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我想结束这一切》长篇影评

 1 ) 如果这是地狱,那就结束吧。

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思维错构、近记忆遗忘…这些死寂的表达让人恐怖彻骨。

大量堆砌的对白,即空洞枯燥,却又让人顿悟。

如果让我描绘地狱,也许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样子吧。

暴风雪和破旧的老家,不愿理解自己的父母,丑陋的外表,逐渐习惯的嘲弄,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

生活时常像无数包围而来的蛆虫,让人被平庸淹没,将人蚕食吞噬。

年纪越大,恐惧反而变得愈发具体。

身体逐渐被时间风化时,我们惶恐不安——害怕变老、害怕忘记、害怕理想被现实击碎,害怕自己终究一生碌碌无为。

jake最后脱光衣服,回归了婴儿的状态,跟随臆想的猪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哭的不能自抑。

也许我们都是jake,在死去的瞬间,伴着闪耀的美梦,悄无声息的离世。

也许我们也可以挣扎着爬起来,在穿过时间之前——去奔向那金壁辉煌的梦想。

 2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一场孤僻中年男人的绝望幻想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的编剧与导演是曾经获得多次奥斯卡提名的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

电影是由自加拿大年轻小说家伊恩.里德 (Iain Reid) 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的姊姊是冰岛第一夫人,姐夫是当今的冰岛总统)。

假若你曾经很喜欢《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应该会在剧中发现许多构图与色泽熟悉的画面。

小说版本的《我想结束这一切》是部惊悚心理故事,关于一位不知名的女孩,描述她与刚交往几个月的男朋友杰克,前往父母在郊外的农庄的诡异经过。

电影的故事相当接近原著小说,不过女主角却有个自己的名字,露西与露西的变化型 (Lucy, Lucia, Louisa),甚至后来还被称为亚米斯(Ames)。

原本导演主意露西是由惊奇队长布丽.拉森 (Brie Larson) 饰演,但是后来却是由杰西.伯克利 (Jessie Buckley) 担任女主角,这位爱尔兰女演员与歌手,曾经在 2018 的《铿锵玫瑰》(Wild Rose) 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同时以演技与歌艺获得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

这是部讲述一位热爱歌唱的单亲妈妈,如何由困境谷底走出新的人生,并以歌唱翻转自己的命运。

不过,伯克利在《我想结束这一切》并未有机会展现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长的公路旅程中,却能以声音、表情、与肢体,创造与男友对话同时在内心思忖的冲突与张力,《我想结束这一切》对演员来说,绝对是演技极大的考验。

除了博克利之外,男主角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饰演男主角母亲的东妮·克莉蒂 (Toni Collette) 以及男主角父亲的大卫·休利斯 (David Thewlis),也都是精练的演技派,透过低沉平淡的对话,相对突兀荒谬的笑声,创造冬夜在农场小屋中的诡秘阴森。

《我想结束这一切》不是个好懂的电影,考夫曼的作品,大概除了《兰花劫》(Adaptation, 2002) 跟《王牌冤家》,其他部作品像是《纽约浮世绘》(Synecdoche, 2008) 和《变脑》(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都不是一次就能轻易明了的电影。

不过,从过去考夫曼电影的风格,我们知道他有一贯的创作思路:角色纠结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现实与幻象/幻想/梦境之间、在脑内与现实之间、甚至还有死后灵魂的生前回想。

《我想结束这一切》的确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结尾往前看,或许就比较清楚。

———以下有雷——— 先直接说结论。

简单地说,故事的主线几乎都是发生在一个老年男性的脑内,是他的幻想、期待、与最后的行动——自杀(也就是”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故事一开始,当露西说她要跟男朋友杰克,一起开车去拜访他在乡下父母的家时,有个男人由屋子里探望着屋外,瞄看是否有人将至,这位某个男人,就是真正的男主角,也就是在杰克老家附近的高中里,一直担任清洁人员的真实老杰克。

