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Fran Lebowitz: Si c'était une ville...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情介绍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温特沃斯第五季罪案终结第三季七大罪戒律的复活食梦者大明帝国之夜来风雨唐山大地震追星奶奶团巴斯金土生土长曙光战栗1978辣警狂花3青之驱魔师银仙超人和露易丝第一季女特警之暗战英雄钟声越囧大宋有奇案昨日奇迹弹子球游戏第一季勇士柏拉瓦传奇野性的呼唤天狗的厨房第二季无可救药爱上你爱情魔咒遗失的假期触不到的恋人银河护卫队2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长篇影评

 1 ) 「不语129」思考终是睿智——《假装我们在城市》剧评

如何解读一座城市?

继《爱尔兰人》看睡着之后,Martin终于收回时间线性的长篇叙事,用一部文学感和演说性极强的剧作,唤醒了对于城市的感知。

该剧感染力极强且有爱不矫情,四两拨千斤地贡献了史诗级水准。

制作真的是好,纽约的槽点一定在丰富的喜剧和综艺中剩不下多少空白。

而该剧较为简单的话题分类,通过Fran的妙语和独特气质,串起具有时代感的观察史。

这种方式兼具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跨度。

整体风格在诙谐的“台词”和较为成熟的剪辑中,引人入胜。

笑点的密集程度,堪比脱口秀,但思维的深度又形似TED演讲,可见Fran个人魅力之深。

幽默的另一面令人看到自我认知的局限,在情绪得以释放的同时,也瓦解了二元对立的固执。

Fran对城市的嘲讽和对新纽约的拒绝,何尝不是一种深情的热爱和反思呢?

对消费主义的抨击,在一次次人文主义的呼唤中振聋发聩。

尤其是第7集单独对图书和阅读的召唤,是对人性价值的召唤。

心生敬意,这不是时代已更迭的无知骄傲,令人受益颇多。

剧集的穿插用了较多的纽约街景、地铁、地上的纪念碑和微缩模型,这的确并不是那么“城市”,更像属于过去的一种缅怀。

因此该剧的确有致敬的意味。

这算是Martin给新时代青年的一份礼物,也是送给自己和旧时代的一份接受。

当然,最后会令人有一种感觉,城市,是黄金时代赋予了纽约的名字。

对了,关于音乐,有人给扒一扒吗?

似乎还是很好的。

最后的最后,应该被收藏多看几次,9.5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2 ) 假装我们在城市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并没有读过Fran的任何作品,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个人。

但是这短短的7集就展示出了Fran独特的、犀利的个人魅力。

我最喜欢Fran说的(非原话):没有所谓的罪恶的快乐,我的快乐就是快乐,我不会因为快乐而感到罪恶记录片中还有很多Fran有趣的观点,并非陈词滥调。

马丁的运镜和构图也不错

 3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没有权力却意见多多

弗兰·勒博维茨就是那种认识五分钟你就会爱上的人,但需要足够的勇气才敢接近。

弗兰·勒博维茨是谁?

马丁·斯科塞斯拍了一个纪录片系列剧集来介绍。

弗兰谈论一切,我们通过这个“一切”了解弗兰。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很多人好奇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弗兰在台上扭头问马丁,马丁重复了一遍像在思考,“我们怎么认识的?

”,弗兰接过话头,“我们自己知道吗?

”,然后我们就听到马丁在这部片子里,作为本尊出现的无数次哈哈哈哈之一。

他们没有广而告之的深谈应该已经有过很多次,因为弗兰是一个随时都在高谈阔论的人,对生活的城市、对年轻人的思潮、对社会的看法,她有太多看法。

不夸张地说,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非常需要,事实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了。

我们中国影迷更熟悉的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马丁为什么要拍她,这是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个人的疑问,我相信持这样疑问的不止我一个,而答案就在这个片子的每一集里,把弗兰是·勒博维茨这样一个学识渊博,且能把所有的看法清晰幽默表达的知识分子引为好友,并拍摄这样一个纪录片,简直天经地义。

