糊糊的寻找电影主题,我想我那时就是找到了。
在看完另一现实主义电影《狂奔蚂蚁》,我认为这部更为突出。
突出在并不强调主演的艰难,这种拍摄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看完这部影片,回过神来,不禁感叹中国的商业电影的充斥强度,让影迷不敢在中国大片中寻找自我说服的理由。
而这部片子确确实实表现出良心。
小市民生活不是商业剧所能比拟的,可怜了一个片名毁了一部电影。
要论缺点,在于收尾做的不是很好,情况未交代完全,主演直接放大招,总感觉这种吃惊有些掉分。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冲着“打脸”的目的,我是推荐大家去看的,要是你有钱,还是去追求大场面的眼福吧。
(图片来源互联网)
如果不是设置了父子之情这一条线,那么这部剧似乎又成了一部追求梦想的剧本。
比较喜欢父子这一条线。
这里面的每一人都很善良,很好说话和办事,这就为儿子找工作的事减轻了不少矛盾,这让这部电影的矛盾和冲突也不那么明显了。
电影的背景不是很清晰,不过我看到了“拆迁“的前奏,看到了父子居住的这一片地方大概是个老城区,这里面临的是拆迁的危险。
影片中有很多广告植入,不过植入地较为融洽。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广告和广告商品。
我在想这个广告植入的问题,如果植入地恰当,也是影片中合适的组成部分。
比如,喝水这一块,我们常喝的水也就那几个品牌,而喝的水不同,相对应的我们的人生选择也有可能不同。
例如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安迪似乎只喝贵水,这对她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再如一般的影片中的电子产品,恰恰是很能说明人物或者是影片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的“苹果”,如今也有了“菊花”,品牌多样性了,而且还牵涉到爱国与否的问题。
一个广告牵涉的问题很多,只要不是强行插入会令人跳戏的广告,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打码也是一个办法。
影片的最后父亲成为一个草根明星,这确实有一定可能性。
在这里,我稍稍回顾一下我所知道的选秀史。
暴露年龄的时刻来了,从小学和初中开始,我有印象的是一些达人秀、超女、快男、舞林大会、星光大道之类,囊括了表演、唱歌、跳舞等多个项目,造就了一批“明星”,有的很快就不知名了,有的持续至今。
后来,又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的节目,不过还是以实力选拔为主,而且对年龄的要求不是很高,几乎到了一个全民上电视的时代,全民明星的时代。
再后来,我都已经放弃看各类选秀了,但是偶尔的刷微博等让我了解当下选秀的一些情况,节目的多样化自不必言,还增添了太多的唱歌跳舞类节目,而那些节目,大段地放映学员们在舞台之下的准备片段,似乎所有的节目都做成了综艺。
我其实想观看的,只是学员们(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之前的“选手”变成现在的“学员”,之前的“出名”变成现在的“出道”)在舞台上的变化。
这些节目给我一个感受是,似乎每一个人都很优秀,唱歌、跳舞样样都会,但是我看不到他们表演的节目的特色,好像每个人都在耍酷。
总之不对我的口味,所以我不去看这些节目,有的只是看到片段便放弃了。
五星,平凡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当然除了最后的演唱稍微有一点励志和激励人之外,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平凡的爸爸与自己有听力障碍的儿子之间的故事。
我不知道这么好的片子为什么在豆瓣只有6.9分,里面的父亲的形象和儿子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与现实世界中重合,虽然是部轻喜剧,但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刻意的笑料,有的全部都是平淡和真诚。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不止是父子俩,还有送墨镜给爸爸的警察,给儿子补发工资的经理。
以及那个长得不怎么漂亮,有点胖胖的妹子,和那个碰坏了保险杠坐在一边抽烟的哥们儿,每个人的表情都有灵魂在里面。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属于社会底层的那一群人,其实他们并不幸福,在电影里他们也都是卑微而辛苦,但这部片子里并没有透露出阴暗的一面,反而在不断地努力,挣扎。
最后,当我真的看到爸爸为了儿子而踏上舞台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逼近我的泪点了,海选的舞台上,头顶的灯光淹没了爸爸的脸,他想要为儿子做点什么,却始终无能为力,这就是世界,我以为这会是一个黑暗的结局,那个有好感的女孩子也将离开,而爸爸不知道评委的婉转,回到家依然打着鼓,无力的敲击着自己和儿子的耳膜,盼望着那一丝的光芒故事要结束了,如果让我这个自称要成为小说王的菜鸟写手来写的话。
可是,人家编剧不是菜鸟,他告诉你,只要你去做,就有可能,告诉你,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虽然和电影的主旨不一样,但说实话,扭曲最后一段对我的意义反而最大,只要你愿意尝试,你就有机会。
只要你能够坚持,你就有机会。
世界很大,很荒凉,所以在这里想要奔跑的话,得怀着光。
比不少青春片强多了
把现实拍的如此真实,却还能看下去的,这点导演把握的很好,这就好比豆腐做成臭豆腐必须是经过某个工序而且是恰到其分,超出不对,低了也不对。
没看也是一星
没耐烦看完,timing不对,回头再看
这个片名和电影有啥关系,只能毁了电影,整体还行,最后唱歌升华了
故事讲得太平乏了不能说这样淳朴的片子就一定会高分就记得牛pi了
超能爸爸与巨婴儿子的故事
起了个垃圾名字,其实演的不错。正能量正的我一度以为拍的是资本主义水深火热里的底层人民
什么乱七八糟的
牛pi!最后一段加一星
就是要平淡,但又太平淡了
如果,中国电影人能沉下心来好好多拍一些这样的片子... ...就是票房没有保证哦... ...也许中国电影现在也不会这么难看。3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挺喜欢这片子的。可惜最后走回了传统励志的老路,不然可以给满分的。
结局感觉没编下去,突然结尾,令人不适
最后的光明唱得不错,比汪峰唱的好好几倍~给你两颗星!~牛逼!
老头没文化没有钱,但却传输给儿子正确的价值观。这比钱来的更实在
还可以吧
牛X
罗老师依然炽热的青春,人总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尬看 本来说3星不能再多了 但枪花那段一出我实在忍不了了 这鼓点是闹哪样? 还有最后说好的各种乐器? 太不走心了!! :(
家里的大雪开始化了,很冷奶奶送了两次早饭让我在床上吃,果然有了第一次后,第二次就很容易接受了纪录片还没剪,我要找个人给他看成绩还有三天就下来了我还在被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