真实的杰克,一直生活在乡下老家,并没有离开家乡到城市里,认识一个叫做露西的女孩。

露西与杰克一起开车回乡下见父母的所有情节,都是来自于真实杰克(也就是校园清洁员)的幻想。

真实的杰克,是个孤僻自闭又宛若隐形人一般的老年男性,有交友的困难,也没有朋友,只能远远地观看高中男女的戏剧排演与青春生活。

真实的杰克非常向往受到他人喜爱,也渴望与他人有真诚的内心交流,但是真实的杰克其实是与父母同居于农场小屋的孤僻男性。

不只他自己一直老去,他也眼睁睁地看着父母亲的衰老,最后走向死神的怀里。

露西在杰克家看到的父母亲,一会儿年老,一会儿年轻,甚至还有临终将死,都是老杰克的现实生活情节。

露西并非真实人物,而是老杰克在孤独生活时期,存于脑中的假设与幻想。

如此,露西的名字才会变来变去,从露西、露易丝、露易西亚,变到亚米斯和伊冯 (Yvonne)。

因为露西从未真实存在,所以露西所说的话,其实也是杰克的内心呓语。

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当杰克询问露西,可否道出近日所写的新诗时,露西朗诵的那首诗 “Bonedog” ,会出现在杰克房间的一本书(Eva H. D. 所着的 Rotten Perfect Mouth);这也是为何,当露西看着杰克房间墙上的幼时照片时,会说出:”我觉得这好像是我的小时候。

因为露西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幻象,所以杰克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在洗衣机里面,正在洗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清洁工人的制服。

此处的惊悚,不在于黑暗阴森的地下室,也不是总是笑得荒唐的母亲,而是有可能揭发露西不过是杰克的幻想,戳破露西只是杰克幻境中的一枚棋子。

换句话说,露西在杰克家的当时,现实是杰克这位中学的清洁工人,是个独居老人,父母已经过世,洗衣机正洗着他的制服,同时他也活在他的幻想中,想像中年时的他自己,有个交往六个月的女朋友,非常聪明又开朗,他有幸带她回家中认识父母,假想两人可能的未来。

当他想像着露西时,这个女朋友没有一个明确的真正模样,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是正在写论文的医学研究者、一会儿是老人专家,一会儿又是精明的科学家,这些专业都是出自杰克的期待与幻想。

当露西强调她懂老人时,其实反射在现实中的实况,就是老杰克的健康状况不佳,生活也不是很顺遂。

与此同时,露西的手机一直有人打电话进来,但是打电话给露西的人,其实都是她自己,她根本就在自己的回路里。

当露西接起手机时,都是来自同一个男人的同样一句话:只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我感到很害怕,我觉得我快疯了,头脑已经不清楚了(“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to resolve. I’m scared. I feel a little crazy. I’m not lucid.”)。

此时,不只露西是存在自己的回路,而露西与露西的电话,也都是存在于杰克脑中的幻想。

如此,也可以明白为何无论露西如何乞求,就是回不了自己的家。

露西接到杰克呓语,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杰克不断向内心寻求的帮助与解答。

当露西不断在内心自言自语的”我想结束这一切“,当然也是来自杰克脑中挥之不去的念头:结束生命。

当露西找寻不到杰克,来到中学走廊,而遇到老杰克时,露西曾经对着老杰克数落自己男朋友的不是,甚至明说两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开始,不过只是数千次萍水相逢的一次,要露西描述杰克,”就像是要我描述四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叮过我的蚊子“一样的困难。

这就是杰克的现实,让女人一点也不会喜爱,甚至觉得是种骚扰社会的边缘人。

杰克自杀的桥段,是融合在高中舞台剧的芭蕾双人舞。

这场双人舞是取自音乐剧《奥克拉荷马》(Oklahoma!, 1943)。

故事发生在奥克拉荷马的乡下农场,女孩萝莉威廉斯 (Laurey Williams) 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英姿焕发的牛仔克尔利麦克兰 (Curly McLain) ,另一位则是农场工人加得福莱 (Jud Fry)。

这场双人舞是萝莉挣扎于两个追求者的心情,最后,萝莉将农场工人解雇,接受牛仔的感情。

但是,受解雇又爱情受挫,农场工人加得怀恨在心,于是有天带着一把刺刀回到农场,将由牛仔胸口刺下一刀,也就是双人舞的最后结局,年轻的舞者倒地喷血,垂死在高中篮球场上的白雪纷飞里。

引用《奥克拉荷马》的双人舞,正是现实中的老杰克,将幻想中的年轻杰克由脑中割除,也将自己带回现实,同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是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一个一生都活在自卑自闭、孤独幽暗的社会边缘人,仅仅活在一丝浪漫的幻想,最终却不敌寒冬与健康的威胁,不敌对于生命悲观的无助,而将自己性命断送,真实地”结束这一切“。