他们在银幕上的合作,第一次是同样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公众演讲》,弗兰·勒博维茨是一号嘉宾。

第二次是弗兰出演马丁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在里面客串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

然后就是这次的纪录片剧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个人纪录片剧集不多见况且还是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但是只要你打开看一集,你就没法不被这个侃侃而谈的女人吸引。

“天赋”伟大的地方在于,买不到,无法习得,也不能继承的东西。

无关身份、地位、种族、肤色,上帝手里握着一把沙子,散落在世界人口的各个角落。

弗兰很小就发现自己没有大提琴天赋,而且大提琴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喜欢但没有天赋的事情。

当时她所在的学校,到一定年纪后,学校会收回学生手中的大提琴,弗兰喜欢便希望父母买给她一把,但是就在爸妈商议怎么为她筹钱买下一把大提琴的时候,弗兰说我不要了,其实我弹的并不好。

妈妈说,那是因为你练习得少,如果你多加练习。

弗兰说,不,练习会让我进步,但并不会让我变得优秀。

她12岁的时候拿到过班里的风趣幽默奖,对,她来自一个有风趣幽默奖评选的学校,尽管竞争并不激烈,尽管她从小就被告知搞笑的女孩不受欢迎,事实证明,妈妈错了。

但是幽默这件事,有人在很多年后在她的讲座上问,如何得到,弗兰犀利但真诚地回答,想变得幽默跟想长个一样。

纪录片主要的篇幅都是弗兰的讲座,对谈,或者跟几个同道聊天,串联这些场次的主要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以及弗兰穿梭在纽约街头的画面。

她庄严肃穆又气势汹汹,她只是行走在这个城市,你都感到她跟这个城市之间的张力,她对一切发表看法,街景布置、市政部门、年轻人、运动员、干洗店、纽约时代广场,纽约的一切都是她谈论的对象。

她总是有很多意见,自称愤怒的原因是,意见多多而又无能为力。

她想当市长,但她知道市长这份工作非常难,所以她自请上夜班,别人上白班,她上夜班,上任第一件事情想改善地铁交通。

她谈论很多公共话题,围绕本人的首先是爱读书,她租很大的房子,为此飞到各地去工作,为的就是放下她的一万册书,她跟已故诺贝尔作家托妮·莫里森交谈,谈到写作,托妮·莫里森 劝她把你改成“我们”,这样会让读者有代入感。

弗兰说NO,随后解释,你是你作品的主持人,敞开怀抱欢迎大家来,我不是,我是我作品的检察官。

作为评论家,弗兰非常严格,对别人很严格,对自己更严格。

她认为,喜欢没有问题,但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也是为什么她讨厌写作的原因,她小时候非常喜欢写作,但自从写作成了工作,她就不爱了。

太爱写作是成不了好作家的。

大部分号称喜欢写作的作家写得都很烂。

托妮·莫里森是她认识的唯一喜欢写作还写得好的作家。

事实上,她认为现在的人太爱展示自己了,一点点小事都要发到社交平台上。

正在的表达却在被不断地压缩,并且大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融入到这个世情社会,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但弗兰不是,看到她总是想到被引用了无数次的杰克·凯鲁亚克的金句,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当然,也永远愤怒。

 4 ) 有趣的灵魂不在乎年龄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Pretend It's a City》喜欢这个女人,喜欢她中性gentlewoman的行头和袖口上考究独特的袖扣喜欢她走路的腔调喜欢她坐下来翘起的腿(永远都是不羁的直筒牛仔裤和马靴)喜欢她对骑车不看路的人竖中指的态度(我20几岁的时候也愤怒过...)她总是时刻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立场,虽然对很多行为和现象不感兴趣,不理解甚至愤怒,但依然愿意去探究其他人这样的原因,她只是捍卫她认为对的,却也能用诙谐有趣的方式陈述她对当下现实的愤怒她总是清醒/犀利并保持自我感到舒适的距离观察这个世界,观察着街上行色匆匆插肩而过的人们...有趣的灵魂不在乎年龄,虽然她比我父母还年长一些