考夫曼引用多部文学作品于电影的对话与影像中,有些引用是取自原著小说,有些则是来自考夫曼的巧思添加。

无论是编导或是小说家,考夫曼和瑞德都是非常博学的当代创作者,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经典的作品与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为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会是种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是种真正的烧脑与脑波激荡。

 3 ) 致孤独

年过五十的 Jake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却因其貌不扬性格孤僻从没经历过爱情。

母亲离世后,Jake 独居市里,在母校高中做清洁工。

巨大的孤独感使他渐生去意。

暴风雪将至的一天,Jake 正准备上班,透过窗户幻想年轻的自己带着女友第一次见父母...影片引用不完全归纳:Richard Rogers -- Oklahoma! (radio song, ballet scene, Lonely Room...)Eva H. D. -- BonedogDavid Foster Wallace -- A Supposedly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Guy Debord --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Pauline Kael -- review of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Oscar Wilde -- Quote on non originalityRobert Zemeckis, made-up movieBaby It's Cold Outside, period sexismA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s Nobel Prize speechTulsey Town Ice Cream, fictional, inspired by Dairy Queen

 4 ) 他是一尊行走的艺术品

好的演员活像一尊行走的艺术品。

扮演男主父亲的演员,他的表演体现了人物的些许猥琐、邋遢、变态、怪异。

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台词都浑然一体,溶在电影谜一样的视听海洋里,在清冷月光照射下,海水轻轻摇晃,震颤着一种神秘力量。

他急不可待地想看儿子女朋友手机里的画时,甚至快速地舔了一下舌头。

 5 ) 你无法结束这一切,除了死亡

煎熬,焦虑,困惑。

这是观赏《我想结束这一切》大部分时间的感受。

Jake一家的老房子里,仿佛时间发生了扭转,不同时期的父母轮番登场,Lucy穿行于其中,见证了他们的青年、老年和死亡。

但这种见证并非是线性的,Lucy和观众一样,看到的是一团混乱,混乱中又掺杂着诡异和残忍。

影片的对白十分密集,看似充满了思辨色彩。

作为观影者,努力想抓住一句“点题”的台词,然后借着这根线索去破解故事背后的真相。

但当我每次以为接近谜底的时候,故事又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滑行。

《我想结束这一切》刚刚上映时,媒体用“烧脑”“不到最后绝对猜不出真相”来形容这部电影。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

观众可以在悬疑片中充当侦探,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最终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但这部电影结束时,我的感受仍然是错乱的。

我们可以做出无数种解读,又推翻它们。

我们时而昏昏欲睡,时而又因这混乱焦躁不安。

于是我放弃为这部电影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任由那些混乱的感受在脑海内自由地升起又降落。

这时我意识到,或许混乱与矛盾本身就是影片的主题。

电影在小空间内模拟了人仓促的一生,而我们观影时那些不太愉悦的体验也正是我们大部分时间对生活本身的感受。

“我们静止不动。

时间像冷风穿过我们,偷走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冻结皲裂。

我感觉今晚自己就是那股风。

”离开Jake家后,Lucy坐在车上,有了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或许这段独白可以作为理论依据,解释故事前后的断裂感。

也正是这段独白,暗示了本片虽然以Lucy作为主视角,真正的主角却是Jake。

Jake是时间中的定点,而Lucy是流动的时间,所以Lucy的身份、故事甚至名字,不断变化,前后矛盾。

Lucy从不是一个特指的具体的人,在她身上可以找到多重的意蕴。

Lucy可以是在Jake一生中爱过的女人的集合。

在Jake的讲述中,她先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物理学家,后来又成了服务员。

她有时被唤做Luisa,或者Lucia。

她与Jake相识相爱的过程在每一次讲述中都有着不同的版本。

当一生的回忆坍缩成一个夜晚,Jake爱过的那些女人汇集到一起,建构了这场幻想中Lucy这个女友的形象。

Lucy也可以是Jake一生的见证者,只不过在这场回忆中以女友的身份出现。

她穿梭于Jake长大的那栋老房子,看到了这个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日本科幻作家小林泰三在《醉步男》中写过一个观点,时间是碎片化的、没有逻辑的,而时间的线性和因果律只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内。

我们总是谨小慎微地做出选择,但最终命运还是将我们带往无尽孤独与绝望的终点。

《我想结束这一切》中的时间似乎也是如此,Jake双亲的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出现。

她先是看到了Jake父母被病痛逐渐剥夺意识的老年,之后见证了Jake母亲去世的那一幕,随后Jake父母年轻时的形象又交替出现在眼前。

她穿梭于这栋房子不同的房间,正如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跳跃。

一切都充满了宿命感,生命悲凉的结局,足以消解掉生活本身的意义。

Lucy甚至就是Jake自己,她与Jake分别是一个人的内心与表面。

Jake想要带女友见父母,进一步确认两人的关系,而Lucy想要结束这场恋情,把一切都画上句号;Jake安于现状,对房子里的诡异氛围视而不见,而Lucy则焦虑不安,迫不及待想要在暴雪天里离开。

如果说Jake代表着我们生活表面的波澜不惊、止步不前,那么Lucy则象征着我们内心挣扎的一面。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这栋诡异的房子,正如迫不及待地想逃离衰老、疾病与死亡,却不知道被什么绊住了双脚,陷在生活的泥淖里不断下坠,最终任由绝望把自己淹没。

那些超现实的体验都可以视作Jake回忆的变体。

Jake在幻想和梦境中,将一生的经历精简成一个晚上,一场旅程。

但梦与幻想不可能没有破绽,老年Jake孤单清扫学校的场景总是突兀地穿插在整个叙事之中。

没有人能躲避孤独、衰老与死亡,于是任由Lucy如何反对,汽车最终还是驶入了学校——那是Jake孤独终老的地方。

影片的空间被精简到四个——汽车,农场房子,甜品站,学校。

每一个空间可以代表主角Jake的一段生命历程。

农场房子是Jake长大的地方,象征着他不太愉快的童年,他想要逃离神经质的父母,却还是被这份亲情牵绊。

甜品站是他不想回首的青春期,他因为肥胖,被明艳的女同学嘲笑和孤立。

汽车这个小空间是时空的中转站,他经由此处,到达一个又一个回忆的站点。

而学校,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梦境也是现实。

Lucy必须与老年Jake相见,也是与无法逃避的现实坦诚相见。

《我想结束这一切》呈现的是敏感个体的内在挣扎,是人类极致的孤独体验。

我们一生都在试图克服灵魂的怯懦、焦虑与惶恐。

时间是流水,裹挟着万事万物从我们体内穿行而过。

我们留不住任何人,父母、兄弟、爱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我们努力过,思索过,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最终孑然一身,一丝不挂。

于是只能在濒死之时,用残存的意识编织一个盛大的典礼,生命中流经的那些人在此聚集,为我们起立鼓掌。

我们假装自己是主角,对着一片虚无接受生命的礼赞。

这也是电影最高潮,看似圆满,实则可悲又苍凉,荒唐又残酷。

影片的开篇与结局都是静物。

开头是老房子里被灰尘覆盖的旧物,结尾是被大雪覆盖的汽车。

这两组镜头,都感受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在这片冰雪覆盖的风景里,除了死亡,再也没有任何出口。

我又想到了《醉步男》的结局,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本片的注解:“我到底是什么?

” 你是祭祀品。

“为什么人可以安定地生活?

” 因为波函数可以坍缩。

“折磨我的是什么?

” 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为什么人不能舍弃希望?

” 因为波函数可以发散。

 6 ) iain reid

“How odd. This is probably the last time I’ll ever be in a car with Jake. Soon this’ll all be a distant memory. We’ll both be in different places, remembering this moment. This shared laugh. And maybe there’ll be regret. Maybe time will soften the harder edges and... we’ll both think that was sort of nice. Why did it have to end? And there’s no way back at that point. There’s never a way back.’

 7 ) 集体性自嗨。

我想结束这一切,看完了。

片头这几个厂标挺反主流的。

杰西普莱蒙有些地方真的像马特达蒙…片子一直试图营造出尴尬感,但并没有营造出来真正的尴尬,显得虚伪做作。

那个正面中全景镜头还是挺好的,前面的对话几乎都是正反打人物特写,突然来了一个明明身边有人却不在画面里的中景,就很有意思。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脑补了一个变性后穿越回来跟我自己恋爱的故事…shit…我看的这三部查理考夫曼,观感是上升的但是没有任何惊喜,我都准备好当考夫曼黑了…一会画面叙事一会对话叙事,还是蛮割裂的。

而且台词抖那么多书袋的意义何在?