小小的个子/坚定的背影

定制黑西装+考究绅士白衬衫+水洗牛仔裤+马靴+长柄黑伞

辨识度的五官/硬核自来卷

复古玳瑁眼镜

不离手的烟

条纹+条纹

 5 ) 关于BGM

喜欢Fran 喜欢里面的声音,收集了电影里的音乐歌单 :分享Romainkai的歌单《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这是座城市》http://music.163.com/playlist/5463353071/19448639/?userid=19448639 (@网易云音乐)

 6 ) 职业吐槽人Fran的纽约碎碎念

久闻此片大名,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期间也零零碎碎记了点触动自己的地方。

第一集:聊纽约生活,直奔主题。

纽约的街道上有涂鸦、铭牌,弗兰对911看法很多,还提到了纽约娃娃乐队。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纽约的一切都像一出歌剧,是一个大麻烦。

第二集:聊各种艺术形式。

你决定不当艺术家是因为你太享受这件事了,弗兰,就像人们说:“为什么犹太人不能吃培根?

”,我总是回答,“因为太好吃了。

”谈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要么过度地夸张别人。

”弗兰说她不用和奥斯卡·王尔德比幽默,在我看来她明明就是女版毒舌王尔德嘛。

第三集:聊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出租车上的屏幕关不掉:“就连吃下一张10美元的钞票,也比把拇指放在屏幕上干净得多。

”弗兰居然还客串了小李子与马丁合作的《华尔街之狼》。

第四集:“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赚大钱的前提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关于Metoo运动和潜规则:“人们会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明星,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万计,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对,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第五集:谈健康:“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主持人:“你为什么讨厌体育?

”“在我看来,这(体育)是很适合一个七岁孩子的事情……体育如此重要是因为男人当道,原因就是如此。

”吐槽一些极限挑战是假的,爬山是假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是他们很难做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第六集:聊当代网络,“我没有罪恶的乐趣,因为乐趣从不让我产生罪恶感,乐趣对我来说,特别是随着我越来越老,我就越想:朋友,只要是能享受的乐趣都去享受吧。

”弗兰居然还看过爵爷的《豹》!

“上次我看《豹》还是在齐格飞剧院看的,是修复较少的版本,当我去齐格飞剧院看的时候,即使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也是现场极少数并非电影导演的人之一。

”哈哈爵爷是导演中的导演。

提到电子产品:“我有个普通手机,我有一个地址,这已经够了。

”“我对互联网的了解,要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别人展示给我的……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没有这些东西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我才不用它们。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你无法真正理解跟你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

第七集(最喜欢的一集):聊读书:“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富有到如果你一直读书,你没有时间去想钱的事情。

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读书是一种志趣(taste),这是我关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一种志趣而已。

这藏书量羡慕死我了啊啊啊啊“书不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插播一条托妮·莫里森的看法:“许多读者在寻找他们生活的复制品。

”莫里森的写作更倾向于邀请读者,而弗兰相反。

对待书籍小心呵护:“丢掉一本书就是丢掉一个人。

”像犹太教堂对待祈祷书一样对待书:“如果你把祈祷书掉在地上,不管是哪一本,你都得亲它一下。

”最后,马丁用弗兰给青少年的建议作为结尾: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

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

 7 ) 弗兰·勒博维茨的有趣观点

关于优秀“如果我多练习的话,我可以进步,但我永远做不到优秀。

”回想学生时代,我们可以通过题海战术在高考里拿到高分,但是并不代表着我们是能够掌握学习方法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

关于天赋“作家或画家或其他艺术家,最需要的是天赋。

我能想到的天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且唯一一个绝对随机分布在世界人口中的特性,它和任何事物都毫无关联,它无法买到,无法习得,也无法继承。

它就像沙子一样散落世界各地,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

现在,在很多地方,你可能有这种天赋,但是你没有能力把它表现出来。

这可能就是,尤其在这个国家,为什么人们总是为一本书的成功找原因,却不去考虑‘天赋’这件事,我说的‘成功’不是指商业上的成功。

因为这样很惹人生气。

”关于音乐“没有人比音乐家更受人喜爱,音乐家很受人喜爱,因为他们给予了人们表达自己感情和回忆的能力,而其他艺术形式做不到这一点。

可能音乐家和厨师要对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愉悦感负责。

音乐让人更快乐,且不会伤害人类。

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关于分享“只有一个人热爱写作,大部分喜欢写作的都是烂作家。