也不抖掉没听过的,抖景观社会这种书真是…这就是西方左派民哲的神书吧…不逼逼几句我们是否生活在景观社会里仿佛就对资本主义没有认识一样…这片子为啥是r级啊?

而且在日本韩国也是r18?

我想不明白…全片主打一个wtf,演员(尤其是男主,因为女主有几场戏情绪逻辑还是充分的,但男主没有这种戏)演这片子时究竟在想什么呢…林奇的片子能带来集体自嗨我也算能理解,查理考夫曼为什么?

质地浅薄,思考破碎,戏剧张力几乎没有,试图带来情感共鸣的片段都拍得像三流商业片,观众嗨点在哪里?

是没看过话痨片,没看过惊悚片,还是没看过歌舞片?

所有说年轻气盛里那段女演员集体出现的戏拍得傻逼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傻逼ok?

3分。

查理考夫曼究竟为什么能拿到投资…

 8 ) 我从顶点往下跳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刚刚拿到国奖。

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个拿到国家奖的专硕学生,答辩依然被老师为难。

我依然笨手笨脚、不会和人打交道,演讲依然怯场。

自信、从容、成熟、情商,这些原来不是长大了就会拥有,国家也不会按需分配。

成绩和荣耀并不会带给你活下去的动力,我依然每天都不想起床,找不到内心的驱动力。

当我发现完成一件“大事”之后生活依然没什么起色,我比从前更加失落。

我们的校园会好吗?

我不知道。

每年依然有很多硕士和博士死于非命,我累了就会加入,遇到温暖的人就再扛一扛。

我想结束这一切,我想让爸爸妈妈喜欢荣誉背后的我;我希望男人爱我的灵魂,而不是辛辛苦苦健身后的肉体;我想躺在床上看漫画,我其实不喜欢运动。

我去找自己,才发现一切都来不及。

 9 )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我梦想年轻时候自己意气风发,中年低谷时期碰到了有独立思想并且能理解我的伴侣,老年时候我是风度不输当年的研究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沉浮一生,似乎什么都经历过,锋芒毕露的年少时光,沉稳成熟,能屈能伸的中年研究时期,出世入世都只是过眼烟云,潇洒地进退来回,即使死后,人间仍有我的传闻。

——骗你的,我只是一个校园清洁工而已因为其貌不扬等等原因,在校期间受尽凌辱。

女人?

我怕极了女人,除却身体的渴望,她们扫过我的眼神常带着一丝鄙夷。

我从来不是纵横狩猎场的存在,我厌恶他们,他们就像是塔尔西镇的甜品女郎,冷,甜到齁人,那讽刺的眼光洞穿我的渴望。

我渴望女人,尤其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尊重我的人。

她和我恰好相反的职业,却拥有理智冷静的头脑。

她美丽却不修边幅,穿着低调。

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深谙自己身为人而非他者的本性。

她如此完美,却又如此顺从了解我,就算带她去我怪异的原生家庭,她也会选择体贴地忍气吞声,强颜欢笑。

——我知道你痛苦,但或许这是我想看到的。

一切落幕,我在最后的低温效应中涨红了脸,一切的一切就像是地下室里生蛆的猪,我想我就是那头猪。

这沿途的人生,这走走停停的步履痕迹,一切标明我来过的只是腐肉中掉落的蛆虫。

他们还在蠕动,他们,,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留给世界的东西。

 10 ) 降临在旷野上的一场暴雪

观影体验非常之好,但在豆瓣读了一些影评才基本对本片有了点理解(实际上就是跟本没有看懂“故事”嘛!