他们当然喜欢写作。

我喜欢唱歌,我是个糟糕的歌手。

如果你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那也不足为奇。

问题是,你可以做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得笨拙、糟糕或可怕也没有关系。

但自娱自乐就好,不要分享给别人。

我认为人们又义务向世界展示,做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部分人做不好,但还是比人们”展示给世界的大多数东西都要好。

现在人们做点什么都要秀一下,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这在道德上并没有错。

但是我就好奇,这些人怎么一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做这种事的年轻人,我好奇他们会如何评判事物,因为基本上区分好坏就是我的职业,评判也是我的职业,我认为年轻一代中没有像我这样的人,因为那一代人无法容忍成为我这样。

并不是说我的生活有多美好,或者人们喜欢我现在的样子,只是他们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比如:‘我讨厌你的发型,你应该去死。

’要么非常过度地夸奖别人,‘那很好!

你很棒了,继续加油,你很棒。

’我一般会说:‘你的发型?

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你的发型而被杀害。

但你的写作?

别写了,请你别写了,你写得很烂。

’”关于艺术拍卖“如果你去拍卖会,毕加索的作品出来了,鸦雀无声,一旦拍卖锤敲定价格,掌声就来了。

好吧?

所以我们生活在为价格而非毕加索鼓掌的世界。

他们为价格鼓掌,毕加索的作品出来时他们就应该鼓掌,难道他画得不够好吗?

”关于车站改造“William Wegman 布置了一些狗狗团的马赛克拼花,都是纳税人买单。

这些确实很可爱,但真的有必要吗?

而且需要五个月吗?

换句话说,破碎的瓷砖还在那里,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还在,地面的水泥依旧坑坑洼洼的,他们视而不见,所以我想‘竟然需要五个月吗?

’但有一些事,你会觉得如果我们把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可以锦上添花。

但还没有呢,重要的问题还没解决呢,还是先处理其他事吧,也许他们认为这样有灵魂,但坐地铁的人都灵魂出窍了。

”关于金钱“赚大钱的前提条件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

我一直都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对我来说,钱够用就好,我所谓的够用,就是有钱支付我所拥有的东西。

”关于潜规则“我始终觉得‘你不是一定要成为电影明星。

’如果你想当电影明星,想在那家餐厅当女服务员,你不得不这样做。

(弗兰在前面提到‘作为餐厅女服务员,想要排上班,就必须陪经理睡觉。

’)所以我相信他们所说的,这些男人的事,以及为了成为影星接受潜规则的那些女人的事,这和强奸是两码事,这是错事是坏事。

所以演艺圈潜规则是一回事,但如果你的工作是在酒店整理床铺,时薪6美元,而那些掌控你的,不仅掌控你的生活,而且知道你可能是非法劳工,那个人是那个楼层的保洁员,这才是问题所在。

不是当不当电影明星的问题,不是当不当模特的问题。

接受潜规则是错的,绝对是错的。

如果这场运动不是从影星开始,根本就不会有人关注,人们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影星。

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百万,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

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

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潜规则的本质其实是权力的滥用。

关于养生“什么是养生?

它就像是额外的健康。

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不生病对我来说还不够,我还得活得健康。

”关于运动“我更希望更多女性去国会,而不是去打橄榄球。

”关于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者他们很难做成,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关于读书“书不该是一面镜子,应该是一扇门。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

 8 ) #观影日记#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2021)

近年来网飞不仅电视剧拍得好,纪录片也完全不落下。

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标准是什么?

虽然每个人的评判角度不同,大体上随便说说,我觉得若是单纯从拍摄手法上来看,有趣又顺滑的剪辑、镜头语言以及配乐,缺一不可。

但要是考虑内容,那就见仁见智了。

有时候只是想用画面涤荡一下心灵,有时候是真的想通过纪录片学习知识,但你想过吗?