*大嘘*)我特意说“故事”是针对某些热评所说的“好好讲故事,不要装B”——或许有些观影者忘记了,荧幕上可以呈现的劲爆的特效、精彩的武打、乐此不疲的反转,除开以上这些东西,我们也可以用影像去表达新的东西。

如果说讲述一段精彩故事的电影投射到文学上的名字可以叫“小说” “传记”等等……那么本片就像是是一篇散文,时不时有点像是诗。

在我眼里,这部电影算是某种新型公路片,当然,随着旅程慢慢激发矛盾最终和解是很基本的公路片套路了,这里我说“新型”是指,就像Lucy说的“我们是时空中的一个点,不是我们在前进,而是时间在从我们身上穿过”。

沿着一条蜿蜒的河道,时不时被飘来的树叶吸引兴趣,那些落叶正是人生的碎片、旧日的低语。

我觉得本片一刷一头雾水再正常不过,可能会觉得导演是纯纯的谜语人,但如果能和朋友一起耐心地看,不用理清什么起承转合,而是感受台词里的思考,还有片中浓稠的孤独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提到台词,本片的台词实在是大大的加分项,虽然有时候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但其中的内容很值得细细思索,并且从剧情上来说很符合男主角无处倾诉一但大坝决堤就滔滔不绝的感觉。

但是如果二刷,就能很明朗地看出,从一开始导演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孤独的老人的一生。

后面的一切就像梦一样,有如迷幻,看着看着就飘起来了。

Lucy在念完《骨狗》后说,她想表达的大概是“在具体性中的普适性”。

男主角的故事是他独一无二的一生,他怀才不遇,原生家庭让他觉得羞耻,他的体态遭人耻笑,戒不掉的甜品暴食让他痛苦,异性的目光令他更加自卑,逐渐衰老的身体让他觉得越发丑恶。

他也想把人生幻想成浪漫的舞剧和音乐剧,因为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做梦,最后是悲剧也好、喜剧也罢,到谢幕时一切都以幸福圆满收场了。

可还是孤独——无论如何自救——还是孤独。

孤独不再是身体里一个虚无的黑洞,而是另一个空间,我们渴望肌肤相亲、渴望友谊和爱情、渴望天伦之乐,但人与人间靠得越近,孤独却膨胀得更放肆。

“我想结束这一切。

”在本片中它不是一个痛苦的命题,甚至也不完全是悲伤的,而是麻木的。

日复一日地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活着,Lucy说得没错,只有人类才明白终有一死,所以才需要找到活着的理由;有时候只是不死,但不算活着。

从一开始这趟旅程的目的就是学校,或者说从未离开过。

Lucy强烈要求离开,在学校里不断躲避他,正是男主不愿接受这样悲惨的自己所做出的强力抗衡,而他们最后终于达成了“和解”。

“Jack需要我以我的存在来认同他,这样他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Jack需要我来认同他,因为他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Jack需要我的认同给他带来价值,也就是说他需要我是博闻的、聪明的。

”Lucy是主角心中两面体,一方面她像所有姑娘一样无法和他建立深刻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她是由男主的渴望衍生出的安抚他的对象。

当主角终于放弃挣扎与真实的自己面对面时,Lucy就消失了,我前面所说的“和解”并不是心平气和的,而是认命的——事到如今终于可以结束这一切,这些耻辱和谎言都不再重要了,接受自己是一头长满驱虫的猪把,总有一天你会被人翻过来,露出恶心囊肿的腐肉。

《我想结束这一切》短评

有些闷,而且太超前了!——

9分钟前
  • w2jmoe
  • 较差

男主的梦想:演lalaland。

12分钟前
  • 七瞳
  • 还行

冗长而没有起伏的剧情,虽然前3分钟那种状态很能理解,但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把一句话变成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

15分钟前
  • 高羽
  • 很差

考夫曼并不表现时间、记忆和衰老本身,而是讲述关于时间、记忆与衰老的故事,在故事传统已然失落的年代,这份讲述本身便足够迷人。

17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影片整体非常有表达欲,但最终的呈现却有些克制保守了。在车内对话的两场戏,如果用固定长镜头来拍,可能会更有张力,但对演员的表演则会有更高的要求。本可以拍得更出彩,低于预期。

20分钟前
  • 丑橘
  • 还行

这是一部“痛苦片”而不是恐怖片。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拍的或许就是我吧,或许我的艺术造诣都没角色高,再或许这就是我的老年,但我真正老了之后我却意识不到。剧中男主对于aging的描述简直像把利刃,我体无完肤,更何况我现在还算年轻,变老真的是无法抗拒的痛苦,社会还没有任何性质的帮助甚至还在各方面加深这种痛苦,以至于舆论只能用心态年轻来安慰自己。女性地位有女权,性取向有lgbt群体,种族歧视有政治正确,变老什么都没有,老年人再团结也是最弱的群体毫无用途,老年是永远无法改变世界的。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1分钟前
  • 临江仙
  • 力荐