有一种纪录片,看完是会让人很爽的……它也不是那种智识相通的心流体验,就是单纯地爽快。

偶然看到弗兰发言的截图让我心生好奇,打开这部名叫《Pretend It's a City (2021)》的纪录片,开启了我的“爽片”之旅。

在这之前我甚至不认识Fran Lebowitz这个人。

维基百科写:【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

她最为人熟知的是她通过对于纽约大都会生活的察觉、洞悉和描述,映射出对于整个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讽刺幽默意味的评论。

有评论家称之她为“当代的多萝西·帕克”。

】弗兰来纽约之后做过出租车司机,打过零工,做了一些不太平常的小工作,后来得到安迪·沃荷的赏识,并作为他主办的杂志《访问》的一名撰稿人。

在那里,她写了一篇称为《我们的海滨》的文稿。

之后她也在杂志《淑女》工作过一段时间。

她的前2部作品《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均收录在论文集《弗然·利波维兹读者》(The Fran Lebowitz Reader,1994年)。

弗兰在电视和电影等其他领域也表现出色,因为她不仅是作家,还是喜剧演员、记者和演说家。

其实弗兰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这也是《Pretend It's a City》的魅力所在,让人惊讶于她的描述,怎么可以这么生动,每句话都可以拉去讲脱口秀的程度。

话说回来,看完会令那些没有在纽约生活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她的描述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爱”和关心。

当别人问她为什么是纽约的时候,她会反问,除了这儿还能去哪里?

在这部由七个部分组成的纪录片中,故事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和他的主人公、作家和全神贯注的弗兰·莱博维茨(Fran Lebowitz)合写。

纽约的城市光景和喧嚣,交织着谈话X谈话,交错的剪辑让人真的感觉在看脱口秀节目。

她讨论了疫情以及她对失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悲痛,以及艾滋病&疫情对纽约艺术界的破坏性影响。

用弗兰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不仅仅是片中提到的议题,弗兰对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屑一顾,从竞技运动到健康和度假的概念。

她还会用生动的语言来告诉你她讨厌的理由,包括她为什么不使用智能手机,或是她如何“爱书如命”。

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很难不欣赏她的表述方式。

甚至想要拥有这样的伶牙俐齿和睿智头脑。

整个纪录片使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风格和照片。

弗兰在每张照片中看起来都很出色。

固定的着装风格形成了她的个人特色。

她的眼镜尤其像点睛之笔。

这款眼镜的外观虽简单,但却是精心设计的。

弗兰曾经承认,她定制的眼镜价格和汽车差不多。

她的牛仔靴也是专门制作的。

她的上衣来自萨维尔街裁缝Anderson & Sheppard,她的男装衬衫则是来自Hilditch & Key。

我自己感觉这算是某种固执的坚持。

世界对待“一成不变”的人总是感到奇怪和了不起。

也正是这些东西让她变得“奇怪”而特别。

这是一部充满弗兰个人魅力的纪录片,是纽约的生活部落格。

不需要我摘抄过多的台词和叙述来表扬它。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相似的考察态度去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许也会有新鲜的名台词诞生。

改变总是从觉察开始。

在大多数人都把脑袋装在屏幕里的时候,假装这是一个真实城市,让我们认真看看真实的城市,过去、现在,以及它将变成怎样的未来。

2022-2-1

 9 ) 假装我们在城市

在设计去年共读计划时,我们将《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放置于女性“预见者”主题之下。

这部纪录片主角弗兰·勒博维茨头脑聪敏,言语机智,很有见地,不爱运动和财商滞后的一面又显得笨拙、滑稽。

她说自己是买房房跌,卖画画涨,错过了很多次暴富的机会,而且又傲慢又偏见,视一切电子产品如洪水猛兽,简直就是“预见者”字面意思的反面典型嘛。

实际上,称她为“洞见者”更恰当。

当我们看人物纪录片时,我们在看什么?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对谈者马丁·斯科塞斯在美国影视界地位中坚,长踞影响力权势榜之上,虚构作品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拍纪录片?

事实上他拍摄的人物纪录片可不止这一部,他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记录为一个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拍摄的关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纪录片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相对一个电影人,或许他的身份认同更是知识分子:对身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记录、讨论和追问,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感。

为何这次是勒博维茨?

一是因为他和勒博维茨是多年好友。

他们此前在纪录片《公众演讲》中对谈过一回,很嗨,也很成功,多么甜蜜的回忆。

不同的是,这次是斯科塞斯自己组局,更加自由,怎么倒腾都行,所以他大肆塞进了自己执导的各种影视片段,还很巧妙贴切,令人服气。

他们在一个朋友圈玩耍,拥有很大的便利性和话语权,这部纪录片就像老朋友随意的围炉夜话,目的就是玩——玩的人觉得好玩,看的人如果也觉得好玩,善莫大焉。

二是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和城市回忆。

纽约客,这是个既表述鲜明,又寓意隐含的专有名词,带着一点玩世不恭,一点刻薄抱怨和喋喋不休的身份认同,他们见证着城市的迁变,经历过共同的城市创伤,拥有对过往时光的追恋,到了一定年纪会怀旧,还坦坦然然地自恋,坚定捍卫自己的代际价值观。

一个没去过纽约,有限经验仅从书本、报刊和影像中来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感受到纪录片传递的特殊氛围。

当然,你也是喜欢的,人类最朴素的渴望就是远方、异国、异质感。

娴熟的影视制作和重磅传播更带着天然优势,连斯科塞斯拍摄的某些影片中那些凄凄暗暗,也被蒙上了一层奇妙的滤镜。

这一切又不能成为深度代入的理由,它像一部离岸观察笔记,也像你参加一个圈子不熟悉的社交聚会,看场里人互动频频,运用着一些黑话,你只恍恍惚惚。

有意思的点还是很多:首先关于女性话题。

勒博维茨提到17岁被高中开除后去纽约当出租车司机,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她不想当女招待和酒店服务员。

You know,这是她的口头禅,在谈到性别问题时就别有深意。

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女性能做的职业不多,女招待?

酒店服务员?

看似门槛不高的工作,必须通过顶头上司一关,而他们通常是男性。

为了得到机会,女性要付出超出工作本身的性别成本,“有个餐厅的老板是同性恋者,你知道有多少女孩去应聘吗?

”那简直是黄金职位,令女孩们趋之若鹜。

年轻的勒博维茨桀骜不驯,更愿意去开出租车。

她知道纽约城的大街小巷,以及每一个司机喜爱的小餐馆。

她支持Me too,对女性共助,奋起揭露抗争黑暗事实拍手称快。

但她也头脑清醒,作为一个浸淫文化产业多年的作家,一个通常演自己、偶尔客串角色的非典型演员,一个影视产业上游的制作人,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了解很多行业真相,在纪录片中她没有对这个问题大谈特谈,她不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和斯科塞斯谈话时,他们有点默契地含混,这种留白反而让人理解更多。

在结构性的问题上谈论太多毫无意义,何况她无意于此,尽管她在性别偏见中毫不妥协,按照自己的想法活成一个我行我素的女性主义者。

其次是关于她作为纽约客。

确切地说,勒博维茨是个“纽漂”,她老家新泽西州离纽约不远,约等于从苏州到上海,属于泛纽约都市圈。

高中被开除后她又丧又梗又自由,开着人生的第一辆破车,不去纽约,去哪儿?