笑话。不过每年豆瓣火的新片多半都是笑话,何况奈飞出的。一个不知道自己在拍啥的真嗨,一群不知道自己在看啥的假嗨。不过我知道你们都尽力了。

22分钟前
  • 叶隐
  • 很差

电影编剧终极比拼,拼的是“道”,就看谁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角度、洞悉人性本质更胜一筹了,一旦琢磨明白,“术”便没那么重要。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充满哲学思考和深度的影片 意识流的艺术表现手法 线索密集且不断穿梭堆叠 观影体验比较费神 全程需要仔细探索并用心感受

28分钟前
  • umi
  • 推荐

《我想结束这一切》呈现的是敏感个体的内在挣扎,是人类极致的孤独体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克服灵魂的怯懦、焦虑与惶恐。时间是流水,裹挟着万事万物从我们体内穿行而过。我们留不住任何人,父母、兄弟、爱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我们努力过,思索过,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最终孑然一身,一丝不挂。于是只能在濒死之时,用残存的意识编织一个盛大的典礼,生命中流经的那些人在此聚集,为我们起立鼓掌。我们假装自己是主角,对着一片虚无接受生命的礼赞。这也是电影最高潮,看似圆满,实则可悲又苍凉,荒唐又残酷。

3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35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这个片子最神奇的地方是,两小时15分钟的片长,从30分钟我的感觉就符合电影的名字了

38分钟前
  • Яανeη
  • 较差

好久不联系的人发来短信说this is painfully like us on screen... not wrong

41分钟前
  • salty
  • 力荐

好烦这种电影

44分钟前
  • INKivy
  • 很差

只有真正的精神病才能拍出这种WTF电影[汗]几十分钟掉书袋的对白没有击退我,同一空间内处于不同时间的同一人互动交谈没有懵逼,暴风雪夜几乎二十分钟黑屏的画面没有睡着,结尾时彻底放飞,动画片、双人舞、歌舞片、戏中戏的形式大杂烩时败了。看完一查导演是查理•考夫曼顿时合理了。是不是悬疑片,是不是电影,是不是一坨屎都不重要了。考夫曼,洛杉矶的卡夫卡,rnm看你一个片得缓一星期。

4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考夫曼也来烧脑市场割韭菜辣,也是,不能都让诺兰一个人割。visual意识流很刺激,verbal意识流让人非常心累。父母家中一段大概是全片相对比较好看的部分,对应女主关于“时间的非线性”的想法。Toni Collette的目标是成为温馨美式家庭标配母亲?

51分钟前
  • Caneloni
  • 还行

3.5/5。考夫曼的脑子非常精密,可惜只有针眼大;动人之处在于对老龄状态的描绘和共情

52分钟前
  • Qtn
  • 还行

精彩到失语,在夏末时分,全片不止的风雪却好似身临其境般刺骨。查理考夫曼贡献了后新冠时代第一部浓缩了这个日渐寒冷的世界,和身在其中,每个心灵日渐紧缩的人类的电影。尴尬、焦虑、孤独、荒谬和虚无,附着在道路,房间,雪地,以及哭笑之间的静默时分,幻化成流动的奇观,还像是被材料赋予了实体的意识世界,摆动在幻觉和妄想之间,又于时间的长河中出没无常。孤独啊,你像一首在风雪路上哼的小诗,像一只被蛆虫啃丢了下半身的猪,像荒野里冰淇淋店的女服务生,像芳名无数的姑娘,像一台观众只有自己的戏,像白花花的雪地。上一次看见如此轻盈无痕的滑动,还是费里尼[八部半]。

55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非常同意一个短评说的,tenet如果是理科生的烧脑片的话,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就是文科生的烧脑片。同样是时间空间的非线性表达,处理的非常意象化。年轻年迈的父母的交替出现的那段真的太精彩了。诡异的表演,以及层次递进的配乐,今年目前为止没有一部电影在气氛的把握上比得上这部。Toni Collette和David Thewlis的表演简直是换了张脸。

57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穆赫兰道式故事,但是太拼贴了有点儿难看

58分钟前
  • drunkdoggy
  • 还行