到了纽约之后,勒博维茨又有些运气,从出租车司机到清洁女工到写作枪手,然后成为安迪·沃霍尔的雇员和朋友,之后是《名利场》撰稿人,她开启了一条纽约“名利场”的金光大道。

她又有不错的天赋和才华,她旁观一切,意见颇多,表达方式幽默且辛辣,“评判是我的专业”,除了是非典型演员,她也是非典型作家,毕竟她出版的书并不多。

文字和语言工作更多体现在专栏和演讲,可以说,说话是她的专长,冒犯是她的本能,有趣是她的主调。

她以时尚Icon和意见领袖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偶像,如果没有这种个性和经历,很难想象她会成为纽约客。

其三是纪录片着眼的城市变迁。

这部纪录片显得很松弛,几乎是两个纽约客的文化漫谈,内容涵盖电影、音乐、阅读、生活、审美、金钱观、建筑、城市规划、政治、移民等领域,各章节甚至用纽约的多个政府部门作为标题,如文化事务部、预算委员会、体育与健康部门等,这些章节下的议题大致也会勾连到相应的内容上,散发着讽刺、调侃和唱反调的气质。

如在体育话题上,她就明确表示讨厌体育,片中截取她接受采访时的片段,无论被体育迷主持人如何疯狂引导或反驳,她都岿然不动,坚持自己就是讨厌体育,哪怕是她曾坐在拳王阿里最辉煌的比赛前排。

她表示那只是凑巧,那不代表我喜欢体育,那场比赛可以当做一种文化现象看。

把一座城市无限缩小,再和真人对比,有一种震撼感。

《假装我们在城市》的拍摄场景之一就是纽约城市微缩模型,他们让勒博维茨穿着鞋套,踩进哈德逊河,她像进入《格列夫游记》里的小人国世界,不同的是这座死寂的模型城市中不会蹿出一群利立浦特人,他们不会把她捉去献给国王。

这种设置营造了一个异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讲述城市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奇幻的,可疑的,不确定的印象。

她只为自己脑海中的纽约负责,貌似看到了城市整体,但它也可能是虚幻的,有限的。

真真假假的爱和恨,吐槽之中带着热切的肯定,一个人和自己生活的城市之间,哪能说得明白。

接受复杂迷离,也就接受了城市生存的真相。

这样看,纽约之于勒博维茨,和上海、北京、成都……其他城市之于我们,本质也差不多。

如何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可能不如如何描述它重要。

最后,关于她的阅读主张。

勒博维茨说出了我的某种梦想:专职读书。

如果靠读书就能生存,谁还去奔波啊。

仔细想,这种逃避思想也是不对的,不能带来终极满足。

如果必须专职读书,我们或许又想去干别的,想去神游了吧。

勒博维茨是个重度书虫,从她的谈话和专栏可以看到阅读的趣味和积淀如何形塑她的气质。

片中一个场景,她和斯科塞斯两人在图书馆的排排书架中穿梭,他们谈论着对彼此相熟或不相熟的作家的看法,交流阅读的快乐与满足,阅读被干扰时的痛苦,以及被书评人误导后的愤怒和报复。

他们还去书架中搜索关于意大利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图书,作为两个典型的意大利后裔和非典型犹太人后裔,他们都烙印着族群的文化痕迹和集体记忆。

谈话中被提及的人或事,一如既往地穿插着的相应的电影片段,它们无一不是斯科塞斯的作品。

作为捧哏者,他似乎通过影像夺回了自己的阵地,谦逊了又像不很谦逊,自恋了又不像很自恋。

阅读者和造梦者,在书本营造的物理空间中,完成了好朋友手拉手的默契。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0,高得对斯科塞斯其他影视作品显得不公平,尽管那些作品的分数基本都在9.0以上。

这个分数让我看到豆瓣系统的大数据特点,文艺趣味、观众构成、城市文化等权重很大,虽然已是相对安静和公正的平台,但它依然有些不平衡性。

所以,如果你看《假装我们在城市》时昏昏欲睡,或感到名不副实,错不在你。

如果只是假装在那个城市,如果身在乡村、小镇……我们不用知道勒博维茨,她是美国人的纽约梦,不是我们的。

 10 ) Fran Lebowitz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愤怒的原因是我没有权利却又意见多多。

可是需要永远保护我们这种愤怒的权利呀。

可是需要永远保护愤怒的权利呀

天赋的随机分布,它的不能买到,是其伟大之处,也是真正的公平。

如果有基因也是可以编辑的,该有多可怕。

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烈的共情特点。

人在听到某段旋律的时候,会想到当时的心情和故事。

食物的味道和嗅觉的感受亦是如此。

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和人的共情能力不同时代的人无法真正的互相理解。

我认为,不仅如此,相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无法真正的理解;事实上,两个不同的人亦不存在完全的相互理解。

所以尊重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

和父母的相处亦是如此,无法理解但是可以尊重和包容。

Go and have fun!

读书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

挑战是你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短评

这分明是雅思口语满分示范嘛。说是纪录片,在我看来几乎是脱口秀了,针砭时弊的同时金句频出,弗兰真是个有魅力的奇女子。今年有空要翻翻她写的书,感觉会很有趣。(她的走路姿势是真大佬没错!)

8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无聊

12分钟前
  • lommer
  • 较差

Fran Lebowitz 走路姿势和我一样,晃啊晃(她也想象自己是个女侠吗?/ “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

14分钟前
  • 凉凉冰淇淋
  • 还行

马丁的大笑有时令人尴尬。最大的意义是,原来你可以对生活对城市对人们有这么多喋喋不休的意见,就像弗兰说的,你应该允许自己这么做。不无聊的对话式纪录片,很多场景、插入的镜头感觉信手拈来,精致却松弛,很喜欢这点。

15分钟前
  • 杨长狗
  • 还行

@2021-10-06 22:49:24

19分钟前
  • 凯瑟琳奇异KC
  • 推荐

嗯,也许在纽约生活过的话更有感受吧。

21分钟前
  • 小梨酥
  • 还行

大家都觉得她好好笑

24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还行

还蛮想看Fran和woody allen对话的 两个聒噪调侃的纽约人应该会很有话讲

29分钟前
  • Young_To
  • 还行

以前带着期待去巴黎大失所望 从此不会再相信任何一个名人的鬼话 这部的纽约是佛兰的纽约 not mine

31分钟前
  • 林有夏
  • 还行

以为会以泪洗面,但是没有,一直很开心,直到最后一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镜头才绷不住了。纽约不是情怀,而是现实的存在,所有的烙印都无法抹去。Fran在体育那集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大意是,你应当直面的挑战,是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工作、生活、活着),而不是你逃离这些后编造出来的目标和挑战。

36分钟前
  • leafalone
  • 力荐

看马丁的捧腹大笑太好笑!原本Fran 的机智,被高冷的老马魔性的笑声,放大了一百倍的幽默,笑到摔桌,让人着迷

40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一个左棍的价值宣誓,十分无聊。

43分钟前
  • 李·根尔巴乔夫
  • 较差

无聊 充满各种烂笑话

48分钟前
  • L
  • 很差

既然看到评论区有不少人被聪明女人的“自大”创到就要加一星。

52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55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在纽约活得自圆其说的文化老炮的随性访谈,分成了几个主题。金句频出,许多观点和我完全一致!特别是对于徒步这种“明明有更值得努力的生活不去努力,放假了给自己找罪受还很自豪”的不理解。“体育运动可以和电影相提并论吗?”体育运动可以和舞蹈相提并论,但不能和电影“。。她是经常愤怒的,但又那么通透。人最后活得自圆其说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你也接受别人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在你的理论框架内,还很逗能说出来

58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处理手法蛮简洁但也轻盈,这种轻盈一部分是用幽默代替深入,比如问到弗兰对现在令人窒息的政治正确有什么想法,她说她呼吸还算正常,剪辑也到此为止,似乎马丁也就是陪笑捧场型创作;另一部分应该和它作为一部讨论焦点主要在城市空间的人物纪录剧集有关,这于年轻观众而言相当友好了,vlog、播客、standup comedy都以近似的形式和内容被我们接收过,就像纽约的文化精英主义(褒)一面的科普入门。(作为午餐剧蛮舒服)

1小时前
  • 酱之
  • 还行

My hatred of money is very profound. However, my problem in regard to this, not my only problem, is that I love things.

1小时前
  • sorrynotsorry
  • 力荐

还行

1小时前
  • 二嗲萌
  • 还行

证明了一件事,人可以一辈子有趣!

1小时前
  • 云霄飞车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